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机械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邮电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254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机械设备
分类号: TM240.05
页数: 51
页码: 263-3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机械设备:邮政机械设备、邮运车辆等情况。
关键词: 长春市 机械 设备

内容

第一节 邮政机械设备
  1948年,东北邮总接收长春邮局后,除在营业窗口有简单的衡器外,没有其他机械,搬运、分拣邮件全靠手工操作,工人劳动强度较大。
  1958年,组织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以下简称“双革”),1959年6月中旬,制出邮袋翻板传送带1套,用于站台内装卸火车邮件,并制作了小型三轮拖车,在火车站台内、外接送邮件,改变过去接站员用人力拉大车在站内接送邮件的状况,提高工作效率50%以上,减轻了接站员的劳动强度。
  1964年,大搞生产设备标准化,以函件分拣科和桂林路局为重点。分拣科革新小组研制成大刷分拣台1个,使用后刷件分拣员由在场地走动分拣变为坐下按格口分拣,由场地平面分拣变为初步立体分拣,既提高了分拣效率,又减轻了分拣员的体力消耗。1966年,函件分拣科自制1部运输链板机投入使用;桂林路邮电局,对营业、投递、发行生产设备标准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绘制出1套标准化图纸,生产了一批设备。此外,在这期间还试制了各类邮政生产小工具78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双革”活动停止。
  1968年12月,管局拨给长春市邮政局3台邮票出售机,分配给宽城、桂林两局试用。1971年“双革”活动恢复,采用技术人员、工人和该工序直接生产人员三结合的办法,设计制造了自动投包机及传输装置,使用后取得了明显效果。并增加了2台自动包裹受理机。1974年12月,由邮电部拨款38291.43元,定制一台有50个格眼的包裹分拣机,安装在包裹科使用,结束了包裹分拣长期全部手工操作的历史,包裹分拣开始走上机械化的道路。1975年12月,发行科在《吉林日报》社发报场地安装一台升降机,用于运送邮袋和报皮布,减轻了工人体力劳动。同时,还购进7101—4型包裹收寄机2台,分别交给宽城、长春大街两局使用。1976年底,由邮电部拨款定制包裹细分机6台,期刊传输设备一套,包裹投递机一台,分别交给包裹分拣科、发行科和营业支局使用。到1976年底,长春市邮政局共有如下邮政机械:
  报刊捆扎机1台;
  邮件传递机2台;
  包裹分拣机7台;
  邮票邮售机3台。
  邮件升降机1架;
  包裹收寄机4台;
  包裹投递机2台;
  由于增加了大量机械,到1977年时,包裹分拣科组成了包裹开拆、粗分、细分流水作业线1部,基本实现了全部作业机械化。
  1977年,还自装了期刊、报纸流水作业线各1部,在发行科投入使用。
  截止到1977年,长春市邮政局除上述机械外,还研制了感应式浆糊机、供单机、信函过戳机等。这些机械设备由于设计、制造和技术方面均不够成熟,在投入使用后不久便报废了。
  1978年,由吉林省邮电管理局拨款,自制投包机2台,在宽城、长春大街2局使用,自制报纸分发机1部,在发行科使用。购进SBR—4型包裹收寄机1台,在宽城邮电局使用,到年末,该型收寄机共购进4台。
  1981年,由邮电部投资在《吉林日报》社发报场地安装1部东陵200型载货电梯;原升降机同时报废。同年投资59603.93元在发行科安装1部期刊流水作业线,原来使用的期刊传输机械报废。
  1983年SER—4型包裹收寄机换型,购入5台新型收包机,在建设街、宽城、汽车城、大马路、宽平大路各局投入使用。同时购进YX—一型捆扎机2台,由发行科使用。
  到1983年末,长春市邮政局共有如下邮政机械:
  报刊捆扎机2台;
  包裹分拣机8台;
  邮件升降机2台;
  包裹收寄机14台。
  1984年新装东陵—30型载货电梯1部,由发行科使用。在包裹分拣科安装推挂式邮袋分拣开拆机1部,与原投入使用的粗分机、细分机配套形成一条自动化包裹分拣系统。又购入全自动报刊捆扎机8台,由发行科使用。
  1985年,更新包裹细分机2台,新装BJ50—Z型细分机2部。1986年又购进BJ—Z型细分机1部。在函件分拣科安装1部载货电梯。在汽车城、南岭两邮电局各装1部0.5吨升降机。
  1987年,购进报刊捆扎机7台,交发行科使用。
  1988年,在桂林路邮电局安装半吨载货电梯1部。购入包裹收寄机2台,交宽城邮电局使用。购入皮带装卸机2台,交转运局使用。
  到1988年底,长春市邮政局邮政机械数量统计如下:
  推挂式邮袋分拣开拆机 1部
  包裹粗分机 1台
  包裹细分机 6台
  包裹分拣中心控制台 1部
  报刊捆扎机 15台
  载货电梯 5部
  皮带装卸运送机 4台
  包裹收寄机 14台
  第二节 邮运车辆
  1921年,日本邮政长春邮便局有马车3辆,用来接站与转趟。有自行车9辆。
  1937年,“新京”中央邮政局有接站汽车1台,站内倒运邮件车4台。1939年,大汽车4台,小单座汽车7台。1945年,大汽车4台、轿车1台、小单座汽车16台。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时,长春市邮局运邮车辆大部已被破坏。解放初,长春市邮局只有破汽车2台,马车2台,自行车51台。
  1953年,修复破汽车1台,投入接站,又购入三轮摩托车1台。
  1954年购苏制汽车1台,摩托车2台用于接站。
  1957年底统计,共有载重汽车3台,三轮摩托车5台,电动拖车1台,胶轮大车2台,自行车178台。
  1958年,自制电动搬运车1台,购苏制嘎斯汽车2台。
  1960年,邮电部调给长春邮局自备火车邮厢5个,投入长图231/2次车使用2个,其余3个备用。1965年3个备用车厢调归沈阳局。
  1965年以后,邮运车辆有较快增长,转运工作全部使用汽车,分拣取筒工作使用摩托车。
