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双阳县国营鹿场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唯一号:
070131020220001890
机构名称:
双阳县国营鹿场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38/001
起始页:
0326.pdf
起始时间:
1948年
机构描述
解放后双阳县积极发展养鹿生产,先后建起了4个国营鹿场。1948年土改初期双阳县长岭乡将地主的157只梅花鹿收为公有,成立农会鹿场。1949年在农会鹿场的基础上建起了双阳县长岭子鹿场,当时有职工7人,草房1栋,梅花鹿60多只,木栏鹿圈1处,并于1959年改为第一国营鹿场。同年从第一国营鹿场调出梅花鹿280只(其中公鹿102只,母鹿178只),调配职工19人在石溪乡黄家村建立第二国营养鹿场。1963年又先后从第一、第二鹿场和吉林省外贸鹿场调出梅花鹿329只,调配职工21人,在县城东郊双阳水库北侧建立了第三国营鹿场。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将商业局饲养场养鹿队饲养的557只梅花鹿(其中公鹿265只,母鹿292只)及13名职工调出,在太平镇小河子村建立第四国营鹿场。在鹿的繁殖、鹿茸生产、炸茸方法等方面,经过多年的实践,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鹿的配种方式:1949~1956年采用传统的“群公群母法”配种。1965年第三国营鹿场采用“单公群母替换法”配种。每群鹿公母比例2:30,配种初期、末期每隔3~7天替换1次种公鹿,配种盛期每隔2~3天替换1次种公鹿。1972年以后双阳县国营鹿场全部采用此法。1978年第三国营鹿场采用“单公群母一配到底法”配种。每群公母比例1:20。 第三国营鹿场韩坤经过多年实践摸索试验,认为鹿茸生长的快慢、骨化程度大小、颜色的好坏与生茸期降雨量多少有密切关系,并与农业生产年景一致,从1975年开始在生茸季节天气炎热干旱时期利用人工降雨改善小气候,增加鹿只运动量和采食量促进鹿茸生产,提高鹿茸产量和质量,据1978年试验结果,人工降雨可使鹿舍降温1~3℃,提高空气相对湿度16%左右,公鹿产茸量比不实行人工降雨提高5%。 改进炸茸方法。传统的炸茸方法比较复杂,技工一边炸茸一边数数,炸1副茸需6个小时,稍有大意鹿茸就会被炸破皮、脱壳造成成百上千元损失。1958年第一国营鹿场试行“快速炸茸法”炸茸,创造了30分钟炸好1副鹿茸的记录,质量也很理想。1979年第三国营鹿场韩坤和赵青彦研制成了92—12型鹿茸煮炸机,该机比人工炸茸提高效率6倍,节约人力1/3,破损率由原来的手工操作的3%降为1.9%,1980年获农垦部重大发明3等奖,获吉林省政府发明4等奖。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全书翔实记述了长春市畜牧业发展的进程,全书七章,包括畜牧业志、畜牧业资源、畜禽产品及饲料加工、畜牧科技、畜禽疾病的防治及检疫、畜牧业机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