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行车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13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自行车行业
分类号: K293.4;F426.47
页数: 20
页码: 39-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自行车行业发展情况,长春市自行车制造业从1958年创建到1988年已有30年历史,历经兴起初创、整顿、改革等3个阶段,经过了两次大型技术改造和3次重点工艺改革,已由初期的手工操作,发展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辆。
关键词: 长春市 自行车行业 制造业

内容

长春市自行车制造业从1958年创建到1988年已有30年历史,历经兴起初创、整顿、改革等3个阶段,经过了两次大型技术改造和3次重点工艺改革,已由初期的手工操作,发展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辆。
  第一节 发展过程
  一、初创阶段(1953~1965年)
  1953年,长春市在完成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总任务的基础上,掀起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当时提倡的“联营联社,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口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长春市内几家自行车修理铺组织起来成立了长春市第一家自行车修配合作社,定名为长春市第一自行车修配合作社,为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分别设在西三马路、东二道街、西长春大街等3处,厂部设在西三马路,只有9名职工,固定资产3000元,厂房是20多平方米的旧房屋,生产设备仅有两台旧虎钳。经过创业,到1955年,职工人数发展到百人左右,设2个车间,11个门市部,生产能力从开始时只能零散修配发展到能土法制造自行车部件。于1957年开始试生产自行车整车。经过一年的改进,在1958年5月成功地制造出20辆“跃进牌”28吋脚闸自行车,结束了长春市不能生产自行车的历史。也填补了省内制造自行车的空白。
  1958年进入国民经济建设第二个五年计划,在大上轻工业的思想指导下,长春市按照省轻化工业厅有关发展自行车工业要求,于当年11月6日在长春市第一自行车修配合作社的基础上正式成立长春市自行车制造厂,成为省内第一个自行车厂,有职工398人,固定资产17.9万元,简易设备22台。企业性质为地方国营,隶属长春市南关区工业处。厂址仍在原处,占地面积1860平方米。当年生产“跃进牌”自行车100辆,人力车轮11000个,工业总产值83.4万元,产品畅销市内,供不应求。
  1959年2月,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长春市经委决定将长春市地方国营橡胶厂和长春市手工业联社车具零件厂并入长春市自行车制造厂。是年,在全厂开展了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职工自己动手制造设备。过去手推车轮、车轴、车条、条帽等十几种部件全部是手工生产,经过职工献计献策,自己制造了50吨自动下料机、搓丝机、车条弯曲机、车圈自动打眼机等66台简易专用设备,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程度达到70%以上。提高了产品质量,扩大了生产能力,注册商标改为“金龙牌”。同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本厂职工骑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金龙牌”自行车参加了游行队伍。全年生产整车515台和部分人力车轮、自行车商品件,工业总产值290.3万元,分别比上年提高4.15倍和2.48倍,实现利润44.7万元。
  建厂初期,自行车制造厂充分发挥勤俭建厂的精神,不用国家调拨钢材,主动与市里各大工厂、工业器材批发站、废品回收站协作,广找材料来源,搜集了铁角、边材、包装铁皮、三角铁、破旧管材等210吨。由于用料精打细算,使原材料利用率达到90%左右。到1960年年生产自行车能力达到5000辆的水平,比1958年提高49倍,完成工业总产值837.9万元,比建厂时的83.4万元提高9倍。实现利税140.1万元,其中利润106.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6333元/人。
