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过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19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过程
分类号: F426.89
页数: 7
页码: 264-2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轻工模具行业发展过程,分别记述了初创时期、调整时期、曲折发展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
关键词: 长春市 轻工模具行业 发展过程

内容

一、初创时期(1953~1960年)
  长春市在建国初期才有轻工模具制造业。据1953年长春市政府《关于私营工业基本情况调查综合表》记载,当时模具厂家有两户,一户是位于一区东大街的东昌模型工厂,机械生产方式,资本金800元,厂长杨魁,从业人员10人。另一户是座落在一区西五马路新纯胡同4号的权生利,机械生产方式,资本金4087元,经理李权佐,8名从业人员。除上述两户私营模具厂家外,国营和集体尚没有专业厂家。
  1958年在顺利地完成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在长春市建立第一个国营模具专业厂家,由长春市第一工业局主办,厂名定为长春市模具厂。地址选在长春市衡器厂(原度量衡厂)一栋民宅式的宿舍,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从2月初开始动工进行简易改造,4月中旬投入试生产,制造出第一套灯头模具(塑料模),从此拉开了长春市专业厂家生产模具的序幕。刚建厂时,从局属各厂抽调车、铣、刨、磨、钻等7台机床(均属皮带老式车床)。同时,由第一工业局投资购置6台设备。职工24名,其中管理干部7名。投产后,逐步承担起省、市模具生产加工任务。
  1958年末,全厂已有职工108人,机加设备15台,生产普简模具300套,工业总产值15万元。
  1960年长春市人民委员会投资10.5万元用于移地改造,将厂址搬到二道河子区东盛4条东祥胡同3号(现厂址),修建厂房474平方米,机械加工部迁入新厂房。
  从1958年到1960年,在上级主管机关扶植下,共投资20.9万元,扩建厂房474平方米,购置和自制设备16台,机械化程度达到88.5%,职工总数增至253人,固定资产原值41.6万元,净值40万元,年生产模具能力达到800套,工厂已初具规模。1960年工业总产值完成81.5万元,比1958年增长4.43倍,模具产量1250套,比1958年增长1.5倍,利润25.9万元,比1958年增长9.2倍。
  3年间累计工业总产值139万元,产量2658套,利润32.44万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5.8%、35.7%和116%。这一时期隶属关系由长春市第一工业局下放到二道河子区工业处管理。
  二、调整时期(1961~1965年)
  1961年,国家根据“大跃进”中发生的经济严重比例失调问题,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长春市模具行业生产也随着调整而压缩,1961年同1960年比工业总产值由81.5万元,下降到57.1万元,利润由25.9万元,下降到13.1万元,产量由1250套下降到771套,下降幅度分别为30%、49.4%和38.3%。
  1962年,重工业局决定将长春市模具厂从二道河子区工业处重新划归重工业局,与长春市刃具厂合并,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名仍为长春市模具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5.9万元,净值85.2万元,比合并前提高1.39倍,定额流动资金由15万元增加到23.9万元,全部流动资金达到49万元(并厂前17万元),职工人数增加到350人,工装设备增加到32台,提高了加工生产能力。但是,由于工业调整压缩,模具需求量减少,合并后的企业自身有利条件没有发挥出来,经济效益有所下降,当年产值完成80万元,产量253套,利润4.53万元,分别比1960年下降2%、79.80%和82.6%,这样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据此,长春市模具厂采取了3项有效措施:①拓宽产品新路子。广泛发动群众献计献策,找出路,开发了汽车标准件产品。②上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先后派出5名老技术工人去上海、北京等地学习模具加工经验,制定了工艺标准和工艺规程,严格工艺纪律,改进操作方法,提高了模具制造的水平。③加强企业管理和自身建设。借鉴上海、北京等地同行业的管理经验,改进管理方法,在生产计划、质量检查和财务管理等方面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模具生产走上了正规化、标准化。由于措施得力,促进了模具生产的发展。翌年产值提高到85.4万元,产量390套,利润15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54.10%和2.37%,模具的生产形势大有起色。
