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章 保温容器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165
颗粒名称:
第八章 保温容器行业
分类号:
F426.8
页数:
15
页码:
155-169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保温容器行业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发展过程、产品、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供应与销售等。
关键词:
保温容器
一轻工业
长春市
内容
东北沦陷时期,在头道沟区黄河路曾成立“满洲暖水瓶株式会社”,这是长春最早的保温容器制造厂家,后因战乱而倒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吉林省根据国家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分布结构的要求,经与上海协商,将上海一家保温瓶厂迁来长春,长春市的保温容器行业才得到了重建和发展。
第一节 发展过程
一、初建阶段(1950~1952年)
1950年4月,吉林省工业厅招聘团去上海与上海市工业局协商,选定上海允中玻璃厂(私营企业,主要产品保温瓶),迁来长春创建保温瓶厂。继而又与厂家达成迁厂协议。按照协议,当年7月从上海允中玻璃厂迁来职工106人,设备17种34台(套)。
建厂后,厂名定为公私合营吉林省松花江玻璃厂,吉林省工业厅派任厂长,资方代表任副厂长,隶属吉林省工业厅,厂址设在西中华路和西朝阳路南胡同中间,昌平街西侧。全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投资250亿元东北币(合人民币26.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人民币103.2万元,厂房利用原有民房进行小修而成。经过3个月的建炉、设备安装,到11月20日试生产成功,生产出了第一批保温瓶。为了表示南方技术工人到祖国北方和东北工人联合生产保温瓶的创举,经批准选用“双燕牌”商标。年末生产保温瓶胆8800个,产值612亿元(东北币,合人民币64.4万元)。
1952年8月,吉林省工业厅为集中管理,加强对由沪迁长4厂(即:松花江玻璃厂、搪瓷厂、嘉美制罐厂、牙膏厂)的领导,决定成立日用品公司,由省工业厅派陈坚和俞辰二人分别出任公司经理和党支部书记。松花江玻璃厂的隶属关系由省工业厅划归日用品公司领导,易名为吉林省日用品公司第二厂。年末,职工人数增加到380人,厂区面积扩大到13696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4813平方米,保温瓶产量33万个,产值74.3万元。
二、扩大生产阶段(1953~1965年)
1953年,我国进入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同年,省工业厅决定撤销吉林省日用品公司,将吉林省日用品公司第二厂改名为吉林省玻璃厂,企业性质改变为国营,隶属吉林省工业厅。1955年,按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又将企业性质恢复为公私合营。从1956年开始到1965年的10年中,国家先后投资8次,总计人民币238.4万元,对吉林省玻璃厂进行了技术改造。
1956和1957两年,国家投资36.7万元,进行基础建设,圆炉由1座增加到4座。1957年产量达到116.8万个,比1952年的33万个增长2.54倍,产品品种增加到7个,工业总产值达到216.6万元,比1952年的74.3万元增长1.92倍,全年实现利税34.6万元(利润2万元),扭转了建厂后亏损的局面,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这一个时期全厂职工增加到529人,固定资产原值达到208.2万元,比1952年的109.6万元增长89.9%。厂房建筑面积达到8289.4平方米,占地面积扩大到24243平方米,年生产保温瓶能力超过100万个,处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到1965年,吉林省玻璃厂被移交到长春市管理,更名为长春市第一玻璃厂,从1959年初开始,企业性质由公私合营变为全民所有制,隶属关系划归长春市第二工业局领导。长春市第一玻璃厂先后接受国家投资169.4万元,用于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首先引进了池炉熔制工艺和吹瓶机吹制工艺,改建了配料设备。到1960年除留用一座吹制小活的圆炉外,其余圆炉全都拆除,淘汰了坩埚圆炉熔料吹瓶的落后熔制工艺。在瓶胆加工工艺上推广了半自动和卧式手动封口机,提高了封口能力,拉底工艺由横拉改进为立式拉底,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制胆工艺实现了半机械化。这一时期为便利生产管理,统一规划了南北两个厂区,使生产布局更趋于合理,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能力。1963年生产保温瓶148.3万个,比1957年的116.8万个提高26.9%,产值达到382万元,比1957年的216.6万元提高76.4%。拥有设备140台,比建厂时的34台增长3.1倍。同时,国家轻工业部在长春市第一玻璃厂制订了全国保温瓶统一质量标准。
