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旧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9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旧址
分类号: K878.3
页数: 29
页码: 112-1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旧址情况,分别记述了长春县公署旧址、吉长道尹公署旧址、长春文庙旧址、沙俄宽城子火车站旧址等。
关键词: 长春市 遗迹 旧址

内容

(一)长春县公署旧址
  长春县公署旧址位于南关区大经路西侧西四进街路北,现在分别为长春市大经车辆改装修配厂、大经路小学、长春103中学占用。
  据史料记载:长春厅治自道光五年(1825年)由新立城迁至宽城子后即建衙署于这里,后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升厅为府,1913年改府为县,虽屡经更易,但衙署从未迁动。
  曾在这座衙署里任职的理事通判有常喜、钟彦、长青、善庆、王诏元等26人,抚民通判孙堪、李金镛等5人。
  光绪十五的(1889年),长春厅升为长春府,又有觉罗同勋、文韫、王昌炽等17任知府在此供职。1913年,长春府改为长春县,隶属吉长道尹公署,有苏鼎铭、易翔等8任知事曾在此供职。
  据《长春县志》记载:道光五年(1825年),厅治移到这里后,初建一座传统的中国式建筑。门前有向南的照壁,进入大门是庭院,穿过庭院进入二门,迎面是三间大堂,大堂两廓各有厢房五间,后面又有二堂三间,最后面是寝居的内室。院内还有侧翼耳室若干。光绪十二年(1886年)、民国六年(1917年)曾两次修缮,但据《长春县志》讲:衙内仍“局里插陋,地势洼下,每值夏令,淫雨辄侵入室内,潮湿之气终年蒸腾”。同时库房缺少,所有文卷票据存根等均无处储藏,公务人员很难办公。这时的长春已很繁盛,租界地、商埠地的商行大楼相继出现,而作为当地行政管理机关的县衙门却如此简陋,尤其租界地的外国人也常来办理公务,于观瞻不雅。
  1926年(民国十五年),经县知事张书翰上呈请省署重新修建,议定改建洋式瓦房42楹。这项工程于第二年十月竣工,共用“自治款”哈洋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九元二角。房舍数量超出原计划11楹,共分四重;第一重临街正房五间,面向西四道街,中为门洞,左右为传达室及卫队等,东西配房各五间,东为升科税契处,西为收发卷档之所;第二重正房五间,中间留有门洞,右为选举时的办公室,左为缮写文件室,东西两侧配房也各有五间,东为科长科员办公室,西为会计业务办公室;第三重为公厅,正房五间,右为会议室,左为县长办公室及招待室,东西配房各三间,东为会客室,西为差役宿舍;第四重正房五间为县长内宅。另在墙外东北角建有房舍七间,为公务员宿舍。与县公署一墙之隔,东有财务处,西有长春地方法院和检查处。据《长春县志》载:重建后的县公署“顿改旧观”,显得“堂皇轩敞”。
  1931年伪满洲国成立之后,这里仍为长春县公署。1945年光复,国民党政府将县公署改名为县政府,继续设在此处。1948年长春解放后,这里为长春市生产教养院。1953年市人民政府把该地批给教育局使用,成立南关区大经路小学。1958年长春市大经车辆改装修配厂将此地的南端辟为厂址。1972年长春103中学又迁至这里。
  (二)吉长道尹公署旧址
  吉长道尹公署旧址位于市内七马路2号,现为邮电部长春电话设备厂元件分厂。
  清末至民国初年,长春官署衙门中,吉长道尹公署为最高机关。这里是当时吉长道尹公署的办公地点。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溥仪作为“执政”的“就职典礼”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道尹公署俗称道台衙门。长春的道台衙门是在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创设的。初名为吉林西路兵备道,驻长春主理行政兼办外交事务。署内分设外交、内政、兵备三科。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改为西南道观察使,下辖长春府(含农安、长岭、德惠三县),1914年改为吉长道尹,管辖吉林、长春、伊通、农安、德惠、长岭、舒兰、桦甸、盘石、双阳、濛江(今靖宇)等,后加乾安,共十二县。1929年2月吉长道尹被裁撤,但仍设置交涉员,负责外交事务。
  道台衙门设立之初在东四道街路北,与当时的蒙王征租处相近。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西路兵备道颜世清主持下,以白银九万余两的造价,在七马路的高地上,修建了道台衙门。从19世纪末开始,以沙俄修筑中东铁路为契机,帝国主义势力侵入,长春社会经济结构逐步改变,这座城市开始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1910年以后,日本和沙俄经过交涉,后者将今胜利公园以北,包括胜利大街、汉口大街等在内的头道沟区区域让给日本,作为“满铁附属地”。日本人在此修建住宅、医院、学校、邮政局、警察署,装设电灯、煤气、上下水道,并且有逐步扩大地盘地趋势。中国地方政府把衙门建在自己管辖区域的前沿,虽有阻止日本人扩张的意义,但是,在清政府日趋腐败的形势下,这种举动根本无法阻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步伐。
  这座道台衙门为二层西式建筑,青灰色的砖瓦水泥结构,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左右。《长春县志》形容它“局势阔大,建筑甚固”。由今日工厂的北门走进去,有一条南北马路,坐西向东的建筑位于马路西侧,临街门楼高12米多,是“凯旋门”式的西洋建筑,显得厚重、牢固,水泥挂面上雕砌出花边和图案。门楼两侧各有配房五间,为传达室、卫队和办公用房,占地700余平方米,现在南侧配房已经拆除,代之而起的是一座红砖砌成的车间;北侧配房保存较为完好,现也做为车间使用。穿过门楼即可见大堂,这是道台衙门的主要建筑,正面为十四根水泥圆柱。四周一圈木质长廊,拾级而上,进入正堂。这座建筑高7米,占地400余平方米,保存完好。正常两侧有迥廊通向后堂。它的面积与正堂相同,只是高度略矮,现为工厂仓库。在后堂后面原来还有一座建筑,中间有一木架廊道与后堂相通,现已扒掉,被新建的厂房所代替。正堂北侧有洋房四座,占地900余平方米,是衙署长官等起居的地方,房舍建得精致、讲究。外有砖砌走廊,房架结构、门窗设施等均为西洋式样。原来另有木廊与大堂和后堂相通。木廊现已拆除。现此房作为工厂办公室和托儿所使用。从伪满留下的照片资料看,1932年3月9日溥仪在道台衙门的“就职典礼”就是在起居室前举行的。由此看出,这座建筑30年代初在长春是比较体面、讲究的房舍之一。代表了当时当地的最高建筑水平。道台衙门的全貌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群,它的房舍是西洋式的,它的布局及大堂、起居住房的安排是中国传统式的,作为长春建筑史的资料,很有保存价值。
