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毛巾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唯一号: 070131020220000390
机构名称: 长春市毛巾厂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366.pdf
地址: 朝阳区红旗街
前置机构: 长春市福利纺织厂
起始时间: 1954年

机构描述

长春市毛巾厂是长春地区唯一的一家毛巾制品生产厂,厂址位于朝阳区红旗街。其前身是由军属麻线厂和金属编织厂合并成立的长春市福利纺织厂。 1954年,由5名军烈属和街道赤贫户在一无厂房、二无资金的情况下,依靠政府扶植,自己动手用泥和稻草堆墙建起420平方米厂房,成立了金属编织厂。同年,另一个由几家军属组织的合作社在东大桥成立,他们在45平方米的平房里加工麻袋线和麻绳,以后发展成军属麻线厂。这两个小厂在政府“生产自救”的号召下逐渐发展起来到1957年5月合并成立了“长春市福利纺织厂”。当时从业人员有350人,厂址设在长春市钢厂汽车库内,分为织造、编织、格线3个生产车间。合并后增加了20台织布机,产品开始向织布方面转移,主要产品有卫生布(纱布)、再生布、豆腐包、玻璃丝布等,另外也加工弹棉花和纺麻袋线。1958年企业进一步扩大,职工增加到400多人。 1965年,福利纺织厂更名为长春市毛巾厂,隶属于长春市一轻局,从民办集体企业改制为全民地方国营。当时拥有木制和铁制织布机共20多台,职工410人,主要产品是白毛巾。同年10月,长春市棉针织厂(现在的一针织厂)将本厂的毛巾设备和部分技术人员拨给毛巾厂,为毛巾厂增添了装配和技术力量,从此一个专门生产毛巾类织物的国营企业诞生了。 1966~1976年,毛巾厂生产能力逐渐扩大,设备和职工均有增加,原在东安屯的旧厂址已不适应,加之1976年一场电火将旧厂址烧毁,市里决定将毛巾厂迁往朝阳区红旗街,同时进行扩建。1978年工厂迁厂时,厂房建筑面积2191.5平方米,由原来的3个生产车间扩大到5个生产车间,职工人数增加到440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7.1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1万元。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1982年企业也相应地进行了转轨变型。毛巾厂从企业基础管理入手,开展了建岗建制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等工作,同时还在全厂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完善生产工艺配套,狠抓新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提高等工作,使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都有一定提高,职工人数也增加到725人,生产形势进入建厂以后最佳时期。198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76万元,实现利润12.1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1983年,工厂实行了管理岗位责任制,在全厂推行了定额、定员、定编的管理制度,加强了岗位责任制考核,理顺了职能机构,使生产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1984年,由于受纺织市场呈买方市场的大气候影响,毛巾厂产品也开始滞销,经济效益开始滑坡。这一年又根据市纺织局指示与市色织布总厂合并,工厂成为色织布厂的毛巾染整分厂,经济上相对独立,自负盈亏。由于管理上双层制约,加之本厂管理不严,生产产品又不适销对路,所以连续两年亏损87.9万元。 1987年12月,市政府下文:“毛巾厂脱离色织布厂,独立经营,为市政府工业预算内企业。”1988年1月,工厂成立新的领导班子,理顺了内部机构,恢复了原来的生产系统和经营系统,工厂的生产很快步入正轨。在这一年里产品开始出口,当年出口产值75万元,企业的生产和经济形势有所好转,走向减亏。到1988年末,毛巾厂有固定资产原值371万元,净值273万元,拥有职工287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人,占3.2%。拥有毛巾织机46台、毛巾被织机48台,年生产能力为毛巾422万条、毛巾被10万条。1988年生产各类毛巾265万条,完成工业总产值344万元,实现销售税金11万元。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