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干部队伍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政府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329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干部队伍建设
分类号:
D630.3
页数:
34
页码:
241-2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政府干部队伍建设情况,分别记述了干部队伍的建立与发展、干部培训、干部思想建设等。
关键词:
长春市
政府
干部队伍建设
内容
第一节 干部队伍的建立与发展
长春解放初期,市政府干部队伍是在原东北局派出人员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市政府机构不断扩大,干部数量逐年增加,保证了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任务的完成。但由于机构庞大重叠,人浮于事现象十分严重,国家“一五”计划后期,市政府针对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整精简。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市政府进一步调整精简干部,充实经济部门和新建部门,干部队伍建设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干扰,干部队伍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偏离了方向。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干部队伍建设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同时,全面落实了党的干部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积极探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千方百计为“四化”建设筹集人才,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保证了社会主义新时期长春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1948年10月—1956年)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随即抽调部分东北局干部,成立长春特别市政府。1949年初,为尽快恢复民主政权和经济建设,在原有人员的基础上,市政府又吸收了一批干部。一部分是从解放区调来的部队转业干部;一部分是从产业工人和社会知识青年中选拔的优秀分子;一部分是留用有业务专长和专业知识的旧政府职员。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为长春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这4部分人员成为解放初期市政府干部队伍的主要力量,标志着市政府干部队伍已经初步建立。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市政府机构不断扩大,干部数量逐年增加,保证了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任务的完成。1951年12月,党中央作出在机关、企业内部大张旗鼓地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为适应斗争的需要,市政府在运动中注意发现培养积极分子,大胆提拔使用新干部。在选拔干部时,采取点面结合的办法,先搞试点,然后再全面铺开,在积极分子中提拔使用干部。据1952年7月末初步统计,共提拔使用干部406人,其中局处级5人,科级及相当于科级33人,一般干部368人。这次被选拔的干部,绝大多数年轻有为,是运动中的积极分子,政治品质好,能密切联系群众,保证了“三反”运动的正常开展。通过“三反”运动,对暴露的坏分子进行了彻底清除。据1952年7月末统计,共处理违法乱纪、贪污蜕化分子499人,从而严肃了纪律,纯洁了干部队伍。1953年是国家“一五”计划的第一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市政府认真贯彻“就地取材,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三反”运动基础上,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选拔使用了一批埋头苦干、事业心和进取心强,努力钻研业务、能密切联系群众、有一定威信的干部共计454人,其中局处级13人。从分布上来看,财政经济系统371人,文教卫生系统24人,政治法律系统59人;他们当中有中共党员263人,青年团员74人;妇女干部10人;工人出身的干部90人。由于干部队伍中注入了新鲜血液,适应了各项工作的需要。市政府在大量提拔使用干部的同时,对原有干部进行合理地调整,充实了新建部门。自年初起,组织力量配合有关人事部门,深入基层调查干部缺额情况,从生产及其他部门抽调干部充实到经济部门和新建部门,增强了基础建设力量。1953年全年共调配了各级干部610人,其中科级以上的领导骨干34人,一般干部576人,保证了经济建设及其他各项任务的完成。
随着长春各项事业的发展,市政府机构不断扩大,干部数量也逐年增加,据1954年统计,干部数量已由1949年的2103人,增加到4262人,比1949年增加了102.7%,满足了长春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带来了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问题,职能交叉。由于业务重复,手续繁多,浪费了人力、财力,制约了勤俭建国方针的贯彻,影响国家资金的积累。1955年,根据中央关于“整顿机构、紧缩编制,减少层次,精简人员”的方针和要求,根据《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市政府进行了精简整编工作。年初,在改组原市政府机构时,调整了政治法律、文化教育、财政经济、人民监察、工商管理等部门机构,新增设了办公厅、计划委员会、监察局、司法局、手工业管理局和市长办公室。4月至6月、8月到年底,进行两次整编调整。机构上在市政府直属机关中减掉了2个处和34个科,增设了7个处和67个科。调整后为31个局(委)、15个处(室)、193个科。经调整实减行政编制57人,事业编制78人,计减135人,占原编制的13.2%。在整编中,不仅精简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机构编制,同时根据实际工作任务情况,把机构编制也做了适当的调整。着重削减了非业务部门的编制,加强了计划、工业、商业、手工业、农业等经济部门的机构编制。经过整编改进了原有的组织机构,扭转了过去在机构编制上头重脚轻的现象。精简中注意从改善机构,改进领导作风,改进工作方法,简化工作手续制度入手。经过整编,机关的领导作风和手续制度有所改善,文牍主义、事务主义等不良作风也有所克服。195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整编工作的指示,在1955年整编工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行政机关的机构编制进行了整顿,确定了市政府各部门的编制方案。经过整编,撤销了4个办公室,4个处,14个科,增加了1个局,5个处,18个科,减少行政编制296人,其它编制468人;增加行政编制83人,企事业编制63人。增减相抵,实减行政编制213人,事业编制405人,共计618人,占原有编制的19.3%。随着长春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工作需要,整编后又陆续对统计局、财政局、劳动局、手工业局等10多个单位的机构编制作了调整。调整后又增设了12个科,撤销了5个科,增加编制105人,减少编制62人,实增编制73人。并对各新建扩建和需要人的单位调配了干部。经过两年的精简整顿工作,市政府干部人数减少,截至到1956年底统计,干部数量已由1954年4262人减少到3580人,比1954年减少了16.0%。
(二)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年—1966年5月)
在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市政府为进一步调整精简干部,充实经济部门和新建部门,使干部队伍建设开始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1957~1958年,在原有整编工作基础上又进行两次整编。由于形势的发展和各部门工作的变化,有些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显得不够合理。1959年,又根据中央和省编委指示精神,配合增产节支运动,对各级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及时地进行了调整。经过调整,市政府机关减掉2个局,编制259人。由于工作任务增加,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建委等13个委(局),增加编制381人。自1958年“大跃进”以来,受“左”倾错误的影响,经济过热增长,造成了干部数量的又一次过快增长,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1960~1961年,进一步调整和精简干部,认真贯彻省编委《关于当前编制情况及今后意见的报告》,把原有部门的行政编制精简3—4%,用来解决新建部门的编制。随着“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整风运动的进一步开展,一方面大力精简职工,下放干部,安排劳动力支援农业第一线。市政府直属部门精简了222人,占原编制的12.7%。另一方面为解决干部不足,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局《关于制定1960年吸收干部计划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市情况,制定了吸收干部工作计划,调配412名干部充实薄弱部门,解决了用人单位的需要。为巩固干部队伍建设,1962年,根据省人事局关于1958年以来,采用提拔干部情况调查通知精神,审查了1958年到1962年期间,从社会上录用的干部,对少数单位未经批准录用的人员进行清理。1964年为解决财会、人事干部的不足,从工人、营业员、复员军人中录用干部141人。从1963年11月至1964年10月末,共提拔使用干部926人。几年来,市政府干部队伍几经调整、精简,结构日趋合理,截至1966年底,干部总数已由1958年的4747人减少到4021人。
(三)“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66年5月—1988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干部队伍建设曾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干部受到批判,靠边站,还有大批干部下到农村走“五·七”道路,使干部队伍建设偏离了正确轨道。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加强“四化”建设,使干部队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落实干部政策,调整清理干部队伍。70年代开始,大批“五·七”干部返城,重新回到干部队伍中。同时,根据当时的有关精神,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了干部政策的落实。1978年,市政府根据省委吉发〔1978〕19号、〔1978〕41号文件精神,本着学用一致,发挥业务专长的原则,对技术干部进行了调查了解,并作了适当调整。根据省委吉发〔1978〕61号,省人事局吉人字〔1978〕10号文件精神,陆续抽回“五·七”、“六·二六”战士,恢复“文化大革命”阶段,转当工人的干部职务等等。同年,市政府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解决“双突”干部问题的意见》,本着积极、慎重、因人制宜的原则,对突击选拔的青年干部区别情况妥善进行处理。对胜任本职工作,群众反映较好的继续留用机关工作;对水平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干部调到基层工作;对能力弱,犯有各种错误的干部分配当了工人。1979年,为充分调动广大干部为“四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根据中央有关指示精神,认真安置了改正错划右派干部,及时审理历史遗留案件,妥善解决了各类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促进了安定团结。1983年,根据省人事局的要求,搞了“以工代干”人员的摸底调查和整顿试点工作。1984年,全面开展整顿“以工代干”工作。在整顿中,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宣传政策,先后5次召开人事干部大会,多次利用报纸、广播宣传有关政策规定,纠正不正之风。对“以工代干”人员经过考试和严格考核,对符合干部条件的,补办了转干手续。1988年,根据省政府〔1978〕121号文件精神,聘用了部分“五大毕业生”(“业大”、“联大”、“电大”、“函大”、“刊大”毕业生)。
