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节 铜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806
颗粒名称:
第六节 铜器
分类号:
K876.41
页数:
14
页码:
190-2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铜器的情况。其中包括铜甑、铜罍、铜钏、铜匙、铜刀、铜矛、鸣镝、双熊铜牌饰、虎纹鎏金铜牌饰、鎏金铜质佛、人物奏乐铜镜、海兽镜等。
关键词:
长春市
文物
铜器
内容
(一)铜甑
铜甑圆形无盖,黄铜范铸。重17.5公斤。尖唇外侈而又内收,腹壁斜直,底漏孔,中孔圆形,直径20厘米。按边点用四条梁,呈十字形。口径59.5厘米,底径38厘米,高25厘米,壁厚0.5厘米。其体积、重量、形制,与洮南出土同类器物都有差异。此甑无双耳,底圆孔。
甑是古代蒸煮食物的器具。其上体如鼎,用以盛食物。下体如鬲,用以盛水。上下两体分铸而成,合起来为蒸器。此器早在春秋战国时已有应用。原为方形,有四足以求稳定,后改圆形。
这件铜甑1983年6月出土于德惠县岔路口乡毛家村张家屯东1.5公里处的江心岛上。同时出土的有三足平底锅、鱼形铡刀、镢、叉、舟形烙铁等十余件器物,均为金代遗物。
(二)铜罍
出土于农安县万金塔乡苇子沟村于家屯辽金遗址内,1985年6月征集。除盖钮已失外,其余部分完整。现存农安县文物管理所。
此罍平唇,直口,广肩,斜腹内收,平底。肩两侧各饰有一半环形提梁。盖钮下饰有八瓣刻划纹图案。口径、底径均为20厘米,通高25厘米,素面,以红铜锻造。
罄为古代盛酒或盛水器具,陶、铜质均有,分方、圆两种,圆形罍多为大腹、圈足、双耳,类似于家屯出土的铜罍不多见。据遗址内同时出土的文物鉴定,当为辽金时代遗物。
(三)铜〓
炊器。1981年7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在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考古发掘时,从东汉墓葬中出土。平口,沿上有环形双耳,腹微鼓且较浅,平底,〓的上部铸有两道凸起的弦纹和一道弧形纹,质地略粗。通高26厘米,口径16.4厘米,腹径21厘米,底径11厘米,厚0.2厘米。现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四)铜钏
饰物。1981年7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于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考古发掘时,在东汉墓葬中出土。钏径口最大6.9厘米,最小3.8厘米。呈圆形,断面为半椭圆形,钏的外侧微鼓,内侧平直,外径6.1厘米,内径5.7厘米。厚0.2厘米,高1.2厘米。现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五)铜匙
1970年出土于农安县万金塔塔基内,由吉林省博物馆收藏。共6件,铜质、锻造,宽尾,扁柄,前端椭圆形,通长13.5厘米,匙口长5厘米,宽3厘米。
匙为饮食器,此6件辽代铜匙的质地经鉴定为白铜,是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白铜制品之一。它的出土与发现,对研究中国东北冶金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六)铜刀(1)
解放前出土于长春市郊石碑岭。此刀铸造而成,腐蚀比较严重,周身布满绿锈,刀尖残缺,弓背弧刃,刀柄略细于刀身,背厚刃薄,剖面呈三角形,整个形状似弯月。长15.27厘米,宽2.22厘米。
这种铜刀在吉长一带的西团山文化中常有出土,其时代相当于春秋战国阶段。现藏于辽宁旅顺博物馆。
(七)铜刀(2)
1983年春,在双阳县山河乡万宝山墓葬中出土。凹背弧刃,尖部稍残,略向上翘起。刀身与刀柄之间有半圆形凹缺,柄扁平,末端稍残,通体呈扁条形。长19.2厘米,宽3.8厘米,厚0.5厘米。此刀比较完整,与西团山文化中的铜刀在整体上近似,但带有半圆形凹缺的刀柄又具有独自特点,现藏于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八)铜矛
