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棉织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唯一号: 070131020220000377
机构名称: 长春市棉织厂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288.pdf
地址: 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岭东路21号
前置机构: 东泰棉织厂
后置机构: 地方国营长春市棉织厂

机构描述

长春市棉织厂是1959~1962年间逐渐由3家公私合营企业合并而成的。1962年更名为“地方国营长春市棉织厂”,厂址在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岭东路21号。建厂初期由市一轻局主管,1979年划归长春市纺织公司所属。 长棉的前身是东泰棉织厂,该厂最早开工年限是1949年,当时长春解放后,政府号召私营业主重振私营企业,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辛德贵等私营股东开设的东泰棉织厂在此时应运而生,最初厂址在南关区二马路。1956年1月,由23家私营业户合并成“公私合营东泰棉织厂”,当时有职工289人,织布机166台,其中旧式(日本产)铁机54台,木制织布机112台,年产棉布68415疋,产值201.7万元。1958年“大跃进”中,职工人数增加到414人,织布机124台,其中铁机54台,木机减少到90台,其他纺织设备开始增加。厂址经扩建后迁到二道河子区岭东路21号,占地面积4785平方米,建筑面积2181平方米,生产厂房面积1808平方米。主要产品为劳动布、斜纹布和花条布等,年生产能力230万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6万元,净值2.4万元,均为私方资产。 长棉的另一个前身厂是四海棉织厂,最早开工年限是1939年,初期地址在二道河子区恒河四条,后迁到东盛大街121号,占地面积79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99平方米,生产厂房面积2099平方米。该厂是1956年1月由25家私营业户合并而成的,刚合营时拥有职工242人,织布机140台,其中铁制老机28台,木制织机112台,正常开动120台。年产棉布34437疋,产值171.6万元。1958年职工人数增加到439人,设备不变,生产品种为棉布、帆布,年生产能力260万米。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万元,净值0.9万元,均为私方资产。 当时,东泰和四海两厂均隶属于长春市棉织公司,1959年两厂合并为一厂,称“长春市公私合营东泰棉织厂”。1962年,东泰棉织厂又兼并了南关区毛纺织厂,3家合并后更名为“地方国营长春市棉织厂”。 毛纺织厂是1956年由60家个体业户合并的,原名是“南关区格线厂”,隶属于南关区工业局主管。1956年合并时有职工331人,拥有木制捣线机11台,木制拈线设备62台(3460锭)。设备均为自制木制手动设备,十分落后。主要产品是:股格线、青光线和兰、排球网、手提网袋等。生产能力为:32s/2股格线每月30捆,青光线每月1万只,鱼网线每月2400斤,球网2000个,旅行网袋2000打。该厂址分散在南关区桃源路一带的5处生产点,管理十分不便。 1962年合并后,总厂区占地面积945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324平方米,生产厂房面积3907平方米,厂区分为二处。合并初期人数为851人,1962年精简后为764人。拥有主机设备362台,其中织布机246台(铁制老机82台,木制机164台),整经机11台(铁制机4台,木制机7台),木制络经机13台,木制络纬机12台,木制捣线机11台,木架拈线机3517锭/63台,土钢领式拈线机540锭/6台。以上设备均是无型号的老式和自制设备,十分陈旧,生产效率低下。生产能力为年产棉布320万米,主要产品有鞋用帆布、脱脂纱布和脱脂棉等。当时因开工不足,设备利用率仅为55.76%。1962年实际年棉布359.2万米,工业产值451.6万元。 1963年,长棉第一次扩建厂房990平方米,从上海购进旧铁制织布机143台(这是国产1511M系列织机的第一代型产品)。1964年后,6跨锯齿式厂房竣工,并全部淘汰了木制织机。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建筑面积达6075平方米,厂房面积5350平方米,职工人数达822人。拥有各类纺织设备528台,其中织布机275台,开动225台,全部是铁制动力织机。生产能力从1963年的350万米提高到650万米,生产品种是帆布和棉坯布2大类7个花色品种。1966年生产棉布709.3万米,完成产值747.6万元,实现利润92.9万元。 1967~1978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企业的生产水平提高缓慢,但经过全厂职工辛勤劳动,企业的总趋势还是不断发展。