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服务网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邮电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22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服务网点
分类号: F632.734
页数: 44
页码: 22-65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邮电业服务网点的情况,其中包含了营业局所及服务、投递局、段及服务、邮政筒箱等。
关键词: 邮电业 服务网点 长春市

内容

第一节 营业局所及服务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长春有邮电营业局所两处:一为长春电报局,在长春城内东三道街永长路西,1924年迁至城北门外路西(今长春大街邮电支局位置);一为俄国军邮局,在宽城子车站附近。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牛庄大清邮政局在长春城内三道街设长春大清邮政局,长春的邮电营业局所增至3处。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俄国将宽城子车站军邮局改为民用。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时,俄国又在宽城子中东铁路附属地内设军邮局,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民用。与此同时,日本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长春孟家屯设军用通信所,开办军队间电信业务。同年9月1日,改为民用,称“关东都督府邮便电信局宽城子支局”。同年年末,日、俄两国在长春城内召开“长春会议”,日邮宽城子支局派出长春城出张所为会议办理邮电业务。“长春会议”结束后,长春城出张所保留,随日本领事馆设在三道街。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月1日公开营业,至此,长春邮电营业局所达7处。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1月1日,日邮宽城子支局迁入头道沟,改称“长春邮便局”,同年12月1日,长春邮便局迁入长春大街(今宽城邮电局址)。
  宣统元年(1909年),长春府邮政分局辖宽城子分邮界时,在宽城子中东铁路附属地内设有“二道沟代办支局”一处。同年3月30日,长春城日本电信营业所开业。宣统二年(1910年),长春府邮政分局又在头道沟南满铁路附属地设“头道沟支局”一处。同年,长春邮便局设“东出张所”(今黄河路支局址)。至此,长春共有邮电营业局所10处,代办支局1处。
  1917年12月,长春一等邮局迁至长春城北门外商埠地大马路西,四、五马路之间建成的新局舍,城内原址改成“三道街支局”。1920年11月,宽城子中东铁路附属地内两处苏俄邮局关闭。为满足当地中苏两国居民的用邮需求,1921年2月5日,长春一等邮局二道沟代办所升为支局。
  1922年底,中华民国宣布撤废“客邮”,日邮长春城出张所迁至头道沟南满铁路附属地内日本桥通86号。
  1924年,长春电报局在大马路北督军府后分设电报收发处。
  1925年,长春无线电台建成。
  1927年,长春电话局迁至北门外西路长春电报局东邻。
  1931年8月31日,日本长春邮便局电信课在南广场建立自动电话局,对外营业。
  至此,长春的邮电营业局所共13处。
  中华民国时期,长春邮局每周营业7天,每日营业时间为8:00—19:00。
  局内各处营业时间均不相同。
  售票处、挂号处、快信处为8:00—19:00,周日为8:00—10:00,16:00—18:00。
  保险处、储金处、包裹处为9:00—12:00,14:00—17:00。
  汇票处为10:30—12:00,14:00—16:30。
  保险、储金、包裹、汇票4处周日停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强占长春无线电分台,抢走设备,致使长春无线电台关闭。长春电报局与电话局合并,改称长春电报话局,营业局所为1处。
  伪满政权强行接收长春中华邮政和设立“电电”后,为配合伪国都建设,大肆扩充其营业局所,至1937年12月1日日伪邮政合一时,日本长春邮便局局所达10处,伪满长春邮政局所达17处,“电电”营业局所12处,总计39处。名称如下:
  “新京”中央邮政局、三道街邮局、二道沟邮局、头道沟邮局、崇智路邮局、东站邮局、大同广场邮局、义和胡同邮局、民生部内邮局、康德会馆内邮局、国务院内邮局、南岭邮局、大经路邮局、清和街邮局、兴仁大路邮局、交通部内邮局、兴亚街分室、“新京”中央邮便局、日本桥邮便局、三笠町邮便局、八岛通邮便局、兴安通邮便局、关东军司令部内邮便局、曙町邮便所、富士町邮便所、敷岛通邮便所、关东局分室、“新京”中央电话局、大同广场电报分室、交通部内电报分室、兴安大路电报通话营业所、城内电报分局、关东局内电报分室、关东军司令部内电报分室、永乐町电报分室、敷岛通电报通话营业所、大和电报分室、东“新京”站电报营业所、“新京”站电报营业所。
  1938年以后,伪满开始了第二期“国都”建设,“新京”中央邮政局与伪“电电”继续增加营业局所,至1942年,邮政局所达40处,“电电”局所达20处。新增东二条通邮政局、北大街邮政局、南湖邮政局、东广场邮政局、和顺邮政局、东光路邮政局、满映前邮政局、绿园邮政局、协和会馆内邮政局等11处。
  伪满期间,“新京”市内还设有多处邮票代售处。
  当时,局所设置虽多,但大多数设在日伪机关和日本人居住区内,为日伪服务,殖民地邮政特点极为突出。1940年的35处邮局中,直接为日伪统治机关设置的有10处,直接设在日本人居住区和伪官舍区内的有15处,设在中国人和商业区内的仅10处,不及三分之一,设在日伪机关和日本人居住区内邮局密度是惊人的,最密处仅隔一条街道,距离不过百米。
  长春县1933年4月26日正式设立,县内邮政机构只有代办所与信柜,无邮局,归“新京”邮局管辖。1934年有东卡伦、万宝山、小合隆、新安堡、双城堡5处代办所。1935年6月6日,落虎山信柜改为邮寄代办所。1936年6月,万宝山、新安堡、小合隆、小八家子、落虎山、大屯6处代办所转归“新京”头道沟邮局领导,1937年3月21日,新安堡代办所转归双阳邮局。
  沦陷时期各邮政局营业时间由伪交通部统一规定。1937年1月1日规定的营业时间如下表:
  1939年10月1日,营业窗口办理业务的时间除特殊规定外,调整如下表:
  遇当时的节日和周日(以下统称假日),对外营业停办或缩短营业时间。具体规定如下:
  一、邮政事务
  甲、假日(12月29日至31日除外)至15:00止。
  乙、2月11日、4月29日及11月3日(均为日本节日)至15:00。
  二、汇兑、转帐、储金及生命保险业务
  甲、假日(12月29日至31日除外)停办。
  乙、2月11日、4月29日、11月3日至12:00止。
  丙、星期六至15:00止。
  丁、自7月16日至8月15日,至12:00止。
  戊、12月29日至12月31日,至15:00止。
  1946年,国民党政府接收长春市邮局后,于8月1日恢复朱家城子一处代办所,然后陆续恢复(新设)小合隆、龙王、克林、兴隆山、小双城堡、烧锅店、施家屯等代办所。由于形势动荡,上述代办所都在市局投递区外,不便管理。吉林省邮电管理局于9月18日下令:小合隆、龙王、克林代办所划归农安邮局,兴隆山代办所划归卡伦邮局,小双城堡代办所划归怀德邮局,烧锅店代办所划归范家屯邮局,施家屯代办所划归岔路河邮局。自1946年1月28日起,吉林邮电管理局规定长春市内各邮局营业时间如下表:
  1946年,长春市邮局局所数目发生了重大变化:关东局、关东军、康德会馆、协和会馆、民生部内、国务院、交通部内7处邮局因日伪机关解体而自然撤销,东二条通、崇智路、兴安大路、兴仁大路、黄龙、绿园、飞机场内7处邮局,因多系日本人居住区,不予开办,其余大马路等邮局改称支局,并对一些支局重新命名,八岛通支局改为北平大路支局,日本桥支局改为胜利大街支局,三笠町支局改为黄河路支局,大同广场支局改为中正广场支局。同时,编排了支局代号,各支局名称代号如下:
  大马路支局(1)
  大经路支局(2)
  北平大路支局(3)
  三道街支局(4)
  北大街支局(5)
  中正广场支局(6)
  黄河路支局(7)
  胜利大街支局(8)
  东广场支局(9)
  和顺支局(10)
  兴安大路支局(11)
  宽城子支局(12)
  南湖支局 (13)
  东站支局 (14)
  东荣支局 (15)
  南岭支局 (16)
  兴仁大路支局(17)
  空军站内支局(临时)
  空军司令部内支局(临时)
  由于国民党内战需要,分别在空军站与空军司令部内设临时支局两处。
  1946年10月31日,大屯邮局降为邮政代办所。在电信方面,至长春解放前,开办的电信局所共计3处,即长春大街营业处、西安大路营业处和南广场营业处。
  与此同时,到达长春市内的军邮局有随新编第五十师师部的329局,随二十二师师部的331局,随新编第六军军部的504局。9月,又有随新一军司令部的345局和382局(长春基地)。9月21日,为方便长春市内未设军邮局的部队用邮,在省管局楼下设基地军邮局,即382局。以后军邮局随部队调进调出。至1948年5月,长春市内军邮局多达8处,即暂编第六十一师师部的150局,暂编第五十六师师部的151局,第一兵团司令部的152局,暂编第二十一师师部的158局,新七军军部的186局,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部的325局,长春基地的382局,第六十军军部的433局。