  长春市自行车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并没有满足社会消费不断增长的需求。为增加自行车的生产能力,形成完整的自行车专业生产体系,长春市经委于1960年9月15日又将长春市公私合营新联电镀厂和长春市工业联社喷漆厂并入长春市自行车制造厂,增加了电镀和喷漆工序,提高了电镀件和油漆件的质量。
  为了尽快地形成大批量整车专业生产能力,使产品达到国家部颁标准,1961年吉林省对自行车行业进行了调整,吉林524工厂生产的“海燕牌”自行车下马,将其全部工艺、工装、专用设备和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调入长春市自行车制造厂。设备和技术力量的充实促进了长春市自行车制造厂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工作。在研究设计“金龙牌”自行车的过程中以524厂“海燕牌”自行车为基础,针对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派人到上海自行车三厂学习先进经验,然后对产品结构及外观作了10项23条改进,使“金龙牌”PA-02型28吋自行车得到了定型。经有关部门鉴定,工艺及性能基本符合国家标准。试制投产后当年产量增加到7465辆,比上年增长50%。
  长春市自行车制造厂坚持走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道路,产量、产值逐年增加,1961年自行车产量比建厂时的1958年提高73.6倍,产值增加61.6%。但是,受生产设备和条件的限制,当时的产量还是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长春市自行车制造厂于1961年末,提出了第一次扩建和技术改造方案。方案被省、市领导部门批准后,投资190.7万元,主要用于搬迁和扩大厂房,增加专业生产设备,进行产品定型,形成自行车专业化整车生产体系,将生产规模扩大到5万辆的水平。于1962年8月开始动工,将厂址由西三马路、东三道街、西长春大街等三处统一迁到二道河子区临河街4条6号原长春市水箱厂和长春市扇风机厂厂址(现在自行车厂址)。占地面积由原来6000平方米增加到10757平方米。翌年年初,为突破油漆、电镀、热处理、焊接、灵敏度等工艺难关,进行了1年的停产技术改造。在汽车厂和省机械厅技术工作组的协助下,购置安装了电镀、油漆、热处理、盐炉、轧钢机等设备,调整了生产工艺布局,完善了工艺管理体系,形成了自行车生产线,同时停止生产人力车轮。同年,长春市自行车制造厂更名为长春市自行车厂。
  经过全厂职工的奋斗,1963年7月,正式完成了改造定型任务,品种有“金龙牌”PA-02型28吋脚闸自行车和“金龙牌”PB-03型28吋普通女车。经有关部门鉴定,达到部颁标准57项中的38项,达标率为66.6%。同时,上级为加强自行车生产的技术力量,给这个厂配备了专业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由1960年的52人增加到67人,技术干部由2人增加到9人,产品质量有了提高。经天津自行车检测站鉴定,“金龙牌”自行车产品质量达到91.25分(部标93.26分),名列全国第6位。从此,长春市自行车厂跻身于全国“九大家”自行车厂之列。这一期间,长春市自行车制造业先后开发出“金龙牌”自行车28吋和26吋2个系列4个品种,其中3个品种投入了批量生产。1965年自行车生产能力达到5万辆,实际产量3.03万辆,比改造前1962年的3975辆增长6.6倍,3年平均增长率为92.1%。工业总产值391.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608元/人,分别比上年提高94.5%和73.7%。固定资产原值达到350.8万元,比1962年的112.7万元增长2.1倍。产品投入市场后受用户欢迎,销售辐射面发展到东北三省。到1966年该厂生产水平达到了设计能力,年产整车50020辆,完成年产值609.2万元。
  二、整顿阶段(1966~1979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冲击了长春市刚刚兴起的自行车行业,工厂受无政府主义影响,造反派“夺权”,领导班子瘫痪,正常的生产管理秩序被破坏。在1967年和1968年的两年间,生产处于时产时停的状态。产量由1966年的50020辆下降到26200辆和20101辆,下降幅度为47.7%和59.8%。工业总产值由1966年的609.2万元分别下降到318.3万元和250.6万元,下降幅度为47.8%和58.9%,单车成本由96元上升到106元。1969年,工厂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生产秩序开始恢复,当年自行车产量达50002辆,产值600.6万元,接近1966年的水平。
