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印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80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印鉴
分类号:
K877.6
页数:
9
页码:
153-1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印鉴的情况。其中包括军假司马印、军假侯印、会州劝农之印、征行万户之印、都提控印、副统之印、拽挞懒河猛安之印、应辨所印等。
关键词:
长春市
文物重要
印鉴
内容
(一)军假司马印
1980年7月,在九台市苇子沟乡供销社收购的废铜中发现此印。此印为铜质,印面呈长方形,长2.3厘米,宽2.2厘米,高0.7厘米,有鼻钮,钮高1厘米,印的通高1.7厘米,印文是阴文篆刻“军假司马”四个字。初步判定此印为东汉时期遗物,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刘劭注:“司马,主武也。诸武官亦以为号。”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在中央初置大司马,加赐给“征伐有功”的将领。大司马大将军称大将军,是最尊宠的官阶。到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才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之后虽时设时废,但司马作为主持军事的武官的称号,却一直沿袭下来。
东汉时期,大将军“领军皆有部曲”。部设校尉、军司马各一个。曲有曲侯,在不设校尉的部,只有军司马一人时,才配置军假司马、假侯,作为军司马的副手,统领该部。据《后汉书·百官表》载:“其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两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下有军侯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纯,纯长一人,比二百石,其可设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侯,皆为副武。”军假司马当为大将军之属官,为常备武装设置,比六百石。“军假司马”铜印在我省还是首次发现,它的出土说明了东汉时期在九台市境内已有军事活动,为研究当时的疆域提供了可靠而又珍贵的资料。
(二)军假侯印
1964年农安县自来水工程动工时出土,同年7月由省文化工作队征集收藏。
此印青铜铸造,呈正方形,钮作桥状,横穿圆孔,钮身与印的背面残存斑斓铜锈,印文为汉文阳刻篆书“军假侯印”四字。
印边长2.3厘米,厚0.8厘米,钮高0.7厘米,钮厚0.5厘米,钮孔0.5厘米。
“军假侯”为汉代武官职名,吉林省博物馆所收藏的一方汉代“军假侯印”与此印的形制、字体均相同。该印的出土与发现,为研究农安地方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三)“骁猛第四指挥第五都朱记”印
1985年8月由农安县文物管理所在哈拉海乡征集并收藏,除一字稍残缺外,基本完整。
此印略呈扁方体,长5.3厘米,宽5.2厘米,厚1.5厘米。上置板状钮,钮长2.8厘米,厚1.2厘米,高2.6厘米。印体通高4.1厘米。钮下印体背面左右共镌楷书阴文汉字九个,右五左四,文为“太平兴国二年八月铸”。钮上顺竖向刻一“上”字,钮下侧刻一“北”字,印面边框内为汉字篆文“骁猛第四指挥第五都朱记”十一字,除“五”字上横残破以外,其余诸字均清晰。
据《宋史·兵制》载:“骁猛”为当时军队兵种的代号,应译为勇敢、力量强勇的骑兵,“指挥”与“都”则为宋时的军队编制单位,当时的“指挥”统辖五百士兵,“指挥”下设“都”,每“都”辖兵百人。
“太平兴国”为北宋太宗即位年号,应为公元976年。此印在农安发现是否与当时历史上的“靖康之难”时金陷北宋,掠徽、钦二帝及百官押往北国曾经过黄龙府一带的史实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四)会州劝农之印
农安县青山口乡柳条沟村农民刘生在1957年耕地时发现此印,1958年7月由吉林大学历史系征集并收藏。