  1948年5月1日,东荣、宽城子、东站3处支局因业务清淡关闭,同时在上列各处分别设代办所1处。9月16日,东光路支局因业务清淡停办。11月1日,恢复兴仁大路支局,11月23日,清和街支局因地处偏僻,迁入兴安大路支局。国民党军队占领长春后,长春市邮局邮票代售处均属新设,自1946年9月7日起至年底,在至善路、吴淞路等地设13处。1947年在远达、吉林大路、临河街等处增设邮票代售处。8月8日统计共为37处。1948年,长春被围困,邮票代售处陆续关闭。同年4月30日,吉林大路已有1处代办所,5月1日又新设3处代办所,市内共有4处代办所。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东北邮政总局接收长春邮电机构后,在市区很快恢复了10处邮政营业局所——长春特别市邮局营业室、大马路支局、三道街支局、北大街支局、胜利大街支局、黄河路支局、北平大街支局、兴安大路支局、兴仁大路支局、和顺支局;新设了3处营业局所,即重庆路支局、桃源路支局、桂林路支局。恢复3处电信营业局所——长春特别市电报电话局营业室、胜利广场电信营业室、长春大街电信营业室。共计拥有营业局所16处。此外还新设了迁安路、柳影路两处邮务代办所。1949年恢复人民广场邮政支局,并在火车站前和粮食公司前各设邮亭1处。当年,在长春有大屯等9处邮政代办所和多处递信所。
  1950年,因银行收回房产,北大街支局迁至长春大街电信营业室内,改称长春大街支局。在市内新设4处代办所,1处邮亭。1951年,兴安大路支局随街道更名改称西安大路支局,迁安路等4处邮务代办所和东影邮亭升为支局,大屯代办所升为邮务所,并直接在拖拉机学院内设支局。年末,长春电信局辖营业局所3处,长春市邮政局辖营业局所21处,计24处。
  1952年撤销柳影路等3处支局。
  1953年末,因第一汽车厂工程建设的需要,双德代办所升为支局,改称孟家屯支局。由于市区支局密集,将人民广场等3处支局撤销,将迁安路支局降为代办所,将大屯邮务所升为邮政营业处。当年,营业时间如下:市局营业组为8:00—17:00,周日休息。其中:汇兑台为9:00—12:00,13:00—16:00;售票、挂号、包裹各台中午串休,保证对外营业。各支局营业时间无资料可查,在规定营业时间内各窗口实行交叉分班制,保证对外营业时间。后又改为周日照常营业,时间为8:00—12:00,其中:市局营业组和大马路支局为8:30—15:00。四季度,为解决周日用邮繁忙问题,将市局营业组和大马路、重庆路、北京大街3支局的营业时间改为与平时一样。
  1954年,长春市邮电两局合并,原电信局所属长春大街、汽车厂两处电信营业处与原邮政局所属长春大街、汽车厂两处邮政支局合并,成立长春大街、汽车厂两处邮电营业处,原电信局所属车站电话电报营业处,添办售卖邮票等邮政业务,改为邮电营业处,在人民广场新设一处邮电营业处,开办各类函、包和电信业务。在乡村,将净月邮政代办所改为邮政营业处,并根据省局“清理代办所与整顿乡邮工作”会议的精神,整顿了乡邮代办所,邮电合并后市内支局和邮电营业处计20处。
  1955年7月1日,长春市邮电两局分设,原人民广场邮电营业处分为两部分,属于邮政部分隶属于长春市邮局,更名为人民广场邮政支局,开办普通挂号函件、普通包裹、小包、汇兑、报刊发行业务。同时根据邮电分设组织机构原则,10月1日,将原电信局所属车站、长春大街、汽车厂3处电信营业处划归长春市邮局,车站营业处添办售票等邮政业务,其他两处与长春大街、孟家屯两支局合并。因许多局所开办了电信业务,遂将局所名称作了改动。开办电信业务的支局、所、营业处前加“邮电”二字,未开办电信业务的支局、所、营业处前加“邮政”二字。因开办电信业务而改称邮电支局、所、营业处的有:长春大街、孟家屯、东影、建设街、和顺、桂林路、重庆路、黄河路、三道街、北京大街、大马路等局。当年,根据省局1954年12月15日邮密字第682号《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整顿代办所指示》文件精神,将市内南关、东安屯等5处私商代办所取消,其中两处改为邮票代售处,将兴隆山邮政代办所升为邮政营业处,开办普通挂号函件、小包、汇兑、包裹、保价函包及报刊发行业务,将北五条邮政代办所改为邮政服务站。卡伦区划归九台县,卡伦邮务所随之划归九台县邮电局。
  1955年8月,吉林省邮电管理局根据邮电部规定,划分了各营业支局等级。确定:
  2等支局:人民广场、孟家屯。
  3等支局:桂林路、大马路、西安大路、重庆路。
  4等支局:解放大路、和顺、三道街、北京大街、长春大街。
  5等支局:黄河路、南岭、东影、车站营业处、孟家桥营业处、大屯、净月、卡伦营业处。
  6等支局:兴隆山营业处。
  局等级标准按全年营业收入划分:
  1600001元以上为一等局 800001—1600000元为二等局
  400001—800000元为三等局 200001—400000元为四等局
  100001—200000元为五等局 50001—100000元为六等局
  50000元以下为七等局
  1955年,邮电部制定业务制度后,各支局都延长了营业时间。
  同年,长春市电信营业局所共有15处,同时开办电报、电话业务的局所有12处,分别为西安大路、市邮局营业室、车站、孟家屯、桂林路、吉林大路、长春大街、大马路、红旗街、三道街、工业大学和净月邮政营业处。只办电话业务的局所有3处,分别为重庆路支局、北京大街支局、黄河路支局。
  1956年,车站电报电话营业处改为邮电支局,增加售票、挂号函件业务;工大邮政支局改为长安街邮政支局;和顺邮电支局改称为吉林大路邮电支局;孟家屯邮电支局迁到二站,改称第一汽车制造厂邮电支局;东影邮电支局改称红旗街邮电支局;兴隆山邮政营业处改为邮政所。当年设拉拉屯邮政所,将北五条邮政服务站和迁安路、柳影路、范家站3处邮政代办所升为邮电所。迁安路邮电所开办普通挂号函件、包裹、小包、汇兑、保价函包及报刊发行;柳影路邮电所开办普通挂号函件、包裹,汇兑、报刊发行、长途电话、市内电话、电报业务,以后长春市邮政局不再设代办所。
  1956年至1960年,长春市邮政局办理电信业务的局所先后又增加了柳影路邮电所、同志街支局、桃源路、大南、乐山、远达街等邮电所。年末办理报话业务的局所发展到25处。
  1957年7月为方便东北师范大学师生用邮,在师大院内设师大邮电支局,开办普通挂号函件、特挂函件、普通包裹、保价包裹、小包裹、汇兑及报刊发行业务,还设有开运街邮电所和胜利公园邮亭,当年统计共有营业局、所26处。
  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根据吉林省邮电管理局的指示,将郊区的兴隆山、净月、大屯、范家店及当年接收过来的新立城水库5处邮电所移交给当地人民公社。新立城水库邮电所办理普通挂号函件、普通包裹、保价函包和报刊发行业务,电信业务因电路不通暂不办理。在移交中因拉拉屯邮电所是直接为军事学校服务的,地位特殊,划归吉林大路邮电支局领导。同年,在城区新设同志街、一心街两处邮电支局和宽平大路、地质宫两处邮电所,同志街邮电支局开办普通挂号函件、普通包裹、保价函包、报刊发行、代收货价包裹、长话、市话和电报业务,宽平大路邮电所办理普通挂号函件、小包、保价函包、汇兑和报刊发行业务,电信业务暂不办理。西安大路邮电支局改称建设街邮电支局,汽车厂邮电支局改称东风公社邮电支局。同年将5处农村邮电所移交给郊区政府。
  1959年,长春市邮、电两局再次合并,在桃源路、南广场、西安桥外3处设邮电支局,在吉林省宾馆内设邮电所。桃源路邮电支局和吉林省宾馆内邮电所隶属南关区邮电局,南广场邮电支局隶属宽城区邮电局,西安桥外邮电支局隶属朝阳区邮电局。同年,因郊区各邮电所移交给郊区政府后管理不善,按吉林省邮电管理局通知精神,连同递信所一并收回,成立郊区邮电局统一领导。同时还从伊通县接收过来乐山、大南两处邮电所,郊区有3个递信所也划归长春市邮电局。
  1960年2月1日,为了统一几个区的基层组织工作,便于管理,决定撤销宽城区邮电局下属发行、投递、营业3个股,成立站前邮电支局,仍办理原办业务。4月24日,为适应二道河子区工业建设的发展,在柴油机厂设邮电支局1处。5月10日,根据长春市北郊农场的请求,在兴隆山乡一间堡车站设邮电所1处,隶属郊区邮电局,开办普通挂号函件、包裹、汇兑、保价函包业务。8月30日,在二道河子区设立远达大街投递局,隶属南关区邮电局。11月1日,开办远达街邮政所,隶属二道河子区邮电局,开办普通挂号函件、特挂函件、普通包裹、保价函包等业务。
  1961年,全市40处局所中的南广场、解放大路、人民广场3处邮电支局,开运街、地质宫两处邮电所被撤销。12月,全市城区除站前、长春大街、吉林大马路、桂林、建设街、汽车厂6处邮电支局外,其他邮电支局一律降为邮电所,全市营业局所总计35处,其中在农村的邮电局所8处,同时,范家店邮电所改为城西邮电所,净月邮政营业处改为邮电所。
  1962年1月1日,吉林大马路邮电支局改称吉林大路邮电支局,东风公社邮电支局改称汽车厂邮电支局。11月1日,一间堡邮电所撤销。
  1962年局所两次收缩。第一次,全市共保留营业局所18处,即:站前邮电支局及所属车站邮电所、北京大街邮电所,长春大街邮电支局及所属的三道街邮电所、大马路邮电所、重庆路邮电所,桂林路邮电支局及所属的同志街邮电所,汽车厂邮电支局,建设街邮电支局,吉林大路邮电支局,郊区的乐山邮电所、大南邮电所、净月邮电所、兴隆山邮电所、大屯邮电所、城西邮电所。第二次保留局所15处。
  1963年全市营业局所达35处,其中营业支局为汽车厂、桂林路、吉林大路、长春大街、站前、建设街、大马路、同志街、重庆路、北京大街、红旗街、工大、师大、三道街、黄河路、大屯、净月、兴隆山、城西、乐山;
  邮电所有桃源路、省宾馆、车站、北五条、柳影路、西安桥外、迁安路、远达街、拉拉屯、宽平大路、新立城、栾家、人民广场邮电营业处等。
  1963年上半年,站前、长春大街、桂林路、建设街、汽车厂、吉林大路6个支局和大马路、同志街、重庆路3处邮电所废止了每周休息1天的制度,实行每周7天营业日制度。
