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长春设治前的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政府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28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长春设治前的概况
分类号: K293.41
页数: 3
页码: 12-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设治前的概况,长春历史悠久,1800年,设长春厅,从此,长春有了完整的地方行政区划。
关键词: 长春市 设治 概况

内容

长春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榆树人”在此生息繁衍,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群活动相当广泛,青铜时代是长春原始人群大发展时期。战国至西汉年间,居住在东北南部的貊人与东北北部的〓人,在吉长地区形成〓貊族。西汉初,属〓貊族系的夫余人,在吉长地区建夫余国。关于夫余的四至,《后汉书》夫余传记载:“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两千里。”夫余国的活动中心在吉长地区。西汉时期夫余国隶属汉玄菟郡,东汉时改属辽东郡。夫余前期王城在今吉林市郊南城子古城。后期王城于东晋永和二年(346年)迁至夫余城(今农安县城)。
  汉、魏之后,夫余国势日衰。晋太康六年(285年),先后遭至慕容鲜卑的两次入侵,南北朝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为勿吉所逐,夫余遂亡。隋唐属高句丽辖境。唐总章元年(668年),高句丽为唐所灭,此后长春为勿吉后裔靺鞨所有。唐武后圣历元年(698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旧国即敦化敖东城建震国政权,自称震国王。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唐王室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后又改称渤海国王。渤海国置5京、15府、62州,长春属扶余府(今农安县城)所辖。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元称帝,于天显元年(926年)灭渤海。统一东北后在行政区划上设道管辖,改扶余府为黄龙府,长春地区属东京道黄龙府。
  女真族建金朝,废道设路,长春地区属上京路隆安府管辖。
  元灭金平定辽东,引师至隆安府,因上京一带已残破,故改建开元路,治所设在黄龙府故城,长春地区属开元路所辖。元统一全国,改设行省,长春地区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所辖。至正二年(1342年),降咸平府为县,开元路治所由今农安县城迁至咸平(今辽宁开原老城镇),黄龙府故城废后,长春一带渐渐成为蒙古族游牧地。
  明初,于东北建立军政合一的都司、卫所,管理东北蒙古、女真各部,曾设奴尔干都司384卫,长春地区设有奇塔穆卫(今九台市其塔木)。永乐十五年(1417年),添设亦东河卫(今伊通河一带)和亦迷河卫(今饮马河一带),嘉靖年间又添穆舒河卫(今沐石河一带)。后期长春地区属蒙古族兀良哈部三卫中的福余卫所辖。
  清初,长春一带属郭尔罗斯蒙古王公领地(在此期间,榆树地区属吉林伯都讷围场,双阳地区一部分归属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一部分归属吉林西围场)。顺治元年(1644年),清入关统一中国后,宣布裁撤明在东北设置的都司、卫所,在东北实行军府制,其长官先期称奉天、宁古塔、瑷珲将军,后期改称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长春一带属吉林将军所辖。是时,满族统治者视长白山、松花江为“龙兴之地”。康熙九年(1670年),在原盛京边墙(亦称老边)的基础上,又筑柳条边(亦称新边),禁止中原汉人流入。新边南起今开原县威远堡边门,经长春郊区,临双阳县界,抵九台市至舒兰县法特东亮子山,再由北抵松花江,全长690多里。康熙以后,一些流民冒险违禁,私越边墙,潜入伊通河、沐石河两岸的郭尔罗斯前旗牧地垦荒。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恭格拉布坦率先将该牧地私招民人垦植,因而垦区急剧扩展,民户不断增多。到嘉庆四年(1799年),清政府派员查办,已有耕地二十万五千六百四十二亩,民户二千三百三十户。清政府因以“事阅多年”、“未便驱逐”为由,只好在这里“借地安民”。于是旨准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恭格拉布坦的奏请,并于嘉庆五年(1800年)设长春厅(今新立城),置理事通判。当时长春厅辖境为:东至穆什河一百九十里,西迄巴延吉鲁克山四十里,南至伊通边门十五里,北迄吉家窝铺一百七十二里。从此,长春有了完整的地方行政区划。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政府志

《长春市志 政府志》

出版者:吉林人民出版社

本志专门记述长春政区变迁、历代政府、政府组成、政府决策与政务活动、干部队伍建设、大事记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