1980年12月于九台市兴隆乡朝阳村三社征集。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
铜矛通长19.4厘米,宽3.3厘米;銎口呈弧形,直径2.7厘米,銎深13.4厘米。起脊双刃,尖部和刃部均较锋利。在銎中部,两面各有一个穿孔。矛身阴刻有三个钟鼎文字。器表有一层经过多年土蚀而自然形成的黑色保护层,表面有光泽。此铜矛属战国时期遗物。
(九)鸣镝
1980年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文物普查队在农安县小城子乡田家坨子遗址发现两件呜镝。青铜质,铸造,呈圆锥状,镝锋尖锐。两侧各有孔,其一,尾孔径1厘米,侧孔径0.9厘米,体厚0.15厘米,通长4.2厘米。其二,长3.5厘米,尾孔径0.8厘米,侧孔径0.7厘米,体厚0.13厘米。
鸣镝为响箭,古称“嚆矢”,《汉书·匈奴传》载:“冒顿乃作鸣镝。”现由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收藏。
(十)铜镞
1981年文物普查时,在榆树县双井子屯古城遗址上采集到铜镞1件。铜镞为三翼带倒刺、中间穿孔的三棱锥形,翼缘锋利,通长5厘米,底边2.5厘米。现由榆树县博物馆收藏。
(十一)双熊铜牌饰
解放前在长春市郊石碑岭出土。牌饰为铜质范铸。图案为两只熊,前面一只前腿弯曲,后腿蹬地,后面一只伏于前者背上,残缺一后腿。有两个竖安穿鼻,以便于系戴。长7.8厘米,宽5.1厘米。
这种动物牌饰多见于汉代北方草原民族的遗存中,反映了这些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状况和当时的自然风貌。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十二)丙午神钩
带具。1968年春发现于榆树县刘家乡福利村果树园路西高坡下。为鸭形钩,中间有突起的圆钮。长15.7厘米。带钩一端为龙头,尾端腹面有一用银丝嵌错的凤鸟,龙的双爪环抱鲤鱼。带钩的腹面镶嵌着金丝填文的篆书体“丙午神钩,君必高迁”,带钩的主要部位上多处饰有玉珠。
据清代阮元所著《积古斋种鼎彝器欵识》解释,“丙午”即铸钩之日,“君必高迁”乃颂祝之词。此带钩属东汉时期的文化遗物,现藏于榆树县博物馆。
(十三)铜带钩
1981年7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在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东汉墓葬中发掘出土。器身较为细长,断面为圆形,钩作鸭形,通体素面,器身略弧,腹面偏尾部中间一圆钮。通长13厘米,腹径1厘米,钮径1.6厘米。现藏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十四)腕饰
1981年7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在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进行考古发掘时,从东汉墓葬中发现。形状为圆环形,中间有一开口,外壁中部有一周凸棱,内壁平直,总长15.6厘米,外径最宽处9.2厘米,最窄处5.9厘米,厚0.3厘米,现藏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十五)神兽鎏金铜牌饰
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在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于1981年7月考古发掘时,从东汉墓葬中发现。此种器物略呈长方形,前端圆弧,后端方角,形象近似飞马,上吻部有一弯角上翅,呈犀牛角状,昂首扬尾四蹄腾云,双翼上展,作奔翱状,其形象与《魏书·帝纪·序纪》所载:“有神兽,其形似马,其声类牛”,大体相合。其规格为长11.5厘米,宽7.2厘米,厚0.15厘米,现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十六)虎纹鎏金铜牌饰
