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饲料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0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饲料科技
分类号: S81
页数: 7
页码: 181-187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畜牧业饲料科技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的研究、粗饲料加工开发技术、草场的科学化改良和建设、饲料种植科技、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等。
关键词: 饲料科技 长春市 畜牧业

内容

一、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的研究
  1.非蛋白态氮饲料——尿素在饲料中的应用
  1978年长春市畜牧兽医工作总站利用尿素对黄牛育肥增重做了对比试验。方法是采用分组对比试验,每组4头牛,平均头重相近似,预饲期15天,试验期45天,在试验组与对照组日粮组成相似的情况下,试验组加喂0.1公斤尿素,对照组加喂0.4公斤豆粕,以比较0.1公斤尿素代替0.4公斤豆粕的饲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两组平均日增重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试验组屠宰率比对照组高0.4%,两组净肉率相同,试验组胴体出肉率比对照组低0.3%,试验组骨肉比,较对照组低0.9%。整个试验说明,在蛋白质饲料较缺的情况下,可利用尿素代替部分蛋白质饲料育肥牛。
  2.蚯蚓在养鸡业中的应用
  蚯蚓是80年代新兴起的养殖业。是一项新开辟的动物蛋白饲料。有关资料记载,在蚯蚓的鲜体内含蛋白质40%以上,干体内含蛋白质70%左右。在蚯蚓体内有一种特殊的酶质能分解蛋白、脂肪、粗纤维,具有促进消化,提高饲料转化率的功能。1979年冬季,吉林省生物研究所与长春市德惠县种畜场以《蚯蚓为添加剂饲料对来航鸡产蛋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处在产蛋低潮的520日龄的来航鸡,每日日粮中喂蚯蚓6%(干物质计算)共喂63天,试验组比对照组产蛋提高4.1%,18只鸡省粮48斤,蛋料比为1:4.4,而对照组为1:6.7。试验组鸡蛋的蛋白质达15.13%,对照组鸡蛋白质为11.19%。1980年德惠县、双阳县和长春郊区开始在一些专业户中养殖蚯蚓并应用于养鸡业中。
  二、粗饲料加工开发技术
  1.饲料青贮、半干青贮技术的推广
  长春从1952年开始推广饲料的青贮、半干青贮技术。可供青贮、半干青贮的饲料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玉米秸、甜菜叶、葵花头、蒿草、树叶等。长春市畜牧业资源普查时,查清长春可供青贮、半干青贮饲料,除去烧柴做肥料等用外,总蕴藏量达8万吨左右。据各年度记载,1952年长春市示范农场青贮了22窖,118吨,并吸收了奶牛业者10余名在示范农场学习青贮方法。1959年长春市青贮饲料达27596吨,1980年达28940吨。从1952年开始推广,经过近30年的工作,仅在长春市奶牛场、农安县种畜场、双阳种畜场、双阳县鹿场等单位全面推广应用,面上由于受粉碎机械、技术指导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制约,一直是推而不广。1980年以后,随着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市场与价格的全面放开,促进了节粮型畜禽的迅速发展。加之从1986年吉林省畜牧局将此项工作列为技术推广项目,中央专门召开了青贮工作会议,并从1986年起每年都组织东北三省联评检查,更促进了青贮、半干青贮饲料的发展。1986年长春市贮量达1亿斤,长春郊区被农业部授予先进县(区);1987年长春市贮量达3.5亿斤,农安、双阳、榆树、郊区被评为青贮达标县,长春市被评为农牧渔业部达标地区。1988年贮量2.3亿斤,列吉林省第一位,是全国第7个达标市。
  2.物理加工青饲料的应用
  长春从60年代开始改变切碎煮熟的方法,在一些地方采用打浆处理,既解决了缩小青饲料体积,又增加了猪采食量和增重的目的。
  3.“人工瘤胃”发酵饲料(牛胃液发酵饲料)的推广应用
  “人工瘤胃”发酵饲料,长春市于1973年配合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所,首先在吉林省内开始科研工作。当时在榆树县闵家公社三合三队猪场进行试点,到1975年长春市开展了3个点,除榆树闵家公社外,还有榆树县弓棚子公社长发大队一队、农安县哈拉海公社金大房子四队。
