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帝国宪兵部队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唯一号: 070131020220000845
机构名称: 伪满洲帝国宪兵部队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22/001
起始页: 0084.pdf
地址: 长春
起始时间: 1935年3月

机构描述

1935年3月,伪满洲帝国创设宪兵队,同时于吉林置伪满宪兵司令部,归军政部直辖。伪满宪兵司令部初设时编制简单,仅设副官、参谋少数人,还未分课。此时该司令部设在伪满宪兵训练处内,同其合署办公。训练处处长陆军中将应振复兼任司令官,辖国都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上校郭瀛;第一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上校柳向荣;第二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上校翟希嘏;第三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中校刘达;第四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上校何铭鼎;第五宪兵队,队长(代理)陆军宪兵少校吕正家;第六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中校金济春;兴安东地区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中尉马场幸助;兴安西地区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上尉近藤康雄;兴安南地区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上尉儿玉笃二;兴安北地区宪兵队,队长陆军宪兵上尉山田申次。1936年京师宪兵司令部撤销,司令官德楞额少将改任宪兵训练处处附。同年秋宪兵训练处同宪兵司令部由吉林迁至“新京”南岭。1938年伪满宪兵系统改组时,宪兵司令部同宪兵训练处分离。翌年5月,伪满皇帝溥仪发布“敕令”(即“宪兵总团令”),依照此令,6月宪兵司令部更名为“宪兵总团司令部”,仍由应振复任司令官,归伪满治安部直辖。宪兵总团司令部管辖宪兵训练处的教育训练,负责对各宪兵团的指挥和监督。其编制:总团司令部设司令官、顾问、参谋长、高级副官、副官,下置参谋、副官和军需3个处。从1943年开始,参谋处下分3个课,1945年在副官处下置1个课。总团司令官由中国人少、中将级军官担任,受治安部大臣之命监督、统辖伪满宪兵。顾问由日本现役宪兵中、大佐级军官担任。他名义上是辅佐司令官工作,实际上是受治安部日军最高顾问的直接指示,是司令部的实际统辖指挥者。参谋长由日军少将级军官担任,他辅佐司令官和顾问工作,掌握统制方针、法规要点,确定宪兵司令部的警备部署、业务措施和具体执行办法等。高级副官由中国人少校级军官担任,直接受司令官的指示,掌管司令部内文官工作。副官由日军上尉级军官担任,负责司令部内的生活、教育、对外联系等事项。 参谋处:设处长1人。下置第一、二、三课。处长由日军大佐级军官充任,承司令官、顾问、参谋长的命令,指挥所属参谋和下辖的3课进行业务工作,宪兵司令部的实际业务掌管在该处。 第一课:掌管教育训练、编制、装备、企划、补充、建军勤务、宪兵团长及分团长会议、建军费管理、教育演习费管理、讨伐作战、着装规定等事项。 第二课:负责军事行政警察业务、军事司法警察业务、普通行政、司法警察事项、警务课长会议事项、刑事诸费管理、囚徒费管理、国兵检查场秩序管理以及编制月报、季报和年报等事宜。为便于通过组织工作发挥各宪兵团的综合效能,它不直接搞搜查、逮捕、讯问、拘押等具体警察业务,但其成员仍保留警察职权。会议等事项。此外还掌管对伪满军思想动向侦察、防止反日满思想渗入伪满军以及搜集“国外”和八路军、苏蒙方面的情报。自1944年下半年起,该课改由中国军人任课长后,业务范围大为缩小,原负责的情报和防谍业务划归第二课,只管防止外部思想渗入军内和军人军属思想动向调查工作。同时着重考察研究士兵逃亡原因和动机,呈报军事部,以供研察防止对策。 副官处:负责人事、庶务、马事、兵器、卫生、自身防谍、军风军纪、副官会议、评功恩赏、机密费出纳、佣人及出差费管理、保管秘密文件和关于顾问室事务等事项。1945年该处下设1个庶务课。 军需处:掌管经费、粮秣、被服、事务用消耗品、关于修建事项、军需官会议事项及指导各宪兵团和宪兵分团的军需工作。 伪满宪兵部队源于宪兵训练处。1935年3月,伪满宪兵训练处第一期宪兵学兵约600人毕业,这是经日本人亲手训练的伪满宪兵。1934年,时任伪满军政部最高军事顾问的日本陆军中将佐佐木到一,开始筹建伪满宪兵,当第一期宪兵学兵毕业后,他就同关东军司令部部附、伪满军政部顾问、宪兵训练处的创立者现役步兵中佐石黑一起,以这批宪兵为基础,在“首都”和5个军管区司令部驻地创设了6个宪兵队。配置在“新京”、奉天、吉林、齐齐哈尔、哈尔滨和承德,同时建立了伪满宪兵司令部,统辖诸宪兵队。此时首都宪兵队因设于伪新京的京师宪兵司令部尚未撤销而暂驻吉林,至1936年始移驻“新京”。 