这一时期由于受1958年“大跃进”的影响,商业库存商品积压过大,直接影响保温瓶厂的产品生产,积压的产品因保管不当发生锈蚀,造成大量返工,使企业蒙受28万元经济损失。生产年年下降,工业总产值1959年469.9万元,到1965年降至160.4万元,下降率为65.9%,出现保温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低谷。
1965年,长春市人民委员会为了加强对玻璃行业的专业化管理,于7月1日决定成立长春市玻璃总厂,将长春市第一玻璃厂划归总厂管理,划分为保温瓶和体温计两个分厂,人、财、物、产、供、销统归总厂管理。
三、生产低潮阶段(1966~1977年)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冲击了长春保温瓶行业,“无政府主义”使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从1967年开始,生产出现严重滑坡,当年产值109.5万元,产量48.2万个,比1966年的产值192.2万元,产量83.7万个分别下降43.1%和42.4%,亏损48万元,1968年产值产量仅有15.3万元和9.3万个,此后企业连年亏损。1973年亏损高达89.7万元。同年,长春市经委鉴于玻璃总厂体制已不适合行业发展和管理需要,决定撤销长春市玻璃总厂,重新恢复各厂原建制。长春市保温瓶厂恢复后,继续进行保温容器专业化生产。1975年,由市经委拨技术改造款28万元,对保温瓶铁壳进行了填平补齐改造。长春市保温瓶厂从玻璃总厂解体单独经营到1977年的5年中,由于经营管理不适应企业发展形势,一直没有摆脱困境。1977年的产量只有92.2万个,仅相当于1963年148.3万个的62.8%。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5291元/人,处于全国同行业的下游水平。
四、改革发展阶段(1978~1988年)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改革、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给保温瓶行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长春市保温瓶厂在新的形势下调整了产品结构、增加了新品种,扩大了畅销产品的生产能力。当年提前33天完成了生产计划,并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6.5万元,摘掉了连续12年亏损的帽子。1979年,产值达到671.4万元,产量达到198.5万个,比1977年分别提高37.6%和115%,实现利润40.5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倍,职工人数已增加到920人,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到329.4万元,净值268.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211元/人。
进入80年代,随着保温瓶产量的不断增加,陈旧的生产设备不配套、不适应,出现了瓶胆合格率逐年下降的趋势,1982年7月份,瓶胆的综合破损率高达80.2%,加大了产品成本,减少了经济效益。面对这种情况,省、市主管厅、局决定投资299万元(包括自筹部分)进行总体技术改造,引进上海瓶胆总厂的80年代先进设备全保温蓄热式自控池炉、摇摆式镀银机和全机械化的配料装置等。
全部总体技术改造分为两期进行。第一期从1983年8月开始进行熔制工艺技术改造,在上海搪保公司、上海瓶胆总厂、上海保温瓶二厂和上海技术协作小组的技术指导和支援下,对新建熔料池炉进行了全保温和全自控监测的技术改造。同时对瓶胆加工工艺也进行了工艺改造。第二期工程改造扩建了配料新设备新工艺,于1985年12月竣工投产。经过两年零四个月的技术改造,理顺了配料、熔制、加工、退火等工艺。同时,企业推行了经济承包制,加强了管理,企业出现了产量、质量、产值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好形势。1985年工业总产值1060万元,保温容器产量453.9万个,实现利润60.7万元,税金82万元,企业上了一个台阶。1986年在消化掉180万元原材料涨价因素的情况下,又实现利税171.3万元,其中利润100.4万元,税金70.9万元,创长春市保温瓶制造业的最好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0144元/人。1987年,国家调拨和地方自筹的原辅材料的价格愈涨愈烈,但保温瓶厂通过节约挖潜,降低消耗的群众运动,加速了资金周转,消化涨价因素300万元,当年获利税168.9万元(其中税金115.5万元),工业总产值1440万元,产量506万个,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1901元/人,处于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