1981年7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在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考古发掘时,从东汉墓葬发现。共3件,完整。牌饰前端为半圆形,后端成圆角长方形,平面铸有虎纹,昂首挺胸,四脚腾起,作怒吼状,形象极为凶猛,其头向有2件面右,1件面左,背面前部上下排列的半环形双纹,牌饰长5.4厘米,前宽3.4厘米,后宽2厘米。现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十七)鹿纹鎏金铜牌饰
1981年7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在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考古发掘时,从东汉墓葬中出土。牌饰为长方形,正面铸有鹿纹,回首静立,形象逼真,牌上端有一圆形穿孔,牌饰长29厘米,宽2厘米,厚0.15厘米。现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十八)卷曲纹鎏金铜牌饰
1981年7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在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考古发掘时,从东汉墓葬中出土。牌饰呈长方形,上端平直方角,下端为弧形,上部正边缘处有三个圆形穿孔,中间有“凹”形镂孔,正面铸有凸起蔓草状纹饰,背面不见有鼻,残留有丝织品痕迹。牌饰长6.6厘米,宽4.5厘米,厚0.2厘米。现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十九)圆形铜泡饰
装饰品。1981年7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于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考古发掘时,从东汉墓葬中出土圆形铜泡饰共34件。圆形,正面为鼓泡,呈半球状,背面内凹,直径1.5厘米,高0.5厘米,厚0.15厘米。现藏在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二十)单贝形铜泡饰
1981年7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于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考古发掘时,从东汉墓葬中出土单贝形铜泡饰共283件,作椭圆形球面状,正面鼓起。似单贝,背面内凹,有两条形鼻,长1.8厘米,宽1.1厘米,高0.6厘米,厚0.15厘米,现藏在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二十一)双贝形铜泡饰
1981年7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于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考古发掘时,从东汉墓葬中出土双贝形铜泡饰共107件。两个椭圆形连成一体。每个椭圆形正面鼓起,背面内凹,多数无鼻,极少数有双鼻。长2.2厘米,宽2.6厘米,高0.5厘米,厚0.2厘米。现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二十二)鎏金铜铃
1981年7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于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考古发掘时,从东汉墓葬中出土,铃呈球形,表面鎏金,铃身有四个等距长方形镂孔。后端有一环形鼻插入圆片内,圆片为内弧,鎏金只见于内弧面,中间有一长方形穿孔。圆片径5.1厘米,厚0.1厘米,铃径2厘米,现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二十三)鎏金铜质佛牌饰
1980年夏,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农安县永安乡征集并收藏。