初建之伪满各宪兵队,每队先设1个连,称为第一连。这些宪兵在宪兵训练处受训期间按连的建制编组,成立宪兵队时,基本上是将训练处时的学兵连变为各宪兵队的第一连,每连80余人,原连领导成员亦无甚变化。 1936年,宪兵训练处第二至第八期学员毕业,编成各宪兵队的第二和第三连,第二连分别派驻各宪兵队驻地,第三连分驻各宪兵队管辖区域内的另外的市县。除首都宪兵队外,第一至第五宪兵队的第三连,依次驻安东(今丹东)、延吉、黑河、佳木斯和锦州。同年还在牡丹江设立了第六宪兵队。1937年在佳木斯创设了第七宪兵队,在王爷庙、通辽、海拉尔、林西建立了宪兵分队,至此伪满宪兵总兵力已达1700余人。 1938年上半年,伪满治安部依照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决定,对宪兵实行了第一次改革,将各宪兵队分成甲乙两部分,甲种部队在原驻地执行军事警察业务,乙种部队集中到伪滨江省松铺镇组建步骑混合的独立宪兵队,这支部队,是以协助关东军准备对苏作战为目的,其任务是担当黑龙江及乌苏里江“国境线”的监视任务,深入苏联境内破坏交通设施。独立宪兵队编为10个连,连长均由日军上、中尉担任。1940年7月,该部由于士兵逃亡、退伍过多,加之日本帝国主义重点南侵,关东军战略重点转移,暂时放弃侵苏企图,该部即撤回“新京”,并很快解体。 1939年6月,第一次宪兵改革中留驻原地的甲种宪兵部队一律改编为宪兵团。根据新发布的宪兵“总团令”,各宪兵团(第五宪兵团除外)解除了地方防卫任务,专事军事警察业务。此后随着军管区的增加,又陆续在新设军管区所在地建立了一批宪兵团。1939年在通化设立第八军管区时,通化宪兵分团升格为第八宪兵团。同年,通辽兴安宪兵队升格为第九宪兵团,并增设了下属博克图宪兵分团;在第五宪兵团属下增设了赤峰宪兵分团;锦州宪兵分团划归第一宪兵团;延边宪兵分团改称为间岛宪兵分团,并置于第六宪兵团属下;第七宪兵团之下增设了富锦宪兵分团。新增宪兵约200名,总兵力达到1900人。1940年夏,海拉尔宪兵分团升格为第十宪兵团,博克图宪兵分团编入其属下。此时由于独立宪兵队解散,所以至年末宪兵总兵力降至1500人左右。1942年,第八军管区司令部从通化移驻北安镇,第八宪兵团随之迁往,同时将黑河宪兵分团划归其属下,在通化则另设宪兵分团。1941年至1942年,宪兵机构未改变,但兵力有所增加。1943年下半年,伪满宪兵系统开始进行第二次改革。此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场处于急转直下的形势,关东军大部调往该战场作战,伪满境内防务空虚,为应付这种不利的形势,关东军把伪满军扩编至约15万人,并增强了特种兵。于此同时,改革扩充了军事警察,强化扩大了宪兵总团的机构,伪满宪兵系统又有了新的扩涨。这次改革,首先是扩大了宪兵的配置范围,凡伪满军驻地都要配备宪兵。其次是扩大机构设置,强化分课制度,宪兵总团司令部参谋处增设第一、二、三课,所属各宪兵团增设团本部,其下增置总务课、警务课、特务课及副官室和军需室。各宪兵分团则增编总务股、警务股、特务股和经理室。三是按驻地的重要程度和人员数量,把宪兵团区分为甲级宪兵团和乙级宪兵团,“国都”(新京)、第一(奉天)、第四(哈尔滨)、第五(承德)4个宪兵团为甲级团,每团兵力约70至100人,配少将或上校级团长;其它宪兵团属乙级团,每团兵员50至60人,配上校或中校级团长。 1943年,伪满宪兵进入大宪兵制时期,宪兵队伍迅速扩大。此间又增设了3个宪兵团,即设在密山县的第十一宪兵团,设在锦州的第十二宪兵团和设在科右前旗王爷庙的第十三宪兵团。宪兵分团一级组织增加的更多,第一宪兵团增加了通化、鞍山、抚顺、本溪湖、岫岩、营口6个分团,安东分驻队也升格为宪兵分团。第二宪兵团增加了四平、磐石、昌图分团。第三宪兵团增加了洮南、昂昂溪分团。第四宪兵团增加了阿城、珠河分团。第五宪兵团增加了古北口、丰宁、围场、凌源、平泉分团。第六宪兵团增加了间岛、宁安分团。第七宪兵团增加了富锦、依兰分团。第八宪兵团增加了海伦、黑河、塔溪分团。第九宪兵团增加了林西、林东分团。第十宪兵团增加了扎兰屯分团。第十一宪兵团设勃利、宝清分团。第十二宪兵团设山海关、黑山分团。第十三宪兵团分设六户分团。之后鞍山宪兵分团又晋为宪兵团,并增置唐山派遣宪兵队。到1945年8月伪满洲帝国覆灭前,共有宪兵团16个(含宪兵团级唐山派遣宪兵队),宪兵分团37个,宪兵分驻队7至8个,整个伪满宪兵系统官兵总数达2800余人。 第三课:负责情报搜集、防谍、谍报、情报经费管理、宪兵团特务课长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军事志

《长春市志 军事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八篇,介绍了长春市驻军体制、兵役制度、历史上的主要战事、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后方勤务、民众武装、人民防空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郭瀛
相关
柳向荣
相关
翟希嘏
相关
刘达
相关
何铭鼎
相关
吕正家
相关
金济春
相关
近藤康雄
相关
儿玉笃二
相关
山田申次
相关
马场幸助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