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发展过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16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发展过程
分类号:
F426.8
页数:
6
页码:
138-143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搪瓷行业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了初创阶段(1950~1952年)、扩大生产阶段(1953~1957年)、技术改造阶段(1958~1966年)、曲折发展阶段(1967~1980年)等。
关键词:
发展
搪瓷行业
长春市
内容
一、初创阶段(1950~1952年)
吉林省为发展搪瓷生产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于1950年上半年,经吉林省工业厅赴上海招聘团与私营上海华丰搪瓷厂、私营上海金星搪瓷厂协商达成协议,由两厂联合与吉林省工业厅在长春市创建搪瓷厂。由吉林省工业厅投资385亿元东北币(合人民币40.53万元),购买长春市财政局的3627.8平方米仓库1座,作为生产厂房,由上海华丰搪瓷厂带22台设备和76名职工,上海金星搪瓷厂带18台设备46名职工迁来长春市组建吉林省长春搪瓷工厂(现长春市搪瓷厂),企业性质为地方国营,隶属于省工业厅,由省工业厅派任厂长,资方代表任副厂长,职工123名,设备40台,厂址设在朝阳区大兴路24-1号,这是长春市的第一家日用搪瓷制造工厂。同年,工厂用1个月的时间建起了第一座搪烧土窑,接着又修建2座回转窑,安装切圆机等专用和通用设备42台(座),11月26日试生产,生产出第一批日用搪瓷制品,填补了市内制造日用搪瓷的空白。年末,共生产搪瓷面盆15055个、搪瓷杂件8459个,总计13.6吨。完成工业总产值4.6万元。
从1951年起,工厂开始走上正轨,在稳定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能力。1952年上半年,搪瓷炉窑发展到4座,产量增加4倍以上。为了加强管理,于同年7月31日经厂管理委员会决定,将原制坯、制粉、搪烧、美术、包装等5个工场改为5个生产车间,由厂长直接领导,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年末职工人数由建厂时的123人发展到426人。与1951年相比工业总产值由141.6万元上升到268.6万元,增长89.7%。搪瓷制品由220吨上升到552吨,增长1.51倍。利润由31.5万元上升到47.9万元,增长52%。固定资产原值由建厂时的53万元上升到113.4万元。是年3月,省成立日用品公司,搪瓷厂的隶属关系划归吉林省日用品公司,厂名为吉林省日用品公司第一厂。
二、扩大生产阶段(1953~1957年)
1953年,吉林省日用品公司第一厂为扩大生产,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党政工团密切配合,对职工进行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向抗美援朝英模学习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提高了职工政治思想觉悟。厂工会开展了劳动竞赛,发动群众,找窍门挖潜力,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在生产管理上开始实行计划指导,各业务科室订立联系合同,促进了生产任务完成。这年工业总产值和产量均比1952年翻了一番。
1953年6月,吉林省日用品公司撤销,搪瓷厂重新归属省工业厅领导,更名为吉林省搪瓷工厂。1955年,根据党的民族工商业政策,该厂的性质由地方国营改为公私合营。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79.1万元,比1952年的268.6万元增长1.10倍,日用搪瓷产量1009吨,比1952年的552吨增长82.8%,其中面盆产量增长30%,口杯增长47%,创利税185万元(其中利润105.8万元,税金79.2万元),工业总产值和日用搪瓷制品产量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平均年增长率为16.6%和12.8%,利税平均年增长率为13.5%。1957年,该厂厂名由吉林省搪瓷工厂改为吉林省搪瓷厂。
在这一个时期,生产能力扩大,职工人数增多,但一度忽视了管理和教育工作,使生产经营出现了损失浪费。1953年1月,东北局工作组入厂检查,共查出各项损失浪费65.57万元。1955年因产品积压限产,86名职工停产学习。工厂针对问题加强了管理,组织30人的销售队伍,分别到省内各百货公司和供销社推销产品,将积压的产品全部销完,扭转了被动局面。
三、技术改造阶段(1958~1966年)
