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畜牧业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03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畜牧业资源
分类号: F326.3
页数: 87
页码: 52-1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畜牧业资源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畜禽品种资源、饲草饲料资源。
关键词: 长春市 畜牧业 资源

内容

第一节 畜禽品种资源
  长春市有丰富的畜禽品种资源,从开始饲养畜禽到1988年前饲养的畜禽有猪、牛、羊、马、驴、骡、鸡、鸭、鹅、鹿、兔、蜂、犬、貉、狐狸、貂、麝鼠、海狸鼠、熊等19种畜禽及野生经济动物。共有105个品种,其中本地品种及杂交类群有12个,主要有东北民猪、蒙古马、蒙古牛、蒙古羊、本地猪、本地牛、本地马、本地驴、本地骡、本地鸡、籽鹅、中国白鹅等;引入品种有88个,其中引入猪品种有10个:长白猪、苏联白猪、巴克夏猪、约克夏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哈尔滨白猪、克米洛夫猪、新金猪、梅山猪,引入牛品种有10个:西门塔尔牛、短角红牛、草原红牛、延边黄牛、秦川牛、拉脱维亚牛、南阳牛、滨州牛、荷兰奶牛、日本“褐毛肥后”牛,引入羊品种有10个:新疆细毛羊、东北细毛羊、波尔华斯羊、斯大夫羊、高加索羊、阿斯卡尼羊、萨能奶山羊、吐根堡奶山羊、青猾山羊、辽宁绒山羊,引入马品种有11个:阿尔登重挽马、苏维埃重挽马、富拉基米尔挽马、卡巴金马、摩尔根马、顿河马、贝尔修伦马、铁岭挽马、阿拉伯马、盎格鲁诺尔曼马、奥尔洛夫马。引入驴品种有3个:关中驴、山西驴、德州驴。引入鸡品种有21个:星杂“288”蛋鸡、星杂“579”蛋鸡、罗斯蛋鸡、京白蛋鸡、海赛克斯蛋鸡、尼克蛋鸡、来航蛋鸡、吉林白鸡、新汉县鸡、芦花鸡、红育鸡、洛岛红鸡、澳洲黑鸡、大骨鸡、宝星肉鸡、星布罗肉鸡、艾维茵肉鸡、印弟安河肉鸡、罗曼肉鸡、白洛克肉鸡、AA肉鸡。引入鸭品种有4个:北京鸭、康贝尔鸭、白嗉黑鸭、籽鸭。引入鹅品种1个:狮头鹅。引入鹿品种1个:马鹿。引入兔品种7个:比利时兔、青紫蓝兔、丹麦长毛兔、獭兔、德国巨型兔、法国公羊兔、海文那兔。引入蜜蜂品种有2个:意大利蜜蜂、高加索蜜蜂。引入野生经济动物有6种:乌苏里貉、东北黑熊、蓝狐、火狐、紫貂、海狸鼠;培育品种有5个,有吉林马、中国黑白花奶牛、双阳梅花鹿、吉林黑猪、吉林白猪。
  长春市的畜禽品种资源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大约5000多年。在长春厅建立以前,长春为蒙古前郭尔罗斯的游牧地,据说在5000多年以前蒙古族由其发源地阿尔泰山向蒙古和东北迁移时蒙古马就随之而来。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在长春这块沃野纵横数百里的牧场上就曾大量的牧养过蒙古马,现在长春市仅存的少量蒙古马就是数千年前蒙古马的后裔。
  清代开国初期,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为了防止汉人移住东北,以保护“祖宗龙兴之地”为由将东北封禁,后为了招民开垦和防御沙俄入侵东北、清政府默许山东、河北一带破产农民大量流入,于嘉庆八年至十七年间(1803~1812年)长春地区基本开放,此时大量汉人从山东、河北蜂拥而至,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山东、华北中、小型黑猪,后来在中、小型华北黑猪杂交的基础上形成长春地区的大型东北民猪,现在长春市存有的二民猪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大型民猪的基础上选育而形成的。
  清末,1897~1903年随来自俄国西伯利亚的铁路员工及移民带入大量的俄罗斯马、荷兰奶牛及西门塔尔牛。1906年以后,日俄战争中,帝俄的败兵逃离时,又留下不少俄国军马。这些俄罗斯马及荷兰奶牛当时与长春市的蒙古马、蒙古牛进行杂交改良,对后来形成长春地区的本地马及中国黑白花奶牛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东北沦陷时期,侵略者为实现其掠夺及侵略的目的,先后从日本及其他国家引入大量的优质种马及日本马,同时在长春及榆树建立了“新京国立种马场”及“榆树国立种马场”,还每隔1~2年从日本北海道引入较多的大型日系荷兰奶牛,并在长春设置东、西郊奶牛场两处,进行饲养。从1931年开始又陆续引入了大量的巴克夏猪及约克夏猪,在长春郊外大屯等处设种猪场并对本地大型东北民猪进行杂交改良。沦陷时期上述品种的引入虽在当时起作用不大,但对以后形成长春市本地马,中国黑白花奶牛及吉林黑猪起到一定作用。
  长春解放以后,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级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长春市的畜牧业生产,十分重视畜禽品种资源的使用及积累。从1949年开始先后在各县区建立了种畜场、良种场、奶牛场、养鸡场、各类野生动物养殖场、家畜繁殖改良站及农业科学研究所,大力进行优良畜禽品种的推广及繁殖改良工作。1950年开始陆续从国内外,省内外引入大量的优良品种畜禽,其中50年代引入的有阿尔登重挽马、苏维埃重挽马、富拉基米尔重挽马、关中驴、山西驴、拉脱维亚牛、英国红短角牛、新疆细毛羊、斯大夫羊、高加索羊、阿斯卡尼羊、克米洛夫猪、苏联白猪、新金猪、来航鸡、洛岛红鸡、吉林白鸡、北京鸭、康贝尔鸭等。60年代引入的有长白猪、吉林花猪、哈尔滨白猪、大骨鸡、顿河马、铁岭挽马、秦川牛、荷兰奶牛、东北细毛羊等;70年代引入的有芦花鸡、新汉县鸡、红育鸡、奥洲黑鸡、京白蛋鸡、白洛克肉鸡、罗曼肉鸡、贝尔修伦马、德州驴、西门塔尔牛、中国草原红牛、延边牛、南阳牛、滨州牛、波尔华斯羊、萨能奶山羊、辽宁绒山羊等;80年代引入的有星杂“579”蛋鸡、罗斯蛋鸡、星杂“288”蛋鸡,海赛克斯蛋鸡、尼克蛋鸡、宝星肉鸡、星布罗肉鸡、艾维茵肉鸡、印弟安河肉鸡、AA肉鸡、杜洛克猪、汉普夏猪、梅山猪、荷斯坦丁奶牛等。由于大量引入优良畜禽品种,进行了大规模的杂交改良工作,使长春市原有的畜禽品种在生产性能、产品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各级政府及畜牧部门还十分重视新品种的培育及选育工作。于70年代培育出了吉林马、吉林黑猪、中国黑白花奶牛,80年代培育了双阳梅花鹿。这些畜禽品种在长春繁衍了上百年、几十年、十几年,基本上适应了长春的自然生态环境,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及较高的生产性能。这是近百年来在长春市工作的畜牧工作者及广大农民辛勤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是当前及今后发展长春畜牧业的重要资源,是振兴长春畜牧业的基础,要认真保护、充分发挥、丰富这一资源优势,以便为长春人民提供大量优质的肉、蛋、奶、毛皮等畜禽及其产品。
  一、本地畜禽品种
  1. 东北民猪
  东北民猪源于华北中、小型黑猪,属脂肪型猪,东北民猪与山东的中型黑猪,河北的小型黑猪在外貌、骨骼上相似。
  东北民猪传入长春市始于清代嘉庆年间。嘉庆年间长春地区开放,汉人大量移入,并带入猪只。现在长春市的东北民猪多属二民猪类型。1981年有东北民猪27 454头,其中种公猪861头,母猪26 593头,以农安县数量居多,德惠县及郊区次之。
  (1)体型外貌
  东北民猪头中等大,面直长,耳大下垂。单脊,背稍凹,斜尻,后躯狭窄。四肢粗壮,后腿弯曲。全身被毛黑色,冬季密生绒毛。成年公猪被皮皱褶较多,特别是肩甲骨后沿和臁部上方皱褶大而多。鬃毛发达,较粗、长、硬。东北沦陷时期,伪公主岭农事试验场(香村岱)将东北民猪在体型上分为3种。
  (2)生产性能
  东北民猪耐酷寒,在-20℃的严寒下仍能在简易猪舍内产仔越冬,可在粗放的条件下生存、繁殖。母猪乳头平均7~9对,产仔数11~15头,最多可达27头。据1981年对3 863头东北民猪的调查,平均每头年产1.31窝,头均产仔12.68头。
  东北沦陷前后东北民猪生产缓慢,肥育期长,体型结构不良。
  解放以后,对东北民猪进行了选育工作,1981年测定东北民猪在较好的
  饲养条件下,从2月龄体重15.64公斤开始,育肥10个月,体重可达136公斤,日增重501克。
  1981年对东北民猪测定,屠宰率为72.16%,油重3.0公斤,花油重1.8公斤。
  2.蒙古马
  长春的蒙古马属蒙古马系统,是蒙古马的一个类群。清末之前东北几乎全是蒙古马,东北沦陷前后长春市的蒙古马也是很多的,解放以后长春市还有少量的蒙古马存在。1981年有蒙古马2 085匹,其中公马551匹,母马1 534匹。
  (1)体型外貌
  蒙古马体格不大,粗糙结实。头大而粗重,额广,耳直立,鼻平直,鼻孔大。颈短而厚,耆甲较低。背腰平直,臀部较高,尻短而斜。前胸宽,肌肉丰腴,腹部大。四肢粗壮直立,蹄中等大,蹄质致密而扁平。鬃鬣、尾、距部毛粗长,浓密丛生。毛色复杂,以骝毛、黑毛、粟毛居多,青毛次之。
  (2)生产性能
  蒙古马适应性很强,能吃苦耐劳,耐粗饲,富持久力,抗病力强,经调教后可供乘、挽、驮各种用途。在农业地区的蒙古马,单套马拉铁轮车,载重500公斤左右,日行50公里,可连续多日使役。其耕地能力,每匹马日耕地大约5亩左右。主要缺点是体格小,速度不高和挽力不大。
  3.蒙古牛
  蒙古牛产于内蒙古地区、东北地区的蒙古牛是由内蒙古传入,历史悠久。1948年出版的东北经济小丛书记载,长春地区的蒙古牛是由大兴安岭东西两山麓及其著名产地乌珠穆沁引入,东北沦陷前后一般每年从8月起至翌年1月止经林西,开鲁运至通辽、洮南,之后运至长春,解放以前长春地区中长铁路以西均饲养着蒙古牛,数量较多,解放以后由于开展了对牛的杂交改良工作,目前纯蒙古牛已经所剩无几。
  (1)体型外貌
  蒙古牛系原始品种,外貌极粗陋,体格中等,具有肉、役、乳兼用体型,头短宽粗重,额部稍凹陷、眼大、角长,质地细致,角色蜡黄或青紫,颈短,垂肉不发达,耆甲低平,胸深而狭,背腰平直,腹圆而紧缩,后躯短窄,尻斜,大腿肌肉不丰满。四肢粗壮,蹄质坚实。乳房紧缩,乳头短小。毛色颇杂,以黄褐、黑色居多,被毛粗硬而长,无光泽,冬季毛长达5~6厘米,刚毛之下密生绒毛。
  (2)生产性能
  蒙古牛晚熟,肉质不佳。肉用价值较低,因其体内含水量过多,屠宰率较低,母牛肉用价值更低。
  役用时有耐劳持久的特点,以体躯大者为好,东北沦陷时期测定,一头犍牛拉铁轮大车,载重400公斤,可日行20~30公里,一般蒙古牛体躯矮小,反映迟钝,运步缓慢,力量较弱,使役能力较低。
  4.蒙古羊
  蒙古羊产于内蒙古自治区及蒙古人民共和国。长春地区的蒙古羊也系由蒙古传来,具有悠久历史。由于解放以后进行了大量的杂交改良,现在纯种蒙古羊的数量已经很少了,1981年有蒙古羊354只,其中公羊67只,母羊287只。
  (1)体型外貌
  头狭长,鼻梁隆起。公羊有角,角顶坚硬,呈螺旋状。母羊一般无角,有角者角极小。耳大下垂。公母羊体躯匀称,胸部较大,臀部筋肉发育良好。四肢虽细,但强健有力。短脂尾,尾型较杂,多呈扁圆型,其尖端骤细,藏有多量脂肪。体躯被毛多为白色,头和四肢多有黑色。
  (2)生产性能
  蒙古羊的肉质较差,肥育成绩不甚佳。
  产毛。成年蒙古羊年平均产毛量为1公斤左右,毛品质低劣,可做为毛毡、地毯、呢绒之用,惟其皮张则因毛密而皮质轻软,故适于防寒。
  (3)繁殖
  蒙古羊泌乳量极小,1日仅能泌乳1次,整个泌乳期仅3~4个月,母羊繁殖能力不高,一般每胎产一羔,产双羔者极少。
  5.本地猪
  本地猪是东北民猪与多品种猪杂交产生的后裔,经群众长期饲养,自发的选育,自然延续下来的血统不清的杂交类群。农安花腰猪、榆树八号猪、德惠长山猪及1988年9月鉴定的农安黑猪都是本地猪优秀的类群。1981年有公母猪103739头,占公母猪猪群数量的47.66%,其中公猪1947头,母猪101 792头,分布于长春市的各县区。
  (1)体型外貌