  1964年,长春市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模具厂的原长春市刃具厂分出,新成立长春市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厂。分厂后,模具的设备减少,生产不配套,模具制造技术发展缓慢,适应不了工业发展新形势需要,一度陷入困境。1965年,工业总产值从1963年的85.4万元下降到42.3万元,利润从1963年的15.3万元降到6.7万元,下降幅度分别为50.5%和56.3%,同年根据上级生
  产产品归口的要求,汽车标准件不属模具系列,年底停止生产,使模具厂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影响。
  1965年8月,根据玻璃制品产品的需要,经上级批准,长春市玻璃总厂在原保温瓶厂机修班的基础上成立了玻璃模具分厂,当时70人左右,各种设备10多台,主要任务是承担全省玻璃行业的模具制造,厂址设在保温瓶厂院内,隶属于玻璃总厂。至此,长春市全民所有制轻工业模具制造专业厂家由一家增加到两家。
  三、曲折发展时期(1966~1976年)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冲击到模具厂,由于群众组织夺权,领导靠边站,机构瘫痪,打乱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致使生产形势急剧下降。1967年工业总产值下降到18.3万元,亏损2.08万元。1968年产值下降到11.6万元,平均每个职工一年只能生产617元的产品,企业亏损24.1万元。到1969年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生产开始回升,产值达到32.1万元,比1968年提高近两倍,亏损降到4.26万元,减亏19.89万元。同年,工厂全部迁入现址,占地面积10694平方米,建筑面积4978平方米。1970年略有盈余。1972年,市模具厂和汽车配件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化油器厂)联合生产K8126精密铣床,年末试制了两台,经检验质量合格,后因产品没有列项和发起人调走而未能投入生产。1973年省机械局将模具制造产品纳入省计划,并组织召开了省内机电行业和汽车配件的模具订货会,从省属各厂为长春市模具厂调入4台大、精设备,使设备增加到53台。同时分配来9名大专毕业的机械专业人才,充实了技术力量,这对长春市的轻工模具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长春市模具厂当年产值完成55.5万元,利润实现9.7万元,产量达到1103套。
  同年,长春市玻璃总厂解体。经上级批准,在玻璃模具的基础上,成立长春市玻璃模具厂,厂址不变,生产任务仍然以玻璃模具产品为主,承担省内玻璃制造厂家的玻璃模具任务,主要有制瓶模具如花扇、医药分装瓶,规格有20、60、100、250至750的各种规格玻璃瓶的模具。此时玻璃模具厂也有较大发展,各种设备已有20多台,能承担各种类型的大、中、小型玻璃专用模具。
  1974年,吉林省经济委员会军工处选定长春市模具厂发展军工产品,生产兵器量具,并投资27.4万元,扩建厂房363平方米,购置各种机器设备15台,选拔一批技术素质较高的机械钳工,从事量具生产。产品经鉴定合格达标,为模具厂发展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同年,在省经济委员会和省机械局的支持下,由吉林省电子局研究所主持,长春市模具厂与长春市第四机床厂联合试制成功两台切割机床,充实了机电加工设备。到1976年,工业总产值93.1万元,产量1755套,比1966年分别增长125%和83.7%,利税实现14.2万元。长春市模具制造业从1966到1976年历经10年的起伏发展过程,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模具行业。产品形成3个系列,即:普通模具系列(包括模具和模架)、普通玻璃模具系列、工装系列(包括军工量具产品)等。生产形势比较稳定。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7~1988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结束了10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在恢复和调整中,工业产品结构和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模具行业又一度出现低潮,任务不满,产量减少。两年内工业总产值一直在80万元,产量在1300套左右徘徊,几乎处于亏损边缘。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党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了改革、开放和搞活的总政策,给工业企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长春市模具行业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广开门路,走出工厂开拓市场。采取的第一步是走出去,访问用户,做市场调查,确定企业发展方向。第二步是挖掘潜在的市场,开发新产品。根据直缝焊管机所用的制管工装需求量很大,开发了直缝焊管机轧辊和圆盘剪刃两项新产品,并与辽宁地区各制管厂建立了供货关系,开拓了市场渠道。同年,长春市机械局在长春市建立一个热处理中心,为全市机械工业服务,经吉林省经委批准给长春市模具厂增置4台热处理设备,为长春市模具行业增添了热处理加工工序。这一年长春市模具厂又投资和提供设备建立了长春市自行车货架加工厂,集体所有制,隶属于模具厂。