“四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市政府为加快长春市经济建设,在筹集选拔人才,合理使用科技干部,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1979年,根据中央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对市直机关副科级干部分布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结果市直机关303个科室共有副科级干部333人。其中政工干部77人,行政干部47人,业务干部179人,技术干部30人。调查结果显示,在市直机关中科技干部人数最少,副科级科技干部只占副科级总数的9%,远远不能满足长春市经济建设需要。市政府根据调查情况,加强了机关科室的技术领导力量。经政府各部门党组任命的20名副科级干部中,有12人是技术、业务骨干。1984年,为“四化”建设筹集人才开辟新路,选拔干部打破过去那种干部终身制和人才,由单位部门所有的局面,采用聘任制、合同制的办法招贤纳士。自1984年试行干部聘任制以来,每年都招聘一部分干部分别充实到政法、税务、工商等部门。在干部调配等项工作中,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主动疏通人才交流渠道,促进了人才的合理流动。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四化”建设,搞好各项改革的组织保证。市政府的各级组织干部人事制度是在长期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在“文革”中又受错误组织路线的影响十分严重,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奖惩、培训、罢免等诸多环节,存在着许多弊端:领导干部终身制,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干部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脱节;人才由单位部门所有,不能进行合理流动;监督机制不完善,少数领导干部搞特权;干部培训没有形成制度,干部素质普遍下降。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阻碍市政府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不利于长春市经济建设和各项改革事业的进一步开展。市政府针对干部人事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的组织路线和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干部“四化”方针,按照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干部人事制度的要求,从1982年到1988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干部人事制度的一系列改革:
废除实际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实现干部新老交替正常化。1982年,市政府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实行重大改革,按照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市政府废除了多年来沿袭的领导职务终身制旧习。许多老干部主动离休、退休或退居二线,一批经过考验的中青年干部走上领导岗位。1983年,在机构改革中,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实现干部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方针,实行干部“四化”改革。一大批50多岁的干部退居二线,把年轻有为的干部充实到第一线担当重任。市政府干部队伍的年龄、文化、知识结构方面发生明显的变化。此后,市政府实行了干部离休、退休制度,建立了顾问、巡视员、调研员第二线职务系列,在选举产生的领导班子中实行任期制。这些制度的实行,加上后备干部的建立,使领导班子成员进与出形成制度。
适当调整干部管理权限,解决干部管理上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脱节的问题,使管人与管事既紧密结合又合理制约。市委、市政府于1983年作出了关于组织人事工作简政放权的8项规定,实行下管一级的办法。放权后,市政府只管县(市)区,市直各部门的正副职减少。在纵向放权的同时,调整了横向的干部权限。政府部门的正职,由党委推荐候选人,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政府部门的副职,由党委提名,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政府任免。市政府在放权的同时,注意检查监督,加强宏观调控。对干部的任职条件、职数作出明确规定,并认真检查或抽查执行情况;建立对部分重要干部的任前协商制度;实行对放权后部分干部的任免备案制度;坚持党委对各级组织不当任免的纠正权。为切实加强干部宏观管理,市政府有关部门还对企业干部人事工作和拔尖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作出了具体规定,使干部人事工作既能搞活,又不失控。
干部人事工作实行民主公开制度,提高了干部人事工作的民主化程度。为提高群众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参与程度,实现民主监督、公开监督的原则,1984年至1987年,市政府实行了3项民主制度:一是,完善了民主选举制。在人民代表大会上,选举政府领导班子,实行了差额选举,而且代表有在党委推荐人选之外再提出候选人的权力。二是,坚持了民主推荐制度。选拔各级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时,民主推荐的情况,作为组织考核和任免的主要依据。三是,实行了民主考评制度。从1986年开始,市政府各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行年度考评,吸收知情的基层干部和群众,听取评议领导干部的述职报告,对领导干部进行信任投票或德、能、勤、绩的综合测评,并个别征求意见。对于多数群众评价为不称职的免职或撤职。对于群众意见较大,确有问题的,或“黄牌”警告,或降职使用。自实行年度考核以来,根据民主评议情况降职或免职的市直机关局级领导干部16人,县处级干部143人。
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多种选拔制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实行人才的平等竞争,公平任用,市政府实行各种选拔制度:一是聘任制。1984年,市政府机关实行了内部聘任制,优化组合,优胜劣汰。二是考选制。1988年,为补充司法、税务、工商等部门工作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从社会上选拔一批干部。三是考试晋升制。晋升职务普遍实行考试制。部分单位晋升职务实行业务考试、实绩汇报、民主评议、组织考核,打破部门和资历的局限,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强化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1983年到1987年,市政府强化了对干部,特别是掌握实权干部的监督制约,减少了以权谋私现象。一是实行交流制。
1983年,在市直机关实行了机关内交流、系统内交流、机关与基层的交流。二是实行轮换制。1986年以来,市政府许多部门先后在机关中层干部中实行岗位轮换制,克服了多年来固定岗位的弊端。三是实行审计制。1987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审计部门对部分机关领导干部实行离任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是回避制。从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廉政建设的目的出发,市政府各级领导班子及各部门领导干部,实行了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制度。对不符合回避要求的,由组织进行适当调整。五是责任制。在市直机关率先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岗位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吸收目标管理的原则,结合任期制的实行,又发展为任期目标责任制或目标管理责任制,初步解决了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奖惩不兑现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干部培训网络系统,使干部培训工作正规化、制度化。粉碎“四人帮”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市政府不断改进干部培训工作,加强干部教育,全面提高干部的素质。经过多年的努力,长春市形成了依托各级党校、各系统干训班,以及各大专院校、各类广播函授学院办班等多种渠道进行干部教育的网络系统。培训形式也由临时短期培训,发展到提高学历的正规教育或岗位知识长期培训。参加岗位知识学习培训的局级、处级在职干部和后备干部已达1000多人。一般干部的岗位知识培训也日益活跃。
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给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较好地解决了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弊病。通过建立一整套的机制,有力推动了长春市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节 干部培训
长春解放后,市政府十分重视干部培训工作。先后成立各级各类干部学校,制定干部培训计划。并根据形势需要和干部队伍的基本状况确定培训内容,对干部进行政治、业务、文化培训。培训形式灵活多样,有短期培训、长期培训、脱产培训等。干部整体素质普遍提高,适应了各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
(一)干部培训网络
1、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1948年10月—1956年)