  本地猪外貌多具东北民猪特征,体型大小不一。毛色较混杂,但以黑色为主,据调查黑色占45.8%,白色占31.6%,花色占22.6%。
  (2)生产性能
  在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也有较高的繁殖性能,1981年对32 224头母猪调查,年头均产仔1.03窝,窝均产仔9.25头,头均产仔9.5头。
  本地猪多属肉脂兼用类型,较耐粗饲。对21头猪测定,以始重24.5公斤的仔猪经275天饲养,平均体重达122.95公斤,平均每头增重98.5公斤,平均日增重0.36公斤。
  6.本地牛
  本地牛是含有外血的蒙古牛,经风土驯化,长期群选群育而自然形成的杂交牛类群。其历史悠久,分布于各县区,数量占牛群数量的82.65%。1981年有公母牛71113头,其中公牛29326头,母牛41787头。
  (1)体型外貌
  头较大,眼大突出而有神。角细长,较粗糙,角型向外上方或前方弯曲。颈薄长,肉垂不发达,耆甲比蒙古牛稍高。背腰平直,多呈斜尻,四肢短健,蹄质结实。毛色复杂,黄色居多,占41.3%,黑色占24.4%,红色占12.2%,狸色占10.2%。
  (2)生产性能
  对7399头可繁殖母牛调查,受配率为66.9%,怀胎率为84.6%,繁殖成活率为38.7%。公牛平均挽力为328.2公斤,阉牛为308公斤,母牛为323公斤(冬季测定数)。屠宰率为51.7%,净肉率为41.3%(经短期育肥)。泌乳期为6~8个月。平均一个泌乳期产奶400~650公斤。
  7.本地马
  本地马是含有外血的蒙古马,是血统混杂的杂交马类群。其外血来源有早在日俄战争时期,俄国军队遗留下来的军马及苏联十月革命后,败逃至中国东北的俄兵携来的战马。还有东北沦陷时期从日本引入的杂种马及解放后从苏联引进的种马。通过大规模的杂交改良,原有的蒙古马血统发生了变化,在大约有100余年的历史中,有的是有目的的杂交改良,有的是无目的的散交乱配,其代次不清,血缘不清,又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选育而成的。因而本地马是一个庞大的杂交类群。1981年有本地公、母马78 269匹,占公母马群总数的50.06%,其中公马26 052匹,母马52 217匹,分布于长春的各县区。
  (1)体型外貌
  头大小适中,额宽眼大,鼻平直,耳稍短,颈较粗。多呈水平颈,耆甲发育良好。背腰平直,尻稍斜,胸围稍大,四肢强健,关节发育较好,皮厚毛密,鬃尾毛较厚,毛色杂,枣骝色占21%,红栗色占19%。
  (2)生产性能
  两马一犋可日耕旱田10亩以上,中耕日趟地17亩,用胶轮大车载重,挽力相当受测马体重的12%,用快慢混合步度进行10公里,所需时间为67分4秒,骑乘一成人可日行50公里,驮重50公斤可日行45公里。
  母马2岁,公马3岁即可参加配种。母马发情周期18~22天,持续期一般4天左右。平均繁殖年限12年左右。繁殖成活率29.3%。
  8.本地驴(小毛驴)
  本地驴来源不清,在长春市饲养历史比较久,长春的各县、区均有饲养。1981年有公、母驴19 178头,其中公驴8 501头,母驴10 677头。
  (1)体型外貌
  体格矮小,体质紧凑结实,头小而干燥,颈长中等,背腰平直,躯干短,四肢强健,蹄质坚实。毛长密厚,被毛多为灰色和黑色,灰色占70.1%,黑色占14.5%,其他色占15.4%。多数有背线,肩、膝关节及飞节有虎斑。
  (2)生产性能
  繁殖力强,在自然配种情况下,成活率在80%以上。适用于挽、驮、骑,用体重12%的挽力公斤,以单驴拉双轮小胶车,在平坦路上以慢快慢混合步度奔跑2.5公里,公驴用16分15秒,母驴用17分45秒,测后30分钟,体温、脉博、呼吸均恢复正常。
  9.本地骡
  长春市的骡主要以马骡为主,驴骡次之,东北沦陷时期,长春的农安、德惠两县就盛产骡子,现在各县区均有饲养,其中以农安、德惠两县居多,质量最好,其他县区次之。1980年有83 307头。
  (1)体型外貌
  体质结实。耳比马耳长,比驴耳短。颈直,背腰直,尻狭短而斜,四肢干燥,蹄小而高,蹄质坚硬。
  (2)生产性能
  生长发育快,成熟早,一般18个月左右就能拉车使役。役用性能好,可用于挽、驮。具有挽力大,运步灵活,吃头轻、省草、省料、寿命长等特点。
  10.本地鸡
  本地鸡在长春市饲养历史较久。东北沦陷时期以前几乎全部饲养本地鸡,东北沦陷时期引入少量来克航鸡,其余85%以上都是本地鸡,1932年的第二次帝国年报上记载长春地区6个县共养鸡25.4万只,其中本地鸡有22万只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曾多次引入高产蛋鸡、肉鸡,尤其是1984年以后,大量引入国外高产蛋、肉鸡,本地鸡饲养比重略有下降,约占80%左右,1981年有366万只。
  (1)体型外貌
  本地鸡在外貌上比较复杂,千差万别,在冠型上有三枚冠、胡桃冠、蔷薇冠、毛冠、V字冠、角冠、单冠、叶状冠等,羽毛有黑、红、白、褐、横斑、条斑等颜色。体重1.75~2.7公斤。
  (2)生产性能
  本地鸡为卵肉兼用鸡,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觅食能力强,开产较晚,就巢性强,产蛋期短,产蛋率低。东北沦陷时期年产卵量为60~70枚,每个卵重37.5~45.2克。解放以后由于大量引入外来高产鸡,本地鸡的血缘有所更新,产卵性能有所提高。
  11.籽鹅
  籽鹅是吉林省优良蛋用型鹅种之一,主要产于农安县。1981年有50614只。分布于农安、榆树、德惠、九台、郊区等县区,以农安县饲养数量居多,质量最好。
  (1)体型外貌
  羽毛洁白,外形清秀美丽。头小、喙长,成年公母鹅有小肉瘤,有的有缨毛,眼睛灰色,虹彩金黄色,有小咽袋。颈细长,腹部柔软容积大。胫、趾、蹼及肉瘤呈桔黄色。
  (2)生产性能
  早熟、产蛋多而持久。开产日龄平均在150~180天。公、母配比1:9~10。公鹅可利用5~6年。母鹅6~7年,母鹅第一年产蛋受精率低,二年以上的鹅产蛋受精率高,12~4月份产的蛋受精率低,孵化率平均为84%,孵化天数为28~30天。
  二、引入畜禽品种
  1.引入猪品种
  (1)长白猪(兰德瑞斯猪)
  长白猪产于丹麦,是著名的肉用型品种。长春市于1968年10月~1987年6月分别由德惠、榆树、农安、双阳、九台种畜场;朝阳区农业局从黑龙江省的红旗农场,杭州大观山种猪场,北京通县种猪场,梨树县种猪场,辽宁省铁岭种猪场,长岭种马场及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陆续引入种猪305头,其中种公猪82头,母猪223头。1981年有种猪2 067头,其中种公猪729头,母猪1 338头。
  ①体型外貌
  全身被毛白色,体大,头狭长,耳大伸向前下方,后躯特别发达,呈前窄后宽的楔状型。背腰长,肋骨比一般猪多1~2对,群众称为多肋猪,皮薄。大腿肌肉丰满,四肢较弱,母猪乳头7~8对以上。
  ②生产性能
  繁殖性能好,对1232头可繁殖母猪调查年产1507窝,头均产1.22窝,窝均产仔8.23头,头均年产仔10.07头。生长发育快,肉质好,饲料利用率高。在充足饲养条件下,生后育肥8个月平均重117~121公斤。肥育期150天,平均每头增重89~90公斤,平均日增重为594~603克。屠宰率72~74%,遗传性较稳定,瘦肉比重较大,去势肥育猪肌肉占58.1%,背膘厚平均为2.9~3.1厘米。
  (2)苏联白猪
  苏联白猪产于苏联,是肉脂兼用型品种,原为英国大型约克夏猪,苏联引入后,经长期风土驯化选育提高后定名为苏联大白猪。长春市于1958~1983年分别由德惠、农安、榆树、双阳、九台县种畜场及双阳县畜牧局从齐齐哈尔种猪场,杭州大观山种猪场,黑龙江省红旗农场,哈尔滨新生种猪场,辽宁盘锦种马场,怀德县种猪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及山西等地引入种猪735头,其中种公猪249头,母猪486头。1981年有种猪1 012头,其中公猪260头,母猪752头。
  ①体型外貌
  全身被毛白色。皮肤淡红,个别猪皮肤有小黑斑点,体型大,头稍长,面部稍凹,颊宽,耳向前上方挺立,胸宽深,背腰宽而微弓,整体丰圆,体侧深长,四肢粗壮,蹄坚实,适宜放牧。乳头6~7对。成年公猪体重350~450公斤,成年母猪体重250~350公斤。
  ②生产性能
  苏联白猪是长春市的一个高产品种,繁殖性能高而稳。对619头可繁母猪调查,年产785窝,头均产1.27窝,窝均产仔9.28头。苏联白猪是肉脂兼用型猪,抗寒性强,耐粗饲,后备猪生长发育较快,生后8个月平均体重达111.8~119.1公斤,试验期150天,平均每头增重89.2~99.9公斤,平均日增重585~666克。
  (3)约克夏猪
  约克夏猪产于英国的约克县。是世界上著名猪种之一。分为大、中、小3型。大型是肉用型,中型是兼用型,小型是脂肪型。长春市在东北沦陷时期曾由日本引进过中型约克夏,中型约克夏是1800年用我国的华峰猪与当地白猪杂交而成。80年代以后,我国引进的均为大型约克夏。1985~1987年分别由九台县、榆树县畜牧局,农安种畜场,长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江西省上饶市种畜场,广东省良种场,吉林市种猪场及加拿大引入种猪60头,其中种公猪41头,母猪19头。1987年有种公猪19头,主要分布于榆树县及长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处。
  ①体型外貌(大约克夏)
  全身被毛白色,头较长。耳较大薄立前倾,面稍凹,体长,背平直,胸深,肋张良好。后躯发达,四肢长直粗壮,乳头6~7对,成年公猪平均体重370公斤,母猪340公斤。
  ②生产性能
  母猪繁殖力较强,平均窝产仔猪10.4头,仔猪初生重1.1公斤,断乳重12.5~15公斤。肥育156天体重达90公斤,胴体瘦肉率59.2%。
  (4)杜洛克猪
  杜洛克猪产于美国,是肉用型品种。长春市于1983~1986年分别由德惠、榆树、双阳、农安县种畜场,榆树、九台县畜牧局从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哈尔滨香坊猪场、广东省良种场、广东省东莞县、海龙县种畜场、吉林省畜牧兽医总站、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及加拿大引入462头种猪,其中种公猪224头,母猪238头。1987年有种公猪71头,主要分布于榆树、农安、九台、双阳等县及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等处。
  ①体型外貌
  全身被毛为浓淡不一的棕红色。头较小,颜面微凹。鼻长直,耳中等大小略向前倾,耳尖稍弯曲,体躯深广,背腰略呈拱形,腹线平直,肌肉丰满,四肢强健。体大结实,成年公猪体重300~350公斤,成年母猪体重250~300公斤。
  ②生产性能
  产仔数平均9.78头,母性较强,育成率高。生长快,153日龄活重即可达到90公斤。单位增重的饲料消耗比为2.91。胴体长76.5厘米,背膘厚3.2厘米,眼肌面积32.4平方厘米。
  (5)汉普夏猪
  汉普夏猪产于美国,为肉用品种猪。长春市最初于1986年从加拿大引入。1987年有17头,其中公猪5头,母猪12头。主要分布于长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及双阳县。
  ①体型外貌
  被毛黑色,肩颈接合部有一白带,环绕到肩部及前肢。头中等大,颜面直,鼻端尖,嘴较长而直,耳中等大,直立。中躯深宽,体躯紧凑较长,呈拱形,肌肉发达。性情活泼。成年公猪体重300~380公斤,成年母猪体重250~300公斤。
  ②生产性能
  平均窝产仔9头,仔猪初生重1.4公斤,母性强,在杂交组合中适于做母本。157日龄体重可达90公斤,单位增重饲料消耗为3.04,胴体长76.7厘米,背膘厚2.9厘米,眼肌面积33.4平方厘米。
  (6)哈尔滨白猪
  哈尔滨白猪产于哈尔滨市及其周围各县。系引用巴克夏猪、约克夏猪及苏联白猪与东北民猪杂交后选育固定而成。是肉脂兼用型品种。长春市于1960年9月至1983年分别由德惠、榆树、农安种畜场及朝阳区从哈尔滨香坊种猪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引入种猪181头,其中种公猪19头,母猪162头。1981年有种猪3 535头,其中种公猪103头,母猪3 432头。