  1980年7月,根据调整的方针,长春市调整产业结构,决定长春市玻璃模具厂下马,将该厂的人员设备分配到长春市一轻局所属长春市玻璃容器厂、轻工大修厂和自行车厂等厂,其中将主要设备29台和30多名技术工人充实到玻璃容器厂,加强了长春市玻璃制瓶行业的工装模具生产,加速了玻璃容器的发展。
  1981年,长春市政府根据长春市自行车厂模具配套的需要,决定长春市模具厂与长春市自行车厂联合,全力保证自行车厂的模具供应。这一年长春市模具厂进一步加强了企业管理,实行了超额计奖指标管理,并改进了热处理加工工艺,逐步完善了金相分析等检测手段,对用户开展了售后服务及信息反馈等措施,生产经营形势好于往年。1981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41万元,比1976年提高51.4%,利税实现18.9万元,比1976年提高33%,职工人数增加到367人。固定资产原值230.8万元,净值136万元。
  1982年,长春市一轻局根据长春市人民政府决定,将长春市模具厂并入自行车总厂,模具厂名不变,单独核算,自负盈亏。面临新的变化形势,模具厂在保证完成自行车工装模具大会战任务的同时,还积极组织挖潜,按期完成对外订货合同。同年,为提高轧辊和剪刃产品质量和功能,重新研究设计了轧辊材料,改进了热处理工艺,在西丰钢管厂进行试验鉴定,分别提高轧材率60~250%。用户满意。
  1983年,在模具行业中推行经济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是年,长春市模具厂直属的长春市自行车货架加工厂更名为长春市模具附件加工厂。1984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对模具厂进行企业整顿,验收合格后,定为二类企业。1985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实现了两权分离,强化了企业自主经营权,确立了厂长的决策和职工民主管理的意识,有效地调动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同时长春市模具制造厂家决定走内涵道路,从提高管理水平,加速技术进步,致力于市场开发,提高产品质量方面下功夫。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为使模具产品能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决定选用新材料,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吸引新用户。首先根据用户对产品质量和功能要求,选用CV12MV第四种新材质配组使用,代替原使用的CVWMO材质制造轧辊,选用6CVW2Si材质加工剪刃,比原来用的T10A材质提高轧材率500%~1000%,既提高了使用功能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同年,由于物资市场放开,实行双轨制,原材料价格暴涨,使产品成本上升,形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长春市模具厂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上质量求生存,保合同立信誉,大力开展以“双增双节”为内容的立功竞赛活动。二是以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为主的全部配套改革。实行职工收入与劳动成果挂钩的奖金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了职工积极性。1985年,长春市模具附件厂改名为长春市模具劳动服务公司。1987年长春市模具厂在消化了24.4万元原材料涨价因素的情况下,盈利34.29万元,比涨价前的1980年的7.4万元增长近3.5倍。这一年长春市成立了第二模具厂,集体所有制,隶属于长春市轻工配套公司,翌年更名为长春市慈光路模具厂。1988年长春市一轻系统内有专业厂家3户,总计完成产值313.1万元,比改革前的1976年的72.1万元增长3.34倍,产量6260套,比1976年的1335套增长3.69倍,销售收入275万元,比1976年的86万元增长2.2倍,利润15.7万元,比1976年的10.2万元增长53.9%,设备总台数达到145台(套),比1976年的64台增长1.26倍,职工人数499人比1976年的272人增长83.4%,全员劳动生产率6275元/人,比1976年的2454元/人,提高1.56倍。固定资产原值287.3万元,净值145.5万元,比1976年的144.3万元增长99%。10年利税累计为342.6万元(利润222.79万元),销售税金119.82万元,比建厂后1958年到1978年21年利税的总和207万元还多135.6万元,相当于1.65倍。
  长春市轻工模具制造业的特点是除专业厂家承担模具制造外,各生产轻工业产品的厂家本身都具备一定的加工制造和维修模具的能力。譬如轻工行业中的玻璃容器、日用搪瓷、金属包装、灯泡、保温瓶、自行车、缝纫机、时钟、玻璃仪器等厂家都设有模具加工和维修机构,配有专业人员,承担模具制造任务。有的厂设模具车间、模具班(组),有的设动力科或设备科。据调查,一轻系统内具备制造和维修模具能力的厂家占全局系统的80%以上,本企业所需模具除难度很大或大型模具需送模具专业厂制造外,一般的中、小型模具基本能做到自产自用,在确保生产任务完成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本书记述了长春一轻工业沿革、自行车行业、缝纫机行业、时钟行业、玻璃制品行业、陶瓷行业、搪瓷行业、保温容器行业等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