此牌饰为铜质鎏金,呈长方形,宽15厘米,高10厘米,厚0.15厘米。牌面为群佛像,上下共7排,每排11尊佛像,共计77尊。均为释迦佛,背靠佛龛,端坐于莲花之上。此种牌饰是用于寺庙里墙壁镶嵌之物。根据佛像造型分析,当为辽代遗物。
(二十四)鎏金铜质佛
1953年于农安辽塔内发现,现由吉林省博物馆收藏。
此铜铸鎏金佛下带莲花座,通高12.6厘米,为菩萨像。原置于塔洞内释迦铜佛之侧。
根据与此同时出土的其他遗物推断,此鎏金铜质佛为辽代遗物。
(二十五)鎏金铜冠顶
双阳县劝农山乡粮食所院内出土。体高3.7厘米,顶座直径3.1厘米,顶珠直径2.1厘米,由鎏金铜丝横向罗旋编织而成,上用四层莲叶相披,下有三层覆莲拱托,叶尖饰有小珠点缀,下接重覆莲顶。满花金座。上衔大鎏金铜珠。珠能横向转动,可见制作工艺之精,造形之美。金光闪耀,装饰在冠上相当富丽显贵。冠顶是按品级戴用,不得僭越,即所谓几品顶戴(或作顶带)。明代《大明令》载:“职官一品至四品,帽顶帽珠系腰通用金、玉、珠妆饰”,则此时帽顶用珠等物装饰早已定制。清代继续沿用。文七品,顶素金;武七品同,文八品,阴刻镊花金顶,武八品同;文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武九品同。这里出土的两枚冠顶时代应在明清。现藏于长春市文管会办公室。
(二十六)水晶青铜冠顶
双阳县土顶乡治国村后荒营屯出土。体高5.3厘米,顶座直径28厘米,顶珠横径2.4厘米。水晶珠的上下托与底座皆为镂孔铜丝编织,珠间有香水穿贯其中。上接顶饰,下插顶座。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帽不得用顶,帽顶之珠,许用水晶香水”。《大清通例》中规定武七品为水晶。雍正五年、八年间规定水晶或用白色明玻璃或用白色涅玻璃,盖以其色泽效果相类似,用以代之。这件出土物的年代也属明清时期。现藏于双阳县文物管理所。
(二十七)四乳四螭纹汉代铜镜
1981年7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在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进行考古发掘时,从汉代古墓群中出土铜镜一面。镜的边缘稍残,桥形钮,两侧各有一圆形穿孔,圆形钮座。主要纹饰分内外两圈,内圈中有四乳,乳间有一变形蟠螭纹,细斜折线为衬底。外圈有内向连弧纹。镜缘较窄,镜体较薄,直径9.1厘米,缘厚0.45厘米。现藏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二十八)四乳八鸟纹汉代铜镜
1981年7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在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进行考古发掘时,从汉代古墓群中出土铜镜一面。圆钮,圆形钮座。钮外有四乳,乳间均有两只对立的鸟。镜缘较宽,镜面直径9.8厘米,缘宽1.3厘米,缘厚0.45厘米。现藏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二十九)四神规矩镜
1981年7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在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进行考古发掘时,对汉代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一面铜镜。该镜已残。圆钮,四叶座,座外有一方栏,栏外有形似“T”、“L”的记号与八乳,乳间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禽兽图案。镜面直径11.8厘米,缘宽1.9厘米,缘厚0.4厘米。现藏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十)七乳七兽纹汉代铜镜