  ①体型外貌
  被毛纯白,头大小适中,两耳直立或稍向前倾斜,仔猪为立耳,颈短,胸宽而深,背腰平直,腹不下垂,腿臀丰满,四肢强壮,体质结实,乳头6~7对。
  ②生产性能
  榆树县测定,哈尔滨白猪平均窝产仔9.6头,平均窝活7.6头。
  育肥。生后8个月体重可达120公斤。屠宰率72%。
  (7)克米洛夫猪
  克米洛夫猪产于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克米洛夫州,是肉脂兼用型品种。1933~1948年用西伯利亚地方猪与苏联大白猪、白色长耳猪、巴克夏猪、大黑猪、西伯利亚北方猪复杂杂交后育成。长春市于1958~1984年分别由农安、德惠、双阳种畜场、榆树县畜牧局及朝阳区从辽宁省盘锦种猪场、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处引入种猪120头,其中种公猪51头,母猪69头。1981年有362头,其中公猪63头,母猪299头,主要分布于德惠、九台、双阳、农安等县。
  ①体型外貌
  体质结实。全身基本黑色,除具有“六白”特征外,体躯分布有片状或点状白毛。头中等大,嘴中等长,颜面微凹,耳稍向前上方倾。背腰宽而平直,臀部丰满,四肢直立,乳头多为7对,排列整齐。成年公猪体重280~300公斤,母猪220~230公斤。
  ②生产性能
  7月龄幼猪育肥结束体重90~100公斤。
  (8)巴克夏猪
  巴克夏猪原产于英国中南部巴克县,是肉脂兼用型猪。英国在160年前将我国华南所产优良猪及泰国猪输入,与巴克县当地猪杂交选育成巴克夏猪。长春市在东北沦陷时期经日本人手于1934年开始大量输入巴克夏猪。此猪对吉林黑猪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解放初期九台县曾从外地少量引入。现此猪在长春市已绝迹。
  ①体型外貌
  呈“六白”特征,即鼻、四肢、尾端为白色,其余均为黑色。头短呈凹型,嘴不甚长,下颚肥大,耳多直立,颈短宽,胸深宽,背直,肋骨丰圆颇发达。大腿丰满,四肢细,强健有力,皮肤柔软,短毛密生,体质结实,性情温顺。
  ②生产性能
  巴克夏猪的生产性能在东北沦陷时期有较详细的记载,现简列于下:
  2.引入牛品种
  (1)西门塔尔牛
  西门塔尔牛产于瑞士、法国、西德和奥地利等国,为世界著名兼用牛品种。长春市于1972~1983年分别由德惠、双阳种畜场;双阳、九台县畜牧局及朝阳区农业局从内蒙古扎鲁特旗,白城地区红星、查干花种畜场、公主岭市及黑龙江省建设兵团引入苏、德品系西门塔尔种牛50头,其中种公牛9头,母牛41头。1981年有99头,其中公牛30头,母牛69头,主要分布于农安、德惠、九台、双阳、郊区等县区。
  ①体型外貌
  德系外貌特点:头适中,角稍细,呈腊白色,向两侧平伸转向前上方,肩胸宽平,体躯呈圆筒形。尻宽平,四肢粗壮,肌肉发达。毛色为红白花,头部生有卷毛,头部、腹下、四肢多为白色。
  苏系外貌特点:头粗大,公牛角短,向外前方弯曲。胸深,体躯高大,背腰平直,后躯宽平。四肢高而粗壮,乳房发达,毛色多为黄白花,头部生有卷毛,头部、腹下、四肢多为白色。
  ②生产性能
  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育肥12个月,平均日增重可达900~1 000克,半肥育状态的屠宰率为53~55%,育肥牛为60%,最高可达65%,肉质细,肉脂相间脂肪多。
  标准泌乳期270~305天,产奶量3 000~4 500公斤。乳脂率4%,乳汁做干酪品质最好,居世界各种牛奶之首位。
  (2)中国草原红牛
  中国草原红牛是我国50年代开始培育的兼用牛品种。是用短角牛与当地蒙古牛杂交,级进二、三代以后选择理想型横交固定,自群选育后而形成的,在吉林省主要分布于白城地区。长春市于1970~1983年分别由德惠、双阳种畜场及朝阳区从通榆前程种畜场及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地引入种牛80头,其中公牛4头,母牛76头。1981年有121头,其中种公牛22头,母牛99头,主要分布于郊区及九台、双阳两县。
  ①体型外貌
  多为红色,少数为黑色或其他杂色。头清秀,大小适中,角细短,向上弯曲。颈肩结合良好,背腰较平直,后躯宽平。多斜尻,胸宽深。四肢端正,结构匀称,肌肉丰满,乳房发育一般。
  ②生产性能
  在放牧肥育条件下18个月龄阉牛宰前活重达320公斤,屠宰率50.82%,净肉率40.95%,短期摧肥的18个月龄阉牛宰前活重达378.5公斤,屠宰率58.14%,净肉率49.43%。
  中国草原红牛以青草季节产奶为主,在以放牧为主,冬季适当补饲草料的条件下,年平均产奶量为1569公斤(最高个体产奶3345公斤),平均产奶210天。在农村完全放牧条件下,采用“撞挤法”挤奶每头牛日挤奶量为5公
  斤左右,在青草期100天挤奶量可达500多公斤,比蒙古牛的产奶量提高2~3倍。
  长春市于70年代,部分县区曾以草原红牛杂交改良本地牛,因其后裔不够理想,而逐渐被淘汰。
  (3)延边黄牛
  延边黄牛产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役肉兼用型牛。是1869年前后延边当地农民用朝鲜牛、当地牛、蒙古牛和少数乳牛进行自然杂交后经多年选育而成。长春市最初由榆树县于1961年引入,后又于1972~1982年分别由德惠、双阳种畜场,九台、双阳畜牧局及朝阳区从延边及辉南引入119头,其中种公牛35头,母牛84头。1981年有234头,其中种公牛106头,母牛128头,主要分布于长春市水田作业区和榆树、九台、德惠、双阳、朝阳等县区朝鲜族集居的村、屯。
  ①体型外貌
  头较小,额部宽平,角间宽,角根粗,角形如倒“八字”,也有“一字”形的。颈短,公牛颈部隆起,高于背线,耆甲长平,母牛低于背线、背腰平直,前躯发育比后躯好,尻斜,四肢较高,关节明显,蹄质坚实。毛色为黄白色。公、母牛外貌差异明显,公牛体躯较大,母牛较小。
  ②生产性能
  延边牛动作灵敏。役用性能好,运步快,挽力较大,适于水田作业、农耕、拉车、驮运。公牛最大挽力为445.3公斤,相当于体重的84%,母牛为252.3公斤,相当于体重的67%。一头牛日耕水田2~3亩,旱田4~6亩,年负担水田30~60亩,旱田45~75亩。
  易肥育。肉质细嫩,肌肉横断面呈大理石状。屠宰率57.7%,净肉率47.73%,比同龄的当地黄牛分别提高9.63%和10.4%。
  (4)秦川牛
  秦川牛产于陕西省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地区,具有近千年历史。是我国著名的役用牛品种。九台县畜牧局、种畜场分别于1963、1972、1975、1979年从陕西省引入种牛154头,其中种公牛138头,母牛16头。1981年九台县共有种牛18头,其中种公牛14头,母牛4头。主要分布于九台县的土门岭、西营城、波泥河、胡家、其塔木等乡(镇)。
  ①体型外貌
  骨胳粗壮,肌肉丰满,体质强健,前躯发育良好,头粗重,眼大,鼻镜和眼圈一般呈肉红色,个别牛亦有黑色的,角短而细致,呈琥珀色,公牛颈部粗短,上部隆起,垂肉发达,肩峰宽广,但无明显隆起。母牛肩峰稍低而薄,肩长而斜,胸宽深。背腰粗,腹围大,少数牛有垂腹凹背现象,荐部稍隆起,多呈斜尻。四肢粗壮,蹄质坚实,蹄叉紧密,蹄壳多为紫红色,少数为黑色。
  ②生产性能
  秦川牛公牛最大挽力360~450公斤,平均为398公斤,母牛为190~355公斤,平均252公斤,一般在平坦路上(坡度5以内)用车重300公斤的旧式铁轮大车能拉500~750公斤,每日可行走30~40公里。
  3.引入羊品种
  (1)新疆细毛羊
  产于新疆,1954年在新疆巩乃斯种羊场育成。为毛肉兼用细毛羊。长春市于1958~1972年分别由德惠、榆树种畜场及九台县畜牧局从镇南种羊场引入,共计引入475只,其中种公羊75只,母羊400只。1981年长春市有1 367只,其中公羊173只,母羊1 194只,主要分布于榆树、德惠等县。
  ①体型外貌
  体格中等,体质坚实。公羊大多数有螺旋形角,少数有小角,也有无角的。母羊大部分无角,公羊颈部有1~3个皱褶,身体其他部位无褶。四肢端正,蹄质致密,全身被毛白色,耳、口缘及四肢下端有褐色斑点。成年公羊平均体重92.35公斤,成年母羊51.11公斤。
  ②生产性能
  公羊剪毛量10.0公斤,母羊5.0公斤。成年公羊毛长平均9.0厘米,母羊平均7.0厘米。羊毛细度为60~64支,密度良好,弯曲明显,油汗正常,平均净毛率为46.82%。屠宰率为49.46%,净肉率为43.46%。产羔率为142.18%。
  (2)东北细毛羊
  东北细毛羊产于东北三省,主产于松辽平源,1967年育成,属毛肉兼用型细毛羊。长春市于60年代初就开始由农安等县从白城、四平地区引入品种群,70年代又大量引入。1981年长春市有80 466只,其中公羊12 289只,母羊68 177只,主要分布于农安、德惠、九台、郊区等县区。
  ①体型外貌
  体质结实匀称,有螺旋形角。颈部有1~2个完全或2个不完全的横皱褶。母羊大多数无角,少数有角,颈部有发达的纵皱褶。被毛白色。胸宽深,背平直,姿势端正。
  ②生产性能
  对1575只成龄公、母羊调查,剪毛前平均体重为52.35公斤,平均产毛量为5.59公斤,毛长6.85厘米,羊毛细度56~58支。阉羊屠宰率56.63%,净肉率39.21%,肉嫩味美。
  (3)萨能奶山羊
  萨能奶山羊产于瑞士、是世界上著名的奶山羊品种。德惠县种畜场于1978年9月由王锡久经手从陕西省西北农学院引入42只,其中种公羊3只,
  母羊39只。1981年调查长春共有10 514只,其中公羊2 238只,母羊8 276只,主要分布于榆树、德惠等县。
  [=此处为插图=]
  ①体型外貌
  具有乳用家畜特有的楔形外型,外貌清秀。被毛纯白或淡黄色,毛粗短。公羊的肩、背和腹部有长毛,部分羊颈下有肉垂。胸宽而深,体躯匀称,颈上扁平。公、母羊一般无角。
  ②生产性能
  对62只平均年龄2.5岁的萨能奶山羊调查,其平均泌乳天数为180~240天,日平均泌乳量1.82公斤,个别羊日泌乳量可达5公斤。年平均泌乳量327.6~436.8公斤。对2 328只可繁殖母羊调查,产羔2 291只,成活1 937只,繁殖成活率为83.2%。
  4.引入的马品种
  (1)阿尔登马
  阿尔登马产于苏联的乌拉尔山区,为重型挽马。长春市最初于1950年由东北农林部拨给种公马108匹,1950年3~5月由农安种畜场田谷春等人分3~4批从中苏边界的满洲里接回,此马来源于前苏联波罗地海沿岸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3个加盟共和国。德惠种畜场又于1953~1960年分别从黑龙江省山市种畜场,辽宁铁岭种畜场及镇南引入种马34匹,其中公马26匹、母马8匹。1975年8月榆树县又从黑龙江省高峰引入种马52匹,其中公马5匹,母马47匹。长春市解放以来共引进阿尔登种马194匹。其中公马139匹,母马55匹。到1988年底长春还有阿尔登保种种马70匹,其中德惠种畜场50匹,农安种畜场20匹。
  ①体型外貌
  体质结实。有少数个体表现粗糙。性情温顺,较活泼,恋膘性强,体格丰硕,头大小适中。较干燥,额广,鼻梁直或微呈半兔头,在头部两眼之间的上方有一凹陷的三角区。颈长适中或稍短,耆甲低宽,背腰平直且宽。尻宽稍斜呈复尻。胸深宽,肋较圆,四肢短,较干燥,关节粗大,肌腱发达,少数个体呈曲飞,蹄质不够坚韧。毛色以骝、栗毛为主,长毛较多而粗刚。一般体重500~550公斤。
  ②生产性能
  性成熟较早,从3岁开始用于繁殖,公马配种利用年限一般可达12~15年,少数可利用20~25年。母马一般可利用12~15年。配种受胎率一般为85~95%,繁殖成活率65~75%。生后1周岁的体高相当于成龄马的89.9%,
  2、3周岁的可分别达到成龄马的94.9%和98.2%。一般在4周岁达到体成熟。可用于耕田、挽车。性情较温顺,能吃苦耐劳,有强大的挽力,动作灵敏,力速兼备,有一定的持久力。
  (2)苏维埃重挽马