  1973年至1979年的7年间,在国家没有下达自行车整体规划的情况下,技术改造资金累计投资218.6万元,生产能力增加到7万辆,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由于管理不善,损失浪费严重,产品质量较差,单车成本高,企业的经济状况很不景气,连年亏损,7年累计亏损额达743.3万元。其中亏损最高年份是1977年,亏损额高达173.4万元。亏损的原因除企业内部原因以外,在客观上主要是因为有60%左右的配件靠北京、山东、江苏等省、市厂家协作解决。这样造成配件价格较高,加大了产品成本。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省计划经济委员会和市轻化工业局等部门协调下,在省内建立了20个自行车配件厂,其中长春市有7家。并于1978年将长春市自行车厂更名为长春市自行车总厂。
  1979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精神,对长春市自行车制造业进行了恢复性和建设性两项整顿。除了进行以提高自行车质量为内容的技术改造以外,同时投入一定力量解决增加自行车配件自给和提高配件质量问题。年末,自行车配件生产协作厂达到21户,其中省外3户、省内18户、市内7户,基本扭转了自行车配件大部分靠省外供应、质次价高的局面。自行车产量突破10万辆大关,达到11.02万辆,工业总产值1372.5万元,分别比上年提高30.9%和28.1%。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0928元/人,固定资产原值1015.7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5.9%和34.65%。恢复整顿初见成效。
  三、发展阶段(1980~1988年)
  进入80年代,在国家提出的把消费品工业发展放到重要位置,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的方针指导下,全国各地都大上轻工日用机械产品。这样,自行车制造业出现了全国性产大于销的局面,市场竞争激烈。此时,长春市自行车行业由于产品质量上不去(质量分徘徊在82~84分之间,仅达部颁标准的80%),销路不畅,1982年库存自行车积压8万辆,占用流动资金1560万元,亏损额达260.5万元。1983年银行贷款1488.4万元,应付未付款621万元,资金周转为341天,亏损183.2万元,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针对这种情况,长春市自行车总厂根据长春市人民政府和一轻工业局要求,进行了停产整顿。整顿从5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整顿领导班子入手,调整建立了年富力强、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厂级领导班子,调整了中层干部,组建了一个强有力地指挥体系。二是修订和重新制订管理规章制度和各种标准等共531项,建立和健全了基础工作。三是整顿了劳动纪律。四是实行了厂内货币结算的厂内银行,改两级(厂、车间)核算为三级〔厂、分厂(车间)、班组〕核算。五是推行了5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并将各项指标落实到部门、班组和个人,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为提高自行车产品的竞争能力,自行车总厂在经过整顿提高企业管理素质的基础上,于1983年9月同天津市自行车厂正式建立技术协作关系。天津市派出以市委工交部部长邵清华、天津市自行车厂原厂长王惠卿等9名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到长春市自行车总厂帮助指导,管理和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1984年5月,长春市自行车总厂又同天津市自行车厂签定联合生产“飞鸽牌”自行车协议,当年8月份试制过渡产品“飞鹤牌”自行车,全年完成自行车产量112532辆(“飞鹤牌”自行车61128辆),实现利润45.7万元。横向联合给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扭转了1982、1983两年累计亏损443.7万元的被动局面。“飞鹤牌”自行车经过质量检测,达到了协议标准。于1985年1月正式挂牌生产“飞鸽牌”自行车,当年完成产量330424辆,比上年增长1.9倍,产品质量达到A级水平,1987年产量达到475334辆,工业总产值6097万元,利税总额达到1441.9万元,利润669.3万元,人均利税5941元。质量分获93.92分,是建厂后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