  1966年至1975年长春邮局自有车辆如下表:
  1976年,吉林省邮电管理局调给长春邮局1台天津产吉普车。
  1977年,购入邮政7202型车2台,天津产吉普车2台。管局调入邮政7203型车2台。
  1978年,增2轮摩托车1台。
  1981年,购置2台牵引车,1台吉普车。
  1985年,增加汽车3台,拖车29台,摩托车5台。
  1987年,增加运邮车辆12台。
  1988年,增加运邮汽车9台。
  1976年—1988年长春市邮政局自有邮运车辆如下表:
  第三节 电报设备
  一、电报机械设备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长春电报局开办时,使用莫尔斯单工电报机(上发条式的,无马达),人工收发电报。此种电报机效率不高,每分钟最快可传递可译汉字20个左右。随着电报机的变迁,至1930年,除使用莫尔斯机外还增加了韦氏自动快机。每分钟可拍发100个可译汉字,工作效率比莫尔斯机快4倍左右。电报机数目不详。
  东北沦陷后,1933年日、伪政权合办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新京”电报通信设备逐步有所改善。开始使用音响机、印字机和自动机。电报机数量随着电报局所和电路的增多而增加。据当时“电电”会社统计记载,1933年5月“新京”城内电报局共有莫尔斯单工电报机9部,自动发报机1部。以后设备数量逐年增加和改善。
  1935年“新京”城内电报话局增加了单信印字机设备。共有单信音响机2部,单信音响机和单信印字机并用的5部。“新京”中央电报局的单信音响机15部,二重音响机2部,自动二重机6部,电报专用电话机1部,自动中继盘1台。大同广场电报分室有二重音响机1部,单信音响机1部。永乐町、三笠町、大和、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局内电报分室各有单信音响机1部(计5部)。
  随着通信电缆技术的发展,沈阳—“新京”—哈尔滨间电缆干线线路建成。1940年沈阳、“新京”装设12路载波电报机2部,同时,开通了日文自动印刷机电报电路,首次使用载波电报机和电传机通报。年内“新京”中央电报局及各电报分室(局)累计有音响机115部,二重音响机18部,自动二重机11部,二重印刷机6部,电报专用话机7部,通信监督机1部,自动报时机1部,二重自动中继盘6部,一通路搬送式电报装置一套。
  1945年“八•一五”光复前,“新京”中央电报局电报机械设备及数量为:载波电报电流供给装置3组,载波电报通信装置4套,超可闻携带型载波电报装置2套,模写电报装置1套,四号中继器(帮电)15台,双工印字机7部,双工韦氏机14部,双工音响机2部,单工音响机45部,日文打字机63台,英文打字机12台,电报测验台2台,电报监督机1台,报时机1台,自动发电机4台,金属整流器8台,蓄电池536个,电报技术设备已具相当规模。
  “八•一五”光复后,长春电报装置、载波电报设备及部分电报机被苏军拆走。国民党接收长春电信后,对残存设备无力修复,通信设备基本处于关闭状态。
  长春解放后,在设备严重损毁的情况下,开始新的建设。电信员工积极抢修电信线路,整修旧有设备,保证了恢复生产和抗美援朝通信的需要。1949年,长春电信局有VF—12型载波电报机2部,音响机7部。1952年音响机增至24部。
  1953年以后,开始使用通报效率较高的电报设备。先后装配了波纹自动发报机,自动收报机。增拨了苏式TT12/16路载波电报机及电传打字机等进口设备。人工机设备逐步被自动机设备所代替。1953年—1954年先后在哈尔滨、沈阳、北京三条电路上安装快机。1955年长春至北京电路安装了电传机,首次开通电传机通报电路。值机发报可直接传递电码,省去了莫尔斯符号译电码这道工序。同时,简化了转报操作手续,同使用人工机相比效率提高4倍左右。1955年末,已有长春至哈尔滨、吉林、沈阳、北京4条电路安装使用了电传机。1956年以后,增加了进口调频式、调幅式两种载波电报机,增装了进口68—D型和T—51型纸条电传打字机。从1959年开始使用国产55型电传打字机,国产设备逐步取代进口设备,装配了一些用6单位改制成的五单位自动发报机,日式的自动发报机及波纹机被逐步淘汰。至1959年省际电路和省内地区局电路全部使用电传机通报,实现了电传化。
  为了适应通信能力不断增长的需要,1963年1月至1964年2月,对长春电信局电报机房和报房进行了扩建,增加了使用面积和电路座席,安装了电报分发传送带,加快了电报分发传递速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电报通信建设受到一定影响,发展速度不快,但电报机械设备仍有相应改善,原有的一些电子管设备开始被体积小的晶体管设备代替。从1970年开始增装了国产晶体ZB319A、ZB319C等型号的8路和16路载波电报机,老式载波电报机逐步被淘汰。同时,开始安装使用五单位自动发报机和双机头发报机。各种电传机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至1976年,共有载波电报机23部,其中68路的9部,12路以上的14部,比1965年增加2.29倍。电传打字机102部,其中55型的96部,比1965年增加0.58倍;五单位自动发报机58部,其中双机头发报机48部,比1965年增加了4.8倍。长春中心报房直达报路使用的设备除伊通、东丰、长岭、乾安等电路使用人工机外,其余长春直达电路全部装配了电传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电报通信建设步伐加快。1979年开始再次扩建电报机房和报房。扩建后的电报载波机房和报房,面积比原来增大一倍,电路座席也相应增加。并自行设计安装了了电报分发磁控自动传输装置。为实现电报通信的载波化、电传化创造了条件。各种电传设备质量明显改善,数量增多,先后购入了BD—055型、BD—477型、BD—455型、T—1000型、ZB319A、ZB302E等型的电传机、载波机设备,并开始使用效率高的全电子电传机设备。机械式的电传设备开始被电子式的设备取代。至1981年4月,长春电信局最后一批使用人工机的电路全部安装了电传机设备,首次实现了省中心局电报的电传化(即接转电报的半自动化),结束了人工机通报的历史。同时,为了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还购入了传真机设备。