  苏维埃重挽马产于苏联中部的雅罗斯拉夫,弗拉基米尔等州,为重型挽马。长春市于1957年9月由德惠种畜场从黑龙江省的勃力种畜场引入种公马25匹。1959年农安种畜场从苏联的保琴科夫和莫尔多夫马场及少数集体农庄引入种马32匹,其中公马2匹,母马30匹。1960年从镇南拨入种马29匹,其中公马1匹,母马28匹。当年又从苏联直接进口种公马1匹。长春市其他县区也分别从外地区有少量引入。到1972年为止,共引入93匹,其中公马35匹,母马58匹。1981年有种马53匹,其中公马49匹,母马4匹。主要分布于农安、榆树、九台及郊区。
  ①体型外貌
  体质结实,但偏于湿润型,性情温顺,悍威较差。头中等大,较干燥,呈直头。颈中等长,肌肉发育良好,多数马颈上缘呈半梳背,耆甲宽长,适度,但较低,背腰宽直。部分个体呈凹腰,尻宽长呈正尻。胸宽深,四肢短粗,常遇凹膝,蹄质较坚韧,运步灵活。毛色以栗、骝、沙毛居多,距毛较多而粗刚。
  ②生产性能
  挽力大,最大挽力360~400公斤,相当于体重的48.19~53.54%。母马19个月龄性成熟,但繁殖能力较低。据农安县种畜场22年的饲养实践证实,受胎率平均为67.53%,情期受胎率平均为30.77%,产驹率平均为63.73%。幼驹生后到3个月龄时,生长发育强度最大。体躯从出生到8个月龄呈高方形,1周岁趋向于正方形,15个月龄后呈长方形。
  (3)弗拉基米尔重挽马
  弗拉基米尔马产于苏联,属重挽马。长春市于1950年由东北农林部直接拨给德惠种畜场种公马39匹,此马来源于苏联伊凡诺夫州和弗拉基米尔州的18个集体农庄,有格廉一阿尔滨、霍洛德、阿尔古斯3个品系,分为大中小3个类型。在德惠种畜场饲养近15年,后因其在杂交改良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点,加之全部是种公马,从1965年以后就陆续自然淘汰,现在长春市已无此品种。此马截止到1962年共为长春市提供改良马驹16 224匹。
  体型外貌
  体质结实,稍粗糙。性情温顺,灵活。骨量较大,体格硕壮。头稍长,干燥,呈半兔头,多有白章。颈中等长,耆甲高而长。背腰多平直且宽,尻多斜。肩胛稍斜长,胸较浅。肋一般较圆,部分个体肋张较差,假肋较短。四肢发育好,蹄质稍差,运步较灵活。毛色多为骝毛,距毛较多而粗刚。
  5.引入的驴品种
  (1)关中驴
  关中驴产于我国陕西省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型驴种之一。长春市最早于1954年开始从陕西零星引入。榆树、德惠等县于1957~1985年逐年从陕西扶风等县大量引入。榆树县引入种驴305
  头,其中公驴301头,母驴4头。德惠县引入种驴23头,其中公驴21头,母驴2头。1987年有种公驴121头。分布于长春市各县区。
  ①体型外貌
  被毛短细,多为黑色,具有“黑毛、粉鼻、亮眼、白肚皮”的特征。体型大致略呈长方形,头中等大,眼大明亮有神。两耳竖立,头颈高扬,颈肩结合良好,前躯深广,肋圆而拱张,背腰宽广平直,尻斜偏短。四肢端正,筋腱明显,关节粗大干燥;韧带发达,蹄质坚实。
  ②生产性能
  主要适用于挽、驮、骑。公驴平均最大挽力246.6公斤,相当于体重的98.3%。母驴最大挽力185.8公斤,相当于体重的69.3%。成年公驴一般驮重150公斤,日行40~50公里。
  (2)山西驴
  山西驴产于山西省的晋南、广灵地区。是我国优秀驴种之一。解放以后长春市各县区历年都有零星引入。特别是1972年以后双阳、九台、德惠、榆树各县分别从山西的广灵、侯马等地大量引入,共引入91头,其中种公驴71头,母驴20头。1987年有山西种公驴76头,主要分布于榆树、德惠、双阳、郊区等县区。
  ①体型外貌
  体型高大,结实。毛色以黑化眉为主,青化眉、灰色、纯黑次之,具有“粉咀、粉眼、白肚皮”的特征。头较大,鼻梁平直,眼大微突。两耳坚立,颈部粗壮,头颈高昂,体躯较短。背腰宽广平直,尻宽短斜,腹大小适中,尾粗长,四肢粗壮,蹄质坚实。
  ②生产性能
  主要适用于挽车、驮重及耕地。公驴最大挽力相当于体重的80.60%,母驴相当于体重的76.10%。挽车用单套在土路上载重400~500公斤,日行25~30公里。驮重100公斤左右可日行40~50公里。双驴耕地可日耕4~6亩。
  6.引入的鸡品种
  (1)来航鸡
  来航鸡产于意大利,是著名蛋鸡品种。东北沦陷时期长春市就经日本人引入,据《满洲新养鸡法》一书记载,在长春郊外孟家屯设有“新京养鸡场”一处,当时饲养来航种鸡3 000余只。解放以后从1950年至1983年以前长春市分别由各县区陆续从黑龙江省、辽宁省及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地引入种鸡5万只左右,1981年有来航鸡4.1万只,分布于各县区。
  ①体型外貌
  来航鸡为“V”字体型,小而清秀,全身羽毛白色而紧贴。冠大鲜红,公鸡的冠较厚而直立,母鸡冠较薄而多倒向一侧。喙、胫和皮肤均为黄,色,耳叶白色。成年公鸡体重2公斤,母鸡1.5公斤左右。
  ②生产性能
  来航鸡成熟早,产蛋量高而饲料消耗少,性情活泼好动,觅食力强,但易受惊吓。一般无就巢性。1981年测定来航鸡产卵性能如下:
  (2)星杂288鸡
  星杂288鸡产于加拿大,是著名杂交蛋鸡。长春市于1987年由长春华春禽业联合公司从辽阳沈空原种鸡场引入父母代种鸡1.3万只。1987年有种鸡1.27万只,全部饲养在长春华春禽业联合公司种鸡场。
  ①体形外貌
  全身羽毛洁白,公鸡冠大直立,母鸡多为倒冠。嘴、腿、皮肤均为黄色,
  耳叶银白色。眼大灵活,行动迅速。公鸡体重2~2.5公斤,母鸡体重1.5~1.8公斤。
  ②生产性能
  (3)星杂579鸡
  星杂579鸡产于加拿大,是世界著名配套系褐壳蛋鸡。长春市于1983年开始分别由长春华春禽业联合公司,郊区畜牧局,德惠种畜场,郊区良种场,城西、奋进乡从北京市第二种鸡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兽医科学研究所种鸡场等地引入祖代鸡1070只,父母代鸡10万余只。1986年有种鸡1万余只,分布于郊区、朝阳、南关、榆树、九台、农安等县区。
  ①体型外貌
  单冠,冠红色,短小,直立。成鸡羽毛褐色,有白色贴身羽。喙、蹠和皮肤白色。公鸡体重2.8公斤,母鸡体重2.43公斤。
  ②生产性能
  (4)罗斯蛋鸡
  罗斯鸡产于英国,是世界上著名杂交褐壳蛋鸡品种。长春市于1983~1988年分别由德惠种畜场、郊区良种场、双阳及郊区畜牧局、长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长春华春禽业联合公司、奋进乡及朝阳区从上海市新杨种畜场、上海市松江种禽场及北京、哈尔滨等地引入祖代种鸡1 100只,父母代种鸡近7万只。1987年有种公鸡1 447只,主要分布于朝阳区、郊区、南关区及双阳、德惠、农安等县区。
  ①体型外貌
  单冠,冠红色较小,直立。羽毛红褐色,喙,蹠和皮肤呈黄白色。公鸡体重2.5公斤,母鸡2~2.2公斤。
  ②产蛋性能
  (5)海赛克斯鸡
  海赛克斯鸡产于荷兰。长春市1986年7月由长春华春禽业联合公司从北京芦城种鸡场引入1.15万只,1987年尚有种鸡0.4万只。
  ①体型外貌
  商品代鸡单冠,冠红色,直立。成鸡毛色褐色。喙、蹠和皮肤均呈黄白色。公鸡体重2.1公斤,母鸡1.85公斤。
  ②产蛋性能
  (6)宝星鸡
  宝星鸡产于加拿大,是肉鸡品种。长春市于1985~1988年分别由英俊村、光明村种鸡场及郊区良种场、奋进乡等单位从加拿大雪佛畜禽公司及上海市新杨、松江种畜场、大连市大刘家子种鸡场引入祖代鸡30 450只,父母代种鸡14 400只。1987年有种公鸡1845只。主要分布于二道河子区及南关区。
  ①体型外貌
  单冠、喙、踉为黄色。皮肤白色,羽毛白色,眼褐色。父母代幼雏有5%具有黑色斑点,育成后黑色消失。祖代母系母鸡25周龄时体重2.59~2.78公斤,父系母鸡2.7~2.9公斤。父母代母系体重5~5.5公斤。
  ②生产性能
  祖代母系母鸡开产日龄189~198天,父系母鸡203~210天。父系母鸡年平均产蛋144~152枚,母系母鸡113~119枚,平均蛋重54克。父母代母系母鸡年产蛋175~180枚。
  (7)艾维茵鸡
  艾维茵鸡产于美国,是肉鸡品种。长春市于1987年开始由吉林省饲料公司种鸡场经国家种畜进出口公司从美国直接引入父母代种鸡2.58万只,饲养在吉林省饲料公司种鸡场内,1988年推广鸡雏近40万只。
  ①体型外貌
  艾维茵鸡全身羽毛白色,体型大,颈短粗,胸宽平,体躯宽深,肌肉丰满发达,爪大而短粗,站立时强壮有力。
  ②生产性能
  父母代种鸡开产日龄24~25周龄平均产蛋187枚,平均蛋重55~60克。
  (8)印弟安河鸡
  印弟安河鸡产于美国,是肉用品种鸡。长春市于1988年3月开始,由长春华春禽业联合公司肉用种鸡场从美国印弟安河公司直接引入5 400只,饲养在长春华春禽业联合公司肉用种鸡场内。
  ①体型外貌
  父母代鸡羽毛白色,生羽慢,喙,蹠及皮肤黄色,体型匀称,成龄鸡体重2.82公斤。
  ②生产性能
  父母代鸡开产日龄24~26周龄,30~32周龄时达产蛋高峰,最高产蛋率为82~86%,此时平均蛋重61.5克,52周龄时平均蛋重64克,全年平均产蛋量176~178枚,可孵化种蛋171~173枚,孵化率84~86%,提供雏鸡144~149只。
  (9)尼古拉火鸡
  尼古拉火鸡产于北美洲、墨西哥。长春市于1985年10月由德惠县种畜场从北京火鸡场引入尼古拉火鸡雏6000只,饲养于德惠县。德惠县种畜场1987年有种火鸡1 200只,其中公鸡150只,母鸡1050只。
  ①体型外貌
  羽毛白色,嘴大而稍弯曲。颈长而屈曲,背面稍隆起,头裸出,有红色肉瘤,喉下垂有多皱突出的肉瓣或红或紫,能随时变色。脚长大,趾直。公鸡体重13~16公斤左右,母鸡体重8公斤左右。
  ②生产性能
  母火鸡一般7~8个月龄时开产。每只可年产蛋40~50枚,最高可达140枚。每年3、4月及7、8月间产蛋,每产18枚蛋即休产就巢,如在巢中随产随取,可连产20~30枚。5~6月间孵化,孵化期26~30天,平均28天。德惠县种畜场测定,种蛋人工受精率达90.6%,孵化率85.6%,育雏成活率
  94%。商品鸡100日龄平均体重7.25公斤,料肉比2.2:1,屠宰率83.5%。
  (10)鹌鹑
  蛋鹌鹑产于日本、朝鲜,肉鹌鹑产于法国。长春市于1985年由郊区合心乡从吉林市引入朝鲜系蛋鹌鹑饲养,以后陆续从北京等地引入日系蛋鹌鹑,法系肉鹌鹑饲养。1987年末共有47万只,主要分布在郊区、农安、九台等县区,郊区合心乡数量最多,达25.7万只,占总数的54.6%。
  ①体型外貌
  体型小,似鸡。喙小,尾短。羽毛茶褐色,背面赤褐色,散布横直条纹,头部黑褐色。中央有3条淡黄色条纹,有的颈部有一白色项圈。蛋鹌鹑平均体重100~140克,肉鹌鹑平均体重350克。
  ②生产性能
  据郊区合心乡调查,每只蛋鹌鹑年可提供种蛋250枚,种蛋受精率80~90%,孵化率为65~70%,育雏成活率90~95%。
  平均45日龄开产,开产后常年产蛋。寿命3~4年,孵化期16~17天。
  合心乡调查,法系肉鹌鹑6周龄活重可达200克,料肉比为3:1,肉味鲜美,营养价值很高。
  7.引入的鸭品种
  (1)北京鸭
  北京鸭产于北京西郊玉泉山一带,是世界著名肉用品种鸭之一。长春市最早于1959年分别由九台、榆树、宽城、郊区等县区从北京、安徽等地引入3万余只。1981年共有12 201只,主要分布于榆树、郊区、九台等县区。
  ①体型外貌
  体型大,羽毛白色,头大,眼睛大而明亮,虹彩深灰色。颈部较粗,长度中等,背平宽,胸部丰满突出,腹深近地面。脚粗壮、喙、踉、蹼均为桔黄色,公鸭尾部有4根性羽毛向上卷曲、成年公鸭体重3.5~4.0公斤,母鸭3.0~3.5公斤。
  ②生产性能
  生长快,新生雏鸭体重在56克左右,2个月以后体重增到2000~2500克,增长40倍左右。雏鸭在优越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填肥,65日龄可长到2.5~3.0公斤。
  母鸭6月龄左右开产,年平均产蛋120~160枚,蛋重80~90克。
  (2)白嗉黑鸭
  产于黑龙江省,是卵用型鸭。长春市没正式引过此品种鸭,系通过民间流入。1981年共有28 442只,主要分布于榆树、德惠、郊区等县区。
  ①体型外貌
  体躯宽大,扁圆型,胸宽深,腹深垂地。全身除颈前和前胸为白色外,其它部分为黑色。喙、跖、蹼都是橙黄色,母鸭喙黑绿色,公鸭颈部绿色。体重2.1公斤。
  ②产卵性能
  (3)卡基~康贝尔鸭
