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骨器 蚌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80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骨器 蚌器
分类号: K876.1
页数: 6
页码: 161-1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骨器、蚌器的情况。其中包括象牙铲形器、骨矛头铤、骨尖状器、骨针、骨铲、骨镞、刻纹骨器、骨镖、骨矛、蚌环等。
关键词: 长春市 文物重要 骨器

内容

(一)象牙铲形器
  象牙铲形器是在榆树县大于乡周家油坊遗址第七地点出土(1件)。质料为猛犸象门齿的粗质层,长、宽、厚为7.7厘米,3.9厘米,1.0厘米。背面右侧有一个打片的疤痕,以形成锐刃。由于长期使用,背面左上方磨得十分圆滑明亮,腹面右上方也有部分磨光。在我们采集的猛犸象门齿中有的前端和外表磨得非常光滑。那可能是古人类使用猛犸象门齿挖掘草根的结果。这件骨铲形器两面都有磨光面。也绝非猛犸象生前自然形成的。此工具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骨器,现藏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二)骨矛头铤
  骨矛头铤一件,在榆树县大于乡周家油坊遗址第七地点出土。原料为动物管状骨片,长、宽、厚分别为10.7厘米、3.7厘米、1.2厘米,在下侧两边各打出一个缺口形成铤肩,背面右下侧的缺口在打片之后还采用璇刮的方法使缺口十分光滑。背面右下端向两面交错打击形成对称的铤尖,矛头尖端已缺损,背面中部有几道浅沟是啮齿类动物门齿咬啮的痕迹。此件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物,现藏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骨尖状器
  骨尖状器采自榆树县刘家乡施家沟以南的河滩上。用比较圆直的一段动物管骨制成,长、宽、厚分别为12.7厘米、3.4厘米、2.0厘米。右上侧打出一个缺口,形成不对称的尖,左侧依次向尖端打击修出锐尖,以手握之或缚在柄上都很合适。此件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遗物,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四)骨针
  1985年在农安县左家山遗址共出土骨针10余件,均由吉林大学收藏。可分三式:
  Ⅰ式:一端刃,另一端有穿孔,大小如现代金属针,截面圆形,磨制精细,刃部锋利,属新石器时代骨针中之佳品,长4.3厘米。
  Ⅱ式:两端刃,粗细如现代针,截面圆形,磨制较细,长6.3厘米。
  Ⅲ式:扁平体,截面椭圆形,其中一件长9.8厘米,宽0.3厘米,厚0.1~0.2厘米。
  针为缝制工具,从左家山遗址出土的三式骨针可以推测,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开始了用兽皮、树叶等缝制衣着。
  (五)骨铲
  1985年出土于农安县左家山遗址,现藏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
  铲长8.5厘米,宽2.3厘米,兽骨磨制,双面刃,外凸内凹,尾部较尖。
  铲为古代除草工具,大体相当于现代的锹,但以往出土所见多为青铜或铁制品,骨制的铲少见。根据同位素C14测定,此铲为7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们的生产工具。
  (六)骨镞
  1985年5月于农安县左家山遗址出土,吉林大学收藏。共20余件,可分三式:
  Ⅰ式:柳叶状。锋部与铤部没有明显界限,锋部截面呈椭圆形。尾部截面呈圆形。其一长6.4厘米,最宽处1厘米。
  Ⅱ式:头部呈三角形,铤部回收较细,锋部截面呈菱形,其中一件通长5.5厘米,铤长3厘米。
  Ⅲ式:整体较短,形体较宽,刃部锋利。其中一件长3厘米,宽1.5厘米。
  骨镞即骨制的箭头,是石器时代狩猎的武器,此为新石器时代遗物。
  (七)刻纹骨器
  1985年5月,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在农安县左家山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时,出土10几件刻纹骨器。
  此类刻纹骨器,长度约在9~15厘米之间,骨上有横向阴刻细弦纹数道,有的弦纹刻法相同,有的刻法不同。此类刻纹骨,是否当时人们记数或记事所用,还不能最后确定,但这一发现,为研究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人们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和新的资料。
  (八)骨镖
  1985年5月出土于农安县左家山遗址,现藏于吉林大学。
  骨镖长15.5厘米,宽1.3厘米,厚0.4厘米,锋部有倒刺,通体一面内凹,一面凸起,用兽骨的长骨磨制。镖是新石器时代的渔猎工具。此镖的出土,为研究左家山新石器时代人们经济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
  (九)骨矛
  1985年5月于农安县左家山遗址出土,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收藏。