  自溥仪在此举行“就职典礼”后,这里就成了伪满洲国的执政要址,伪国务院、伪参议府、伪外交部、伪法制局、伪交涉署、伪市政筹备处等都曾在此旧址。日本投降后,这里曾为国民党军队驻地。长春解放后,从1950年开始,这里先后由东北电信机械修配厂、邮电器材厂、邮电部长春电话设备厂元件分厂使用。
  (三)长春文庙旧址
  长春文庙位于南关区头道街,东北邻南关区东二道街小学,西南近市第四十九中学,现由市第九十九中学和南关区东头道街小学占用。
  长春文庙始建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始建时,由士绅朱琛捐资,修有大成殿三间,崇圣殿三间,东西两侧各有殿庶三间,另有大成门三间,前院有东西更衣厅各三间。光绪二十年(1894年)新到任的知府杨同桂又主持在庙内建文昌阁,阁高两层。1924年,由县知事赵鹏第主持,官绅商学各界募款哈洋三万八千圆,对文庙进一步修建和扩建,使之最后完善。
  文庙内主要建筑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文昌阁等。这座庙宇是由殿堂门庑围合成的三进院落,占地10000平方米左右。据史料记载:昔日,门前古榆参天,花草满坛,泮池如新月,虹桥飞架其上。过泮桥即是高大壮观的棂星门,原为木结构,重建时改为铁梁石柱。外由水磨石挂面,高7.5米,幅宽8米。在这座三间四柱的门楼上刻有“棂星门”、“取士”、“必得”等字,字迹苍劲挺拔。横梁上雕刻二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四柱顶端站立的石狮气势磅礴。棂星门前有下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今日这座门楼已面目全非,上面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下马石”不知失落何处。进入棂星门东院为孟庙和文昌阁,西院为孔氏家庙,两院的主体建筑分别占地为70平方米,中院为文庙主体建筑大成门、大成殿。据史料记载:大成门也称过殿,面阔9.65米,进深5.65米,高7.5米,殿内悬挂大型钟、鼓,两侧有祭祀更衣室和官员休息室。出大成门即可看见大成殿及东西配殿。大成殿富丽堂皇,轩昂庄重,面阔11.50米,进深8.40米,高3米。殿内正中悬挂“至圣先师”横匾,匾下神龛内供奉孔子塑像,两旁供奉颜回、曾参、孔伋、孟轲等“四配”,闵子骞、仲弓、子贡、子路、子更、有若、冉耕、宰予、冉求、子游、子张、朱熹等“十二哲”的牌位。殿前露台宽敞,昔日祭孔时“八佾舞于庭”即于此地。东西配殿供奉的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及儒家历代先贤牌位。东配殿南山墙建有碑楼一座,内立1924年“长春文庙重修碑记”。碑文记载了文庙创建年代和重修经过,碑背面刻有重修时有关人士姓名。最后一层殿叫崇圣殿,是供奉孔子父母及祖先牌位的地方。
  另外,原来在文庙院内还曾立有记载学校纪律、学生心得的石碑,已不知去向。
  据史料记载:昔日的长春,祭孔是很隆重的。文庙每年有两次祭祀活动,分别是阴历二月和八月,而尤以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的祭祀仪式最为隆重,要供三牲,献歌舞,地方的文武官员都要来此参拜,官员参拜之后,学校师生也来参拜。
  据记载,与文庙相对,南面还有一座楼阁,座落在伊通河畔,该楼是昔日举子考生参拜之地,楼名“魁星楼”。这座建筑虽然并不在文庙内,但与文庙相呼应,二者形成一处完整的崇尚和倡导“教化”的场所。魁星楼始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之后,由长春太守王昌炽主持移建在此。三层楼阁,高10米,砖木结构,楼内塑有手执毛笔、单脚站立的魁星神像,1916年魁星楼因雷击而烧毁。
  现在,庙前的泮桥及后院崇圣殿已拆除,保存下来的棂星门、大成殿、大成门、东西配殿、文昌阁等年久失修,现为教室、仓库占用。
  附:1924年重修长春文庙时所立石碑碑文。
  長春重修文廟記 鐘廣生 愻盒
  聖人之道蟠天而際地故百世宗仰而報飨特隆上自京國旁及郡邑海隅徼塞四方萬里之外莫不崇飾壇□置官立
  學揭揭業業協於大同唐宋以來著爲典常未有與易長春文廟哲在城東南隅清同治癸酉有薄侯者來官斯邑始建
  置之距今五十有二年矣風雨所摧剝寒暑所蕩摩棟之曲者日以撓堂之欹者日以圯循是不復其何以展敬事襄盛
  儀斯誠有土者之所羞也共和十三載建歲甲子吉長道尹榮公典領方牧右文師古既綏既寧念泮水之湮蕪憫斯文
  之將墜慨焉興作克迪前光乃以命知縣事趙侯而詔之曰嗚呼天將喪亂於有邦不務修文德以作新民惟是力爭日
  尋干戈競相雄長□序弦歌之聲闐焉無闐焉上失其道而民之無教也久矣余忝竊高位而俗陋民頑廟祀之儀不修
  心滋戚焉願更新之以肅群志而弼治化其可哉趙侯應曰諾當是時庳無羨儲民鮮蓋藏賴侯之力拮局經始凡算緡
  三萬八千取諸縣自治费者若干其捐廉募者若干孟夏四月廟工始作迄仲秋八月而新基慶成是月也上丁釋奠堂
  廡煥然考鐘伐鼓庭燎有輝駿奔在位執事孔虔也於是紹明禋於既往昭宏範於來兹以屬廣生礱石鐃詞欲有所述
  嗟夫方今中原蜩螗四方多金革之事文治之衰不絶如縷餼羊猶存可謂難能况夫雍容一堂振廢墜而復興之其於
  扶獍翊鳳教昌明聖學顧不重且鉅乎哉是可記也己榮公名厚滿洲鑲藍旗人趙侯名鵬第江蘇丹徒人甲子十月錢
  塘鐘廣生記固始計成琮杏金州李西刻石并篆額
  中華民國十三年十月谷旦
  (四)沙俄宽城子火车站旧址
  沙俄宽城子火车站,是沙俄侵占我国东北时期的建筑,是长春最早的一座火车站。
  1896年6月,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建铁路的特权。1897年3月沙俄成立了“东省铁路公司”。1898年沙俄将哈尔滨至旅顺口划分为老少沟、宽城子、铁岭、辽阳、旅顺口等六个区段,各区段同时施工。1900年将路基全部筑成,1902年年底大部路段临时通车,1903年7月铁路开始正式营业。
  宽城子火车站,位于长春市北现长春机车工厂院内。1898年5月18日开工修建铁路时,车站同时动工,1901年全部建成。车站本身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附属建筑有货物处、护路警察住房、水塔等。在车站附近还建有教堂、学校、俱乐部、商店、兵营等。这些建筑都是砖石结构,具有明显的俄式建筑风格,屋顶用木板或黑色铁皮覆盖。全部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宛如一座俄式小城镇。
  1900年义和团运动曾将车站焚烧。1905年9月,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将长春以南至旅顺口的路权转让给日本政府,这时宽城子车站成为日、俄两国侵占我国领土的分界点。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宣布废除沙俄政府同清朝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921年长春以北的铁路改为商办,并将火车站迁至1907年兴建的新站,定名长春站,宽城子车站失去了原有作用,日渐萧条,逐步废弃。