  卡基~康贝尔鸭产于英国,是世界著名蛋鸭品种。长春市最初于1958年6月由德惠种畜场引入650只,1983年长春市形成“养康贝尔鸭热”。各县区及群众自发的从哈尔滨闫家岗农场及各地大量引入,数量大约有20万只左右,主要分布于各县区。“养康贝尔鸭热”过后,此鸭在长春市饲养数量急剧下降,至1988年已为数不多。
  ①体型外貌
  体质结实,羽毛暗褐色。头部优美,面部丰润,喙中等长,眼大明亮。颈部细长、直,背宽平,长度中等。胸部饱满,腹部良好下垂。喙蓝绿色,跖、蹼深绿色。公鸭颈部、尾部,肩部羽毛是青铜色,尾有卷羽。成年公鸭体重2.3~2.7公斤,母鸭2.0~2.5公斤。
  ②生产性能
  150天左右性成熟,年平均产蛋200~250枚,蛋重71.4~80克,蛋壳白色。
  (4)籽鸭
  籽鸭产于吉林市,是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48年从吉林、延边两地搜集的肯贝尔鸭与当地麻鸭杂交后经30多年选育而成的卵肉兼用型鸭种。长春市没有正式引入过,系民间流入。1981年共有5 555只,主要分布于榆树、农安、双阳等县。
  ①体型外貌
  体质健壮,结构匀称,头长嘴宽,背广胸深,呈长方形。公鸭鸭嘴豆绿色,母鸭灰褐色。脚浅黄色,虹彩青灰色,羽毛黄褐色,公鸭头颈、尾羽呈青绿色,尾羽中有2~4根卷毛。成年公鸭体重3.2公斤,母鸭2.7公斤。
  ②生产性能
  公鸭屠宰率为87.1%,母鸭为89.9%。
  8.引入的鹅品种
  疤瘌眼鹅(豁鹅)
  产地不详。长春市饲养历史悠久,近年又从山东省及辽宁省引入,是蛋用品种鹅。1981年共有3342只,主要分布于双阳、德惠、榆树、九台等县。①体型外貌
  羽毛洁白,个别在头颈、背部有灰斑、条斑。头大小适中,额上有小肉瘤,颌下个别有小烟袋。虹彩蓝灰色,并有金黄色眼圈,在上眼睑后1/4处有0.5~0.6厘米的豁口,因而得名。颈稍长呈弓形,背平直,腹部容积大。喙、肉瘤、胫、蹼为桔黄色,成年公鹅体重4.0~4.5公斤。母鹅3.5~4.0公斤。
  ②生产性能
  年平均产蛋在120枚左右,高产鹅年产可达150~180枚。开产日龄一般
  在180~240日龄,饲养的好可连续产2年蛋。
  母鹅无就巢性。种蛋受精率在75%左右,孵化率为受精蛋的80%。120天公鹅体重可达3.9公斤,母鹅可达3.0公斤。一般公鹅屠宰率为69.93%,母鹅为59.46%。
  9.引入的兔品种
  (1)比利时兔
  比利时兔产于英国。是著名的肉用型兔品种。长春市最早于1960年由九台县引入,后又于1982年从河北农大、河北省第一监狱、中国特产研究所、公主岭轮胎厂养兔场等地大量引入。1987年共有种公兔1 319只。
  ①体型外貌
  被毛深赤黄褐或褐色。耳尖部有黑而光亮的毛边。被毛质地坚韧而紧贴体表。体质健壮,体长、腿长,体躯离地面较高,骨较细小,肌肉丰满。成年体重2.7~4.1公斤,有的可达7公斤以上。
  ②生产性能
  性成熟较晚,母兔生后10~12个月才能配种繁殖。对366只比利时成龄母兔调查,年产1189窝,产仔7581只,平均每只兔年产3.25窝,每只兔年产仔20.7只。仔兔初生重75~85克,40~45日龄断奶体重1.2~1.3公斤,3月龄体重2.5~3.0公斤。
  (2)青紫蓝兔
  青紫蓝兔也称琴其拉兔,产于法国。是皮肉兼用兔品种。1930年以后输入我国,长春市在东北沦陷时期就有引入,60年代曾大量饲养。1981年共有51 683只,占长春市兔总数量的80%,主要分布于农安、郊区、德惠、九台、双阳等县区。
  ①体型外貌
  分大,小两型。长春市饲养的多为小型。耳短、体小,体重3.0~3.5公斤,被毛细软、浓密,呈胡麻蓝色。
  ②生产性能
  母兔生后5~8月龄即可配种繁殖,平均年产4.5窝,年均产仔26.7只,平均成活率为76.58%。生长发育快,3月龄体重可达2.5~3.0公斤,肉味鲜美。
  (3)丹麦长毛兔
  丹麦长毛兔产于丹麦。系丹麦在法、英、德3系安哥拉兔基础上选育而成。长春市于1983年由日本岩井商社的友人吉田良雄赠送给德惠县种兔42只,由德惠县畜牧局畜牧师刘振潮从北京取回。1987年末德惠县共有3 727只,其中成龄母兔2 129只,主要分布于德惠县的天台、沃皮、布海、松花江、同太等乡镇。
  ①体型外貌
  全身密生白色绒毛。形状不一,有全耳毛,也有耳上无毛的,耳上生一撮缨毛的,分别占14.3%、64.3%、21.4%。体重范围在4~5公斤。
  ②生产性能
  每只年产毛量在800~900克之间,个别单产可达1 255克。兔毛细度为13~18微米,质量达到国际1级兔毛标准。
  (4)獭兔
  獭兔也叫力克斯兔,产于法国,是世界著名皮用兔品种。东北沦陷时期长春市就有引入,1985~1986年由吉林省华丰特产动物养殖总场从北京丰台、辽宁铁岭、浙江舟山县大批引入。1987年末共有11 526只,主要分布于德惠、农安、九台及城区各区。
  ①体型外貌
  全身被毛浓密短生,无戗毛,无毛向,毛长仅0.4寸左右,须眉细短而卷曲,背毛红褐色,身体两侧色淡,腹毛淡黄色。由于变种较多,有黑、白、咖啡、靛兰、银灰、黄等毛色。成年兔体重3~3.5公斤。
  ②生产性能
  繁殖力中等,母兔每胎产仔5~7只,因其泌乳量低,产仔超过5只时,需寄养或人工哺乳。
  10.引入的蜂品种
  (1)意大利蜂
  意大利蜂产于地中海北岸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长春市于1958年3月由德惠种畜场从蛟河县引入种蜂40箱,其它各县区也都分别由个体养蜂者陆续从外地区少量引入。
  ①体型外貌
  工蜂腹前背板有2~4节黄综色环带,一般以两个黄环的居多,美国种有3环、5环的,称为三、五环黄金种,身上绒毛淡黄色,吻长6.3~6.6毫米。蜂王腹部一般为黄色至暗棕色,尾部黑色,只有少数是全部黄色。
  ②生产性能
  性情温顺,便于管理,蜂王产卵力强,分蜂性弱,容易维持大群。工蜂育虫力强,采集力强。善于利用流蜜期长的大蜜源,产蜡多,造脾快,保卫和清巢力强。蜜房封盖为中间型。但耐寒能力弱,越冬性差,消耗饲料多。定向力较差。
  (2)高加索蜂
  高加索蜂产于苏联高加索山区。吉林省于1976年引入灰色高加索蜂,长春市的高加索蜂系民间经其它地区引入。
  ①体型外貌
  灰色高加索蜂工蜂腹部背板黑色,绒毛浅灰色,有较宽的银色毛带,第一节背板上往往有棕色斑。吻长达7.2毫米。雄蜂背部的绒毛呈黑色。
  ②生产性能
  性情温顺,蜂王产卵力较强,分蜂性弱,能维持大群。工蜂勤奋,采集力强,在蜜源缺乏时能节约饲料。越冬性较好,蜜房封盖为湿型。但定向力弱,易迷巢,盗性强,采用树胶极多,爱造赘脾。
  11.引入的貉品种
  长春市所养的貉属北貉,即乌苏里貉及东北貉,产于东北、内蒙古。1982~1987年分别由双阳县双阳河养殖场、郊区畜牧局、榆树畜牧局、德惠种畜场、长春市野生动物养殖种场、农安县土产公司养貉场等单位从黑龙江省逊克种貉场、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左家)、哈尔滨等地引入种貉117只,其中种公貉66只,母貉51只。1987年末共有2035只,其中成龄母貉1136只。双阳县双阳河养貉场,长春市野生动物养殖种场,农安县土产公司养殖场,双阳县种畜场养殖数量较多,占总数的50%以上。
  ①体型外貌
  外形似狐。但比狐小。北貉背部呈青灰色,略带桔黄,黑灰色毛根,中部为桔红色,毛尖为黑色,背部形成界线模糊的黑色纵纹,身体两侧呈灰黄色或棕黄色。四肢深褐色,足垫无毛。上唇和头部毛色淡,两颊有横生长毛,构成八字形黑纹或黑白混杂的灰白纹。体重一般6~8公斤。
  ②生产性能
  10月龄性成熟,发情季节在1~4月,母貉发情期10~12天,怀孕期50天左右,4~5月份产仔,1年产1胎,每胎产6~8仔,多者10只以上。
  貉皮价值不及银黑狐和北极狐的价值高,但耐用指标65,毛绒丰厚,紧密,毛皮光亮美观,功用很广,貉绒轻暖,为耐穿的上品毛皮。
  12.引入的犬品种
  长春市引入的犬有狼犬、猎犬及金丝狗等。东北沦陷时期长春市就有引入,由何地引入没有专门记载。1987年共有犬440 234条,其中狼犬600多条,猎犬200多条,金丝狗不足10条,其余均为民犬及杂种犬,以榆树县数量居多,农安、德惠、九台、双阳、郊区都有饲养。
  ①体型外貌
  狼犬:立耳,被毛短,呈黄色或灰黄色,黑背,体质结实,紧凑,粗壮,体重40公斤左右。
  猎犬:立耳或半垂耳,被毛短,以草白、黑、米黄色为多,也有其他杂色。体型细、高、长、收腹、腿高。体重25公斤左右。
  金丝狗:垂耳,耳大,被毛长达20厘米左右,毛稍金黄色,毛干、毛基部为乳白色,体长50厘米,体高20厘米,体重不足5公斤。
  ②生产性能
  繁殖性能高,据对10条母犬调查,胎产崽5~8条,成活率可达85~90%。一般年产1胎。
  犬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群众喜食,也可出口创汇。犬皮毛御寒性能也较好。
  三、培育畜禽品种
  1.吉林马
  吉林马产于吉林省,长春市是吉林马的培育基地之一。1950年长春市从苏联引入一批阿尔登、苏重挽、弗拉基米尔马对本地马进行改良。到1960年已产生一大批一代、二代和复杂二代杂种马,这些马比本地马在体躯上,役用性能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并为培育吉林马创造了条件。1963年在杂种二代马群中选出理想的公、母马以同质选配为主,异质选配为辅的选育方法进行了横交。同时进行严格的淘汰并建立和扩大理想的核心群,到1966年又进行了严格的选种选配,巩固和提高其优点,矫正其缺点的自群繁育和品系繁育,于1978年育成了吉林马。1981年长春市共有211匹,其中公马70匹,母马141匹,分布于农安、德惠、榆树、九台、双阳5个县。
  ①体型外貌
  体格适中,结实、紧凑、干燥。头较清秀,颈适中,耆甲低平。胸宽深,肋骨开张,背腰平直,且宽。四肢健壮,蹄质结实,距毛较少。毛色以骝毛、栗毛、黑毛为主,骝毛占56.7%,栗毛占32.3%,黑毛占11.0%。
  ②生产性能
  吉林马为挽乘兼用型马,主要用于拉车及耕地。
  用相当于体重15%的阻力,单马拉双轮轴承大车,在平坦的土路上,用快慢混合步法行进10公里,需50分种。最大挽力相当于受测马体重的45%阻力,在平坦土路上,能连续前进365米,测后30分钟,体温、脉搏、呼吸恢复正常。母马无鞍骑乘3 200米,需5分42秒跑完,30分钟后体温、脉搏、呼吸正常。
  2.中国黑白花奶牛
  中国黑白花奶牛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从19世纪末期开始,经过100多年选育而成。长春市是中国黑白花奶牛育种基地之一,其牛群来源主要是日系荷兰牛、滨州牛及荷兰杂种牛的后裔。还来源于19世纪俄国移民带来的荷兰牛、西门塔尔牛的后裔。东北沦陷时期长春市有东西郊两处奶牛场,饲养奶牛千头以上,均为日系大型荷兰牛。解放以后这些牛遗存下一些后裔。东北光复后国民党政府的善后救济总署从美国输入一批美国荷兰牛和娟姗牛,留下一些后裔。1952年以后由免渡河、佳木斯购入的一部分滨州牛,也留下了滨州牛后裔。1973年以来在上海、铁岭、合肥、北京等地引来了大量日系荷兰种公牛的精液,开展了人工授精,又产生了大量的日系荷兰牛后裔。
  (1)体型外貌
  长春市黑白花奶牛偏黑较多,白花多分布于牛体的下部,黑白斑界限明显。头清秀狭长。眼大突出,颈瘦长,颈侧多皱纹,身躯长宽深。母牛腹大不下垂。四肢强壮,开张良好。乳房大,向前、后延伸良好。个别牛有高尻、斜尻和乳房下垂等缺点。
  (2)生产性能
  吉林农业大学牧场、长春市奶牛场各胎次奶牛产奶量统计表
  乡、村集体、个体奶牛产奶的情况,据对116头奶牛调查,年平均单产在3500~3900公斤。
  国营奶牛场的牛,性成熟为6~7个月,乡、村、个体养牛户养的牛性成熟为8~9个月。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左右,发情持续时间在24~36小时之间。据对326头育成母牛调查,初配怀胎平均月龄为20.4个月,一般年产1犊,个别产双犊。国营奶牛场牛群繁殖成活率在81~87%之间。乡村集体及个体牛群繁殖成活率一般在60~70%之间。
  3.吉林黑猪
  吉林黑猪产于吉林省,是东北沦陷时期用东北民猪与巴克夏猪杂交育成的一个杂交类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20多年的选育育成的1个品种。1981年共有4 990头,其中公猪143头,母猪4 847头,主要分布于九台、双阳、榆树、德惠、朝阳等县区。