此印呈扁方形,钮作板状体,铜质,范铸,印方5.55厘米,厚1.45厘米,通高4.45厘米。印文为阳刻篆书汉字“会州劝农之印”6个字。背面钮左右两侧共凿有汉字9个,笔划已模糊不清,经详加谛审认定,右为“承安四年九月”,左为“礼部造”。
考金官制,有劝农司,泰和八年(1208年)罢,贞祐年间(1214—1216年)复置,兴定六年(1222年)改为司农司,这是金代中央最高的劝农机关。地方劝农则有提刑司(后改按察司),更基层则分布在各州县。《金史·百官制》记州县官职掌为“养百姓,按察所部,宣导风化,劝课农桑……”宋知州知县列衔多带“劝农公事”字样,金制亦带“劝农采访”。此印一般用于鉴印文告,所以仅有“会州劝农之印”6字。
会州,金属临兆路,上刺史,领县一:保川,寨二:平安、通安,关一:会安。其地在今甘肃省靖远县东,是西南边远地区。金代西南边远地区的官印为何会流落到东北的隆州,很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五)征行万户之印
1960年农安县靠山镇靠山屯出土一方铜质范铸的“征行万户之印”,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
该印印体呈扁平正方体,上置梯形板状钮,印体边长6.3厘米,厚1.8厘米,印钮下宽3厘米,上宽2.8厘米,厚1.7厘米,高3厘米,通体高4.8厘米。印面边框内为阳刻汉文九叠篆书“征行万户之印”6字,无边款。
金初常封宗室、功臣为万户。据《金史》载:“国初取天下,元帅之下唯有万户,所统军士不下数万人”。一度,万户也曾称统军,《大金国志》卷十四载:“……万户为统军,其统军则有正副”。但因当时允许世袭,所以后来因“子孙相继,专览权威,其户不下数万……世权过之”。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宗室显贵势力,于是,在海陵王天德三年遂罢万户,改设节度使。金末贞祐年间,又“复国初之名”,但此时万户仅辖四千户,只不过是正九品官而已。到金末,甚至出现了“无军虚设都统、万户”的混乱现象,根据同类印的形制特点鉴定,此印应为金末万户行使军事权力和职能的印章。
(六)都提控印
此印在德惠县天台乡出土。铜质,汉文篆刻,上有“都提控印”4字。印面近正方形,边长7.5厘米,宽7.3厘米,厚1.5厘米,印通高4厘米。钮呈梯形柱状,高1.3厘米,长3.4厘米,厚0.8厘米,无边款。
“提控”官职,隋唐就有,只为武职官衔;金代文武官员中都有,但主要还是武官。“都”有“总”或“总领”之意。“都提控”,好比司令部的总司令,下设若干提控,是较高一级的军事统帅。《金史·古里甲石伦传》载:“奏请,招集义军,设置长校,各立等差,都统授正七品,副统正八品,万户正九品,千户正班任使,谋克杂班。四万户为一副统,二副统为一都统,外设一总领提控,制可。”由此可看出都提控品位级别。
金卫绍王执政后,国势渐衰,宣宗时与蒙古、南宋战争加剧,兵源枯竭,不得不招募山西、山东及河北一带的地主武装——义军以抗蒙侵宋和镇压人民起义。义军多由破产者、逃兵组成,缺乏训练,战斗力差,在蒙古与南宋的招抚下叛降经常发生。为加强统领,提高作战能力,又在义军中设总领提控。但因战局紧张,军队变动频繁,万户、都统、都提控也是经常增设与撤销的。
(七)副统之印
农安镇在修建电影院挖地基时,出土一枚金代铜印。该印通高6.1厘米,边长6.8厘米,印钮高3.4厘米,厚1.7厘米,宽3.5厘米。正面印文是汉字阳刻九叠篆书,为“副统之印”4个字,背面在印钮右侧阴刻楷书汉字“崇庆二年二月”6字,左侧阴刻楷书汉字“礼部造”3字。印钮呈梯形柱状。
据《金史·古里甲石伦传》记载:“金末自贞祐规定招义军时三十人为一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此复国初之名”。副统为正八品武官,由此可断定“副统之印”为金代末期的官印。
(八)拽挞懒河猛安之印
德惠县梨树园子古城出土一枚铜质金代官印,正方形,边长6.5厘米,厚1.8厘米,通高5.9厘米,印钮高4.1厘米,厚3厘米,长2.8厘米。梯形柱状。印文为汉文九叠篆刻“拽挞懒河猛安之印”8个字。印钮左右两边,刻有阳刻楷书铭文“正隆元年十一月,内少府监造”12个字,顶端刻一“上”字。
