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明清民国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5025
颗粒名称:
一、明清民国时期
分类号:
F326.3
页数:
2
页码:
10-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明清民国时期畜牧业生产的基本情况。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室编。)记载:“我国畜产,除农家少数饲养之外,一向缺乏施策,尤以“九•一八”前的东北地方,所有产业经济均未能追随世界潮流,而远离正常轨道,其畜产方面更是不值一顾”。
关键词:
长春市
畜牧业
明清民国时期
内容
明初1389年长春西部是三万卫蒙古族的居地,东半部则是女真各部的居地,蒙古族以游牧为生,女真族以射猎为业,这两个民族在迁徙的过程中将大量的蒙古马带入,给当时长春的畜牧业带来很重要的影响,直到清代初期蒙古人还过着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副的生活。清代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曾在顺治十年(1653年)颁布了 “辽东招民开垦例”,虽然几经封禁,但关内河北、山东一带破产农民甘犯禁令而暗渡,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长春进入招垦年代。长春的河北、山东移民随迁居将其饲养的马、驴、猪、家禽等带入长春进行繁衍。长春的地方良种东北民猪就是由河北、山东带入的中小型黑猪经杂交选育而形成的。尽管长春市的历史较中原开发晚,但移民的迁徙不仅带来了家畜家禽,而且将中原的先进饲养方法等也同时传入,这样就促进了长春畜牧业的开发。清代中期,长春已经成为汉族农民烧荒垦耕的地带,嘉庆元年(1796年)德惠县达家沟就有张、王、李、白、乔、孙等6姓在那里伙居开荒。随着农耕事业的发展,畜牧业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这表明畜牧业在生产中所占比重缩小了,但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畜牧业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其饲料来源广泛了,饲料质量提高了,数量也增大了,这就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这时的长春畜牧业呈现了兴旺的景象。《长春发展志》(《长春发展志》 1988年长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中记载,长春厅搬来宽城子后,于同治三年(1865年)开始扩建,城市有5条街,有商号、油坊、面粉厂和5处牲畜交易市场,交易市场很兴旺、日平均上市量400头,高峰时达千头。清代末期,1896年沙俄从清政府夺得了中东铁路铺路权,1897~1903年随沙俄铁路员工及沙俄移民携来大量俄罗斯马、荷兰奶牛及西门塔尔牛。日俄战争后,沙俄兵败,潜逃时遗留下一些俄罗斯马和荷兰奶牛,对当时长春的蒙古马、蒙古牛进行了杂交改良,对形成长春的本地马和中国黑白花奶牛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总的说来,由于清政府及辛亥革命后的东北军阀,根本不关心畜牧业的发展,养猪生产只是作为农家副业分散经营,生产水平极低。奶牛业由于饲养管理、繁殖技术、育种方法以及疫病防治技术水平低,因而数量少,质量差。养羊业极度衰落,养禽也只限于农家小副业。关东都督府陆军部编写的《满蒙全书》(《满蒙全书》1921年出版,石川铁雄著。)记载,1916年长春县、农安县、德惠县、双阳县、榆树县共有大牲畜514 019头、羊70 920只,猪560 562头,鸡1 140 636只。
《东北经济小丛书》(《东北经济小丛书》—⑤畜产1948年出版,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室编。)记载:“我国畜产,除农家少数饲养之外,一向缺乏施策,尤以“九•一八”前的东北地方,所有产业经济均未能追随世界潮流,而远离正常轨道,其畜产方面更是不值一顾”。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畜牧业志》
全书翔实记述了长春市畜牧业发展的进程,全书七章,包括畜牧业志、畜牧业资源、畜禽产品及饲料加工、畜牧科技、畜禽疾病的防治及检疫、畜牧业机构。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