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畜牧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06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畜牧科技
分类号:
S81
页数:
20
页码:
174-193
摘要:
本章记述了长春市畜牧科技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畜牧科技概况、畜禽饲养科技、饲料科技、科技队伍等。
关键词:
畜牧科技
长春市
内容
第一节 畜牧科技概况
旧中国长春的畜牧科技比较薄弱。没有机构和规划,畜禽品种的改良,优良畜禽品种的来源,主要是移民迁居和沙俄入侵所带入,并经过繁衍和杂交选育形成一部分优良品种。
沦陷时期,伪政权出于军需和掠夺的需要,实施了两个伪满畜产开发五年计划,引进了一些优良畜禽品种,设立了部分“场、站、所”等研究机构。
国民党统治时期,时间较短,没着手于畜牧科技方面的工作和研究。
长春解放后,畜牧兽医事业受到了重视,畜牧兽医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建立健全了行政、科研等组织机构。对畜牧科技进行了总体规划,畜牧科技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畜牧、繁改、兽医防疫、饲料等科研与推广机构。
一是以长春市农研所畜牧研究室及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解放军兽医大学畜牧系为中心的畜牧科研体系,正在不断充实和加强;二是以长春市畜牧局、长春市畜牧兽医工作总站、长春市家畜繁育指导站为核心,以所辖的各县(区)畜牧局、种畜场、畜牧兽医站、配种站为骨干的畜牧兽医推广网络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3条体系:一条是已形成三级防疫网体系;第二条是初步形成畜禽良种繁育推广网络体系;第三条是正在完善以长春市华春禽业联合公司饲料厂为龙头,以市、县(市、区)饲料公司饲料厂和各乡(镇)饲料厂为骨干的饲料生产加工网络体系。并初步形成学术交流、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科学普及相配合的科技网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长春的畜牧科技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为配合畜禽产品的商品基地建设,发展了适度规模经营、区域性治理、粗饲料的开发和利用、规范化的管理等项新技术开发和推广,在许多地方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工作中坚持了科研与推广相结合,以推广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的方针。并立足于开发本地资源,坚持“三个为主”,即以开发性研究为主,以面向生产研究为主,以引进技术为主的原则,并着眼于“短平快”的星火计划课题,收到很好的效果。从基础情况看,长春的畜牧科技事业是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春市在工作中,紧密结合生产,并针对当前生产和长远发展中的战略性和急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统筹安排,合理部署,在畜禽饲养管理,繁殖改良,粗饲料的开发利用,疫病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而使长春的畜牧业,开始由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规范化、科学化技术型方向发展。在科技成果方面,先后取得了“畜牧业资源调查与区划”、“蛋鸡笼层改造”(三改四)的研究、“炭凝集反应快速检验猪囊虫的研究”、“荧光抗体诊断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瘟”的研究等畜牧兽医科技成果14项。