1972年全厂职工841人,其中生产工人624人,非生产人员217人,其中管理干部94人,工程技术人员8人,仅占全厂职工的0.95%,技术力量相当薄弱。拥有主机设备285台,其中织布机248台(1511型自动织布机80台,1511型普通织布机60台,国产喷气织机12台,永生型老机40台,迪更生式老机40台,1515W型织机16台),拈线机12台,并线机2台,槽筒机7台,络纬机9台(其中自动络纬机6台,旧式木制机3台),整经机6台(其中铁制机3台,木制机3台)浆纱机1台。这些设备除自产12台喷气织机,其余还是1966年以前的老设备。年生产能力857万米,其中棉帆布560万米,浆纱织物297万米,综合生产能力是720万米(考虑到主、辅机配套和劳动力情况)。1972年实际生产811.1万米,设备利用率达到93.23%,单产综合水平是4.72米/台时。完成产值1011.6万元,实现利润80.57万元。在品种上除生产棉布、帆布外,还开发了维棉产品。 1978年以前,职工人数达903人,其中生产工人728人,管理人员89人,工程技术人员10人,占1.1%。设备主机拥有量263台,其中织布机216台(1511型自动织机增加到120台,1511型普通织机60台,喷气织机36台),全部应用国家定型产品,淘汰了日产老式织机。年生产能力达900万米,综合生产能力为780万米。1978年生产的产品有303斜纹布、帆布:48×36,56×44,76×30和68×25计2类5个品种。年产量834万米,完成产值1078万元,实现利润80.2万元。 1963~1978年的15年期间,长棉先后用于设备更新和基本建设投资共计约186万元,使生产能力由原来的320万米提高到780万米,翻了两番半。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186.5万元,是1962年建厂初期的6.2倍。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1979年开始,长棉开始了整顿企业基础管理和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推动了企业更快地发展。 1979~1988年的10年时间里,总计投资112万元,新建厂房1241平方米,购进了1515M-75″宽幅织机68台,同时配套安装了G142-240浆纱机和1452-180高速整经机各1台、R812复拈机4台,设备总投资达66万元。使年生产能力从1978年的780万米提高到1000万米。 在企业管理上,1979年长棉成立企业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1980年开始进行恢复性整顿工作,抓了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的思想建设,调整了领导班子,理顺了全厂的管理机构,并且建岗建制,狠抓各项管理工作。1980年在上级检查验收时,获得1098分的好成绩。1983年后企业进入建设性整顿阶段,进一步修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320条及各种岗位责任制156项。同时狠抓了“四全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计划管理和全员培训),在职工中培训了一批骨干,在全厂实行了三级核算等。通过这些管理制度的落实,提高了全厂职工的质量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促进了企业素质的提高,使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突破,棉布综合入库一等品率进入部颁二档水平。1985年后,企业又推行了厂长负责制。1986年,又通过抓升级工作,进行了“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活动。通过抓企业升级和推行厂长负责制,长棉的基础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呈现出一片新面貌。 到1988年,长棉总占地面积3115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750平方米,其中生产厂房面积10970产方米。全厂职工1342人,其中生产工人1068人,管理人员121人,工程技术人员42人,占职工总数的3.13%。技术力量有所提高。拥有主机设备358台,其中织布机322台,年生产能力为1000万米。生产品种达到棉布、帆布和化纤3大类8个品种。1988年生产棉布854.7万米,完成产值1268.5万元,实现利润60.8万元,分别是1962年建厂初期的2.38倍、2.8倍和13.2倍。拥有固定资产510万元,是1956年的44倍,是1962年的17倍。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

相关人物

辛德贵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