  1964年,长春市邮、电两局再次分开,人民广场邮电营业处再次改为邮电支局。同时,由于郊区改划,接收了永春、合心、西新3处邮电所,合心邮电所开办普通挂号函件、包裹、汇兑、报刊发行、长话、市话、电报业务,西新邮电所只办长话业务。当年,长春市邮政局共有营业局所38处,其中邮电支局23处,邮电所15处。
  1964年至1982年,除电信军管期间(1970年—1973年)外,长春市电信局管理的营业局所只有西安大路电报电话营业处一处,其余局所均由长春市邮政局管理。
  1965年,新设农业大学邮电所,开办普通挂号函件、普通包裹、汇兑、报刊发行、保价函包等业务。同年7月1日,汽车厂邮电支局改称东风大街邮电支局。
  1966年,设三道邮电所,开办普通挂号函件、普通包裹、汇兑、保价函包和报刊发行业务。同年10月1日,宽城邮电支局改称育红邮电支局,二道沟邮电支局改称一心街邮电支局,桃源路邮电支局改称幸福路邮电支局。11月21日,设卫星路邮电支局并开办普通挂号函件、特挂函件、普通包裹、保价函包等业务。12月21日,迁安路邮电所晋升为邮电支局。全市邮电局所总数43处。其中:邮局1处,邮电支局38处,邮电所4处。
  1967年1月,卫星路邮电支局改为邮电所。2月1日,在郊区农林公社设农林邮电所1处,办理全部邮电业务。3月1日,设立春谊宾馆邮电所,经办普通挂号函件、包裹、汇兑、报刊发行业务。
  1968年末,吉林师大邮电支局停办。当年,因新立城公社迁到新址,并同时改称跃进人民公社,新立城邮电所改称跃进邮电所。
  “文化大革命”期间,营业时间混乱,晚开门早关门的现象时常发生。在1967年社会上武斗激烈时期,同志街支局于9月1日停止营业,将人员迁到桂林路邮电局合并营业,至11月始恢复。
  1969年1月,设福安街邮政所,开办普通挂号函件、特挂函件、普通包裹、保价函包等业务。12月23日,设青年路邮电所,开办普通挂号函件、特挂函件、普通包裹、小包、汇兑、保价函包等。
  1970年,宽平大路邮电所升为邮电支局,恢复师大邮电支局。4月设小南邮电所,办理普通函件及挂号业务。10月,和平大路新建局舍,城西邮电支局邮政部分迁入,称和平大路邮电支局,隶属朝阳区邮电局,开办普通挂号函件、普通包裹、保价函件、保价包裹等业务。电信部份迁至城西公社所在地,称城西电信所,仍属郊区邮电局领导。
  1971年,师大邮电支局撤销,新设平阳邮电支局和东安屯邮电所。
  1972年,吉林大路邮电支局改称二道河子邮电局。
  1973年1月,恢复一间堡邮电所。
  同年1月16日,将对外营业提前半小时关门的规定撤销。
  1974年,城西邮电所升为邮电支局,开办普通挂号函件、特挂函件、普通包裹、代收货价包裹、汇兑和报刊发行等业务。同年6月21日,平阳街邮电支局撤销。
  1975年,撤销春谊宾馆、拉拉屯两处邮电所,撤销朝阳区邮电局,分别设立桂林路邮电局,汽车厂邮电局,建设街邮电局。同时,宽城区邮电局,南关区邮电局,二道河子区邮电局分别改为宽城邮电局、长春大街邮电局、吉林大路邮电局。
  同年,城西邮电局增办电信业务。
  1976年,宽平大路邮电所升为邮电支局。
  1977年,邮电局所总计44处,其中:邮局1处,邮电支局及邮电所43处。
  1978年9年1日,在农业大学和南湖宾馆内设立两处邮电所,农业大学邮电所隶属郊区邮电局,开办普通挂号函件、普通包裹、汇兑和报刊发行等业务,南湖宾馆内邮电所隶属桂林路邮电局,开办普通挂号函件、普通包裹、保价函包、汇兑、国际普通挂号函件和国际小包等业务。10月7日,恢复师大邮电支局。11月6日,恢复春谊宾馆内邮电所,隶属宽城邮电局,开办专为外宾服务的国内、国际邮件和电报业务。
  同年2月24日,开始合理组织班次,按业务规律配备人员,落实了每日8小时工作制及营业人员每周“值六休一”的规定。除少数支局外,均采取串休方法。具体规定如下表:
  1979年1月2日,恢复福安街邮电所,隶属吉林大路邮电局,开办平、挂函件,收寄普通包裹和汇兑等业务。4月1日,为满足驻军通信需要,恢复拉拉屯邮电所,隶属郊区邮电局,主要服务对象是装甲兵技术学校和校内家属,开办函、包、汇和报刊收投等业务。5月1日,由于卫星路、西安桥外和车站3处邮电所附近机关、部队、学校、工厂等单位逐渐增多,业务量大幅度上升而晋升为邮电支局。
  1979年8月1日,在一心街、长春大街邮电局,迁安路、三道街、同志街、和平大路邮电支局均开办电报、长途电话和市内电话业务。
  1980年5月12日,将春谊宾馆电报营业部分撤销。全局邮电局所达48处,其中:邮局1处,邮电局6处,邮电支局30处,邮电所11处。
  1981年1月1日,原宽城邮电局所属的南湖邮电所,改隶属于集邮公司。1982年4月6日,设立东莱街邮电所,隶属长春大街邮电局,开办普通挂号函件,特挂函件、普通包裹和汇兑业务。8月17日,设白山宾馆内邮电所,只办理长白山宾馆内部业务,不对外营业。办理业务范围:收寄国际函件、包裹、小包及国内函件和汇兑,收投特挂业务。
  同年8月和9月,先后在长白山宾馆、南湖宾馆设立电信营业所,开办电报电话和国际电信业务。
  1983年3月,大马路邮电支局因拆迁而关闭。同年4月21日撤销“吉林省机要通信局”,成立“长春市机要通信局”,隶属长春市邮政局。11月1日,设南湖新村邮政所,开办业务:出售邮票、收投各类函件和包件。
  1983年,一心街局电信业务停办。9月和11月,分别在和顺局和一匡街局开办电信业务。7月1日根据吉林省邮电管理局的批示,汽车厂邮电局电信营业从邮政局划归电信局。年末由电信局管理的营业局所共有7处,即:西安大路电报电话营业处,宽平、一匡街、和顺、东风邮电支局电信营业处,长白山宾馆和南湖宾馆电信营业处。
  1984年,长春市邮政局局所总计50处,其中邮局1处,邮电支局36处,邮电所13处。
  1985年5月16日,撤销一心街邮电局,成立一心街邮电支局,连同北五条、青年路、柳影路及小南邮电支局统一隶属宽城邮电局领导。6月15日,卫星路邮电支局正式对外营业,6月24日,大马路邮电支局局舍竣工,正式对外营业,长春大街邮电局领导机构迁到楼内办公,并将局名改称南关邮电局,原长春大街邮电局改为长春大街邮电支局,隶属南关邮电局。12月1日,成立春城大街邮电局,撤销和平大路邮电支局,其全部业务并入春城大街邮电局营业室,原建设街邮电局改为建设街邮电支局,隶属春城大街邮电局领导。12月5日上午8时,春城大街邮电局和南湖大路邮电支局同时开业。同年,汽车厂邮电局在三站新盖局舍竣工,汽车厂邮电局迁入。
  1986年6月1日,红旗街邮电支局局舍竣工正式对外营业,经办的业务有:收投国内各类邮件、汇兑、储蓄、报刊发行、报话、收投国际函件和包裹。同时,桂林路邮电局营业室因重建局舍停办,全部业务迁到红旗街邮电支局内办理,营业时间为8:30—19:00,每周营业7天,营业员值六休一,串休。10月1日,南岭邮电支局建成开业,隶属桂林路邮电局,经办的业务有:国内函件、包裹、汇兑、报刊发行和国际函件。1986年3月1日长春市电信局在南广场设电报电信营业处(后撤销)。同年8月1日,东风、一匡街两个营业处划归长春市邮政局。10月,市邮政局在春城大街开办电信业务。10月19日,白山邮电所恢复营业,营业时间为8:00—12:00,13:00—17:00,休息周日。1987年12月29日,设立南湖新村邮电支局,隶属东风邮电局,经办业务有:国际、国内函件业务,国内包件、汇兑、报刊发行、储蓄,同时撤销南湖大路邮电支局,该局全部业务一律迁到南湖新村邮电支局。
  1987年市内各邮电局、邮电支局营业时间在8:00至17:30之间,各邮电局、邮电支局营业时间规定如下:
  宽城8:00—17:30。
  南关、桂林路、建设街、同志街、红旗街8:30—17:00。
  汽车厂、春城大街、二道河子、宽平大路、师大、工大、迁安路、长春大街、重庆路、人民广场、车站、一心街8:30—17:30。
  南湖大路、南湖宾馆、白山宾馆、南岭、三道街、桃源路、福安街、远达街、东安屯、黄河路、小南、柳影路、青年路、桥外8:30—16:30。
  卫星路8:30—16:00。
  北京大街9:00—17:30。
  1988年1月25日,一心街、南岭邮电支局分别从宽城、桂林路邮电局划出,成立科级建制的邮电局,同时增办全部国际业务和快件业务。两局营业时间不变,定休改为串休。4月桂林路邮电局局舍竣工,12日恢复营业,经办业务:收投国内各类邮件、汇兑、储蓄、报刊发行、报话和国际平、挂信函。营业时间为8:30—17:30,仍为串休。5月23日,园东路邮电支局开业,隶属南关邮电局,经办业务:国际、国内函件业务、国内包裹、汇兑、报刊收订、邮政储蓄,每日营业时间8:30—16:30,休息周一。9月10日,桂林路邮电局所属南湖、白山两邮电所改为半日制营业,定休周日。白山邮电所营业时间:8:00—11:00,南湖邮电所营业时间13:30—17:00,如遇宾馆有大型会议,由桂林路邮电局临时安排。11月12日,因市内各邮电局、所,定休周日较多,不便用户用邮,调整了部分局所营业时间和定休日。南关邮电局营业室每日营业时间由8:30—17:30改为8:30—17:00,桃源路邮电所由定休周日改为休息周六,一匡街邮电局所属青年路邮电所的定休日由周日改为周二。12月5日,长春师范学院邮电所开业,隶属二道河子邮电局,经办业务:国内各类邮件收寄(邮政快件)、窗口投交、汇兑业务、储蓄和国际函件业务。每日营业时间为8:30—16:00,定休周日。12月16日,东北齿轮厂邮电所开业,隶属郊区邮电局,经办业务:国内各类邮件收寄和窗口投交、汇兑、国际平常函件业务、储蓄和电信业务,每日营业时间8:30—16:00,定休周二。
  1988年底,各局所营业时间,休息日如下表:
  1988年节日营业及休息时间如下:
  1.元旦
  1月1日,宽城邮电局邮政9:00—15:00办理全部业务;宽城电信营业、车站、东风、和顺、宽平、一心街的来报投递照常。其他各局所(包括郊区所属各支局所)休息;拉拉屯支局要设人接车,并投递报纸。
  1月2日,各局所邮电营业时间到15:00止;宽城电信、车站、东风、和顺、宽平、一心街报话业务照常。1日,南岭、迁安路逢休息,2日补休1天,2日远达街本休照常。
  2.春节
