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玻璃制品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14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玻璃制品行业
分类号: F426.8
页数: 25
页码: 85-109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玻璃制品行业兴起于本世纪初,历经80多年。到1988年,长春市有主要玻璃制品厂家26户,其中玻璃器皿5户、玻璃容器3户、玻璃仪器6户、药用玻璃制品12户。属全民所有制4户、集体所有制18户、校办4户。属一轻行业归口管理企业5户,系统外21户。全系统有职工474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9人,占2.9%。固定资产原值2456万元,工业总产值年达3500万元,玻璃制品达到33080吨。
关键词: 玻璃制品 行业 长春市

内容

长春市玻璃制品行业兴起于本世纪初,历经80多年。到1988年,长春市有主要玻璃制品厂家26户,其中玻璃器皿5户、玻璃容器3户、玻璃仪器6户、药用玻璃制品12户。属全民所有制4户、集体所有制18户、校办4户。属一轻行业归口管理企业5户,系统外21户。全系统有职工474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9人,占2.9%。固定资产原值2456万元,工业总产值年达3500万元,玻璃制品达到33080吨。
  第一节 发展过程
  长春市玻璃制品业始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吉林府(现吉林市)民间商人在长春府开设了春华盛玻璃厂(该厂是吉林府兴华玻璃公司的分厂)。到1923年,长春府的玻璃厂共有3家:在长春北门外新立屯,由日本人伊藤开设的伊藤玻璃厂;城东四道街的春日玻璃厂;城内东二道街的春华盛玻璃厂。相继日本人又在铁北天光路8号开设了吉庆玻璃厂,后改名实业玻璃厂。这些小作坊式的玻璃制品厂家资本很少,雇工不多,一般在10~20人左右。设备主要是熔料小圆炉,开口模具和吹制用的铁杆子,以煤炭作燃料,主要是用回收的碎玻璃作原料。生产方式采用人工吹制。产品有灯罩、烟袋嘴、灯伞、花灯、台灯和杯盏等。产品销往东北各地。
  1944年,长春市玻璃厂只有满洲霜下硝子(厂址在和顺区东盛路1707号)、大康硝子(厂址在宽城区利国街106号)、天光玻璃厂(厂址现长春玻璃仪器厂厂址)和吉庆玻璃厂(厂址铁北橡胶制品厂对过),共4户。产品除照明玻璃、器皿外,又增加饮料瓶和药瓶等。年产煤油灯和器皿126万个、瓶类244.6万个。
  1945年至1948年长春解放前,大部分小玻璃厂处于停产状态,只有刘桂春等人在大经路开设的天光玻璃厂还勉强支撑门面。
  1948年长春解放后,日用玻璃制品行业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988年,已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质量上乘的行业。解放后的40年间,大致经过了恢复发展、曲折前进和稳步提高3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8~1957年)
  长春解放后,长春市政府接收满洲霜下硝子和大康硝子两个玻璃工厂。1949年1月17日天光玻璃厂恢复生产,职工18名,资本1亿元东北币(折人民币949.2元),主要产品有灯壶、灯罩、苍蝇篓、灯泡壳、注射药瓶等。
  从1949年6月开始,东北玻璃厂(现长春市玻璃仪器厂)从佳木斯陆续迁来长春,由长春市人民政府拨款63亿元东北币(折人民币5.98万元),总投资13万元人民币(下同)重新建厂,仍归东北军区卫生部领导,厂名不变。购买天光玻璃厂圆炉1座,接收天光玻璃厂职工28名,加上从佳木斯迁来的20名职工,总计有职工48名,厂址选在长春市西五马路二段48号,于当年8月1日建成正式投产。主要产品有烧瓶、投药瓶、吊球、磨口瓶、注射器等,年生产能力50吨。同时,还试生产了水位计产品。成立了注射器部、磨光部、大炉部、烤工部和安瓶室等4部1室,工厂粗具规模。
  1950年春,赵德林、许长贵、张义亭等人合资开设了同和玻璃厂。1951年,东北军区卫生部将东北玻璃厂移交地方,划归长春市人民政府工业局领导,厂名改为长春东北玻璃厂。同年6月长春市新华灯泡厂建厂不久就并入东北玻璃厂,扩大了职工队伍,增加了生产设备,健全了生产组织。同年,承担了抗美援朝军需品的供应工作。长春东北玻璃厂当年生产注射器2.28万支、投药瓶31.8万个、安瓶120万支、磨口瓶9万个以及机车用水位计1.5万块,此时,民用品基本停止了生产。这一时期,为支援抗美援朝,吉林省松花江玻璃厂(现长春市保温瓶厂)1个车间也生产了药用安瓶和注射器产品。新中国成立后,私人建的华丰玻璃厂于1951年试制成功并投产了玻璃滤过仪器,结束了该产品依靠进口的历史,为国内玻璃仪器行业填补了一项空白。就在这一阶段,长春市先后成立了同和玻璃厂、新生玻璃工厂、新兴安瓶厂等10余个私营玻璃生产厂家,以生产安瓶、毛细管、分装药瓶为主的生产厂家的出现,繁荣了日用玻璃行业,为满足人民需要和支援前线做出了贡献。
  1952年,“三反”运动后,长春市工业进行了调整。5月至9月,又将德惠铁工厂和电工三厂合并到长春东北玻璃厂,建立铁北分厂(现橡胶制品厂址),并拥有2座圆炉。到年末,长春市的日用玻璃工业拥有圆炉10座,职工千人。仅长春东北玻璃厂职工就达627人,工业总产值78.4万元,为建厂时的10倍。主要产品产量,注射器12万支、水位计5.4万块、磨口瓶18.4万个。
  1952年11月,长春东北玻璃厂改名为长春玻璃厂。1953年,建华安瓶厂移交给长春玻璃厂。年末,长春市日用玻璃厂家达到18户,其中大型3户、小型12户、个体3户。资本金达到31959元,从业人员868人。1954年,吉林省玻璃厂(原吉林省松花江玻璃厂)由王昭斌(工程师)等人试制生产了体温计新产品,填补了省内医疗产品的空白,当年产量1.7万支,发展成为全国4个生产体温计厂家之一。因体温计在整个东北地区为独家生产的产品,产销两旺。同年,长春市工业局为长春玻璃厂投资23.7万元,用于改建527平方米的安瓶管车间厂房和改造扩大化验室,添置了显微镜、高压灭菌器、马伏炉、分析天平、应力仪、热电偶等仪器设备。改建了生产车间的通风、防热罩等设备,较好地解决了大炉(熔炉)车间防暑降温难题。1954年长春玻璃厂承担了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研究试制全套汽车灯光子任务,于1956年试制成功,当年投产,为国内制造的第一台解放牌汽车装配了全套灯光子,为国家和地区争了光。