  1988年,长春市自行车行业共有6户企业,除长春市自行车总厂外,还有长春市链条厂、长春市自行车辐条厂、长春市自行车零件厂、农安县自行车配件厂和榆树县自行车配件厂。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6366.8万元,比1959年增长23.6倍,平均年递增率15.2%。销售收入8745万元,利税718.6万元,比1959年增长13.6倍,平均年增长率9.4%。固定资产原值4389.2万元,净值3454.8万元,职工总数318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03名,占职工总数的6.4%。全员劳动生产率19989元/人,从1958年到1988年的30年间,累计生产自行车3672047辆。
  第二节 技术改造
  一、建厂初期阶段(1958~1960年)
  在1958年自行车投入生产时,条件较差,一无正规厂房,二无象样设备,三无工程技术人员,更没有科研机构。他们坚持了“没有设备自己造,不懂技术到处学”的建厂方针,大搞“双革四新”,即:技术革命、技术革新,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土法上设备、上工装,生产自行车。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引起省、市领导重视。加之长春市自行车整车生产只有长春市自行车制造厂一家,所以很快被列入技术改造重点。
  1959年,市里给该厂分配2名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了有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参加的“三结合”技术攻关小组,研究试制工装和机械专用设备。从1959年到1960年两年间试制成功50吨自动下料机、搓丝机、车条弯曲机、车圈自动打眼机、上带机、线材调直机、轮盘冲齿模具等66台(套)专用机械、工艺设备。职工提合理化建议246项,采纳241项,占97.9%。修理完善工具554件,节约原材料价值4.6万元。
  二、厂房改造和扩建阶段(1961~1963年)
  在初期技术改造基础上,1961年长春市自行车制造厂又制订了新的技改方案,并得到省、市主管部门的批准,翌年拨款190.7万元用于调整厂房和购置设备。第一步,将原分设在西三马路、东三道街、西长春大街等地的厂房搬迁到二道河子区临河街4条6号,做到了厂房集中,便于管理。第二步,重新修建和扩建了生产车间和辅助部门的厂房,包括备料车间主厂房面积为1200平方米,金工车间厂房面积800平方米,电镀车间厂房面积800平方米,油漆车间厂房面积840平方米,设备车间厂房面积400平方米,锅炉房70平方米。同时修建1栋390平方米的简易仓库以及办公楼和职工食堂等。总计建筑面积5883平方米。
  三、更新设备阶段(1970~1974年)
  1969年自行车产量恢复到5万辆的生产水平以后,受生产设备的限制,继续扩大生产有困难。因此,从1970年开始至1974年,国家共投资218.6万元,新建了轧钢冲压车间,购置安装了400吨和150吨的冲压设备各1台,改造安装电镀直线联合机4套,总共增加设备68台。改造完成后,年生产能力达到了7万辆。
  四、总体改造阶段(1975~1983年)
  为了解决整车零部件的自给能力,进一步扩大生产,降低成本。长春市自行车厂从1975年开始进行总体技术改造。整个技术改造工程国家批准投资2388万元,实际支出2529.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856.7万元,贷款1672.7万元。改造工程共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批准投资1086万元(1980年调整为1988万元)。改造后由年生产能力7万辆提高到30万辆。第二期改造是从1981年开始到1983年,投资541.4万元,年生产能力30万辆整车改造工程,先后历时8年,完成厂房建筑面积26587平方米,购置安装了673台设备。新建和扩建了材料准备、油漆、电镀、总装、热处理、机修等6个车间和变电所、锅炉房、空压站、污水处理等辅助设施,并组成20条生产线,较好地解决了大部分零部件自给的问题。1981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当年生产自行车244000辆,到1987年产量翻番达到500000辆,基本上达到了总体改造的目的。
  第三节 工艺改革
  长春市自行车制造工艺经过30年更新改造,改变了初建时期的手工生产,在机械化、自动化的程度上有了发展。到1988年,机械化程度达到100%,自动化程度达到35%。
  一、生产初期阶段(1959~1964年)