这些成果有的正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有些成果已经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春畜牧科技事业在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思想指导下,注意了宏观上的科学指导与科学调控,使整个畜牧战线上全方位的突破了因循守旧思想的束缚,克服了片面强调发展数量的倾向,走向了现代化、科学化的指导路线。在生猪生产方面,提出“保护母猪、稳定猪源、提高母猪三率(受配率、受胎率、繁殖成活率),控制母猪数量,防止生猪生产大起大落;在黄牛生产中,当役牛出现饱合苗头后,为巩固、稳定黄牛生产,提出黄牛的方向是一是“转向,由生产型转向生活型”;二是改良,以提高黄牛质量;三是“育肥出栏,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养鸡生产中根据盲目养种、卖种现象,及时提出了种鸡的饲养数量要和生产群比例相适应,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防止盲目引种、养种,造成发展种鸡过剩,出现种蛋、种雏过剩。并在专业化养鸡队伍中广泛推广应用配套技术,即笼养鸡、养鉴别雏、良种鸡、喂配合料、火炕网上育雏,从而提高了养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畜禽品种改良方面,长春解放前,人工授精配种技术只在个别地方应用于马的配种。长春解放后,从50年代初开始逐渐广泛应用于马、猪、牛、羊,80年代后进而应用于鸡的繁殖。在广泛开展常温人工授精配种的基础上,于1974年开始采用冷冻精液配种,对精液的保存由常温、低温发展到超低温(零下196℃)用液氮保存。使人工授精技术在长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加速了优良品种的推广和畜禽品种的改良。1986年在长春开展了80年代的新技术——牛胚胎移植技术,并在长春郊区大南乡试验获得成功。
在畜禽疫病的防制工作中,认真贯彻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使危害畜禽较大的疫病得到了消灭和不同程度的控制。畜禽的防检疫工作也有了突破性进展,并随着市场的开放、搞活,加强了流通环节中的防检疫工作,并强化了检疫规程,扩大了检疫范围,走上了综合治理的轨道。
长春解放后,先后引进各种畜禽品种80余种,利用这些优良品种杂交改良本地畜禽,有效地提高了畜禽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并在畜禽品种杂交改良、选育提高过程中,确定了长春的当家品种和主推品种,并已初步形成杂交组合群、组。生猪坚持以长白猪、大约克夏、杜洛克(为主推品种)作父本,优良本地黑猪或东北民猪作母本的杂交组合;蛋鸡以星杂“579”、罗斯、海赛克斯鸡为主推品种;肉鸡主推艾维茵鸡和AA鸡;黄牛坚持以西门塔尔牛作父本改良本地牛,向役肉用方向转化,在城市郊区采用中国黑白花奶牛为主推品种(作父本)改良本地牛,向乳用方向发展;奶牛坚持中国黑白花奶牛的主推方向;绵羊主推中国细毛羊、东北细毛羊、新疆细毛羊,山羊主推萨能奶山羊;马匹坚持用阿尔登马改良本地马。现在已经或正在改变着长春生猪晚熟、育肥期长、高消耗、低效益;养鸡业中的开产期晚、产蛋率低;黄牛生产的产肉率低、肉质差;奶牛业中的低产、高消耗的缺点,向早熟、易肥、高产、优质、低消耗、繁殖多、适应性强、易管理的品种方向发展。长春已经利用这些优良品种,先后杂交改良了本地畜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提高了良种和改良种的覆盖面,1988年长春拥有良种和改良种的比重,马占61.5%、猪占60%、牛占30%、奶牛占100%、羊占95%、家禽占28.5%,商品瘦肉型猪占出栏猪的23.4%。部分专业化饲养的村、屯,其良种比重可达90%以上。并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农安、榆树两个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的商品瘦肉型猪占出栏猪的64.9%。出栏猪的胴体重由1980年的74.2公斤,到1988年增长到93.3公斤。肉类总产量由1979年的66913吨到1988年提高到133552吨,增长99.6%;蛋类产量由1978年的11562吨到1988年提高到81581吨,增长6倍多;奶类总产量到1988年已达到43312吨,比1978年的8552吨,增长4.1倍,绵羊毛由1978年的352吨,到1988年提高到738吨,增长1.1倍。