  1956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为贯彻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中共长春市委派出公私合营工作组进驻同和玻璃厂、新生玻璃厂、新兴安瓶厂、利民安瓶厂、风纪安瓶工厂、新明安瓶厂、廷祥工艺社、云记安瓶工厂、志远安瓶工厂、宝兴安瓶厂等10家私营企业开展工作。在私方人员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由公私双方、职工代表组成的公私合营筹备委员会。1月18日通过民主协商,公私双方签定了《同和玻璃厂等十家私营企业合并为公私合营协议书》,并于当日正式成立公私合营长春市同和玻璃厂(现玻璃容器厂),厂址设在长春市南关区西三道街塘子胡同2号,隶属于长春市工业局(后隶属长春市第二工业局)。厂长李绍文(公方),副厂长赵德林(私方)。合并时固定资产26110元,职工87人,圆炉2座,主要产品以酒瓶、玻璃瓶罐和安瓶为主,年生产能力600吨左右。到年末,固定资产13770元,职工人数发展到11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人,工业总产值42.9万元,产量568吨。当时是长春市以及省内最大的生产玻璃瓶罐的专业厂家。
  经过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发展,到1957年,长春日用玻璃工业产量达到1754吨,比1949年的50吨提高34倍。工业总产值达到203.2万元,比1949年的7.5万元增长26.1倍,利润实现28.5万元,比1949年的1.4万元提高19.36倍。主要生产设备圆炉10座。产品由初期只能生产煤油灯具、投药瓶、杯盏等简单的玻璃制品,发展到能生产各类酒瓶、药瓶、安瓶、磨口瓶以及工艺复杂的注射器、体温计、滤过仪器、水位计玻璃、各种规格的安瓶管和全汽车玻璃光子等产品,成为长春一轻工业的主要行业。
  二、曲折前进阶段(1958~1978年)
  1958年,国民经济建设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国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长春市为加速发展日用玻璃工业,给长春市第二玻璃厂(原长春玻璃厂改为长春市玻璃厂后又改为长春市第二玻璃厂)投资37万元,新建了1548平方米的西炉厂房和1座生产水位计玻璃的“九五”料池炉。同年,同和玻璃厂被下放到南关区工业处管辖,区政府投资兴建池炉3座。从此,长春玻璃制品行业的玻璃熔料工艺仅用1年时间就完成了由圆炉发展到池炉的全过程,这是玻璃行业制造技术的一次重大改革。同时,在玻璃制造行业中普遍推广了煤气发生炉,淘汰了煤炭熔料,采用了半煤气燃料技术,并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加工工艺和设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和扩建,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产品质量。长春市第二玻璃厂水位计产量,1958年达到39.6万块,是建厂后最高年份1952年5.4万块的7.3倍。长春市玻璃容器厂1959年在南关区东安屯东菜南街28号扩建1个生产车间,年末工业总产值达到319万元,比1958年的138.2万元增长1.31倍。
  通过1958和1959两年的“跃进”,长春市的玻璃制品工业出现了“三高、一多、一差”(高产量、高产值、高利润;职工多;质量差)的畸形发展状态。1959年,玻璃制品产量4478吨,比1957年的1754吨增长1.55倍,平均年增长率59.8%;工业总产值1061.1万元,比1957年的203.2万元增长4.22倍,平均年增长率128.5%;利润297.5万元,比1957年的28.5万元增长9.44倍,平均年增长率128.5%;利润297.5万元,比1957年的28.5万元增长9.44倍,平均年增长率为223%。由于这期间招收了不少职工家属和盲目流入城市的农工,1959年职工人数剧增到1894人,比1957年的876人增加1.62倍,平均年增长率为47%。当时由于盲目追求产值,生产了质次价高、市场不需要的大弯管、超声波、盘丝管道、钢铁定碳仪等高产值产品,忽视了水位计产品质量,堵塞了销路,造成产品库存积压,仅长春市第二玻璃厂就在当年报废产品产值103.5万元。
  从1962年起全国进行经济调整,长春玻璃制品行业也积极进行了调整工作。当年7月,公私合营华丰玻璃厂合并到长春市第二玻璃厂。1963年同和玻璃厂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从人口稠密居民区的南关区西三道街塘子胡同3号搬迁到南关区东安屯东菜南街28号(现址)。在这一阶段还调整了产品结构,对不适销的产品停止生产,质量不过关的产品进行停产改造。第二玻璃厂拆除“九五”料池炉,改回圆炉,生产水位计玻璃,增加钢化工序,提高了产品质量。在调整过程中,由于生产能力的缩小和报废积压产品,企业一度出现亏损局面。
  1964年,国家投资54万元,对长春市第二玻璃厂的安瓶管生产进行了技术改造。新建1053平方米的厂房和购置安装了1条自动拉管生产线,安装煤气发生炉2台、池炉1座,使安瓶管生产能力提高2倍,并将拉管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行业调整的效果从1964年开始显露出来,同年市第二玻璃厂和同和玻璃厂扭亏为盈,获利润50.2万元,企业开始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