  (1)体型外貌
  被毛基本黑色,大多数猪的额头、尾、四肢具有不规则的“六白”特征。体型中等,背腰平直,肷部丰圆。腹大平直不下垂。臀丰满,臀较长阔,四肢坚实。乳头6对以上。成年公猪体重220~250公斤,母猪体重180~200公斤。
  (2)生产性能
  初配年龄,小母猪在9~10月龄,小公猪在11~12月龄。母猪产仔数平均10头,最高达18头,仔猪初生重1.23公斤,30日龄窝重66.01公斤,60日龄断奶体重16.65公斤。哺育率在85%以上。后备猪4月龄体重达35.06公斤,6月龄67.62公斤,9月龄121.89公斤。对8头肥猪测定,饲养189天,净增重94.85公斤,日增重502克,每增重1公斤消耗5.46个饲料单位。屠宰率83.63%。膘厚5.8厘米。骨、皮、肉、脂分别占胴体重的9.15%,7.29%,45.90%和37.66%。
  4.双阳梅花鹿
  双阳梅花鹿的培育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据传在清道光年间(公元1833年左右)在今双阳县鹿乡镇的盘古屯便有人开始伐木夹起大栅栏,内放饲料,诱野鹿入内,然后关闭,将鹿圈养起来,任其自然繁殖。开始只是食其肉,用其皮,后知其鹿茸,鹿胎等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就大量驯养了起来。清代末期除盘古屯外在今鹿乡镇的王家屯、崔家庙,石溪乡的尖山子,长岭乡的张家崴子、陈家屯,佟家乡的拉腰子屯的一些财主也先后养起了鹿,到民国年间梅花鹿存栏数量已达300多只。东北沦陷时期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掠夺和战争,梅花鹿的发展数量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双阳梅花鹿的发展,先后投资建立了4处国营鹿场,同时培训了大批技术人才,实行了科学养鹿,双阳梅花鹿的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1979年农垦部把“双阳梅花鹿”的选育工作列入重点科研项目,进行了培育。到1985年末正式通过部级鉴定,命名为国家第一个梅花鹿品种——双阳梅花鹿。
  (1)体型外貌
  双阳梅花鹿体质结实,胸廓宽深,头大额宽。短腿大身子,毛色鲜颜美丽。公、母鹿夏毛均有两个色型,即棕红色和棕黄色。沿脊柱有一条2~4厘米不明显的背线。体侧布有大而疏的白色斑点,有如梅花点点。臀斑边缘有黑色毛圈,内着洁白长毛,腹下及四肢内侧被毛较长,呈灰白色。冬毛密而长,呈灰褐色,梅花斑点隐约可见。公鹿有角,茸体粗壮肥大,茸质松嫩,细毛红地,向侧上方伸展,主干变曲度小。母鹿无角。公鹿平均体重120公斤左右,母鹿平均体重65公斤左右。
  (2)生产性能
  双阳梅花鹿是梅花鹿高产品系,鹿茸以支头大,重量高,茸质松嫩,细毛红地而闻名于国内外,畅销于香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公鹿每年4~8月份为生茸期,5~6月份为生茸旺季。
  公、母鹿16个月可达性成熟。妊娠期为220~250天。一般产单胎,个别产双胎。母鹿繁殖年限可达15年,公鹿可利用3~4年。母鹿平均发情周期12天左右,每次发情持续时间约24~26小时,公、母鹿发情季节一般在9~11月份,公鹿发情没有周期性,从发情开始到终止一般为45~60天,民国及国民党统治时期双阳梅花鹿的繁殖成活率为68%,东北沦陷时期为54%,解放以后繁殖成活率逐年提高,到1979年已稳定在80%以上。
  第二节 饲草饲料资源
  一、草场资源
  1.草场的形成与变迁
  长春这块肥沃的平原,原系一片半森林半草原地带。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村落和城市的形成、发展,它经历了牧猎时代、农牧交替时代、农耕时代,形成了典型的农业区。从草原的变迁看,清以前的长春原为半森林半草原地带,水草茂盛,沃野纵横数百里。清代初期,为蒙古郭尔罗斯前旗辖境,这里仍是广阔的草原,系游牧地带。顺治十年(1653年)时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例》,扶植和鼓励官民垦荒,河北和山东一带破产农民,携家带口相继流入东北,康熙七年(1668年)便废除开垦例,对东北地区加以封禁,到咸丰十年(1860年)完全开放,但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长春就进入了招垦年代,郭尔罗斯扎萨克(旗长)恭格拉布坦,为了增加收入,以其游牧之地,招流民垦种。德惠县的城子下屯,就是早在乾隆年间由垦荒的汉族农民建立的村落。德惠县达家沟在嘉庆元年(1796年)就有张、王、李、白、乔、孙等6姓在这里伙居开荒。虽然先后颁布了许多禁令,但关内移民甘犯禁令而暗渡,满清统治阶级为了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迫切需要汉族农民补充,而封禁法令正是违反这一客观要求,导致了禁令的名存实亡。嘉庆四年(1799年)进入的流民已达2330户,已垦荒地265648亩,清廷不得不划出一定的区域准许开垦。东至沐什河,西至巴延吉鲁克山230里,南自吉林伊通边门,北至吉住窝铺180里,定为规划,不准再有民人增居。嘉庆五年(1800年)清政府在伊通河沿岸之新立城,设立了长春厅,尚为人烟稀少的荒原。到了嘉庆十六年,流民增至11781户,嘉庆十七年(1812年)已垦荒地543820亩。随着移民的流入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文化传入封禁之地。随着移民垦荒,牧野逐渐减缩。据《农安县志》记载,宣统元年(1909年)尚有牧荒49.3万亩。
  东北沦陷后,日本人只重视于中心区建设和掠夺东北财富,随着城市的建设,商业的发展,大量移民垦荒经农,草场逐年缩小。1946年7月国民党统治时期,除宅地、水田、旱田、墓地外,尚有山荒、原野(草山、草坡、草原)206.85万亩,占总面积的6.48%,另有杂地282.45万亩。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当局急于抢占东北,无意于对资源的规划和建设。1948年初,一些科技工作者,提出“今后开荒土地,须有一定计划,于开荒之前,应留有一定面积作为牧野,以便从事经营畜产,以求维持并增加青草之产量。”可见,当时开荒并未休止,但已形成了肥沃土质的农耕地带。据1964年出版的《吉林省历史概要》中记载,长春的土地,绝大部分是光绪末年和民国初年(1908~1912年)开发起来的。草场面积这时已趋于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由于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掠夺,粮食、种子、耕畜非常缺少,整个农业生产,处于恢复性生产阶段,但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烟逐稠,1973年长春市农业局组织了调查,由于开荒、修路、造林、修水库,草原面积逐年递减。如万顺乡1962~1972年造林面积扩大了1255垧;德惠县草场原有4万多垧,剩下不到1万垧,另外,由于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草场被强度放牧啃食,退化十分严重,群众反映,原来每垧草场平均产草5000斤,到1973年无法割草。
  1978年中央下拨了草场建设费,引起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重视,根据长春市农业区划办公室的“简明农业综合区划”航片分析,长春市有170万亩草场,(含疏林草场),并开始规划建设。1981年经过长春市草场资源普查资料统计,长春草场资源为1291836亩。是吉林省草场资源的中部小块草场,占全省草场资源的2.18%,其中,可利用草场970260亩。150亩以上的成片草场879972亩,占草场总面积的68.12%,零星草场411864亩。另有疏林
  草场381761亩。总观长春草场的变迁,可以看出;它是一部农业的发展简史,沃野已成良田,只有瘠薄地和不易开垦地形成了当今长春的草场。
  2.长春草场的分类
  (1)草场的分布
  清初,长春原系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经过历史变迁,已由牧猎时代到农牧交替时代,进而发展到农耕时代,瘠薄地和不易开垦地形成了当今草场。其植被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也改变了原生植被的全貌,形成了次生植被。其草场的分布除农安县位于松嫩平原草原的东端,具有较大片草场外,其它草场资源分布零散,又不平衡,多集中于沿江河流域及不能种植农作物的洼涝地带,壕埂、丘陵、荒山、泡塘的周缘。从形成草场到1981年前,由于缺乏技术人员对草场与生态地理因素的相关性和草场的草群组成、结构、生产能力以及人们对草场的利用方式、程度等缺乏技术规程,其草场植被状况和分类,尚无记载,草场处于原始掠夺性使用状态。1981年经过全面的草场资源调查与区划,井按北方草场办公室《草场资源调查大纲和技术规程》将长春市草场资源植被状况及分类,进行了全面阐述,产生了长春市第一个全面记载草场资源的技术资料。
  其植被概况是长春西部平原多以羊草为优势群系。分布也较广,常见的群落有羊草十杂类草草场或羊草草场和拂子茅~野古草~杂类草草场;低山河谷的低洼地则灌丛、禾草广泛分布,优势的群落类型是柳丛~芦苇~三棱草~杂类草草场,或柳丛~柳蒿~杂类草草场;低山丘陵的向阳地多以榛秸、胡枝子等为优势种,优势群落如榛秸~兴安胡枝子~杂类草草场;沼泽地带以禾草、莎草、杂类草为优势群系。多见的群落有芦苇十三棱草草场,水稗草—菵草~杂类草草场;低山林间地带的草场,层次较明显,多以木贼,林地早熟禾,野古草为优势群系,多见的群落有林地早熟禾~野古草~糙隐子草~杂类草草场。
  (2)牧草品种
  长春市地处中温带,气候温和,夏季短而温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湿比较相宜,适宜各种牧草的生长发育。植物种类丰富多样,1981年调查长春市天然草场生有234种植物,其中可食植物222种,按植物名录进行分类,其中禾本科41种,占可食植物的18.47%,菊科28种,占12.6%,豆科21种,占9.46%,百合科10种,占4.5%,其它有蓼科、十字花科、桔梗科、藜科、茄科、旋花科、石竹科等占54.97%。
  按适口性和营养价值分,牲畜最喜食的优良牧草有86种,占222种的38.74%,中等牧草41种占18.46%。低劣等牧草95种,占42.8%。
  禾本科中主要有看麦娘、披碱草、画眉草、东北甜茅,林地早熟禾、沼地早熟禾、草地早熟禾、狗牙根、马唐、无芒稗、雀稗、无芒雀麦、冰草、野稗、野大麦、菵草、荻、硬质早熟禾、纤毛鹅冠草、虎尾草、糙隐子草、牛鞭草、贝加尔针茅、大针茅、荩草、野古草、羊草、拂子茅、菵草、芦苇等。
  豆科中主要有野大豆、鸡眼草、五脉山黧豆、大叶野碗豆,广布野碗豆,细叶胡枝子、短梗胡枝子、地丁、天兰苜蓄、扁蓄豆、草木樨、黄耆,短萼鸡眼草、甘草、兴安胡枝子、山野碗豆,白花草木樨、野苜蓿等。
  菊科中主要有刺儿菜、野蒿、苍耳、蒲公英、黄金菊、艾蒿、茵陈蒿、硷蒿、苣买菜、兔儿伞、牛廉、飞廉、鼠麹草、紫苑、旋复花、万年蒿、水蒿、同花母菊等。
  在野生禾本科和豆科中,有50多种牧草营养价值丰富、适口性强,有些野生牧草,虽然草质中等,但它们在草场上的多度、盖度、频度和产草量都很高,特别是家畜喜食,适口性强,只要充分合理利用,同样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如野古草,披碱草等。
  适于在长春推广种植和有发展前途的优良牧草有羊草、紫花苜蓿、野碗豆、天兰苜蓿、野大豆、马唐、画眉草、草木樨、鸡眼草、狗牙根、林地早熟禾、糙隐子草、胡枝子等。
  (3)草场分类
  根据北草办《草场资源调查大纲和技术规程》,长春市草场划分为5类12组37型。
  1.平原草甸化草原类