长春市搪瓷行业1958年遇到能源和原材料不足的问题,缺煤、缺电、缺铁皮,特别是铁皮,1960年苏联停止对我国出口,而我国生产的薄钢板质量不过关,数量也不足,搪瓷厂采取了“以料定产”的生产措施,来什么料能生产什么产品就生产什么产品。组织由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老工人参加的“三结合”攻关队,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为解决原料不足,开展了搪瓷产品回收修补业务。在全市开设12个以旧换新点,同时在全市收购旧铁罐头盒,生产搪瓷接口杯。1962年,共生产再生面盆约12万个,用罐头盒子改制口杯10万个,缓解了市场搪瓷制品供应紧张局面。
1958年,吉林省搪瓷厂由省工业厅下放到长春市管理,易名为长春市搪瓷厂,隶属长春市第二工业局,并将长春市体育器材厂并入长春市搪瓷厂,充实工业搪瓷车间。工厂由4个车间扩充到12个车间,除生产日用搪瓷制品外,还生产坩埚、砂轮、搪瓷化工原料等产品。同年7月,经省、市工业主管部门批准,开始在宽城区铁道北旧飞机场筹建工业搪瓷厂,当年10月竣工投产。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职工432人,固定资产137万元,主要生产搪瓷反应罐、搪瓷铸铁澡盆等产品。
1959年初,长春市搪瓷厂的企业性质由公私合营改为地方国营。同年,新建的工业搪瓷厂定名为长春市工业搪瓷厂,成为长春市轻工业局所属独立核算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此时,长春市搪瓷行业的制造厂家由1户增加到2户。由于工业搪瓷产品滞销,全国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年长春市工业搪瓷厂并入长春市搪瓷厂。
1964年9月,经国家轻工业部和省、市计划委员会批准,国家投资295万元,对长春市搪瓷厂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并将由工业搪瓷厂并入的人员和设备成立工业搪瓷车间,自制1500吨杠杆拉力机、裁板机等大型设备和部分工装模具。到1965年,新建的工业搪瓷车间已具备了生产耐酸反应罐的生产能力,批量生产200立升、300立升、500立升耐酸反应罐,从此增加了工业搪瓷产品。同年,经过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革,一车间压型的无皱率达到98%以上,并研究成功了无生烧脱脂法,后采用了华罗庚的优选法,减少了生产工序,提高了半成品质量。到1966年,在厂区新建一、二、三、四车间,新建厂房6000平方米,投入使用后,彻底改善了生产环境,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产品质量。
这一时期(1958年到1966年),由于搞扩建和技术改造,新上工业搪瓷品,使企业的规模、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等高于往年。工业总产值9年累计7559.9万元,年平均844万元,比前8年最高的1955年616.4万元增长36.9%。搪瓷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吨,累计产量13269吨,平均年产1474.3吨,比前8年平均年增长近1倍。效益较好的1960和1964两年,利税总额分别达到309.1万元和287.3万元,成为建厂后8年中最好年份。产品质量创面盆一级品率83.9%、口杯一级品率76.7%的最好成绩。固定资产原值348.6万元,比1957年的245.3万元增长42.1%。
四、曲折发展阶段(1967~1980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冲击了长春市搪瓷行业。批判“资本主义管、卡、压”,废除了一切规章制度,无政府主义泛滥,使企业处于勉强维持生产状态,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消耗高,浪费严重。长春市搪瓷厂1967年产值完成538万元,产量完成991吨,比“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773.8万元和1547吨分别下降30.5%和35.1%。1968年产值仅完成448.6万元,产量893吨,比1965年分别下降42%和42.4%。两年累计亏损121.8万元,给工厂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
1967年5月,进驻了军宣队,搞大联合,解放干部,成立革命委员会,逐渐恢复了生产秩序,到1969年,产值、产量均达到1965年的生产水平,而且扭亏为盈,当年获利税123.8万元(利润26.6万元)。
1974年6月3日,市革委会批准将长春市搪瓷厂的七、八、九3个生产工业搪瓷车间划出,成立了长春市化工设备厂,主要生产工业搪瓷,隶属长春市轻化工业局。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落实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于1979年长春市搪瓷厂先后派出部分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老工人去华东、华南、华北以及西北等地进行社会调查,对产品质量、花色品种等征求意见,还组织各级管理人员在本市各大商店站柜台,与消费者直接见面,听取对产品的意见。同年,成立了长春市搪瓷制品加工厂,属集体所有制企业,拥有职工302名,厂址设在长春市搪瓷厂院内,主要产品为长春市搪瓷厂生产配套带盖口杯。
