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农安种畜场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唯一号:
070131020220001885
机构名称:
农安种畜场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38/001
起始页:
0312.pdf
地址:
长春市农安镇古城街
起始时间:
1949年3月15日
机构描述
农安种畜场建于1949年3月15日,位于农安镇古城街。1949年3月初东北人民政府为恢复马产,由东北农林部派谢谦、田谷春、吴中有、邹连仲、沈嘉枫、潘荣伦、孟庆元、董连吉等13人到农安建立农安马产指导所,同时吸收当地12名有中专学历的知识分子为骨干开展全县马匹资源调查,之后又建立起了12个区级马产指导所(即马匹配种站),采用人工授精方法进行马匹改良。1950年3月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将农安马产指导所改为农安县人民政府畜产局,农安县长何奔光兼局长,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派许承构任副局长,1954年吉林省农业厅决定将农安县畜产局改名为吉林省农安种马场,专门承担农村民马改良工作。该场建场初期有37名职工,24名技术人员,5间旧砖房,到1988年拥有种猪、种牛、农业饲料、家畜繁改、乳制品、制砖、劳动服务公司等7个机构和分场,种畜场拥有耕地0.9万亩、畜舍1.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45.2万元,流动资金147.1万元,772名职工,86名技术人员(其中高级技术人员9人,中级技术人员60人),拥有大型匈牙利机械化养猪设备和美国先进饲料加工设备和雄厚家畜繁殖改良技术力量。 1949~1957年农安种马场以养种马为主,开展民马改良。1949年3月利用从辽宁铁岭种马场及黑龙江牡丹江军马场借来的杂种公马30匹采取人工授精的方法,在12个马产指导分所进行马匹杂交改良。1950年3~5月由田谷春等同志从满洲里接回从苏联引入的阿尔登种公马108匹,建马厩3栋,利用阿尔登种公马在农安县范围内广泛开展马匹杂交改良工作。 1950年冬农安种马场,吸收当地民间艺人组成马匹人工授精宣传队,深入农村以当地真人真事编成二人转、快板、拉洋片、太平鼓在群众中演出,对开展马匹人工授精起很大作用,1951年元旦该宣传队曾到沈阳东北人民政府大礼堂演出,领导同志观看,并给予好评。 1958年中央农业部对种畜场提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办场方针。农安种马场在办场方针上提出“以种马繁育和民马改良为主,大力发展养猪、养鸡、养牛、养兔并抓好饲料生产”。1958年6月从山丹军马场引进顿河种公马7匹。1959~1960年经吉林省农业厅调给该场苏维埃重挽马66匹,其中母马63匹、公马3匹,拉脱维亚褐色红牛21头,承担了种马和种牛的繁育任务。马匹人工授精配种范围扩大到长春、白城地区的双阳、德惠、长春郊区、前郭、乾安、双辽等7个县区,马匹配种站建立了32处。为发展养猪、养鸡事业,将华家公社亮衣门大队的70公顷土地划入种马场,建立起拥有16栋猪舍的大型猪场1处,有基础母猪450头,年可生产仔猪0.6万头,还修建拥有5栋鸡舍的养鸡场1处,养蛋鸡1万只,月孵雏鸡5万只。 1958年为解决饲料自给将洼中高农场5队划给种马场做为农业分场生产饲料。1965年由于种马场划归长春市畜牧局领导,洼中高分场被收回,将农安县良种场的刘家分场划归种马场做农业分场。 1962~1964年吉林省农业厅决定将苏重挽马122匹、拉脱维亚牛84头调给长岭、通榆两县。1965年农安种马场有纯种母马10匹,杂种母马40匹,基础母猪102头,耕地3 500亩。1974年4月从北京东郊农场引进摩尔根种公马2匹,母马3匹。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农安种马场生产上没有新的进展。 1977年吉林省和长春市有关领导要求农安种马场的发展方向应以猪和奶牛为主。1978年吉林省畜牧局决定将农安种马场种马淘汰,饲养牛,到1980年为止,该场共处理大小马匹200余匹,从吉林农业大学购入黑白花奶牛17头,到1985年发展到76头。