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工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17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工艺
分类号:
F426.84
页数:
9
页码:
196-204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印刷工艺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凸版印刷工艺、平版印刷工艺、装订工艺等。
关键词:
工艺
印刷行业
长春市
内容
印刷工艺比较早的是石版印刷,它是古老的制版印刷术,一直沿袭到本世纪初叶,后来被活版印刷工艺取代。活版印刷则由制版、印刷和装订3道工序组成。活版印刷工艺在长春持续约半个多世纪。当进入60、70年代以后,印刷工艺发展到照相制版、激光照排、电子分色,结束了铸字、拣字、排版等繁琐工艺。印刷术采用了四色、五色印刷机,实现了印刷自动化和装订联动化工艺,全部印刷工艺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长春市的印刷工艺在解放初期大部分是由沦陷时期沿袭下来的。长春市新华印刷厂是在接收国民党吉林省印刷厂和新生报社印刷厂的印刷工艺基础上建立的。而此两厂又是沿袭“满洲图书株式会社”的印刷工艺。长春市印刷厂主要是在50年代初由以长春新报印刷厂为主体合并的企业,而长春新报印刷厂又是沿袭国民党中央日报社的印刷工艺。此外由民间商人开办的小印刷厂的工艺因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大部分是由传统的石版印刷工艺沿袭下来的。长春市印刷工艺发展的特点在解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其主要部分还是以沦陷时期印刷工艺为主,具有一定的机械化程度。解放后,经过群众性的“双革四新”运动,不断地进行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走过了50年代的手工操作和半机械化阶段、60年代机械化阶段、70年代自动化初级阶段和80年代自动化和联动化阶段,使长春市印刷行业的印刷工艺达到国内比较先进的水平。
一、凸版印刷工艺
凸版印刷主要包含铸字、拣字、作版、纸型和凸版印刷等工艺。
(一)凸版制版
凸版制版工艺的第一道工序是铸字。解放前,长春印刷行业铸字工序采用脚踏式和手摇式铸字机,每小时只铸几百个字,字的质量差,工效低,影响印刷质量。到30年代的“满图”、“满帝”、“康德新闻”等几家大型印刷厂启用“须藤”、“万能”和“万年”铸字机后,一台机器日产15000多字,提高工效100多倍,而且铸出的铅字完好可用。当时与其配套的铸条工艺尚十分落后。此工艺是将熔好的铅水浇铸到条盒子里(模具),铸成铅片,冷却后用铡条机裁成铅条,此种铅条比较粗糙,边缘有刀切痕迹,质量不高、效率低。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新华书店长春印刷厂和长春市印刷厂的铸字工艺大都是沿用沦陷时期遗留下来的工艺技术,使用万年铸字机、万能铸字机、须藤铸字机。1961年,长春新华印刷厂试制成功手摇铸条机。1970年,长春印刷厂在铸条机基础上,经过改进,试制成功2台自动铸条机,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由原条班产10捆增加到30捆,提高效率3倍。60年代铸字鼎盛时期,骨干厂都拥有各种型号各种形体字模,有:明体、楷体、黑体1至6号、6点至24点铸字盒子,1至7号、新2至5号等字模,可是在一些小厂还是沿用手摇式铸字机和手工铸字的传统工艺,甚至靠买字维持生产。