  长春市自行车制造厂自1958年生产整车后,为弥补设备的不足和改变落后的工艺,积极开展设备更新和工艺改革工作。1958、1959两年,发动群众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246项,采纳241项,修理改制工具554件。1961年调进吉林524工厂生产“海燕牌”自行车的全部工艺、工装及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在试制“金龙牌”自行车的过程中,派人到上海自行车三厂学习经验,对产品结构和外观作了10项改进,使工艺标准基本符合国家标准。
  1962年,在金工、电镀、油漆车间安装烤漆、电镀、金属切削锻压等设备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了厂房和工艺生产线。随后,又建了备料、模具加工等2个辅助车间,基本形成了5条生产流水线,完善了工艺流程。1963年,在汽车厂、省机械厅派出技术工作组的帮助下,攻克了油漆、电镀、热处理、焊接、车轴灵敏度等“五大难关”。还设计制造了热风循环式油漆烤炉;编制完善了铜、锡合金电镀新工艺;固体氧化改为液体氧化;安装了盐炉、箱式退火炉等。在产品质量检测方面制造了性能试验设备,完善了检测手段。1962年以前,自行车的生产由于没有定型图纸,而由轻、重自行车混合件组装,所用零部件不能与同类型产品互换。在工艺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了按轻工业部颁布的标准进行改造,重新设计改进车型结构23项。过去车架采用的是直接焊接,而改造时改用三、五通连接,既美观又坚固。自行车增加了双梯和链盒,改进了档泥板和车圈样式,将过去车圈烤漆改为电镀。这样,全新加重自行车不论是从结构上和外观上都达到国家统一标准,部件在全国同类车型中可以互换。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建立了化验和检测机构。经长春市人民政府决定将长春市钢铁厂化验室的全部精密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一并拨给长春市自行车厂。这样自行车的60个检测项目除耐磨试验和表面光洁度两项不能检测外,其余58项均可自检。1965年全国自行车质量检测得分90.9分,比1962年提高5.9分,在全国9个老厂中名列第6。单车成本由1962年的177.6元到1966年下降到96.71元。自行车产量1966年完成50020辆,工业总产值609.2万元。
  二、机械化生产阶段(1970~1979年)
  1970至1979年,长春市自行车总厂的工艺改革主要是围绕扩大自行车生产能力进行的,重点是机械化和自动化流水线建设。1970~1974年,通过工艺改造,扩建了厂房,重新调整车间和增设了673台(套)设备,基本形成了20条生产线,其中有15条正式投产使用:
  (1)车体制造50万辆生产线(28″35万辆、26″15万辆);
  (2)叉50万辆生产线;
  (3)车体底漆50万辆生产线;
  (4)车体面漆50万辆生产线;
  (5)车照光70万辆生产线;
  (6)泥板照光50万辆生产线;
  (7)车体运输包装60万辆生产线;
  (8)车把50万辆生产线;
  (9)轮盘铆合50万辆生产线;
  (10)车圈制造50万辆生产线;
  (11)、(12)两条37万辆电镀生产线;
  (13)前轴、中轴50万辆装配线;
  (14)发兰50万辆生产线;
  (15)装箱70万辆生产线。
  因有问题暂不能投入使用的5条生产线是:(16)、(17)小件、磨光两条50万辆生产线(配套通风工程尚需改造)。(18)、(19)车圈磨光两条50万辆生产线(尚需改造);(20)环行电镀50万辆生产线(没有调试)。
  形成20条生产线后,提高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使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辆。
  从1975年开始,先后又建成了两条焊接线和5条油漆自动线。1978年开始采用罩光新工艺,建成了罩光生产线。1979年修建了电泳线和面漆线。从此不仅摒弃了烤漆炉,而且还形成了生产自动化。
  三、换代改型阶段(1982~1985年)
  进入80年代后,全国自行车市场出现激烈竞争的局面,长春市自行车总厂虽然经过了整体技术改造,但是工艺管理工作和技术培训没有跟上,质量下降,成本上升,生产再度陷入困境。据1983年5月吉林省计委、经委、轻工业厅和省银行调查组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消耗高,浪费大,单车成本高。据调查,沈阳、大连、唐山、安阳和天津等6个单位的37型加重自行车单位成本平均为92.54元,长春是126.53元,比6单位平均值高33.99元。1982年产量282229辆,等于全年多耗费959.29万元。