长春解放初期,市政府干部政治、业务、文化素质很难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1948年12月成立了市政府“总学委会”,加强了干部培训工作。市长亲任总学委会主任,各部的负责人为“总学委会”委员。在“总学委会”的指导下,通过各种训练班、夜校,对干部进行培训。1949年6月22日,成立市政府行政干部培训队,对市政府所属单位的在职干部进行培训。同年9月20日,市第一所工人干部政治学校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吴铁鸣兼任校长,江含任专职副校长。学校从工厂选拔干部、劳动模范入学,脱产学习1年,既学政治、又学文化。同年11月3日,市委、市政府、市总工会又联合成立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副市长申力生兼任校长,机关党委书记王立岩兼任副校长。设专职主任1人,专职干部4人,专职教师10人,首批学员120名。学员按文化程度编班,设初小、高小、初中3个班。1951年,成立了市政府扫除文盲委员会,市级机关开办了文化学习班、党校、干校,市属师范学校分别附设了文化班或速成中学部。文化学校的教学指导和扫除文盲的日常指导工作均由市教育局负责。以各级党委为主开办的业务政治学校和业务文化学校,对干部进行了全面的政治、业务、文化培训。1954年5月,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市委、市政府做了大量改进和加强干部文化教育的工作,使干部培训工作步入独立发展时期。各级各类干部学校逐年增加,干部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从1953年到1955年,由独立干部培训学校1处发展到26处,专职教师由过去的10人发展到115人,学员由572人猛增到13381人。市直各系统都有自己的干部学校,到1956年干部培训网点已基本形成。
2、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年—1966年5月)
为进一步提高培训能力,市政府增加教育投入,创造有利条件,拓宽干部培训渠道,扩大培训规模,促进了干部培训网点的发展。1956年4月,国家教育部召开第二次全国干部教育会议,对干部培训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在5至7年内,把区以上机关中的干部全部提高到高小毕业水平,并使一部分人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在10至12年内把他们全部提高到初中毕业水平,并且使一部分人达到高中毕业水平,这次会议推动了长春市干部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各级各类干部学校在原有规模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增加教育投入,增添教学设施,扩大培训规模。各级各类学校不仅办有高小班、初中班、高中班,而且还办起了大专班。通过各种培训渠道对干部进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提高了机关干部的政治、业务、文化素质。
3、“文化大革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66年5月—1988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干部培训工作停止。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恢复和重建干部培训学校。1980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据此,市政府组织力量对全市干部文化结构状况进行了调查。据调查,当时全市干部队伍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21%,中专文化程度占36%,高中文化程度占13%,初中以下占30%。调查中发现,干部队伍不仅文化水平低,知识结构也不合理,严重阻碍了长春市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1980年10月9日,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大力办好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加速培养人才方案》,《方案》对新时期干部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用2—3年时间使不足初中文化程度的干部达到初中毕业程度;用3—4年时间把45岁以下初中毕业不足高中程度的干部提高到高中或中专毕业程度;用4—5年时间把45岁以下,具有高中或中专毕业程度的干部,使其在所从事的专业达到大学专科毕业水平。《方案》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长春市干部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同年,长春市各级各类干部培训基地经过恢复和重建,已有各种专业干校9所、干部培训班11所。1983年,长春市正规化干部培训工作进展较快,正规化培训班已由两年前的257个,增加到313个。1984年,全市各类干部院校正规化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已有党校、干校和职工大学91所。其中有8所大专体制的职工大学,30所职工中专。校舍面积已达12075平方米,专职教师队伍已达877人。1986年,干部培训向着正规化方向进一步发展。学校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教学设施有所增加,已经形成一整套的科学管理办法。到1988年底干部培训网络系统已经形成。干部培训网络的形成为长春市干部培训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干部培训规划
1953年2月,根据东北人民政府人事部、省政府人事厅关于制定五年培训计划的指示,市政府结合本市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制定了《长春市1953年—1957年,五年培养训练计划要点》草案。《计划》明确了干部培训任务和方针,并提出了具体培训干部的实施办法。《计划》的基本内容有:①干部基本情况;市政府各部门干部人数;现有干部思想政治及执行任务情况;人事机构情况。②五年经济与文化事业发展概况。今后五年长春市工业、农业飞速发展,初步预算市属工业总产值将要比1952年提高5倍,农业生产总值比1952年提高100%。文化教育方面,五年内中学增加35所,小学增加55所,工农群众业余中小学增设343处,中小学生数为99000人。③五年培训干部任务与方针。培训干部任务:根据五年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要求,今后五年需培训各类干部28904人,科级以上领导干部864人,各种技术干部3964人,其他一般干部24076人。干部培训方针:根据长春市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及今后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政策业务教育,不断提高其政治水平及业务能力,并积极地大量地培养新干部,特别是培养技术干部及工农干部。④保证实施五年计划的办法。党政领导必须重视支持培训干部工作;培训干部的主要来源是工人、青年农民,对失学青年及失业知识分子等也十分重视;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计划》的实施,使长春市干部培训工作开始走向正轨,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1980年,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大力办好成人教育,加速培养人才的方案》,明确提出:用3—4年时间,把初中毕业不足中专毕业的45岁以下的干部提高到中专毕业水平;用4到5年时间把具有高中和中专毕业程度45岁以下的干部达到与其所从事的专业相适应的大学专科毕业水平,有些干部达到大学本科毕业水平,使之成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必备专业知识的党和国家的合格干部。《方案》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长春市干部培训工作的开展。
(三)干部培训内容及形式
1、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1948年10月—1956年)
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市政府重点抓了干部的政治、文化培训,培训形式以短期培训为主。1949年长春解放,为提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各种培训班、夜校纷纷成立,加强了对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以政策教育为主,对文化低的工作人员进行初级文化补习。培训形式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1949年6月22日,市政府成立干部培训队,主要培训在职干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及党的方针政策,改造他们的世界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同年9月20日,长春市第一所工人干部政治学校成立,学校选拔190名干部入学,脱产学习1年。学习政治同时也学习文化。政治课有《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史》。文化课有:语文、算术、历史、地理。同年10月8日,长春市成立市政府文化补习班,在校第一期学员218人。为扩大在职干部学习,在市政府文化补习班的基础上扩建为市政府机关文化学校,第一批学员175人,分初中、高小、初小3个班进行文化课补习。1951年,市政府加强了干部培训工作,组织干部学习《如何走群众路线》、《如何巩固农村人民民主专政》等文章,学习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采用短期培训的形式共培训干部1202人。1954年,市委农工部文化学校开学,主要培训全市文化程度较低的工农干部,学习高中语文、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等课程,每期学员400人,进行短期脱产学习。
2、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年—1966年5月)
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市政府加强了干部的政治、业务、文化培训,培训形式有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为使干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市政府加强了干部的政治、业务、文化培训,特别是加强了干部的岗位业务培训。组织干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干部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改造干部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组织干部学习业务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注意在政治运动和实际工作中学习政治斗争知识和生产知识,努力提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通过学习,干部的政治、业务、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1988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需要,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培训形式由过去的临时短期培训发展到提高学历的长期正规化教育或岗位业务培训。1984年,市政府首次开展了军转干部的培训工作,对已安置的1983年度262名军转干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培训。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全市开办了工交、财贸、政治、综合4类学习班,分别学习工业、交通、财贸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了本行业的基础知识,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1986年,随着知识不断更新,干部培训内容也进一步增加,既有适应工作需要的短期轮训,也有参加继续教育的长期培训。1986年11月,市政府首次举办了带有试点性的人事干部业务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共有60余人,学习了《行政管理学》基础知识和人事业务知识。1988年,市政府举办了市直机关业务培训班,学习1个月左右,学习了《行政管理学》、《机关应用文》和《国家公务员制度概念》等内容。