1988年,由于修炉没有满负荷运行,工业总产值仍然达到943万元,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339.8万元,税金和销售利润完成145.8万元(销售利润61.4万元)设备完好率达到95%。运行9个月实现利润12.6万元。
长春市保温瓶厂从1950年建厂到1988年末,走过38年的曲折历史,已发展成为轻工业部定点生产保温容器的专业厂家,是长春市乃至吉林省生产保温容器的独家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12.15万元,净值787.88万元,比建厂时期的103.2万元增长近9倍。职工人数达到1234人,比建厂初的106人增加11.6倍,各种专业技术人员129人,占全厂总人数的10.5%。占地面积22862平方米,设备拥有量420台(套),比建厂时的34台增长11.4倍。年生产能力达到500万个。38年共生产保温容器5771万个,累计创产值16287万元,固定资产总投资731万元,实现利税总额为1930.79万元,相当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64倍。
第二节 产品
一、产品开发
长春市保温容器产品开发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982年以前,由于商业部门对产品实行包销,因此对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花色、品种、规格等方面都受传统性和习惯性的制约,缺少改革和创新,5磅瓶胆30年一贯制。第二个阶段是1983年以后,国家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商业部门放弃了收购包销,由工厂自产自销,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以质、以新、以廉取胜是企业的当务之急。从此,除了生产5磅保温瓶的常规产品以外,还研制开发了2.5磅保温饭盒和0.5磅保温口杯等两个系列产品,1985年之后,又开发出8磅保温瓶系列和气压保温瓶系列。这样既满足了市场要求,又搞活了企业,促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
二、产品结构及性能
(一)产品结构
长春市保温容器产品分为5个系列28个品种。
1.5磅保温瓶系列:
5号普型保温瓶胆
5号普型竹壳保温瓶
5号普型全塑壳保温瓶
5号铝底嘴彩花保温瓶
5号铁壳冰花保温瓶
5号铁壳彩花提梁保温瓶
2.8磅保温瓶系列:
8号大口铁壳冰瓶
8号大口冰瓶胆
8号中口保温瓶胆
8号中口塑壳提梁保温瓶
8号中口彩花铁壳提梁保温瓶
8号中口冰花铁壳提梁保温瓶
3.气压保温瓶系列:
5号6—Ⅱ型彩花镀铬气压保温瓶
5号6—Ⅱ型冰花镀铬气压保温瓶
5号—Ⅰ型彩花气动保温瓶
5号—Ⅰ型冰花气动保温瓶
5号6—Ⅰ型彩花气压保温瓶
5号6—Ⅰ型冰花气压保温瓶
4.保温杯系列:
保温杯胆
塑料壳绘花保温杯
塑料壳带把保温杯
塑料壳普型保温杯
绘花塑壳镀铬圈保温杯
绘花塑壳密封旅行保温杯
塑壳绘花南泥芯茶杯
5.2.5磅保温饭盒系列:
2.5磅塑壳保温饭盒
2.5磅彩花铁壳保温饭盒
2.5磅饭盒胆
(二)产品性能
保温瓶产品是列为国家轻工业部管理的产品,对瓶胆和装配成型的产品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要求。
1.瓶胆部分(以5磅、8磅胆为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QB181~81标准。长度:5磅胆321~329毫米,8磅胆338~346毫米;瓶口外径:5磅48~50毫米,8磅53~55毫米;瓶口内径:5磅33.8~36.2毫米,8磅38.8~41.2毫米;容量不小于:5磅1948毫升,8磅3104毫升;重量不小于:5磅490克,8磅680克。保温性能:以98~100℃沸水灌满瓶胆,用软木塞塞好,在室温18~22℃的环境下,24小时后,水温不低于:5磅69℃,8磅72℃。
2.金属壳部分(以5磅、8磅为准),壳身净长,外壳:5磅314~318毫米,直径125~127毫米,8磅334~338毫米,直径149~151毫米;铝底雌螺丝高度不低于12毫米,直径51~55毫米;不许有商标碎裂、铁壳生锈、铝制品氧化及露出部位明显皱纹;金属壳表面漆膜必须干燥牢固,色泽均匀,铝制品应抛光或阳极处理;不许有主花漏喷,主体模糊走样;一级品漆不许有密集斑点。
