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唯一号: 070130020220001087
人物姓名: 王震之
文件路径: 0701/01/object/PDF/070110020220000009/001
起始页: 0279.pdf
性别: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16年
卒年: 1979年2月6日
籍贯: 河北省定县
非亲属: 崔嵬

传略

王震之,著名电影剧作家。祖籍河北省定县,1916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后迁居北平。1927年,入北平第四中学读书。“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是校学生救国会的领导人,后又参加北平抗日救援会领导的救护队。1935年考入同济大学。在“一二•九”运动和上海“一二•二四”学生入京请愿事件后,秘密参加上海学生联合会工作,用文艺形式宣传抗日,写出以抗日为主题的独幕话剧《骨肉》。1937年,他参加上海学生组织的晓光剧社,并为剧社写了一个揭露日本浪人走私活动的三幕话剧《关员》,因此被学校警告,便愤然离校,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人共同创作了话剧《保卫芦沟桥》,初露头角。之后他又创作了两个独幕剧,并加入了中国剧作者协会。1937年8月,他加入上海救亡演剧一队,从上海到西安,沿途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4月,经八路军临汾办事处介绍,他和崔嵬等人一起到了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戏剧教员。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延安,他先后担任过鲁艺实验剧团主任,鲁艺戏剧系副主任,部队艺术学校副校长,文工团团长等职务。创作出《顺民》、《咆哮的河北》、《八百壮士》(与崔嵬合写)、《矿山》、《大丹河》、《流寇队长》、《冀东起义》、《潞庄战斗》、《一心堂》、《松林恨》、《打虎沟》、《沉冤》、《把兄弟》、《摩擦鉴》、《平江惨案》、《佃户》、《过节》、《剿匪》、《老辈子》、《保卫边区》、《松花江》等多部戏剧,从不同侧面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揭露了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面目,反映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以反对流寇主义为内容的《流寇队长》和以抗日为主题的《松花江》,受到党中央的鼓励和中央领导同志的称赞。 抗战胜利后,他担任吕梁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不久,随延安联政干部大队到东北。1946年10月,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编剧、编译组长、剧团团长。1947年,他创作了反映我军野战部队医务人员忘我工作精神的电影文学剧本《白衣战士》,同年由冯白鲁拍摄成影片。这是王震之的第一部电影剧作。接着,他又创作了描写东北解放区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的《卫国保家》,1950年由严恭拍摄成影片。1949年7月,他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内蒙人民的胜利》(原名《内蒙春光》),1950年由干学伟拍成影片。影片以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第7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编剧奖。 1949年7月,王震之被调到中央电影局任编剧。1951年4月到1953年8月任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所长。1953年9月调回东影任编剧。正当他艺术生命旺盛之时,1957年被错划成“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同年9月23日含冤而死,年仅41岁。 1979年2月6日,王震之的错案得以纠正。政治名誉得到恢复。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长春市志》

本志以长影的历史行程和长春的电影活动为基本线索,上溯下延,记述了长春电影事业的渊源和演变。全书分九章,包括制片生产沿革、体制机构、人员、影片、影片发行放映、设备技术、队伍培训、对外交流、电影刊物等。

阅读

相关专题

戏剧教员
职位
主任
职位
副主任
职位
副校长
职位
团长
职位
副部长
职位
编剧
职位
组长
职位
团长
职位
编剧
职位
所长
职位
编剧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