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宗教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9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宗教建筑
分类号:
K878.6
页数:
7
页码:
140-1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宗教建筑情况,分别记述了长春清真寺、般若寺、地藏寺等。
关键词:
长春市
遗迹
宗教建筑
内容
(一)长春清真寺
长春清真寺位于今南关区长通路北侧的清真寺胡同内。北面与长春监狱相邻,西面及南侧一部分与长春电焊条厂一墙之隔。
该寺是长春市建筑年代较久,规模较大,具有民族风格的宗教建筑,是吉林省重点保护和开放的清真寺之一。
清·嘉庆年间,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陆续由关内迁来长春居住。清·道光四年(1824年),回民捐款,集资修建清真寺,早期位于城内东三道街。随着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原寺规模较小,于同治元年(1862年),迁移现址重建。后经1864—1919年两次大规模扩建,清真寺的规模和设施日益完善。现占地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礼拜殿、望月楼、对厅、教长室、沐浴室、清真女寺等。
寺院围墙环绕,寺内古木参天。坐西向东的望月楼、礼拜殿,由三个勾连搭式屋顶和一座六角亭式建筑组成。望月楼西侧刻写“清真寺”三个大字。亭楼系伊斯兰教特有建筑,是穆斯林用以观看月亮出没,宣告斋戒时日之地。礼拜殿采用仿古木结构形式,彩绘花卉及几何图案,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装饰风格。殿内木板铺地,是诵经礼拜之地。礼拜殿东面相对的称对殿(也称对厅),系寺内礼宾室及讲学堂。北面教长室系阿訇工作、学习、居住之地。后面为清真女寺,因年久失修,现已不能使用。
长春清真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创办清真小学,位于西三道街西馆胡同,高、初级各一班,学生100多人。后又创办清真小学于二道河子(现长春市六中校址)。
“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春清真寺一度被101中学占用。1979年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学校迁出,政府拨专款修缮,恢复原貌,并修建了女沐浴室等。每逢伊斯兰教节日,寺内举行宗教活动,省、市领导人都来清真寺向广大回族和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贺节。
(二)般若寺
般若寺位于市中心人民广场东北侧,距广场仅100米许。南临西长春大街,西邻市工人文化宫,东接清明街,是长春市最大的佛教庙宇。
般若寺1924—1931年始建于南关区西四马路。1923年,天台宗派法师释淡虚,应吉林省官绅慈善团体的邀请来长春讲“般若心经”并创建寺庙,故取名为般若寺。
1931年,因城市建设规划,般若寺由四马路迁至现址重建。经三年时间,投资几十万元,于1934年竣工,并树碑纪念。当时正是日伪统治长春时期,为适应伪满洲国统治需要,般若寺改名为“护国般若寺”。
寺庙全部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系仿宫殿式的宗教建筑群。四周高墙回护,院内古树参天。进入山门,左有钟楼,右有鼓楼。大殿前面树立汉白玉石碑一座,碑文记载建庙经过。
整个庙宇进深三层。第一层是天王殿,为硬山式三间殿堂。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坐像,两侧为四大沃王,殿后塑有护法韦驮菩萨立像。
第二层为大雄宝殿,是整个庙宇的中心,也是最大的一座建筑。殿堂与前面抱厅合成为一正方形,边长16米,正堂是硬山式,抱厦为卷棚悬山式。正脊上鸱吻规格巨大,正脊中部树有一座七层宝塔。前面抱厅斗拱飞檐,画栋雕梁。殿内宽敞肃穆,正中供奉释伽牟尼佛主,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后供奉观世音菩萨像。
第三层为西方三圣殿,该殿为二层歇山式建筑。楼上为藏经楼,楼下为西方三圣殿,供奉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
大雄宝殿的前后院两侧,各建有卷棚顶式的配殿。寺内还建有东、西厢房数十间,分别为禅堂、斋堂、起居室等。
般若寺极盛时期,有僧侣千余人,寺内还设有僧学院。该寺历来是长春市佛教界的中心,现为吉林省佛教协会、长春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与般若寺南北一街之隔是寺院的观世音菩萨道场,建于1941年,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有观世音菩萨铜塑立像一座。这座佛像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般若寺有下院两处,即朝阳寺和大佛寺。朝阳寺俗称关帝庙。清·嘉庆四年(1799年),了诚法师由朝阳县(今辽宁朝阳市)来长春开山建庙,故取名朝阳寺。该寺位于南关大桥西侧。现寺庙已毁,在旧址建起了小学校舍。大佛寺位于今南湖的湖滨路,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因战乱破坏,一部分被毁,现仅存大殿三间、小瓦房三间。