(四)干部培训管理机构
1948年12月,市政府总学委会成立,指导干部培训工作。1949年6月22日,为加强干部培训工作,市政府成立行政干部培训队。对行政干部直接进行分级培训。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十分重视干部文化教育工作,并加强其领导”。根据中央的指示,长春市干部教育工作由中共长春市委员会统一领导,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主管,市委宣传部协助组织部二处具体负责全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中共中央指示又规定:“为了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领导,省市以上各级文委应设干部文化教育局(处)配备一定数量人员,掌管文化教育事业。”按照中央指示,市政府于1953年12月在市文化教育委员会办公室成立干部教育科,管理全市干部培训工作,并拔给行政编制7人。第二次全国干部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干部文化教育工作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机关统一管理。1955年文委撤销,干部教育划归市教育局管理,市教育局成立工农教育处,处下设置教育科,行政编制7人,负责管理全市干部教育工作。1981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共长春市委员会、长春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长春市工农教育管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协同市委组织部统一管理全市干部教育工作。对干部的培训实行统管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干部培训规划、总任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选定等都由市委组织部和市教委统一管理。同时对各类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又实行分口管理。各系统对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时,按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的管理范围,采取了分级培训的办法。
第三节 干部思想建设
市政府始终把对干部的思想教育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先后建立各级各类学校、培训班,结合形势对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市政府进一步组织干部学习政治理论,对干部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普遍提高,思想进一步解放。“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受到影响。粉碎“四人帮”以后,排除了“左”倾思想的束缚,干部的思想重新获得解放。市政府加强了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干部系统学习政治理论,积极探讨新形势下干部思想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统一干部的思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思想上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转,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1948年10月—1956年)
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市政府绝大多数负责干部,由于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磨炼,在思想上已基本成熟。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为长春的各项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是,还有一些干部在思想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的理论和政策水平低,对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认识不清,其中极少数干部头脑中仍留有旧的思想观念,思想觉悟低,甚至经受不了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腐化堕落。这些不健康思想,严重阻碍长春经济建设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市政府针对干部存在的思想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了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1948年10月长春解放,为提高干部的思想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市政府组织干部分层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每天保证2小时,学习政治时事,做到政治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了干部思想觉悟,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1949年9月20日,长春第一所工人干部政治学校成立,加强了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组织学员学习《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史》等,提高了干部的思想觉悟。1951年12月,党中央作出在机关、企业内部大张旗鼓地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1952年1月,党中央决定在城市中限期开展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反偷税漏税、反行贿受贿、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资财、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为保证“三反”、“五反”运动的顺利开展,市政府根据党中央指示,在党内开展整风运动,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宣传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教育了党员干部,提高了他们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无产阶级觉悟,推动了“三反”、“五反”运动的深入开展。1956年,为使干部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精神实质,加强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等根本问题,组织干部系统学习《苏共党史》、《经济建设常识》,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组织干部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宣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了干部的理论和政策水平,保证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贯彻落实,为长春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二)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年—1966年5月)
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多数干部思想积极稳定,热情高,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有少部分干部经受不住资产阶级思想的不断侵蚀,滋长了一些不健康的消极思想情绪,个人主义思想不断膨胀,追求名利地位,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为提高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和思想觉悟,以增强抗腐能力,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干部的思想教育。1957年,市政府加强了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时事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干部学习毛主席著作,结合整风运动、增产节约运动、先进工作者运动教育干部,把增产节约看成是一次小整风,发扬干部艰苦朴素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作风;把先进工作者看作是推动机关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形式。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克服宣传工作中的主观片面性。干部深入群众中去,经常向组织反映情况,密切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在教育中注意发挥党组织、工会、青年团的作用,提高了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社会主义觉悟,克服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干扰。1958年12月2日,市政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整风运动,在广大党员和干部中开展共产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干部精读和领会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做到理论学习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学习内容与中心任务相结合,学习内容与干部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的放矢地对干部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干部进一步了解共产主义原理和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本知识。通过开展共产主义教育活动,使干部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胜信心。