  1965年,长春市为了加强行业领导,长春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长春市第一玻璃厂(保温瓶厂)、第二玻璃厂、同和玻璃厂以及东广安瓶社、朝阳安瓶社、清明安瓶社等6个厂社合并,成立了长春市玻璃总厂,形成长春市玻璃制品行业的联合体。人财物、产供销一切权力由总厂统管,隶属于长春市轻工业局。
  1966年,是国民经济进入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的头一年。这一年,因为经过了恢复整顿和休养生息,职工队伍比较稳定,是调整后的最好一年。玻璃制品达到2371吨,实现利润69.4万元。
  1967年,企业受“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冲击,批判管、卡、压,建立所谓无制度工厂,群众夺权,领导靠边站,使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产量、质量急剧下降,工厂处于混乱状态。1967年,玻璃总厂安瓶管分厂新建的厂房失火,烧毁了厂房和拉管机,被迫停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多万元。日用玻璃制品当年产量只达到578吨,比1966年下降75.7%,是这一行业建国以来滑坡最严重的一年。
  1968年末,成立革命委员会后,企业开始恢复发展。1970年九台县弹棉社转产玻璃器皿,易名九台县玻璃制品厂,职工39人,年产值8万元,主要产品有水具、酒具、口杯等。1971年以后,市场上日用玻璃产品出现了畅销的局面,安瓶管供不应求。玻璃总厂又修建了1座池炉,命名为“勤俭炉”,当年产量达到4348吨,工业总产值达到830.2万元,比1968年的578吨和138.9万元分别增长6.52倍和4.91倍。玻璃滤器和玻璃仪器产品比上年翻了一番。长春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号召全市工业“远学油脂、近学玻璃”(油脂指吉林市油脂化工厂、玻璃指长春市玻璃总厂),掀起“学油脂、赶玻璃”热潮。这一显著成果引起国家重视,当时国家财政部领导到厂视察。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越南等国代表团也到玻璃总厂参观。同年,玻璃总厂为安置家属就业,经上级机关批准,在长春市“老虎公园”(现长春市动植物园)院内利用两栋花窖成立了家属工厂,定名为玻璃总厂“五七”连,属集体所有制企业,200人左右,主要加工药用安瓶,年生产能力1000万支,成为长春市最大的安瓶专业生产厂家。1972年,德惠县玻璃厂生产的平板玻璃质次价高,销不出去,改产黑色医药瓶。
  1973年,长春市根据产品归口管理的原则,决定从10月1日起,将长春市玻璃总厂解体,分别成立长春市保温瓶厂、长春市玻璃仪器厂、长春市玻璃容器厂、长春市注射器厂(厂址在玻璃总厂时就已迁到珠江路)、玻璃模具厂(厂址在保温瓶厂院内)等5个厂,隶属关系归一轻工业局。对原合并的区办3个安瓶厂隶属关系仍划归原区领导。对后成立的“五七”连,交给朝阳区管理,厂名改为长春市玻璃器材厂,后更名为长春市玻璃器皿厂,产品由单一安瓶扩大到生产酒具、茶具等玻璃器皿。1974年,因平板玻璃短缺,德惠县玻璃厂停止了药瓶生产,恢复了平板玻璃产品的生产。
  长春市玻璃容器厂经过1975至1978年3年的机械制瓶技术改造,共投入资金60万元,建成了两条生产自动线,引进了国内较先进的QD4型行列制瓶机,修建了烧油的横火焰熔化池炉,年玻璃制品生产设计能力16200吨。于1978年投入生产后,在市内生产出第一批机制啤酒瓶、汽水瓶,成为市场畅销货。1977年,长春市保温瓶厂的体温计车间因汞中毒和行业归属不明确而下马停产。1978年榆树县福岗公社建起了玻璃制品厂,主要生产汞灯壳、汽车光子、安瓶管等。同年,农安县的靠山、新农等公社创办4个安瓶厂,后因设备和成本等原因生产不够正常。
  长春玻璃制品行业从1958年至1978年20年的发展过程中,其熔炉的演变过程普遍完成了从圆炉到半煤气池炉,又发展到蓄热式马蹄型火焰池炉的过渡。在燃料方面,经历了燃煤、半煤气和燃油阶段,降低了能耗,提高了溶化效率。在玻璃制品加工方面,大部分采用了半机械化、机械化。制瓶采用了自动制瓶机,拉玻璃管用上了自动拉管机,水位计玻璃研磨由手工磨改为研磨机等。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生产能力,改善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到1978年,日用玻璃制品产量达到3526吨,比1957年的1754吨增长1.01倍,平均年增长率为3.5%。
  三、稳步增长阶段(1979~1988年)
  1979年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玻璃制品行业进行了全面整顿。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开始推行了经济责任制。重新调整了产品结构,重点企业都分别进行了技术改造。同年,长春市玻璃仪器厂设计制造了滤球焊片机和漏斗机,从此滤过仪器焊片工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当年被评为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1980年,长春市一轻工业局决定将长春市玻璃模具厂解体,主要的技术骨干和设备并入长春市玻璃容器厂,成立模具车间,提高了制瓶生产的工装水平,使容器生产能力提高1倍。同年11月份,又将长春市注射器厂撤销,将人员设备并入长春市玻璃仪器厂。1981年的玻璃容器产量达到12404吨,比1979年的4888吨提高1.53倍,这年玻璃仪器厂生产的培养皿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当年出口古巴47.8万套,换取外汇折人民币45.1万元,为长春市日用玻璃产品首开出口纪录。同时长春市玻璃仪器厂在生产出口培养皿的熔制车间推行了独立核算,利润奖金全包干的经济责任制。当年该车间扭转了前4个月亏损8.9万元的局面,年末盈利8.9万元,这一改革萌芽属全局首创,立即引起局领导重视,很快在全局推广,收到良好效果。是年5月,该厂原注射器厂的厂房并入长春市第二食品厂。
