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126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3.4
页数:
9
页码:
1-9
摘要:
本文是长春一轻工业的发展概述。
关键词:
长春市
一轻工业
概述
内容
长春一轻工业由自行车、时钟、日用玻璃、陶瓷、日用搪瓷、保温容器、造纸、印刷、电光源、金属包装容器、轻工模具等轻工行业组成。
19世纪初期,长春一轻行业仅有造纸、石印、陶瓷等一些小手工业作坊。到20世纪初,随着东北门户开放,外资大量涌入,火柴制造业和铅字印刷业兴起,开始了机械生产的萌芽。到20年代末,长春轻工业已发展到20个行业667户,初步形成一轻工业行业的雏形。
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长春沦陷并被定为“满洲国”的首都。在这一时期,长春由于占有修建“京都”的优势,一轻工业的印刷、火柴、陶瓷、造纸等行业也相应地有所发展。到40年代,日资开办的“满洲图书株式会社”、“满洲帝国印刷厂”、“康德新闻印刷厂”、“日清磷寸株式会社”、“满洲陶瓷株式会社”和“新京造纸工场”等6大厂社成为当时长春市的骨干企业,其资产约占整个长春轻工业的90%以上。但同时由于这些企业的资本投入、产品生产和销售都处于垄断地位,致使刚刚起步的民族工业受到了
严重的影响。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长春一轻工业仅剩9户作坊勉强维持生产。
日本投降后,长春人民喜庆光复,积极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但不久,长春又沦为国民党政权的统治之下,国民党政治腐败,发动内战,长春工厂被抢掠一空。到1948年长春市解放前夕,一轻工业厂家全部停产倒闭。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积极采取措施恢复生产,提出“废除国民党之一切苛捐杂税”,推出自解放之日起,豁免3个月营业税,以鼓励发展工业的政策,先后有东北书店印刷厂、火柴厂、造纸厂、灯泡厂恢复生产。长春一轻工业开始获得生机。1949年,东北玻璃厂从佳木斯搬来长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进入了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8年的39年间,长春一轻工业在中共吉林省委、长春市委和省、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业已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水平的一轻工业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一轻工业大体上经历了3个时期:
恢复壮大时期(1949~1957年)。从建国开始,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政府按照国家“恢复生产、繁荣经济”的总方针,针对长春一轻工业遭受战争严重破坏、基础十分薄弱的情况,除恢复火柴厂、印刷厂、造纸厂和陶瓷厂的生产外,还从江南沿海城市迁来一些工厂,填补了吉林省保温瓶、搪瓷制品、金属包装容器等产品和行业的空白,增加了产品门类,改善了产品结构。
到1953年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长春一轻行业认真地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在继续发展国营经济的基础上,突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轻工系统内私营厂店用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改造任务。这时,企业由解放时的4户发展到58户,职工人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5313人增长到17561人,工业总产值4228万元(含纺织、化工、食品),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820万元的61.3%。其增长幅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12.6倍,平均年增长率为38.5%,成为历史上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产品中,纸及纸板增长2.95倍,日用陶瓷增长3.8倍,日用搪瓷达到906吨,保温瓶达到117万个,日用玻璃达到1750吨,为有效地保障供给、繁荣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贡献。