1960年,为深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端正思想,市政府加强了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干部进一步学习毛主席著作,把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学习马列著作结合起来,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干部领会了毛主席著作的精神实质,破除了个人主义思想,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组织干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同时,加强了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干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工作中的保守思想;把思想政治教育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严密党的组织纪律,充分发扬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干部原则性、组织性、纪律性、阶级立场和世界观的教育。从而维护了团结,克服了自由主义和分散主义思想作风,保证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62年12月,为不断提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全面地贯彻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市政府组织干部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加强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林彪、“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目的,大搞禁区、禁令、制造个人迷信,把干部的思想封闭禁锢起来,不准越雷池一步,否则就要“扣帽子”,“打棍子”,因而干部思想受到严重束缚。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1988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政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干部的思想重新获得解放。但由于长期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部分干部思想和党的政治路线并没有完全统一,并没有从“左”的思想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个别干部对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存在着模糊认识,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软弱涣散很不稳定,不利于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不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需要,贯彻落实好党的方针、政策,保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总任务,市政府深入开展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就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980年5月26日,市政府强调指出:加强政府建设要把端正思想放在首位,思想路线是执行政治路线的基础和保证,基于这种认识,市政府对干部思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要继续开展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促进思想进一步解放;各级干部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紧密联系实际,破除迷信,大胆实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尊重客观规律,研究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绝不随心所欲,避免瞎指挥,保证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不再乱折腾,加快“四化”建设。同年,市政府各部门加强了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重要报告、学习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的重要讲话和马列主义经济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来统一全体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在学习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干部学习、讨论,认真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把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统一起来,加强了团结,统一了认识。
1981年,市政府针对干部思想状况围绕当前形势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组织干部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十一届四、五、六中会议精神;学习邓小平、胡耀邦、胡乔木在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大家敞开思想,探讨问题,以中央文件为镜子,对照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澄清了模糊认识,肃清了“左”的思想影响,克服了涣散状态,保证了机关各项任务的完成。同时,围绕国民经济调整,市政府加强了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学习。根据中央要求大体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学一遍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市政府对机关干部理论学习进行了全面规划。从机关特点和实际出发,改革了学习制度,采取短期轮训的方法,有计划地分批分期轮训机关在职干部,把每周的学习日主要用于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了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增强了组织纪律性,进一步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1982年,市政府在加强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继续组织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十二大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有了新的进展,为使广大干部领会党的十二大会议精神,市政府组织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二大文件。举办了十二大文件辅导员训练班,请十二大代表传达了会议精神,搞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专题学习重点和所需要着重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分专题组织了大型辅导课,组织召开了学习经验交流会,还有计划地抓了政府科一级干部的分批轮训。通过学习,统一了思想,增强了实现“四化”的信心和决心。在学习十二大文件的同时,认真加强了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善始善终地完成了干部经济理论轮训任务。组织干部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原理,了解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性及其发展规律,掌握马列主义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改变了干部中存在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的倾向。为干部彻底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和影响,提供了思想武器,促进了干部的思想解放。
1983年,《邓小平文选》发表以后,市政府组织干部进行学习。首先重点抓了中层干部的学习,举办了6期处科级干部《邓选》学习班,轮训了6000人次。同时为部分局属系统代培了300名领导骨干。其次,加强了对面上学习《邓选》的指导,在普遍学习阅读的基础上,有计划地举办了5次大型辅导课,受教育面达11000多人次。这次学习要求干部认真读书,结合实际座谈讨论,写心得体会文章,作学习小结。通过学习《邓选》进一步端正了干部思想,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更深,增强了建设“四化”的责任感。
1984年,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前提下,有的放矢、深入细致地对干部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武装干部。在共产主义教育中,结合实际开展了“三优一学”(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学习雷锋和先进人物)活动,并深入学习了赵春娥、罗建夫、蒋筑英等英雄事迹。通过共产主义教育,使干部更加坚定实现共产主义信念,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1985年,为适应改革的需要,市政府重点抓了形势政策教育。先从不同角度对干部思想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查,然后通过组织形势、政策和英模报告,推荐好文章,交流思想工作情况等方式对干部进行教育,解决了一些思想和认识问题,统一了干部思想,稳定了干部队伍,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对干部进行形势教育的同时,并没有忽视理论学习。通过正规化电视教学等形式,将全体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纳入正常的轨道,大大提高了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
1987年,市政府进一步探索了做好干部思想工作的新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干部思想观念。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对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进行全面了解,针对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召开了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围绕思想政治工作“转轨变型”问题,讨论了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改进了教育工作,对干部思想教育实行目标化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面推进,克服教育形式的“单一化”,尽可能寓教育干部于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从注重实效出发组织学习。本着按上级要求保证时数,又照顾各自特点,讲求实效的原则,提出了《改革周三学习的意见》,实行一级抓一级,分层次管理的办法。对干部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组织干部学习党的十三大文件,学习《法律常识》、《中国革命史》等。通过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思想发生根本性转变,增强了商品经济意识。