  2.质量差。1980年,国家产品质量考核38家,长春名列第33位。1982年考核定为三类企业的全国有5家,长春市自行车总厂是其中之一,质量主要问题是电镀生锈,架子焊接不牢,油漆不亮有疙瘩,加工件不标准,装配困难。抽检中,成装后复检车体在12313件中合格的只有4410件,合格率仅占35.81%。
  3.技术力量薄弱,管理混乱。在78名工程技术人员中,在第一线抓生产的只有7名,油漆、焊接、冲压三道关键工序没有技术干部。
  以上问题引起省、市领导重视,除了帮助企业进行一段停产整顿,提高管理水平以外,还向天津市自行车厂求援,进行技术协作和工艺改造。从1983年开始,在天津市自行车厂的帮助指导下,将电镀工艺由铜锡合金法改为铜锡合金镍铬一步法。经放在封闭玻璃内喷雾试验,48小时不生锈,车圈耐磨试验18小时不生锈。将烤漆工艺由煤油法改为一次芳羟法。经试验,放在80度热水里半小时不起泡,切割不脱漆,冲击不裂纹。将中接头由板材焊压成型改为以钢管为原料,用橡胶挤压鼓凸成型,改进了精度和外观质量。车圈采用了“飞鸽牌”独具一格的焊边圈结构,增强了负荷度,上下接头采用花型结构。前叉管采用了高强度、不等壁制管工艺,增强了强度。在工艺改造的过程中,自制专用设备12台,修理设备78台,模具129套,搬迁设备48台,改造油漆设备3套。引进日本Q彩漆静电喷漆设备1套。1984年完成改造换型任务,1985年1月1日开始挂牌启用“飞鸽牌”自行车商标,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辆。
  第四节 产 品
  一、产品结构
  1957年长春市开始研制试生产自行车,1958年生产出100辆“跃进牌”自行车。
  1959年通过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群众运动,增加了自行车部件的自给能力,自行车的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同年生产出“金龙牌”自行车。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群众组织定“金龙”为四旧,因此改为“红旗牌”。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由于吉林省是梅花鹿的故乡,为突出地方特点将“红旗牌”更名为“梅花鹿牌”。
  以上各时期生产的自行车均为28吋脚闸车。进入70年代,开始试制少量的26吋脚闸车。
  1981年试制成功“梅花鹿牌”QE-67型26吋普通自行车。
  1983年试制成功“梅花鹿牌”EA37-1型粗上梁载重和“梅花鹿牌”QE37-2双上梁载重自行车。
  1984年,同天津市自行车厂联合后,生产过渡自行车“飞鹤牌”PA-10型660轻便车。
  1985年初,正式挂牌生产“飞鸽牌”ZA-851型710毫米、ZA-62型710毫米和QH-65型610毫米自行车。
  二、主要产品
  (一)“飞鸽牌”EA-62型710毫米(28吋)载重自行车
  主要用于农村和城镇人民交通代步及小型运输。其特点,车身长,前叉坡度大,易启动,滑行远,强度高,钢性好,制动可靠。无论空载或载货骑行都轻快,舒适,平稳可靠。
  该车主要零部件选用低合金,高强度优质钢材制造。中接头采用橡胶挤压成型。上下接头采用花型结构,提高冲击强度。前叉立管采用高强度不等壁先进制管工艺。车圈采用独具特色的优质钢焊边结构,极大地提高负荷强度,配用加重辐条和加重轮胎,衣架为四立柱结构。前叉安装镀铬保险叉,载重100公斤以上。
  (二)“飞鸽牌”QH-65型610毫米(24吋)轻便女式自行车
  该车广泛用于广大城镇人民交通代步。其特点,结构紧凑,设计合理、造型别致、美观,装潢考究。主体结构采用“U”字型弯梁车架,车身长、前叉坡度大,骑行舒适,转弯平稳,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使用手闸制动、刹车灵敏、耐用,性能可靠。
  QH-65型自行车选用不锈钢档泥板,后泥板配有新型反射器。衣架备有大型反射器,装饰美观,车身采用彩色罩光漆,钻石回光涤纶薄膜多彩贴花、双色车胎,骑行轻快,搬动省力,便于携带,占地面积小,该车吸收了660毫米轻便自行车和510毫米小轮自行车的优点,具有轻、快、美等特点。
  (三)折叠式健身车
  主要用于医疗、体育训练、科研以及家用健身工具。
  折叠式健身车的主要工艺是制管、冲压、电镀三大工艺,装有推拉力锻练机构,主要架承受人体重量,反运转负荷具有足够的强度、钢度、稳定性。主支脚与左右夹板的连接方式以两螺栓紧固连接,后着地角采用直型,立支角下端的前弯曲保证了整机稳定性。中轴上安有栓闸,其扭矩负荷的大小可连续调整,车把管径与普通自行车相同,外型呈长扁圆型,美观舒适。装有车速计程表(脉胳表),当负荷调到最小时,车速计程表将指出乘骑者的体力状态。
  该车是由优质钢材、低合金钢制成,结构简单,重量又轻,采取折叠方式,占地面积小,功能齐全,安全可靠,为室内健身所需的理想器械。
  三、产品质量
  1958年到1961年期间,因受设备、生产条件和技术力量的限制,加上没有定型图纸,生产出来的“跃进牌”和初期的“金龙牌”自行车质次价高。