1986年从加拿大引进荷斯坦奶牛145头,到1988年发展到300余头,并被吉林省奶牛协会定为吉林省良种奶牛繁育基地之一。随着奶牛业的发展,于1985年建成日处理5吨鲜奶的新型奶粉厂1处和年产1 000万只冰果的加工厂1处。 1976年经吉林省政府批准,在亮衣门分场建机械化万头猪场1座,计划投资500万元,饲养基础母猪600头,年出栏商品猪1万头。在投资156万元建猪舍3栋时,因计划改变,终止投资,吉林省农业厅决定利用新建猪舍养基础母猪250~300头,年提供仔猪3500~4500头。1988年农牧渔业部及吉林省和长春市决定,从匈牙利引进全套大型机械化养猪设备在亮衣门分场建年养基础母猪1000头,年出栏商品猪1.8万头的大型现代化养猪场。1988年引进设备,将于1989年动工建设,1990年投入生产。 1986年由国家经委等批准技改项目,从美国引进80年代新型饲料加工设备在亮衣门分场新建了1座预混浓缩饲料加工厂,可年单班生产浓缩饲料4.8万吨,预混饲料1.2万吨,1988年已建完,1989年将投入生产。 在马匹改良方面,1949年农安种马场首次在我国开展民马人工授精工作,利用30匹种公马在1个配种期人工授精配母马3170匹,受胎率达31.7%,写下了中国马匹改良史上的一个新篇章。1957年农安种马场马匹人工授精率达67%。1960年农安种马场平均每匹种公马1个配种期可人工配种母马250匹以上,受胎率为75%以上。其成果与经验撰写成《中国马匹人工授精和提高种公马利用率的研究》论文,在1961年的第4届国际家畜繁殖会议上交流。1985年农安种畜场马匹人工授精受配率达到82.4%。 1958年改种公马精液蔗糖稀释液为奶粉鲜奶稀释液,改精液稀释倍数由不超过1:3扩大到1:5以上,改每匹母马1次输精标准7.5亿为2~3亿,使精液的利用率提高2倍多。 对种公马的精液输送采取途中降温法,还采取了子宫角输精法,由一般1次输精20毫升降到8~10毫升。 在猪改良方面,1976~1985年农安种畜场先后进行了公猪精液冷冻试验和猪杂交育肥试验。1981年农安种畜场的《公猪精液冷冻的试验研究》论文作为日中畜产兽医学术交流中方交流资料,并在日本1982年《畜产的研究》杂志中发表。1985年猪人工授精受胎率由1974年的42%提高到80%。牛人工授精受胎率由1960年的65%提高到70%。羊受胎率从1974年开始保持在80%左右。 农安种畜场从1949~1988年总投资483万元,生产总收入3 335.7万元,创社会效益7 000万元(只计算农村马匹改良收益部分)。总计配种母马695 916匹次,产改良马(骡)驹243570匹。推广出售改良马7万余匹。1959年向越南出口改良马25匹。1973年以后累计用长白猪、苏白猪、吉林白猪、杜洛克猪人工配种母猪11.5万头次,产杂种猪68万头。1973年以来用拉脱维亚、西门塔尔、黑白花牛改良黄牛、共计配种本地母牛1.86万头次,产改良牛犊0.81万头。 1973~1985年共配种母羊2万余只,产羊羔1.6万只。 1959~1982年纯繁种马200匹,推广120匹。 1959~1988年累计推广猪6.1万头。 1960~1964年推广拉脱维亚种牛102头。 1985~1988年繁殖奶牛386头。 1978~1988年生产鲜奶450万公斤,生产“辽塔牌”奶粉41.5万公斤。 1956~1964年向白城地区大赉、长岭、通榆及四平地区梨树县输送种马179匹,拉脱维亚种牛80余头,技术干部27人,饲养工人45人,建立安广种马场、腰井子种马场、梨树种马场及新华种牛场。 1958~1962年,场办畜牧兽医学校,培养畜牧兽医技术员180人。 1955~1956年配马结束后,在吉林省农业厅的指示下,部分配种站技术人员携带显微镜赴白城地区,协助该地区推广羊人工授精技术。 1964年6~7月,北京科影以农安种马场为基地,拍摄《马匹改良与人工授精》科教片,许承构任技术指导,该科教影片发行全国公演放映,对推动马匹改良与人工授精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30年里共培训各类家畜人工授精农民技术人员500多人,有200多人到吉林省内外各地从事家畜人工授精技术工作,已成为各地的技术骨干力量。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全书翔实记述了长春市畜牧业发展的进程,全书七章,包括畜牧业志、畜牧业资源、畜禽产品及饲料加工、畜牧科技、畜禽疾病的防治及检疫、畜牧业机构。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