  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一)—21日(农历正月初五),宽城,一匡街、和顺、汽车城、车站电信营业及来报投递照常,并兼售邮票。
  2月17日—18日,除上述5局外,其他各局所(包括郊区所属各支局所)一律休息。
  2月19日,宽城、红旗街、汽车城、二道、大马路、同志街、建设街局9:00—14:00对外办理全部业务,其他局所照常休息。
  2月20日—21日,市内各邮电局、支局、所9:00—15:00对外营业,办理全部业务。
  2月20日,郊区所属各支局继续休息,2月21日恢复正常营业。
  3.“五一”国际劳动节
  5月1日,宽城、车站电信营业及汽车城、宽平、和顺、一匡街的来报投递照常;宽城邮政营业9:00—13:00对外办理全部业务,其他各局所一律休息。
  郊区各局所5月1日休息。
  4.“十一”国庆节
  10月1日,宽城、车站电信营业及汽车城、宽平、和顺、一匡街来报照常投递,其他各局所(包括郊区所属各局所)一律休息。
  10月2日,汽车城、宽城、桂林路、建设街、大马路、二道、同志街各局9:00—13:00对外营业,办理全部业务;宽城、车站电信营业以及汽车城、宽平、和顺、一匡街的来报投递照常,其他各局所(包括郊区)休息。
  10月3日,各局所正常营业,时间9:00—15:00。
  至1988年底,长春市邮电营业局所达61处。
  邮票代售处1950年为85处,1953年为167处,1954年为172处,1955年达192处,1958年为204处,其间,几经增减,至1988年底,邮票代售处为88处,农村达34处。
  1988年局所情况见下表:
  第二节 投递局、段及服务
  清代邮政和中华民国时期邮政,长春府内仅长春邮局办理投递,投递范围在市街内,段区不详,乡村由代办所、信柜代办。
  清末,电报通信创办初期,广大群众很少使用,因而电报业务量较少,由局差徒步投送,投递范围只限长春城内。中华民国时期,随着城市工商业日渐兴起,邮电业务不断增多。电报投递分直接投送和专差投送两种,距电报局周围2.5公里范围以内的电报直接投送,超出2.5公里以外的派专差投送。专差投送需向收报人收取专力费。收费标准距电报局50公里以内:2.5公里以外收银1角,5公里以外收银2角,7.5公里以外收银2角5分,依次每增加2.5公里收银5分;50公里以外的每增加2.5公里收银1角。
  长春的日本邮局设立之初是军邮局,专为驻扎在长春附近的日本军队服务,转为民用后,因其地处南满北端,其收投邮件的范围超出长春,包括了北满全部。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以及东清铁路沿线各地日本人的邮件全经该局收投,后来随着吉林、哈尔滨等地日本邮局的设立,该局收投邮件范围才逐渐缩小,至1920年前后由该局投递范围仅限于长春南满铁路附属地内,共8个段。这期间,长春日本邮局时常破坏中、日两国邮约,将投递范围扩大到南满铁路附属地之外,并投递中国方面的信件。1922年始被中国政府制止。
  长春大清邮政局设立之初,对邮运、投递时限频次规定为:“各处之邮袋,倘在办公时间内到达时,应立即检查分拨,对于下班后到达,应在次日分发投递,但遇有特殊邮袋到达时,应按照邮政司谕另行办理。封发邮袋的时间,应参酌当地情况而定,而且应进行公告之。但对于封发特殊邮袋时,同样应遵从邮政司的谕示办理之”。
  长春日本邮便局1921年每天投递3次。
  沦陷时期,长春伪满邮政方面的投递在1937年12月以前,一直由头道沟邮局办理,市内段区25个,业务异常繁忙,1936年仅从日本国邮来的包裹每天就要投出400多个,同时还负责长春县的乡邮。长春日本邮政变化较大。
  1937年12月1日,日、伪邮政合并,头道沟邮局改为“新京”铁路邮政局,除继续负责长春县乡邮外,城区投递全部改由“新京”中央邮政局办理。1939年11月25日,和顺、东光路设置邮局,均办理投递业务。1940年11月1日,宽城子、和顺、东“新京”3处邮局停办投递。1941年至1943年,由“新京”中央邮政局通常邮便课配达系集中投递的段区30个,37名投递员负责投递。
  投递段如下:
  1—2段,铁北。3—9段,原南满铁路附属地。10—12段、22—24段,新发屯。13—21段、25—27段,旧城内。28段,二道河子。29段,南岭。30段,铁道西。
  除普通信函投递段区外,伪满邮政还开办小包单送段,速达单送段,大户专送段,电报专送段各10个左右,与普通段合计投递段区共100多个。
  “电电”时期,长春电报投递人员配备了红色自行车。电报投递网点增多,投递范围日益扩大,1942年电报投递局有“新京”中央电报局、大同广场电报分局(1935年6月16日设,1942年11月1日废止)、室町分局(1942年11月1日设)、城内电报分室、宝清路电报分室(1939年9月1日设)、慈光路电报分室(1941年1月21日设)、南岭电报分室(1942年12月15日设)。电报投递分直接投递、专差投递和邮送3种形式。直接投递区半径扩大到4公里,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吉野区、敷岛区、宽城区、大经区、承德区(略小于现城区)为直接投递区范围。上述区域以外的为非直接投递区,派专差投递,并加收专力费5角。市郊及农村的电报实行邮送。
  1938年电报直接投递区内有住户135322户,居民178547人,每月投递业务量约2万余份。
  沦陷时期“新京”中央邮政局投递作业频次如下:
  1.普通段2次:1次班出班9:00;2次班出班14:00。
  2.速达车送段4次:1次班出班8:00,2次班出班12:00,3次班出班14:00,4次班出班17:00。
  “八·一五”光复后,每天依然接发邮件,取筒与投递,至9、10月份完全停办。
  1946年国民党政府接收长春邮政后,长春市邮局只负责市区内投递,共设43个投递段,长春县内无投递路段,由各代办所收发邮件。1947年8月,市内有5个投递局:长春市邮局、南岭支局、和顺支局、宽城子支局、东荣支局。投递段区达50个,即市局辖42个,南岭辖1个,和顺辖3个,宽城子辖2个,东荣辖2个。后来在1948年5月1日东荣、宽城子两支局因业务清淡关闭,其投递业务移归长春市邮政局。
  投递频次最初规定为每日1次,1947年10月20日将市内(除铁北、洪熙街、绿园、东安屯等边远的地方外)投递一律改为每日两次班。12月做出正式规定,每日投递两次。
  长春解放后,长春特别市邮政局投递组和和顺邮政支局办理投递,市局投递组设有34个投递段区,和顺支局设6个投递段区,共计40个,配备投递人员50名,投递工作实行包区包段,计划计量制。
  1951年桂林路邮政支局开办投递,1952年2月,对全市投递段区标定里程和工作量,重新划分段区,增加了13个投递段,1953年8月,孟家屯邮政支局设立并开办投递。但由于汽车厂一带街道尚未完全形成,门牌也没有编制,无法做到全部按址投递,当年市内投递段区增加7个,全市投递段区达60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内投递每日2次,城郊段投递每日1次。
  与此同时,电报投递网点也不断恢复和发展,并为电报投递员配备了绿色电报投递专用自行车。1949年,长春电报投递局所1处,即长春电报电话局。电报投递分直接投递、特别投递(专送)和邮送3种形式。按当时行政区划宽城区、头道沟区、胜利区、长春区、和顺区、中华区为直接投递区,投递半径以长春电报电话局为中心,东至和顺区东盛路4公里半,南至中华区自由广场4公里,西至中华区西安广场、北至宽城区北9条街。对直接投递区以外而又经常来报的宽城子火砖厂、马疫研究所实行特使投送,电报较少的市郊及农村实行邮送。
  1950年,投递改为每日3次,第1次班出班时间为6:30,第2次班出班时间为9:00,第3次班出班时间为15:00。
  1951年,长春县农村配备乡邮员,开始乡邮走班收投邮件,为逐日班和间日班。
  1952年,快信进口量较少,按照东北邮政总局以报纸速度为工作标准、报纸从到站到投递不超过3小时的要求衡量,于2月7日取消投递组特快班,快信改归普通段投递,特快班投递员补充到普通班中,增加了投递段区,缩短了每一段区的投递时间,报纸的投递速度也相应加快了,最晚在10:00前可投到读者手中。1953年市内投递时限频次见下表:
  1953年,开展了加快投递速度,以党政军、企业为服务重点的劳动竞赛活动,改划了投递路线,把各机关、企业、学校的信报划为上段投递,对有重点单位的郊段增加了投递班次,由1次班改为3次班。夏季第3次班改为15:00或15:30上班。
  1955年,城区投递段每日投递3次,一般郊区投递段每日投递1次,特殊郊区投递段每日投递2次。
  投递1次班由7:00出班改为6:00出班,本市邮件在12:00以前到局当天投出。
  1957年,郊区投递段由9:00出班改为7:30出班。
  随着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二道河子和铁北地区工厂及住户日益增多,使用电报的用户不断增加,长春电信局电报直接投递范围亦随之不断扩大。1957年向东扩展到乐群街,向西由西安广场扩展2公里,向南从工农广场扩展2公里,向北由六分局扩展至观工街再延伸2公里,西南从新民广场至南湖广场及宽平大路为6公里。总计扩展19公里,当年电报投递局所增至4处。
  为了保证电报投递时效,从1951年开始,邮电部统一规定了电报投递时限,分特、甲、乙、丙、丁5类:特类电报有防空情报电报、航行安全电报、军委气象电报、限时军事电报和报汛电报;甲类电报有加急军事电报、加急政军电报、线路通阻电报;乙类电报有寻常军事电报、寻常政军电报、加急公务、业务公电、纳费业务公电、加急公益电报、加急全价政务电报、加急承包电报、加急新闻电报;丙类电报有寻常公务业务公电、寻常公益电报、寻常全价政务电报、寻常私务电报、寻常新闻电报;丁类电报有书信电报。时限要求分别为:特类电报除报汛电报30分钟外,其它均为40分钟,甲类电报45分钟,乙类电报60分钟,丙、丁类电报180分钟。
