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七章 搪瓷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160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搪瓷行业
分类号:
F426.8
页数:
17
页码:
138-154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的搪瓷制造业兴起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根据国家工业布局将上海市的两个搪瓷厂合并迁来长春建厂的。经过38年的发展,到1988年长春搪瓷行业的产品拥有5大门类,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成为全国较大的搪瓷制造行业。
关键词:
搪瓷行业
一轻工业
长春市
内容
长春市的搪瓷制造业兴起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根据国家工业布局将上海市的两个搪瓷厂合并迁来长春建厂的。经过38年的发展,到1988年长春搪瓷行业的产品拥有5大门类,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成为全国较大的搪瓷制造行业。
第一节 发展过程
一、初创阶段(1950~1952年)
吉林省为发展搪瓷生产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于1950年上半年,经吉林省工业厅赴上海招聘团与私营上海华丰搪瓷厂、私营上海金星搪瓷厂协商达成协议,由两厂联合与吉林省工业厅在长春市创建搪瓷厂。由吉林省工业厅投资385亿元东北币(合人民币40.53万元),购买长春市财政局的3627.8平方米仓库1座,作为生产厂房,由上海华丰搪瓷厂带22台设备和76名职工,上海金星搪瓷厂带18台设备46名职工迁来长春市组建吉林省长春搪瓷工厂(现长春市搪瓷厂),企业性质为地方国营,隶属于省工业厅,由省工业厅派任厂长,资方代表任副厂长,职工123名,设备40台,厂址设在朝阳区大兴路24-1号,这是长春市的第一家日用搪瓷制造工厂。同年,工厂用1个月的时间建起了第一座搪烧土窑,接着又修建2座回转窑,安装切圆机等专用和通用设备42台(座),11月26日试生产,生产出第一批日用搪瓷制品,填补了市内制造日用搪瓷的空白。年末,共生产搪瓷面盆15055个、搪瓷杂件8459个,总计13.6吨。完成工业总产值4.6万元。
从1951年起,工厂开始走上正轨,在稳定生产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能力。1952年上半年,搪瓷炉窑发展到4座,产量增加4倍以上。为了加强管理,于同年7月31日经厂管理委员会决定,将原制坯、制粉、搪烧、美术、包装等5个工场改为5个生产车间,由厂长直接领导,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年末职工人数由建厂时的123人发展到426人。与1951年相比工业总产值由141.6万元上升到268.6万元,增长89.7%。搪瓷制品由220吨上升到552吨,增长1.51倍。利润由31.5万元上升到47.9万元,增长52%。固定资产原值由建厂时的53万元上升到113.4万元。是年3月,省成立日用品公司,搪瓷厂的隶属关系划归吉林省日用品公司,厂名为吉林省日用品公司第一厂。
二、扩大生产阶段(1953~1957年)
1953年,吉林省日用品公司第一厂为扩大生产,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党政工团密切配合,对职工进行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向抗美援朝英模学习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提高了职工政治思想觉悟。厂工会开展了劳动竞赛,发动群众,找窍门挖潜力,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在生产管理上开始实行计划指导,各业务科室订立联系合同,促进了生产任务完成。这年工业总产值和产量均比1952年翻了一番。
1953年6月,吉林省日用品公司撤销,搪瓷厂重新归属省工业厅领导,更名为吉林省搪瓷工厂。1955年,根据党的民族工商业政策,该厂的性质由地方国营改为公私合营。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79.1万元,比1952年的268.6万元增长1.10倍,日用搪瓷产量1009吨,比1952年的552吨增长82.8%,其中面盆产量增长30%,口杯增长47%,创利税185万元(其中利润105.8万元,税金79.2万元),工业总产值和日用搪瓷制品产量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平均年增长率为16.6%和12.8%,利税平均年增长率为13.5%。1957年,该厂厂名由吉林省搪瓷工厂改为吉林省搪瓷厂。