曲折前进时期(1958~1976年)。长春一轻工业在这一时期主要经历“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和“文化大革命”3个不同阶段。历经膨胀、收缩、动乱的曲折道路。1958年,长春一轻工业按照国家关于各行各业都要“大跃进”的部署和东北局提出的大量生产民用商品的要求,为补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缺门短脚的不足,在修配社的基础上组建了自行车制造厂、缝纫机制造厂和钟表制造厂,首次生产出自行车、缝纫机、时钟,从而结束了长春市不能生产“三大件”的历史。从1958年到1960年的3年中,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生产热潮,长春一轻工业也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形势。1960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1.1倍,平均年增长率为28%,利润实现3438.9万元,超过1957年1.09倍,平均每年增长27.8%。但是,在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多快”,忽视“好省”,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问题,也给一轻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大跃进”之后,显示出资金匮乏、产品质量低下、后劲不足、经济建设形成畸形发展状态,被迫从1961年开始进行调整。直到1964年的4年间,一轻工业发展速度每年平均都以11.9%的幅度下调。经过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后,到1965年经济开始稳步发展。接续而来是1966年开始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生产力遭受到极大破坏。最严重的1968年,工业总产值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下降37.9%,出现建国后长春一轻工业大滑坡。到1969年各厂成立革命委员会,陆续恢复管理体系,使生产、经营状态得以回升。是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506万元,比1965年提高25.3%。
在1958到1976年的18年间,长春一轻工业的一个特点是发展速度缓慢,系统内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5.1%,比前8年(1949~1957年)增长率下降33.4个百分点,比后11年(1977~1988年)增长率低7.3个百分点。另一个特点是大起大落,形成两次起伏。从1960年产值高达8868万元下降到1963年的4281万元,下降幅度为51.7%。调整后的1966年回升到6301万元,1968年又猛跌到3223万元,下降幅度为49%。到1976年再次回升,提高幅度为2.21倍。
改革发展时期(1977~1988年)。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到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内,一轻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主要精力放在抓拨乱反正、经济恢复和调整工作上,就发展速度而言,1977、1978两年,一轻工业发展虽然不够明显(平均年增长率仅有9.3%,利税总额1978年比1977年下降30.4%),但是,从政治和思想路线上以及经济基础等诸方面,却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1978年末,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此,长春一轻工业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首先,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认真地对局直属的16户企业分别进行整顿验收,为经济体制改革打下基础。同时,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导下,在全市率先迈上了横向联合的道路。长春市自行车总厂与天津市自行车厂实行横向联合后,使企业跃出了低谷,摆脱了困境。长春一轻工业在改革的大潮中,对系统内的企业运行机制进行了改革。从单项承包制入手,发展到企业领导体制、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的全方位的配套改革。从浅层次的减税让利、简政放权、运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手段的改革,发展到调整经济利益关系等深层次的改革。为了促进轻工业发展,国家给予了原材料和能源供应优先、银行贷款优先、技术改造基本建设优先、利用外汇优先、引进技术优先,以及交通运输优先的“六优先”政策。在深入挖掘已有企业潜力和发展外延的同时,注重内涵建设。在“六五”期间,全市一轻归口管理建设项目有88项,总投资达2.34亿元,重点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装备了造纸、金属包装容器、电光源、搪瓷、陶瓷、保温容器等行业,促使一轻工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企业改革明显加快。长春市嘉美制罐厂等企业分别从意大利、联邦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引进140台(套)先进设备,新增产值1.35亿元,增加利润1475万元,增加税金1934万元。1988年,长春市一轻工业系统行业归口管理企业发展到71户,完成工业总产值40037万元,比1977年增长2.63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2.4%。一轻工业直属16户全民所有制企业1988年实现利税4575.9万元,比1978年增长3.71倍,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6.8%。一些主要产品产量都有较大的发展,自行车增长4.4倍,灯泡增长2.8倍,金属包装容器增长1.6倍以上。