二、产品质量
保温容器制造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1957年,全国保温瓶生产处于发展时期,全国还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只执行企业的质量标准。因此出现不少质量问题,突出的是保温瓶胆的保温性能差和使用中出现爆炸现象,影响了产品的信誉。
当时吉林省玻璃厂(现保温瓶厂)由于建厂时间较短,质量管理意识不强,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机构等都不健全,因此瓶胆质量一级品率只达到77.82%,瓶胆综合破损率在15.41%左右,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落后状态。
国家轻工业部为了解决保温瓶全行业存在的质量问题,于1957年3月,由鲁万章(轻工业部办公室主任)和王在德(轻工业部上海地方工业研究所工程师)等6人到吉林省玻璃厂试点,在省工业厅的配合下进行了7个月的工作,使5磅瓶胆爆破率由40/万以上降低到1/万以下,下降39/万。瓶胆保温在灌入98℃沸水盖严后,经24小时不低于70℃,高于国内保温瓶平均保温温度4~5℃。成品胆耐压强度试验,可经受60公斤压力不破裂,处于同行业之首。为此,1957年末,轻工业部在吉林省玻璃厂召开全国保温瓶行业的现场会议,同时决定在全国推行无硼配方,内坯不退火操作法,改封口2次退火为火烟退火。制定了全国统一工艺质量和瓶胆质量两个部颁标准和3个技术改进措施。
1960年2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保温瓶行业技术经验交流会上,轻工业部重申推广长春市保温瓶厂试点成果。正式公布了全国统一的保温瓶质量标准,保温度定为68℃,抗压力强度定为50公斤。这次会议对各生产厂1959年生产的保温瓶胆进行全国第一次评比,长春市第一玻璃厂(现长春市保温瓶厂)生产的“双燕牌”5磅瓶胆和上海保温瓶二厂瓶胆并列全国第一。
从1960年开始,全国各厂统一按轻工业部颁发的《质量标准》执行,并由全国质量监测部门和商业部门监督。保温瓶厂质量管理体系日臻完善,认真执行部颁标准(一般高于部颁标准)。1970年瓶胆一级品率达到91.3%,创长春市保温瓶厂建厂后年平均最好水平。其后,开始采用半机械化和机械化设备生产,由于工艺改变,机械精度不够,操作经验不足,管理跟不上去等一系列原因,综合破损率增加,一级品率下降,1974年综合破损率高达69.02%,一级品率仅达68.48%。
进入80年代以后,产品质量略有提高,1983年以后,经过保温瓶总体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产品质量保持了稳定状态,1987年10月瓶胆一级品率曾达到94.4%,接近94.5%的全国同行业最高水平。从1985年起到1988年末,创部优秀新产品1个(两用气压保温瓶),获省优产品2个(5磅冰花彩色保温瓶、5磅气压保温瓶)。
四、优质产品
长春市保温瓶厂创优产品共3个品种。
(一)部优秀新产品
两用气压保温瓶,编号CQ5165D,1987年被评为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同年参加全国第二届发明展览会展览。本产品设计新颖,使用方便,当按顺时针方向扭转气压头90℃时,即可倒出热水,倒水后再转回90℃,又可气压出水,所以称为“两用气压瓶”,深受用户欢迎。
(二)省优质产品
1.5磅冰花彩花保温瓶,编号CT5110B,该产品呈现闪烁着光泽的冰花效应,组装时肩、底、盖、瓶胆全部选用一等品,产品质量稳定。本产品投入市场后,受到消费者欢迎。1985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1987年又获东北三省、东四盟名优产品群评大奖赛金杯奖。
2.5磅气压保温瓶,编号CQ511C,1986年评为省优质产品。该产品属于全国首先设计的以普型5磅小口瓶胆为瓶心的气压保温瓶,有普及性和互换性,一次压水出水量能达到200毫升,保温度在24小时内保持在64℃以上,除具备普通保温瓶性能以外,在使用上十分方便。
第三节 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
长春市保温容器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在解放后38年中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这10年间国家投资206.1万元,用于熔料池炉的设备改造、吹制加工工艺和配料装备的改造,共购置安装大型设备和项目8项,年生产能力由1万个扩大到150万个,1965年产量达到113.3万个。
第二个阶段是从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中期,共8年时间。这一时期重点进行镀银工艺改造、瓶胆吹制加工新工艺、退火隧道窑的应用以及燃料的演变等更新改造,总投资8万元,共购置安装和自制大型项目和设备16项,年生产能力提高到240万个,比改造前的150万个增长60%。
