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权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唯一号: 070130020220001107
人物姓名: 刘国权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296.pdf
性别: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14年9月13日
卒年: 1979年8月31日
籍贯: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传略

刘国权,著名电影导演。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1914年9月13日生在一个医生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931年毕业于沈阳南满中学堂。“九•一八”事变后辍学。1931年10月至1932年底,先后在呼伦县公署和海拉尔邮政局当雇员和职员。这期间,他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浪潮之中,先参加了抗日军事后援会,后来做抗日护路军司令部的翻译工作,并随军退却到苏联的西伯利亚。1932年原军事后援会改为抗日归国团,他随团回到北平,参加了北平反帝大同盟的地下组织。抗日归国团被遣散后,他于1933年到上海,考入沪光影剧演员学校学习,参加了《艺术家的本色》、《怒吼吧,中国》的演出。1934年3月回到沦陷的故乡,在海拉尔市政筹备处任秘书兼日文翻译。后曾入伪满大同学院学习,不久因故辍学回到海拉尔。1940年11月到“满映”当助理导演,从此进入电影界。1942年,首次导演短片《黑痣美人》,1943年,又导演了影片《碧血艳影》。 1943年11月,曾经从事过抗日活动的刘国权,迫于形势离开“满映”,携家眷逃到山东济南市。在那里与周刍、林默予等人组织大陆剧团,排演了舞台剧《秋海棠》、《雷雨》、《原野》等。1944年,他到北平加入华北电影公司任导演,拍摄了反封建题材的影片《梦难成》。1946年12月,他到“中电三厂”任新闻片剪接和导演,导演了《白山黑水血溅红》等片。 1949年北平解放后,他参加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同年10月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导演。从1950年起,他担任译制片导演,在人员少、条件差的情况下,他兢兢业业地工作,先后导演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夏伯阳》、《难忘的1919年》等20多部译制片,为建国后的译制片工作做出了贡献。 1955年,他调任故事片导演,先后导演了《打金枝》(1955),《花木兰》、《关不住》(1956,与张辛实联合),《借年》、《李二嫂改嫁》(1957),《火焰驹》(1958,与张辛实联合),《黄河飞渡》(1959),《涧水东流》(1961),《三关排宴》(1962),《女跳水队员》(1964),《青松岭》(1965,1973年与姜树森联合重拍)等十多部传统戏曲影片和现实题材的影片。 刘国权是我国文学艺术界第3次代表大会代表,长春市第5、6、7届人民代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反动艺术权威”,横遭迫害,身心受到摧残。1979年8月31日病逝,终年65岁。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本志以长影的历史行程和长春的电影活动为基本线索,上溯下延,记述了长春电影事业的渊源和演变。全书分九章,包括制片生产沿革、体制机构、人员、影片、影片发行放映、设备技术、队伍培训、对外交流、电影刊物等。

阅读

相关专题

雇员
职位
职员
职位
翻译
职位
秘书
职位
日文翻译
职位
助理导演
职位
导演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