  现在车站原有建筑和水塔已被毁,只存有地基和水泥台阶。护路警察住房同货物处改为居民住宅。俱乐部外体仍保持原来面貌,现为长春机车工厂职工医院。
  (五)沙俄兵营旧址
  长春沙俄兵营是沙俄侵略者侵占长春后所修建的,位于长春北郊二道沟附近。分为南大营、北大营和将校营。
  南大营位于二道沟附近的凯旋路和一匡街交叉处,共有三栋营房,均为俄式砖石结构建筑。从右至左第一栋长90米,第二栋长82米,第三栋长56米,宽度均为15.40米。第二栋已经拆除,现存的两栋已改为居民住宅。
  北大营位于二道沟三铺街北侧,东临长辛街,西临机车厂宿舍,南是机车厂新铺的马路。兵营共有两栋营房,第一栋长65米,第二栋长40米,宽度均为15米。营房现已拆毁,长盛小学校又在原来地址建起新的校舍。
  将校营在南、北两营的中间,位于二道沟长盛小学院内。营房一栋,营房东面建有六座军官宿舍,均为俄式砖石结构建筑。原有的教堂已毁。1904年,日俄战争后,此营房改为俄人子弟学校,后为长春第十二小学校舍。现名为长盛小学。兵营宿舍北半部现仍为教室,南半部作为库房使用。
  沙俄兵营是沙俄侵略者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已被长春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二道沟中共长春地下党活动旧址
  在宽城区一心街4号,有一座灰色二层小楼,现为居民住宅。这里曾是中共长春地下党组织早期活动的地点,中共长春特支的领导机构——干事会即诞生在这座楼内。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1925年建立了“东北特支”,并着手在长春发展党的组织,加强革命力量。不久,“东北特支”派北满地委书记吴丽石来长,建立了长春的第一个党支部。考虑到长春无产阶级力量的分布情况,党主要在二道沟火车站工人阶级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工作,活动地点便设在当时的二道沟邮局,即今天的一心街四号二层楼内。当时,它的代号为“龚长之”。不但是中共长春党组织密秘活动的场所,而且是北满特委在长春的一个联络站,中央与北满党组织联系多经过这个联络站。
  1929年,刘少奇担任满洲省委书记后,很重视长春的革命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强这里的党组织,派赵尚志来长,组建了中共长春特支的领导机构——干事会。干事会曾多次在二道沟邮局内召开会议,组织和领导革命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之后,长春的地下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与日伪统治开展了艰苦斗争,二道沟邮局仍是地下党活动的地点之一。
  (七)长春第二师范学校中共地下党活动旧址
  长春第二师范学校中共地下党活动旧址,位于今解放大路71号,现在的树勋小学和104中学校址。
  长春道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二师”)创建于1912年,由吉长道管辖,学制五年,是吉林省当时最高学府之一。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长春二师的进步学生就和全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一起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之中。1919年9月27日,二师和二中两校学生在“提倡国货”、“挽救灭亡”的口号下,举行了示威游行。据《盛京时报》载:“学生们举行救国大会,各处谈说,沿街分送广告,提倡国货,挽救灭亡”。大家“身着白衣,手持白旗,由西岭聚齐,联名到道署,复再行返校。”1920年,为反对日本侵入珲春,二师学生再次举行罢课。尔后,抗议日本侵占山东,该校学生与二中学生又聚集开会,手持白旗,游行市街,散发传单,要求废除卖国的二十一条,提倡国货。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马列主义在全国广泛传播,从1923年开始,就有进步教员在二师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活动。在图书阅览室里,散发了许多印有革命理论的小册子和红色书刊,一批进步刊物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如《二师周刊》、《关外》、《秋声》、《烈焰》、《北辰》等,都在广大师生中和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二师成了当时传播马列主义、反帝爱国运动的一个中心,大批的革命知识分子、进步学生团结在它的周围。
  1927年下半年长春地下党组织在二师、二中两校的教员和学生中发展了第一批中共党员,成立了党支部,统一领导两校党的工作和学生运动,肖丹峰曾担任过该支部的书记。这是长春最早的党组织之一。在以后的各个革命历史时期二师一直走在斗争的先列,培养了大批共产党员、革命干部、爱国志士。
  二师原有建筑面积大约6000平方米,共四排灰砖瓦房。后两排为学生宿舍,中间一排为校长室、教员室,前排是教室。“文化大革命”后期,树勋小学修建校舍,前三排房屋已被拆除,现只剩下后排学生宿舍和西侧两座侧房。
  (八)民康大楼中共长春地下党活动旧址
  民康大楼位于现西三道街84号,1945年曾为中共长春市委员会所在地,是解放前长春地下党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
  1945年长春光复之后,国民党“接收大员”到长春,抢占地盘,夺取抗战胜利果实。面对这种局面,中共长春地下党组织根据中央的指示,在周保中同志主持下,于1945年9月召集会议,由申东黎、徐慎、赵东黎、刘键民、傅根深等组成中共长春市委员会,申东黎任书记。活动地点即设在青年读书会所在地——民康大楼二楼。
  在这里,委员们多次召开会议传达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分析东北斗争的形势,制定了一系列领导长春地下斗争的方针政策。在市委的领导下,长春的地下党组织积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配合武装斗争,为长春的解放作准备。
  民康大楼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呈V字形,石头基础,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原来表面贴黄白色瓷砖,近年改为灰色水泥挂面。现为民用住宅,〓比较完好。