  据统计,1983年电报机械主要设备有载波电报机26部,其中12路的2部,16路的18部。电传打字机79部,其中全电子电传机24部。有55型电传机155部,五单位自动发报机112部,其中双机头发报机86部。传真机13部,其中相片传真机6部,真迹传真机7部。其设备程式及使用情况详见附表6—3—1。
  为了增加电报通信能力,适应新形式对电报通信发展的需要,1986年7月,长春市电信局安装并开通了国产256路程控自动转报设备。从此,长春的电报通信方式由过去的半自动人工接转发展到电脑程序控制,计算机技术首次应用于长春电报通信。可节省人力50—60%,而且使电报平均转接时限由人工每次34分钟减少到一分半钟,电报通信质量也有所提高。这是长春电报通信的历史性转变。从而结束了近百年人工接转电报的历史,实现了电报通信的自动化。
  1986年以后电传打字机、五单位发报机,因自动转报数量相应减少,原有的设备大都被更新,设备质量大大提高。并且载波电报设备增多,向多路数发展。新购入了一些ZB319A型、TDM型等16路及以上路数的载报设备。同时还先后购入了BFS4201程控发报机,BD—477型、T—1000型电传机,光电双机头发报机等设备。为了满足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增加了用户电报交换机设备容量,由1985年的140路增至1988年的512路。还购入了三类传真机设备。
  电报主要设备截止1988年,共有载波电报机40部,其中1—4路4部,6—8路2部,12路以上34部,载波电报机比1976年增加0.83倍,比1965年增加4.71倍,比1949年增加24倍。电传打字机总数139部,其中全电子电传机133部(进口的41部),机械式55型电传机6部。电传机比1976年增加0.36倍,比1965年增加1.53倍。自动转报设备容量256路,实占容量132路;用户电报设备容量512路,实占145路。真迹传真机2部。各种电报设备数量详见附表6—3—2。
  二、无线电报设备
  1925年春,长春无线电分台建成,新装德律风真空管机长波电台1部,电台功率为2千瓦,通信距离日1080海里,夜间倍之。此种电台可兼收无线电话。在装设新机之前,使用马克尼式军用收发报机,为增加通信能力,采用架高天线办法,同哈尔滨、奉天试办通报。
  1930年9月,新装美式短波200瓦无线电台1部,此为长春短波电台之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长春无线电台被日军强占,电台设备遭到破坏,通信中断。
  1932年伪满政权成立后,加紧操办无线电通信,投资200余万日元,自1933年5月至1934年3月,在长春宽城子(发信台,现523台位置)和孟家屯(收信台,电离层观测站位置)建成了当时东北最大的无线电台,可同世界各地通信。安装了技术较先进的各种类型收发讯机,发射功率最大的可达20千瓦。据1935年“电电”会社统计年报记载:“新京”中央电报局有短波发讯机11部,短波收讯机13部,长波收讯机1部。
  1938年,宽城子发信台新装功率20千瓦的短波发讯机1部,孟家屯收讯台新装短波收讯机1部。以后逐年增加,至1945年“新京”中央电报局共装有无线电报话通信用发讯机29部,其中20千瓦的3部,2千瓦的9部,1千瓦的2部,500瓦的10部,100瓦的5部。收讯机共有27部,收讯机最大的为48管。各种类型收讯机列表如下:
  1935年至1940年间,“新京”中央电报局宽城子发讯所发讯设备不断增加。1935年、1940年装置情况分别见附表6—3—3,6—3—4。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长春无线电台只剩下2KW、1KW、500W3部发信机,其余设备均被苏军拆走。
  国民党军队占领长春时期,主要依靠无线电台维持军事通信。配置了少数量的收发报机和2台美制通信车。据国民党交通部第9区电信管理局出版的《东北电信》第一期记载,1947年9月1日统计,当时长春无线收发设备如下表所列: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在恢复有线通信设施的同时,重建无线电台。为保证全国解放战争的通信需要,同年12月在人民广场楼内设立无线发信电台,用于应急通信,后设备停开。到1956年吉林省开始建设无线通信网,同年6月在长春市电信局建立了省内第一个无线电台,安装了最大功率为400W和100W日式无线短波发信机,收信设备有14灯RC—88型收讯机。年内,长春市电信局有无线发信机8部,收信机14部。
  随着全省无线通机网路的建成,设备数量逐年增加。1957—1965年间,功率150瓦以上发信设备略有增加,15瓦小型机设备略有减少。收信设备也逐步改善。
  1957年,开始配备430型、403型收讯机。1959年,装配了战备用通信车2台及大客车1辆。至1965年前,发信设备除新增少量的15瓦电台外,还新增了TC—401B型500瓦当时功率最大的发信设备。1965年末,短波发信机增加到36部,其中150瓦以上的有9部,150瓦以下的有27部(15瓦的23部)。各种类型的收讯机有15部。
  建国后,无线通信只作为有线的辅助和补充,除汛期及紧急情况时使用外,平时只是定时会晤,有线阻断时传递少量气象电报。且为保密起见,对无线电路传递电报的种类有相当限制,无线电台设备利用率不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无线通信以战备为主,网路组织及设备配置多从适应战备需要出发,小型电台设备增加较多。同时,对原有的陈旧设备全部进行了更新换代。发信设备增加了TC—401C、XF—D1B、601—X2、XF—D2及55型等短波发信机,收信设备新增加了430—1型、430—2型、7512丙及56型等收信设备。为了适应战备需要,还新配备解放牌通信车2台。在1974年8月至1975年5月间,还在进化街重新建设了无线发讯台。电台设备及通信设施有所完善,但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设备被封存,设备利用的不多。1976年无线设备有短波发信机55部,其中150瓦以上的13部,50—150瓦的6部,15瓦的增至36部。各类收信机增至29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无线通信建设步伐加快,面向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1978年12月,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对全省无线网络和设备进行了调整,长春市电信局设备数量相应减少。但设备质量明显改善。通信设备向大功率、多功能方向发展,电子管式的设备逐步被晶体管式的设备取代,传播方式由过去的短波向微波发展,同时放宽了经无线传递电报种类的限制,设备利用率有所提高。