  1982年,长春市玻璃制品行业的长春市玻璃仪器厂、玻璃容器厂、玻璃器皿厂,本行业外的长春市保温瓶厂和系统外的长春生物制品所、光学仪器厂等10个厂家,利用农安县天然气资源,分别在华家乡创办联营玻璃制品厂。采取了当地乡政府出厂房和劳务,主办厂出管理技术人员和设备。主要产品有血浆瓶、烧瓶、安瓶管、钟罩、酒具、茶具、水具、药用瓶、水表玻璃毛坯等30多种。还帮助华家乡办起了玻璃厂,投资15万元,建筑面积150平方米,主要设备熔料圆炉1座。同时协助三合村办起10个安瓶厂。
  1983年,长春市玻璃仪器厂“鹿头牌”耐酸玻璃滤过仪器被评为国家优质奖,并获银牌。这是全国同类产品的惟一银牌,也是长春市轻工业产品的第一个国家银质奖。
  1984年,长春市能源处为长春市玻璃仪器厂投资20万元,改造安瓶管池炉为半保温池炉,当年投产,运行5年仅节约修炉费1项就达30万元。同年长春市玻璃容器厂在完成制瓶生产技术改造和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制的基础上,生产大见成效。年末,完成玻璃制品产量18860吨,超过设计生产能力16200吨的16.41%。工业总产值825万元,实现利润70.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378元/人,创玻璃制品行业产量、利润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历史最好水平。
  1985年,华家乡联营厂总计完成产值310万元,利税96万元(利润66万元)。榆树县福安乡四间房村建立安瓶厂,生产安瓶和异型瓶。翌年,德惠县玻璃厂因生产平板玻璃销路不畅,造成亏损,停止了平板玻璃生产。投资350万元从延吉玻璃厂引进玻璃容器技术和设备,建成年产3200万只玻璃容器的生产线,生产各种异型酒瓶类产品。
  从1986年开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市场放开,原材料涨价,银根紧缩和市场出现疲软现象,给企业造成很大困难。企业坚定地走改革道路,一方面继续实行承包责任制,层层包保。同时大搞增产节约挖潜的群众运动,把涨价因素消化在企业内部。长春市玻璃仪器厂1988年在消化涨价因素93.3万元的基础上,完成玻璃制品产量3689吨,工业总产值952万元,销售收入1024.7万元,实现利税194.2万元(利润80.1万元),创10年来最好水平。长春市玻璃容器厂198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43.3万元,玻璃制品产量17301.2吨,在消化95.2万元涨价因素的基础上,实现利税18万元(利润3万元)。
  长春市日用玻璃制品行业到1988年,全行业大小玻璃制品厂家达40户左右,属一轻行业归口管理的企业只有5户,工业总产值总计2107.4万元,销售收入2005.9万元,实现利税298.8万元,产量25990吨,产值、利税、产量分别比1950年增长70.2倍、24.9倍和173.2倍,平均年递增率分别为18.4%、8.8%和45.3%。占地面积58968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249.1万元,净值743万元,职工人数2177人,专业技术人员144人,占职攻总数的6.6%,全员劳动生产率9680元/人。
  第二节 产品
  长春市玻璃制品行业在1949年以前,只能生产简单的玻璃灯具、器皿和药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玻璃制品行业发展迅速。在50、60年代,形成了几个产品门类,以后得到逐步完善,到80年代后期,主要产品有5大门类,即:玻璃容器、玻璃器皿、玻璃仪器、工业玻璃、医用玻璃。
  一、玻璃容器制品
  玻璃容器制品主要是以玻璃原料为主体生产出各种颜色、各种类型、各种规格的玻璃包装瓶和罐,统称为玻璃容器。长春市玻璃容器产品起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44年,长春市的4家小玻璃厂年生产瓶类约24.46万个,这就是长春市玻璃容器发展的雏形。1949年,东北玻璃厂迁来长春,开始投产就生产墨水瓶和投药瓶,年产量20多万个。1950年私营企业同和玻璃厂开业,主要产品是以瓶罐为主,大宗生产大清酒瓶、墨水瓶以及其他玻璃罐,年产量约10万个。1956年公私合营后,产品扩大到酒瓶、罐头瓶、投药瓶、雪花膏瓶、医药分装瓶、浆糊瓶等10余种产品,年产量约568吨。
  1973年玻璃总厂解体后,正式成立长春市玻璃容器厂,年生产各种瓶800吨,成为全市惟一的生产玻璃容器的专业厂家。1979年,该厂购进新型制瓶设备,采用行列机制瓶新工艺,增添了耐压机制新品种啤酒瓶、汽水瓶,还生产了农药瓶、果酒瓶、血浆瓶、红参瓶、参王瓶等产品,年产量1074万个,成为省内最大的容器生产厂家之一。
  进入80年代,市场经济的兴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类及饮料等食品剧增,玻璃容器耗用量增大,在这个时期,长春市玻璃仪器厂、长春市玻璃器皿厂等也先后投产。到1988年,玻璃容器厂已形成机制玻璃容器和手工玻璃容器两大类,抗压力酒瓶系列、普通酒瓶系列、血浆瓶系列、包装装潢系列(参王瓶、竹节瓶以及其他异型瓶)等4个系列55个品种。
  1985年,柳肩啤酒瓶和果酒瓶两个产品分别被吉林省经济委员会和省包装协会评为省优秀包装产品,畅销省内外。果酒瓶的产量居全省玻璃行业之首。
  二、玻璃器皿制品
  玻璃器皿制品通常指茶具、酒具、水具、灯具、烟具等玻璃杂件。
  长春市的玻璃器皿是从本世纪初私营春华盛玻璃厂生产灯罩、灯伞、烟袋嘴、花灯、台灯以及杯盏开始。因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生产能力不大,产量极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东北玻璃厂、同和玻璃厂在50年代和60年代都生产口杯、酒具、灯具和酱油瓶、醋瓶等器皿产品,但不作为主要产品,多年来产品不够定型,设备不成套,产量不大。1973年玻璃总厂解体,原“五七”连移交朝阳区管辖,后改为长春市玻璃器皿厂,长春市才有了第一家玻璃器皿专业厂。但因设备较差,生产能力很低,主要产品是凉水瓶、口杯和各种酒具,年产量约30万件。到8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用玻璃器皿产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除专业厂家外,市玻璃仪器厂、市保温瓶厂、市玻璃容器厂等几家较大的玻璃制品厂除生产主产品外,都兼顾开发茶具、水具、酒具、灯具、烟缸、水果盘以及高档的咖啡用具、气压凉水瓶等系列器皿产品,年生产量约100万个(套)左右。
