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第一钣金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唯一号: 070131020220000363
机构名称: 长春市第一钣金厂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112.pdf
地址: 长春市大经路95号
前置机构: 洋铁生产合作社

机构描述

长春市第一钣金厂位于大经路95号,占地面积13505平方米,建筑面积10086平方米,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全厂有4个生产车间,主要生产设备64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33台,锻压设备31台。产品有铁卷柜、金库、文件箱、保温车、密集书架5大品种、20多个规格。1988年末,有职工521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51.7万元,净值283.2万元。 该厂前身——洋铁生产合作社是1952年5月由18名个体手工业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的,他们当中有走街串巷打洋铁活的,有开洋铁铺的。当时在大马路三道街租了3间门市房做为车间和办公室。社员自己筹集资金,每人交入社股金100元(旧币100万元)。生产工具主要是手锤、铁剪子、焊活烙铁、弯尺、小铁道头等,年底社员发展到53人。当时生产的主要产品是水壶、水桶、洗衣盆等。后来在资金少、任务不足、困难较多的情况下,逐步得到了银行、供销、消费合作社的扶植,先后与国营工厂、机关团体、学校等单位建立起加工订货的业务往来关系,生产有了发展。1953年下半年开始试制铁卷柜、金库、手提金库等新产品,并购置了剪板机、电铆机、冲床等设备。 1954年初,铁卷柜、金库、手提金库相继投入批量生产。由于新投产的产品适销对路,深受用户欢迎,不仅在省内外畅销,同时还接受了部分出口任务。1956年全部转为钣金产品的生产,厂名改为长春市第一钣金厂。 调整时期,该厂虽经几次分并,但1966年以前,企业还是处于发展阶段。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该厂生产受到干扰,从1967年到1970年,生产时干时停,且无固定产品,先后生产过农业用喷粉器、电子产品封帽机、烘干箱,并给铁路邮政车箱生产过信格等全套邮政车的装置。1976年,由于全国生产金库、卷柜的厂家不断增加,产品在市场上出现了供过于求局面,为了解决企业的任务不足和长远生产问题,在省食品公司的帮助下,承担了商业部食品保温车的生产任务,从而使该厂成为全国3个生产保温车的定点厂家之一,企业开始有了活力,定型产品由3种发展到4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该厂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使企业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企业管理方面,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扭转有章不循、管理较乱的局面;在产品质量方面,通过成立质检机构、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贯彻三检制、召开质量分析座谈会等活动,使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产品更新换代方面,除改造了老产品部分结构外,还进行了仿日密集书架的试制工作。1981年手动密集书架和电动密集书架都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填补了国家在图书设备生产上的空白。产品由原来的4种增加到5种。1981年以后,企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通过全面整顿,推行经济责任制及实行经营承包、目标管理等一系列措施,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1985年,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645万元,实现利润111万元,跨入了百万富翁行列。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长春市志·二轻和纺织工业志》

出版者: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本志上限因事而异,下限止于1988年底。分志分别记述了长春市分水村二轻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史。总志与大部分分志都设《大事记》一章(不标数序),原则上采取历史编年体,记录足以反映历史进程和各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大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