在这一个时期,生产能力扩大,职工人数增多,但一度忽视了管理和教育工作,使生产经营出现了损失浪费。1953年1月,东北局工作组入厂检查,共查出各项损失浪费65.57万元。1955年因产品积压限产,86名职工停产学习。工厂针对问题加强了管理,组织30人的销售队伍,分别到省内各百货公司和供销社推销产品,将积压的产品全部销完,扭转了被动局面。
三、技术改造阶段(1958~1966年)
长春市搪瓷行业1958年遇到能源和原材料不足的问题,缺煤、缺电、缺铁皮,特别是铁皮,1960年苏联停止对我国出口,而我国生产的薄钢板质量不过关,数量也不足,搪瓷厂采取了“以料定产”的生产措施,来什么料能生产什么产品就生产什么产品。组织由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老工人参加的“三结合”攻关队,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为解决原料不足,开展了搪瓷产品回收修补业务。在全市开设12个以旧换新点,同时在全市收购旧铁罐头盒,生产搪瓷接口杯。1962年,共生产再生面盆约12万个,用罐头盒子改制口杯10万个,缓解了市场搪瓷制品供应紧张局面。
1958年,吉林省搪瓷厂由省工业厅下放到长春市管理,易名为长春市搪瓷厂,隶属长春市第二工业局,并将长春市体育器材厂并入长春市搪瓷厂,充实工业搪瓷车间。工厂由4个车间扩充到12个车间,除生产日用搪瓷制品外,还生产坩埚、砂轮、搪瓷化工原料等产品。同年7月,经省、市工业主管部门批准,开始在宽城区铁道北旧飞机场筹建工业搪瓷厂,当年10月竣工投产。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职工432人,固定资产137万元,主要生产搪瓷反应罐、搪瓷铸铁澡盆等产品。
1959年初,长春市搪瓷厂的企业性质由公私合营改为地方国营。同年,新建的工业搪瓷厂定名为长春市工业搪瓷厂,成为长春市轻工业局所属独立核算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此时,长春市搪瓷行业的制造厂家由1户增加到2户。由于工业搪瓷产品滞销,全国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年长春市工业搪瓷厂并入长春市搪瓷厂。
1964年9月,经国家轻工业部和省、市计划委员会批准,国家投资295万元,对长春市搪瓷厂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并将由工业搪瓷厂并入的人员和设备成立工业搪瓷车间,自制1500吨杠杆拉力机、裁板机等大型设备和部分工装模具。到1965年,新建的工业搪瓷车间已具备了生产耐酸反应罐的生产能力,批量生产200立升、300立升、500立升耐酸反应罐,从此增加了工业搪瓷产品。同年,经过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革,一车间压型的无皱率达到98%以上,并研究成功了无生烧脱脂法,后采用了华罗庚的优选法,减少了生产工序,提高了半成品质量。到1966年,在厂区新建一、二、三、四车间,新建厂房6000平方米,投入使用后,彻底改善了生产环境,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产品质量。
这一时期(1958年到1966年),由于搞扩建和技术改造,新上工业搪瓷品,使企业的规模、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等高于往年。工业总产值9年累计7559.9万元,年平均844万元,比前8年最高的1955年616.4万元增长36.9%。搪瓷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吨,累计产量13269吨,平均年产1474.3吨,比前8年平均年增长近1倍。效益较好的1960和1964两年,利税总额分别达到309.1万元和287.3万元,成为建厂后8年中最好年份。产品质量创面盆一级品率83.9%、口杯一级品率76.7%的最好成绩。固定资产原值348.6万元,比1957年的245.3万元增长42.1%。
四、曲折发展阶段(1967~1980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冲击了长春市搪瓷行业。批判“资本主义管、卡、压”,废除了一切规章制度,无政府主义泛滥,使企业处于勉强维持生产状态,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消耗高,浪费严重。长春市搪瓷厂1967年产值完成538万元,产量完成991吨,比“文化大革命”前1965年的773.8万元和1547吨分别下降30.5%和35.1%。1968年产值仅完成448.6万元,产量893吨,比1965年分别下降42%和42.4%。两年累计亏损121.8万元,给工厂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