凸版制版的第二道工序是拣字,也称采字。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厂的主体字架摆放都是采用“一”字架。这种字架面积大,行程远,常用字不集中,工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拣字工艺主要是拣纯字(盒排),少部分格式简单的书则采取托排(拣毛条)方式。在50年代初期,拣字工艺主要注重于个人操作技术、技巧。50年代后期,通过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注意到改革生产工具和设备。1958年,长春印刷厂首先将“一”字架改革为“八”字架,其优点是缩小面积减少距离,增加字容量,减少拣字工的行程,提高拣字效率近2倍,并推广到各厂。长春新华印刷厂于60年代初期又将“一”字架的部首编排方法改为以常用语汇为主的综合编排法,平均每小时采字量突破2000字以上。该厂从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又先后推广北京清华大学研制的棱形字架和本厂研制的环形坐排字架等工艺设备和操作工艺,缩小了“动作”间距,尤其是环形字架使操作者执坐式,解除8小时站立之苦,深受拣字工人欢迎。
凸版制版的第三道工序是作版。作版工艺含作版拼版、打样、改版、拆版等工序。建国初期的各骨干厂主要是沿袭沦陷时期由拣字工拣出纯字后,交由制版工按规格格式进行作版,这是一项相当繁重复杂的劳动。到60年代,这一工艺曾经扩大了托排部分,减少了作版的重复劳动。这一工艺一直沿用至80年代初,但其中的辅助工艺有些变化。50年代长春新华印刷厂做版工人研制成了歌谱符号钢模,由原来做一个版需一个小时缩短到40分钟,同时给校对和制版带来了方便。该厂还改革了歌曲符号连铸,化学符号、数学符号专铸等。60年代改革了水线架、符号架、脚踏铡条刀。80年代制成了电动铡条刀、擦水线机等。
凸版制版的第四道工序是纸型,做纸型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建国初期,沿用依靠工人用刷子拍打的手工操作方法做纸型,要求操作工人手法、手劲的均匀,其难度和体力消耗都很大。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长春印刷厂试制成功了打型机。长春新华印刷厂在此基础上经过改进,于翌年制成了打型机和起子机、刨版机。1978年长春市印刷厂在前两厂样机的基础上,又设计、制造1台自动找型机,实用效率提高了3倍,解除了打型工人笨重体力劳动,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质量,降低了成本。进入80年代后,在湿式纸型的基础上,又采用了干式纸型新工艺。
60年代,铜锌版的制作工艺在市、县较大的印刷厂都已推广,使用了烤版、腐蚀和修版新工艺。到80年代以后,由于引进安装了无粉腐蚀机、照相机、晒版机、烧版机等先进的制版设备,减轻了环境污染,完善了制版工艺。由于照相排字新工艺的出现,又将制版工艺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长春市的照相排字新技术于1978年首先在新华印刷厂试生产成功,很快推广到各骨干印刷厂,将印刷技术推向了新阶段,改变了沿袭几个世纪的活字版的传统工艺。由于我国文字复杂繁多,一般用机械制版不易处理得体。而今却被照相排字所取代,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凸版印刷版的一项重大改革。
(二)凸版印刷
凸版印刷技术是从雕版印刷开始出现的印刷工艺。长春市的凸版印刷技术开始较晚,从20世纪初的滨木活版所开始,启用了凸版印刷机。当时只是靠人力转动,人工续纸上墨,生产效率低,每台印刷机日产几百张,而印刷质量又不理想。当进入30年代,东北沦陷后,长春市的印刷业在日本人开办的川口印刷所和后来“满帝”、大同报印刷厂先后都引进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凸版铅字印刷机械全张平台印刷机和轮转机等。当时在省内称得上是一流的设备和最好的印刷工艺。在那一个时期,民间办的小印刷厂和作坊使用的小八页印刷机就算是好的印刷设备,工艺落后,全靠人力手工完成印刷工艺全过程。
解放初期,凸版印刷工艺及设备大多数是沦陷时期遗留下来的,到50年代初,推广了“隋长德上版法”,包括:摆版、订版、垫版、找版一整套细腻而又准确地上版操作方法和郭成祯的“双台机操作法”(3人开2台机)。还推广了北京青年印刷厂的“交叉上版法”,由过去上版定额60分钟,降低15~20分钟,生产效率提高2倍以上。这些比较先进的生产工艺对于发挥设备的能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到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随着生产不断发展,沦陷时期遗留下来的老设备和旧的传统工艺已经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各厂家都开始进行工艺改革,变人力转动为电动、机械传动,把手工续纸改造为自动续纸。长春新华印刷厂改革了八页机自动续纸、上版圈、版圈锁、自动理页机、串胶扛、自动垫纸、高台自动停车闸、铅板的自动浇版机、封面晾纸车等。到70年代,开始使用单面、双面轮转印刷机。其速度每小时8500转,比之原来使用二回转印刷机每小时1800转提高3.7倍。到70年代末期,长春新华印刷厂拥有书报轮转印刷机4台、单双面轮转机10台、全能自动二回转9台,另有中小型印刷机7台、四开飞达机5台,总共凸版印刷机设备45台,生产基本达到机械化。
