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纺织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唯一号: 070131020220000376
机构名称: 长春纺织厂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280.pdf
地址: 长春市春城大街52号
起始时间: 1958年

机构描述

长春纺织厂是吉林省大型纺织企业,厂址位于长春市春城大街52号。到1988年底,工厂总占地面积41011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4190平方米,其中生产建筑面积94216平方米。拥有纱锭97600枚,气流纺864头,线锭12540枚,织布机1354台(其中宽幅织布机234台)。固定资产原值5631万元,净值3213万元,流动资金3900万元。年生产能力为15000吨棉纱和3500万米棉布,工业总产值上亿元。1988年末在册职工7264人,有管理干部825人,其中专业人员311人,工程技术人员144人。 长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国家投资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国营全能纺织厂。1958年开始计划筹建,1960年4月在破土动工,1961年末下马缓建,1965年7月又开始续建,1967年1月投料试产,同年接受国家计划进行生产。建厂投产20多年,长纺在上级领导和全厂职工的努力下,经过不断地发展壮大,已成为能生产纯棉、涤棉、中长纤维3大类织物、几十种产品的现代化纺织全能企业。 长纺从1958年计划筹建,先后经过两次厂址选择,3次停建缓建,4次较大地变更设计方案,到1967年5月正式投入生产时已历时10年。由于工期长、浪费大,所以共用建厂投资2487万元,且还造成某些“先天不足”,成为今后发展的障碍。 由于投产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省市一些管理机构已处于半瘫痪状态,所以长纺没有经过正式的竣工验收,但是仍然按正规进行了生产准备,为正式投入生产奠定了基础。 1968年上半年,长纺实现群众组织“大联合”,8月份成立“革命委员会”,11月开始停产45天“清理阶级队伍”,使得人人自危、思想恐慌,加之各项规章制度尚未建立,管理混乱,结果当年亏损197万元。紧接着是3年的工、军宣传队进厂,在“狠抓生产领域里的阶级斗争”干扰下,工厂正常的管理制度得不到贯彻,使刚刚建厂的长纺无从下手抓管理,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健康发展。直到1975年,长纺才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到生产上,开展了8个月的“育人夺纱”大会战,实现了“产值、棉纱、棉布”三不欠,使全员劳动生产率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231元。 从1977年开始,长纺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管理,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考勤制、质量检查制和安全生产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基本上改变了那种“有章不循、无章可循”的混乱局面,使企业管理和生产秩序开始趋于好转。这一年里,撤销了“革命委员会”,恢复了厂长负责的行政体制。1978年,根据《工业三十条》要求,开展了企业整顿工作,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理顺了行政关系,为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加强基础管理,奠定了组织基础。 在生产建设和发展上,由于受计划管理宏观控制的影响,产品一直是包销,所以企业的生产只是处在完成上级生产任务为己任的认识上。在生产建设上没有把“促进生产发展,增强企业活力”当作长远的战略任务。这种短视的观念是导致长纺10年内徘徊发展的根本原因。如产值一直徘徊在5000万元左右,与全国同规模的厂家相比处在下游。就产量而言,一个8万锭的大厂年生产棉纱才5~6万件(最好的1976年生产能力为6.2万件)远远达不到设计生产能力。从产品质量上看,棉纱一等一级以上品率徘徊在90%左右,棉布入库一等品率徘徊在75%左右,都没有进入部颁三档水平,在全国大中型纺织企业中处于中下游水平。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定从1979年起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1981年的3年时间里,长纺狠抓了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了企业整顿和强化企业管理工作,二是加大了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的力度,三是积极扩大出口创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通过3项工作的狠抓和落实,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产品质量得到提高,企业后劲和产品竞争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使长纺在生产建设、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3个方面上,3年迈出三大步。 1979年,工业总产值实际完成5816万元,比1978年提高了13.4%;实现利润787.2万元,是1978年的2.46倍。1980年工业总产值完成8349.5万元,比上年提高43.6%;实现利润818万元,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1981年,工业总产值完成了9762万元,接近亿元大关,比上年又提高17%;实现利润1032万元,比上年又提高26.2%,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以1978年的产值5129.5万元和利润320万元为基数,3年内产值接近翻了一番,利润翻了两番还多。 1982年下半年后,纺织品市场发生变化,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国家开始对纱、布由全部收购变为选择收购。长纺的产品出现滞销,产销矛盾日益突出。从1983年以后,这种矛盾日益加剧,长纺的经济效益开始下降,实现利润逐年减少。1982年,由于部分产品“免税让利”,长纺实现利润为1045万元,还是千万元大户。到1983年,实现利润只有170万元,下降了84%。到1984年就亏损了20万元。全国纺织行业的萧条和经济效益滑坡,使长纺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面临困境,长纺从企业内部着手,适时地改变了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法,为度过难关、走出低谷做了很大努力。 