  (九)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座落在今长春市新发广场西北侧,斯大林大街47号,现为中国共产党吉林省委员会办公楼。这座楼建于1933年,建筑面积15276平方米,占地面积342212平方米,为日式建筑,钢筋框架结构,顶部为铜瓦铺盖,主体建筑地上四层,地下一层,西侧另有关东军司令官官邸,现为松苑宾馆,北面备有车库。
  1919年关东军司令部在旅顺成立,1932年从沈阳迁至长春,在日本驻长春领事馆办公(即今吉林省政协大院)。1934年关东军司令部迁至新建大楼。关东军司令部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行殖民政策的最高权力机构,是镇压和屠杀中国人民的大本营。它对扶植卖国集团成立亲日傀儡政权,进而吞并中国东北起着重要作用。
  “九·一八”事变前,关东军拥有1个师团和6个独立守备队,共10000余人,主要驻扎在长春到旅大、沈阳至安东(今丹东)的南满铁路沿线,伪满洲国成立后——溥仪与日本关东军司令官的秘密换文和“日满议定书”中都规定,伪满洲国的“国防和治安”委诸日本,“所需经费”则由伪满政府负担,“日本国军驻于满洲国内”。关东军的任务,一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一是积极准备进攻苏联。因此兵力不断增加,除原驻部队外,第二十师团、第八师团、第十师团、第十二师团、第六师团、第十四师团、第九师团、第七师团、第四师团、骑兵集团、第十六师团、骑兵第三旅团、装甲兵团等都曾调到东北。1940年,平时驻扎部队已达12个师团。1941年7、8月间,实行所谓“关特演”,关东军号称100万人。当时部队是甲级编制,每个师团达5万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南洋各地节节失败,关东军陆续被抽调。1944年,关东军再次增兵,从中国关内各战场和日本国内抽调大批师团到中国东北,1945年,关东军又增至70余万人。另外,由于在东北各地居住着数以百万计的日本人,因而有相当大的预备力量。
  沦陷14年间,关东军一直进行进攻苏联的战争准备,并于1938年和1939年,先后两次挑起著名的张鼓峰事件和诺门汗事件,结果均以失败告终。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关东军司令部大楼由国民党军队接收。1948年长春解放后,此楼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九航校使用。1955年至今,一直由中国共产党吉林省委员会使用。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部旧址
  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部曾位于今新发广场东北侧,现为吉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主体建筑是一座坐北朝南的钢筋混凝土四层大楼,建筑面积12165平方米,占地面积300881平方米。(见图35)
  1906年日本建立了关东军宪兵队,直接隶属于日本国内的宪兵司令部。1931年9月成立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部,隶属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不久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部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一起由旅顺迁到沈阳,1932年10月又从沈阳迁到长春。1935年7月迁到此址。
  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14年中,关东军宪兵司令部策划了一系列针对中国人民抗日活动尤其是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群众组织及抗日联军的破坏,镇压活动,杀害了大批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严重罪行。
  (十一)日本关东军100部队旧址
  日本关东军100部队旧址,位于长春市区西南,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散热器分厂所在地。
  日本关东军100部队旧址筹建于1935年,1939建成。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生产各种细菌武器。为进行细菌战和军事破坏活动服务。为了掩人耳目,该部队对外称“关东军马匹防疫部”。内设司令部、总务部、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并在拉古站设立一个支队,在大连市设一个分部,在佳木斯、东安、东宁、克山、鸡宁(今鸡西)各有一个活动据点。此外,还在关东军各部队和各兵团里设立支队,以便战时进行细菌战。
  100部队内有工作人员600至800人,包括细菌学专家、植物学专家、有机化学专家及病理学专家等。细菌武器的实验和制造工作,主要由第一、二部进行。第一部研究关东军各部队所有的马匹及其它动物的血液,以确定鼻疽、炭疽、传染性贫血等病症。第二部又分为六个分部,一分部研究制造炭疽菌;二分部研究制造鼻疽菌;三分部管理实验用的动物;四分部为有机化学分部;五分部是植物病理学分部;六分部是准备细菌战分部。
  从1939年至1945年的6年间,为准备细菌战争,该部队进行了大量的罪恶活动,甚至用活人作实验。据《前日本陆军军人因准备和使用细菌武器被控案审判材料》证实,这个部队研制的细菌,“首先是鼻疽和炭疽热细菌,其次是赤锈菌和斑驳病细菌,此外就是牛瘟和羊痘细菌”。“从1941年到1942年,一年就生产制造了1000多公斤炭疽菌,500多公斤鼻疽菌,其他化学毒药100公斤”。为了细菌实验,他们把毒药掺进食物,再把这种食物分给被抓来的中国人食用,经过几小时之后被实验者就全部死去了。或者将毒菌用注射器注入活人的身体,使其死亡。1945年从双阳县抓到这里的300多名劳工死者十有二三,能够出去的,也染上了“虎列拉”(霍乱)。人死亡之后,被解剖检验,然后火化或埋在牲畜掩埋场里。1949年春,当地老百姓为了挖肥上地,曾挖出大量中国人尸骨。1942年夏季,该部队的军官和研究人员将12公斤鼻疽菌全部倒入中苏边境的德尔布河,使其流入苏联境内,造成了大批人畜死亡。
