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报机械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邮电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258
颗粒名称: 一、电报机械设备
分类号: TM240.05
页数: 4
页码: 267-2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电报机械设备的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电报 机械设备

内容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长春电报局开办时,使用莫尔斯单工电报机(上发条式的,无马达),人工收发电报。此种电报机效率不高,每分钟最快可传递可译汉字20个左右。随着电报机的变迁,至1930年,除使用莫尔斯机外还增加了韦氏自动快机。每分钟可拍发100个可译汉字,工作效率比莫尔斯机快4倍左右。电报机数目不详。
  东北沦陷后,1933年日、伪政权合办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新京”电报通信设备逐步有所改善。开始使用音响机、印字机和自动机。电报机数量随着电报局所和电路的增多而增加。据当时“电电”会社统计记载,1933年5月“新京”城内电报局共有莫尔斯单工电报机9部,自动发报机1部。以后设备数量逐年增加和改善。
  1935年“新京”城内电报话局增加了单信印字机设备。共有单信音响机2部,单信音响机和单信印字机并用的5部。“新京”中央电报局的单信音响机15部,二重音响机2部,自动二重机6部,电报专用电话机1部,自动中继盘1台。大同广场电报分室有二重音响机1部,单信音响机1部。永乐町、三笠町、大和、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局内电报分室各有单信音响机1部(计5部)。
  随着通信电缆技术的发展,沈阳—“新京”—哈尔滨间电缆干线线路建成。1940年沈阳、“新京”装设12路载波电报机2部,同时,开通了日文自动印刷机电报电路,首次使用载波电报机和电传机通报。年内“新京”中央电报局及各电报分室(局)累计有音响机115部,二重音响机18部,自动二重机11部,二重印刷机6部,电报专用话机7部,通信监督机1部,自动报时机1部,二重自动中继盘6部,一通路搬送式电报装置一套。
  1945年“八•一五”光复前,“新京”中央电报局电报机械设备及数量为:载波电报电流供给装置3组,载波电报通信装置4套,超可闻携带型载波电报装置2套,模写电报装置1套,四号中继器(帮电)15台,双工印字机7部,双工韦氏机14部,双工音响机2部,单工音响机45部,日文打字机63台,英文打字机12台,电报测验台2台,电报监督机1台,报时机1台,自动发电机4台,金属整流器8台,蓄电池536个,电报技术设备已具相当规模。
  “八•一五”光复后,长春电报装置、载波电报设备及部分电报机被苏军拆走。国民党接收长春电信后,对残存设备无力修复,通信设备基本处于关闭状态。
  长春解放后,在设备严重损毁的情况下,开始新的建设。电信员工积极抢修电信线路,整修旧有设备,保证了恢复生产和抗美援朝通信的需要。1949年,长春电信局有VF—12型载波电报机2部,音响机7部。1952年音响机增至24部。
  1953年以后,开始使用通报效率较高的电报设备。先后装配了波纹自动发报机,自动收报机。增拨了苏式TT12/16路载波电报机及电传打字机等进口设备。人工机设备逐步被自动机设备所代替。1953年—1954年先后在哈尔滨、沈阳、北京三条电路上安装快机。1955年长春至北京电路安装了电传机,首次开通电传机通报电路。值机发报可直接传递电码,省去了莫尔斯符号译电码这道工序。同时,简化了转报操作手续,同使用人工机相比效率提高4倍左右。1955年末,已有长春至哈尔滨、吉林、沈阳、北京4条电路安装使用了电传机。1956年以后,增加了进口调频式、调幅式两种载波电报机,增装了进口68—D型和T—51型纸条电传打字机。从1959年开始使用国产55型电传打字机,国产设备逐步取代进口设备,装配了一些用6单位改制成的五单位自动发报机,日式的自动发报机及波纹机被逐步淘汰。至1959年省际电路和省内地区局电路全部使用电传机通报,实现了电传化。