第三个阶段是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共8年时间。这个阶段进行了对保温瓶制造工艺设备的总体改造,投资345.7万元,以配料熔制工艺为主体,同时对加工工艺、镀银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共购置和自制安装大型设备和项目16项,改造后保温瓶生产能力达到500万个,比改造前的240万个提高1.08倍。
一、窑炉技术改造
长春市保温容器制造使用的窑炉从开始到1955年一直用圆炉,先后共建34盘圆炉,生产能力达到85.6万个,但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为扩大生产能力,1956年吉林省玻璃厂新建1座燃煤池炉,通过试烧后,效果明显好于圆炉,1957年生产量达到176.8万个,当时引起上级重视,全国许多厂家来厂学习池炉经验。1963年又以河南开封玻璃厂双券半煤气池炉为原型,修建了流料量为28吨的熔料池炉,试烧成功投入使用,当年达到生产能力150万个,年产量达到148.3万个。1968年3月,长春市玻璃总厂保温瓶分厂派出专业小组去上海学习,3个月后回长春,将落地池炉改建成吊式池炉。1978年,引进上海窑炉自控系统,使池炉操作开始走上自动化。
1983年经国家轻工业部、省经委、省轻工业厅、市经委和主管局确定,对长春市保温瓶厂进行总体技术改造。第一期熔制改造工程引进了国内先进的上海全保温池炉和全自动控制新技术。全部工程拆除危房面积1546.5平方米,修建熔制厂房2230平方米,重建45米高烟囱1座,新建27.2平方米熔化池全保温池炉1座,35米×2.4米隧道窑1座,购置池炉附属设备8台(套)。工程投资52万元,从1983年8月开工,1984年9月初池炉正式点火升温,9月14日开始滴料生产,全部池炉附属设备投入运行,获得成功,这次技术改造是保温瓶厂建厂以来第一次较大型的改造工程。1984年10月正式批量生产后,与改造前相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①拌料准确度提高5%,均匀度碱达到±0.9%,钙镁达到±0.7%;②日节约原油0.3吨,一年节约109.5吨,合人民币30万元;③流料量按1:1熔化率对比,每日可多出玻璃3.6吨,一年可多出料1314吨,折合增加瓶坯产量130万套;④提高玻璃耐热性能,旧池炉玻璃93℃—103℃,新建池炉玻璃130.2℃,提高硅成分,旧池炉硅含量<73%,新池炉硅含量>74%。降低滴料损失率,旧池炉滴料成型率为78.28%,新池炉为81.1%,最高时达到88.98%;⑤降低瓶胆加工破损率,此技改项目获全省轻工业系统技改优秀项目奖。
在瓶胆退火的工艺设备改造方面,50和60年代采用传统燃煤的大窑退火,费时费力,破损率高,工人劳动强度很大。进入70年代初,修建22米长的燃气退火隧道窑,采用了隧道退火新工艺。1973年,随着池炉燃料的改革,用上了原油作燃料进行退火。进入80年代,结合保温总体技术改造,重新修建了1座35米×2.4米的退火隧道窑,与熔料池炉和瓶胆加工配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窑炉燃料的改革方面,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煤炭作燃料。1950年至1958年,熔炉及退火窑使用煤炭。第二阶段是以煤气作燃料。1959年至1960年使用半煤气,1961年至1962年使用全煤气,1963年至1964年又恢复使用半煤气,1965年至1972年再次恢复使用全煤气。这一阶段反复多次,共用了14年的时间。第三阶段是以原油作燃料。1973年至1988年,使用原油加风用于池炉和隧道窑,收到了好的效果。
二、加工工艺的技术改造
保温瓶胆的加工工艺从1950年到1956年一直沿用铁管子吹瓶、手工开模、手工入窑等全手工作业,生产手段极其落后,限制生产能力的扩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1956年,吉林省玻璃厂通过技术革新,自制输送带,解决了半成品运送问题。自制了双模半自动吹瓶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其后,在上海得到推广,并在此基础上,改制成脚踩双模吹瓶机。
1968年3月,长春市玻璃总厂保温瓶分厂派出专业小组去上海学习吹瓶技术,回长春按样机、图纸制造了新的轮转式吹瓶机。1969年5月投入使用,先解决了大瓶用机器吹制。1971年3月,又自制了第二台吹瓶机,投产后大小瓶坯都用机器吹制成型,提高生产能力1倍。从此彻底抛弃了铁管子,进入了“吹瓶不用嘴,入窑不用腿”的机械化时代,这是长春市保温容器制造业在生产工艺上的一次较大的技术改革。
1986年至1988年的3年间,长春市保温瓶厂按照总体技术改造规划,对瓶胆成型工艺进行了进一步改造,到1988年,由原来的3台吹瓶机增加到4台,其中增加的1台是引进南京曙光机械厂生产的BB—12型吹瓶机,降低滴料损失,提高了玻璃的成型率。改造前供料机滴料成型率为78.28%,改造后滴料成型率为81.1%,提高了2.82%,成型最高时达到89.98%。同时降低了加工破损率和综合破损率,改造前后破损率增减系数为:加工破损率降低11.47%;综合破损率降低15.44%;5磅瓶坯退回率降低8.78%。