解放后,般若寺经政府批准列为重点保护和开放单位,曾接待过东南亚七国僧侣参观团,1956年政府拨款进行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落实宗教政策,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1980年国家拨专款进行了修缮。
(三)地藏寺
地藏寺位于市区东大桥西侧长春大街北胡同1号,是长春市重点保护和开放庙宇之一。
该寺系佛教尼僧庙,根据“地藏经”取名地藏寺。现已经历了三代监院,至今有60年的历史。
创建人释相圆,直隶京兆人,系清朝末年宫廷的宫女,56岁时出家于沈阳市地藏庵,后来长春开山建庙。寺庙1926年原建于南关区电台街,因影响城市建设,1937年迁移现址重建,并树碑纪念。
重建后的寺庙,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四周围墙环绕。前殿内塑弥勒佛坐像,后殿塑韦驮菩萨立像。第二层佛殿称大佛殿,也称后佛殿,是寺庙中的主要建筑。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像。东、西厢房分别为禅堂、斋堂及住室。
该寺是长春市规模较大,有一定影响的尼僧庙,极盛时期,尼僧达50多人,并创办过尼僧学校。1956年东南亚七国参观团曾参观此寺。
下院圣恩寺,位于二道河子区岭东路和顺七条,建于1941年,现仅残存大殿三间。
“文化大革命”期间,地藏寺被校办工厂占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政府又拨专款对地藏寺进行了修缮。
(四)丛林寺
丛林寺位于市区重庆路北一胡同内13号。该寺系佛教尼僧子孙庙,经历三代监院,有50多年历史。
1928年,由监院释能钧开山创建寺庙,经历了九年的漫长时间,完成了寺庙的全部建设。先后建成大雄宝殿、东西厢房、山门殿及寺院围墙。建筑面积520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
寺庙坐北向南,为四合建筑,山门带殿,殿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像。院内大殿为大雄宝殿,青砖碧瓦,供奉佛主释迦牟尼,两侧为阿弥陀佛、药师佛。东、西厢房为神堂、功德堂、斋堂及住室。
丛林寺有下院一处,名曰紫竹庵,位于城西乡东家窝堡,1941年由第二代监院释本泉创建。主要建筑有山门、大殿、功德祠及8米高的一座15层塔碑。现只残留一间禅房和一对横卧在地的石头狮子。“文化大革命”期间,丛林寺被工厂占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尼僧集资维修寺庙,恢复了正常的佛事活动。
(五)基督教会礼拜堂
基督教会礼拜堂位于市区西五马路北侧,东与市妇产医院为邻,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是吉林省重点保护和开放的教堂之一。
省、市基督教协会和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也设在教会的后楼。
该教会原是基督教长老会即中华基督教西五马路教会的旧址。
1886年,英国传教士傅多玛受英国爱尔兰基督教长老会的派遣,来长春传教布道,后英国传教士相继而来。1893年,英国牧师纪礼备来长春传教,于1897年买下教会地址,开始创建教会、教会医院、教会学校。1897年,创设基督教医院(现市妇产医院址),1907年和1912年分别设立了教会萃文男子学校和萃文女子学校(现南关区西五马路小学址)。1933年,中、英两国基督教长老会的教友为了纪念纪礼备捐款建筑二层楼的学道馆。1934年建大礼拜堂。
昔日教会庭院规模较大,大门朝南,正前方为爱尔兰式大礼拜堂,门西侧为教会住房及小礼拜堂(建筑年代不祥),大礼拜堂北侧后院是学道馆,大礼拜堂两侧平房为中国牧师住宅,东侧为教会施医院及英国牧师住宅(现已不存),东北侧为教会萃文女子学校(现为西五马路小学)。
解放前教会一直在英国爱尔兰基督教长老会的控制下,在国内归设在上海的中华基督教总会和设在沈阳的中华基督教东北大会管辖。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日关系紧张,英国人把教会转给日伪政府,改称伪满洲国基督教联合本部。
解放后,该教会响应中国基督教界发起三自革新运动(即:自传、自治、自养)的号召,摆脱了国外教会的控制和联系,实现由中国教徒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长春市基督教六大派别几个教会统一成立长春市基督教会,实行联合礼拜。“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会被迫停止活动,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后,教会恢复正常活动。
(六)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位于南关区东四道街8号。东与长春市101中学为邻,北与南关区东四道街小学隔道相望。是省内重点保护和开放教堂之一。
