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发展过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18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过程
分类号: K293.4;F426.41
页数: 7
页码: 243-2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金属包装容器行业发展情况,分别记述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经济调整时期等。
关键词: 长春市 金属包装容器行业 发展过程

内容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
  1950年吉林省嘉美印刷制罐厂建厂,厂址选在长春市朝阳区建设街81号,厂房利用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修建的军人招待所。当时职工干劲很足,只用两个月时间就部分投产,11月全部开工生产,12月份出产品。企业性质为公私合营,隶属于吉林省工业厅。第一任厂长张志良。建厂时占地面积为2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52.9平方米,主要有印铁、制罐等39台设备和烘房。固定资产50万元,流动资金2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7.27万元,占96.1%。私方投资2.73万元,占3.9%。建厂时厂部设5股1室,下设2个车间12个班组。职工118人,其中管理人员33人,技术干部4人,生产设备属30年代水平。印铁仍是沿用石版印刷,制罐人力操作。主要产品分为彩色印刷和印铁制罐两大类:彩印产品年生产能力2000万印,印铁制罐产品有各种油桶和文化用品、保温瓶壳等10余种。1950年试生产,当年创产量0.55吨、产值5.4万元。1951年开始正常生产,产量234.5吨、产值55.6万元,利润11.3万元。这年企业性质由公私合营变为地方国营,厂名改为地方国营吉林省嘉美印刷制罐厂。1952年产量达到522.9吨,产值达到123.9万元,利润35.5万元,比1951年分别增长1.23倍、1.23倍和2.14倍。年末,隶属关系划归吉林省日用品公司管辖。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这个时期,长春的金属包装容器行业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总结了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生产发展较快,但产品不对路,造成积压的教训,决定向社会派出两个调查组,分赴上海、天津以及东北地区,调查社会需求。根据调查的情况,及时扩大销售队伍,按地区实际需要承揽定货,企业由生产型开始转变到生产经营型。1953年消化库存后,到1954年产量完成516.7吨,产值达到181万元,利润实现40万元。同年,利用原吉林省牙膏厂的厂址(1954年搬迁吉林市),自筹资金开发日用铝制产品,使产品品种由21种扩大到26种。1957年,吉林省食品厂(现长春市第一食品厂)为解决本厂罐头生产的配套,自筹2万元资金在罐头车间筹建空罐生产线。于翌年建成投产,职工27人,技术干部1人,10台设备,年生产能力500万个。长春市金属包装容器行业到1957年完成工业产值105.4万元,产量418.9吨,利润12.3万元,比1951年分别增长89.6%、78.6%和0.88%。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因为贯彻党对私人资本主义和个体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在1954年又将地方国营吉林省嘉美印刷制罐厂恢复为公私合营,更名为吉林省嘉美制罐厂,隶属关系发生两次变化,由吉林省日用品公司划归吉林省工业厅,后来又归省轻工业厅主管。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1958年,吉林省嘉美制罐厂在大炼钢铁运动中,投入60%以上人员大炼钢铁,影响了正常生产。1960年,在发展“高、大、精、尖”新产品和高指标的口号下,也花了很大精力不切实际地生产“五机一管”(电动机、压力机、发电机、录音机、电唱机和电子管),结果除电动机试制成功投产外,其他都未搞成,这年企业亏损7.1万元。国家从1962年开始经济建设调整,吉林省嘉美制罐厂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自制工装设备发展生产。到1965年设备总台数43台,扩建厂房6处,建筑面积1919.5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达到93万元,比建厂初期的50万元增长86%,产值137.4万元,产量627吨,分别比1957年增长38.6%和49.7%。在产品开发上也有了长足的进展,铝制品产品发展到7个品种28个规格。同时还开发了手电筒、鞋五眼等小商品。生产曾中断过一段时间的保温瓶铁壳经改进后,又投入了批量生产,直到1964年移交长春市保温瓶厂为止,累计生产108.5万个。这一段时间市场的变化,导致企业产品结构的变化,致使经营重点从1962年开始,由以印铁制罐为主转变为以日用铝制品为主,影响了金属包装容器行业的正常发展。
