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羊的改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05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羊的改良
分类号: S813
页数: 3
页码: 161-1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羊的改良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解放前长春市羊的改良、解放后长春市羊的改良。
关键词: 长春市 畜禽改良

内容

一、解放前长春市羊的改良
  解放前长春的养羊业不太发达,由于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国民党的破坏,养羊业大幅度下降。1932年,长春绵羊尚有20 104只,到1945年绵羊下降到1356只,下降了93.3%。从质量上看,当时中国东北的蒙古绵羊质量极为低劣,所产毛仅能做毛毡、地毯、呢绒之用,且成年羊产毛平均仅达1公斤左右,为此增加羊毛产量是其当务之急。在日本人统治下的伪满政权曾经制定了1500万只绵羊改良计划,当时长春各县的劝农模范场均进行了整备,扩充了绵羊设施,引入了一些美利奴、考力代品种绵羊,在吉林省开展了对本地蒙古羊进行杂交改良,但在长春却收效甚微。据《农安县畜牧志》(王正邦编)记载,农安劝农模范场(地址:农安街三里桥屯)用美利奴品种改良本地绵羊,到1949年改良率仅达5.8%。
  东北沦陷时期用美利奴种公羊与蒙古母羊交配产生的第一代杂种羊,再用第一代杂种母羊与美利奴公羊交配,产生第二代杂种,称为改良种。再用改良公羊与蒙古母羊交配,与用美利奴种公羊与蒙古羊交配所产生的效果相同。此改良羊无粗毛,仅生有绵毛,其产毛量比蒙古羊高3倍以上。
  二、解放后长春市羊的改良
  解放初期,长春的养羊业基础十分薄弱,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1949年,羊存栏只有6732只,而且以蒙古羊及其杂种羊的后裔为主。体型小、毛质粗、产毛量低。从1958年以后逐渐淘汰了蒙古羊、大褶子羊,并先后引入新缰细毛羊种公羊70只,高加索细毛羊种公羊10只,斯大夫细毛羊种公羊5只,并零星引入一些阿斯卡尼、波尔华斯、苏联美利奴羊等优良品种。1964年为了解决羊源及更新品种,以提高质量,通过吉林省畜牧厅无息贷款购赊引入新疆、斯大夫、阿斯卡尼等纯种细毛羊1395只,集中分配给农安、榆树、德惠3个县的21个公社40个生产大队61个生产队。70年代初期又引入波尔华斯半细毛羊124只,新疆细毛羊种公羊5只,绵羊改良方向是用细毛、半细毛羊改良本地绵羊。1979年又引进萨能奶山羊种公羊3只,用于改良本地奶山羊。这些优良品种羊经过扩繁推广,选育提高,形成了长春市现有羊群,并在长期选育中进一步确定了长春养羊业的方向,以东北细毛羊和新疆细毛羊为主推品种。并逐渐形成了榆树、农安、德惠等平原地区用东北细毛羊、新疆细毛羊、斯大夫、中国美利奴羊改良本地羊;九台、双阳半山区地区用波尔华斯、考力代、边区莱斯特半细毛羊改良本地绵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每年都引进东北细毛羊、中国美利奴羊等优秀种公羊改良羊群,以提高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从而把绵羊的选育提高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羊的人工授精技术开展情况。解放前和解放后的50年代,均采用本交配种改良本地羊。1964年在农安县万顺和巴吉垒公社试行开展了羊的人工授精工作,由于受技术等原因的制约,一直没能大面积推广。1974年人工授精母羊592只,1975年人工授精共配母羊2711只,1980年共配母羊111 168只,受胎96929只,受胎率为87.19%,其中人工授精母羊4018只,受胎3316只,受胎率为82.53%,1988年人工授精母羊2016只,受胎1770只,受胎率87.80%。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全书翔实记述了长春市畜牧业发展的进程,全书七章,包括畜牧业志、畜牧业资源、畜禽产品及饲料加工、畜牧科技、畜禽疾病的防治及检疫、畜牧业机构。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