  该类草场多分布于低平草甸、盐碱地带,土质肥力较低,碱性大,缺雨易干,多雨泥涝,以沙碱土为主,多属退化草场。该草场面积为411824亩,占全市划类草场总面积的43.0%,种的饱和度为4~7种/m2,复盖度为50~85%,草层高度为25~50cm,主要优势种为羊草、野古草、水稗草、水蒿、杂类草等,常见的植物群落有羊草+杂类草草场及水稗草+水蒿+三棱草一杂类草草场。草质较好,产量高、叶量丰富,生育期长,营养丰富,适口性良好,家畜喜食。主要以牧为主、刈牧兼用。夏季放牧,秋季打草、较为耐牧,是较优良的天然牧场。该类草场分为根茎禾草组和禾莎杂类草组,下分8个草场类型。主要分布在:农安县三盛玉、永安、榛柴岗、巴吉垒、黄金、龙王、柴岗、滨河、万顺、哈拉海,杨树林、三宝、城郊、伏龙泉等14个乡(镇)的低平草甸;榆树县的八号、弓棚、武龙、先锋、前进、太安、恩育、双井、五棵树、刘家、闵家、大于境内;九台县的鸡鸣山、兴隆、春阳、城子街、庆阳、龙家堡、二道沟、纪家、卡伦和德惠县的郭家、天台、边岗的盐碱地带;宽城区的奋进等38个乡镇,其组型分类情况如表2~75。
  2.沿江河沼泽化草甸类
  该类草场主要分布在低山河谷地势较低洼地带及湖泊周缘低湿碱地上。其植被特点是牧草草群层次不明显,植株稀疏、低矮、草质较差,多属中低等牧草,适口性较差,土壤含水量大,多呈季节性积水,利用率在30%左右,种饱和度为4—7种/m2,复盖度为40~80%,该类草场面积为257570亩,占全市划类草场总面积的26.9%。由于草场土壤水份增多,形成厌气条件,出现些湿中生,多年生芦苇为优势种的喜湿性植物类型,主要以柳丛、芦苇、星星草、碱蓬、水稗草、柳蒿、水蒿、三棱草等为优势种。在利用方式上,多以放牧为主。由于严重过牧,草质逐年退化,产草量逐年下降。该类草场主要分布在农安县的永安、三盛玉、巴吉垒、黄金、万顺、杨树林、哈拉海等乡(镇)的周缘。榆树县青顶、李合、新立、泗河、谢家、黑林子、光明、土桥子、十四户;德惠县朝阳、岔路口、松花江、菜园子、双阳县奢岭、新安;郊区兰家等乡(镇)。该类草场共分3组12型。
  3.丘陵荒山灌木草丛类
  该类草场分布于沙岗谷地,土壤为黑黄土,有机物含量较低,腐殖质层薄。在低山丘陵的向阳面。砂石裸露较严重,土壤含水量较低。其植被特点是牧草草群较低。种的饱和度为8~19种/m2,复盖度为45~85%。该类草场面积为33037亩,占全市划类草场总面积的3.5%。主要以隐子草、披碱草、榛秸、胡枝子等为优势种,尚有一些豆科牧草如野大豆,野碗豆、鸡眼草等。由于开荒、造林,其面积大为缩减,现有草场因放牧过重,植被稀疏、草产量低、载畜量小,草质较杂;毒草较其它草场多,但草质较柔软,适口性较好,家畜喜食牧草占60%左右。在利用方式上,主要以放牧为主,个别山体阴坡,沟谷地区可选择小面积打草场。该类草场主要分布在九台县波泥河、加工河、放牛沟、二道沟、西营城、沐石河、其塔木、三台、上河湾、六台等10个乡(镇)和农安县永安、杨树林、三盛玉等3个乡的西北向阳干燥砂壤台地上。
  该类草场共分2组4型。
  4.沿江泡沼泽类
  该类草场多分布于河谷地带,地势低洼,多呈季节性积水。水分条件比较优越,土壤含水量较大,除大气降水之外,受河流春、夏季不定期的泛水淹没,雨季时常接受周围流向的影响。土壤以冲积土为主,其次草甸土和泥炭土,其植被特点是牧草叶层高,多在60~90cm,种的饱和度为4~9种/m2,复盖度为70~90%,产量高,适口性较差,多属低等牧草,利用率较低,一般在15~20%左右,该类草场面积为212535亩,占全市划类草场总面积的22.1%。主要优势种为小叶樟、芦苇、三棱草、水稗草等。在利用方式上,主要是季节性放牧和打草。分布在榆树县大岭、新庄、怀家、城发、福安、保寿、大坡、大岗、红星、育民、秀水;农安县万顺、三盛玉、巴吉垒、三岗、朝阳、三宝、洼中高农场等的低洼积水地带,九台县饮马河、卡伦、龙家堡、春阳、九郊、波泥河、苇子沟、庆阳等8个乡(镇);双阳县的四家子,土顶、东风乡的低洼地带和德惠县边岗,达家沟乡。
  该类草场划分为3组10型。
  5.低山林间草丛类
  该类草场主要分布在林下较密的岗坡地上,以栗钙土为主,该类草场的层次较明显,第一层为乔木、桦树、杨树、落叶松等,第二层为灌木层,第三层为草本植物,由于林型不同,植物种类丰富多样,主要以木贼、林地早熟禾、野古草、隐子草等为优势种。这类草场植被特点是以针阔叶林为主,林下长有草本植物,草层高度一般在50~75cm,种饱和度为4~8种/m2,复盖度为25~40%,该类草场面积为42566亩,占全市划类草场总面积的4.5%。草场植被营养较差,产量较低,多属中低等牧草。在利用上,多以放牧为主。主要分布在双阳县奢岭、鹿乡、太平、土顶子等乡及郊区大南、乐山,德惠县菜园子乡和县直农场。
  该类草场共分为2组3型。
  3.草场植被的产量与质量
  根据草场资源调查,将150亩以上的连片可利用草场740921亩,进行了植被产量和质量的测算与评定。以草场优势植物的营养价值、适口性、利用率及其各种牧草所占比重,按北草办技术要求,长春的草场分为5等8级。用“等”表示草场草群品质的优劣。长春市1、3等(良、中)草场占57.5%、4等草场(低)占40.62%,用“级”表示草场草群地上部分单位面积的产草量,根据单位面积产草量的多少划分为8个级。长春市2、3、4级草场占53.72%,7级草场占34.3%,相当于草场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强。长春成片可利用草场的等级结构,反映了草场牧草的质量及产草量仅为中下等水平。经测算长春市草场总产草量为31 796.5万公斤,平均亩产鲜草246公斤,最高亩产鲜草达850公斤,最低亩产鲜草50公斤以下。
  草场的等。
  4.草场的建设与保护
  (1)草场的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地在调整农、林、牧结构时,开始重视草场资源,并着眼于草场的规划和建设。长春草场建设是从1980年开始的,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利用,加强保护,重点建设的方针,重点在农安县开展了草场建设。自1980年到1988年的9年间,国家投入长春的草场建设费共计102万元,其中无偿投资45.5万元,周转金56.5万元,另有乡、村自筹资金54万元,主要用于围栏建设和购置草籽。在建设方面,主要采取3种办法:一是种草、二是围栏、三是改良。
  人工种草:开始于1980年,首先在农安县建立了速生、优质、高产人工草场的小面积试种,以加速植被恢复。1980年~1981年共翻耕种草9190亩,其中种羊草5 393亩,紫花苜蓿533亩,草木樨3465亩。从1983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截止到1988年末,在不同类型的草场上,共人工种草6.8万亩,其中羊草5.8万亩,占85%,紫花苜蓿0.68万亩,草木樨等0.32万亩。
  围栏建设:1981年首先在农安县万顺乡畜牧场组织了封原育草,开沟2030延长米的沟堑库伦,围圈了1500亩草场。由于挖沟筑坝工程量大,破坏草场多,又需年年维修,否则会失去保护作用。所以从1982年开始,用刺铁线、水泥柱或角铁建设永久性围栏。截止到1988年末共围栏草场5.2万亩。
  改良:对退化草场主要采取了更新、补播、施肥、深松等改良办法,共改良草场10万亩,农安县万顺乡胜利村草场,通过深松后提高产草量10%。多数草场采取了围栏、人工种草、改良相结合的建设草场办法,也有部分草场采取了围栏封育,在生产实践中,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围栏与种草、改良草地相结合的办法,效果更为显著。农安县三盛玉乡红山村、向阳村,黄金乡沈家村、战家村,万顺乡庆丰村、榆树村等6个草场测产样方测定,天然草场平均产草量为亩产鲜草29.16公斤,围栏人工种植的二年生羊草草场亩产鲜草达到362.5公斤,比天然草场亩产鲜草增加333.34公斤。
  围栏人工种植的草不但好于天然草场,而且比封育草也好,农安县万顺乡畜牧场1984年对四年生人工种草与封育草的调查比较见表2~79
  人工种草不但可以提高产草量,而且可以提高生态效益。从生态角度观察,1年就可以恢复草场植被,第二年人工种植的牧草即可取代杂类草,出现清堂羊草,并且具有侵吞碱斑,改良盐碱地的作用。万顺乡畜牧场人工种植的羊草草地看到幼嫩的小羊草逐年向碱斑深处侵入,使小块碱斑愈闭,大块碱斑缩小,挨着幼嫩的羊草边长出了星星草、虎尾草和水稗草等。人工种草的草地还具有抗旱的特点,1982年,在牧草生长的季节里有70多天干旱无雨,草地干裂,纵横交错,而人工种植的羊草草地却郁郁葱葱。
  (2)草场的保护
  长春市在50年代初期,人口、牲畜都比较少,草场面积相对较大、但由于受“重粮轻牧、靠天养畜”的错误倾向影响,对草场资源不加建设和保护,加之牧业生产的迅猛发展,超载过牧。任意开荒挖坑取土,打草打柴,草场资源屡受蚕食,造成牧草矮小稀疏,土壤板结,裸露碱斑到处可见,生产能力急剧下降,部分草场已失去恢复和再生能力。
  这些问题,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重视,1960年6月15日中共吉林省委颁布了《关于发展畜牧业生产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关于牲畜饲料问题之五中提出:“草原地区要认真保护与合理利用草原,…今后开荒、水利建设、造林等,均应在不破坏草原的原则下,合理规划,统筹安排”。1962年11月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颁发了《关于加强草原管理的规定》,提出了对草原要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划分农林牧地范围界限。1979年吉林省革委会又发布了《关于保护草原的布告》,1981年农安县政府发布了《加强草场管理和保护》的布告,重申了五不准,即不准在草场上开荒种粮、取土拉伐、乱割乱牧、搂耙抢草、雨季践踏等。1985年国家颁布了《草原法》后,吉林省又制定了《吉林省草原管理条例》。农安县组织了骨干力量138人次,深入到有草原的乡镇,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贯彻、落实《草原法》与《条例》。1988年结合“一法一例”的贯彻落实,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草原生产责任制,并在重点乡抓了围栏管护责任制的落实,在万顺乡胜利村抓了草原承包到户的试点及推广工作,并依据草原法规,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有草原乡,建立乡规民约,以加速草原建设与保护。
  长春草场资源虽然面积不大,仅占长春总土地面积的2.21%,占吉林省草场资源的2.18%,但对于长春这个农业区来说,还是相当可观的。每年有6个月时间可以放牧牲畜,8、9月份可以刈割、凉晒、贮备,良好的自然优势,繁多的优良牧草,是长春市发展畜牧业的一大资源优势。但是,长春的草场资源在利用,保护和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大问题,其现状是:一低(生产能力低)、二慢(建设速度慢)、三退化(植被类型被破坏)。从其现状看,草场资源潜力大,问题多,草场资源利用的不合理,超载过牧的强度啃食和践踏,加之挖坑取土,秋打柴春搂草,已使草场逐年衰退。由于草场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生产能力低下,已影响了牧草的生长和更新。牧草矮小稀疏,裸露碱斑到处可见,个别地方的盖度在50%以下,按长春市草场平均亩产246公斤鲜草,总产草量达31796.5公斤。以一个羊单位每天食鲜草6公斤,放牧180天计算,则每个羊单位需1 080公斤鲜草,适宜载畜量为4.39亩/只羊单位,而实际载畜量为0.58亩/只羊单位,已超过实际供养能力的6.6倍。
