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1965年5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政府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326
颗粒名称: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1965年5月)
分类号: D035.5
页数: 2
页码: 228-2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政府1957年—1965年5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政府 社会主义

内容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生命延续之源,是生产发展之本。而长春缺乏水源,解放初期,日供水能力只有6万吨。市政府意识到,新的工业项目一个一个落实投产,供水不足定将影响经济的发展,影响人民的生活,有鉴于此,市政府决策人要求把城市供水问题与工业发展城市规划同时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时酝酿中的有3种大的方案:拦截伊通河、拦截饮马河、提取地下水。为作出正确的选择,市政府邀请苏联专家组到现场实地考察,探讨解决水源方案。市政府要求市里有关部门专题调查研究,实地勘察,并做出科学论证。经过反复比较,选择了拦截伊通河建设新立城水库的方案,把解决城市供水和治理伊通河水患结合起来。1954年11月,市政府决定在市建设局内设水源工程科,指定水利工程师罗德惠负责,并抽调技术人员组成百余人队伍全面勘察。
  采用这个方案,是经过市政府决策时反复研究,多方听取意见确定的。其中一点是,伊通河已成为长春市郊的害河,几乎年年雨季告急,二道河子区工厂和居民深受其害。
  1958年7月20日,长春市新立城水库破土动工。该水库设计库容储水量2.88亿立方米,日供水量22万吨。主要工程拦洪坝长265米,高17米,总土方量152万立方米,总投资为2624.7万元。同年11月9日大坝合龙蓄水,1960年12月9日开始向市内送水,1963年9月11日工程正式验收交付使用。
  新立城水库建成后,收到了显著的综合效益。到1986年,累计为城市供水17.56亿吨,基本上保证了长春市生活、生产用水。在防洪方面,共拦截大小洪水58次,发挥了蓄水防洪效益。尽管1985、1986年两次遇到特大洪水,但新立城水库却使长春、德惠、农安等地减少了洪涝灾害程度。水库的综合效益也很可观,到1986年累计向水库投放鱼种6000万尾,捕捞鲜鱼1656吨。到1986年完成造林面积4026公顷,树木5000万株。在水库周围,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大片翠绿挺拔的树木郁郁葱葱,与湖光相映,美不胜收,使水库成为长春市郊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成为国内外游人观赏的场所。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政府志

《长春市志 政府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专门记述长春政区变迁、历代政府、政府组成、政府决策与政务活动、干部队伍建设、大事记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