  100部队旧址占地面积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1000米,共计为50万平方米,是一个有大小平房和楼房百余座的建筑群。其中,有二层楼房一座,占地720平方米,一楼为细菌标本室,二楼为司令部;“王”字形建筑一座,为动物解剖室和火化场(炼尸炉);平房三幢,为小动物(鼠类)饲养室;另有平房20幢,为马、牛、羊等牲畜饲养房舍。日本投降前夕,该部运走了所有的贵重设备,并令工兵将建筑物炸毁,只留下残垣断壁。1958年在这座废墟上建起长春市地方国营汽车附件厂,1961年并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改名为第一汽车制造厂附件分厂。现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散热器厂的厂址。
  现在这里残存的100部队建筑遗迹有如下几处:司令部楼,经过维修后,现为散热器厂技术科和夜班宿舍;解剖室和火化场,经改造后为维修车间;有10幢马舍,现改为居民用房;拆除3幢马舍,建起三座生产车间;七幢养牛、羊房舍改为库房;还有三幢养鼠类房舍,已维修为库房。每座房屋长50米,宽30米。原来的两座大烟筒现仅存底部,一座残高4米;另一座残高1.30米。冷却塔残基,直径8米,残高0.90米。这些残迹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罪恶历史的重要见证。这处旧址现为吉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馆旧址
  1932年12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在长春建立日本驻伪满洲国大使馆,武藤信义为首任大使。
  大使馆设在伪新京特别市朝日通中段,即现在上海路,长白山商场东约0.5公里。四周筑有围墙,大门开在北墙中央。门内有一圆形花坛,花坛后面便是方形二层办公楼,钢筋水泥结构,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在宽阔的庭院内,另建有食堂、宿舍等多座建筑。
  日本驻伪满大使馆并非是一个单纯外交机构,它所处的地位与执行的任务是非常特殊的。使馆和关东军司令部是两个名称的一个政治实体,大使和关东军司令官由一人担任,全权控制和指挥日本、伪满各个机构,是最高统治机关。从首任大使武藤信义,到后来的菱刈隆、南次郎、植田谦光、梅津美治郎、山田乙三等,都既是大使,又以大将的军衔任关东军司令官。据《满洲国现势》记载:“关东军司令官兼特命全权大使以日本驻满机关唯一之代表地位资格,凡大日本帝国于满洲国之军事、外交、行政三权,统一管理而掌握之”。
  日本驻伪满大使馆在东北各地开设若干领事馆,收集、掌握中国东北各地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情报,为其侵略战争服务。庞大的“外交”机构包括哈尔滨、奉天(即沈阳)、吉林、间岛(即延吉)、新京(即长春)五个总领事馆和海龙、农安等十个分馆,还在营口、安东(即丹东)、海拉尔、齐齐哈尔、郑家屯、满洲里、赤峰、锦州开设八个领事馆和承德出张所。
  在东北沦陷的14年间,日本驻伪满大使馆伙同关东军等,在我国东北实施“威力压迫”,制定一系列殖民统治政策,干尽了坏事,犯下了滔天罪行。
  1945年日本投降后,日本驻伪满大使馆院舍被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督察处占用。长春解放后,这里先后为苏联专家招待所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省委员会办公地址。旧址现保存完好。
  (十三)伪满洲国帝宫旧址
  伪满洲国傀儡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帝宫”(今俗称伪皇宫),位于长春市光复北路3号。西距长春站1.5公里,南距3504工厂250米。宫内,假山、池塘与琉璃瓦顶的主体建筑交相辉映,十分壮观。整个建筑占地12万余平方米。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翌年2月,日本侵略者在沈阳召开“东北行政委员会”会议,通过“满洲国建国方案”,决定成立伪满洲国执政府,以卖国求荣的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为“执政”,定“国都”于长春,改名为“新京”。2月18日伪满洲国宣布成立,3月8日,日本侵略者把溥仪从旅顺接到长春,下塌于道台衙门,3月9日,溥仪在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等人的监护下,就位“执政”,年号“大同”,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傀儡生涯。1932年4月,溥仪迁居到原吉黑榷运局办公楼,并将此楼改名为“缉熙楼”。
  1934年初,日本帝国主义决定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改“执政”为“皇帝”,年号康德。3月1日,溥仪即位,并以其住所为“帝宫”。“帝宫”分为内庭、外庭。内庭是溥仪及其后、妃日常生活的地方,外庭是溥仪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中和门内为内庭,内庭有东西两院,西院有缉熙楼,东院有同德殿;中和门外称外庭,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等。
  缉熙楼是一座二层楼房,楼名是溥仪根据《诗经·大雅·文王》“于缉熙敬止”句所起。二楼西面为溥仪卧室、书斋、佛堂、浴室等。卧室四壁为中绿绢墙帷,地面铺银灰色地毯,置咖啡色钢丝床。书斋内有高背黄条绒“御座”,梨木雕龙八屉书案,“御座”右侧有一方形茶几,是溥仪学习日语的地方,佛堂西北角设有供桌,溥仪每天起床后都到佛堂做早课,以表示他对佛事的虔诚。楼的东侧为皇后婉容居所,卧室在二楼东南隅,一楼西侧原是客厅,1937年“祥贵人”谭玉玲进宫,即为这位新贵人的卧室和书房。
  勤民楼为二层方形圈楼,中间为方形天井,南北门相通,南为承光门,楼名取清室祖训“教天法祖”、“勤政爱民”之意,实际不过是自我嘲讽而已。
  承光门东侧南房,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直接控制溥仪的“帝室御用挂”吉冈安直的办公室,溥仪著的《我的前半生》一书对此人多有描述,可见其阴险、狡诈之一斑。二楼东南为正殿,即勤民殿。西南为西偏殿。西为健行斋,北为祠堂。
  勤民殿是溥仪从事政治活动和第三次登基的场所,1932年5月3日,溥仪曾在此会见以李顿爵士为首的国联调查团。1932年9月15日,在此签订了出卖东北主权的《日满议定书》。
  1934年3月1日晨,溥仪身着“龙袍”,先至南郊杏花村“祭天”,后回勤民殿换上大元帅服,行“登基典礼”,第三次登上皇帝的宝座。
  西偏殿为溥仪休息和接见伪满洲国官吏与外国使者之处;健行斋是溥仪办公及召开御前会议地方;祠堂供奉列祖神位,每逢年节和列祖生卒日,溥仪由宫庭学生陪同到此焚香上供。
  同德殿在伪满洲国帝宫内庭东院,1938年建成,是一座黄琉璃瓦顶的二