  草场建设速度慢。长春市除农安县外,其它县区基本上没有改良规划,其建设尚未纳入日程,既没有管理措施,又没有规章制度。以对草场有规划有建设的农安县来说,从1980年开始规划建设,经国家、集体共投资156万元。到1988年9年间,共围栏草场5.2万亩,人工种草6.8万亩(多在围栏草场内种草),仅占农安县52万亩的13.1%,占长春市可利用草场面积的9.19%,可见草场建设速度是非常缓慢的。缺乏治理,严重退化,是个普遍现象。长春市的草场分布特点是以沿江河流域和季节性泡塘周缘为多,很易受季节性雨水侵害,一到汛期,部分草场遭到淹没和浸泡。九台、双阳、郊区的部分坡度较大的草山草坡、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还普遍存在着猪、牛、羊混群放牧的习惯,猪拱食草根,最易破坏草场植被根系,影响牧草的生长和更新,造成草场资源的退化演替。
  “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或更长时间,对草场的建设和开发,仍要继续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利用,加强保护,重点建设的方针。仍应以国家、集体、个体共同投资的原则;采取围栏、种草、改良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草场建设与开发。并要稳妥地利用好草场资源,加强对优势牧草的培育和种植,在管理体制上,将由乡、村管理逐步过渡到专业户承包。
  二、饲料资源
  1.饲料业的开发利用
  1930年出版的《东三省畜产志》*(《东三省畜牧志》1930年出版黄越川著)记载,家畜普通饲料为高粱秆、粟秆、野草及豆类之秆荚等。谷物秆的稻秆、豆秆、豆荚、黍、稗子及浓厚饲料大麦、高梁、大豆、豆饼类、包米、麸、粟、燕麦及酿造渣滓的高粱酒糟为最广。1939年《满蒙畜产要论》中记载,“新京”(长春)一带,当时用于饲料的有菽谷类的黄豆、青豆、黑豆、秣石豆、乌豆;禾谷类的高粱、谷子、玉米、小麦、大麦、铃铛麦;谷粉类的米糠等。《东北经济小丛书》中记述,1947年调制饲料方面已有相当进步,干野草的割取调制,饲料作物的栽培,主要有豆科的苜蓿、青棵大豆;禾本科的玉蜀黍、苏丹草;根菜类的甜萝卜、马铃薯、芜菁、还有新饲料的利用。如高粱叶、玉蜀黍叶、大豆之落叶等,及各种农产加工所剩余之残渣如糠糟粕类等。
  上述资料所反映的情况,有的所记载的范围较大,但饲料利用种类大体是一致的。总观从长春设治到解放前这一段历史时期饲料业的发展情况,是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而逐渐开发扩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业生产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长春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按年代顺序大体情况是:50年代初期,畜牧业是由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走向恢复发展阶段。由于饲料的紧缺,饲料供给曾组织夏锄期间对互助组及插犋组,采取饲料贷借,对特殊困难养畜户,给以饲料救济,重点保证奶牛的饲料。并号召群众开辟饲料来源,节约粮食降低成本。当时的精饲料以豆饼、米糠、大豆、高粱、玉米为主,并推广了玉米秸青贮和发酵饲料,种植西米谷、玉瓜等青饲料。1958年在大办养猪场时,为了促进生猪生产的发展广泛开辟饲料来源。吉林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对农安县可用作猪饲料的野生植物进行过调查,有60种以上植物可利用。其中有40多种产量较高,利用较普遍。春季(5、6月间)主要有荠菜,山白菜、酸模、车前、苣买菜、刺儿菜、蒲公英、扁蓄、紫花、水葱、野生、木樨、老牛锉、黄花菜、野谷子、野麦子、碱草、牛毛杠、酸儿浆、燕子尾、水蒿、莎草等21种,这些青绿多汁饲料,耐低温,萌发早,发育快,虽茎叶不甚繁茂,但它是早期的青绿饲料。夏季有灰菜、苍耳、野苋菜、马齿苋、旋复花、猪毛菜、地肤、红蓼、碱蓬、水稗草、山茶菜、马耳菜、黄瓜香、画眉草、问荆、老牛锉、再生草、野西米谷、谷莠子、掐不齐、狼尾巴菜、三棱草、马唐等22种。秋季(9、10月间)主要有苣买菜、老牛锉、刺儿菜等3种,多分布于田间或道旁,霜后逐渐枯萎。50年代末期还利用玉米大搞金霉素饲料。60年代初期,由于受3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的口粮不足,畜禽的精饲料主要是瞎粮、瘪稗,农闲季节开设豆腐坊、粉坊,用豆腐渣、粉渣代替部分饲料。并大力推广了粗饲料的加工调制。如麦秕、稻草的石灰硷化与蒸煮法。人工养殖小球藻等。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初中期,推广了精饲料浆汁化,粗饲料醣化,在榆树县闵家乡三合村三队还开展了牛胃液发酵饲料的饲喂。在青贮饲料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半干青贮(黄贮)饲料,双阳等县区还修建了永久式青贮窖。70年代后期,80年代,由于饲料政策的调整,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养鸡业的大发展,促进了饲料工业的兴起,开始在养鸡业和养猪业中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并广泛开展了种植青饲料聚合草、西米谷,饲用甜菜、南瓜、养殖水生饲料绿萍、水葫芦和高产水生饲料细绿萍。根据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随着科技的进展,这时又广泛开辟了以节粮型饲料为重点的粗饲料的开发和利用,玉米秸青贮黄贮、碱化、氨化、盐化,即“一贮三化”饲料的广泛推广,利用酒糟育肥瘦牛,非蛋白氮饲料的应用,鸡粪、蚯蚓、沼气液等新开发的饲料也在部分专业户中应用,饲料业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2.饲料资源的品种、数量
  (1)饲料总产量
  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饲料的生产供应,对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长春解放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关于饲料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情况,没有详细记载。60~70年代,也只是有些典型调查资料,1981年作了全面系统的普查。普查统计,长春饲料资源丰富,除牧草外尚有63种饲料,主要有植物性饲料(包括精、粗、青绿多汁饲料),动物性饲料和矿物质饲料等3大类,以植物性饲料为主体,动物性饲料和矿物质饲料为辅助补充饲料(在计算饲料产量时,未列入总量内)。1981年普查统计,长春市饲料总产量为465927.8万公斤(青饲料折成风干料计算)。
  从饲料的总产量及其构成情况看,一是长春饲料资源的特点是以粗饲料为主,粗、精、青结构类型,具有农区资源特点;二是反映出长春畜牧业的饲养水平较低。
  (2)饲料种类
  植物性饲料中的精饲料较充足。长春市是农区,就种植业来说,属旱粮为主的1年1熟的地区,并且是我国盛产玉米、高粱、大豆的产区,尤其大豆全国闻名,精饲料的主要来源是粮食饲料和粮油加工副产物。粮食饲料来源于饲料留量、商品猪奖售粮、饲料地产粮,及除去“三留”后的余粮。粮食饲料有玉米,高粱、大豆;粮油加工副产物有油并类、糠麸类。主要有豆饼、葵花籽饼、麻籽饼、玉米脐子饼、玉米糠、高粱糠、稻糠、麦麸子、谷糠、糜糠等13个品种。1981年普查统计精饲料的总产量为73047.3万公斤。占精、粗、青(风干料)饲料总产量的15.67%,其中粮食饲料为33 465.8万公斤,占粮豆总产量的12.45%,油饼类饲料2 335.5万公斤,糠麸类饲料37246万公斤。
  统计说明,在精饲料中以能量饲料的玉米和糠麸类为最多,占整个精饲料的88.55%。
  长春市的粗饲料品种多、数量大,又是典型的北方农区粗饲料。主要包括有农作物副产物和工业加工副产物为主的秸稞类、秕壳类、叶类和糟渣类。共有粗饲料361866.19万公斤,其中秸稞类307475.62万公斤,秕壳类19321.19万公斤。叶类19916.88万公斤,糟渣类15150万公斤。主要有玉米秸、豆秸、谷草、麦秸、稻草、麦皮、葵花头、高粱壳、稻秕谷、谷壳、玉米秕谷、豆皮吻、豆荚、豆叶、粉渣、豆腐渣、糖渣、酱渣、酒糟等19种。
  从目前利用情况看,除谷草外,普遍存在着利用率偏低,尤其是玉米秸做饲料的利用率更低。
  长春的青饲料种类多,数量大、生产季节性强。大体分为陆生和水生两类。陆生有蔬菜瓜果副产品的菜叶类、秧蔓类、野草野菜、树木叶实类和野生牧草;水生的有绿萍、水葫芦、细绿萍等水生饲料。
  长春年可采集的青饲料130373.145万公斤(鲜重),其中菜叶类为47989.805万公斤,秧蔓类624146万公斤,野菜类34619.25万公斤,树木叶实84.25万公斤,水生饲料9619.05万公斤及放牧野生青饲料31796.83万公斤(按总产草量40%利用率计算)。主要包括有萝卜缨、甜菜叶、白菜叶、葵花头、大头菜叶、瓜秧、地瓜秧、土豆秧、苦麻菜、灰菜、蒲公英、苋菜、苍耳、野生稗子、柞树叶子、锻树叶子、榆树叶子、橡子、榛子叶、杏树叶、杨树叶、绿萍、水葫芦、菰、鸡头米、菱角、扎菜、兰花菜、菱角秧等31种,这些青绿多汁饲料折成风干料为31 014.34万公斤。
  在长春市青饲料资源中,有一种名叫作菰的饲草(俗称遮江草),是省内少见的优质野生饲草。它主要生长在大跃进水库,甩湾子水库、石头口门水库和松花江沿岸的泡塘中。菰是禾本科单子叶草本植物,植株高达1.5~3.0米,根部扎在水下泥土中,主根长达1米左右,互生叶8~10片,叶长1.0米以上,叶宽2.0厘米,平行叶脉,呈散状花絮。花冠长达40~50厘米,开白色绒毛状花絮,种子成熟期在8~9月份,落籽性强,较难采集。繁殖方式为有性、无性两种,以无性繁殖为主,在利用方式上是刈牧兼用,多以打草饲喂牲畜为主,水库周缘和松花江沿岸沼泽地带多以放牧为主。可自然越冬,春季化冻后开始萌发生长,一直到结冻前处于鲜绿状态,封冻后发黄枯萎,可做烧柴。经采集全株化验,结果如表2~84。
  以粗蛋白质相比,分别是谷草、稻草、豆毛的2.4倍、2.48倍、1.7倍,属于优质饲草。该草不仅营养价值高,适口性也很好。
  动物性饲料是一种蛋白质丰富的精饲料,但一般不以精料用于畜牧业,只是用以补充饲料配比中营养价值的平衡。长春市的动物性饲料比较缺乏,其来源大致有4个方面:一是商业系统加工副产品,包括有肉联厂加工副产物和蛋禽厂的加工副产品,主要有骨肉粉、血粉,重痘猪胴体、肠、羽毛、臭蛋等;二是就地取材,人工捞取的蚌、虾等;三是人工养殖蚯蚓;四是散放禽类采食的昆虫、鱼、虾等。鱼粉依靠外进,长春市每年可生产骨肉粉500吨左右。肉联厂每年有2000多头猪的废弃肉,约折成12.5万公斤。由于加工处理工艺落后,操作条件差,油的回收率低,肉渣得不到合理利用,浪费很大。
  矿物质饲料主要有食盐,石灰石粉、贝壳粉等。
  总的来说,长春的饲料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其品种来源、数量标准、加工利用状况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精饲料品种、数量是由定量标准和畜、禽头数决定的,不是根据饲养标准确定的。所以就其日粮组成和供应情况看,主要是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有量无质,营养不完善,严重缺乏蛋白质,致使大量的饲料被无效地消耗在长期维持饲养中,转化不成畜产品。粗饲料主要是加工调制技术较差,利用率偏低。青饲料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均衡供应水平差,夏秋季节供应充足,而冬、春季节严重缺青。动物性饲料开发利用不够充分,鱼粉,矿物质等主要依靠外进。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全书翔实记述了长春市畜牧业发展的进程,全书七章,包括畜牧业志、畜牧业资源、畜禽产品及饲料加工、畜牧科技、畜禽疾病的防治及检疫、畜牧业机构。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