猛安、谋克是女真语,猛安又写作“膨眼”。谋克又写作“毛毛克”、“毛克”。猛安、谋克是女真族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组织。“猛安”为部落单位,“谋克”为氏族单位,一猛安包括八至十个谋克。其首领都称作“勃极烈”。在阿骨打建立金政权的前一年(公元1114年),又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此后,女真统治者进入中原,猛安谋克制度又推广于“归附降人”,包括汉人和契丹人。金熙宗以后成为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组织。《金史·百官志》:诸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余同防御”。诸谋克“从五品”除掌行政、司法权外,还“抚辑军户,训练武艺”,握有兵权,“惟不管常平仓,余同县令”。
(九)应辨所印
德惠县梨树园子古城内出土一枚金代铜质官印,正方形,边长6.1厘米,厚1.8厘米,通高6.6厘米。印钮高4.8厘米,厚1.8厘米,长2.8厘米,梯形柱状。印文为汉字九叠篆刻“应辩所印”4个字,无边款。
(十)盔烈克乌主谋克之印
德惠县梨树园子古城内出土一枚金代铜质官印,正方形,边长5.8厘米,厚1.5厘米,通高5.7厘米,印钮高4.2厘米,厚1.5厘米,长2.8厘米,梯形柱状。印文汉字九叠篆刻“盔烈克乌主谋克之印”9个字,右边刻有楷书边款为“盔烈可乌主谋克印”8个字。
(十一)上京路副统出字号印
榆树县红星乡谢家村谢家屯遗址西北2.5公里拉林河岸边发现金代铜质官印一枚。印面正方形,边长6.5厘米,厚1.6厘米。印背置长方形柱状钮,钮高3厘米,印面汉字阳文九叠篆刻“上京路副统出字号印”9个字,印背左阴刻楷书“贞祐四年二月”6个字,印背右阴刻楷书“上京行六部造”6个字,柱状钮顶端刻一“上”字。上边框侧面阴刻“上京副统出号印”7个字。现由吉林省博物馆收藏。
(十二)契丹文官印
该印于农安县开安镇出土,铜质,范铸,扁方体,上置方柱钮,印面长6.7厘米,宽6.6厘米,厚1.6厘米,钮宽2.7厘米,厚1.6厘米,高3.7厘米,通高4.6厘米。印面边框内为阳刻篆书契丹文,字意未破译。
契丹字与汉字是辽代通行的文字,契丹字有大字与小字之分,大字的创建,据《新五代史》载:“至阿保机,稍并服诸小国,而多用汉人,汉人教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但因大字不太适合契丹语,太祖的兄弟耶律迭剌与回鹘使者又创制了契丹小字。直到金代章宗明昌二年之后,契丹文字才渐绝于世,从传世及出土的资料看,契丹字多用于纪念碑、哀册、墓志、铭石、铜币、铜镜、符牌和印章等,而印章多见契丹大字。
根据此印的质料、规格、铸造技术及印文文字综合分析,当为辽代官印,它对今后解读契丹文字是一难得的实物资料。
(十三)熟吉泊猛安印
1965年3月12日,在九台市春阳乡白家村出土金代铜质官印一枚,印面为正方形,边长6.3厘米,厚1.8厘米。印钮呈梯形柱状,高2.5厘米,长3厘米,宽2.8厘米,通高4.3厘米。印文为汉书阴文九叠篆刻“熟吉泊猛安印”6个字。印钮上端刻有一“上”字,左边款为阴刻楷书“熟吉泊千户印”。
此印工艺比较精细,印文笔划浑厚有力,布局适中,外观典雅大方,是金代官印。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
(十四)撒土浑谋克印
此印1979年在九台市庆阳乡庆阳村偏脸古城附近出土,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
此印为方钮铜印,印面为正方形。印文为汉书阳文九叠篆刻“撒土浑谋克印”6个字,边长6.1厘米,厚1.8厘米,钮高3.2厘米,通高5厘米。印钮左侧有“少府监造”4字,印钮右侧有“大定九年七月”6字,钮顶端有一“上字”上边款为“撒土浑谋克印”,左边款系“ 纳里浑猛安下”7个字。印的边、背款文字均为不甚规整的阴刻楷书。
根据此印的形制、工艺特点、印面及边、背款文字内容,可确认是金代官印。
(十五)唵母思和掘谋克印
此印1953年于九台镇出土,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
印文是汉书阳文九叠篆刻“吨母思和掘谋克印”8个字。此印系金代铜质官印,呈长方形,长6.1厘米,宽5.8厘米,厚1.5厘米,通高4.5厘米。印钮呈梯形柱状,高3厘米,长2.8厘米,宽1.5厘米。在印钮上方刻有一“上”字,印钮左边刻有“少府监造”,右边刻有“大定九年七月”,右边款为“吨母思和掘谋克印”,左边款为“宋?江猛安下”6个字,印的边,背款文字均为不甚规整的阴刻楷书。
今九台镇,历史上属金代上京路会宁府隆州(今农安)所辖,它位于东北松辽大平原。这枚铜质官印的出土,为金代猛安谋克制的研究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实物史料。
(十六)司侯司印