  1958年,在全国大炼钢铁运动中,根据省局指示开展分秒必争多通信运动。在投递工序中内勤外勤人员大协作,内勤人员参加1次班投递报纸,使用户都能在早晨8点钟之前看到报纸。有的投递段区由2次班改为3次班。对11次火车邮路发来的转口《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纸,在增开长春至前郭火车邮路后实行站转,接下便转发各车次。使大部份市县与长春同样看到同一天的报纸,比以前提前24小时。
  1954年,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等机关迁到长春,这些机关的邮件和报纸很多,且需要迅速投交,不便排在普通段道内。因此,在普通段区外设特殊段区,用机动车上段投递,投递科专设一个特殊班。同年还重新划分了孟家屯邮政支局的投递段区。
  解放初期长春县乡村的通信靠代办所,长春特别市邮政局开辟了市内到乡村各区的邮路,区以下靠自然捎转。1951年,为配合国内经济恢复和抗美援朝运动,东北邮总颁发了《乡邮交通网组织办法》,长春市邮局于1951年12月,派人到大屯、放牛沟等长春县各农村代办所组织乡邮,大屯邮政营业处首先建立乡邮,招收乡邮员走班。这次,在全县农村各学校建立了149个邮站,担负区以下信报传递工作。1954年,根据农村的发展情况对乡邮进行了全面整顿,通过合理规划网路,逐日班由3条增加到16条,乡邮投递点由357个增加到505个,贯穿了36个农场和163个农业合作社。以后,通邮范围不断扩大。1956年初,区到乡邮路15条,其中9个是间日班,全长320公里。合作化运动中,农村邮路一度增加到53条,9个间日班全部改成当日班,邮路总长度达868.5公里,实现了乡乡通邮路,社社有邮递员。
  1955年邮电部在调整业务种类的同时,电报投递时限也随之进行了调整。特类和甲类电报调整为60分钟;乙类和丙类电报调整为120分钟;丁类电报为24小时。
  1956年,市内邮政增设西安大路投递支局,城区投递局达5个,段区80多个。
  1957年9月,长春市邮局开展整风运动,投递科认为过去郊段工时不饱满,便将6个郊段改划为5个,全年投递段区达96个。
  1958年开展大炼钢铁运动,长春市邮局提出“指挥部设在哪里,就把报刊信件送到哪里”的口号,增加投递段区13个,其中10个段区是直接把信报投到炼钢炉旁的,当年共增加投递段区30个。
  1959年成立郊区邮电局,郊区乡邮投递局7个:净月、新立城、大南、乐山、大屯、城西、兴隆山。投递路段大屯、兴隆山各3个,其它局各2个,共16个。
  1960年6月,南关区邮电局在远达街开设投递支局,开办投递业务。同年,宽城区邮电局将直属的营业股、发行股、投递股划出,成立站前支局而成为投递局。
  进入1961年,根据投递队伍状况,改变投递频次,除有重点机关的段区外,其它段区改为每日2次,并在周三和周日投递1次。
  1962年收缩局所后,城区内投递局为6处,161个段区,郊区为6个投递邮电所。
  各投递局段区数目如下:
  站前支局 24个段区 长春大街局36个段区
  桂林路局 24个段区 汽车厂局 18个段区
  吉林大路局18个段区 建设街局 18个段区
  郊区投递所 乐山、大南、净月、兴隆山、大屯、城西
  1962年对电报投递时限又重新作了规定,将原特、甲、乙、丙、丁5类改为1—6级,投递时限为1级电报8分钟,2、3级电报40分钟,4、5级电报120分钟,6级电报240分钟。电报投递时间规定为:1—5级电报昼夜24小时投送,6、7级电报夜间停送。停送时间4月至9月从23:00至次日6:00;10月至次年3月从22:00至次晨7:00。各机关、企业、团体如要求白天投送,4、5级电报夜间停送或延长夜间停送时间的,经书面提出申请可定时投送。
  随着电报直接投递区范围的扩大和业务量的增加,长春市电信局从1961年开始配备电报投递专用摩托车,提高了电报投递工作效率。
  1963年,为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整改撤销了邮政105处集中投递点,又在6350户居民范围内实现了按址投递,市内基本达到全部按址投递。
  从1964年2月开始,全面整顿郊区邮路,为扩大生产队投交点,减少当日班,增加2日班。2日班的邮路由2条增加到35条。至二季度末,邮路长度比1963年末延长2.1倍。
  长春市邮政局还于1964年建立了生产调度室,对报纸出版晚点和因雨雪运输车辆不正常运行等情况进行调度。
  1965年,市内二道沟支局迁至新所,开办投递,将宽城邮电局7个日1次班投递段区划归该局,改为2次班。全市投递段达130个,其中特段7个(桂林3、宽城3、建设1),郊段14个。
  1965年投递频次如下:
  7月15日投递恢复3次班,1次班5:00上班,5:30出班,专送报纸;2次班7:30上班,9:00出班,信、报、刊合投;3次班13:00上班,14:00出班,仅投送信。
  1967年市内6个乡邮投递段由隔日班变为当日班。
  1970年增设迁安路投递局,和平大路支局开办投递,全市段区为124个。
  1971年在城区分别增设特段1个,普通段9个。6个投递局兼取筒箱为41个。郊区邮电局的6条邮路由隔日班改为当日班,加快了信报传递速度。
  1972年,全市共有156个投递段。
  1973年,全市投递段增加到178个。同年1月16日,恢复局总值班制度,昼夜指挥生产。
  1973年初,《吉林日报》与《长春日报》经常延误出版时间,不断打乱市内投递频次、时限。因而自1月7日起规定各路趟车每日照常发班,另派专车等候到8:40分,如仍未出版即改至2次班投递,稳定了投递工作的正常秩序。
  同年,投递为每日2次班,特段3次班,遇周日或法定假日时2次班改为1次班。15:00时以前收到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特段要投出。
  1974年8月1日,和平大路支局投递工作取销,该局的3个投递段划归城西支局乡邮走班,另两个投递段分别划归建设街支局和东风大街邮电局投递。1974年末市内有9个投递局158个段区,即139个城区普段,12个郊段,7个城区特段,具体分布如下表:
  1975年,认真贯彻吉林省邮电管理局投递工作会议精神,重新组划了段区,长春大街邮电局实行并段,将原35个段区改成32个。至1976年城区投递局段区一直为155个。具体分布如下表:
  “文革”期间投递质量下降,大量“集体户”(投递邮件时,将数户邮件投给一户,由该户转投,该户你为集体户)产生,1974年开始整顿,至1975年6月,全局共制作信报箱3899个,门牌号39262个,拆散“集体户”795个,新通邮户21666户。
  从1975年9月21日起,投递6大局(宽城、汽车厂、吉林大路、长春大街、桂林路、建设街6个区局,为投递6大局)都能将15:00前收到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当天投出,班次为2次(特段除外)。乡邮投递段也做了调整,把8条乡邮投递路段的隔日班改为当日班。
  1977年7月,合理组划投递段区,城区投递段增加到171个。1978年为172个,其中普段145个,郊段16个,特段11个。郊区辖乡邮投递路段40个。
  1978年11月1日,省内订阅的《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改由长春印刷后,为使全市各主要党政机关及时看到两报,按业务量多少及各支局营业时间,调整了转趟的频次时限及趟车出局的先后次序。趟车路线如下表:
  投递频次规定如下:
  1.普段
  1次班8:00上班,趟车进局75分钟内必须出班,2次班13:30上班,趟车进局45分钟内必须出班。
  2.特段
  1次班6:30出班,投党政机关报纸。
  2次班8:00上班,趟车进局后90分钟内必须出班。
  3次班13:00上班,趟车进局后45分钟内必须出班。
  3.特段投递车
  1次班6:20到宽城邮电局
  2次班9:30到各投递局
  3次班14:30到各投递局
  1978年,电报投送时间和投送时限也重新作了规定,扩大了夜间投送电报种类的范围:1—5级电报、国际电报、6—7级电报中遇有急救、接车、病危等紧急内容的电报均昼夜投送;其它6、7级电报、国际书信电报夜间停送。停送时间重新规定为4—9月份从21:00至次日7:00。各机关、企业、团体如要求白天定时投送,4、5级电报夜间停送或延长夜间停送时间的,经书面提出申请可照办。电报投递时限重新规定为防空电报随到随送,天气电报8分钟,2、3级电报40分钟,4级电报80分钟,5级电报120分钟,6级电报180分钟。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报通信建设步伐加快,电报直接投递区域进一步扩大。从1984年开始,市内邮投的电报一律改为直接投递。直接投递区半径从1985年开始扩大到5公里,并开办了电报专送业务。同年电报投递时限也作了调整,分为1—4级。1级电报时限为8分钟,2级电报时限为40分钟,3级电报时限为120分钟,4级电报时限为180分钟。电报投递局所至1988年已增加到5处,分别为长春市电信局、一匡街、和顺街、宽平大路、东风大街。
  1979年城区邮政投递段区为174个,乡邮投递段为61个。
  1980年1月1日,增加建设街局特段2个。7月1日,邮电部为了简化邮件内部处理,逐步实现信函分拣自动化,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邮政编码制度,长春市邮政编码按投递局划分,城区内9个投递局分别为:
  东风大街邮电局 130011
  桂林路邮电局 130021
  宽平大路邮电支局 130012
  吉林大路邮电局 130031
  迁安路邮电支局 130032
  郊区14个投递局、所为:
  兴隆山邮电支局 130102
  大屯邮电支局 130103
  城西邮电支局 130111
  西新邮电支局 130112
  合心邮电支局 130113