1981年7月,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在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进行考古发掘时,对汉代古墓进行考古发掘时出土一面铜镜。此镜为圆钮,圆座。座外有七乳,乳间有七个神兽。外区中有锯齿纹,镜边缘有波折纹。镜体较厚重,镜面直径9.7厘米,缘宽0.3厘米,缘厚0.4厘米。现藏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十一)济州录事镜
此镜出土于农安县榛柴乡西好来宝古城。1958年8月吉林大学历史系征集收藏。
此镜为青铜范铸,圆形,桥状钮。镜背内有四道环形凸弦纹。弦纹内外饰花草纹图案。镜外圈一周铸有隶体八个汉字,字在方框之内,其中可辨者为“上”、“天”、“光”、“好”四字,其余四字模糊不清。镜面直径10.7厘米,厚0.7厘米。边缘上细刻文字一行,文为“济州〓事完颜辵”七字第七字只余左偏旁,右侧已不清。据考此字应为通。
“〓事”即“录事”,金时诸府节镇皆置录事司,据《金史·卷五十七志三十八·百官三》载:“凡属两千户以上的府镇,则设“录事一员,正八品”。“济州”为金改黄龙府以后的称谓,可见此镜应为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黄龙府更名济州后,由济州录事完颜通签押制成的。
此镜不仅在工艺上、纹饰上为金代铜镜的精品,从它的出土地点——西好来宝古城分析,更有其重要价值。此城据洪皓《松漠纪闻》与张棣《金虏图径》记载,应为当时的济州东铺。依此推断,此镜很可能是当年金代济州的工艺产品。它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东北工艺史的实物资料,对确定济州(即黄龙府)的地理方位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依据。
(三十二)双凤缠枝菱花镜
1983年春,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收藏一面出土于农安县万金塔乡林家屯的双凤缠枝菱花镜。此镜保存完整。
此镜为铜质范铸,呈八瓣菱花形,直径11.5厘米,缘厚0.6厘米,缘宽0.2厘米。镜背中心铸有一乳丁状穿带钮。镜背为双凤对舞,草蔓缠枝,花卉盛开的浅浮雕式图案,纹饰造型别致新颖。镜的边缘外侧镌刻有“济州县令贾”五个字,下有押记符号。
农安为辽代和金初黄龙府故址,据《金史·地理志》载:黄龙府于天眷三年改为济州,大定九年更名隆州,而隆州下辖县,仅见“利涉”,而无“济州”县名。这面刻有“济州县”字样铜镜的发现,对我们研究和探讨金代济州的地理位置,补证《金史》隆州所辖县数之不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十三)西京巡院镜
此镜1957年出土于农安县上台子古城,1958年8月由吉林大学历史系征集,现藏于吉林大学。
此镜为青铜范铸,圆形,桥状钮。直径19.8厘米,厚1.2厘米。边缘内有一周乳丁纹。镜背由一圈凸起弦纹分为内外两重,内重为花纹,外重为蔓草纹,花纹虽不精致,但有汉镜风格,而与习见的沿袭唐宋者截然不同,并优于常见的辽代铜镜。在铜镜边缘上刻有“西京巡院官”五个汉字,下有一花押。
辽、金均有西京,皆在今山西大同。据《金史·百官》载:“诸京警巡院:使一员……副一员……判官二员”,而“东、西、北、上京无副使”。判官为“正九品,掌检稽失,签判院事”。因此可知此镜当为金代西京正九品的一员判官签押的铜镜。
(三十四)柳毅传书故事镜
此镜1985年春出土于农安镇,同年6月征集,保存完好,现藏于农安县文物管理所。
镜为铜质范铸,圆形,中心为半球形桥状钮。镜面直径12厘米,缘宽0.5厘米,缘厚0.5厘米。
镜背图案为柳毅传书故事画面,碧空烟柳,硕果垂枝,钮右一人携兽,似行前欲回首挥臂,钮左一人双手抱于胸前,相对长跪。二人之前浪花飞滚,鱼水相随。
镜面微鼓,边缘刻有“金城县□”四字,签押符号不清。据考:金城县本汉置,故城在今甘肃皋兰县西南,金时民间沿用此名,以县称镇。根据此镜质地、形制、图案、边刻等综合推测,此镜为金代遗物。同时证明金代有“金城县”,可补《金史》之遗。
(三十五)双鲤鱼铜镜(1)
此镜出土于农安县靠山乡新城村红石屯辽金遗址,1985年6月征集,保存完好,藏于农安县文物管理所。