畜牧科技包含着畜禽品种的繁殖改良、疫病的防治(制)、畜禽的饲养管理、饲料的开发利用、科技队伍的状况等诸方面,有些内容在其它章节已经表述,在本节只作了概述,以下几节侧重记述饲养科技、饲料科技及科技队伍状况。
第二节 畜禽饲养科技
一、解放前畜禽饲养管理状况
《满洲帝国经济全集》的农政篇中记载,农家富有爱畜心,但饲养管理极其粗糙,饲养器具有马槽子、猪槽子、料斗子等,用铡刀将谷草、野草截断喂役畜。役用的马、骡、驴、牛放在简陋的小棚子及庭院内,饲料是以秆棵为主的苞米秆、麦秸、豆秸、豆荚、谷草等。7~8月农闲时,只是放牧,补饲切碎的谷草捆,农忙时每天每头给2升高粱,并加喂粗饲料使其吃饱;对猪的饲养几乎是以放牧及杂草谷物为食,每天每头给予5市合①(1市升=10市合、1斗=10升)米糠分三回分给,冬季大雪覆盖时,给6~7市合米糠,育肥或妊娠、产后的猪给煮熟高粱1升左右。家禽类1年之中几乎依靠放牧觅食,一般1年3~4升食,1~2斗稗子,鸭子仅给3~4斗稗子。
二、解放后畜禽饲养管理的研究应用
畜禽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是随着畜牧科技的进展,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和饲养管理体制的变革而发展。解放初期,以一家一户为一个饲养单位,当时由于科学技术落后,畜禽数量较少,很少开展这方面的研究。1953年成立了初级社,牲畜由社统一经营,1956年实现合作社,1958年公社化,家畜由个体饲养变为集体所有,开始集中饲养,集中使役,农民对改进饲养管理方面的研究积极性不高,尤其是1958年出现的“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严重的挫伤了农民饲养畜禽的积极性。1959年纠正了此风之后,生产稍有恢复。1962年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国务院贯彻了《关于发展大牲畜的十条规定》,长春市恢复开放了13处牲畜交易市场。畜牧业开始全面回升,并逐步开展畜牧科学技术的研究。1964年积极开展了中间科学试验,长春市畜牧局配合长春市科委与吉林省畜牧、特产、九站农科所以及农安种马场等部门协作,在双阳县第二鹿场开展了仔鹿人工哺乳、驯化骨干仔鹿5只,混群驯化153只;长春市畜牧局还配合吉林省畜牧科学研究所,在长春市的德惠县边岗公社、农安县万顺等公社的16个生产队推行了《中部农区牲畜(马、骡)饲养管理技术档案》,通过基层多点试验,不仅取得了数据,而且为生产队合理科学饲养管理牲畜,推行饲养管理技术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畜牧业生产受到“左”的思想干扰,徘徊不前,科学饲养管理也被批为“洋框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党的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取消了对家庭饲养业的限制,放开了价格,调整了畜产品的流通渠道,调动了农民饲养畜禽的积极性,进入了全面研究探索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的新时期。
1.改革了畜禽饲养方式与饲养技术
1983年,长春市全面推广了冬季扣塑料暖棚养畜禽,这是饲养方式科学化的一场革命。解决了东北地区一年养畜半年长肉的问题,在生产实践中达到了减少饲料用量,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的目的。农安县在滨河乡优胜村畜牧场试验记载,采用扣塑料暖棚养猪,平均日增重在0.57公斤以上,比不扣棚养猪增加103克,提高21.9%,差异明显。从料重比情况看,扣棚组为4.3:1,不扣棚组为5.27:1,扣棚比不扣棚每增重1公斤可节约饲料0.97公斤,饲料利用率提高18.4%。每头猪比不扣棚多提高经济效益15~17元。1988年长春扣暖棚34552户,扣暖棚养畜禽388万头(只),占吉林省扣棚养畜禽总数的36%。配套技术饲养畜禽在长春的专业化饲养中广泛应用。在生猪生产中,改劣种为良种、改吊架子的饲养方法为直线育肥法,改单一饲料为配合饲料、改冷圈为暖舍的“四良四改”配套技术。1988年配套技术养猪4.5万头,这种配套技术的养猪方法,从发展趋势看,正在由点向面上发展。在养鸡业中推广了良种鸡、鉴别雏、笼养、喂配合料、火炕网上育雏,这种科学的养鸡方法在专业化的饲养中有突破性进展。1988年实现了配套技术养鸡178万只,占专业化养鸡的89%。在养牛、养羊中推广了扣棚养、喂青贮料、育肥出栏。在养鹅业中开始向鹅肉、鹅毛(搞活体拔毛)、鹅肝(肥鹅肝开发)等综合开发利用方向发展。1988年长春市鹅活体拔毛314万只,占吉林省608万只的51.6%。
