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099
颗粒名称: 二、教育机构
分类号: S851.3
页数: 12
页码: 306-3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畜牧业教育机构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机构、长春畜牧兽医大学、长春农学院、吉林农业大学等。
关键词: 教育机构 长春市 畜牧业

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机构
  东北沦陷时期,由于畜禽及其产品是比较重要的战争军需物资,为此,伪政府比较重视畜牧业教育。1934年,伪实业部成立“农林技术员养成所”,1939年改为伪“中央农事训练所”,地址在长春市宽城子,后迁到长春郊外净月潭。最初的入所条件,为招收高级中学或农林学校(包括日本农林学校)的毕业者,后改为招收省、市、县(旗)公署农事试验场、农事合作社等农林机关之委任官试补级以上人员。学习内容为农、林、牧专业课程。现在长春工作的华春禽业联合公司总畜牧师王执中就毕业于这个“中央农事训练所”。
  1940年,伪满政府在长春设立“新京畜产兽医大学”,地址位于现工农广场南吉林省工业学校旧址。招中日两国学生,教师均为日本人,学制3年,每年毕业学生约80名,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学校停办。农安县种畜场高级畜牧师许承构系该校第一期毕业生。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张乃武研究员系该校第三期毕业生。
  1946年5月国民党占据了长春,7月国民党政府在长春设立了“国立长春大学”,10月,在国立长春大学内设农学院,农学院是在接收“新京畜产兽医大学”等农科院校人员、设施的基础上建成的,地点位于现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设农艺、畜牧、兽医、森林、农业经济系。畜牧、兽医系学制4年,每班有学生30~40名。现吉林农业大学郑经农教授当时曾在该校任教,讲授畜牧学、农业经济学。1948年4月,长春被解放军围困后,长春大学南迁北平、天津。部分师生在地下组织影响下,通过封锁线投奔解放区,被编入东北大学。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教育,从50年代起就兴建了各类高、中、初等农业学校,从事农业教育。各学校都设有畜牧兽医专业,培养了大批畜牧业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为长春畜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将各校的基本情况及培养人才情况介绍于下:
  (1)长春畜牧兽医大学
  长春畜牧兽医大学是1956年7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畜牧兽医大学转业到地方而改名的一所高等院校。地址位于长春市同光路。其前身是1953年2月由原齐齐哈尔东北军区第一高级兽医学校,北京市军委兽医学院,中南军区兽医学校,西南军区兽医学校和华东军区兽医学校合并而建立的。1956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畜牧兽医大学全体教职员工集体转业到地方,改校名为长春畜牧兽医大学,改名后党的关系在吉林省委,行政由中央农垦部领导。设畜牧、兽医和军事兽医3个系。畜牧和兽医2个专业学制为4年,从1956年开始在吉林省内招生。军事兽医系学制为5年,学员由部队保送。1956年农垦部王震部长到学校视察工作,并指出:畜牧兽医大学要为农垦系统和吉林省的畜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要继续完成为军队培养兽医干部的任务。
  何济林任长春畜牧兽医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曹荫槐任副书记,萨音任副校长。学校师资队伍、教学设备都很强。全校有教职员486人,其中教学人员161人(教授7人,副教授15人,讲师49人,助教68人,教员22人)。在校学生810名,其中,地方本科生413名(畜牧148名、兽医265名),军事兽医学员397名。全校房舍建筑面积为6.7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2万册,实验室设施初具规模,可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1957年春为开拓实习实验基地,长春市将大西农场移交给长春畜牧兽医大学作为校办农场。195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长春畜牧兽医大学的领导关系由农垦部转为农业部和吉林省共管。