1982年春于德惠县五台乡兴隆村征集到一枚印章,铜质、范铸,印文为汉文九叠篆刻“司侯司印”4个字。印面近似正方形,长5.2厘米,宽5厘米,厚1厘米,通高2厘米,钮宽2厘米。无边款。
据《历代官制概略》金代鉴章所述,司侯司属军事编制之职,在防御州刺史之下,同军辖共管城堡。司侯司印的发现,说明金代此地设有军事城堡,为研究金代在此地的军事设置提供了依据。此印现藏于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十七)勾当公事之印
金代“勾当公事之印”印面呈正方形,边长5.5厘米,厚1.7厘米。长方形柱状钮,钮高2.7厘米。印面汉书阳文九叠篆刻“勾当公事之印”6个字。印背面钮的右边阴刻“正隆四年三月”,印背面钮的左边阴刻“内少府监造”,印柱状钮顶端阴刻汉字“勾当”二字。此印系传世文物,现由榆树镇东胜街居民董惠纯个人收藏。
(十八)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百户之印
此印是1974年1月在九台市庆阳乡庆阳村发现的,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印为方形,长方钮,边长6.5厘米,厚1.4厘米,通高7.3厘米。印文为八思巴字篆体,共17字,左行竖读,由左向右共分5行,第一、三、四行均为3个字。第二、五行均为4个字。
汉字对译为“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百户之印”。印背右侧竖刻的两行汉字,即为印文的对译,惟“之”字略而未译。印钮左侧由右向左第一行竖刻“中书礼部造”,第二行竖刻“至治三年正月日”。印钮上端长方形平面上刻一“上”字。
关于宗仁蒙古侍卫亲军的组建情况,《元史》卷一百三十六中有这样的记载:“延祐间,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氏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婢。拜住以兴王根本之地,其民宜加赈邺,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以遂生养”。可见宗仁卫建立之初是带有救灾性质的。但建立起来之后,自然就和其它侍卫亲军一样,起“天子禁兵”的作用了。据《元史》卷八十六记载:“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秩正三品。至治二年,以亦乞列思人氏一百户,与所收蒙古子女通三千户,及清州匠二千户,屯田汉军二千户,立宗仁卫以统之、定置都指挥使三员,正三品;副都指挥使二员,从三品;……蒙古军千户所一十翼,千户二十员,百户一百员,弹压一十员,屯田千户所千户四员,百户四十员,弹压四员……”。此印当为行军千户所中的百户官印。据《元史》卷二十八记载: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二月已未“括马赐宗仁卫”,三月壬辰“给宗仁卫蒙古子女衣粮”。五月癸未“置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乙酉,拜住领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事”,八月“甲戌,筑宗仁卫营”。至治三年正月“甲寅,以宗仁卫蒙古子女额足百户,命罢收之”。由上述史料可知宗仁卫始建于至治二年,完成于至治三年正月。“至治”是英宗硕德八刺的年号。这颗印造于至治三年正月,当为宗仁卫初建时铸刻使用的官印。
据有关史料记载,元代百户的品级为从六品到从七品。印宽应为元代尺度一寸九分至一寸八分。明代人郎英曾说:“元尺传闻至大,志无考焉”。元尺的实物和具体记载其尺度长短的资料尚未得见。据考古界研究,元一尺约合37.4厘米。这颗印宽6.5厘米,按上述标准推定合元尺一寸八分,应为从七品官印,即下百户所百户用印。但按照那斯图《元八思巴字篆书官印辑存》中收集的35颗元代百户官印来看,上述推断尚不能作为定论。在这35颗官印中,印文中刻“上百户”字样的共有四颗,即成宗铁木耳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七月造的“管军上百户之印”,印宽6.7厘米;文宗图铁睦尔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造的“隆镇卫北口亲上军百户印”,印宽6.3厘米;顺帝(惠宗)妥懽帖睦尔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十月造的“颖州等处义兵上百户印”,印宽6.4厘米。