  1965年5月,上级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产品归口管理的要求,将该厂一分为二,分别成立长春市铝制品厂和长春市印铁制品厂,分别归长春市手工业管理局和长春市第一轻工业局主管。分厂后,印铁制品厂占地80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440平方米,职工190名,分得固定资产93万元。为了尽快恢复生产,除扩大产品销售领域外,重点抓了建厂以来第一次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使企业焕发活力。从1965年到1966年6月的一年中,工艺上进行了制版工艺改革,以锌版代替了沿用15年的落石版印刷,效益提高1倍,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并且易于保管。改手工刷光为机器刷光,结束了手工刷光作业的历史。还自制和改进了半自动封桶机等设备。196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04.8万元,比分家前的1964年的121.2万元提高了68.9%,实现利润10.4万元。同年,长春市第一食品厂家属厂正式转制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65年成立时没有正式注册),职工120人,固定资产2万元,厂房400平方米,主要生产汽水瓶盖和罐头瓶盖,年生产能力约500万个。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吉林省嘉美制罐厂的经济性质于1959年再次由公私合营变为地方国营至今,隶属关系在8年中发生7次变化,即:1958年8月由省轻工业厅划归长春市轻化工业局,1958年10月划归长春市朝阳区工业处,1960年1月划归长春市朝阳区日用联合企业公司,1961年1月又划回朝阳区工业处,1962年5月再次归吉林省手工业局,1963年3月再次放到长春市轻工业局,1965年8月划归长春市日用五金公司。厂名更迭4次:1958年8月由吉林省嘉美制罐厂改名为长春市嘉美制罐厂,1962年5月更名为吉林省嘉美制罐厂,1963年3月改名为长春市铝制品厂,1965年5月,分家后定名为长春市印铁制品厂。
  四、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6年)
  这两个五年计划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春金属包装行业受到冲击。从1967年1月份开始,无政府主义、派性、夺权等一系列极“左”行为打破了工厂正常的管理秩序,不时出现停产闹革命的现象,造成产值、产量下降。据长春市印铁制品厂统计,1966年产值达到200.8万元,产量完成860吨,而1967年只完成产值156.7万元和产量620吨,分别下降22%和28%。到1968年下滑到产值110.7万元、产量429吨,比1966年下降幅度为44.9%和50.1%。1969年成立革命委员会后,生产形势开始好转。长春印铁制品厂先后自筹资金14.17万元,购置安装8台设备,添置了卡车、叉车之类的运输、装卸设备。从1970年开始,在巩固原有印铁制罐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决定开发产品的新路子,跳出金属包装容器行业格局,恢复了手电筒和民用柴油炉的生产。根据1970年的社会市场调查,认为手电筒缺口量大。结合本厂设备状况,抽出一批骨干力量,大干5个月,自制工装模具70余台,形成年生产手电筒25万个的能力,连续生产3年,全部由商业部门包销,累计产量47.6万个,创利10万元。1973年末上级决定,将专用设备产品移交给朝阳区消防厂。另外于1972年通过市场调查,决定开发生产市场脱销的民用柴油炉。经过考察,自行设计,自筹资金制造模具和设备,突破搪烧、煮黑等技术难关,当年投入生产,翌年经吉林省外贸轻工业公司出口。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个,生产6年,累计产量309457个,其中出口193825个,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而且为国家创汇合人民币209.3万元。1978年经长春市第一轻工业局决定,将该产品移交给长春市标牌厂生产。长春市印铁制品厂从1966年下半年到1976年的10年中,自筹资金57万元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扩建厂房3039.4平方米,增加设备39台,设备总台数达到79台,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产品质量,减轻了劳动强度。还为军工生产3500套(3件套)防毒面具。
  这一时期隶属关系发生两次变化,1968年由长春市日用五金公司划归长春市朝阳区工业处管辖,1970年又隶属长春市第一轻工业局主管至今。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7~1988年)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党领导人民拨乱反正,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进入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新时期。