  1958年4月,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并入新建的长春农学院。
  (2)长春农学院
  长春农学院经办于1958年3月至1959年6月。长春农学院是由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北安农学院、长春农学院筹备处合并而成的。早在1955年吉林省委就决定筹建农学院,并向高教部、农业部报请批准。1956年4月组建“筹备委员会”。5月30日高教部征得农业部同意,决定:1957年在吉林省设置农学院。6月农学院筹委会召开会议,讨论了专业设置、发展规划和校址问题。认为校址设在长春市为宜,鉴于校址确定在长春,因此,校名拟称为:长春农学院。1957年8月中央将长春畜牧兽医大学移交给吉林省领导,同时,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协商,酝酿将北安农学院调整给吉林省,基于这种情况,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向中央报告,请求将北安农学院拨给吉林省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1957年11月11日得到国务院批准。1958年3月经吉林省委批准成立合并工作委员会。1958年4月4日北安农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将仪器、设备、图书等搬迁到长春市同光路长春畜牧兽医大学校部合并。4月23日高教部发来长春农学院院印,并同时启用。5月4日全院师生代表集会,热烈庆祝长春农学院成立,大会确定:5月4日为长春农学院校庆日。5月上旬,周恩来总理亲笔为“长春农学院”书写了校名。
  新成立的长春农学院由何济林任院长兼党委书记,李冷斋、张树仁、萨音任副院长,曹荫槐、王秉纶任党委副书记。设5个系,即:农学系、土壤农化系、兽医系、畜牧系和军事兽医系。有教师298名,其中,教授8名,为崔步青、郭璋山、叶重华、刘心舜、李玉秀、杨本升、李学民、尹吉三。副教授16名。讲师98名,助教18名,教员67名。共有本、专科学生1484人,研究生14人。畜牧系主任崔步青,副主任刘永鲁。兽医系主任叶重华,副主任祝玉琦。军事兽医系主任张功甫。
  1958年全院教职员工参加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讨论)、“三勤”(即勤工俭学、勤俭办学、勤俭生产)运动。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广大师生到农场深翻土地,除草,秋收,青贮,积肥。到实验农牧场饲养家畜家禽。在“三勤”运动中,据校勤工俭学办公室统计,1958年全院41个班987名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劳动,累计工作日6376个。还参加了抗旱、修水库、修铁路、绿化等义务劳动。广大师生通过劳动,接触了社会,接触了生产实际,获得了书本上得不到的感性知识,使理论联系了实际,增强了同劳动人民的感情,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有很大益处。但是,由于参加社会活动、政治运动过多,劳动安排过多,甚至以劳动代替了课堂教学,打乱了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质量。
  1959年3月至8月,师生继续下放劳动,畜牧、兽医系56年级师生下放到白城地区。下放期间以参加生产劳动锻炼为主,结合生产进行教学为辅。
  1959年6月,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长春农学院改为吉林农业大学。
  (3)吉林农业大学
  1959年6月经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6月15日长春农学院正式改名为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是根据1959年中央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整顿1958年新建的全日制和半日制高等学校的通知》精神改名的。新改名的吉林农业大学在师资、设备及校舍建设等方面都有所加强。全校共有教职工1625名,其中教师302名(教授、副教授19名,讲师56名,教员15名,助教157名,中专部教师55名)。共有本科生1490名,农机中专部学生815名。根据专业课性质设教研室36个,各种实验室50余个,并有教学实验农场1个。1959年7月在实验农场区北侧开始兴建新校舍,学校总体规划图是经于克副省长和徐元泉副省长批准的,学校规模为在校生2500人,当年开工的有校部楼、农学系、土化楼、学生宿舍、食堂和兽医院。
