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干部培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政府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3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干部培训
分类号: D630.3
页数: 7
页码: 249-2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干部培训情况,分别记述了干部培训网络、干部培训规划、干部培训内容及形式等。
关键词: 长春市 政府 干部培训

内容

长春解放后,市政府十分重视干部培训工作。先后成立各级各类干部学校,制定干部培训计划。并根据形势需要和干部队伍的基本状况确定培训内容,对干部进行政治、业务、文化培训。培训形式灵活多样,有短期培训、长期培训、脱产培训等。干部整体素质普遍提高,适应了各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
  (一)干部培训网络
  1、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1948年10月—1956年)
  长春解放初期,市政府干部政治、业务、文化素质很难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1948年12月成立了市政府“总学委会”,加强了干部培训工作。市长亲任总学委会主任,各部的负责人为“总学委会”委员。在“总学委会”的指导下,通过各种训练班、夜校,对干部进行培训。1949年6月22日,成立市政府行政干部培训队,对市政府所属单位的在职干部进行培训。同年9月20日,市第一所工人干部政治学校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吴铁鸣兼任校长,江含任专职副校长。学校从工厂选拔干部、劳动模范入学,脱产学习1年,既学政治、又学文化。同年11月3日,市委、市政府、市总工会又联合成立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副市长申力生兼任校长,机关党委书记王立岩兼任副校长。设专职主任1人,专职干部4人,专职教师10人,首批学员120名。学员按文化程度编班,设初小、高小、初中3个班。1951年,成立了市政府扫除文盲委员会,市级机关开办了文化学习班、党校、干校,市属师范学校分别附设了文化班或速成中学部。文化学校的教学指导和扫除文盲的日常指导工作均由市教育局负责。以各级党委为主开办的业务政治学校和业务文化学校,对干部进行了全面的政治、业务、文化培训。1954年5月,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改进和加强干部文化教育的工作,使干部培训工作步入独立发展时期。各级各类干部学校逐年增加,干部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从1953年到1955年,由独立干部培训学校1处发展到26处,专职教师由过去的10人发展到115人,学员由572人猛增到13381人。市直各系统都有自己的干部学校,到1956年干部培训网点已基本形成。
  2、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年—1966年5月)
  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能力,市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创造有利条件,拓宽干部培训渠道,扩大培训规模,促进了干部培训网点的发展。1956年4月,国家教育部召开第二次全国干部教育会议,对干部培训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5至7年内,把区以上机关中的干部全部提高到高小毕业水平,并使一部分人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在10至12年内把他们全部提高到初中毕业水平,并且使一部分人达到高中毕业水平,这次会议推动了长春市干部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各级各类干部学校在原有规模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增加教育投入,增添教学设施,扩大培训规模。各级各类学校不仅办有高小班、初中班、高中班,而且还办起了大专班。通过各种培训渠道对干部进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提高了机关干部的政治、业务、文化素质。
  3、“文化大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66年5月—1988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干部培训工作停止。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恢复和重建干部培训学校。1980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据此,市政府组织力量对全市干部文化结构状况进行了调查。据调查,当时全市干部队伍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21%,中专文化程度占36%,高中文化程度占13%,初中以下占30%。调查中发现,干部队伍不仅文化水平低,知识结构也不合理,严重阻碍了长春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1980年10月9日,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大力办好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加速培养人才方案》,《方案》对新时期干部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用2—3年时间使不足初中文化程度的干部达到初中毕业程度;用3—4年时间把45岁以下初中毕业不足高中程度的干部提高到高中或中专毕业程度;用4—5年时间把45岁以下,具有高中或中专毕业程度的干部,使其在所从事的专业达到大学专科毕业水平。《方案》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长春市干部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同年,长春市各级各类干部培训基地经过恢复和重建,已有各种专业干校9所、干部培训班11所。1983年,长春市正规化干部培训工作进展较快,正规化培训班已由两年前的257个,增加到313个。1984年,全市各类干部院校正规化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已有党校、干校和职工大学91所。其中有8所大专体制的职工大学,30所职工中专。校舍面积已达12075平方米,专职教师队伍已达877人。1986年,干部培训向着正规化方向进一步发展。学校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教学设施有所增加,已经形成一整套的科学管理办法。到1988年底干部培训网络系统已经形成。干部培训网络的形成为长春市干部培训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干部培训规划
  1953年2月,根据东北人民政府人事部、省政府人事厅关于制定五年培训计划的指示,市政府结合本市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制定了《长春市1953年—1957年,五年培养训练计划要点》草案。《计划》明确了干部培训任务和方针,并提出了具体培训干部的实施办法。《计划》的基本内容有:①干部基本情况;市政府各部门干部人数;现有干部思想政治及执行任务情况;人事机构情况。②五年经济与文化事业发展概况。今后五年长春市工业、农业飞速发展,初步预算市属工业总产值将要比1952年提高5倍,农业生产总值比1952年提高100%。文化教育方面,五年内中学增加35所,小学增加55所,工农群众业余中小学增设343处,中小学生数为99000人。③五年培训干部任务与方针。培训干部任务:根据五年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要求,今后五年需培训各类干部28904人,科级以上领导干部864人,各种技术干部3964人,其他一般干部24076人。干部培训方针:根据长春市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及今后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政策业务教育,不断提高其政治水平及业务能力,并积极地大量地培养新干部,特别是培养技术干部及工农干部。④保证实施五年计划的办法。党政领导必须重视支持培训干部工作;培训干部的主要来源是工人、青年农民,对失学青年及失业知识分子等也十分重视;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计划》的实施,使长春市干部培训工作开始走向正轨,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1980年,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大力办好成人教育,加速培养人才的方案》,明确提出:用3—4年时间,把初中毕业不足中专毕业的45岁以下的干部提高到中专毕业水平;用4到5年时间把具有高中和中专毕业程度45岁以下的干部达到与其所从事的专业相适应的大学专科毕业水平,有些干部达到大学本科毕业水平,使之成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必备专业知识的党和国家的合格干部。《方案》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长春市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