2.对于猪的育肥方法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探索,特别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了飞速的进展。通过多次育肥对比试验分析,杂交优势筛选研究,不断吸收国外、国内的先进经验和不断实践探索。
1978年吉林省农科院畜牧所张泽林副研究员先后在农安县三盛玉乡畜牧场和南关区幸福乡光明村畜牧场,做了猪的直线育肥科学试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随着塑料薄膜在畜牧业上的应用,从1985年以后,冬季扣塑料暖棚养畜禽形成了发展趋势,特别是在那些专业化养畜禽户中得到了全面发展。1987年长春市总结推广长春郊区合心乡哈达村杨自鸣的直线育肥法,首先在吉林省畜牧局把杨自鸣育肥法概括为“四改”即土种改良种;单一饲料改配合饲料;冷圈改暖棚;改“吊架子”为直线育肥。应用“四良四改”配套技术养猪,发挥了整体功能作用,提高了科学养猪水平,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8年农安县有5个乡23个村集体养猪场、29个乡镇畜牧站和328个户采用“四良四改”配套技术。共养猪30066头。在进行综合分析时随机抽样101户和7个畜牧站,其中101户养猪4548头,平均入栏重15.9公斤,结束体重为100.3公斤,增重84.4公斤。平均饲养天数为131.2天,平均日增重为643.3克,平均每头猪消耗饲料为291公斤,肉料比为1:3.45,平均每头猪盈利100.62元。7个畜牧站养猪357头,平均每头入栏重12.4公斤,结束时平均体重100.8公斤,平均增重88.4公斤,平均饲养131.7天,平均日增重671.2克,平均每头猪消耗饲料295.6公斤,肉料比为1:3.34,平均每头猪盈利105.59元。不仅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实现了年出栏两茬猪,促进了长春生猪出栏率的提高。1978年长春市生猪出栏率为44.76%、1979年为53.03%、1980年为54.97%、1985年为81.01%、1988年达到96.21%。
3.对于黄牛的科学饲养管理与育肥的研究
这项研究长春于1980年开始开展,黄牛正处于由役牛向商品牛转化的初期,采取配套技术可提高黄牛的科学饲养管理水平。即一是改良,采用人工授精配种,提高个体产肉能力;二是采用青贮、半干青贮饲料补喂;三是育肥出栏,提高出肉率;四是棚舍饲养,保持稳定增长膘情。在育肥方法上,1986年,榆树县五棵树镇、双阳县大营子乡利用酒糟育肥瘦牛(架子牛)达万头,创产值200余万元。长春市畜牧局于1988年在榆树县五棵树镇和长春市家畜繁育指导站进行了酒糟育肥瘦牛试验。试验结果是五棵树试验组每头牛收入168.80元,体重增重1公斤消耗费用核人民币0.738元,长春市家畜繁育指导站试验组每头牛体重增加1公斤消耗费用核人民币1.18元,郊益是可观的。
4.对于鸡的饲养管理技米的研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各地相继涌现出大批养鸡专业户,为了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在专业化饲养中,全面推广采用了配套技术饲养。即推广了笼养鸡,引鉴别雏,养良种鸡,喂配合料。在育雏方法上采用火炕网上育雏,这样既扩大了饲养量,又提高了成活率,增加产蛋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长春郊区畜牧局1982~1984年专业户养1只蛋鸡,1个周期成本为15元,周期产值为28元;1985年1个周期饲养成本为25元,周期产值为41元,除去贷款利息,单只净利达12.8元;1987年1个周期饲养成本为25元,周期产值为41元,除去贷款利息,单只净利为17.10元;1988年1个周期饲养成本为43元,周期产值为55元,除去贷款利息,单只净利为9.60元。