  层宫殿,此殿原为溥仪办公起居的地方,1942年溥仪爱妃谭玉玲去世后,溥仪的另一妃子“福贵人”于1943年进宫,住在二楼。
  同德殿富丽堂皇,一进门左侧为候见室,右行通过悬挂宫灯的大厅(广间),拾级而上,是作“正殿”用的叩拜室,内设一高背沙发,便是“御座”,前铺一张大白熊皮,每逢年节,溥仪在此接受家人的叩拜,然后设宴招待他们。
  从叩拜室靠窗处向东过一门,为溥仪定期接见“帝室御用挂”关东军高级参谋吉冈安直的便见室。从便见室往西依次为陈列日本盔甲模型的休息室、钢琴室,门外有兽头滴水的台球室、按日本风格陈列的日本间以及隔走廊与正殿相对的电影厅。
  二楼由东向西为溥仪妃子“福贵人”的客厅、盥洗室、卧室等。
  日本投降前,1945年8月11日晚,溥仪在吉冈安直的监护下,逃离长春,这座昔日戒备森严的宫庭就成为历史的遗迹。国民党政权接收长春,伪帝宫先后为松北联中、兵营占用,几经破坏,面貌全非。解放后经过多次维修,如今已成为吉林省博物馆、伪皇宫陈列馆的馆址。
  (十四)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
  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坐落在新民大街2号,正门朝西,占地面积5.0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建于1935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呈“川”字形,塔式屋顶,正面五层(地下室一层),楼顶葺以烟色琉璃瓦,外墙用咖啡色瓷砖贴面。该址现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
  伪满洲国国务院是伪满政权的中枢机关。从表面看,伪国务总理大臣是国务院最高官员,但实际上总务厅长官才是真正的主宰者,此职一直由日本人担任,它实际上代表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伪国务院。
  伪国务院为适应大规模经济掠夺计划的推行,对所属机构不断进行改组。在其统治期间,曾下设八部、九部、六部、七部、至1945年,设军事、司法、交通、兴农、经济、外交、文教、国民勤劳、厚生等九个部。伪国务院直属机构还有审计局、地政总局、建筑局、兴安局、官需局、恩赏局、大同学院、建国大学和大陆科学院。各部局由总务厅统辖。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该旧址被国民党励志社占用。1948年10月长春解放时部分建筑遭到破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大学接管,将破坏部分修复。该校后改名为吉林医科大学、吉林白求恩医科大学。
  (十五)伪满洲国军事部旧址
  伪满洲国军事部旧址座落在新民大街1号,现长春地质学院以南,解放大路与新民大街交汇处西南角,现为吉林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原来的四层楼建于1935年,1970年又在其上接高一层。
  该建筑呈三角形,钢筋框架结构。占地5.385万平方米,楼外有车库、锅炉房等附属建筑。
  伪满洲国军事部的前身是设在沈阳的军政部筹备处,成立于1932年3月,同年4月移至长春。它积极配合日本侵略势力,强行征兵,1937年7月1日,伪军政部与伪民政部的警务司合併,改为治安部,推行治安第一主义(即镇压抗日力量)。1943年4月,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每况愈下,伪治安部又改为军事部,管辖国防、兵事、军政,将警务司改为警察总局直属伪国务院领导。
  伪军事部大楼建成后,便成为武力镇压抗日民众的中心,指挥东北各地军、警、宪、特镇压人民,残酷围剿抗日力量。
  日本战败投降后,该楼被国民党军队占用,楼内遭到严重破坏。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大学(即现在的吉林白求恩医科大学)接收,经维修后使用至今。
  (十六)伪满洲国兴农部旧址
  伪满洲国兴农部旧址位于今自由大路8号,现为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旧址建筑面积9871平方米,二层楼房,平面呈“弓”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
  伪兴农部的前身是伪产业部和实业部。伪产业部设于1937年7月1日。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延续,伪满中央政权机构多次进行调整和变动,1940年6月将产业部改为兴农部。
  伪兴农部是管理东北沦陷区所有永久性产业的行政机构,它掌管农业、林业、畜牧业(除马、骡、驴、骆驼外),水产、矿产、工业、开拓殖民以及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事项。其机构设置为一个官房、四个司、四个直属局。
  日本投降后,该址一度由苏联红军占用。1946年到1948年由国民党军队占用。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由东北大学(后改名东北师范大学)接管,1958年8月交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使用,现仍保持完好。
  (十七)伪满洲国经济部旧址
  伪满洲国经济部大楼坐落在今新民大街5号,坐西向东,现为吉林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此楼建于1935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4.320万平方米,建筑平面呈长方形。(见图36)
  伪经济部设于1937年7月1日,前身是伪财政部,改为经济部后设大臣官房、工务司、商务司、贸易司、金融司、税务司、矿山司等。原伪产业部的水利电气建设局、特许发明局及输出柞蚕丝检验所等单位。归属于伪经济部。它的设立,主要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掠夺计划的推行,加强经济机构的统治职能。
  伪经济部掌管着当时东北沦陷区的经济命脉,管理工厂企业及商业贸易。它疯狂掠夺东北资源,排挤地方民族工业,为侵略战争服务。
  日本投降后,该楼被国民党军队占用,楼内遭到严重破坏。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大学(现吉林白求恩医科大学)接管使用。
  (十八)伪满洲国交通部旧址
  伪满洲国交通部旧址位于今新民主大街7号,现为吉林白求恩医科大学予防医学院。此楼1935年建成,建筑面积8279平方米,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伪交通部于1932年3月9日成立,设置总务、铁道、邮务、水运四司,具体管理铁道、邮政、电信、电话、航空、水运及其它一般交通事项。后来机构几经变动,至1944年3月,改设运输、理水、建设、航空电政四司,新增设的土木总局,理水调查所和中邮政总局也归其领导。