1967年5月,进驻了军宣队,搞大联合,解放干部,成立革命委员会,逐渐恢复了生产秩序,到1969年,产值、产量均达到1965年的生产水平,而且扭亏为盈,当年获利税123.8万元(利润26.6万元)。
1974年6月3日,市革委会批准将长春市搪瓷厂的七、八、九3个生产工业搪瓷车间划出,成立了长春市化工设备厂,主要生产工业搪瓷,隶属长春市轻化工业局。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落实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于1979年长春市搪瓷厂先后派出部分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老工人去华东、华南、华北以及西北等地进行社会调查,对产品质量、花色品种等征求意见,还组织各级管理人员在本市各大商店站柜台,与消费者直接见面,听取对产品的意见。同年,成立了长春市搪瓷制品加工厂,属集体所有制企业,拥有职工302名,厂址设在长春市搪瓷厂院内,主要产品为长春市搪瓷厂生产配套带盖口杯。
1980年,长春地区百货采购供应站贯彻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精神,从当年6月1日起,对长春市搪瓷厂的产品由包销改为选购。由于企业的经营思想一时没有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没有适应由包销变为自销,不能面向市场,致使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除组织起一支由24人组成的销售队伍外,重点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新品种上下功夫,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从8月起,将搪瓷产品由锑白珐琅双搪全部改为钦白珐琅单搪,集中力量开发茶具、糖盒、洗手碗、大盆等新产品。这年,生产的38厘米、40厘米大黑鲤鱼花盆均获省优质产品奖。年末,完成工业总产值1101万元,产量35.06万件,实现利税245.4万元(利润75万元、税金170.4万元)。
五、引进技术、加速发展阶段(1981~1988年)
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深入发展,市场急剧变化,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从1983年开始,产品滞销,厂内外仓库暴满,车间局部限产。1~9月份亏损33万元。为扭转亏损局面,首先抓销售,扩大销售队伍,面向全国组织销售网点,逐步打开了销路。又抓了提高生产定额工作。以36厘米面盆为例,搪烧车间班组日定额从3600个提高到4400个,最多日产6000个,超过了轻工业部颁标准。由于采取得力措施,到年末扭亏盈利12.1万元。
为了继续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日用搪瓷制品的竞争力,长春市搪瓷厂决定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静电粉沫喷涂生产线和搪瓷静电粉沫制造新技术。从1983年下半年起,先后4次赴捷克斯洛伐克考察、学习。1985年同捷克斯洛伐克签定了引进静电粉沫喷涂生产线和粉沫制造技术合同。1986年夏季,拆除建厂时期三车间旧厂房,新建静电粉沫喷涂生产线厂房1500平方米,维修、扩建厂房2500平方米,安装了制粉设备,从而使搪瓷工业的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对工业主要原材料价格实行双轨制,搪瓷生产用薄钢板由原来国家统一调拨改为少部分国家调拨,大部分企业自购,而且价格大幅度上涨。以0.5毫米薄钢板为例,1986年国家调拨价每吨1200元,而1988年市场价格每吨涨到4800元,上涨幅度300%。煤炭、原油、电力等能源燃料以及化工原料的价格亦出现成倍涨价的现象。为了摆脱不利因素,长春市搪瓷厂采取了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的方法,推行多项承包经济责任制,并在节约、挖潜和新产品开发上下功夫。由厂长、总工程师金仁洙亲自设计的前射分割式马蹄型自动搪瓷窑炉,使用寿命长达3年之久,创全国搪瓷史上最高纪录,仅节约窑炉维修费一项就达50万元。这一时期还先后开发了书写板、电热杯、电火锅以及各种规格的搪瓷烧锅等新产品,提高了搪瓷制品的档次,增加了销售收入。通过开展双增双节、增产增收、节约能源、节约开支等活动,降低了单耗和成本,在经济效益上,1988年是长春市搪瓷制造史上最好的一年。