  栾家邮电支局 130114
  永春邮电支局 130115
  全市共有段区196个。
  长春大街邮电局 130041
  宽城邮电局 130051
  一心街邮电支局 130052
  建设街邮电局 130061
  乐山邮电支局 130116
  净月邮电支局 130117
  农大邮电支局 130118
  新立城邮电支局 130119
  大南邮电支局 130121
  农林邮电支局 130122
  三道邮电支局 130123
  1979年市邮政局对时限频次加强管理,7月份制定“频次时限管理考核办法”,其中对投递频次规定为:
  1.市内投递每天2次,法定假日1次。
  2.党政军机关: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81021部队、空军机关、省军区、长春警备区、省邮电管理局,每天投递3次,信件投递不少于2次,
  3.市内投递的郊段每天1次。
  4.郊区乡邮每周6次。
  对投递时限规定为:
  当天12:00以前到达本市(指到达车站、民航售票处的时刻)的进口函件及15:00以前出版的《人民日报》、《吉林日报》、必须当天投递。
  市内互寄的本埠信函,凡10:00以前投入开箱路线,12:00前投入市区各局、所门前信箱的都必须当天投递。
  进口报纸凡市内趟车发车前30分钟到达的,当班应发运并当班投递,刊物上一次班到达,下一次班投递。
  每年从10月1日起到翌年3月末,报纸当天投递时限可以提前两小时,即13:00以前出版的《人民日报》、《吉林日报》必须当天投递。
  但对15:00以前出版的《吉林日报》、《人民日报》,要对党政机关组织投递(同前9单位)。
  投递内部处理时限:
  投递内部处理时限是指:从趟车到达至出班时刻止,内部作业处理的最大时限。
  平段:
  1次班75分钟
  2次班45分钟
  特段(大户段):
  1次班90分钟
  2次班60分钟
  1981年4月3日,因特段段区内有些单位反映,不同意接收3次,决定除宽城邮电局所属特段外,其它特段一律改为2次班。
  1980年6月1日,吉林省邮电管理局接邮电部通知,为改善长春市电报服务水平,提高通信质量,将长春市电报投递范围做出划分,以环城公路为界限,环城公路以外实行邮转,环城公路以内划分3个投递区域:长春市电信局中心投递区、二道河子邮电局投递区、汽车厂邮电局投递区。中心投递区与二道河子邮电局投递区以伊通河为界,中心投递区与汽车厂邮电局投递区以长沈铁路、西安桥外以南、湖西路以南为界。
  1981年,长春市邮政局将郊区摩托车邮路改为自行车邮路,郊区邮电局决定将原农林支局投递的东升大队及其小队、东升小学、东升分销店划为净月支局投递。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区不断扩大,城市楼房增多增高,给投递工作带来困难,至1981年,市内有1279栋新建楼房和633栋平房长期不通邮,对此,长春市邮政局采用“平房按户投、楼房送楼口”的方式,1981年大量安装信报箱,至5月底,在市内1246栋楼房住宅中安装了3722个信报箱,使用住户达48073户。已安装信报箱楼房占全市楼房总数的28.9%,其中桂林路局投递区为82%,并试行3单平投,即汇款单、包裹单、挂号信按平常函件方式投递。
  1982年,全市有9个投递局210个段区,其中普段178个,郊段22个,特段(机动车)10个。
  1982年3月,长春市邮政局进行了全面的企业整顿,合理调整了投递段区,使一直没有通邮的1279栋新建楼房和633栋平房完全通邮,外部投递时间由原来的270分钟延长到316分钟。
  1983年3月14日,吉林省邮电管理局下发(83)局电字第136号文件,决定将长春市邮政局管理的吉林大路、汽车厂两个电报投递网移交长春市电信局,当年7月1日移交完毕。1949年至1984年部分长春市邮政局投递段区数列表如下:
  1984年,增加10个投递段区。
  1984年11月1日,长春市邮政局开办国内特快专递业务,函件分栋科负责投递,包括国际特快专递邮件,但只限城区内。
  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增加,邮局对居民平房实行的按址投递办法不能继续实行,改为信箱投递。1984年以后,楼房信报箱安装率一直为100%,居全国第一名。
  1985年6月,大马路邮电支局竣工开办投递,成为投递局;12月春城大街邮电局成立,开办投递,成为投递局。
  1986年6月1日,桂林路邮电局因拆迁,其投递室转到红旗街邮电支局内,段区不变。.10月1日,南岭邮电局开业,开办投递,成为投递局。市局将桂林路局投递的3、11、12、13、14、15、16、17、18、28、29、30、32、35、36、37(特)段区划归南岭邮电局投递。
  1987年,投递段区为209个。
  1988年8月1日调整的时限频次关于市内投递的为:
  1次班趟车到达时间各投递局自行决定,内部处理最大时限90分钟。赶班投递平挂函件及报刊,外部投递时限为4小时。
  2次班14:00上班,内部处理最大时限15分钟,投递快件,外部投递最大时限60分钟。
  撤销特段大户,早班改由1次班投递,2次班特段,改为自行车投递。
  由分拣科负责的国际特快专递邮件,9:00以前入局的,必须当日投出;15:00以后入局的,最迟于次日12:00以前投出。
  1988年9月,长春市邮政局根据写实标定资料及邮电部拟定标准,为优化劳动组织,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重新划分段区。
  确定新的投递段区平段标准为:日投递行程25公里,日投递户数230户,日投递各类报纸1700份,日投递杂志45册,日投递给据邮件(快件除外)30件,日投递快件邮件18件。
  新定段区数目如下:
  汽车城:13 宽 平:15 桂林路:18 南 岭:14
  迁 安:8 大马路:15 长春大街:21 宽 城:20
  春 城:12 安 达:16 二 道:21 一匡街:16
  第三节 邮政筒箱
  清邮政开始时长春无箱筒设置,收取信件按民信局办法,派员逐街收取。1907年设宽城子分邮界,开始设筒箱。同时,还在集镇觅商铺作为售票收信机构。1901年,长春府内有24家代办商铺,24家商铺为:中兴、世德堂、恒兴太、天丰厚、公升合、广盛号、金成公、源聚东、义顺发、裕兴号、德合发、永享利、兴发德、瑞兰斋、公顺源、德盛兴、德源全、瑞升德、德发祥、承合成、远香斋、番盛斋、万德发、德馨斋。
  中华邮政时期,筒箱发展很快,据1928年出版的《长春要览》记载:“邮筒私函箱之设随地有之,以便人民传递平常信柬。”
  日本在华初设邮政时筒箱情况不详,1920年有19处,分布如下:
  西大营处、日本宪兵队处、新发屯、西广场处、西公园处、火车站处、横四街、东一条、南广场处、日本神社处、七马路口处、铁北煤厂处、铁北天兴福火磨门前、大马路长春一等邮局对面、西三道街日邮长春城出张所门前、日邮东出张所门前(2个)、日邮长春邮便局门前(2个)。
  以上邮局门前有两个的其中一个为快信筒。
  1922年12月21日,长春城出张所迁至附属地内日本桥,门前设两处邮筒,城内未搬,总计达21处,1932年增至40处,1934年增至44处。
  国民党接收长春市邮局后,沿用伪满邮政筒箱,当时箱筒分4类。1947年6月21日,国民党邮政总局训令将筒箱改为不同颜色,以区别一般、赶班、军人家书3种不同功能,8月8日统计,正在使用的信筒有109个,信箱34个,除上述3种不同功能筒箱外,还有3个航空箱。9月5日在各重要支局门口设赶班邮筒1个。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市内恢复使用82个信箱,由收发组分5路开取。至1949年7月恢复筒箱116个,1950年至1953年依次为141个、150个、135个、141个,分7个取筒段区,由分拣科取筒班取。1954年调整全市箱筒,移动20个,撤回3个,新增6个,将筒门转向马路的21个。当年全市有箱筒147个。
  1955年至1958年全部筒、箱依次为:150个、167个、172个、204个。
  1955年整顿筒箱中,在农村将许多筒箱移至供销社门前。
  1959年,农村筒箱设置量翻3番,达到每3个生产队有一个信箱。
  1964年,在市内主要街道增设筒箱34个。
  1965年,市内筒箱178个(筒93个、箱85个),平均每个筒箱服务面积0.68平方公里,平均服务人口5786人。“文革”中筒箱没有发展,逐渐损耗,至1971年普遍整顿一次,更换了113个,恢复到151个。
  1978年,城区有筒箱124个(筒83个、箱41个)。
  1979年达到130个(筒84个、箱46个),平均服务人口一万人,平均服务面积1.24平方公里。
  1980年有筒箱162个,服务面积为1公里。
  1981年至1985年全市筒箱依次为:217个(农村55个)、243个(农村58个)、217个(农村49个)、227个(农村48个)、333个(农村145个)。
  1982年市区筒箱分布如下:
  一区:宽城邮电局门前2筒、宽城邮电局营业室内1箱、北五条邮电所门前1筒、天光路1筒、春城酒厂门前1筒、东广场1筒、黄河路邮电支局门前1筒、长春市第三百货商店门前1筒、光复路市场1筒、长春监狱门前1筒、长通副食路口1筒、东四马路1筒、东三马路1筒、东大桥1筒、桃源路邮电所门前1筒、三道街邮电支局门前1筒、橡胶八厂门前1筒、长春大街邮电局门前1筒、东风照像馆门前1筒、永春路1筒。
  二区:吉林大学门前1筒、吉大宿舍1筒、同志街1筒1箱、省邮电管理局1筒、戏校1筒、灯炮电线厂1筒、宽平大桥1筒、省汽修厂1筒、孟家屯1筒、汽车厂家属加工厂1筒、五站1筒、东风大街邮电局门前1筒、汽车厂二站1筒、汽车厂一站1筒。
  三区:人民广场邮电支局门前2筒、儿童医院门前1筒、康平街1筒、西安桥外1筒、生物研究所门前1筒、208医院门前1筒、和平大路邮电支局门前1筒、朝阳桥外1筒、西朝阳路1筒、清和街1筒、南昌路1筒、建设街邮电局门前1筒。