  1962年,经过第一次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革具备了整车大批量生产能力。研制“金龙牌”PA-17-02型自行车时,努力使产品质量逐渐向部颁标准靠拢。产品质量参加自行车行业评比时达到90.975分。
  1968至1978年的10年间,产品质量下降,在70分至80分之间徘徊,质量最差的是1975和1976两年,分别为70.5和69.68分,此时长春产的自行车在全国同行业中属于C级水平。
  1984年,同天津市自行车厂横向联合后,经过企业整顿和改造换型,当年生产的过渡产品“飞鹤牌”自行车,质量达到89.33分。从1985年正式生产“飞鸽牌”自行车起,质量一直稳定在90分以上。1986年“飞鸽牌”851型普通加重自行车被评为省级优质产品。长春生产的“飞鸽牌”自行车质量均已达到了全国自行车行业的A级水平。
  附:长春市自行车历年质量分表
  第五节 供应与销售
  一、物资供应与消耗
  生产自行车所需的主要原材料是钢材、化工材料、部分外协自行车配件等三大部分。
  主要原材料钢材属国家一类统配物资,企业按上级下达的生产计划,通过国家物资会议订货。其中计划内材料每年实际供应仅占全部用料计划的50%左右,其余由企业自行采购。1985年以后,由于物资供应机构体制改革,实行“双轨制”,统配量减少,不足部分由省、市轻工部门和自行车厂通过市场或经济协作解决。
  外协自行车零件通过地区订货或厂家直接订货,按订货合同提供。
  化工材料如油漆、酸、碱等,除少部分国家计划内订货外,其余部分由厂家向市轻化公司订货。
  二、产品销售
  1.产品覆盖面。自行车行业在吉林省长春市刚刚兴起时,长春市自行车制造厂是省内独家生产自行车的企业,产量少,由商业部门向省内销售。
  进入60年代,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开始销往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等省。
  80年代,销售的辐射面扩大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
  2.销售渠道。1979年以前,自行车产品全部由长春市五金站包销,每年根据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与五金站签订供货合同,产品产出后,由五金站驻厂员验收入库(仓库在厂内)即可办理货款的结算,生产厂家没有销售的任务和权利。
  1980~1981年,国家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销售形式是,部分产品由五金站收购,其余产品由生产厂家自销。
  1982年以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销售市场全部放开,这样,产品全部转为由工厂自销。
  3.销售状况。50年代生产的自行车产品虽然外观粗糙,内在质量低劣,但由于产量低,市场需求大,产品供不应求。
  60年代,市场需求大,加上长春市生产的自行车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仍属畅销产品。
  70年代,长春市自行车厂年产量在6万至8万辆之间,市场形势仍然需求大于生产,产品没有积压。
  进入80年代,通过技术改造和工艺改革,生产能力猛增到年生产量20万辆以上,此时自行车市场出现产大于销,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长春市产的自行车质量不如其他名牌厂家的产品,产品销售出现了滞销局面。到1983年自行车产品库存积压7.9万辆,占当年产量近30%。1984年长春市自行车总厂出现限产和半停产状态。
  1984年同天津市自行车厂横向联合后,经过换型改造,是年生产过渡的“飞鹤牌”自行车质量达到A级。同时加强了销售队伍,当年生产的61128辆自行车投放市场全部售完。从1985年开始,产品启用“飞鸽牌”,质量达到国家A级标准。面对市场饱和的状态,工厂与18个单位成立了工贸联营集团,采取了订货会以及售后服务,加强销售力量,扩大销售领域等手段,加强了销售工作。1985年至1988年4年间,共生产1686423辆自行车,销售完成1661574辆,为产量的98.53%,工业总产值(80年不变价格)21325万元,销售收入25812.9万元,销售成本20917.7万元,产品销售税金2953.8万元,销售利润1611.7万元,基本完成了销售任务。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本书记述了长春一轻工业沿革、自行车行业、缝纫机行业、时钟行业、玻璃制品行业、陶瓷行业、搪瓷行业、保温容器行业等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