  伪交通部控制了东北沦陷区境内的路、海、空运输及邮政管理,是交通、邮政的中枢机关,直接服务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掠夺政策。
  日本投降后,该楼被国民党军队占用。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大学(吉林白求恩医科大学)接收使用。
  (十九)伪满洲国民生部旧址
  伪满洲国民生部旧址位于今斯大林大街77号,二层楼,平面呈长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现由吉林省化工设计院使用,保存完好。
  伪民生部是1937年7月1日由伪民政部改组设立的新部,主要掌管学校教育、保健卫生、社会设施、礼教等事宜。
  伪民生部在社会司内设立辅导科,作为劳动管理的行政部门,后又专设劳务司,再后又设勤劳奉仕局,专门从事抓劳工等罪恶活动。1943年4月撤消教育司,成立伪文教部。1945年该部撤消一分为二成立了伪国民勤劳部和伪厚生部。
  (二十)伪满洲国文教部旧址
  伪满洲国文教部旧址位于今自由大路10号,在自由广场西侧200米处。原建筑为凹形二层楼,钢筋水泥结构,无其他附属建筑。占地10000多平方米。
  伪文教部成立于1932年12月,下设三司,即礼教司、学务司和总务司。礼教司主管宗教和社会教育,学务司主管专门教育和普通教育,总务司主管调查、文秘和会计等事项。
  1937年7月,伪国务院将原来的9个部改为8个部,撤销了文教部,将其业务归併到新设的民生部之中。1943年4月1日又重新恢复了文教部。
  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时期不但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对中国进行猖狂侵略,而且在思想上也严加控制,伪文教部就是一个对东北沦陷区人民施行奴化教育的机构。
  日本投降后,该址被国民党国立长春大学占用。1948年长春解放后由东北大学(现东北师范大学)接管,先由东北师大附属中学使用,1958年成立东北师大附属小学,由附小使用至今。1986年夏曾被火烧,后修复并又接一层。
  (二十一)伪满洲国外交部旧址
  伪满洲国外交部旧址坐落在今建设街中段普庆胡同交义路口,建设街副12号,此楼建于1932年。建筑面积9700平方米,砖木结构,楼高两层,系带地下室的宫堡式建筑,具有西方建筑特点。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一手扶持的伪满洲国成立之时,其伪外交部即开始活动。外交部下设四个司:宣化司、政务司、通商司和总务司。其职能就是进行出卖中国主权的罪恶勾当。据《大满洲帝国年鉴》记载:伪外交部从一成立就“首先与亲邦日本建立了不可分之一体关系,定为外交国策之基干,而毅然确定满洲国外交之基本政策与方向”。
  解放后,这座华丽的建筑物回到人民手中,先后由吉林省委党校、东北文史研究所、吉林省军区等单位使用。1977年9月,拨给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使用。建筑物现保存完好。
  (二十二)伪满洲国司法部旧址
  伪满洲国司法部旧址位于今新民大街6号,现为吉林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部。该楼建于1935年,平面呈长方形,建筑面积1.6328万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正门面西临新民大街。
  1934年3月1日,伪满洲国实行立宪君主制,溥仪由“执政”该当“皇帝”。随着伪帝制的实施,又公布新的《组织法》,规定实行所谓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度。
  伪司法部1932年12月成立,设有总务司、法务司、行刑司。司法部总监督法院及检察厅,掌管司法、法院、检察院、监狱、民事、刑事、民籍、地籍及其他司法等事项。该部存在期间,秉承日本帝国主义的旨意,制定镇压反满抗日力量的法律,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军队占用。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大学(现吉林白求恩医科大学)接管,使用至今。
  (二十三)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旧址
  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旧址位于今自由大路22号,南邻南湖公园,前面是新民广场。此楼1932年开始修建,1936年竣工。占地面积10.3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999万平方米,地上五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正中塔式楼顶,葺以紫红琉璃瓦,外墙用咖啡色薄砖贴面,设计独特,外表采用圆角曲线型。
  此楼建成后,伪满洲国最高检察厅、最高法衙,伪新京特别市高等检察厅、高等法衙均设在这里,故称综合法衙。
  当时,这个综合法衙是伪满洲国的最高司法机关,是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傀儡政权统治和镇压中国人民的主要工具之一,楼内设有刑讯室和绞人机等几十种刑具。
  1944年6月12日,伪满洲国公布了《时局特别刑法》,共74条,规定了各种各样的罪名,诸如反对帝室罪、内乱罪、背叛罪、危害国交罪、军机保护法罪、治安维持法罪、思想犯、嫌疑犯、经济犯等50多种,给日伪军警宪特提供了任意残害中国人民的特权。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这座外形别致的建筑物回到中国人民手中,一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长春医院(四六一医院)使用。
  (二十四)伪满洲国中央银行旧址
  伪满洲中央银行旧址,坐落于今斯大林大街63号,人民广场西北侧。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1934年4月22日动工兴建,1938年6月15日竣工。原计划造价600万伪币,实际支出伪币1000万元。主体建筑为希腊古典式,整个高度为21.50米;塔层最高部为27.50米。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体为钢架结构。正面和东侧面用东北产花岗岩石贴面,整个建筑异常坚固。