1988年,市政府加强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形势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进一步解放,适应了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的需要。
第四节 干部作风建设
市政府一贯重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为巩固民主政权,采取重要措施,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干部作风建设,开展整风运动和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干部作风有了很大好转。“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干部作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干部作风建设得到恢复和发扬。市政府对干部作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在机关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竞赛活动,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加强对干部的督查工作,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适应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1948年10月—1956年)
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我们的干部队伍继承和发扬了在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勤俭建国的方针,保持着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但也有少部分干部由于个人地位和环境的变化,没有完全摒弃旧的思想和作风,受资产阶级思想侵蚀严重,仍然存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分散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习气。他们居功自傲,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搞强迫命令,不讲民主;搞宗派斗争,不讲团结;搞形式,不讲实效;违反党的纪律甚至贪污、腐化、堕落。这些坏作风严重阻碍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政府为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了干部作风建设。1949年初,市政府从旧政府职员中吸收了部分专业知识人员充实到干部队伍中,他们当中有一少部分人员仍留有旧思想、旧作风,惯用官僚主义方法去工作,去对待人民群众,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市政府针对在作风上存在的问题,首先从党员干部做起,使党组织成为各部门肃清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和建立联系群众工作作风的坚强核心,克服了不良作风的继续蔓延,各项工作很快开展起来。
发扬民主是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自1949年4月到1951年1月,市政府共组织召开了3次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参加会议的人民代表是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候选人,经酝酿后,再进行选举的。因而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会议议题是从群众迫切要求出发,结合政府当前工作确定的,达到了团结各阶层人民、推动工作的目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密切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人民代表管理自己政事,扩大了民事范围,发扬了党的民主作风。1951年9月,市政府为抵制资产阶级对干部队伍的腐蚀,清除腐败分子,转变干部作风,根据中央及东北局的指示精神,揭开了“三反”运动的序幕。这次运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951年9月至12月,“三反”运动在机关、企业、学校初步展开,以机关为主,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文件,提高认识,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开展思想检查。第二阶段:1952年1月至6月是普遍发动时期,这一阶段配合“五反”运动和增产节约运动,向纵深发展。加强对运动的领导,以机关、学校、工厂、企业为主,涉及各单位,对贪污腐化、浪费、官僚主义现象进行彻底批评,严厉打击蜕化变质分子。这次“三反”运动取得了巨大成果,于1952年6月基本结束。同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根据中央及东北局的指示,从1952年1月下旬起,市政府配合“三反”运动,开展了反偷税漏税、反行贿受贿、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活动。通过“五反”运动,有力地配合了“三反”运动的广泛开展,维护了“三反”运动的成果。这次“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抵制了资产阶级对干部队伍的腐蚀,清除了党和国家机关中的腐败分子,解决了少数党员干部的贪污、腐化、政治堕落问题,加强了干部的作风建设,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3年3月,长春市开展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强迫命令、反对违法乱纪斗争。市政府按照国家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要求,提出了加强经济建设,整顿工作作风,树立整体思想,反对分散主义和工作上形式主义的作风。在方法和步骤上,从认真检查处理人民来信来访入手,以检查领导与检查工作相结合,检查自己与检查工作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针,抓住中心,抓住当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析批判,以改进领导,改进工作,教育了干部,提高了工作效率,机关面貌有所改变,出现了新气象,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1954年,市政府从思想入手,针对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认真地展开了讨论,认真钻研党的政策,理论联系实际,批判了有些干部摆资格、讲求地位、计较个人得失,安于一时一地一事的成就,缺乏对工作的责任感,脱离实际不讲民主等思想作风。通过这次讨论,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1966年5月)
干部的作风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少数干部仍存在着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分散主义、形式主义,贪污浪费现象还很严重,各种歪风邪气依然盛行。为此,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干部的作风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整风运动和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改进了干部的工作作风。1957年5月,市政府按照市委的指示,在机关内边学习、边改进,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提高思想认识基础上,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重点解决了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1958年3月,市政府开展“双反”(反对浪费、反对保守)和横扫“五气”(官气、暮气、阔气、骄气、娇气)运动。通过这次整风运动,机关干部的政治觉悟普遍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风格高、干劲足,保证了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转。
60年代初,由于忙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忽视干部的作风建设,贪污、腐化、浪费、官僚主义现象又有所抬头,特别是官僚主义的存在,是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根源。1962年4月11日,市政府根据中央、省委指示精神和市委的部署,决定在机关内进一步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整风运动。这次运动以反对官僚主义为主,重点是中层以上的领导干部。同时结合反官僚主义彻底铲除贪污、浪费。在运动中,放手发动群众,召开不同层次会议,彻底揭发检举官僚主义现象和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建立健全制度。通过这次“三反”运动,进一步抵制了资产阶级对干部队伍的腐蚀,教育了广大干部,提高了干部思想政治觉悟,改进了干部作风,克服了机关工作中的“五多五少”(会议多,联系群众少;文件、电话、报表多,总结经验少;走马观花多,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少;事务多,学习少;原则、指示多,领导亲自动手少)的官僚主义作风,纠正了机关中存在的“五风”(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命令风、特殊风)现象,保证了各项工作的圆满完成。1962年,为使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做得更有成效,首先,进一步加强了民主集中制。对全市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由市人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市政府严格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决议,接受群众的监督,听取群众的意见,活跃了民主生活。其次,坚持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工作中能够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遇事能同群众商量,耐心听取群众意见,并认真地总结群众在生产和斗争中所积累的各种经验和教训,正确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因而工作做得更踏实、更细致、更有成效了。第三,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优良传统。市政府广大干部坚持了奋发图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优良传统,在革命斗争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在出现的各种暂时困难的面前,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1963年,党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厉行增产节约和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指示,1963年4月1日,市政府决定在机关内开展城市“五反”斗争。