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9263.3万元,10年净增10654.5万元,相当于改革前30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88年长春一轻工业系统行业归口管理的71户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40037万元,比1949年的254万元增长156.6倍,39年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3.9%,略高于全国13.4%的增长水平,一天的生产产值相当于1949年全年产值的二分之一。1988年职工35984人,比1949年的490人增长72.4倍。长春市一轻工业36户预算内企业1988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9623.3万元,比1956年增长2.86倍(1955年固定资产数据不全)。完成工业总产值36176.9万元,比1949年增长141.4倍。产品销售收入48079.5万元,实现利税8315.2万元,其中利润2773.6万元,平均每百元产值利税7.25元。从1949年到1988年,长春市一轻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61776.8万元,平均每年完成11840.4万元,一轻行业归口管理企业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584403.9万元,实现利润38564.1万元,税金152834.8万元。
逐步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生产体系。长春一轻工业以自行车、时钟、日用玻璃制品、陶瓷、搪瓷、保温容器、电光源、印刷、造纸、金属包装容器和模具制造等行业为主体,形成12个行业,71个轻工制造企业,104个种类,上千个产品花色。全一轻工业系统主要产品产量,1988年机制纸及纸板25554吨,比1949年增长60.3倍,平均每年增长11.1%。自行车453246辆,比1959年增长905.5倍,平均每年增长26.5%。时钟35.5万只,比1959年增长176.5倍,平均每年增长19.6%。日用搪瓷制品2915吨,比1950年增长264倍,平均每年增长15.8%。日用陶瓷2781.1万件,比1949年增长6.68倍。日用玻璃制品32490吨。金属包装容器2453吨。
技术装备不断更新改造。从1949年到1988年,改建扩建了老企业,新增了一些地方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累计完成19916.2万元。全市一轻工业具有世界80年代水平的、能生产中高档产品的设备拥有量达7000台(套)以上,其中主要设备2300台(套),在全省同行业中居上游水平。基本形成了自行车、汽车钟、灯泡、机制纸、搪瓷、保温瓶、玻璃容器、印刷装订、印铁制罐、瓶盖制造等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提高了生产能力、工艺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到1988年形成年生产能力为:纸浆2万吨,机制纸及纸板3万吨,自行车50万辆,日用搪瓷4500吨,日用陶瓷2500万件,保温容器550万个,日用玻璃制品2万吨,灯泡3450万只,瓶盖4亿个,机械钟50万只,金属包装容器2500吨。从1980年开始,到1988年,工业总产值每年以14%的速度递增,历年技术改造投产项目新增产值平均达到3600万元以上。
形成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在科技为先导的思想指导下,经过39年的不懈努力,到1988年,除各企业都有一个科学技术指导部门外,全一轻工业系统还创办了技术开发、技术研究、建筑设计、包装装潢设计等科研设计单位和轻工、技工学校等人材培育基地,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749名,占全部职工人数的4.86%。科技队伍的形成和壮大加速了一轻工业企业向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据统计,1978年到1988年共完成研究课题100余项,其中获奖科研成果18项,1983~1988年间,获全国、轻工业部、省、市级优秀新产品奖48个。促进了产品更新换代,做到了投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在新产品开发中连续5年名列全省一轻工业榜首。
长春一轻工业基本形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它们主要是:
行业结构完备。长春市在解放前,一轻工业是一个缺门短腿基础比较薄弱的行业。解放后,先后增加了日用搪瓷、保温容器、金属包装容器、玻璃仪器、玻璃容器、电光源和自行车、缝纫机、时钟等制造行业。到1988年发展到12个行业,其中以自行车、时钟、日用玻璃制品、日用陶瓷、日用搪瓷、保温容器、电光源、金属包装容器等行业占长春一轻工业的主导地位,带动全行业的发展。按1988年末长春一轻系统行业归口管理企业的数字统计,上述8个主体行业的企业占全一轻工业企业的66.7%,工业总产值占98.76%,利税占99.37%。