长春市搪瓷制造业经过38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由长春市搪瓷厂、长春市搪瓷制品加工厂以及系统外的长春市化工设备厂、长春市朝阳区搪瓷制品厂等4个搪瓷制品生产厂组成的搪瓷行业。其中长春市搪瓷厂是轻工业部定点生产搪瓷制品的厂家。到1988年长春市搪瓷行业职工达到2044人,其中各种专业技术人员83人,占职工人数的4.06%,固定资产原值2331.7万元,是建厂初期58.5万元的39.8倍,净值1827.9万元。占地面积145496平方米。
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95.3万元,是1951年14.16万元的112.66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3.6%。搪瓷制品达2915吨,是1951年的13.25倍,平均年增长率为7.2%。利税总额实现564.7万元(利润332.7万元,税金232万元),是1951年81.5万元的6.9倍,平均年增长率为7.15%。
第二节 产品
一、搪瓷制品的特点及性能
搪瓷制品是在金属基材上涂覆玻璃质无机材料,经高温烧制使两者熔合成为一种新型抗腐蚀、耐高温、耐磨、绝缘、表面光滑清洁的复合材料。由于搪瓷本性不分解,不析出不放射对人身体有害物质,使用搪瓷制品既卫生又无毒。搪瓷制品表面光滑,便于清洁,饰以彩色花卉图案,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二、产品结构
长春市搪瓷行业从1950年投产后,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搪瓷在工业中应用的扩大,对搪瓷制品不断地进行研究、开发、更新换代。到1988年,搪瓷制品形成日用搪瓷、工业搪瓷、建筑搪瓷、板式搪瓷、艺术搪瓷等5大门类,14个类型,105个品种,273个规格和上万个花色。
(一)面盆类:标准盆、胜利盆、反口盆、平边盆、卷边盆、深型盆、经济盆、大型盆等。
(二)口杯类:机口杯、机盖杯、圆底杯、仿瓷杯、接口杯、高接口杯、牛奶杯、旅行杯等。
(三)锅类:汤锅、浅锅、手提锅、蒸锅、平底锅、耳子锅、大马勺、锅盖。
(四)碗类:饭碗、朝式饭碗、矮碗、汤碗、金钱碗、洗手碗、糖缸、糖盒、果盒。
(五)盘碟类:菜盘、圆盘、抓饭盘、小食碟、浅盘、饭碟、茶盘、水果盘。
(六)痰盂类:高脚痰盂、柿型痰盂、接口痰盂、直型高脚痰盂。
(七)桶类:茶桶、牛奶桶、大水桶。
(八)壶类:一斤水壶、二斤水壶、开水壶、牛奶壶、咖啡壶、竹节壶。
(九)勺类:水勺、饭勺、汤勺、漏勺、调羹。
(十)杂件类:漏斗、平铲、饭盒、食盒、锅帘、锅架、炉筒、拐脖、撮子、洗衣盆、铸铁搪瓷澡盆。
(十一)医疗类:试剂杯、服药杯、痰杯、腰型盘、消毒盘、方盘、卧便器、小便器、女式小便器。
(十二)照明类:照明外罩、照明配罩、照明广罩、照明深罩、机床灯罩、通用灯罩。
(十三)工业类:煤流槽、跳线环、汽水罐、大瓦、各种搪瓷牌、搪瓷管道、反应罐。
(十四)特种类:电热杯、电火锅、书写板、艺术壁画、挂画、六角组合餐具、向阳组合餐具、10头茶具、6头茶具、高级厨房组合柜、电饭锅、脱水桶、洗涤池等。
三、产品开发
长春市搪瓷制品从1950年开始生产,主要是使用上海带来的模具,仅能生产36厘米、34厘米卷边面盆,30厘米平边面盆,18厘米平边深型小盆,大多数是采用单喷的饰花和彩色。1951年增加了柿型痰盂、带盖便器、36厘米反口面盆。
1952年,配合抗美援朝战争需要,为各医院生产了服药杯、带盖痰杯、分菜盘、腰子盘、方盘、消毒盘、卧便器等医疗搪瓷产品。
1956年,根据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设计生产了少数民族喜爱的搪瓷制品,其中有供维吾尔族使用的抓饭盘、供蒙古族使用的牛奶桶、供朝鲜族使用的朝式盖碗。
1958~1962年,根据市场小商品供应不足和原材料紧缺的情况,大力组织发展小商品生产,利用边角余料开发了一批日用搪瓷品,有民用炉筒、小食碟、勺子、锅帘等,又开发了工业用各种灯罩、搪瓷反应罐、建筑用铸铁大澡盆、煤矿用自滑溜子。在搪瓷薄铁板供应短缺的情况下,开展了以旧换新业务,生产了回收后重新修补的再生面盆,用废旧金属罐头盒子改制接口搪瓷口杯。
1967年研制生产了供应大庆油田采油用的6米长中频搪瓷管道。
1980年后,生产了电热杯、电锅、向阳组合餐具、洗涤池、洗衣机搪瓷脱水桶、书写板等。
1988年研究成功了高级厨房组合柜等新产品。
四、产品质量
长春市搪瓷行业经过38年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以及工艺改革,在产品质量上得到了不断提高。刚建厂时,由于理化性能化验设备不健全,把不住质量关,产品起泡,造成3.7万元的经济损失,当时影响很大。1953年由于管理不善,造成质量低劣,损失浪费达65万元。1955年,因质量不过关,形成产品积压,被迫限产。5年内吃过多次质量事故的苦头,挫折和教训使企业清醒认识到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此开始建立和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和完整的检测制度。尤其是进入80年代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在生产过程中实行了厂、车间、班组三级质量管理制度,实现了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坚持了对进厂的原材料先化验后投入生产的质量管理制度,还坚持执行了质量管理否决权,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