这次斗争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深入开展增产节约,结合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整顿各项制度,反对分散主义、官僚主义;第二阶段:解决敌我矛盾,大张旗鼓地开展群众性的反对贪污盗窃和投机倒把活动。在“五反”斗争中,市政府动员主要领导干部自觉主动地洗“温水澡”,反对铺张浪费、多吃多占、走“后门”、生活特殊化等不正之风,推动斗争的深入开展。城市“五反”斗争到1964年8月基本结束。这次城市“五反”斗争,克服和防止了资产阶级对干部队伍的腐蚀,解决了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但由于受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的影响,使一批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1964年,市政府各部门在市委的领导下,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树立了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群众的观点,改进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大力精简文件、会议和报表,实行“上岗”制(干部定期参加生产劳动),基本做到了每天上午“上岗”参加劳动,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加密切了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丰富了斗争经验,推动了工作。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
“文革”时期,干部作风建设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党的民主生活、民主集中制原则,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作风遭到严重破坏。有些领导干部实行家长式领导,搞一言堂,政府工作不能集思广益,不能发挥群众的智慧,不从实际出发,不讲实效,搞形式主义,干部脱离群众,失去了群众监督。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1988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春市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保证长春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市政府对今后干部作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并做出战略性部署:组织干部开展社会主义竞赛活动;在机关中建立岗位责任制,重点加强干部的廉政作风建设,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政府干部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干部的作风得到恢复和发扬。
1980年5月26日,市政府对干部的作风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要加强各级政府作风建设,认真改进干部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十分珍惜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做人民的公仆,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要克服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把对人民负责和对上级负责统一起来,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密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要克服“五多”,集中精力抓好工作。要大力精简会议,压缩文件和报表,克服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使领导干部从会议和文件堆里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和解决“四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要从上至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中领导,分工负责。对重大问题必须集体讨论决定,不得个人独断专行,对于具体工作问题,要大胆负责,不能只靠开会解决问题。反对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维护国家的政策、法令。坚决克服那种遇事推诿、敷衍塞责、互相扯皮、办事拖拉的不良现象,提倡雷厉风行,勇于负责的作风,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要讲究实效,有布置、有检查,善始善终,切不可朝令夕改,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要加强集体办公制度,切实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坚持克服那种说大话、说假话、说空话的坏作风,不做图虚名、招实祸的蠢事。要克服特权思想,提倡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作风。政府机关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要自觉地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带头遵纪守法,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办事。坚持反对利用职权搞特权,假公济私,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坚决反对摆阔气、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任意挥霍国家资金铺张浪费的恶劣行为。严格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领导干部生活待遇的有关规定,提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人民同甘共苦。同年,市政府组织机关全体干部学习邓小平关于《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学习《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认真对照检查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和作风,加强民主集中制,广泛开展了机关的社会主义竞争和党内“双先一优”(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的竞赛活动,通过学习和开展竞赛活动,机关干部风气了有了很大好转,在10年浩劫中被严重损害和丢掉的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有了较大恢复和发扬。民主空气增强了,“家长制”、“一言堂”的现象减少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之风多了,脱离实际、官僚主义、瞎指挥的现象少了;学习业务、钻研技术的人多了,满足不当外行、混日子的少了;雷厉风行、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了,办事拖拉、消极怠工、迟到早退的现象少了;遵纪守法,不搞特殊化的多了,违法乱纪、多吃多占、利用职权搞特权的少了。整个机关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个政治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怀的生动活泼的新景象。
1981年,市政府根据中组部和省政府关于在机关实行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在机关中建立实行了岗位责任制。在机关59个委、办、局中,已有51个单位制订或修正了职责范围,占单位总数的87.9%。并组织机关干部以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形式,开展以改进机关干部作风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竞赛活动,涌现出了63个团结战斗的先进集体,679名思想先进、工作突出的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实行岗位责任制给机关带来了新变化,初步解决了部门之间、干部之间的职责不清,分工不明问题,改变了干部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明显提高。1982年,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市政府认真开展了打击经济犯罪斗争,加强了干部廉政作风建设。各部门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了全面部署,抓了思想动员,组织全机关收听了省、市召开的打击经济违法犯罪公开处理大会。在斗争引向深入后,领导干部亲自抓大、要案,组织深入细致的内查外调,及时对违法犯罪人员进行处理。1982年全市机关共查处大案件12起,其中非法所得万元以上的两起,千元以上的10起。违法犯罪涉及局级干部1人,科级干部2人,党员4人。依法逮捕6人,收容审查2人,判刑2人,已追缴赃款、赃物价值12692元,退赔公款、公物2324元。通过这场斗争有力地打击了严重破坏经济的犯罪活动,狠刹了歪风邪气,申张了正气。
在加强廉政作风建设的同时,市政府针对党员干部的思想现状,结合党建工作,开展了反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坚持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利用活生生的典型,一手抓办案,一手抓教育。结合打击经济违法犯罪斗争,开展了党性、党纪、党风的教育和检查活动,认真贯彻执行《准则》和各项党规党纪,加快了各种违纪案件的查处工作;认真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1982年共受理了反映揭发某些党员干部,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超标准住房,安排子女走后门,利用公款请客送礼,吃喝浪费等来信来访96件。1983年,进一步开展了打击经济犯罪的斗争。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抽调专人抓这项工作。市政府还根据市委的统一安排,组织机关3600多名党员干部参观了市里举办的“打击经济犯罪暨反腐蚀教育展览”,并结合展览的典型案例,联系实际,开展了反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教育。通过开展反腐斗争,党风明显好转,机关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得到进一步发扬。