  为了适应通信能力不断增长的需要,1963年1月至1964年2月,对长春电信局电报机房和报房进行了扩建,增加了使用面积和电路座席,安装了电报分发传送带,加快了电报分发传递速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电报通信建设受到一定影响,发展速度不快,但电报机械设备仍有相应改善,原有的一些电子管设备开始被体积小的晶体管设备代替。从1970年开始增装了国产晶体ZB319A、ZB319C等型号的8路和16路载波电报机,老式载波电报机逐步被淘汰。同时,开始安装使用五单位自动发报机和双机头发报机。各种电传机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至1976年,共有载波电报机23部,其中68路的9部,12路以上的14部,比1965年增加2.29倍。电传打字机102部,其中55型的96部,比1965年增加0.58倍;五单位自动发报机58部,其中双机头发报机48部,比1965年增加了4.8倍。长春中心报房直达报路使用的设备除伊通、东丰、长岭、乾安等电路使用人工机外,其余长春直达电路全部装配了电传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电报通信建设步伐加快。1979年开始再次扩建电报机房和报房。扩建后的电报载波机房和报房,面积比原来增大一倍,电路座席也相应增加。并自行设计安装了了电报分发磁控自动传输装置。为实现电报通信的载波化、电传化创造了条件。各种电传设备质量明显改善,数量增多,先后购入了BD—055型、BD—477型、BD—455型、T—1000型、ZB319A、ZB302E等型的电传机、载波机设备,并开始使用效率高的全电子电传机设备。机械式的电传设备开始被电子式的设备取代。至1981年4月,长春电信局最后一批使用人工机的电路全部安装了电传机设备,首次实现了省中心局电报的电传化(即接转电报的半自动化),结束了人工机通报的历史。同时,为了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还购入了传真机设备。
  据统计,1983年电报机械主要设备有载波电报机26部,其中12路的2部,16路的18部。电传打字机79部,其中全电子电传机24部。有55型电传机155部,五单位自动发报机112部,其中双机头发报机86部。传真机13部,其中相片传真机6部,真迹传真机7部。其设备程式及使用情况详见附表6—3—1。
  为了增加电报通信能力,适应新形式对电报通信发展的需要,1986年7月,长春市电信局安装并开通了国产256路程控自动转报设备。从此,长春的电报通信方式由过去的半自动人工接转发展到电脑程序控制,计算机技术首次应用于长春电报通信。可节省人力50—60%,而且使电报平均转接时限由人工每次34分钟减少到一分半钟,电报通信质量也有所提高。这是长春电报通信的历史性转变。从而结束了近百年人工接转电报的历史,实现了电报通信的自动化。
  1986年以后电传打字机、五单位发报机,因自动转报数量相应减少,原有的设备大都被更新,设备质量大大提高。并且载波电报设备增多,向多路数发展。新购入了一些ZB319A型、TDM型等16路及以上路数的载报设备。同时还先后购入了BFS4201程控发报机,BD—477型、T—1000型电传机,光电双机头发报机等设备。为了满足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增加了用户电报交换机设备容量,由1985年的140路增至1988年的512路。还购入了三类传真机设备。
  电报主要设备截止1988年,共有载波电报机40部,其中1—4路4部,6—8路2部,12路以上34部,载波电报机比1976年增加0.83倍,比1965年增加4.71倍,比1949年增加24倍。电传打字机总数139部,其中全电子电传机133部(进口的41部),机械式55型电传机6部。电传机比1976年增加0.36倍,比1965年增加1.53倍。自动转报设备容量256路,实占容量132路;用户电报设备容量512路,实占145路。真迹传真机2部。各种电报设备数量详见附表6—3—2。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邮电志

《长春市志 邮电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邮电通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步履,凝聚着邮电发展的经验教训,蕴涵着邮电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内容包含了机构沿革,服务网点,业务种类,邮件传输,电信网络,机械设备,员工队伍,人物及大事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