五、优质产品
1.“火炬牌”龙凤双喜花面盆。长春市搪瓷厂生产。图案新颖,光泽度好,质地坚固,于1984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
2.“火炬牌”搪瓷火锅。长春市搪瓷厂生产。造型新颖、美观大方,坚固耐用,省电安全,受消费者喜爱,于1985年7月1日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
第三节 技术改造与工艺改革
长春市搪瓷制造业在50年代初期使用的都是30至40年代陈旧的单机设备,精密度很差,工艺又十分落后,影响了产品质量。经过38年的技术改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国外具有80年代水平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到1988年搪瓷制造业的生产已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和连续化。
一、制坯工艺改革
长春市搪瓷厂建厂初期,生产的坯胎产量低,质量差。从1954年起,购置了55吨压型机3台,45吨压型机1台,空压机3台。1955年通过开展群众性的“双革四新”(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运动,研究成功“无皱压坯法”,使生产效率提高3倍,铁坯的一级品率由50%提高到90%。经全国同行业的专家鉴定认为,先进的“无皱压坯法”属国内首创,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进入60年代,由于苏联单方面终止订货合同,造成薄铁板紧缺的困难,使用国内制造的铁板质量粗糙、薄厚不均,拉伸性能很差,致使制作坯胎破损率很高,只能生产平边类面盆。经过工艺改革,很快试制成功标准类、胜利类面盆和大勺等产品。1963年,又利用鞍山和上海钢铁厂生产的薄铁板,采取3次渐压、套压新工艺,破损率控制在2%左右。得到轻工业部的充分肯定,很快推广到全国同行业。
二、喷花工艺改革
喷花工序是日用搪瓷制品的装饰工艺。长春市搪瓷厂建厂初期,采取人工刻制花版,通过喷花、洗模、烧成“三套一次”流水作业法,当时喷花产品只限于34公分卷边面盆和36公分得胜面盆等品种,喷花只靠手工操作,设备简陋,又没有防尘设备,对操作者的健康影响很大。1952年开始设计安装了除尘操作台和通风除尘设备,初步改善了作业环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1958年,将刻模工艺由手工刻版改为小型空气锤刻模,提高工作效率5倍。1975年又将小型空气锤刻模改为烂版制做喷花,将传统的手工喷花改为丝网印刷贴花新工艺,此项先进工艺技术一直沿续至今。
三、搪瓷工艺改革
搪瓷工序是将铁坯经涂搪后入窑熔烧,形成搪瓷产品。长春市搪瓷厂建厂初期没有窑炉专业技术人员,厂内职工土法上马,群策群力建立1座土窑投入生产。日产锑白双搪面盆1200个,而产品一等品率只达15%左右。从1951年开始建起了窑炉专业队伍。到1958年,建土窑8座。1959年成功地建起1座半土半洋的转窑,应用滚轮托钢叉的工艺实现了吊叉烧成,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10%。1963年将土窑的长条烟道床改造为转动烘床,减少了人工烘温和拿干所走的路程,使烧成生产实现了半机械化,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1965年又建成了行星式转窑,产量是土窑的4倍,产品质量稳定,使搪烧工序实现了机械化。
四、瓷釉制造和配制工艺改革
瓷釉是搪涂工艺的原料,由钛白粉、莹石粉、冰晶粉、氧化锑等材料经过配料、混料、熔制、球磨、沉淀过筛等工序制成。1953年试制成功钛白珐琅,代替了锑白珐琅,减少了烧制黄色素工序,每月节省黄色素150公斤,增加珐琅熔制量150公斤。在性能上一次涂搪可抵用锑白珐琅2到3次涂搪效果,增强了搪瓷制品的光泽度和美观性。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消除了熔融锑白珐琅时挥发刺激性气体对身体的危害。搪瓷釉制作在50年代,配制和混料是工人用铁铲搅拌,均匀度差,影响瓷釉质量,劳动强度大,由于操作场地粉尘严重超量,最高时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硫离二氧化矽360毫克,超出国家规定标准的179倍,危害工人身体健康。1965年,国家轻工业部给市搪瓷厂投资295万元,新建6000平方米瓷釉生产厂房,对工艺工装设备进行改造,购置安装了喷雾降尘、通风等设备,将水泥结构的沉淀池改为钢板结构,并安装了单机减速搅拌器,球磨机采用电动上料、气压出料等技术,使瓷釉生产实现了机械化,不但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净化了环境,减少了污染,而且配料均匀度达到99%,提高了产品质量。