  整体略呈圆锥形,长12厘米,中宽4.5厘米,外凸内凹,刃部锋锐,尾部已残,用长骨磨制。
  矛本是古代一种兵器,但此矛较为原始,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狩猎工具之一。
  (十)蚌环
  1985年5月出土于农安县左家山遗址,现藏于吉林大学。
  此遗物系用蚌壳磨制,圆形,周边有刻纹。同类蚌壳制品另有10余件,均为新石器时代人们的装饰品。
  (十一)骨锥
  1985年5月于农安县左家山遗址出土,由吉林大学收藏,共10多件。可分二式:
  Ⅰ式:呈三楞形,锥长19厘米,截面边宽1.5厘米,锋部有三道阴刻弦纹,磨制。
  Ⅱ式:锥长19.4厘米,截面椭圆形,直径0.5~0.8厘米,后端正当长骨关节处,略粗壮,前端锋刃锐利,通体磨制光滑,呈乳黄色,为骨刻品中的精品。
  骨锥属古代穿孔工具,此锥当为4—7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用具之一。
  (十二)骨秤杆
  1982年,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农安县万顺乡平山村征集到当地出土的辽代骨器5件。其中1件为辽代衡器——骨秤杆。在吉林省内为首次发现。
  此秤杆为骨质,磨制,呈乳黄色,头部微残,从头至尾逐渐变细,尾部钝尖,杆上镶有三排金属圆点秤星,均属十进位。残长18.5厘米,头部径0.6厘米。
  秤杆属衡器,是用来秤物体重量的。此类骨质秤杆,实属罕见。它的发现,对研究辽代计量标准、进位制都具有重要价值。此件现藏于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十三)骨管
  1982年,在农安县万顺乡平山村出土骨器5件,其中有骨管2件,为以往所少见。骨管可分两式:
  其一,整体上细下粗,呈空心竹节状。上口径0.8厘米,下口径1.4厘米,壁厚0.1厘米,体长8厘米。上部有两个对称的直径为0.1厘米的穿孔,孔下部管壁上有七道平行凹弦纹,管壁洁净光滑,呈乳黄色。
  其二,空心管状体,上端略细,上口径(椭圆形)1~1.3厘米,下口径1.5厘米,体长8.8厘米,壁厚0.2厘米。上下部各有两个穿孔,表面无纹饰。骨质呈乳黄色。
  这两件骨管,雕刻精细,刀法纯熟,用途不详。同类骨管于1982年初曾在双辽县高力戈屯辽代古墓中发现2件,1984年末在前郭茅山辽墓也出土1件,可以判定这两件骨管应为辽代遗物。现藏于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十四)骨梳
  骨质,呈灰黄色,一侧齿已残,梳脊无纹饰,磨光,梳齿匀称细密,制作精美。梳长6厘米,宽2.3厘米,厚0.1~0.4厘米。
  梳为古代生活用品,此梳形制精巧,可能属于工艺品。原出土于农安县万顺乡平山村,根据出土地址及与之同时出土的其他骨器判定。该遗物为辽代佳品。现藏于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十五)骨刻刀
  1985年于农安县靠山乡征集,现藏于农安县文物管理所。
  此刀精致美观,器表呈乳黄色,琢制而成。刃部长1.8厘米,柄部宽0.7厘米,厚0.3厘米,通长14厘米。刃与柄交接处有两道细弦纹,刃尖锋锐,柄尾钝圆,柄横截面呈扁圆形。根据同类器物推断,为辽代遗物。
  (十六)骨匕
  1980年征集,现藏于农安县文物管理所。
  此匕呈阔叶形,柄部已残,残长11厘米,最阔处4厘米,厚0.1厘米,米黄色、两面光平,通体微弧曲,柄部较窄,磨制。
  匕即古代挹取食物的匙,古书上多有记载,考古发现中常与鼎、鬲等同时出土。匕体一般为椭圆形,以便于挹取,也有的匕体前端做成尖形,匕柄作直式或曲式,盛行于商至战国,北方辽代也常见。据同类器物推断,此为辽代遗物。
  (十七)镂孔骨饰件
  1982年出土于农安县万顺乡平山村,现藏于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此雕刻镂孔饰件,骨质,呈灰黄色,腰鼓状,腹下部有4个镂孔,中空,上口径1.1厘米,下口径0.8厘米,壁厚0.1~0.2厘米,最阔腹径2.3厘米,通长4.5厘米。
  根据在双辽县高力戈屯辽代古墓中出土的骨管一端带有此类镂孔,加之同时出土的其他器物均属辽代判断,此镂孔骨饰件应属辽代遗物。
  (十八)骨带具
  此遗物解放前出土于长春市郊金代完颜娄室墓葬。
  此物为一副两件,大小形制相同,一件边缘略有磨损,体椭圆扁平,略向上翘起,形似浮荷,背面有一小桥状耳和一小舌状耳,中间穿孔,其颜色青褐,周边呈锯齿状,四角有对称的小凹缺,正面的中心有一圆坑,在周围刻划叶脉。长3.78厘米,宽3.16厘米,厚0.8厘米。
  此物系腰带上的饰物。起相当于带卡的作用,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具。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长春市志 文物志》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古代遗址、近、现代遗迹、重要文物、表、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象牙铲形器
相关作品
骨矛头铤
相关作品
骨尖状器
相关作品
骨针
相关作品
骨铲
相关作品
骨镞
相关作品
刻纹骨器
相关作品
骨镖
相关作品
骨矛
相关作品
蚌环
相关作品
骨锥
相关作品
骨秤杆
相关作品
骨管
相关作品
骨梳
相关作品
骨刻刀
相关作品
骨匕
相关作品
镂孔骨饰件
相关作品
骨带具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