  1977年,安装了功率为1千瓦的发信机1部。从1982年开始,配备了技术性能较先进的单边带电台以及晶体的八一型电台。1984年后,省中心局部分设备下拨,不适用的被淘汰。小功率电台减少,单边带机相对增加。设备数量虽然减少,但设备完好率得到提高。截止1988年,无线设备有发信机8部,其中单边带机8部;收信机11部,其中单边带机2部。
  1949年—1988年设备数目见表6—3—5。
  附:表6—3—1 1983年电报主要设备表
  表6—3—21949—1988年电报主要设备表
  表6—3—3 1935年无线设备装置详表
  表6—3—4 1940年无线设备装置详表
  表6—3—5 1949—1988年无线主要设备数目表
  第四节 长途电话设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长春有25门磁石交换机2部。
  东北沦陷时期,1932年,在奉天与“新京”间开通第一套CN型3路明线载波电话机。翌年,又开通“新京”与大连间CS型三路明线载波电话机1套。1934年开通“新京”与哈尔滨间BC型、D型三路明线载波电话机各1套。
  同时,增开“新京”与奉天间BC型、D型3路明线载波电话机各一套。之后,随着长途电话业务的发展,陆续开通“新京”至吉林、图们、公主岭、洮安、牡丹江、四平等3路或单路、明线或地缆载波电话机。至1945年“八•一五”光复前,“新京”有3号C交换机27部,记录响导台7部,监督台和监察台各1部。明线3路载波电话端局装置12端,明线单路载波电话端局装置3端,携带式2端,地缆3路载波电话端局装置13端,6路载波电话端局装置2端,声号电话(低频)端局装置22端,载波电话中继装置1部,重声号电话装置2部。供应电流装置1部,中继所测验电话装置4部。东北沦陷时期“新京”载波电话设备情况详见附表6—4—1。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原有长途电话通信设备遭到破坏,特别是1948年解放前夕,长途电话全部阻断。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全体职工积极抢修因战乱阻断的长途电话线路,迅速恢复长途通信,保证解放战争的通信需要。1949年,长春有供电式长途交换机34席170门,三路载波电话端机2部,载波电话增音机1部,载波终端机设备容量6/2(路/部),长春市中继线合计150回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3年恢复,长途电话通信设备不断增加。特别是1953年,邮电部提出发展电信通信以“长途为纲”的方针后,为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对长途电话通信设备进行了改造,但由于国内不能制造载波电话设备,制造交换机的生产能力也很低,因此长途电话设备增加幅度不大。至1953年底,长春有供电式长途交换机20席120门,磁石长途交换机1部25门,3路载波电话端机6部,载波电话增音机6部。1953年开始陆续进口一批载波电话机,将长途交换机更换国产新设备,主要有3—1型、550型、502型,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现提供了较先进的通信手段,至1957年末有供电式长途交换机14席70门,磁石长途交换机1部25门,3路载波电话端机9部,载波电话增音机5部。1958年以后,长途电话业务量聚增,为缓解电路紧张状况,长春市电信局职工,大搞技术革新,试制电子管3路明线载波电话机,增加通信能力。1958年底,有供电式长途交换机22席80门,磁石长途交换机1部25门,单路载波电话机10部,3路载波电话机11部,比1949年增加了9.5倍,载波电话增音机11部,比1949年增加了10倍。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61年增装12路载波电话机5部,1962年对省内5个专区开通使用。1965年后,陆续淘汰了解放前旧设备,更新了国产电子管3路载波机、并增加了12路载波电话机。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份单位停产闹“革命”,长途电话业务量降低,但由于“战备”的需要,不但设备数量有较大增加,而且设备质量也有所改善。将原来体积较大的电子管设备大部分换装成体积小、重量轻的晶体管设备,并于1967年在岔路河建成604载波机务站。由于长途电话通信量日益增加,设备条件和通信能力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大部分长途电话设备超负荷运行。为解决这一矛盾,1974年,长春市电信局职工遵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局党委领导下,克服困难,试制成长途电话半自动接续设备,并在长春一农安试开,1975年局修机室生产了6套半自动拨号设备,1976年长春市至省内的5个地区开通使用。1976年,有供电式长途交换机46席;磁石式长途交换机9部;载波电话机66部,比1958年增加2.1倍。其中单路载波电话机1部,3路载波电话机24部,8路载波电话机10部,12路载波电话机31部。载波电话增音机14部,比1958年增加了0.27倍。同年建成603明线载波机务站。1977年,8架国产60路载波电话端机投产使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长途电话通信量日益增加,长途交换台迁址,并全部改为无塞绳式交换台,同时又新设了立接台和国际交换台,使长途电话通信紧张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1980年3月,开通DD14对端设备,使长途半自动接续进入全国自动网。