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卫生材料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唯一号: 070131020220000380
机构名称: 长春市卫生材料厂
机构简称: 卫材厂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303.pdf
地址: 二道河子区岭东路
起始时间: 1959年

机构描述

长春市卫生材料厂(简称“卫材厂”)是1959年由国家投资、利用二道河子区弹棉社和军属麻袋厂两处厂址改建成的,地址位于二道河子区岭东路。其前身两个小厂均是由个体弹棉业户和街道家庭妇女组成的生产合作社,其主要产品是加工絮棉(棉褥套等棉花加工品)、麻绳和麻袋等,设备十分简陋、工艺落后、产品粗糙,生产效率极低。1959年2月,国家投资25.2万元建成,地方国营长春市卫生材料厂,隶属二道河子区工业处。该厂改造了部分设备,转产卫生纱布30脱脂棉,1959年当年生产卫生纱布284.4万米,脱脂棉7吨。建厂初时,厂房是用夹板合泥构造的,且不足2000平方米,拥有15台木制织布机。1960年发展为3个生产车间、厂房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设备更新为上海淘汰的旧织机60台,从业人员达到480人。当年产值380万元,利润10万元。生产品种除脱脂棉、卫生纱布,还加工成脱脂绷带供应市场。使卫生材料厂初步具备了生产卫生材料的规模。 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期间,企业将职工精简到340人,生产能力维持到1960年水平。由于当时是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企业发展缓慢。至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卫生材料厂没有发展,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都徘徊在1960年水平上。 1969年,企业自筹资金翻修了织布车间,将夹板房扒掉,改建成2283平方米的砖木结构、水泥地面的新厂房。但由于资金缺乏,不能安装空调装置,只是用土法上马解决空调问题,因而产品质量很难提高。1970~1974年的5年间,先后进行两次较大的设备更新改造,第一次淘汰了60台旧织机,换上120台国产1511M-44″布机,第二次又新增加80台1511M-44″织布机。200台织布机投入生产后,形成了年产1000万米脱脂纱布的生产能力,且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1974年还开发出涤棉细布等新产品,供应市场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加快了技术改造步伐。1979年开始筹建细纺车间一万锭项目,到1980年来,4600平方米的新厂房竣工,厂房的锯齿式钢砼结构、水磨石地面。1981年4月安装了A512细纱机24台及全套的前纺配套设备,5月开始正式投料生产,总计投资276万元。使长春市增加了年产180吨的棉纱生产能力,卫生材料厂生产的棉纱除自给织布外,还可支援本市的棉布生产厂。 1987年该厂又投资152.7万元,更新改造了一套脱脂棉后整理设备,同时还引进一套医用药棉生产设备、投资额为24万元。 1986年利用危房改造,在知青厂建成面积为5400平方米的两幢二层楼建筑,扩大了生产面积和办公室面积。 企业除扩大生产能力走技术改造的路子外,还通过积极挖潜、提高企业自身素质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效益。1979年后,先后经过企业整顿、强化企业管理、实行厂长负责制、扩大承包范围等一系列措施,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一定提高,产品质量稳中提高、产品消耗稳中有降。该厂生产的“长春牌脱脂卫生纱布”在1979年和1982年两次获得市优秀产品奖,其生产的脱脂棉等产品也深受用户好评。 到1988年底,企业总占地面积15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5000平方米,其中生产用面积8950平方米,有职工132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3人,占3.3%。拥有设备490台(套),其中纺纱、织布和卫生敷料等主机设备319台(套),辅机生产设备177台(套)。生产品种由建厂初期的脱脂棉和纱布,增加到脱脂棉、卫生纱布、棉纱、棉布、绷带、棉签6种。1988年生产卫生纱布908万米,脱脂棉154吨,棉纱1765吨,棉布167.4万米,完成工业总产值1075万元,实现利税111万元,进入百万元利税大户行列。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