  四区:民康路1筒、平阳街1筒、中共市委党校门前1筒、财贸学院门前1筒、09部队门前1筒、师大邮电支局门前1筒、工大邮电支局门前1筒、胡兰门市部前1筒、自由大路1筒、桂林路邮电局门前1筒1箱。
  五区:新华宾馆门前1筒、永安副食1筒、地质学院门前1筒、财贸学校门前1筒、长影门前1筒、宽平大路邮电支局门前1筒1箱、水电校门前1筒、793厂门前1筒、228厂门前1筒、邮电学院门前1筒、工学院门前1筒、长白山宾馆邮电所门前1筒、中医学院门前1筒、医大二院门前1筒、红旗街1筒、医大一院门前1筒、东朝阳路1筒。
  六区:三马路1筒、三道街1筒、二道街1筒、永安桥1筒、八中门前1筒、南关大桥1筒、新华印刷厂门前1筒、第二木器厂门前1筒、烟厂门前1筒、吉林大路邮电局门前1筒、二道供电所门前1筒、长春师范学院门前1筒、福安街邮电支局门前1筒、拖拉机厂门前1筒、柴油机厂门前1筒、北八道街1筒、三五0四厂门前1筒。
  七区:长春市宾馆门前1筒、医大二院门前1筒、吉林省宾馆门前1筒、重庆路邮电支局门前1筒、市政府门前1筒、省政府门前1筒、中共吉林省委门前1筒。
  八区:十一中学门前1筒、汉口街1筒、国际旅行社邮电所门前1筒、胜利大街1筒、大马路邮电支局门前2筒、大马路1筒、六马路1筒、长春站候车室前1筒、东一条街1筒、北京大街邮电支局门前1筒、青岛路1筒。
  其他为投递员自取,均在邮电(政)所门前:柳影路、一心街、迁安路、东莱街、远达街、青年路。
  1984年,将城区内14个信筒改为直班发递的黄帽信筒,分别为:北京大街、人民广场、同志街、师大、桂林路、建设街、长春大街、大马路、重庆路各邮电局、支局门前,各为1个,宽城邮电局门前为2个,其他为新发广场、第五百货商店、长春火车站等地段各设1个。
  1985年,由市局分拣科统一收取的筒箱为136个。
  一区(18个):西广场1筒、汉口街1筒、国际旅行社1箱、长春旅馆1箱、长春站1筒、民航售票处1箱、胜利大街1筒、六马路1筒、大马路邮电支局2筒1箱、东风照像馆1筒、永春路口1筒、东二条1筒、青岛路1筒、宽城邮电局2筒1箱。
  二区(12个):中共吉林省委1箱、省政府1箱、新发广场1筒、五商店1筒、吉林日报社门前1筒、省宾馆1箱、医大二院1筒、市宾馆1箱、大经路三马路口1筒、重庆路邮电支局门前1筒、清和街1筒、北京大街邮电支局1筒。
  三区(15个):电报大楼门前1筒、永安副食1筒、儿童医院1筒、康平街口1筒、建设街邮电局门前1筒、和平大路邮电支局1筒、208医院1筒、生物招待所1筒、桥外邮电支局1筒、清和街1筒、朝阳旅社1箱、西朝阳桥1筒、西朝阳路1筒、南昌副食1筒、省军区1箱。
  四区(14个):同志街邮电支局1筒1箱、省邮电管理局1筒、戏校1筒、一站1筒、二站1筒、汽车厂邮电局1筒1箱、五站1筒、汽车厂家属厂1箱、孟家屯火车站1筒、省汽修厂1筒、宽平大路1筒、灯泡厂1筒。
  五区(19个):春谊宾馆1筒、东朝阳路1筒、医大一院1筒、医大三院1筒、卫生学校1筒、长白山宾馆1筒、吉林工学院1箱、邮电学院1筒、228厂1筒、793厂1筒、水电校1筒、冶金建筑学校1箱、宽平邮电支局1筒1箱、长影1筒、财贸干校1筒、红旗街邮电支局1筒、地质学院1筒、离退休老干部活动中心1筒。
  六区(18个):民康路1筒、平阳街1筒、中共长春市委党校1箱、电业俱乐部1筒、财贸学院1筒、吉林大学1筒、吉大宿舍1筒、桂林路邮电局1筒1箱、自由大路1筒、胡兰副食1筒、403所1筒、南湖副食1筒、卫星路支局1筒、工农广场1筒、工大1筒、师大1筒、自由广场1筒。
  七区(16个):三道副食1筒、二道街副食1筒、长途客运站1筒、气象仪器厂1筒、八中1筒、烟厂1筒、二木器厂1箱、八道街1筒、二道邮局1筒、民丰副食1筒、长春师范学院1筒、福安街支局1筒、拖拉机厂1筒、柴油机厂1筒、南八道街1筒、通安副食1筒。
  八区(19个):东四马路1筒、长春大街邮电局1筒、长春橡胶厂1筒、三道街邮电支局1筒、东天街路口1筒、桃源路邮电支局1箱、东大桥1筒、东三马路1筒、长通副食1筒、长春监狱1筒、三五0四厂1筒、光复广场1筒、酒厂1筒、省食1筒、北五条邮电支局1筒、东广场1筒、黄河路邮电支局1筒、三商店1筒、永红商店1筒。
  1986年筒箱为350个。
  1987年筒箱为277个,其中设在农村80个,1987年市内减少4个,农村减少69个,均因年久已坏。1987年交投递局兼取的筒箱增多,一心街11个,东风大街10个,二道河子13个,宽平10个,并且由于汽油供应紧张,黄帽信箱撤销。
  1988年筒箱290个,其中城市209个,农村81个。由市局分拣科统一收取的筒箱111个。
  一区(15个):西广场1筒、汉口街1筒、民航售票处1箱、国际旅行社1箱、天池饭店1箱、秋林公司1筒、胜利大街1筒、六马路1筒、大马路邮电局1筒2箱、永春路1筒、省政协1筒、东二条1筒、青岛路1筒。
  二区(18个):电报大楼1筒、永安副食1筒、儿童医院1筒、康平街1筒、建设街邮电支局1筒、和平大路1筒、春城大街邮电局1筒1箱、208医院1筒、生物制品所1筒、桥外邮电支局1筒、西安桥头1箱、清和街1筒、朝阳旅社1箱、朝阳桥1筒、西朝阳路1筒、南昌副食1箱、省军区1箱。
  三区(14个):新华宾馆1筒、东朝阳1筒、同志街邮电支局1筒1箱、省管局1筒、医大一院1筒、医大三院1筒、长白山宾馆1筒、中医学院1筒、红旗街邮电支局1筒1箱、省财贸干校1筒、地质学院1筒、省建1筒。
  四区(15个):吉林大学1筒、吉大八宿舍1筒、桂林路邮电局1筒、自由大路1筒、冶金校1筒、胡兰副食1筒、403所1筒、南湖副食1筒、卫星路1筒、银行学校1筒、汽车二保养厂1筒、工农广场1筒、工大1筒、自由大路广场1筒、财贸学校1筒。
  五区(17个):三马路1筒、医大二院1筒、联谊宾馆1箱、自来水公司1筒、三道街1筒、二道街1筒、民康路1筒、平阳街1筒、电业俱乐部1筒、中共长春市委党校1箱、客运站1筒、南关浴池1筒、永安桥1筒、八中1筒、气象仪器厂1筒、师大1筒、园东路1筒。
  六区(14个):宽城邮电局2筒1箱,长春站1筒、中共吉林省委1箱、新发广场1筒、省政府1箱、百货大楼1筒、吉林日报社1筒、省宾馆1箱、重庆路邮电支局1筒1箱、清明街1筒、北京大街邮电支局1筒。
  七区(18个):黄河路邮电支局1筒、东广场1筒、酒厂1筒、光复广场1筒、东四马路1筒、东风照像馆1筒、长春大街邮电支局1筒1箱、橡胶八厂1筒、三道街邮电支局1筒、东天街1筒、桃源路1筒、永红商店1筒、东大桥1箱、东三马路1筒、长通路1筒、长春监狱1筒、3504厂1筒。
  由各支局专、兼职开取的筒箱:
  汽车厂邮电局专职开取(19个):
  半导体厂1筒、邮电学院1筒、793厂1筒、水电学校1筒、冶金建筑学校1筒、宽平邮电支局1筒1箱、邮电学校1筒、南湖新村副食1筒、一站1筒、二站1筒、汽车厂邮电局1筒1箱、五站1筒、汽车厂加工厂1箱、孟家屯车站1箱、省汽修1箱、宽平大路1筒、灯炮厂1筒。
  汽车厂邮电局兼职开取(9个):
  东风商场1箱、四联副食1箱、水利机械研究所1箱、中共吉林省委党校1箱、林业学校1箱、省劳改警察学校1箱、利华副食1箱、228厂1筒、省财税学校1箱。
  一心街邮电局专职开取(11个):
  青年路邮电所1箱、车轮厂1筒、柳影路1筒、柳影路邮政所1筒、机车厂1筒、一心街邮电局1筒1箱、九台路1箱、兴业街1箱、省食品厂1筒、北五条1筒。
  二道邮电局专职开取(14个):
  二道邮电局1筒1箱、民丰大街1筒、师范学校1箱、福安街支局1筒、拖拉机厂1筒、柴油机厂1筒、北八道街1筒、电炉厂1筒、八道街1筒、二木器厂1箱、卷烟厂1筒、新华印刷厂1筒、昌盛副食1筒。
  二道邮电局兼职开取(11个):
  福利供销社1箱、民丰大街粮店1箱、合明供销社1箱、幸福供销社1箱、长春卫生学校1箱、东长春副食1箱、八里堡合作副食1箱、长春师范学院1箱、远达街邮电所1筒、迁安路邮电支局1筒、农行长春管理学院1箱。
  南关邮电局兼职开取(1个):
  东莱街邮电所1箱。
  春城大街邮电局兼职开取(4个):
  绿园副食1箱、绿园商店1箱、市二院1筒、政治干部学院1箱。
  宽城邮电局兼职开取(7个):
  长春粮油加工厂1箱、朝阳废物回收铁库1箱、团山副食1箱、奋进供销社1箱、小南邮电所1筒、座垫弹簧厂1箱、胜利公园体育场1筒。
  桂林路邮电局兼职开取(11个):
  省军区第一干休所1箱、市汽车修配厂1箱、永吉副食1箱、吉林建筑工程学院1箱、南湖宾馆1箱、长春建材工业学校1筒、市砖瓦厂副食1箱、市净水厂1箱、延安大路副食1箱、长影1筒、小南岭邮电局1筒。
  第四节 用户电报、无线寻呼
  用户电报(亦称用户电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电信服务业务。用户只要在自己的办公地点安装电传打字机,通过电信局提供的电路和自动交换设备,就可以不出办公室随时直接同国内外任何装有此电传设备的用户通信,并自动留下书面记录,给用户带来当今信息时代的更大方便。因而这一新兴的电信业务发展迅速。
  长春市电信局1985年安装了国产140路用户电报交换机,并于10月31日开通使用,为用户提供电路和业务服务。当时投入业务电路9条,出租电路6条。使用此项业务的用户以对外贸易部门居早居多,占用户总数的70%—80%,金融系统、工厂、科研、大专院校约占20—30%。
  由于此项业务发展较快,用户逐年增加,1987年扩大了设备容量,安装了512路用户电报自动交换机,增加了通信能力,用户逐年增加,至1988年增加到190户。
  1985—1988年发展情况详见下表:
  无线寻呼通信是有线电话与无线相结合的新兴的通信服务业务。只要用户自置寻呼机(亦称BB机)并随身携带,便可在可控范围内的任何时间收到主叫一方发出的信息,达到主、被叫人双方间互通信息的目的。
  无线寻呼通信方便、灵活,它可解决因通信对方无电话或有电话人不在之不足,迅速找到对方或将信息内容及时告之对方,因而发展较快,用户逐年增加。长春市1986年7月正式开办此项业务,当年发展用户150户。用户以汽车司机、记者、个体户等流动性大的人员使用居多。至1988年用户已达到620户。