为了提高长途电话的传输速度,1981年,扩建安装了国产JT801型360路长途自动交换机,于1983年12月1日正式投产使用,开通了长途全自动电话,并进入国内长途全自动电话网。1983年末,有自动长途交换机360路;供电式长途交换机114席;磁石式长途交换机9部;60路明线载波电话端机94部;比1976年增加了0.42倍,比1949年增加了46倍,其中单路载波电话机2部,3路载波电话机35部,12路载波电话机57部。60路载波电话端机架31架,其中通路架720/12(路/架)。60路以下增音机22部,60路有人增音机4部,无人增音机82部,载波终端机设备容量145/105(路/部)。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长途电话通信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电路中有80%超负荷运行,为了缓解这一矛盾,从日本引进长途程控交换机1500线,于1987年12月19日开通,使长途通信设备向现代化迈进。1988年末,长途自动交换机1500线;供电式长途交换机680门;60路以下载波电话机74部,其中3路载波电话机21部;12路载波电话机53部,其中有高12路19部;60路载波电话机22部;60路以下的载波电话增音机6部。
  1949—1988年长途电话主要设备和1988年长机主要设备详见附表6—4—2、6—4—3。
  附:表6—4—1 东北沦陷时期“新京”载波电话设备统计表
  表6—4—2 1949—1984年长途电话主要设备表
  表6—4—3 1988年长机主要设备表
  第五节 市内电话设备
  一、城区电话设备
  长春的市内电话始装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吉林商人徐文霖等人创办,地址在东三道街永长路路口处,当时装有单式百门磁石交换机4部,电话用户有326户,其中普通电话256户,专线电话70户。话机为单式手摇挂机,属商办阶段。
  宣统元年(1909年)夏,清政府吉林、长春两电报分局委员(即局长)呈请吉林行省批准,借官银3万两,于宣统元年(1909)年夏创办吉林、长春两电话局,各设百门磁石交换机1部,开办市内电话业务,同时开办吉长间长途电话业务。
  1920年,中华民国交通部将长春商办电话局收官办,市内电话仍为磁石式交换机400门,电话用户为377户,电杆330杆,架空明线杆线长度15华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日本长春邮便局于1930年在南广场修建新局舍,安装德国西门子式自动交换机5000门,并装有实验台2台,60伏电动机2台,发电机2台,60伏蓄电池组2组。于1931年9月1日开通使用,称为中央电话局,同年将原市话设备移入南广场局舍,并于1935年将原人工局用户电话均改为自动电话,当时有市内电话用户2 908户。改称为大和分局。
  1935年5月,大同广场“电电”大楼落成,新装8000门德国西门子式自动交换机设备,1935年11月3日开通使用,实装4000门,称为“新京”中央电话局,至1940年末,“新京”中央电话局实装回线数6 068门,电话机7008部,大和分局实装回线数4039门,电话机数4705部,全市市内电话用户达11 713户。
  1943年,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13000门,电话用户近12000户,至1945年,“新京”中央电话局有电话交换机8000门,大和分局(今长春市南广场)5000门,安民分局(今长春市人民广场)500门,官厅分局(今长春市工农大路)1400门。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市内电话遭到严重破坏,长春官厅1400门自动交换机全部被苏联军队拆走。在3年解放战争期间,设备损坏严重,南广场5000号自动电话设备即于1946年4月全部被毁。1947年,由二分局拆2 000门电话交换机装于三分局,解放前夕,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8 000门,市内电话用户2 000余户。
  长春解放后,为迅速恢复因战争被破坏的市内电话机械设备,全体电信员工积极努力,将已停用一年多的8000门自动机械经过修理、调整,恢复了设备的正常使用。市内线路经过抢修,修复了架空杆线36条,恢复了两个市内电话分局(二分局、三分局),市内电话2000台,总容量为8 000门。
  1949年5月,市话三分局20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迁往沈阳铁西五分局,1950年,又由市话二分局拆迁10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调给沈阳市话三分局,年末,全部交换机总容量为5000门,电话用户2359户,公用电话18部,线路设备杆路长度294杆程公里,明线线条长度727对公里,电缆长度251皮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94.8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度64463对公里。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改善机械设备的质量,提高通信效率。到1952年,市内电话用户达3453户,公用电话发展到183部,线路设备:杆路长度238杆程公里,明线线条长度745公里,电缆长度235皮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101.4皮长公里,电缆蕊线长度61 074对公里。
  从1953年起,邮电部确定,电信通信建设以长途为纲,投资开始倾斜,市内电话发展基金减少,造成市内电话发展缓慢。1956年长春通信发展很快,市话二分局增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52—C)自动交换机1 000门,10月初开工,于同年的12月末开通使用。