  试验表明,“人工瘤胃”发酵饲料,对改良粗饲料的质地,使硬变软,增强适口性,扩大采食量,减少消化系统疾病和促进增膘复壮,有一定作用。
  试验结果证明,喂用“人工瘤胃”发酵饲料日粮与无曲盐水或自然发酵饲料日粮对比,猪体的增重率一般可提高15—20%,另外对提高母猪繁殖生产力有较好的效果。榆树县闵家公社三合三队,经过3年生产饲喂,1975年,46头可繁母猪,共产78窝仔猪,平均每头母猪年产1.7窝,每窝成活仔猪7.8头,每头母猪平均年成活仔猪12.36头,成活率为85%以上。比喂用“人工瘤胃”发酵饲料以前年分的猪群生产力有显著成倍增长。
  三、草场的科学化改良和建设
  长春市于50年代末期和70年代中期,对长春草场资源和牧草品种资源进行过局部考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地在调整农、林、牧结构时,开始重视草场资源,1980年按照中央和吉林省的部署,长春进行了牧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工作,除编制了《长春市畜牧业资源调查与区划》,还按照北方草场资源调查办公室的部署,长春在畜牧业资源调查与区划中,全面普查了草场资源。基本摸清了长春草场资源的现状,填补了长春草场资源无全面分析记载的空白,为合理开发草场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长春有草场129万亩,按“北草办”规定,科学的划分了类、组、型,对草场植被产量与质量进行了“分等划级”。并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利用,加强保护,重点建设的方针,重点在草场面积较大的农安县开展了草场建设和管护。自1979年到1988年间,经国家、集体共投资137万元,采取围栏封育、人工种草、草地深松等建设与改良措施,到1988年末共围栏草场5.2万亩,人工种草6.8万亩,改良草地10万亩。已使部分地方亩产鲜草从29.16公斤提高到362.5公斤,提高了11倍。总的来看,长春的草场资源,现正在改变着天然草场的低产,“三化”和“吃大锅饭”无人经营管理的局面。
  四、饲料种植科技
  1.高产饲料的种值
  长春市从60年代初开始种植西米谷、苜蓿、草木樨、饲用甜菜、饲用胡萝卜等作物。1965年德惠县种植西米谷、饲用甜菜等作物1万多亩。之后,因与粮食作物矛盾,逐渐削减了饲料作物面积。70年代中期在吉林省农科院的协作下开始栽植聚合草,榆树县从1975年起,开始推广种植聚合草当年全县搞了3个试种点种植聚合草3亩,到1977年普及到榆树县38个公社150个大队550多个小队,栽种面积1500亩,农安、德惠、九台、双阳、郊区也都相继栽种。从1978年以后,因聚合草需水肥条件较高,低温越冬困难,多因越冬而冻死,从此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到1980年基本绝迹。
  2.充分利用水面,发展水生饲料的技术
  放养水生饲料技术,长春市是从1974年开始引种试繁的,探索经验后大面积推广。
  在长春放养的水生饲料,主要有绿萍、细绿萍、水葫芦等。据营养测定,其蛋白质含量在16%以上。长春可利用放养的池塘、沟渠、季节性沼泽有20万亩左右,每年夏季可大力繁殖水生饲料喂养猪、鸡。从长春水生饲料的繁殖情况看,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上旬,可利用罐头瓶或水槽放在温室内保种,4月末到5月初扩繁,5月中、下旬开始放养,一般6~8月繁殖较快,一直可利用到10月初。长春畜牧业资源普查统计,1981年长春共放养细绿萍5007亩,水葫芦690亩,共采集喂用细绿萍622.5万公斤,水葫芦11万公斤。1982—1986年因冬季保种等问题,放养面积逐年下降。1987年长春市总结了榆树县自保、自繁、自养细绿萍的经验,并在德惠、九台、双阳、郊区全面推广、促进了水生饲料的发展。1988年长春市共放养细绿萍1400亩,收集细绿萍饲料2000多万公斤。
  五、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长春养鸡业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形成以后,随着饲料加工业的发展,在养鸡业中开始广泛采用促生长剂及矿物质微量元素添加剂的广泛应用。在养猪生产中,从1984年开始应用育肥灵、翠竹牌添加剂、“808”添加剂等,都收到了较好的育肥效果。
  六、饲料质量监测技术的应用
  长春从1985年以后,按国家发布的饲料质量监测技术标准,开展对饲料中粗蛋白质、水分、粗纤维、粗灰分、总磷量、钙、水溶性氯化物的测定,监督了饲料质量,保证了饲料工业的健康正常生产,也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全书翔实记述了长春市畜牧业发展的进程,全书七章,包括畜牧业志、畜牧业资源、畜禽产品及饲料加工、畜牧科技、畜禽疾病的防治及检疫、畜牧业机构。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