  1959年全校2000余名师生下放到人民公社、国营农场和校办工厂、农场参加3~6个月的生产劳动。畜牧兽医系的216名学生,51名教师参加了省市组织的抢救白城地区瘦弱病畜禽工作,长春地区的马鼻疽检疫工作及家畜疫病预防注射工作。
  1960年学校抓了教学、科研和生产劳动三者关系的调整。按照1.5:2.58制修订了教学计划,即:在1个学年中放假1.5个月。劳动2.5个月,学习8个月。1960年暑期学校开办了畜牧兽医和农学2个函授专业,学制4年,首批招收函授生349名。1960年夏新校舍主楼主体建成,学生第一宿舍接近完工。
  1961年3月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吉林特产学院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改为吉林农业大学特产学院,设经济动物、药用植物和果树园林3个专业。
  1961年11月26日,国务院通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为了适应军队培养训练兽医,国务院同意将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军事兽医系)交还给军队。原校长兼党委书记何济林,党委第二书记曹荫槐回兽医大学任职。1962年3月移交工作全部结束。将兽医系全体教师及马列、外文、基础课教师106人(其中:正、副教授14人,讲师45人,助教47人),校直单位党政干部、职员84人,工人85人交还给兽医大学。
  分校后,吉林农业大学进行了初步调整,之后步入了紧张的迁往市郊办学的准备工作。在未正式搬迁前基础课、试验课多集中在市内教学,专业课在新建的宿舍楼内授课时间较多。
  1962年7月吉林农业大学毕业学生691名,其中农学87名,园艺49名,土壤农化55名,农业生物物理29名,兽医95名,畜牧47名,农机化27名,药用植物150名,经济动物63名,果树园林89名。8月16日吉林省教育厅、农业厅函告:吉林农业大学今后建校规模为在校生保持1600人。设农学、土壤农化、畜牧兽医、农机、特产等5个系。1962年7月,位于长春市郊东环路南的新校舍已有2.3万平方米交付使用,8月以后将农学、土化、牧医3个系的1、2年级学生及校部各单位全部迁到新校舍。3、4、5年级学生暂留“王字楼”授课。1963年8月全部搬到新校舍。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吉林农业大学停课,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1969年在“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形势下,宣传队将吉林农业大学占全校职工总数70%以上的干部教师下放到浑江、东丰、镇赉、抚松、前郭旗等偏远山区和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1970年2月8日根据“农业大学办在城里不是见鬼吗?要统统搬到农村去”的指示,吉林省革委会决定将吉林农业大学搬迁到前郭旗七家子去办学。春节过后,农学、畜牧2个系下迁人员被安排在七家子农场5公里外的双丰农场。3月中旬学校又将迁去的部分师生招回长春校部,参加“一打三反”运动。1970年5月18日吉林省革委会又决定将吉林农业大学迁到白城市办学,12月初学校基本上迁到了白城市。这两次搬迁,白白地耗费了国家大量资财,损失了许多贵重物品设备。在白城办学期间,吉林农业大学从1972年开始又招收了学制为3年的工农兵学员。9月农学、农机、畜牧兽医3个专业招收296名工农兵学员。还办了1个2年制的农业技工班,招收学员120名。1973年9月继续招收工农兵学员,农学、果树、土壤农化、畜牧兽医、农业机械化5个专业招收学生350人。