  1958年“大跃进”时期,各行各业需要电话,供需矛盾突出,邮电原有市内电话通信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促使各机关、企业设小交换机,自建、自用,形成了邮电、用户齐办电话的发展形势。同时,开始重新恢复市话三分局,新装国产(47式)自动电话交换机2000门,于1958年12月3日零点开通,全市总容量达8000门。1961年市话二分局增容国产(47式)自动电话交换机1000门,同年12月31日开通,将市内电话由四位制升为五位制。
  1965年,市话二分局引进民主德国(52C)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000门,至1965年末,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500门,市话话机8298部,此期间用户小交换机也有很大发展,总容量已达16 340门,安装用户电话分机10 786部。全市线路设备杆路增至为353公里,明线线条长度773对公里,地下电缆长度103.4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度50274对公里。1965年比1949年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增加4 500门,增0.9倍。
  1966年至1973年,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9500门,虽未增容,但市话机械设备在市内做了一定的调整,1970年,在二道河子区东盛路新建市话四分局,1972年将市话二分局的国产47式自动电话交换机1 000门转迁市话四分局,同年12月31日零点开通。
  1975年,在宽城区铁北一匡街新建三二支局,将市话二分局国产47式自动电话交换机500门转迁三二支局,同时安装2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作为邮电内部电话。1974年到1975年,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9 700门。
  “文化大革命”期间,市话发展受到干扰,但市内电话交换机仍有所发展。1973年至1975年3月,在市内朝阳区宽平大路,新建市话五分局安装了1600门47式自动电话交换机,于1976年12月30日开通,到年底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11300门,比1965年增1800门,用户话机10124部,线路设备有杆路长度376公里,明线线条长度322对公里,电缆长度382.2皮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长度120.5皮长公里,电缆芯线长度75794.7对公里。此期间虽有发展,因受“左”的影响,机械设备质量和服务质量差,电话接通率低,邮电信誉受到严重影响。
  1977年市话二分局增步进制市话交换机1 000门,市话四分局增容(JZB—2型)500门自动交换机,200门纵横制交换机同年调拨给安图局。1977年至1978年,市话交换机总容量为12 600门。
  1979年6月,国务院指出,邮电通信是当前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短线,特别是市内电话更为薄弱,极不适应各方面的需要,为加速发展邮电通信事业,尽快改变我国邮电通信的落后状况,必须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市内电话要纳入各地城市建设规划,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建设。从而改变了以长途为纲的方针,确定以市内电话为基础的电信通信发展方针,吉林省根据这一精神采取了国家、地方、企业、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集资发展市内电话的办法,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发展市内电话,迅速增加通信能力,以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对通信的需要。
  1979年,市话三分局增容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000门。市话二分局,将原市话三二支局47式500门自动交换机转装,于1979年底开通,同时批复撤销三二支局,并入市话三分局,1979年市话交换机总容量为13 100门。
  1980年8月,经省物价委员会和省财政厅批准,长春市对市内电话新装用户收取初装费,积累发展市内电话基金。1980年,市话四分局增容(JZB—2A型)200门自动交换机,于1980年12月28日开通。
  1981年10月市话三分局增容(JZB—2A型)1 5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市话五分局增容(JZB—2A型)400门自动交换机,年内,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14 700门。
  1982年,在人民广场本局楼内新建市话六分局,新装(HJ—924A型)4 000门纵横制交换机,于1982年11月6日零点开通,市话五分局增容(JZB—1A型)200门步进制自动交换机,于1982年10月11日零点开通。
  1980年,二道河子区北八道街重建市话四分局,于1981年竣工,1982年10月,安装(HJ—924A型)40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984年1月28日零点开通。同年减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 700门,1984年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为23 000门。