进入80年代后,长春市印刷行业中专门从事书刊印刷的骨干厂都相继淘汰了单、双面轮转印刷机,安装使用了高速轮转机和全能自动二回转印刷机。1台胶印轮转机的生产量相当于12台回转机的产量,生产开始向高速化、自动化方向迈进,但对于小批量书刊印刷仍然由中小型回转机来印。这样,既能发挥高速高效的能力,也能干零星小批量活,充分发挥各种印刷设备的作用。长春市印刷厂等一些骨干厂对封面印刷先后淘汰了立式飞达和卧式飞达机等停回转印刷机,使用一回转印刷机,并普及使用压凸烫电化铝及复膜,使印刷书刊及精致本册的封面装潢质量又有了新提高。
到1988年,长春市一轻工业系统内拥有的109台凸版印刷机械设备中,80年代占51.4%、60年代的占10%、50年代占33.9%、解放前设备占4.7%,凸版印刷机能力和自动化程度在省内达到上游水平。
二、平版印刷工艺
平版印刷可称胶印,由照相制版、胶印印刷两大工艺组成。平版印刷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印刷工艺技术,仅有百年历史。从本世纪初,随着先进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品技术不断地更新换代,平版制版和平版印刷工艺也有了迅速提高。
(一)平版制版
平版制版是从手工刻版——点线绘图于石版之上,逐步过渡到用银盐感光照相分色加网于玻璃板或涤纶软片上,然后晒成薄型金属印版,投入印刷。到20世纪中叶,发展到用电子控制扫描分色,也可直接加网晒成印版进行印刷。在时间、速度、周期等方面,从一年到半年制做一幅缩短到只用几个小时即可制成,效率成百上千倍的提高。长春市平版印刷制版是在30年代发展起来的。起初,主要靠手工、机械雕版的方法制做印版。由于印版的图文很难准确地摹拟原稿,所以制版的效率低、质量差、速度慢。直到40年代,长春市的3大骨干印刷厂(“满图”、“满帝”、“康德新闻”)开始推行照相制版新工艺、采用药纸版制版片,将照相、画版、制版等3个工序融为一体,完成制版全过程。到50年代后期,由蛋白版代替了药纸版,从手工修版改进为照相蒙版,以光化学的制版工艺代替了手工工艺,接着又将蒙版工艺发展为掩色蒙版、天然高光蒙版等,继之又以平凹版代替了蛋白版。进入70年代,长春新华印刷厂自制照相分色仪,采用了以干版代替湿版工艺和直接加网法新工艺,并用自制的吸气板。接着长春市印刷厂等几个骨干印刷厂很快推广使用,不仅提高了制版效率和质量,而且也有利于操作者的身体健康。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春新华印刷厂、长春市印刷厂、长春吉日胶版印刷有限公司、长春市彩印厂、九台县印刷厂、德惠县彩印厂等企业都先后引进日本、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和上海、北京等市的国际、国内先进的电子三色、四色分色机,开始使用电子分色、激光照排等制版新技术新工艺,使照相、制版和修版融为一体,工效提高10倍以上。
(二)平版印刷
平版印刷技术是在石版式胶版等印版的版面上涂墨后进行印刷的工艺。长春市石版印刷工艺开始较早,民间石版印刷术于19世纪就已兴起,设备主要是木制石印机,用人工手续纸和接纸的直接印刷法,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每小时只能印刷几十张到上百张。进入20世纪40年代,日本人办的印刷厂开始安装使用胶版印刷设备和技术,改直接印刷法为间接印刷法。当时有全张自动胶印机、对开自动胶印机等设备,年生产能力为2500色令,一直沿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从50年代印刷行业革新手续纸工艺开始,1954年长春新华印刷厂从沈阳调回1台四开自动胶印机为样机,全面开展了以胶印续纸为中心的技术改革热潮。其他骨干印刷厂也都投入续纸改革热潮。直到60年代,更新改造了大部分胶印设备,基本上实现了进输纸自动化。进入70年代,从单色胶印机过渡到双色胶印机。到80年代以后,着重提高胶印机的转速,由每小时2000转提高到8000转以上。从1984年起,长春市的印刷骨干厂先后从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国引进三色、四色、五色胶印机设备,印刷品种由建国初期只能印刷一般的胶印产品发展到能印刷各种高档精美的彩色画册、图片、装潢等产品,产品质量达到上乘水平。