  长春市玻璃容器厂生产的君子兰牌玻璃九头水具1980年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
  长春市玻璃仪器厂生产的玻璃气压水具、冷饮水具和西式自由式酒具等系列产品分别于1987年和1988年被长春市评为金鹤奖和金鹰奖(西式自由式酒具被评为金鹰奖,并出口香港)。
  三、玻璃仪器制品
  玻璃仪器制品主要是指用于理化分析的玻璃制品。包括玻璃滤过仪器、烧杯、烧瓶、量器、试管、培养皿和灯工玻璃等产品。
  长春市玻璃仪器制品最早是1949年东北玻璃厂的部分技术工人运用灯工技术为用户制做各种规格用于理化分析的玻璃仪器。1951年华丰玻璃厂根据东北综合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研究所)的资料,试制成功并正式投产了玻璃滤过仪器,填补了国内玻璃滤过仪器生产的空白,结束了依靠进口的局面。在50年代生产的品种有玻璃漏斗、滤球、坩埚等3个产品和4个滤板型号,年产量1万个左右。玻璃仪器产品还开发生产了量器、烧器、吊球等。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市玻璃仪器厂由于不断地进行“双革四新”(“双革”: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四新”: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试制生产了滤过装置交换柱、管式、筒式和特殊型的滤过仪器,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个。同时还开发生产了小口瓶、大口瓶、标本瓶等产品。1979年又试制成功投产了5#、6#孔径滤器,直径规格发展到12种,滤片型号达到9个规格。进入80年代开发培养皿产品,并出口古巴,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套。
  到1988年末,长春玻璃仪器制品已经形成5大类982个品种。即:(一)耐酸玻璃滤过仪器类:坩埚、滤斗和滤球3个系列,计18个型号196种规格,年产量达20万个,产量、质量、销售量均居国内同行业第一,并获银质奖。(二)量器类:量杯、量筒两个系列,计14种规格,从1953年开始生产,最高年产量3.7万个。(三)烧器类:烧瓶、烧杯两个系列,规格达到62种,从1949年开始生产,年生产能力达到23万个。(四)培养皿类:通用规格为10种,年生产量达到120.4万套,产量和质量占全国第一,获省优质产品奖。(五)灯工仪器类:共计700多个品种和规格。
  优质产品简介:
  (一)“鹿头牌”耐酸玻璃滤过仪器是长春市玻璃仪器厂的龙头产品。主要用于科研理化试验、化学分析、卫生检验,是石油工业、制药工业、染料工业等不可缺少的玻璃滤过仪器。1950年以前全部依赖进口。1951年由长春市华丰玻璃厂(后并入长春市玻璃仪器厂)移植试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耐酸玻璃滤过仪器是采用优良硬质高硼仪器玻璃制造,具有较好的耐酸理化性能。按轻工业部1966年颁发的玻璃仪器理化标准检测,其耐酸性能和耐水性能均达到1级,耐碱性能达到2级,荷重软化温度为615℃,线膨胀系数为51×10-7经使用单位和有关科研部门多方式鉴定,一致认为此产品透明度好,物理和化学性能稳定,滤板孔径均匀,公差小,分析结果准确。该产品年产量1988年达到20万个,生产25年,累计产量254.9万个。1979年被评为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1983年又获国家优质奖并获银牌,几经复查,一直保持国家优质产品称号。
  (二)培养皿是长春市玻璃仪器厂1981年开发的出口新产品。采用硼硅酸盐玻璃制成。主要用于科研、医药卫生、工交等部门细菌培养、生物检定等。经测定耐水、耐酸、耐碱和耐热性能均达到1966年轻工业部颁布的二级标准。1981年出口古巴,通用规格达到10种,还可按用户特定规格制造。产品产量1988年达到81万套,8年累计产量730.6万套。1982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四、工业玻璃制品
  长春市工业玻璃主要是生产适用于机车、船舶、发电设备、锅炉和工业设备上的水位计玻璃、锅炉管、玻璃筒等产品。水位计玻璃从1949年开始由东北玻璃厂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当年只生产218规格的水位计50块,第二年扩大生产能力产量5000块,只用于铁路机车安装使用。1958年试制成功高硼硬质玻璃(称“九五”料玻璃),使产品的耐热度由240℃提高到300℃以上。在产品的品种和规格上,逐步试制成功用于发电、工业等专用平板式(T型)、开槽式(R型)等各种规格型号的水位计。年生产量达到39.8万块。长春市玻璃仪器厂在生产水位计玻璃的基础上又研制开发视镜,主要用于装备船舶和大型机械观察之用,与水位计玻璃属同类产品。50和60年代,这个厂还曾生产汽车全车光子和路灯罩等产品。
  1973年,长春市玻璃仪器厂试制生产了锅炉管,用于锅炉观察水位之用,当年生产9.2万支。最高1977年生产37万支。还根据用户要求又生产出工业设备用的各种规格的玻璃筒。
  工业玻璃制品到1988年末已形成3大类423种规格。(一)水位计、视镜类:规格有418种,累计生产411.2万块。(二)锅炉管类:常用规格有5种,累计生产252.8万支。(三)玻璃筒类:根据用户要求而定。
  优质产品:
  (一)水位计玻璃是长春市玻璃仪器厂主要传统产品之一,也是拳头产品。1949年研究成功投入生产。是铁路机车、发电等工业不可缺少的重要配件。产品质量符合轻工业部QB776—80标准。抗弯强度≥1100kg/cm2,耐热超过240℃,耐水性失重≤0.5mg/dm2,耐酸性失重≤0.5mg/dm2,耐碱80mg/dm2。于1985年又试制成功双色水位计玻璃本体并大量投入生产,该产品一直保持用“九五”料生产,延用钢化工艺,规格齐全,质量稳定,使用单位反映良好。1981年水位计玻璃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3年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二)锅炉管是长春市玻璃仪器厂的主要产品之一,用于锅炉观察水位之用。1973年试制成功投入生产。该产品质量符合轻工业部QB776—80标准。理化性能达到耐热180℃,耐酸、耐水失重≤0.5mg/dm2,耐碱≤80mg/dm2,使用压力16Kg/dm2。产品性能稳定,观察清晰,用户反映好,于1984年被吉林省评为优质产品。
  五、医用玻璃制品
  医用玻璃制品主要是用于药品包装和医疗器具,包括安瓶、安瓶管、注射器、体温计、医药分装瓶、量器、试管等。
  东北玻璃厂迁长春市建厂后,较早地开发了注射器产品,当时只有6名技术工人生产,当年产量只有1400支。翌年达到2.3万支,同年又增加了安瓶产品,产量120.8万支,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1952年,吉林省松花江玻璃厂也开发了注射器产品,但因质量不过关,于1954年停止生产。这一时期,由于抗美援朝前线的需要和全国制药行业的发展,安瓶需求量剧增,先后又开办了10几家私营小安瓶厂,长春市的安瓶年产量达3000万支以上,安瓶规格从2毫升到20毫升。
  1954年,吉林省玻璃厂开发了体温计产品,当年产量1.7万支。到1962年,年生产能力达60万支,产品行销全国各地。
  1964年,长春市第二玻璃厂根据本厂安瓶生产以及市场需求,新建安瓶管池炉和安瓶机械化拉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150吨。
  1970年长春市玻璃总厂成立“五七”连,年生产安瓶1000万支以上。
  1977年体温计生产因为行业归属不明确和汞中毒职业病等问题不易解决而终止,共生产18年(中间因停产技术改造8年),累计生产体温计达628.66万支。
  1980年11月长春市注射器厂因环境和生产条件问题得不到解决而解体,停止注射器的生产。注射器生产30年,累计生产注射器达1888.7万支。
  到1988年,长春市的医用玻璃制品由原来的4大类(注射器、体温计、安瓶、安瓶管)减少到安瓶和安瓶管两类,而属一轻系统管理的只有安瓶管类产品,有白管和茶色管两个系列10个规格,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以上。
  第三节 技术改造与工艺改革
  长春市玻璃制品行业在解放前生产设备十分落后,尤其是在沦陷期间,大部分玻璃制品厂家由外商投资和经营,他们只顾赚钱,根本不顾工人死活,当时曾流传一首民谣:“有娘不进玻璃行,冬天披麻袋,夏天光脊梁”。工人整天站在1500度以上炉温的圆炉缸口前,手执铁杆子挑料,用嘴吹制产品,劳动强度很大,有害于身体健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工人当家做主人。工厂立足于发展生产,保护工人身体健康,把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革纳入议事日程。经过近40年的艰苦努力,使长春市玻璃制品业的设备更新工艺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工人的劳动环境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得到了明显地改善和提高。
  一、窑炉改造
  窑炉是玻璃制品行业熔化玻璃料液的主要设备。长春玻璃制品业从兴起到50年代前,近半个世纪内,厂家普遍使用圆炉化料,此类熔炉由7~9个坩埚组成,使用煤炭直接燃烧,原料的熔化率低,能耗高。又由于受熔融玻璃料液和熔炉设备的限制,很不适宜自动成型设备的应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958年长春市同和玻璃厂和长春市第二玻璃厂学习国内先进技术,建了4座半煤气换热式小型池炉和部分半煤气圆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公斤玻璃液耗能从10000大卡降低到7000大卡左右。
  进入60年代,窑炉改造重点从半煤气池炉逐渐向全煤气池炉发展。1962年市第二玻璃厂和同和玻璃厂学习上海先进技术,采用全煤气熔化原料池炉。1964年,市第二玻璃厂由国家专项投资54万元,新建安瓶管池炉1座,并与全机械化拉管机配套,到70年代初,年生产能力1500吨。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普遍于1974年把烧煤换热式池炉改造为以石油为燃料的蓄热式池炉。池炉的规模一般在20~50立方米之间,使玻璃料液的耗能进一步降低,平均降到5000大卡左右。这一阶段长春市玻璃制品业拥有全燃油蓄热式池炉4座,其中长春市玻璃仪器厂有安瓶管池炉、勤俭池炉、水表料池炉等3座。长春市玻璃容器厂于1975年购进安装行列机1台,同时新建了配套横火焰燃油熔化池炉1座。在池炉的结构建造方面,由于砌造池炉的耐火材料质量不过关,池炉寿命只在1年半左右。
  进入80年代,窑炉改造向全保温和自动方面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家轻工业部召开的全国玻璃行业节能无锡会议精神,采用高级耐火材料对炉墙、炉顶、炉底等增加保温设施,并改进熔炉设计和燃烧室的结构,采用了空气鼓泡自动控制新技术,加强了对熔炉化料的操作管理。长春市玻璃仪器厂学习保温瓶厂经验,于1984年投资20万元对安瓶管一号池炉进行保温和自控改造获得成功。紧接着玻璃容器厂也对池炉进行了保温改造,都达到了预期效果。池炉普遍改用自动化控制。1985年长春市玻璃制品行业每公斤玻璃能耗进一步降低到4000大卡左右。窑底的规模向大中型发展,经过新建和扩建的窑炉年生产能力一般都达到每立方米50吨以上。窑炉使用寿命都已提高到2年半至3年。长春市玻璃仪器厂改造的保温自控池炉正常运行5年,创窑炉炉龄之最。仅节约窑炉大修费就达30万元。
  二、成型改造和工艺改革