  1976年6月吉林省委决定把吉林农业大学“一分为三”,按5、3、2比例分解为白城农学院、哲里木盟农牧学院和通化农学院。7月学校干部教师全部被分配到白城、哲盟、通化3所农学院。其中白城农学院分配教师146名,哲里木盟农牧学院分配教师89名,通化农学院分配教师62名。分散办学后,3个农学院在教学、生活上处于了极端困难的状态。“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吉林农业大学惨遭破坏,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1978年3月吉林省革委会决定恢复吉林农业大学。6月学校开始回迁,6月8日吉林农业大学在长春市原校址隆重举行大会,庆祝吉林农业大学恢复成立。吉林农业大学恢复成立之后,教学逐步步入正轨。1978年10月学校在全国第二次统一招生时,9个专业共招新生401名。11月经省委批准将吉林特产学院收回迁至长春,改为吉林农业大学特产系,12月招收学生44名。1978年末,学校5个系,11个专业,1977年、1978年2个年级共有在校生843名。1984年6月学校又增设了农畜产品贮藏和加工专业,为学制3年的专科,拟逐步向4年制的本科发展,1987年单独建系。1985年增设了中兽医专业,暂办专科,学制3年,每年招生30名。1985年4月5日畜牧兽医系改为动物科学系。1988年2月经省教委批准在动科系增设3年制的兽医公共卫生专业,从1988年暑期开始招生。
  (4)长春市农业学校
  长春市农业学校建于1958年5月。隶属于吉林省农牧厅和长春市农林局,以农林局为主,是1所县团级全日制地区级中等农业学校。
  1958年3月,经市农林局、市教育局提议,市委农工部同意,决定由市农林局副局长周希纲率李明正等5名同志筹建该校。最初校址设在长春市郊区大屯镇。
  1958年5月15日长春市农业学校在大屯镇举行了开学典礼。当年招收学生120名。由于校址是选在东北沦陷时期的“满洲青年训练所”的废墟上,开学后全校师生边建校边学习。7月建成砖瓦结构的教学、生活用房3栋,面积为1500平方米。8月吉林省委宣传部决定将长春市农业学校升格为长春市农业专科学校。9月团市委将青年集体农庄及其中学部3个班并入长春市农业学校,改校名为共青团长春市农业大学。1959年4月团市委青年集体农庄人员分出,又复称长春市农业专科学校。
  1959年7月,学校迁往九台县卡伦镇原朝鲜族孤儿学院旧址与九台县农业学校合并,恢复校名为长春市农业学校。设中专、初专2个部。有教师48名,在校学生766名。土地132公顷。
  1960年5月,长春市委决定将学校迁到长春市郊区兴隆山镇,在吉长铁路南侧接收了长春市五一钢厂厂房建新校舍。11月新建校舍1600平方米,同时与九台县农业学校分家,11月10日搬到新建校舍。1965年4月学校又新建成3636平方米教学楼1座,添置了60万元的教学设备、仪器,装备了图书馆,开办了兽医院,建立了兽药厂。拥有耕地43公顷。设农学、园艺、牧医、农田水利、农业会计等5个专业。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学校停课,师生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1969年冬大部分干部、教师被下放到农村。1958年到1969年学校共培养学生1012人。
  1970年11月学校停办,教学设备、图书被洗劫一空。
  1973年6月长春市农业学校恢复。9月招收2年制农学专业工农兵学员60名。以后又恢复了牧医、园艺专业,学制改为3年。1978年有教师59人,在校学生310人。1982年在教师中晋升教授2人,讲师9人,农艺师、畜牧师、会计师5人。1988年3月学校新增设经济动物、经济作物2个专业,学制4年。1988年学校有教师65人,在校学生389人。该校1973年恢复办学以后,共培养学生2009人。建校以后共培养学生3021人。
  (5)农安县耕读大学
  农安县耕读大学经办于1965年至1969年。校址设在农安县太平池水库。下设龙王、黄金、三岗3个分校。学校性质为“半耕半读,城来城去,社来社去”。办学目的是培训从长春市下乡的约3000名知识青年。学制3年。办学方式是送课上门。设有农学、畜牧兽医、农业机械3个专业。师资约有30~40人,一部分是本县抽调的,另一部分是从长春市各大专院校派去的。1967年末省教育厅将毕业的2期学生按大专和中专程度进行了分配。
  该校1969年停办。
  (6)各县(区)办的初等农业学校
  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两条腿走路”教育方针。在此教育方针指引下,长春市各县(区)相继办起了一批初等农业学校,这批农业学校中大多数都设有畜牧、兽医专业。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全书翔实记述了长春市畜牧业发展的进程,全书七章,包括畜牧业志、畜牧业资源、畜禽产品及饲料加工、畜牧科技、畜禽疾病的防治及检疫、畜牧业机构。

阅读

相关机构

长春农学院
相关机构
吉林农业大学
相关机构
长春市农业学校
相关机构
农安县耕读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