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苏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唯一号: 070130020220001119
人物姓名: 胡苏
人物异名: 原名:谢相箴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305.pdf
性别: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15年10月3日
卒年: 1986年11月3日
籍贯: 浙江省镇海县
非亲属: 方荧;凌子风;吴天;王滨;潘青

传略

胡苏,著名电影剧作家。原名谢相箴,浙江省镇海县人。1915年农历10月初三生。幼时在本地读小学和中学。14岁时因家庭经济拮据而辍学,到上海一家商号当学徒。1934年,在宁波一家钱庄当小店员时,与友人自发组织了宁波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并出任理事。这一时期,他还组织了业余时代剧社,任社长。剧社先后排演了《放下你的鞭子》、《回声》等抗日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同一些青年组成宁波战时流动宣传队,北上奔赴延安。1937年到达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3月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转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毕业后,任鲁艺教育科长、普通部助教等职。这时,开始从事戏剧创作,写出了独幕剧《好日子》、《买卖》、《冷淡酒》等,在延安演出。1939年6月,调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戏剧系任教,讲授剧作法等课。1942年冬,调任冀中火线剧社任副社长。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自己的书》(1939)、《三丫头》(1940,又名《妇女进行曲》)、《堤》(1941)和《我们的母亲》(1942,后改名《母亲》)等30多个剧目,成为晋察冀边区有影响的剧作家。抗战胜利后,他担任了冀中容城县委宣传部长。1947年,在饶阳县担任土改工作组组长和区委委员。从1949年春天起,先后担任冀中文协主任、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长等职,并创作了短篇小说《秧歌》(1948)和中篇小说《周春贵南下》(1949)。1949年7月,他做为河北省代表团团长,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后,在河北省文代会上,当选为河北省第一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任。 1951年,他被调到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任编剧。1956年被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编辑处长兼编剧。在长影,他先后创作、改编了电影文学剧本《女社长》(1958,与方荧合作)、《红旗谱》(1958,与凌子风等人合作)、《换了人间》(1959,与吴天、王滨合作)、《万木春》(1959,与潘青合作)等。这些剧作在反映新旧社会的生活上,具有一定的深度,受到了观众的好评。这期间,他还创作了话剧《闺女的心》(1953)和《敲钟的人》(1964)。 1961年秋至1966年8月,胡苏担任了长影副厂长的领导职务。“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扣上“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受到残酷的迫害。粉碎“四人帮”后,他满怀激情,先后创作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北斗》(1979)和《海风寄语》(1982),并担任了长影党委副书记、长影领导小组副组长。1979年9月,再度出任长影副厂长,此外,还担任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剧协吉林省分会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和吉林省政协常务委员等职务。 胡苏的创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善于运用曲折的情节编织故事,长于人物性格刻画,剧本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抒情色彩。 1986年11月3日,胡苏因病去世,终年71岁。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本志以长影的历史行程和长春的电影活动为基本线索,上溯下延,记述了长春电影事业的渊源和演变。全书分九章,包括制片生产沿革、体制机构、人员、影片、影片发行放映、设备技术、队伍培训、对外交流、电影刊物等。

阅读

相关专题

理事
职位
社长
职位
科长
职位
助教
职位
副社长
职位
部长
职位
组长
职位
委员
职位
主任
职位
文艺处长
职位
主任
职位
编剧
职位
处长
职位
编剧
职位
副厂长
职位
副书记
职位
副组长
职位
理事
职位
理事
职位
主席
职位
副主席
职位
委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