  1983年7月,市话七分局电缆管道工程开工,1984年12月竣工,同年9月在朝阳区春城大街新建市话七分局,1985年安装国产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3 000门,同年12月31日零点开通。1985年市话二分局增容(JZB—1A型)1000门步进制自动交换机,于1985年4月26日开通。市话三分局增容(JZB—1A型)400门步进制自动交换机,于1985年4月26日开通。四分局增容纵横制自动电话交换机240门,1985年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7 640门。
  1986年10月10日,市话三分局增容国产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 000门,市内交换机总容量为28 640门。
  1987年在人民广场新建市话82分局,铁北一匡街新建市话83分局,吉林工业大学院内新建88分局,安装了引进日本(NEAX—61型)程控自动电话交换机,分别为:1800门、3000门、4000门,共25000门,于1987年12月19日一次性割接开通使用。同年三分局增容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1 000门。1987年7月28日撤销市话六分局,其设备调配给市话四分局。
  1985年6月新建党政机关电话分局,1986年年底竣工,安装编码纵横自动电话交换机400门,1988年1月5日正式成立长春市党政专用电话局(439局)。1988年3月19日撤销市话二分局,减步进制交换机8000门(转装梅河口、通化等局),至1988年年底自动电话交换网点7处,其中程控三处,电话机总数72 930部,PCM端机6 278路,市话环路载波机2 460部,实际使用的长市中继线1 535对,市话专线930对。交换机容量1988年比1986年净增14000门,总容量为42640门,其中程控25000门,纵横4240门,步进制13400门。市话各分局机械与容量变化见附表6—5—1,设备容量增减变化及历年数量见表6—5—2。
  二、郊区电话设备
  长春郊区电话网自1924年6月1日由长春公署筹办。于1925年1月建成,称长春县四乡长途电话处,本处设主任1名,事务员1名,技师1名,司机生2名,工人4名,伙夫1名,四乡长途电话处直接由警察所控制使用,是当今郊区电话的起源。
  (一)网络与设备
  长春县四乡长途电话处,设在城内西四道街路北长春县警察所院内,共装有25门磁石交换机4台,四乡电话所6处,有新立城、东卡伦、万宝山、小和龙、小双城堡、双龙台6处电话所,又可分别转接的用户有:卡伦可转接天吉、拉拉屯、饮马河、六家子,万宝山可转接苇塘沟、二十里堡、牛家城子、鲍家沟,小合隆可转接韩家桥、华家桥、老城窝堡,小双城堡可转接第四马队、弓棚子、老山头,双龙台可转接五大户、烧锅店,新立城可转接长春堡,靠山屯和黄瓜沟由四乡长途电话处直接接通。长春城内有警察厅、教育局、农务会等13个电话单机,尚可接怀德等4处。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长春四乡通信联络改为警备电话班,属长春县警察局管辖。总机100门,通往各处分机共11处,有大屯、卡伦、米沙子、万宝山、小合龙、烧锅店、新立城、长春堡、一农等分机,分机通往村所、警察所。
  1948年,长春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县警备电话班,隶属长春县人民武装部管辖。主要任务是恢复通信,培养技术人才等。
  1952年,长春县撤销,县电话班划归长春市人民政府管辖,地点在市政府大楼内,通往各区的中继线有兴隆山、烧锅店、永春、西新、大屯、劝农、卡伦、米沙子、万宝、小合隆等11个区政府总机,各区政府设30门的总机,通往区属各单位和各乡村。同年12月,米沙子、万宝划归德惠县,小合隆划归农安县,劝农划归双阳县,烧锅店划归怀德县,因此市政府将这五个区中继线和电话设备全部移交给各县管理。
  1954年8月,长春市人民政府将农村电话班移交给长春市电信局管理,成立农村电话地方电信所,属电信局的生产科室,设备迁入到电信局大楼内。
  1957年6月,成立郊区人民政府,装设了通往各乡的电话线路和话机。这个时期农村电话分两级管理,即公话所以上的电话由地信所负责管理,农话以下的电话由区或乡管理。
  1958年11月,大南、乐山由伊通划归郊区,至此郊区农话所增加到6个。
  1959年5月,成立郊区邮电局,位于南广场西侧,隶属长春市邮政局管理。
  1961年,将原下放给公社的公话所相继划归郊区邮电局管理,从而增加了人员和设备,先后接收了兰家、合心、西新、永春公话所,成立了邮电支局,还开办了窗口电话业务。通往各公社中继线总长为113对公里,有磁石交换机590门,磁石电话290台,大队电话144台,到1965年,郊区共有13个局所。
  “文化大革命”期间,郊区的电话通信受到了一定影响。1969年5月,郊区邮电局开始分管,郊区邮政业务归长春市邮政局管理,郊区交换台和机线班归长春市电信局管辖,各公社设立了话务所,郊区交换台改为“08”,交换台与机线班分别由电信局长话科和农村线路科实行业务技术管理。农村的通信联系有所恢复。
  1970年初,由原来的机线班和话务班、农村电话所组成郊区电话局。到1971年,有中继线441对公里,磁石电话420台,磁石交换机1020门,农村电话144台,镇内线路338杆公里,自动号1台。
  1973年,邮政、电信重新合并,于9月1日交给邮政局领导。1985年末,全区中继线路469对公里,磁石交换机1100门,供电交换机200门,自动交换机400门;改称郊区邮电局。直至1988年,交换网点已连成网络,基本可以满足市郊通话的需要,并有2个交换点实现了自动化接续。
  1988年,长春市郊区电话占用状况如下表:
  (二)业务种类
  中华民国时期,长春县四乡长途电话处为警备电话,不对公众营业,不分业务种类,话机只分桌机、挂机2种。1948年长春解放后,长春县人民政府接收了县警备电话班,直到1952年,为地方政府经营亦不分业务种类。
  1953年,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指示,全省农村电话统一由吉林省邮电管理局经营和代管。对邮电代管部分(即原政府经营部分)暂分军政、企业两