此镜为铜质,圆形,范铸。直径19厘米,缘厚0.6厘米,缘宽1.4厘米。缘内边棱斜直,中心为一半球形桥状钮。钮两侧各有一条顺时针方向嬉游的鲤鱼,二鱼头尾相衔,鼓鳃弓背,鱼鳍清晰,鳞片明显。活现了在水波荡漾中觅食游动的活泼神态。在同类器物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此镜有“上京宜春县□”边刻,最后一字不甚清晰,应为验记官花押。
镜之签押,属金代铜镜一大特征。金代乏铜,故有禁令,如大定十一年二月曾告:“禁私铸铜镜,旧有铜器悉送官,给其值之半。”就连“使高丽还者”所得铜器也“令尽买之”。而民间“销钱制镜”者甚多,因此,金代使用铜镜一律由官方作坊铸造,经验记官签押后方能使用。
“宜春县”,据《金史·地理志》载:应属上京会宁府下,“大定七年置,有鸭子河”。据《中国历史地图集》(1981年版)考,宜春应在今扶余县东南小城子,此处与农安县靠山乡仅第二松花江一水之隔,而今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正是当年的鸭子河。
(三十六)双鲤鱼铜镜(2)
双鲤鱼铜镜1983年征集于榆树县保寿乡保寿村,此镜为黄铜质,范铸,镜背有一半圆状钮座,座外浪波纹中有两条鲤鱼在碧波中嬉戏。镜背边缘上刻“验讫官造”四字。镜直径17.3厘米,边厚0.4厘米。
镜边加刻“官造”铭记花押的做法是金代铜镜的特征,就这面镜的铸造工艺、纹饰及边刻看,属金代遗物。现藏于榆树县博物馆。
(三十七)二龙戏珠铜镜
此镜1983年春出土于农安县三宝乡广兴店村穆家屯辽金遗址南部,同时出土一只范铸铜犬,现已散失。
镜为青铜范铸,圆形,直径12厘米,缘厚0.3厘米,缘宽1厘米。正面磨光,微凸,镜背中间饰一珠形钮,珠外围双龙。首尾相连,龙身披鳞挂甲,龙首齿露须飘,作驾雾腾云状,在同类镜中,可称艺术佳品。边缘上阴刻“懿州验记官”汉字五个,下有押记。
史载懿州辽时属上京道,金时属北京路,当在今辽宁省彰武县塔营子附近。根据纹饰、边款及出土地点综合分析,此镜为金代铜镜,现收藏于农安县文物管理所。
(三十八)“湖州真正石家”镜
1980年,农安县靠山乡广元店古城出土一面“湖州真正石家”镜。同年由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收藏。
此镜为铜质范铸,呈鸡心形,镜面微凸。缘宽0.6厘米,缘厚0.4厘米,镜宽8.3厘米。镜背中心铸一半球形钮,边沿断面呈等腰梯形,钮右铸一方框,框内铸有:“湖州真正石家炼铜无比照子”12个阳文楷书汉字。
“湖州”为古代建制,在今浙江省境内吴兴、德清一带。“石家”为铸镜店铺之名。“照子”即镜子之意,据铭文推断为北宋铜镜。
(三十九)湖州石家镜
此镜出土于农安县榛柴乡西好来宝村,1958年8月由吉林大学历史系征集并收藏。
镜呈菱花形,桥状钮,直径12.4厘米,厚0.2厘米,素面。镜背右侧有一长方形框,框内铸有楷书汉字两行,行有界格,文为“湖州仪凤桥真正石家一色青铜镜”14个字。
“石家”为宋代湖州著名铸镜店铺之一,传世石家镜子在徐乃昌《小檀栾室镜景》中著录三面,文为“湖州真石家忿二叔照子”;王士伦的《试谈中国铜镜纹饰的发展》(《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8期)一文插图中见有“湖州仪凤桥南酒楼相对石三真青铜照子一面”的字样。1980年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农安县曾征集了一面文为“湖州真正石家照子”的鸡心镜,以上诸镜应属一家产品。宋初,因避赵匡胤祖讳,改称镜子为照子,南宋时避讳禁令渐驰。渐将照子复作镜子,此镜文为“青铜镜”,当为南宋时铸造。此时宋代铸镜工业已渐趋衰落,多着眼于实用,而不注重纹饰,质量较之北宋也大有不同。
(四十)连珠花叶纹镜和牡丹花纹镜
1970年,在农安县万金塔乡辽代古墓中出土两面铜镜,其一为连珠花叶纹铜镜,其二为牡丹花纹铜镜,同年由吉林省博物馆征集并收藏。
两面铜镜均为黄铜范铸,圆形,桥状钮。镜面光洁微凸。其一镜背铸有一圈乳丁状连珠纹,中为枝繁叶茂的花卉图案,直径14.6厘米,缘厚0.3厘米。其二镜背铸有牡丹花卉图案,直径12.7厘米,缘厚0.2厘米。
此类铜镜从唐代即已出现,但从铜质、造型、技艺等诸方面分析,此镜为辽代铜镜。
(四十一)水草瑞兽葡萄镜
此镜1985年4月出土于农安县农安镇,同年征集,现藏于农安县文物管理所。
镜呈圆形,青铜范铸,直径19.8厘米,缘宽1.4厘米,内折棱较陡。边缘截面呈三角形,镜背边缘铸有一圈葡萄状的连点纹。连点纹内由一条凸弦纹将镜背分成内外两重,外重铸有瑞兽十二,内重铸有瑞兽六,瑞兽之间水草相缠。中心为一兽状空心钮。边框刻有“韩州司判赵”五字,后有签押。