1980年,长春地区百货采购供应站贯彻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精神,从当年6月1日起,对长春市搪瓷厂的产品由包销改为选购。由于企业的经营思想一时没有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没有适应由包销变为自销,不能面向市场,致使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除组织起一支由24人组成的销售队伍外,重点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新品种上下功夫,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从8月起,将搪瓷产品由锑白珐琅双搪全部改为钦白珐琅单搪,集中力量开发茶具、糖盒、洗手碗、大盆等新产品。这年,生产的38厘米、40厘米大黑鲤鱼花盆均获省优质产品奖。年末,完成工业总产值1101万元,产量35.06万件,实现利税245.4万元(利润75万元、税金170.4万元)。
五、引进技术、加速发展阶段(1981~1988年)
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深入发展,市场急剧变化,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从1983年开始,产品滞销,厂内外仓库暴满,车间局部限产。1~9月份亏损33万元。为扭转亏损局面,首先抓销售,扩大销售队伍,面向全国组织销售网点,逐步打开了销路。又抓了提高生产定额工作。以36厘米面盆为例,搪烧车间班组日定额从3600个提高到4400个,最多日产6000个,超过了轻工业部颁标准。由于采取得力措施,到年末扭亏盈利12.1万元。
为了继续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日用搪瓷制品的竞争力,长春市搪瓷厂决定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静电粉沫喷涂生产线和搪瓷静电粉沫制造新技术。从1983年下半年起,先后4次赴捷克斯洛伐克考察、学习。1985年同捷克斯洛伐克签定了引进静电粉沫喷涂生产线和粉沫制造技术合同。1986年夏季,拆除建厂时期三车间旧厂房,新建静电粉沫喷涂生产线厂房1500平方米,维修、扩建厂房2500平方米,安装了制粉设备,从而使搪瓷工业的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对工业主要原材料价格实行双轨制,搪瓷生产用薄钢板由原来国家统一调拨改为少部分国家调拨,大部分企业自购,而且价格大幅度上涨。以0.5毫米薄钢板为例,1986年国家调拨价每吨1200元,而1988年市场价格每吨涨到4800元,上涨幅度300%。煤炭、原油、电力等能源燃料以及化工原料的价格亦出现成倍涨价的现象。为了摆脱不利因素,长春市搪瓷厂采取了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的方法,推行多项承包经济责任制,并在节约、挖潜和新产品开发上下功夫。由厂长、总工程师金仁洙亲自设计的前射分割式马蹄型自动搪瓷窑炉,使用寿命长达3年之久,创全国搪瓷史上最高纪录,仅节约窑炉维修费一项就达50万元。这一时期还先后开发了书写板、电热杯、电火锅以及各种规格的搪瓷烧锅等新产品,提高了搪瓷制品的档次,增加了销售收入。通过开展双增双节、增产增收、节约能源、节约开支等活动,降低了单耗和成本,在经济效益上,1988年是长春市搪瓷制造史上最好的一年。
长春市搪瓷制造业经过38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由长春市搪瓷厂、长春市搪瓷制品加工厂以及系统外的长春市化工设备厂、长春市朝阳区搪瓷制品厂等4个搪瓷制品生产厂组成的搪瓷行业。其中长春市搪瓷厂是轻工业部定点生产搪瓷制品的厂家。到1988年长春市搪瓷行业职工达到2044人,其中各种专业技术人员83人,占职工人数的4.06%,固定资产原值2331.7万元,是建厂初期58.5万元的39.8倍,净值1827.9万元。占地面积145496平方米。
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95.3万元,是1951年14.16万元的112.66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3.6%。搪瓷制品达2915吨,是1951年的13.25倍,平均年增长率为7.2%。利税总额实现564.7万元(利润332.7万元,税金232万元),是1951年81.5万元的6.9倍,平均年增长率为7.15%。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本书记述了长春一轻工业沿革、自行车行业、缝纫机行业、时钟行业、玻璃制品行业、陶瓷行业、搪瓷行业、保温容器行业等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