  玻璃制品行业的成型技术从本世纪初就使用铁杆子挑料,手工开模,人工吹制成型,或者是利用铁杆子蘸料吹小泡,再次蘸料,人工吹气拔管。这种成型工艺一直延用到60年代中期,从1964年才开始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一)安瓶管生产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革
  安瓶管生产采用人工拔管,操作工人劳动强度很大,生产效率很低、质量差、成本高,用熟练的技术工人操作,每座炉年产量只能完成300吨。进入60年代,市第二玻璃厂选派优秀技术工人,由厂长亲自带队赴上海玻璃厂和宝山玻璃厂学习。1964年国家投资54万元,对安瓶管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吨,相当于人工拔管5倍。当年产量1758吨,比1966年的148吨提高10.87倍。
  1986年,长春市玻璃容器厂投资170万元,其中企业自筹75万元,以煤代油改造资金95万元,新建了900平方米的安瓶管车间厂房和日产6吨熔料池炉,购置安装了机械拉管机,于1988年6月建成投产,年生产茶色安瓶管能力达3600吨。当年全厂产量2277吨,销售收入734.1万元,比上年的613.3万元提高19.6%,实现利润14.9万元,比上年的1.1万元增长12.5倍。
  (二)玻璃容器生产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革
  玻璃容器生产在解放前工艺落后,工人吹汽水瓶1人1天最多只能吹制600个左右。解放后,采用了打瓶机由空压机给气打瓶,生产效率成倍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长春市玻璃容器厂于1975年开始筹建机械制瓶生产线,经过3年技术改造,耗资60万元,于1978年建成了两条打瓶自动生产线。使用了当时国内先进的QD4型单滴料4组行列机,以送料、熔制、打瓶、入窑退火4道工序形成连续生产线。实现了连续化、自动化。玻璃容器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个,比改造前的1974年500万个提高5倍,玻璃制品产量由最高年份1972年的2926吨提高到1978年的16200吨,增长幅度为4.53倍。
  1988年,德惠县玻璃厂投资350万元,从延吉玻璃厂引进制瓶技术和生产线,由平板玻璃转产玻璃容器,年生产各种异型酒瓶能力达到3200万个。
  (三)水位计玻璃生产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革
  水位计玻璃产品加工的工艺起初靠“一把砂子、一把水”的传统老工艺加工完成全过程。在50年代初,虽然有些小的改革,但仍然没能摆脱老框框。1952年,工人穆全有提出采用五沟铁轮一次磨5个沟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后提高工作效率4倍。1963年由于加强了水位计产品的工艺改进,耐热度由240℃提高到300℃,但料的色泽还有差距。水位计的钢化(淬火)工艺在1965年通过学习上海万丰玻璃厂和太原中原玻璃厂的钢化工艺,由过去烧煤用油淬火改为电炉淬火,用风栅冷却方法淬火,从计时、计温都有了较为科学的仪器测验装置。在耐热度、抗弯强度、化学稳定性等方面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水位计毛坯的压制工艺上,经过改革,从60年代开始,由压平板改进为压半槽,减少了割沟工序的工时,提高割沟效率近1.5倍。到80年代压制毛坯工艺由人工压力机改进为汽压力机,研磨工艺安装磨外圆机,向机械化又迈进了一步。在水位计研磨工艺上,粗磨实现了机械化自动研磨,视镜加工改为专用设备加工,水位计制造全部工艺到1988年除细磨、抛光、割沟还有少部分半机械化外,其余基本实现了机械花。水位计产品磨的产量由70年代平均10万块,提高到20万块,增长幅度1倍以上。
  (四)玻璃过滤仪器生产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
  玻璃滤过仪器是1951年国内独家生产的产品,当时全部工艺都是手工生产。1962年,生产这一产品的长春华丰玻璃厂合并到长春市第二玻璃厂后,在料方上采用比较好的灯工仪器“高硼玻璃”料方,并一直延用。在研粉工艺上,过去由人工用乳钵研,小罗筛,滤过片用砂轮打片,工作效率很低,粉尘污染严重。1979年经过自制研粉、震动筛和密封打片等土设备,提高工作效率5倍,较好地解决了粉尘污染问题。1970年,购置灯工车床2台和外加工滤器焊片机8台,使灯工焊片技术从手工焊片中解脱出来,实现了玻璃滤过仪器机械化和连续化生产,不仅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3倍。为更好除尘,1981年国家投资7.8万元,彻底改造了研粉除尘设备,使粉尘降低到国家标准每立方米2毫克以下。
  烤片工艺过去使用试验室用的马沸炉生产,产量少,耗电量高,通过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于1983年改为多孔式煤气烤片炉,产量提高7倍,节约煤气折人民币10万元。
  滤过仪器皮子吹制工艺改革前一次只吹一个,然后灯工焊接把,1965年由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共同研究对坩埚皮子进行了模具改革,由每次吹一个皮子改为一次吹两个。漏斗改为吹甩把的,减少了灯工接把工序。滤球改为吹两个“半圆球”式皮子。灯工焊接工艺过去采用人工烤灯方式加工,70年代用灯泡喇叭机改装成焊坩埚机,于1979年外加工8台滤球焊片机和漏斗焊片机。并自制了从炸口焊片直到入窑等几道工序相连的传送带。除特殊规格产品外,滤器焊片工艺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体力劳动,改造了环境,年产量由1970年的6.8万个到1988年达到20万个,提高1.94倍。
  (五)注射器生产设备更新和工艺改革
  1.设备更新。为提高注射器产品的生产能力和质量,1958年由国家投资20万元购置磨管机和对管机50台。1963年学习上海,购置2台无心磨床做为磨尖之用,同时自制半自动压槽机等91台专用设备。翌年,单位产品成本5me由0.80元/支降到0.60元/支(上海0.55元/支),2me由0.70元/支降到0.50元/支(上海0.45元/支),基本接近上海单位成本的水平。年生产能力由改造前1957年的28.9万支增长到69万支,提高1.39倍。