1986年5月19日,市政府对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部门要改进领导作风,加强机关自身建设。要按照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有关规定、通知精神,认真整顿机关作风,整顿机关纪律。从领导机关做起,从领导干部做起,在提高效率、努力学习、严肃纪律、增强党性方面起表率作用。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党员干部要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与群众痛痒相关,和衷共济。进一步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彻底改变基层围着机关转的现象,把基层的要求和群众的利益作为政府机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克服官僚主义,认真解决办事效率不高,互相推诿扯皮等问题。要充分认识调查研究工作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调查研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特别是重大问题,必须在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出决策,避免失误。
1988年,市政府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逐渐扩大,各部门自觉接受市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促进了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
第五节 领导班子建设
自长春解放以来,市政府为建立坚强的、精干的各级领导班子,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决策能力。各级领导班子从党员做起,端正党风,促进了党风好转,建立明确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和严格的政绩考核制度,转变各级领导班子的作风。调整各级领导班子,形成合理的干部结构。积极选拔年轻后备领导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并注意发挥老干部的传、帮、带作用。市政府各级领导班子经过40年的建设,基本上适应了领导和管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1948年10月—1956年)
长春解放初期,市政府重点抓了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和作风建设。1949年初,市政府各级领导班子吸收了一部分有业务常识、有专业知识的旧政府职员,有的已成为各级领导班子的骨干力量,但也有一少部分人保留旧的思想和作风,存在着官僚主义。市政府针对存在的思想和作风问题,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定期组织班子成员分期分批进行培训,做到政治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从担当重任的党员领导干部做起,肃清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坚强领导核心,保证了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1950年,市政府各级领导班子以党组织为单位,先后开展了以改进领导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初步克服了进城后领导班子内部滋长起来的居功自傲、脱离群众等不良倾向,从思想政治上和组织上保证了党的中心工作顺利开展,促进了生产,繁荣了经济。
结合“三反”、“五反”运动,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廉政作风建设。1951年12月,党中央作出在机关、企业内部大张旗鼓地开展“三反”运动的决定;1952年1月,党中央又决定在城市中限期开展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市政府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在党内开展了与“三反”、“五反”运动相结合的整党运动,解决了少数领导干部的贪污、腐化、政治堕落问题。1952年末,先后胜利结束“三反”、“五反”运动,教育了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了工作作风,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捍卫了党的领导。在运动中,一大批党员、干部和优秀工人、农民通过斗争锻炼,迅速地成长为领导骨干力量,各级领导班子得到加强。
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正确处理好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1953年8月,为加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市政府全面调整、加强了地方工业交通、基本建设、财贸等国民经济重要部门的领导力量。同年12月,为进一步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市政府再次充实了经济管理部门的领导力量。在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的同时,认真贯彻了“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对重大问题,通过会议讨论、研究、协商,集中全体人员的智慧和力量,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家长制”式的工作作风。对于非重大问题,领导直接负责做出决定,防止互相推诿、扯皮,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1966年5月)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市政府进一步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力量。1961年7月,市政府调整各级领导班子,增设政治工作机构,充实政治工作干部,加强了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1962年到1966年,市政府根据中央关于坚决放手培养、选拔新生力量的指示,发现培养、提拔了一大批年轻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担负重要领导职务,缓解了领导干部老龄化的问题,促进了长春经济建设的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0月—1976年10月)
“文革”期间,市政府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遭到严重破坏。林彪、“四人帮”一伙出于篡党夺权的目的,在各级领导班子中搞所谓整风爬坡、“层层爬”、“层层揪”,打击迫害老干部,搞“双突”(突击提拔、突击入党),拉帮结伙安插亲信,建立资产阶级帮派体系。他们搞乱了是非,搞乱了组、织,搞坏了作风。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1988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政府重新调整、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1978年12月,市政府全面落实了党的干部政策,进一步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老同志重新回到领导岗位。对问题严重、群众意见较大的“三种人”(在“文革”期间参与打、砸、抢分子,参与武斗分子,造反组织头目)进行了处理,纯洁了干部队伍,提高了领导班子的觉悟。1980年市政府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政策和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把符合标准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老干部在选拔中青年干部中起到了传、帮、带作用。对于极少数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心衰退的干部,以及经过耐心教育仍坚持错误、继续闹派性的干部,采取措施加以调整。注意从政治和业务两方面培养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加强纪律教育,维护党的统一领导,改进了领导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贯彻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1983年,市政府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结构,使各级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建立起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保证了各级领导班子的高效运转,顺利地实现了新老干部交替与合作,较好地发挥了新老干部领导作用。据统计:正副市长平均年龄为52.9岁,比上届下降了6.7岁,大学文化程度占57.1%,比上届增加20.8%,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28.5%。1984年,在机构改革中重点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结构,通过调整,市直机关领导班子人数减少,年龄下降,文化水平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
为进一步纯洁党的组织,市政府结合整党工作,解决了“文革”时期各级领导班子中的历史遗留问题,1984年根据中央、中纪委关于实现党风明显好转的指示,市政府开始整党试点工作,在整党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搞好全面整党的决定》全面进行整党工作。重点搞好各级领导班子整党工作。经过3年的整党,彻底清理了领导班子中“三种人”,妥善地处理了“文革”中“双突”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调整各级领导班子,从组织上保证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成员的班子业务素质,转变了工作作风。1986年,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调整各级领导班子,调整后的各级领导班子保持了相对稳定,建立了明确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严格的政绩考核,注意发挥退居二、三线的老干部和现职50多岁领导干部的作用。同年6月18日,市委召开全市党员干部大会指出:要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励精图治的坚强领导核心。市政府按照市委的要求组织班子成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进一步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领导决策能力。从党委自身做起,切实端正党风,严格要求自己;从机关抓起,严肃认真整顿机关作风。各级领导班子的作风进一步转变。
建立后备干部第三梯队是保证市政府各级领导班子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建设沿着党的正确路线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1987年,市委结合整党工作,制订了各级领导班子8年规划,市政府根据《规划》加强了后备干部的培训工作,做到“一职一备”或“一职二备”,实行定向培养。在培养年轻干部中,注意发挥老干部的传、帮、带作用,促进了年轻干部的成长。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政府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专门记述长春政区变迁、历代政府、政府组成、政府决策与政务活动、干部队伍建设、大事记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