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制革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唯一号: 070131020220000365
机构名称: 长春市制革厂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115.pdf
地址: 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八里堡同康路21号
前置机构: 马具生产合作社

机构描述

长春市制革厂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长春市二道河子区八里堡同康路21号。厂区占地面积37769平方米,建筑面积15616平方米,有职工400人,配套工业设备275台,其中制革专用设备28台(含进口设备19台)。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96.2万元,净值748.7万元。主要产品为鞋面革和底革。1986年该厂生产的“大力”牌黄牛正面革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该厂的前身是马具生产合作社,当时生产条件较差,工艺落后,产品有限,主要产品有干皮、鞭杆、大肚、三花、搭腰、套头、鞭头和笼头等。1954年,该社成立了制革车间,开始生产小批量皮革,产品有牛面革、牛带革和马具等。 1955年,马具生产合作社改为长春市皮革工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该厂进行了第一次扩建,购置了第一批制革专用设备,有转鼓、压底机、磨革机、打光机各1台,并修建了56个鞣池(每个6立方米)、16个灰池和13个水泥池。在工艺方面也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方法,开始使用多种化工材料进行生产,使浸灰周期由原来的5~6天变为18小时。 1958年12月,长春市皮革工业生产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更名为长春市制革厂。 “文化大革命”期间,企业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排除了种种干扰,在动乱中仍然坚持生产,并购置了新设备,使生产形势在逆境中得到发展。 1972年,该厂对“碱膨胀”工序工艺进行了改进,从而简化了操作过程。在重革车间,实现了转鼓生产连续化,使漂洗褪鞣一次成功,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了酸、碱、化工材料,提高了生产能力。 1976年,轻革产量达到25万平方米,重革180吨,完成工业总产值415万元,实现利润55.9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厂认真实行了工作重点的转移,选拔了一些有专业知识的同志担任企业领导,对企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1979年开始,黄牛正面革一直被评为省一类产品,并获得吉林省优质产品称号,1986年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 1982~1985年该厂开始了全面整顿工作,使企业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并实行了承包制与经济责任制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同时还新建了2561平方米的整理车间,968平方米的大修厂房,购进了意大利配套设备16台,并正式开机使用。到1986年末,该厂共进口设备19台,其中有片皮机(1800mm)、电子液压片皮机、开式液压削匀机、通过式压花机等,在精度上都达到了国际水平,双板熨平压花机和三板真空干燥机,在结构上也都达到了国际水平。 先进设备的引进,新型化工材料的使用,标志着长春市制革厂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新水平。1985年企业验收,该厂进入省一类企业。198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94万元,实现利润31万元。 1987年,该厂狠抓了企业内部管理,落实了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并且于同年3月和上海市皮革公司开展了跨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通过外部联合、内部挖潜、企业改造,使产品的生产周期由原来的21天缩短到18天,同时还改进了产品配方,节约了原材料,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生产能力。该厂1987年轻革产量达到28.9万平方米,重革190吨,完成产值619万元,实现利润101.5万元,开创了历史最好水平。 1988年,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780.5万元,实现利润55万元。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