  2.工艺改革。注射器产品在50年代和60年代属省管产品,轻工业厅的领导经常深入企业指导工艺改进工作,被列为工艺改革的重点。因该产品工序较多,大工序就有9道,制造工艺十分复杂,工艺改革难度很大。50年代产品生产工艺从灯工到研磨对管、磨尖等全部工序均由手工操作,年生产能力仅达20万支左右。60年代多次派人去上海注射器一厂、二厂和三厂学习,结合本厂的技术和设备状况不断地改进工艺。到1965年,开口、卷沿、搓泡等灯工工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刻度改为渗透印度和先印后磨工艺,磨内管粗磨由手工改为机械化研磨,磨尖改用无心磨床磨。
  经过1960年到1965年的5年时间的工艺改革,注射器产品从规格、型号到质量,均达到了上海的水平,产品成本降低到接近上海的程度,合乎卫生部颁发的注谢器标准。年生产能力达到120万支,比50年代年生产能力20万支提高5倍。
  (六)培养皿生产工艺改革
  培养皿产品的生产在50年代采用炸口和磨口工艺,不仅影响生产效率,也影响产品质量。到60年代通过学习上海,由炸口、磨口改为爆口工艺。这样就由过去吹制、炸口、磨口3道工序改为吹制、爆口两道工序,做到了炉台上一次性出成品。减化了工序,节约了人员和磨口用的金钢砂。1981年,培养皿出口古巴和内销量剧增,对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消除玻璃应力减少自炸,采用了炉台增设小保温炉进行暂时性退火新工艺,并修建了1座薄壁产品退火隧道窑,较好地解决了自炸问题,产品质量达到了部颁标准,1982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年生产能力达到120万套,比改造初期1981年的53.9万套增长1.23倍。
  三、原料加工技术改造
  日用玻璃制品的原料加工在解放以前,各生产厂家对所需原料的称量、加工、混合,全部靠人工开放性干料搅拌。因原料系无机物粉状,粉尘严重污染,致使多数操作工人患矽肺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工矽肺病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为防范矽肺病,保障工人身体健康,责成各级轻工业部门和劳动管理部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并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50年代后期,首先采用原料混合喷雾加水的方法,减少了粉尘危害。进入60年代,通过技术改造和扩建,原料车间相继安装了密闭、吸尘、集尘装置,基本上达到了粉尘空间密度每立方米不超过2毫克的国家规定标准。50年代以前,上料工序均采用人工抬、小车推,耗费工人体力较大。从60年代开始,大搞料房改造,到80年代,基本实现了送料机械化,上料自动化。
  第四节 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
  一、原燃材料供应
  长春市生产玻璃制品的原燃材料主要有3大类:
  (一)矿物类原料。有硅石、长石、矽砂、七〇沙等,是各类玻璃制品的主要原料。
  (二)化工类原料。有硼砂、纯咸、重钙、白砒等。生产玻璃仪器用的高硼料和“九五”料的料方成分,除加纯咸外,主要是加硼砂,故为高硼料。生产玻璃容器和器皿的料方不加硼砂,称面料,为普通料方。
  (三)燃料。主要是煤炭、原油和煤气。50和60年代以煤炭为主,70年代以后以原油为主。
  矿物类原料一直由企业自购。其中年耗量1375吨的七〇砂是由本地采购供应,年耗量8800吨的硅石则从辽宁等地采购,年耗量7821吨的矽砂是从内蒙古等地采购。
  化工类原料硼砂和纯咸是国家统配物资。从1953年国家开始统购统销,一直由国家统配。由于1980年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市场放开,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用量成倍增长,单靠国家统配满足不了企业需求,不足部分由企业自行采购。年耗量3141吨的纯碱由省内购入,年耗量566吨的硼砂从长春购入,其他化工原料一直由企业自购。
  燃料包括煤炭、原油和煤气,从1953年至1979年全部由国家按计划供应。1980年以后,由于市场运行机制的变化,国家供应约占70%,其余不足部分由企业自购,而且从1984年以后,燃料开始涨价,幅度为头一年涨30%,第二年50%,第三年翻番,企业负担很重。年耗煤炭5170吨,由国家按计划供应40%,自采60%,分别从辽源、鹤岗、鸡西等地购入。原油年耗1057吨,按计划供应75%,自采25%,由当地油库购入。煤气年耗量121万立方米,由市煤气公司供给。
  二、产品销售
  长春市日用玻璃产品在1952年以前都是由企业自产自销。从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到1979年的26年间,除灯工仪器类产品按用户要求加工订货外,日用玻璃产品如滤过仪器、烧器、量器、玻璃瓶罐、灯具、酒具、茶具、水具、安瓶、安瓶管、水位计、注射器、体温计等诸类产品均由国家商业部门统购包销。
  1980年以后,随着销售体制的改革,产品由企业自销,面向城乡市场。玻璃容器类、仪器类、器皿类、安瓶管等类产品由企业与用户直接见面,按订货合同组织生产和销售。60年代以前,瓶罐主要销在省内,进入70年代逐渐销往黑龙江、辽宁等省。1980年以后,滤器、水位计等产品销住全国各地,滤器年销量达15万支,水位计年销量不少于20万块。日用玻璃产品的出口从1965年长春市第二玻璃厂向古巴出口水杯开始,当年出口水杯10万个,创汇合人民币5万元。1981年该厂生产的培养皿销往古巴,到1988年累计出口224.7万套,创汇人民币238.4万元。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本书记述了长春一轻工业沿革、自行车行业、缝纫机行业、时钟行业、玻璃制品行业、陶瓷行业、搪瓷行业、保温容器行业等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