没有写明造印年代的“山东海宁等处义兵上百户所印”,印宽6.5厘米。印文中刻有“下百户”字样的共有两颗,即成宗铁木耳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造的“管军下百户之印”,印宽6.3厘米;至元十四年三月造的“隋州军处义兵下百户之印”,印宽6.2厘米。而没有记明造印年代的“临州等处军民百户之印”,印宽只有5.6厘米。从上述材料看,凡是印宽在6.4厘米以上的,都可能是上百户印,凡是印宽在6.3厘米以下的都可能是下百户之印。
(十九)虎贲军百户印
据《农安县志·金石》(卷8)载:“农安县东街民户某,于清·光绪二十二年春掘土筑塘,得古铜印一”。此印已失,仅存印模。从记载得知,印呈方形,上置一长方梯状钮,印边长6.6厘米,厚1.7厘米。钮高5.3厘米,宽3.3厘米,钮上厚1.5厘米,下厚1.8厘米。印的通高为7厘米,“柄端向上有微涡如黍粒,似其符号”,无边款,当时印文未识。
据考,此印为元代官印,印文为八思巴文篆书“虎贲军百户印”。
八思巴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国师,八思巴按世祖的要求创造的一种“蒙古新字”。据《元典章》(卷31)载: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规定,“省部台诸印信并所发铺马扎子并用蒙古字”,因此,元代官印多见八思巴文。
元代百户的品级为从六品到从七品,按《元八思巴字篆书官印辑存》所收录35颗元代百户印看,凡是印宽6.4厘米以上者为上百户印,而印宽6.3厘米以下者为下百户印,“虎贲军百户印”印宽6.6厘米,因此可以断定,此印为从六品的上百户印。
此印出土农安,可能与元末一部分残部退居东北有关。据《明史记事本末·故元遗兵》(卷10)载:当时元太尉纳哈出为兵三营,其一就在“龙安一秃河”,即今农安伊通河。明大将冯胜击溃纳哈出时,曾缴获元的“金银铜印一百方”。可见,此时失落的元印亦当不在少数。
虎贲军百户印的发现,对研究元末的政治、军事制度,研究元末明初“龙安一秃河”一带政治、军事活动状况,无疑又是一个十分有益的资料。
(二十)“康熙御笔之宝”
1973年春,在德惠县朝阳乡半拉山村,发现一方鎏金铜质“康熙御笔之宝”。
此遗物为正方形,长、宽各9.6厘米,厚0.7厘米,背面有两个铜钉(已残),印文为阳刻篆书“康熙御笔之宝”6个大字。它是御题匾额上的镶嵌物。此物在半拉山发现可能与康熙东巡有关。
据历史记载: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癸已(公元1682年3月23日)出巡东北,汪增麟在其为《扈从东巡目录》写的序中说:“当大驾之东巡也,自京师至奉天,抵乌拉虞村,往返万里有余,中间所举行大典则告成陵园,遥望山川,宴劳诸臣等,又以余闲射虎于山,渔鱼于渊,行围讲武,计其时日出以仲夏,不过八十日事耳”。
玄烨由北京出发,三月四日壬子(公元1682年4月11日)抵盛京一带谒祭祖先陵寝,为时八天,三月十二日庚申,继续北行,三月二十五日癸酉至乌拉鸡陵(今吉林市)视察两天,三月二十七日乙亥沿松花江顺流北上,当日抵大乌虞村(今永吉县乌拉街)进行了六天巡视,曾到过今舒兰县法特哈边门等地,访问民情,检查战备措施,行猎、捕鱼。在此期间很可能到过今德惠县半拉山(原望波山)附近,挥笔题词。地方官吏为了纪念御笔题匾,镌刻了“康熙御笔之宝”。它是康熙皇帝东巡的见证之一。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古代遗址、近、现代遗迹、重要文物、表、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军假司马印
相关作品
军假侯印
相关作品
“骁猛第四指挥第五都...
相关作品
会州劝农之印
相关作品
征行万户之印
相关作品
都提控印
相关作品
副统之印
相关作品
拽挞懒河猛安之印
相关作品
应辨所印
相关作品
盔烈克乌主谋克之印
相关作品
上京路副统出字号印
相关作品
契丹文官印
相关作品
熟吉泊猛安印
相关作品
撒土浑谋克印
相关作品
唵母思和掘谋克印
相关作品
司侯司印
相关作品
勾当公事之印
相关作品
宗仁蒙古侍卫亲军都指...
相关作品
虎贲军百户印
相关作品
“康熙御笔之宝”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