  长春市金属包装容器行业面对全国出现的商品经济形势,根据经济实力和设备条件,决定进行第二次技术改造。从1979年开始,投资95万元购置安装设备39台,投产2条印铁生产线,经过5年完成,使印铁制罐形成了年产1000吨的生产能力,当年完成产值378万元,产量992吨,比改造前的1978年分别提高35%和13.6%。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043元/人,比1978年提高22.8%。第二次技术改造的完成开发了白猫什锦听、50克拉盖烟盒等26个新品种,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小商品销售占全国同行业之首。
  1980年,长春市奋进乡成立了奋进钣金厂,主要生产为市油漆厂配套的5~15公斤包装铁桶,年工业总产值50万元。1984年,为市油漆厂配套0.1~1公斤的油漆桶,长春市朝阳区成立前进制桶厂,年生产能力10万个,瓶盖1000万个,年工业总产值41万元。
  1983年,长春市油漆厂为较好地解决本厂油漆包装配套问题,投资60万元,购置安装10台制桶设备,在厂内筹建了制桶车间,于1985年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10~20公斤空桶20万个,基本满足了本厂这一规格空桶的需要。
  长春市印铁制品厂在完成第二次技术改造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第三次技术改造。1984年开始到1988年5年间,投资799万元从英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引进国际先进的印铁、电子分色、瓶盖生产线,使工厂的生产设备为之一新,达到4个新水平。即:照相制版技术达到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质量、效率跃入全国同行业先进之列,制版能力提高5倍,不但自给,还能为其他印刷行业制做印版,每年增加制版收入20万元;印铁能力比改造前提高76%,创建厂后印铁效率最好水平。1982年自制印铁烘房1台,每万印节电333度,全年节电100万度,仅此1项每年可节约20万元;制罐从改造前的4条生产线增加到5条,达到各种形状规格的印铁包装装潢制品均能制做,产品合口工序采用缝焊后,不但节约马口铁,而且能生产高档包装装潢产品,产品品种和规格居全国最佳水平;王冠瓶盖生产线投产后,马口铁可节约12.3%,产量提高13倍,在全国达到领先水平。通过第三次技术改造,生产规模、生产能力、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固定资产增到1114.6万元,比改造前1983年273.5万元增加3.07倍,设备由136台增加到212台增加55.8%,工业总产值由378万元增加到1267.6万元,增长2.35倍,产量由992吨增至到2453吨,增长1.47倍。利润由52.3万元增至126万元,增加1.41倍。
  1984年,长春市朝阳前进制桶厂为长春市油漆厂配套,开始生产1公斤以下的空罐,年生产能力10万个。长春市第一食品厂为引进5000吨罐头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工程,于1985年与瑞士鉴定合同,随同罐头生产线的引入,带进电阻焊空罐设备,投资297.54万元,引进瑞士空桶制造设备8台,形成异型罐和圆型罐两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800万个,并成立空罐生产车间,满足本厂用罐需要。
  长春市的金属包装容器行业在改革开放的11年中,企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长春市印铁制品厂从1985年更名为长春市嘉美制罐厂。该厂1988年工业总产值比改革前的1976年的274.7万元增长3.6倍,产品产量比1976年的88.3吨增长26.8倍,利税总额达到260.78万元(其中利润126.9万元,税金133.88万元),比1976年的47.6万元增长4.48倍。职工人数达到543人,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3344元/人,比1976年分别增长23.6%和2.73倍。
  长春市金属包装容器行业经过38年的发展,已由50年代初的1家发展到由多家企业组成的,拥有较先进设备、技术,能生产高质量多品种产品的独立行业。到1988年末,仅系统内2户厂家就拥有生产设备222台(套)。其中,先进的照相制版设备1套、印铁自动生产线3条、制罐生产线9条、年产10亿瓶盖的自动生产线2条。产品产量、规格、花色、品种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据长春市一轻行业1988年5户金属包装容器企业统计,共有职工1022人,比1950年的118人增长7.7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7人,占职工总数的7.5%。全员劳动生产率17344元/人。固定资产原值1288万元,比1950年的50万元增长24.7倍,净值1055.8万元。印铁制品1988年达到1221.5万印、2453吨,比1951年增长9.5倍。瓶盖年产达5亿个。工业总产值完成1772.6万元,比1951年的55.6万元增长30.9倍,平均年增长率9.5%。产量达到3800吨,比1951年的234.5吨增长15.2倍,平均年增长率为7.6%。利润达到155.7万元,比1951年的11.3万元增长12.8倍,平均年增长率为7.1%。产品质量居全国先进水平。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本书记述了长春一轻工业沿革、自行车行业、缝纫机行业、时钟行业、玻璃制品行业、陶瓷行业、搪瓷行业、保温容器行业等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