  无线寻呼通信程序及历年用户数列图表如下:
  第五节 用户交换机、公用电话
  用户交换机是指一些较大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部门,自设电话交换机设备(通称电话总机),再接通本单位内部分机,组成自用电话网。总机与电话局之间以中继方式进入全程全网。
  长春市的用户交换机始于1931年之后,东北沦陷期间,长春装有自动交换机的用户有:“满洲国国务院”(现医大基础楼内)、“东洋拓殖株式会社”(现吉林日报社)、“海上大楼”(现市中心医院)、“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现长春电影制片厂)、“康德会馆”(现市人民政府)、“新京”首都警察厅(现市公安局)、“大陆科学院”(现光机所)、“电业局”(宽城区胜利大街),均为磁石式交换机,设备容量共1000门。装供电交换机的用户有卫生技术厂、“协和会中央本部”(现军人俱乐部)、“大和旅馆”(现省春谊宾馆)、“伪国务总理大臣官邸”共200门。
  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上述各电话设备均遭到严重破坏。国民党统治时期,用户自动交换机设备仅有200门左右,分别安装在现长春电影制片厂、市人民政府、市立医院。供电交换机100门左右,安装在现长春生物制品所和春谊宾馆。
  长春解放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安装交换机的用户数逐步增加,从1949年到1955年,长春市装有自动交换机的用户有长春电影制片厂、市公安局、消防队、市人民政府、市医院、新华印刷厂、长春电业局共1500门左右。装供电式磁石交换机的用户有省医院、科学仪器馆、东北师范大学、中共吉林省委、省宾馆、长春地质学院,长春监狱、柴油机厂、医大一院、医大二院、医大校部、长春中医学院、传染病院、长春应化所、长春生物制品所等15单位,共300门左右。总容量约为1800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话机数约为1100部。
  1958年,各行各业需要电话的增多,供需矛盾突出,原有市内电话通信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出现了邮电部门和用户齐办电话的发展形势。到1960年末用户交换机容量已达6124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话机4961部,相当于邮电部门设备容量。在这种情况下,“长春市通信协作委员会”应运而生,全市小交换机用户参加该会,委员由大单位用户交换机负责人组成,其常设机构——长春市通信协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电信局,由电信局设专人管理和协调工作。将市内用户交换机用户分片分组,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参加当时全国开展的全程全网“一条龙”竞赛,出刊物,互相交流经验,对提高市话通信质量,发展通信事业起到了促进作用。1965年用户交换机总容量为16340门,超过邮电部门市话大网的总容量,装入电话分机已达10786部。
  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用户交换机设备增长幅度不大,1976年末用户交换机总容量为18500门,年均增加只有216门。1978年成立了“长春市用户交换机管理委员会”,由市政府经委主任担任管委会主任,电信局主管局长为管委会副主任,推选较大单位老用户为委员。同时,对用户交换机单位每年定期举办2—3期话务、机务学习班,开展劳动活动竞赛,进行奖励、表彰,加强了用户交换机管理和服务工作,保证了机线设备质量的不断提高。1979年电信局派员出席了在昆明召开的全国用户交换机管理经验交流会,长春市的用户交换机管理受到了邮电部的表彰。
  随着国家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的实行,长春市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各行业对电话的需求更为迫切。邮电经营的市内电话虽年年增加通信能力,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因而,用户小交换机的发展数量急剧增长,1980年底,用户小交换机装机总容量达32658门,比邮电装机的总容量多一倍以上。为保证市内电话全程全网的通信质量,合理、安全地使用通信设备,“长春市用户交换机管理委员会”发动用户交换机工作人员,开展了以提高通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竞赛,以标准化管理、标准化设备和标准化服务达标活动为中心,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和技术协作。
  1987年开办10期技术培训班,培训了全市用户小交换机机务、话务管理等各类技术人员514人,考试合格率达到94.8%,管委会为合格者颁发了“操作证”。为调动广大用户交换机工作人员钻研技术的积极性,开展了岗位练兵活动,选拔各工种技术尖子48人,代表长春市参加了全省用户交换机技术练功比赛大会,并取得了7项第一,对提高用户交换机工作人员技术业务水平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同年4月“管委会”组织全市骨干对各单位的设备整治工作和除“五害”(串音、杂音、音小、断音、时断时续)工作进行了协助测试和全面检查,全市共测查交换机单位298户,话机20375台,标调话机2278部,整修皮线3543条,更换非标话机601部,测试机械、话机合格率达94.6%。经抽查有98.7%的话务员达到了话务服务标准。涌现出大批设备质量好,通信质量高、优质服务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评选出一批优胜单位,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为全市用户小交换机单位和个人树立了榜样。1988年,用户自设交换机容量73930门,交换机采用步进式、纵横式、程控式3种制式,交换机用户发展到377户。安装电话分机40234部,中继线为3987对。
  公用电话是市内电话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装设在邮电营业窗口或公共场所,供人民群众公共使用,按次收取通话费,是广大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通信工具。
  长春市的公用电话是1933年开办的,均设在市内繁华地区,共5台,到1940年发展到35台。东北光复后,市话设备遭到破坏,市内公用电话减少到18台,直至1949年未变。1965年发展到48台。“文化大革命”期间,公用电话数量减少,服务水平下降,后虽经整顿恢复,但很不适应人民群众通信的需要,广大城市居民用不上电话,反映十分强烈。电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增设公用电话,扩大服务面。到1980年,公用电话达到106部。
  1984年,长春市电信局根据社会需要进一步发展公用电话,挖掘现有机线设备潜力,增加服务网点。在3月份的“文明礼貌月”活动中新开办公用电话点就有10处,如在长春百货大楼、长春第三百货商店、东北商场、光复路农贸市场、红旗街市场、火车站西候车室、站前广场,以及汽车厂三站、五站等地,共增装公用电话15部。全年共增加公用电话71部。公用电话点亭的增多,方便了长春市民用话,很受群众欢迎。1984年底公用电话333部,其中传呼电话25部。
  1985年安装无人看管投币式电话亭2台,但遭到破坏,年底撤掉。
  1988年,市内电话用户31480户,其中公用电话683户,除设到邮电营业窗口的公用电话为自办,其他公用电话均为代办。详见下表:
  第六节 集邮门市部
  长春市邮政局于1957年末在宽城邮电局营业厅设立集邮门市部,隶属宽城邮电局,“文化大革命”期间关闭。
  “文革后”,长春市的集邮需求在不断增加。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此项业务的需求,1978年,恢复了原设在宽城邮电局营业厅的集邮门市部,隶属宽城邮电局领导。1980年4月1日,长春市集邮分公司成立,并于同年10月1日脱离宽城邮电局,直属市局管辖,下设宽城集邮门市部一处。1983年1月1日,成立了“长春市邮票公司”,隶属市局领导。1984年在同志街邮电支局设立“同志街集邮门市部”,1987年初在汽车厂邮电局营业厅设立“汽车厂集邮门市部”,1988年底桂林路邮电局竣工开业,同志街集邮门市部迁入,改为“桂林路集邮门市部”,至此,长春市共有集邮门市部3处。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邮电志

《长春市志 邮电志》

出版者:吉林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长春市邮电通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步履,凝聚着邮电发展的经验教训,蕴涵着邮电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内容包含了机构沿革,服务网点,业务种类,邮件传输,电信网络,机械设备,员工队伍,人物及大事记。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