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第一针织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唯一号: 070131020220000386
机构名称: 长春市第一针织厂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358.pdf
地址: 长春市宽城区龙川路23号
前置机构: 地方国营长春市棉针织厂
起始时间: 1958年10月

机构描述

长春市第一针织厂是地方国营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位于长春市宽城区龙川路23号。全厂占地面积79321平方米,建筑面积12133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9600平方米,拥有专用生产设备150多台。到1988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44万元,净值1021万元,职工1351人,其中技术人员60人,占4.4%。全厂分8个生产车间、17个职能科室,共有管理人员131人,是长春市最大的针织企业,也是省内较大的针织骨干企业之一。主要产品为经编、纬编涤棉面料,纯棉绒布类、棉毛类、晴纶类内外衣裤,涤盖棉运动服、汗衫背心及中低档大针织类产品。产品质量较好,销往东北三省和关内等12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日本、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 长春市第一针织厂的前身是长春市针织生产合作社和南关区棉织生产合作社,两个生产合作社在1958年10月合并,成立“地方国营长春市棉针织厂”,以后逐渐发展为现在的企业。 长春市针织生产合作社建于1955年12月5日,由48家个体手工业户组成,厂址在南关区南大街72号。隶属于长春市手工业生产联社管辖。合作社分4个生产车间,有职工318人,有设备400余台,其中大部分为手摇织袜机和手套机,主要产品是线袜、手套、青年衫,1955年生产袜子17.8万双。合作社经过1956年的发展和1957年的整社运动,到建厂时已设有生产、劳资、财会和销售等管理经营系统,职工达470人,已开始生产纯棉和混纺等较大宗的批量针织产品。 南关区棉织生产合作社建于1952年6月,由17家个体手工业户组成,厂址在南关区二道街,隶属于长春市手工业生产联社。当时有职工100多人,设4个生产车间,主要产品是毛巾、手套、浴巾、片带和腿带等。1957年增加了染整生产,可生产染色毛巾等针织复制品。到1958年建厂时,职工发展到120人。 1958年10月,经长春市手工业局批准,长春市针织生产合作社与南关区棉织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为长春市棉针织厂,改为地方国营全民所有制,厂址设在原市针织生产合作社处,隶属于长春市手工业局管理,任命金古山为党支部书记,杨德厚为第一副厂长(执行厂长工作)。当时拥有职工600多人,下设4个生产车间,拥有手摇织袜机、手套机和横机等针织设备450台左右,另有棉毛机4台、漂染大缸6口。主要生产品种为线袜、线手套、腿带和少部分青年衫。1961年企业精简人员,从业职工从千余人减到500人。1962年,利用长纺下马改建厂址遗留的原厂址,进行了迁址建厂,地点即龙川路现址。 一针织厂1958年建厂后,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展期。第一次是1959年到1965年期间,工厂先后自制50台木制毛巾织机,更新24台台车、18台棉毛机和80台自动织袜机等设备,扩大了生产能力。并建成了漂染车间和印花生产线,使产品扩大到能生产棉毛衫裤、卫生衫裤、印花毛巾、染印汗背心和尼龙袜等多种花色品种,1966年生产棉毛衫裤等大针织产品70.1万件,工业总产值达298万元,创利润20.8万元。 第二次是1969年到1982年期间,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等先后对简陋的厂房、陈旧设备和公用工程不配套等状况,进行了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主要是两次扩建染整车间厂房2000多平方米,并在1980年引进一条新的染整连续生产线,填补了省内无连续染整生产的空白。1981年,企业又先后从日本、德国和罗马尼亚3国分别引进纬编大圆机各5台,建成了具有国际70年代水平的纬编生产线,生产出省内第一批纬编纯涤纶和棉涤交织等新产品。同时还安装了国产经编机,生产出经编纯涤纶面料。在扩大生产能力、开发新产品的同时,还配套改造了一些公用工程设施,如解决缺水的引水工程和解决供汽的锅炉改造工程等,使水、电、汽工程完善配套,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一针织厂历史上生产形势最好时期。1980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909万元,实现利润160.2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1982年以后,国家经济政策开始改变,产品由包销改为选择收购,以后自销比例逐年增加,企业面临着转轨变型的严峻考验。一些产品开始出现滞销,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利润从1981年的160.2万元降到1982年的34.4万元。从1984年开始,一针织厂加快了转轨变型的内部机制改革,推行了厂长负责制和企业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调动了职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对外还加强了横向联合,在销售上变坐门待客为上门推销;在产品上积极开发新品种,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同时开展企业内部的增产节约活动,提出“生产自救”口号。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企业在连续3年纺织行业不景气时期,仍维持微利,渡过难关。1985年后,企业又迎来第二次经济效益高峰期,1985年实现总产值1592万元,创利润75万元,比1984年提高了1.6倍。到1988年末,完成工业总产值1800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07万元,其中纯利润19万元。 从1958年建厂到1988年末,30年的风风雨雨,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生产能力和基础装备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企业基础差、底子薄、素质和应变能力比外省的同行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适应能力较差,经济效益时好时坏。企业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下了很大气力从基础设备上进行更新改造,30年中已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1980年以后,企业产值年年超千万,花色品种逐年增加,产品质量在稳中逐年提高,反映出企业素质正在提高。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

相关人物

杨德厚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