5.鹅的综合开发研究
长春市1986年推广鹅活体拔毛技术,提高鹅的“身价”,促进了养鹅业的发展。1986年长春市鹅发展到193万只,1987年发展到286万只,1988年发展到688万只,比1987年增长1.4倍,鹅活体拔毛达314万只,占吉林省的51.6%,产羽绒73.1万公斤,年增收金额2155万元。养鹅最多的农安县,鹅活体拔毛收入户均102元。鹅业的系列开发,促进了流通领域的发展,在农安县万金塔乡形成了全国第二大羽绒市场,汇集了全国15个省、市,56个羽绒厂家派人定点收购,高峰时每天3~4千人参与流通,日成交额达5~6万元。
6.沼气液喂猪试验的研究
1988年吉林省畜牧局首次推出用沼气液喂猪的科技试验项目。此科技试验在长春市畜牧局的主持下,在德惠县布海乡岫岩村和三胜乡良种场村进行了试验。试验猪46头,试验初重平均23.5公斤,饲养114天,试验末重93.2公斤,平均日增重0.61公斤,对照组46头,试验初重平均23.1公斤,末重85.3公斤,平均日增量0.54公斤,试验组比对照组日增重提高0.07公斤。
7.仔猪超前断奶,补给代乳料的试验
1988年农安县种畜场做了仔猪超前断奶,补给代乳料的试验。采取仔猪产后28~30天开始断奶,经过3年6个生产周期107窝910头仔猪试验,效果很好。它提高了母猪产仔窝数,由平均产仔1.7窝提高到2.4窝,平均提高0.7窝,由年获15头仔猪提高到20头,并节省了饲料耗量,1头母猪哺乳期喂精饲料由300公斤下降到200公斤,两个哺乳期可节约饲料200公斤。
8.蛋鸡笼层改造的研究
1988年华春禽业联合公司试验推广了蛋鸡笼层由3层改4层的试验研究,并获得成功。通过对蛋鸡笼层“三改四”,华春禽业联合公司提高了饲养量5~7万只,增加产值250~350万元。此项试验获长春市科委科技进步2等奖。
第三节 饲料科技
一、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的研究
1.非蛋白态氮饲料——尿素在饲料中的应用
1978年长春市畜牧兽医工作总站利用尿素对黄牛育肥增重做了对比试验。方法是采用分组对比试验,每组4头牛,平均头重相近似,预饲期15天,试验期45天,在试验组与对照组日粮组成相似的情况下,试验组加喂0.1公斤尿素,对照组加喂0.4公斤豆粕,以比较0.1公斤尿素代替0.4公斤豆粕的饲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两组平均日增重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试验组屠宰率比对照组高0.4%,两组净肉率相同,试验组胴体出肉率比对照组低0.3%,试验组骨肉比,较对照组低0.9%。整个试验说明,在蛋白质饲料较缺的情况下,可利用尿素代替部分蛋白质饲料育肥牛。
2.蚯蚓在养鸡业中的应用
蚯蚓是80年代新兴起的养殖业。是一项新开辟的动物蛋白饲料。有关资料记载,在蚯蚓的鲜体内含蛋白质40%以上,干体内含蛋白质70%左右。在蚯蚓体内有一种特殊的酶质能分解蛋白、脂肪、粗纤维,具有促进消化,提高饲料转化率的功能。1979年冬季,吉林省生物研究所与长春市德惠县种畜场以《蚯蚓为添加剂饲料对来航鸡产蛋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处在产蛋低潮的520日龄的来航鸡,每日日粮中喂蚯蚓6%(干物质计算)共喂63天,试验组比对照组产蛋提高4.1%,18只鸡省粮48斤,蛋料比为1:4.4,而对照组为1:6.7。试验组鸡蛋的蛋白质达15.13%,对照组鸡蛋白质为11.19%。1980年德惠县、双阳县和长春郊区开始在一些专业户中养殖蚯蚓并应用于养鸡业中。
二、粗饲料加工开发技术
1.饲料青贮、半干青贮技术的推广