产品门类齐全。长春市在建国初期,仅能生产一些比较简单的日用消费品,且产量很低,根本就满足不了长春人民的生活需要,人们所需的绝大部分一轻工业产品靠外地供给,但经过不断地增加新的工业企业,以及产品更新换代,增加新品种,到1988年,主要产品已达104类,上千个品种,上万个花色规格。自行车、时钟、搪瓷制品、陶瓷制品、玻璃制品、电光源、保温容器、金属包装容器、加工纸、模具等已发展成为配套成龙的系列化产品。其中搪瓷产品、保温容器产品、金属包装容器产品、自行车、缝纫机(1984年转产)、时钟、耐酸玻璃滤过仪器、啤酒瓶、日光灯、氧化锌静电印版纸、26克卷烟纸、黑线晒图纸、铜版纸等都是省内首创产品,在不同时期填补了省内轻工产品空白。其中耐酸玻璃滤过仪器、氧化锌静电印版纸、黑线晒图纸等填补了国内空白。主要产品质量稳定率达92%以上,并有47个产品分别被评为国优、部优和省优质产品(国优2个、部优6个、省优39个)。在发展横向联合中引进和联合挂牌生产了天津“飞鸽牌”自行车、上海的“三五牌”木钟和“向阳牌”保温瓶等优质名牌产品,增强了长春一轻工业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产品信誉,并打入国际市场,有20个品种50多个花色远销美国、日本、南朝鲜和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交货额平均在2600多万元,占全省轻工产品出口额的20%以上。
具有先进的技术装备。经过30多年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工艺改革,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和采用先进的技术,大多数企业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造纸行业采用了长网多缸抄纸机;陶瓷行业实现了机械制泥、链式烘坯、隧道窑烧成和辊道电窑烤花;自行车实现烤漆和电镀生产流水线;钟表行业引进了机械摆钟组装生产线等,这些装备的技术水平已达到或接近国内同行业水平。金属包装容器行业引进的王冠盖生产线、双色印铁机;印刷行业引进的电子分色机、四色印刷机;电光源行业引进的吹泡机、双螺旋钨丝生产技术与设备;汽车电线束总成设备;钟表行业引进的汽车石英钟生产线和检测系统;搪瓷行业引进的静电粉沫喷涂、粉沫制造技术与设备等均已达到国际80年代的先进水平,在国内均属一流。据1988年统计,全一轻工业系统拥有进口设备140台(套),占主要设备总台(套)数的6.09%。
科技力量比较雄厚。长春一轻工业历年来遵循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客观规律,以局内技术科研部门为中心,在轻工、装潢两个研究所带动下,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系统内共有科技研究所、总工程师办公室等专业机构12个,精心培育造就了一批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到1988年末,系统内拥有科技专业人员1749人,其中高级职称28人,中级职称213人,初级职称402人,员309人,未评定专业职称的797人。科技队伍的发展壮大推动了一轻工业的科研、质量、技术、管理、产品开发等向更深更广度发展。
全民所有制企业和中型企业占主导地位。1988年,全民所有制企业41户,占一轻工业系统71户工业企业的57.7%,工业总产值却占94.7%。全系统的17户中型企业都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其工业产值占全系统总产值的69.1%。固定资产占91.77%,利税占55.04%。
从长春市解放到1988年的40年间,长春一轻工业有较大的发展,但也有一定的工作失误和差距。
从企业方面看,一是有的企业致力于做贡献,不注重企业自身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甚少,技术改造跟不上,使企业长期改变不了旧面貌。长春市玻璃仪器厂是一个建厂40多年的老企业,建厂后累计给国家创利税3554万元,可是固定资产总投入只有270万元,到1988年末,仅有固定资产原值431.7万元,净值151.5万元。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的再生产能力和后劲的匮乏。二是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起点低,周期长。自行车厂70年代的20条生产连续线技术改造工程一干就是10年,工程上去了,产品落后了,仍然使企业摆脱不了困境。三是缺乏慎密的调查研究,盲目扩大生产能力,缝纫机总厂1980年增加年产30万架缝纫机的生产能力的扩建工程,3年完成后,市场饱和,产品滞销,企业难支,被迫转产。
从宏观上看,对工业投资比例不够协调,也构成长春一轻工业发展速度不够快的重要原因,仅从全市历年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完成投资额的几组数字就可见一斑。1958年,全市工业投资总额15410万元,其中重工业占68.5%,而轻工业只占3.6%,轻重工业比重为1比19。1962年全市投资总额2911万元。其中重工业占41.2%,轻工业只有1.3%,轻重工业比重1比32。1978年全市投资总额17280万元,其中重工业占43.8%,而轻工业占6.3%,轻重工业比重1比7。1988年全市投资总额达到130173万元,其中重工业占52.6%,而轻工业只占3.6%,轻重工业比重1比15。而全市1988
年工业企业所获利润88767万元中,重工业占76.4%,轻工业占23.6%,轻重工业比重为1比3.2,与投资1比15的比重显然不够合理。
几十年来,长春市轻工业是一个投入少,产出多,见效快,贡献大的行业。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一轻工业志》
本书记述了长春一轻工业沿革、自行车行业、缝纫机行业、时钟行业、玻璃制品行业、陶瓷行业、搪瓷行业、保温容器行业等行业的兴起与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