三、装订工艺
装订工艺是由制版、印刷、装订组成书刊印刷的3大工序之一,也是最后一道工序。书刊装订大体上可分为平装、精装、线装3大类。
长春市印刷行业的装订工艺从解放前到建国初期,只有订书机、裁书机设备,其余全靠手工操作。50年代初期,主要是以熟练和提高操作技术为主,在生产劳动竞赛和创新纪录的推动下,手工技术不断提高。折页组工人从每小时折页300张提高到493张,尽管如此,也适应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1952年,长春新华印刷厂开始从装订工艺上进行改革,先后采用双联、四联新工艺,使装订生产效率提高1倍多。接着又将折、抽、续、点、裹5道工序合为一道工序,称之为“五合一工作法”,使装订生产效率又提高了1倍。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长春印刷厂自制栅式小折页机,每台日产2万张。长春新华印刷厂采用栅式小折页机后,提高工效4倍多。到1957年,又制成割本打毛机、木架骑马订书机、打蜡机等。1958年,在平装的基础上,改成手工搭页骑订机,取代了过去手工套页的生产工艺。1959年,使用双联配页机,解决了手工配页的繁重体力劳动,提高装订效率1倍。从建国到50年代末期的10年间,由于对装订工艺的不断改革和技术改造,长春市大部分印刷骨干企业自制安装了胶本机、上皮机、折页机等专用设备,装订从折页、配页、订本、索线和裁切等各工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进入60年代,具有书刊印刷生产能力的企业,大部分购置安装了包本机、高建折页机、订书机等装订专用设备,使装订机械化程度又提高了一步。进入70年代以后,装订工艺逐渐实现自动化和联动化。从1973年开始,长春新华印刷厂改革120型折页机、折双联四折达到一机多能;学习北京新华印刷厂,自制骑订搭页裁切设备,组成骑订联动机,骑订达到联动化;自制成功双联包封机,解脱上皮工人的繁重体力劳动;自制双联订本机自动装置,实现订本自动化。长春市印刷厂和长春新华印刷厂在同一时期购进和改进骑马联动订书机,实现了骑订联动化,过去骑订书刊一直是单机生产,一本书须经搭页、订本、检查、搬运、裁切、成品6大工序才能完成,安装该机后,实现了配、订、三面切一次联动完成,单机班产28000本至30000本,后来达到35000本至40000本,提高生产效率35倍以上,整个工序还可节省5至6人。长春新华印刷厂于1977年自己设计制造的平装双联簿本胶订联动机以机械化联动代替手工和单机生产。联动机包括配页、书芯加工、延时干燥、裁书、电控系统5个部分,80~120转/分,17人班产200~260令,每人平均班产11~15令,提高生产效率4倍。进入80年代后,该厂通过不断改进配页机,增装了自动别书装置、三型上皮机、厚本联动机等,拥有装订设备达77台,使主要装订工序全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联动化,装订生产能力由建国初期的25864令提高到396982令,增长14.34倍。长春市印刷厂的装订生产能力由1952年建厂时的700令,增长到1988年的10万令,增长13.3倍。长春市印刷行业的装订工艺经过建国后40年的不断更新改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动化、联动化的程度在省内属上游。由于装订工艺比较繁杂,虽然主要工序的工艺实现了自动化、联动化,但还有部分复杂的锁线、刷衬等工序仍然进行手工操作。到1988年精装书联动生产线的工作速度每分钟可装36~70本,平装书160~200本。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本书记述了长春一轻工业沿革、自行车行业、缝纫机行业、时钟行业、玻璃制品行业、陶瓷行业、搪瓷行业、保温容器行业等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