1982年瓷釉熔料窑炉全部改为回转炉,每班班产由1950年的300公斤提高到3000公斤,瓷釉产量增长9倍,不仅满足本厂生产需要,多余部分还可以外销兄弟厂。
五、技术引进
为提高搪瓷制品的竞争能力,长春市于1983年决定引进捷克斯洛伐克搪瓷静电粉沫喷涂技术。此项目是中、捷科技合作第25届会议的253-01议定书的项目,被国家轻工业部和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列为1983年技贸合作试点项目。1983年10月11日,派员赴捷考察,签定合同。设备安装调试后,于1987年11月17日投入试生产成功。这次由捷克斯洛伐克引进的搪瓷粉沫生产设备22件,备件1套;静电粉沫喷涂搪瓷生产线1条,设备19台(套);由瑞士进口喷枪配套设备40件。引进专利技术捷克斯洛伐克粉沫制造技术,总计投资人民币859万元。
引进的搪瓷静电粉沫喷涂工艺技术是80年代国际搪瓷行业中最先进的搪瓷技术,其效率高、耗能少、质量好、效益显著。应用此设备工艺可以把搪瓷制品2次涂搪2次烧成改为2次涂搪1次烧成,加上喷涂后不需要烘干,烧成温度可降低100度,使每件产品的能源消耗可降低50%以上。用静电粉沫喷涂可以控制琅粉厚度和均匀度,所以用它生产的产品瓷面平整、光洁、白度高。对落地粉沫可以自行回收,比以前的操作方法节约瓷粉30%以上,生产效率可提高20-30倍,有利于搪瓷喷涂烧成工艺和新产品开发。在劳动保护方面,因采用封闭式作业,防止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改善了工人劳动作业条件。
长春市日用搪瓷行业经过38年的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革,设备由41台发展到300台,其中专用设备151台。设备的水平由30年代的设备发展到80年代国际最先进设备。生产技术和工艺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手工单机制坯发展到全机械制坯;从间歇式土窑制粉、搪烧发展到全部自动化封闭式的制粉、喷涂和搪烧;从手工刻版、喷花到烂版丝网喷花等等,能生产出国内一流产品,形成了年生产5000吨的能力。
第四节 供应与销售
一、原材料供应
生产搪瓷制品的原材料主要是生产坯胎用的冷轧薄铁板和搪涂用的一部分矿产及化工原料。
冷轧薄铁板是属国家一类统配物资,1953年以后由国家统配,但由于在50年代国家钢铁工业基础薄弱,不能完全掌握冷轧薄板技术,长春市搪瓷厂年耗量1300吨的冷轧薄板由国家按计划统配(苏联进口)。到60年代初,由于苏联单方停止供货,致使搪瓷行业薄铁板紧缺。为了克服原材料困难,渡过难关,国家给予调拨国产热轧薄铁板,调拨途径是由国家轻工业部分配指标,主要供应厂家是鞍山、上海和四平市。从1965年起,由于中日邦交正常化,从日本进口钢材,长春市搪瓷厂开始使用日产冷轧薄铁板,平均年耗量为1500吨。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国家对工业主要原材料价格实行双轨制。搪瓷行业需要的薄铁板平均年耗3000吨,只能由国家调拨一部分,约占80%,其余不足部分由企业自行采购解决。
生产搪瓷制品所需的硼砂、长石、硅石、钛白粉、瓷土、硝酸钠、纯碱、莹石等化工和矿产原料均由企业自行采购。硼砂、硝酸钠、纯碱购自本省,其他购自杭州、苏州、湖南、义乌等地。
二、产品销售
长春市搪瓷制品的销售渠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1952年,由东北百货站代销;第二阶段是1953年至1980年,是由长春市百货站统一包销;第三阶段是从1981年至1988年,由商业选购,工业自销。
长春市搪瓷工业为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1980年各厂成立了销售科,建立起销售队伍。从此搪瓷产品的销售业务由生产企业组织自行销售。长春市搪瓷产品的销售覆盖面除台湾和西藏以外,销往全国各省,其中以东北地区和省内为主,约占销售量的85%以上。
长春市搪瓷行业生产的产品从1956年起开始出口,到1988年末止,已向苏联、蒙古、越南、缅甸、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澳大利亚、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搪瓷产品,创汇额为110万元人民币。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本书记述了长春一轻工业沿革、自行车行业、缝纫机行业、时钟行业、玻璃制品行业、陶瓷行业、搪瓷行业、保温容器行业等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