瑞兽瑞禽镜盛行于中原唐代,宋辽时均有仿造。据此镜铜质、造型及工艺技巧看,属辽仿唐镜。但其边刻为金代所制。
韩州置于辽圣宗年代。州治几经搬迁。它的司法部门“诸防刺州司候司”,内设司候一员,正九品,司判一员,从九品。说明此镜是韩州司判赵某审查签押准许使用的。此镜同我省出土的“韩州司判赵”签押的缠枝花牡丹镜是由同一人签押后准用的。属金代韩州流落于农安的遗物。
(四十二)星宿生肖带柄铜镜
此镜1964年出土于农安县三宝乡卜尔敦村丁家屯辽金遗址,1985年5月征集,收藏于农安县文物管理所。
此镜为带柄圆形,铜质范铸。直径10.2厘米,缘厚0.4厘米,缘宽0.7厘米,柄长10.4厘米,柄宽2厘米,柄缘厚0.3厘米,柄背框内铸有蔓草花卉纹,柄尾钝尖。镜体正面光滑微凸。
镜背边缘以内有两条环行凸起细弦纹,将背面分割为较匀称的内、中、外三区。外区铸有代表星宿分野的楷书阳文汉字28个,从柄尾按逆时针方向分别为:“角、亢、氏、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昂、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的首字。中区铸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的浮雕图案。内区有一阴刻“三”形符号,符号下为后打印的“〓”形印痕。镜背边缘刻有“验讫官□”四字。
此镜外区二十八宿的首字,反映了天文知识和分野观念。据《史记·天官书》所载:“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可见古人是把天上星宿与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中国的十二生肖,最早起源于汉代,宋时已传入了北方,内区的“三”形符号,为八卦之中的离卦,又为四十六卦之一。离卦应为火、为日、为电。《易经》载:“离者也,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将离卦刻在镜上,其意当为此镜如火、如日、如电闪之明亮。
铸有星宿及十二生肖的铜镜,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末及东汉初,此镜虽字体工整,图案生动,浑厚古朴,但铸造工艺较为粗糙,见有多处气孔,镜背的两环形凸起细弦纹也不甚规范。此镜为金代遗物。
(四十三)海兽镜
1964年征集于农安镇。此镜为铜质,范铸,圆形,边缘断面上呈三角形,下呈直角梯形,直径4.3厘米,厚0.8厘米。
镜面光平,镜背中心置一半球形桥状钮,钮外有五只曲身游动的海兽,五海兽外围由首尾相衔的海兽组成一圈。圈外为海波水浪纹,紧靠边缘有数点突起组成的花朵绕缘一周,为典型的辽代铜镜。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
(四十四)双龙铜镜
双龙铜镜,圆形,青铜质,范铸,直径18.5厘米,镜边厚0.5厘米。镜背有一半圆状钮,饰两条龙,二龙弯曲,张吻怒目,外围卷云纹。镜边缘上刻有一含形花押。此镜铸工较精,图案形象生动,是诸多辽金铜镜中的一件精品。此镜征集于榆树县大坡乡,为大坡古城出土物,现收藏于榆树县博物馆。
(四十五)人物奏乐铜镜
人物奏乐铜镜,圆形,青铜质,范铸,直径11厘米,边厚0.4厘米。背有一钮,呈半圆状,绕钮座周围置8人,均持乐器呈奏乐姿态,形象生动。镜边缘上刻有“天城县官印”字样。该铜镜出土于大坡乡大坡古城,为金代遗物,榆树县博物馆收藏。
(四十六)海浪神兽镜
1983年7月,德惠县菜园子乡套子里农民在挖土时发现一古墓,出土4件金代文物:铁剑1件、铜镜两面与铁镞1件。其中有海浪神兽镜一面。
海浪神兽镜,直径11.1厘米,缘宽0.5厘米,厚0.4厘米。在镜背圆心处,有一高0.8厘米,直径1.5厘米半圆形钮。此镜为黄铜范铸,镜面微凸,镜背边缘外斜,并刻有“官”字及化押“〓”。图案以翻腾的海浪为衬,上下有祥云飘浮。左有一神牛立于岛上,俯瞰海面。古有一仙树生于岛上,与神牛相对。外边饰有细锯齿纹环形图案。
金代制镜多仿唐、宋,为防私铸,镜缘多有官记化押。
(四十七)海兽葡萄镜(1)