一是积极消化不利因素,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企业的承受能力。针对“产品成本高,消耗浪费大,质量不领先,市场覆盖小”的内部原因,企业重点抓了“减成本,增效益”的3项工作:1.开展“增收节支,优质低耗”的群众运动,以“少投入,多产出”来降低产品成本。2.掀起“清仓挖潜修旧利废”的高潮,挖掘企业内部潜力,降低固定资金占用率。3.成立“厂内银行”,加强厂内经济承包管理和限额指标费用管理,严控各项开支,收紧银根。通过这3项工作的开展,储备资金占用由1983年的3034万元下降到1984年的1632万元。超储积压金额由1981年的93万元下降到1984年的39万元。基本扭转“消耗浪费大,产品成本高”的落后局面,提高了企业的承受能力。 二是企业及时转轨变型,改变经营策略。通过积极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建立自己的销售系统,扩大自销网点和承包范围,用经济责任制强化企业管理等方法,使企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以适应市场的选择。 三是积极扩大出口创汇,向国际市场要效益。1982~1984年,国际市场也同样不景气,但长纺注重产品质量,讲究企业信誉,供货及时准确,赢得了香港客商的信赖,保证了产品出口。3年中共出口棉纱31344件(折合5687吨),棉布748.87万米,出口产值为4318万元,占3年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 四是抓紧技术改造,为增强企业后劲作好准备。1982~1984年,企业经济效益虽然暂处低谷,但是企业素质却明显提高。特别是1982年末,长纺设备改造经过3年的抓紧安装,中长纤维生产线配套工程全部竣工,企业增加了12000枚纱锭、144台宽幅织机的中长生产能力,1983年正式投入生产。1984年,利用新设备开发研制了33种新产品、17个花色,其中有11种产品先后投产,适应了市场选择,缓解了不景气的产销矛盾。 总之,长纺在组织上、管理上、设备改造上和生产经营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缓解了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虽然在全国纺织行业不景气的大萧条中“无力回天”,但却为走出“低谷”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1985年,纺织行业的春天来了。纺织产品在市场上由滞销逐渐变为畅销。长纺由于有3年整顿时打下的基础和3年“低谷”中作好的准备,在恢复卖方市场后,通过狠抓企业体制改革和生产建设的发展,使企业素质和经营管理有很大提高,在产品畅销的大好形势下,4年迈出4大步,连续4年保持利税创千万元的佳绩。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707万元,比1984年提高25%;实现利税1047万元,比1984年提高了74.5%。198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051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实现利税1560万元,比上年提高49%。198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036万元,再超亿元大关;实现利税1775万元,比上年又提高13.8%。1988年,在原材料涨价供应紧张的不利因素影响下,仍完成产值9626万元,实现利税2011万元,创建厂以来最高纪录。 在经济效益巩固提高的同时,企业抓紧技术改造和对外开放。1987年开始筹建15000锭厂房,成立专纺车间。到1988年末,已基本安装了10000锭环锭纺(FA503型细纱机25台)和4台RU04气流纺及全部配套的前纺设备,使长纺增加了纺纱能力,提高了企业竞争力。1986年开始与香港合资在深圳建厂,1987年“春明针织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投产,长纺开始对外开设了窗口,增强了企业出口创汇能力。 长纺从1967年建成投产,经过全厂职工的辛勤劳动,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截止到1988年末,总计生产棉纱124.8万件(折合226437吨),生产棉布54277万米,向国家上缴税金2.5亿元,相当于建厂总投资2487万元的10倍。 20多年,长纺为国家和长春人民做出了贡献,同样也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重视和关怀,并给予了崇高的荣誉—— 1980年,被市政府表彰为“新长征先进集体”,被省政府评为“企业整顿优秀单位”; 1981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吉林省先进企业”; 1982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出口先进单位”,被中共长春市委命名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1984年,长纺生产的“参花牌”精梳32支纯棉纱和JT/C45×45涤棉细布,同时获得“省优质产品”称号; 1985年,被市政府评为“企业整顿一类企业”; 1986年,被中国纺织工业部表彰为“安全生产连续三年‘三无’先进单位”和“全国纺织系统教育先进单位”。 1987年,被省政府评为“企业管理省级先进企业”。 1988年,被省政府评为“省全面质量管理创奖予评企业”。 长纺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还注意职工的物质利益,逐步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和提高职工的收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职工年平均收入643元,月平均收入53.58元;10年后的1988年,职工年平均收入1748元,月平均收入145.67元,提高了2.72倍。建厂后共建筑职工住宅楼和平房109栋,住宅面积达67557平方米,共有1919户职工家属居住在厂区,有1400户职工用上了液化气。除此之外,子弟学校、职工医院、液化气站、职工食堂、保育院、倒班宿舍、浴池等生活福利设施也日益完善。 在改善职工物质生活的同时,还注意丰富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长纺先后建成了俱乐部、图书室、游艺室、体育场等文体娱乐设施,经常开展读书指导、知识竞赛、文艺汇演、服装表演、书法、美术、摄影展览及各种球类、田径等体育比赛活动。1987年又修建了一个320平方米、设施齐全的舞厅,使全厂职工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环境方面,全厂绿化植树1.6万株,绿化覆盖率为28%,绿化面积约5万平方米。有120平方米的花房暖窖,每年为全厂培养各类花卉近万株。每到夏季,厂区大道两侧鲜花竞放,为职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