长春从1952年开始推广饲料的青贮、半干青贮技术。可供青贮、半干青贮的饲料资源比较丰富,主要有玉米秸、甜菜叶、葵花头、蒿草、树叶等。长春市畜牧业资源普查时,查清长春可供青贮、半干青贮饲料,除去烧柴做肥料等用外,总蕴藏量达8万吨左右。据各年度记载,1952年长春市示范农场青贮了22窖,118吨,并吸收了奶牛业者10余名在示范农场学习青贮方法。1959年长春市青贮饲料达27596吨,1980年达28940吨。从1952年开始推广,经过近30年的工作,仅在长春市奶牛场、农安县种畜场、双阳种畜场、双阳县鹿场等单位全面推广应用,面上由于受粉碎机械、技术指导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制约,一直是推而不广。1980年以后,随着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市场与价格的全面放开,促进了节粮型畜禽的迅速发展。加之从1986年吉林省畜牧局将此项工作列为技术推广项目,中央专门召开了青贮工作会议,并从1986年起每年都组织东北三省联评检查,更促进了青贮、半干青贮饲料的发展。1986年长春市贮量达1亿斤,长春郊区被农业部授予先进县(区);1987年长春市贮量达3.5亿斤,农安、双阳、榆树、郊区被评为青贮达标县,长春市被评为农牧渔业部达标地区。1988年贮量2.3亿斤,列吉林省第一位,是全国第7个达标市。
2.物理加工青饲料的应用
长春从60年代开始改变切碎煮熟的方法,在一些地方采用打浆处理,既解决了缩小青饲料体积,又增加了猪采食量和增重的目的。
3.“人工瘤胃”发酵饲料(牛胃液发酵饲料)的推广应用
“人工瘤胃”发酵饲料,长春市于1973年配合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所,首先在吉林省内开始科研工作。当时在榆树县闵家公社三合三队猪场进行试点,到1975年长春市开展了3个点,除榆树闵家公社外,还有榆树县弓棚子公社长发大队一队、农安县哈拉海公社金大房子四队。
试验表明,“人工瘤胃”发酵饲料,对改良粗饲料的质地,使硬变软,增强适口性,扩大采食量,减少消化系统疾病和促进增膘复壮,有一定作用。
试验结果证明,喂用“人工瘤胃”发酵饲料日粮与无曲盐水或自然发酵饲料日粮对比,猪体的增重率一般可提高15—20%,另外对提高母猪繁殖生产力有较好的效果。榆树县闵家公社三合三队,经过3年生产饲喂,1975年,46头可繁母猪,共产78窝仔猪,平均每头母猪年产1.7窝,每窝成活仔猪7.8头,每头母猪平均年成活仔猪12.36头,成活率为85%以上。比喂用“人工瘤胃”发酵饲料以前年分的猪群生产力有显著成倍增长。
三、草场的科学化改良和建设
长春市于50年代末期和70年代中期,对长春草场资源和牧草品种资源进行过局部考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地在调整农、林、牧结构时,开始重视草场资源,1980年按照中央和吉林省的部署,长春进行了牧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工作,除编制了《长春市畜牧业资源调查与区划》,还按照北方草场资源调查办公室的部署,长春在畜牧业资源调查与区划中,全面普查了草场资源。基本摸清了长春草场资源的现状,填补了长春草场资源无全面分析记载的空白,为合理开发草场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长春有草场129万亩,按“北草办”规定,科学的划分了类、组、型,对草场植被产量与质量进行了“分等划级”。并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利用,加强保护,重点建设的方针,重点在草场面积较大的农安县开展了草场建设和管护。自1979年到1988年间,经国家、集体共投资137万元,采取围栏封育、人工种草、草地深松等建设与改良措施,到1988年末共围栏草场5.2万亩,人工种草6.8万亩,改良草地10万亩。已使部分地方亩产鲜草从29.16公斤提高到362.5公斤,提高了11倍。总的来看,长春的草场资源,现正在改变着天然草场的低产,“三化”和“吃大锅饭”无人经营管理的局面。
四、饲料种植科技
1.高产饲料的种值
长春市从60年代初开始种植西米谷、苜蓿、草木樨、饲用甜菜、饲用胡萝卜等作物。1965年德惠县种植西米谷、饲用甜菜等作物1万多亩。之后,因与粮食作物矛盾,逐渐削减了饲料作物面积。70年代中期在吉林省农科院的协作下开始栽植聚合草,榆树县从1975年起,开始推广种植聚合草当年全县搞了3个试种点种植聚合草3亩,到1977年普及到榆树县38个公社150个大队550多个小队,栽种面积1500亩,农安、德惠、九台、双阳、郊区也都相继栽种。从1978年以后,因聚合草需水肥条件较高,低温越冬困难,多因越冬而冻死,从此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到1980年基本绝迹。