1983年7月在德惠县菜园子乡套子里古墓中出土。此镜为黄铜范铸,面较平。缘宽0.4厘米,厚0.6厘米。边缘上有阴刻“金成义”三字和化押。铜镜直径9厘米。图案为三重,外部有20多个字的铭文,中部饰有葡萄海兽组成的图案,圆心有一高0.8厘米,直径1.2厘米半球形圆钮。外部铭文为“青盖作□自有纪辟□不羊宜古市长保二□□□子为□高官寿命长”,其中有几个字模糊不清,未能辨认。
此铜镜应为金代遗物。
(四十八)海兽葡萄镜(2)
此镜于九台市沐石河镇八家子村辽金遗址出土,现藏于九台市文物管理所。
镜为黄铜范铸,圆形,直径8.7厘米,边厚0.4厘米,边宽0.6厘米。镜背面中间有一凸起的半球状钮,图案分三重,外重一周细密的锯齿纹,中重刻有一圈铭文:“青盖作镜自有纪辟去不羊宜古市长保二亲利孙子为吏高官寿命久”。内重为海兽和葡萄组成的图案。经鉴定为金代海兽葡萄镜。
此镜图案是唐代铜镜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宋、辽、金都有仿制,以金为盛。
(四十九)海兽铜镜
此镜1984年5月于九台市兴隆村征集,现藏于九台市文物管理所。
镜为青铜范铸,圆形,镜面平整。背面中间有一凸起的龟形钮。图案分三重,均为凸起纹,外重布满27个三瓣花纹图案,中重为8个对称的小海兽图案,内重围着龟形钮布有6个对称的海兽图案,画面富有装饰性。镜面直径16.5厘米,边厚1.5厘米。此镜锈蚀严重,内重图案有一处微残。外重图案及边沿有一处补贴痕迹。但器形完整。
镜边沿处刻有阴文楷书“金成记造”四字,后有“〓”形花押,铸工粗糙,为金代仿唐海兽铜镜。
(五十)牡丹花纹铜镜
1984年,双阳县齐家乡孤家子出土铜镜一面。已残,缺右下角。镜体较薄,呈方亚字形,长15.6厘米,厚0.09厘米,边缘尖薄。镜表呈银灰色,略有光泽。镜中央有一鼻钮,处在花心之上。花的外面是用连点组成的圆圈。镜内区遍饰对称变形牡丹花纹,线条繁缛,花纹清晰。镜缘刻有边款,因镜残,现只可见“合懒乌主”四个汉字。在铜镜上镌刻边款是金代常见现象。且“合懒乌主猛安”本是金202个猛安之一。但铜镜的质地、形状、花纹等工艺非金代风格,应为宋朝所造,从中原流入本地后被金人刻上边款而加以使用。现收藏于双阳县文物管理所。
(五十一)状元及第铜镜
此镜征集于双阳县双阳镇。镜体青灰色,较粗糙。圆形,镜边较窄,镜中央有一桥状钮。直径13.1厘米,边厚0.6厘米。背面有一圈凸棱把镜子分成内外两区,内区有四个对称的凸起方框,框内铸“状元及第”四字,为浑厚遒劲的楷书体。内区右上角另有一小长方形凸框,框内铸有楷书铭文“李家自造”四字,字较小。这类铸有“状元及弟”、“五子登科”等吉祥语的铭文铜镜在明代比较流行。这面铜镜的形状、铭文布局,字体均与扶余县五家子乡出土的“五子登科”铜镜相同。铜镜上有“李家自造”字样,应为民间所铸。此铜镜现藏于双阳县文物管理所。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古代遗址、近、现代遗迹、重要文物、表、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铜甑
相关作品
铜罍
相关作品
铜鍑
相关作品
铜钏
相关作品
铜匙
相关作品
铜刀
相关作品
铜矛
相关作品
鸣镝
相关作品
铜镞
相关作品
丙午神钩
相关作品
铜带钩
相关作品
腕饰
相关作品
神兽鎏金铜牌饰
相关作品
虎纹鎏金铜牌饰
相关作品
鹿纹鎏金铜牌饰
相关作品
卷曲纹鎏金铜牌饰
相关作品
圆形铜泡饰
相关作品
单贝形铜泡饰
相关作品
双贝形铜泡饰
相关作品
鎏金铜铃
相关作品
鎏金铜质佛牌饰
相关作品
鎏金铜质佛
相关作品
鎏金铜冠顶
相关作品
水晶青铜冠顶
相关作品
四乳四螭纹汉代铜镜
相关作品
四乳八鸟纹汉代铜镜
相关作品
四神规矩镜
相关作品
七乳七兽纹汉代铜镜
相关作品
济州录事镜
相关作品
双凤缠枝菱花镜
相关作品
西京巡院镜
相关作品
柳毅传书故事镜
相关作品
双鲤鱼铜镜
相关作品
二龙戏珠铜镜
相关作品
“湖州真正石家”镜
相关作品
湖州石家镜
相关作品
连珠花叶纹镜和牡丹花...
相关作品
水草瑞兽葡萄镜
相关作品
星宿生肖带柄铜镜
相关作品
海兽镜
相关作品
双龙铜镜
相关作品
人物奏乐铜镜
相关作品
海浪神兽镜
相关作品
海兽葡萄镜
相关作品
海兽铜镜
相关作品
牡丹花纹铜镜
相关作品
状元及第铜镜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