  种业务。1957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吉林省邮电管理局重定农村电话业务种类和服务范围。区内电话业务分为普通电话、电话副机、同线电话、用户小交换机和中继线、专线、公用电话,并按用户性质分甲、乙两种用户。区间通话分军政、普通、加急、叫人和传呼等种类及附带业务。
  1958年10月1日,开办了农村会议电话业务。1964年,增办了临时电话和租杆挂线业务,区间通话调整了通话种类、服务范围,并规定了接续顺序和等候时限。
  通话种类分7种:
  1.防空情报电话:防空情报,人民防空电话。
  2.特急电话:紧急防汛,紧急疫情,森林失火,敌情告警,灾害性天气通话,及其他危及党和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紧急事项挂发的电话。
  3.首长电话:中央首长,中央各部委首长和省、市、地(州)、县(市旗)党政军首长挂发的电话。
  4.紧急调度电话:航空、电力、航运和电信部门,因紧急调度专机飞行、电力、船舶、长途电话以及防汛指挥挂发的电话。
  5.军政电话:(1)公社以上(含公社)党政军机关挂发的电话;(2)各国驻华外交使节和经外交部核定的外国在华人员挂发的电话。
  6.新闻电话:通信社、报社和新闻记者互相报道新闻挂发的电话。
  7.业务电话和普通电话:(1)业务电话,系电信部门在指定电话上挂发的通信指挥调度,业务查询,机线维护的电话;(2)普通电话及除上述范围以外的电话。
  接续顺序分7类:
  第1类:防空情报电话。
  第2类:中央首长电话、特种电话。
  第3类:紧急调度电话、特急公务、业务电话。
  第4类:中央各部委首长、地方首长和国际政务电话。
  第5类:加急军政、加急新闻、加急公务、加急业务和加急国际普通电话。
  第6类:军政电话、新闻电话、加急普通电话。
  第7类:普通电话、公务、业务电话。
  通话种类,仍办叫人和传呼业务。农村电话的最大等候时限,不分直达电路和转接、不分计费和业务种类,除1、2类电话外,凡叫号、叫人电话等
  候时限为1小时,传呼电话2小时,特别业务仍办会议电话。
  1958年至1965年,农村电话发展较快。“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一定的干扰与破坏,农村电话发展速度减慢。业务种类未变。
  1979年9月,邮电部颁发了全国统一的《农村电话业务规程》,规程规定增办合用电话、租用电路及代维设备,利用农村电话开放有线广播等新业务,同时取消了新闻电话业务,至1988年业务种类未变。
  (三)电话资费
  中华民国时期,长春县四乡长途电话处一律以现大洋为本位,概不得以他种纸币折抵,各公务所至本区及本区支线各分所互相通话收费2角,各分所至长春除收其本区应纳通话费2角外,再加收由城至区话费2角。各分所至外区及至外区各分所,除照收2角外不另收费,但通话1次须收通告费1角。通话人请求本处及各区、各分所代为找人,须由答话人出脚力费,本城61角,商埠2角,四乡各话机本街收费1角,各屯按里程远近收费,但至多不超5角。通话时间以5分钟为1次,过5分钟者则按两次计算,但通话最多不得超过3次,免防影响紧要公务。
  东北沦陷时期,农村电话称警备电话,为军警宪署专用,收费标准也不统一。最多月租费8元(伪满币,以下同),最少的月收3元。
  1946年至1956年,农村电话由于管理体制属地方政府和邮电经营两种形式,资费标准仍不统一,政府经营的自建自用一律免费。1953年交邮电代管,但仍执行单独的资费标准,军政、企业、机关电话,不分租费和通话费均采取固定包干办法,军政机关每部话机月收租费15万元,企业部门电话,每部话机收月租费21万元。
  1957年吉林省邮电管理局制定了全省统一的农村电话资费标准。区内电话按用户性质分甲、乙两种标准,区间通话按通话两地间经验距离划分三级,分别规定通话费标准。农村电话费表、农村电话装设、维护资费见附表6—5—4、6—5—5。
  1966年1月,省邮电管理局对部分资费标准进行调整。租杆挂线费由每杆月收1角5分调整为1角,对生产大队、生产队和社、队办的中、小学校,免收租杆挂线费。租杆挂线代维费由每4线公里月收2.40元降为1.10元。专线租费由原分3级分别计费改为界内不分级一律月收10元;界外部分原则上由用户自建自维。如需局方代维的,按线路长度,收取界外维护费。宅外迁移由15元调到12元。用户保留产权和界外线路维护费由每公里月收2.40元
  调为1.50元。取消农村电话在非假日8:00—12:00内通话的加倍收费规定,改为非假日8:00—22:00内通话的按基本话价7折收费。并补充规定,凡接到公社邮电支局交换机上的社队以下生产队用户,每月收取电话交换费,甲种用户2元,乙种用户4元。农村广播超过规定时间的,按规定收取通话费。同年9月,取消了农村通话不满3分钟计费的规定,改为按实际通话时间计算收费,并取消了叫人、传呼和销号收费的规定。
  1979年7月,除恢复3分钟计费4项规定外,另加收取长途电话过线费的规定。凡长途电话经过农村电路接续的,一端过线的收1角5分,两端过线的收3角,并取消了农村会议电话7折收费规定,一律按分段计费时间,分别全价或半价计算。1980年1月,农村区间通话分级改为按实际线路长度计算距离。
  1981年到1985年,吉林省先后两次调整农村电话资费,增加了农村自动电话资费标准。并将区间通话标准由3级改为4级,同时调整了各种附带费。
  附:表6—5—1市话各分局(网点)机械与容量变化表
  表6—5—2 1949年—1988年市内电话机线设备数目表
  表6—5—3 1957年农村电话装设、维护资费表
  表6—5—4 1981年农村电话资费表
  表6—5—5 1985年农村电话资费表
  (二)月租部分
  (三)装移机部分
  (二)月租费部分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邮电志

《长春市志 邮电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邮电通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步履,凝聚着邮电发展的经验教训,蕴涵着邮电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内容包含了机构沿革,服务网点,业务种类,邮件传输,电信网络,机械设备,员工队伍,人物及大事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