2.充分利用水面,发展水生饲料的技术
放养水生饲料技术,长春市是从1974年开始引种试繁的,探索经验后大面积推广。
在长春放养的水生饲料,主要有绿萍、细绿萍、水葫芦等。据营养测定,其蛋白质含量在16%以上。长春可利用放养的池塘、沟渠、季节性沼泽有20万亩左右,每年夏季可大力繁殖水生饲料喂养猪、鸡。从长春水生饲料的繁殖情况看,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上旬,可利用罐头瓶或水槽放在温室内保种,4月末到5月初扩繁,5月中、下旬开始放养,一般6~8月繁殖较快,一直可利用到10月初。长春畜牧业资源普查统计,1981年长春共放养细绿萍5007亩,水葫芦690亩,共采集喂用细绿萍622.5万公斤,水葫芦11万公斤。1982—1986年因冬季保种等问题,放养面积逐年下降。1987年长春市总结了榆树县自保、自繁、自养细绿萍的经验,并在德惠、九台、双阳、郊区全面推广、促进了水生饲料的发展。1988年长春市共放养细绿萍1400亩,收集细绿萍饲料2000多万公斤。
五、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长春养鸡业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形成以后,随着饲料加工业的发展,在养鸡业中开始广泛采用促生长剂及矿物质微量元素添加剂的广泛应用。在养猪生产中,从1984年开始应用育肥灵、翠竹牌添加剂、“808”添加剂等,都收到了较好的育肥效果。
六、饲料质量监测技术的应用
长春从1985年以后,按国家发布的饲料质量监测技术标准,开展对饲料中粗蛋白质、水分、粗纤维、粗灰分、总磷量、钙、水溶性氯化物的测定,监督了饲料质量,保证了饲料工业的健康正常生产,也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
第四节 科技队伍
解放前,畜牧兽医队伍贫乏,家畜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民间中兽医,他们又被列为“下九流”遭到社会的歧视。
解放后,长春的畜牧兽医事业受到重视,畜牧兽医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驻长春的两所农业大学及市属农校和所辖各县(市)农校都相继培养了大批科技人员充实到各级畜牧战线。1956年6月农业部发出《关于建立畜牧兽医工作站的通知》,1957年各公社级畜牧兽医工作站普遍建立。1970年,长春市有公社畜牧兽医站142个,总人数974人,其中技术人员678人,县(区)站6个,总人数121人,其中技术人员65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80年正式开始评定科技人员技术职称工作。1980年长春市首次评出畜牧兽医师71人,至1983年,共有高级畜牧兽医师5人,畜牧兽医师185人,助理畜牧兽医师245人。至1988年底统计,长春市有畜牧兽医科技人员1889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生180人,大专38人,中专毕业生687人,中兽医110人,以师带徒874人。具有高级畜牧、兽医师职称的62人;中级畜牧、兽医师职称的602人,助理畜牧、兽医师职称的354人,技术员223人。畜牧、兽医科技队伍不断扩大、人才辈出,初步形成了畜牧、繁改、兽医防疫、饲料等4条科技网络。
一、高级畜牧、兽医师名单
二、总畜牧兽医师
1983年1月,长春市畜牧蔬菜局任孙焕均为长春市畜牧兽医工作总站副总畜牧兽医师。
1985年3月,长春市委组织部任吴道中为牧工商总公司总畜牧兽医师(兼)。
三、长春地区畜牧兽医人员情况
1980年长春地区首次有71名同志晋升为畜牧兽医师,其中:
长春市畜牧蔬菜局4人
长春市畜牧兽医工作总站 10人
长春市农安种畜场 7人
长春市德惠种畜场 8人
长春市种鸡场 1人
农安县 7人
德惠县 6人
九台县 8人
双阳县 6人
郊区 8人
合计 71人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全书翔实记述了长春市畜牧业发展的进程,全书七章,包括畜牧业志、畜牧业资源、畜禽产品及饲料加工、畜牧科技、畜禽疾病的防治及检疫、畜牧业机构。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