19世纪末,法国传教士沙如理受罗马教庭传信部的巴黎外方传教会派遣来长春传教布道,1895年委托中国天主教信徒白云桥买下这处地址,创建天主教堂,并任第一任本堂神甫。1903年建神甫楼,1912年建教会益华小学,1930年始建大教堂,于1932年竣工。是年10月3日正式使用。
天主教堂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规模之大,在东北屈指可数。主要建筑为哥特式的大教堂,该建筑从地面至檐口高7.89米,檐口至正脊顶部高13米。衔接教堂的尖顶钟楼,通高31米。钟楼上部悬有三口大铜钟,最大者重550公斤。钟楼底部的大门,就是教堂的中门,方向正北。中门两则各设一门,供教徒进出。教堂前部两侧建有两个八角形的耳房,里面与教堂大殿相通。教堂后部的建筑亦各向两侧突出3米多。前部跨度为21米,中部14米,后部22米,整个建筑呈亚铃形。
长春天主教堂,亦称德乐萨教堂,主要供奉德乐萨圣女神像。教堂内部装设雕工精细,富丽堂皇。正中祭坛上供奉德乐萨圣女神像,右面祭坛上供奉耶稣圣像,左面祭坛上供奉玛丽雅圣母神像。大殿内同时可容1000人作礼拜。
神甫楼位于大教堂西侧,建成于1904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为2400平方米。神甫楼是神甫办公、生活的地方。解放后,吉林省天主教爱国会、长春市天主教爱国会的办公机构设在这里。楼内还设有天主教会的神学学习班,现有学员十二人。
教堂东侧为教会的益华小学校(现为长春市101中学)。神甫楼的北面还有一座小教堂,为大教堂建成之前的礼拜堂,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因年久失修,已近毁坏。
长春市天主教堂设有分堂一处,位于二道河子区和顺八条,创立于1935年,现已成为居民住宅。
教堂自创建至今,先后经历了14任本堂神甫。1952年前,神甫一职几乎全部由法国传教士担任,教堂也一直被外国教会控制。1953年法国传教士离去,自此,神甫一直由中国人担任。
长春天主教堂,隶属吉林教区管辖。吉林教区主教府原设在吉林市,1932年新建教堂竣工后,吉林教区主教府从吉林市迁来长春。教区除管辖教堂外还有以下设置,神学院两所,即吉林市初级神学院和长春市总神学院(现长春市中医学院址);教会学校两所,即吉林市光华小学和长春市益华小学;修女院两处,即吉林市修女院和农安县八家子修女院。还创办有教会工厂及慈善事业等。
长春天主教堂,系吉林教区财政处所在地。日伪统治时期,罗马教皇驻“满洲国”代表部设在教堂神甫楼内。吉林教区主教兼罗马教皇驻“满洲国”代表。
解放后,我国政府制定了“三自”方针,主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长春天主教堂脱离了罗马教庭及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控制,使天主教成为中国教徒自办的宗教事业。
“文化大革命”时期,教会活动被停止,教堂被占用。1979年11月,教堂遭火灾被毁。为了贯彻落实我国的宗教政策,政府拨专款维修一新,现教堂内进行着正常的宗教活动。
(七)蜂蜜清真寺
蜂蜜清真寺座落在九台市胡家乡蜂蜜村,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成。
清·康熙年间,在今清真寺的南侧,曾建一寺,为今清真寺的前身。当时的建筑为平房,两重大殿。因寺址紧靠河流,恐被洪水冲塌,当地回民自己募捐筹款,用两年时间,建成现在的清真寺。
清真寺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有大殿五间、南北讲堂各五间。大殿后侧有“望月楼”,该楼为二层建筑和大殿相通。现只存大殿五间,北讲堂五间。清真寺的围墙系土筑,高达2米,宽近1米。墙顶枕子,一面是秫秸,一面是木头。大门朝东,木制,砖瓦门楼。
大殿为7檩接架(即9檩9臼),前狼牙,后出梢,屋上房脊装饰有盘龙、脊兽,兽嘴上挂有铜制惊鸟铃。南北讲堂式样相同,房檐上有滴水瓦,檐下的地面上铺有方形大理石。
在大殿檐下靠近南山墙的地方,立有一座白色大理石雕成的石碑,碑身通高17.9厘米,碑首宽79厘米,碑身宽74厘米,碑厚20厘米,碑座高51厘米,长84厘米,宽60.5厘米。碑的正面首部刻有云龙纹,中下部刻有“万善同归”四个字,碑身上刻有碑文,记载着清真寺的范围、捐款施地人的姓名。碑的背面首部刻有阿文“斗哇”,碑身刻有碑文。殿内有4根紫红色明柱,可容纳三四百人作礼拜。
南讲堂是学习阿文的课堂。北讲堂是小型礼拜堂兼净身房,室内修有4个沐浴间,室内还有一个大池子,作为净身后洗漱之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蜂蜜清真寺遭到严重破坏。如今,当地乡政府贯彻执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对清真寺加以修复和保护。现北讲堂已能使用,每逢主麻日(星期五),当地教民们便来这里作礼拜。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古代遗址、近、现代遗迹、重要文物、表、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
长春清真寺
相关地名
般若寺
相关地名
地藏寺
相关地名
丛林寺
相关地名
基督教会礼拜堂
相关地名
天主教堂
相关地名
蜂蜜清真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