三、配料工艺的技术改造
保温瓶胆制造的配料工艺从建厂时开始到1955年近5年时间,延用的是铁锹铲、小车推的手工操作方式。不仅劳动量大,而且粉尘严重,直接危害操作者的身体健康。
1956年,吉林省玻璃厂引进1台滚桶式混合拌料机,开始了半机械化拌料。1960年,自制行星式拌料机,取代了人工拌料。同时,混料工艺采取密封式的设备,使配料的机械化程度又提高了一步。
进入80年代,在实施保温瓶总体改造规划过程中,1982年把料房改造列入总体改造第二期工程。购进80年代先进的750型混料机及其全套自动化拌料设备,包括供料系统由原来的3条增加到4条,入窑系统由原来的2条输送带增加到3条,送料系统由原手工送料改为输送带送料。配料主体厂房5层框架结构计1788平方米,配料成套设备101台,其他配套设备17台,通风除尘设备11台,总计129台。配料工程改造,从1983年8月开始,到1986年6月完工交付使用,历时2年零10个月。新的配料设备投入使用后,彻底改变了配料设备陈旧落后的局面。据检定表明,提高拌料准确度5%,均匀度达到碱±0.9%、钙镁±0.7%,颗粒度合格。同时,降低了粉尘污染,基本达到了国家环保规定2毫克/立方米标准,同时也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和改善了作业环境,有利工人身体健康。
第四节 供应与销售
一、原材料供应
生产保温瓶的主要原料是硅砂、纯碱、硼砂、碳酸钙、硅石粉、硝酸银、马口铁、铝锭等。主要燃料是原油、煤炭、煤气等。其中纯碱、硼砂、马口铁、铝锭、硝酸银、原油、煤炭等是国家统配物资,在计划经济管理时期,由国家按计划下达指标供应。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由国家统一调拨。后来逐渐降低到80%、70%,甚至降到25%,由国家平价调拨。非统配物资由企业自由选购。到80年代中期,市场放开,所需原材料除硝酸银以外,全部由工厂自行采购。由于原材料紧俏,不足部分需由企业通过市场调节解决。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曾造成原材料采购过量,使库存量逐年增加,导致储备资金过度增长,以1979年末定额资金储备91.9万元为基数,到1987年增加到346.4万元,增长2.77倍,9年间平均年增长率15.88%。企业为了解决储备资金的过度增长,采取了紧缩银根的措施,压缩了供应部门的资金占用。在厂内开展了“双增双节”群众运动,到1988年末,储备资金压缩到147.3万元,比上一年的346.4万元下降57.5%,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二、销售
(一)统购统销时期
1950年到1957年,保温瓶产品全部由长春市百货站包销。从1958年开始商业部门库存量过大,产品积压严重,直接影响保温瓶产品生产,甚至造成产品锈蚀,影响了销售渠道。1960年,全国保温瓶西安会议后,保温瓶被定为部管产品,从此统一由各省百货站包销,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1982年。从1983年起,改由商业部门部分进货,其余由企业自销,开始打破由商业部门包销的局面。
(二)自产自销时期
由于推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企业投入到市场竞争中去,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从1983年开始,长春市百货采购供应站对保温瓶进货计划是依据市场调节情况提出,年选购量只有年计划量的15~20%,这样在年生产量高达260万个保温容器的行业就要有200万个靠自己向外推销,当时全国的保温瓶市场趋于产大于销,生产厂家都有一定的积压。这一变化引起长春市保温瓶厂领导的重视,经市场调查后,决定全部转入自销,成立销售公司,调整增加推销人员,面向全国市场开展销售工作,终于打开了销路。1984年工业总产值714万元,产品销售收入714.3万元。1985年工业总产值106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1114.7万元,达到了产销平衡略有盈余。从1986年开始,打开了国际市场,保温瓶销往苏联和亚洲地区,年销量10~20万个左右。
1986~1988年,每年省内销售量200万个,占总销售量40%,销往外省约250万个,占50%,出口约为10~20万个,占10%左右。产品销售覆盖面,除西藏和台湾省以外,遍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本书记述了长春一轻工业沿革、自行车行业、缝纫机行业、时钟行业、玻璃制品行业、陶瓷行业、搪瓷行业、保温容器行业等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