  (三)干部培训内容及形式
  1、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1948年10月—1956年)
  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市政府重点抓了干部的政治、文化培训,培训形式以短期培训为主。1949年长春解放,为提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各种培训班、夜校纷纷成立,加强了对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以政策教育为主,对文化低的工作人员进行初级文化补习。培训形式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1949年6月22日,市政府成立干部培训队,主要培训在职干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改造他们的世界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同年9月20日,长春市第一所工人干部政治学校成立,学校选拔190名干部入学,脱产学习1年。学习政治同时也学习文化。政治课有《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史》。文化课有:语文、算术、历史、地理。同年10月8日,长春市成立市政府文化补习班,在校第一期学员218人。为扩大在职干部学习,在市政府文化补习班的基础上扩建为市政府机关文化学校,第一批学员175人,分初中、高小、初小3个班进行文化课补习。1951年,市政府加强了干部培训工作,组织干部学习《如何走群众路线》、《如何巩固农村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学习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采用短期培训的形式共培训干部1202人。1954年,市委农工部文化学校开学,主要培训全市文化程度较低的工农干部,学习高中语文、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等课程,每期学员400人,进行短期脱产学习。
  2、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年—1966年5月)
  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市政府加强了干部的政治、业务、文化培训,培训形式有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使干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市政府加强了干部的政治、业务、文化培训,特别是加强了干部的岗位业务培训。组织干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干部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改造干部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组织干部学习业务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注意在政治运动和实际工作中学习政治斗争知识和生产知识,努力提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通过学习,干部的政治、业务、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1988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需要,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培训形式由过去的临时短期培训发展到提高学历的长期正规化教育或岗位业务培训。1984年,市政府首次开展了军转干部的培训工作,对已安置的1983年度262名军转干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培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全市开办了工交、财贸、政治、综合4类学习班,分别学习工业、交通、财贸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了本行业的基础知识,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1986年,随着知识不断更新,干部培训内容也进一步增加,既有适应工作需要的短期轮训,也有参加继续教育的长期培训。1986年11月,市政府首次举办了带有试点性的人事干部业务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共有60余人,学习了《行政管理学》基础知识和人事业务知识。1988年,市政府举办了市直机关业务培训班,学习1个月左右,学习了《行政管理学》、《机关应用文》和《国家公务员制度概念》等内容。
  (四)干部培训管理机构
  1948年12月,市政府总学委会成立,指导干部培训工作。1949年6月22日,为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市政府成立行政干部培训队。对行政干部直接进行分级培训。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十分重视干部文化教育工作,并加强其领导”。根据中央的指示,长春市干部教育工作由中共长春市委员会统一领导,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主管,市委宣传部协助组织部二处具体负责全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中共中央指示又规定:“为了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领导,省市以上各级文委应设干部文化教育局(处)配备一定数量人员,掌管文化教育事业。”按照中央指示,市政府于1953年12月在市文化教育委员会办公室成立干部教育科,管理全市干部培训工作,并拔给行政编制7人。第二次全国干部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干部文化教育工作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机关统一管理。1955年文委撤销,干部教育划归市教育局管理,市教育局成立工农教育处,处下设置教育科,行政编制7人,负责管理全市干部教育工作。1981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共长春市委员会、长春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长春市工农教育管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协同市委组织部统一管理全市干部教育工作。对干部的培训实行统管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干部培训规划、总任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选定等都由市委组织部和市教委统一管理。同时对各类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又实行分口管理。各系统对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时,按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的管理范围,采取了分级培训的办法。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政府志

《长春市志 政府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专门记述长春政区变迁、历代政府、政府组成、政府决策与政务活动、干部队伍建设、大事记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