  大楼正面,有直径2米粗三层楼高的花岗岩大石柱十根。绕过石柱进入大门便是营业大厅,大厅正面和两侧有天然大理石柱28根。墙壁、地面均用天然大理石砌成,附设的桌椅也为大理石雕刻。
  大楼内部装有各种先进设备。有空调设备和自动温度调节器,可以保持空气新鲜和温度平衡。为了防止地下水渗出,有专门的吸水装置。地下室有深井一口,深110米,每小时可抽水15—18吨。大楼内有发电设备,发电量为150KVA。此外,还有自动灭火设备、自动排风设备、干燥机械等。全楼可以不受市区停水、停电的影响。
  伪中央银行是根据1932年6月伪国务院公布的《满洲中央银行法》、《满洲中央银行组织办法》,于同年6月15日成立的,7月1日开始营业。总行设于新京(长春),创立时在吉林永衡官银钱号长春分号地址(今二马路南300米处的长春橡胶厂大楼)设伪中央银行营业处,1938年8月6日伪中央银行大楼竣工后,总行迁入新楼。
  伪中央银行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进行殖民地掠夺的重要工具。它垄断货币发行,集中信贷管理,控制金融,积极为侵略政策、战争政策服务。
  1945年日本投降后,伪中央银行大楼被国民党接收继续使用。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此楼由中国人民银行长春市分行使用。
  (二十五)伪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旧址
  伪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是日本在伪满洲国经营管理电信电话、广播及其他电气通信事业的统一机构。“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控制东北的电信、广播网络,1932年提出所谓《对满洲国通讯政策》,声称“帝国在满最高指导机关应使日本人,特别是帝国将校参与满洲国电信电话公司的创设与经营,以贯彻帝国的政策和军事上的要求。”翌年3月26日,日本政府与伪满洲国政府签订《关于设立日满合办通信公司的决定》。尔后,将原设在大连的有限股份公司迁移到长春,由日本政府、伪满洲国政府、满铁、日本放送协会、朝鲜银行等单位出资,在8月31日成立了“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该会社名义上是“合办”,实际上由日本帝国主义一手控制,它的真正指挥者是日本政府和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该会社设总裁一人,本社设经理部、技术部、放送部、电务部和总务部。此外,还有社员养成所、技术研究所各一处。在大连、奉天(现沈阳)、新京(现长春)、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承德设立七个管理局。
  该社旧址位于长春市人民广场西侧,为两栋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一栋在人民广场西缘,黄色瓷砖贴面,高五层,平面呈凹字形,建筑面积为18399平方米,正门向东,南北两面各有一门。正门两侧立有麒麟石雕,高约2米,现仍保存完好。另一栋在它的西北面,中间是东西走向的西安大路,这栋建筑用浅青色的瓷砖贴面,高五层,建筑面积为11355平方米。
  日本投降后,该旧址被国民党长春电讯局占用。长春解放后,由市电信局使用至今。
  (二十六)伪满洲国协和会中央本部旧址
  伪满洲国协和会中央本部旧址位于今斯大林大街76号,人民广场南200米处。东南接儿童公园,北隔咸阳路与长春军分区大楼相对,西临斯大林大街。
  该旧址是一座砖石结构的组合建筑物,地面建筑为两层楼房,另有地下室,建筑面积7955平方米,占地面积8749平方米。
  协和会是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建立的一个政治组织。“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抗日浪潮日益高涨,日本侵略者在进行武力镇压的同时,需要一个“思想的教化的国民组织”,以便于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化教育。于是由关东军亲自动手,筹划组建伪协和会。伪协和会于1932年7月25日成立。
  伪协和会中央本部机构庞大,设有总务部、指导部、实践部、训练部、文化部、青少年部、调查部等10多个部门。
  长春解放后,伪协和会中央本部旧址收归人民所有,1950年修复为长春市文化宫,1958年由沈阳军区接管,改为军人俱乐部,后又将部分房舍改建为吉林省军区第二招待所。旧址保存较为完好。
  (二十七)伪满洲国首都警察厅旧址
  伪满洲国成立以后,把长春定为“国都”,并改名为“新京特别市”。为了加紧对长春的控制,于1932年6月15日设置由民政部直属的“首都警察厅”。
  伪首都警察厅原在长通路,1934年位于今人民广场西南面的新建筑落成,乃搬迁于此。新建筑为二层楼房,带有地下室,钢筋水泥结构。距该楼不远的东南面,筑有圆形椎顶、钢筋结构的“留置场”(即看守所),当时用以关押反满抗日的仁人志士。此外,在大楼的西部建有汽车库等附属建筑。大楼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
  伪首都警察厅设九科下辖八个警察署,一个消防署和一个新京地方警察学校,另外还有一支200多人的警察队。如此庞大的警察队伍和警察机构,充分反映出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洲国实行的法西斯高压统治。伪首都警察厅特务科设有特高部门,专门进行文化统治、迫害抗日团体和爱国人士。该部门的人员都是日本名牌特务。后来成立的经济保安科,以法西斯手段强制推行掠夺东北经济的计划与政策。在伪满洲国统治的14年里,伪首都警察厅的警察和特务,可以借各种罪名,逮捕和拷打无辜人民。
  1945年日本投降后,伪首都警察厅被国民党长春公安局占用。长春解放后,由长春市公安局使用至今。整个建筑基本保持原貌。
  (二十八)伪满洲国建国忠灵庙旧址
  伪满洲国建国忠灵庙是日本侵略者专为祭祀为伪满洲国尽忠殉职的文武官吏(包括日本人)而修建的庙宇,也是宣扬殖民政策,对东北人民进行奴化教育的设施之一。
  伪满洲国建国忠灵庙旧址位于今工农广场以南,斯大林大街121号。始建时全部占地面积45.6万平方米,分参道、外庭、内庭三大部分和一些附属建筑。
  前门和中门间的道路为参道,全长600余米。前门位于今工农广场西南侧,门向东北,门高13米。进前门50米,参道按45度角慢弯转向南,至300米处,在参道的东侧建有“庙务所”和“参考纪念馆”。参道南部水池上建有“照忠桥”,桥长30米,宽17米,过桥150米处又以45度角慢弯转向西南,进入中门。
  中门也是主体建筑的东侧门,门向东北,建筑面积175平方米。中门与内门间的庭院为外庭,进入中门经90度角转弯对正内门,内门向西北。
  入内门为内庭,庙的主要建筑,包括祭殿、灵殿、配殿、角楼、回廊等都建在这里。
  祭殿跨度38米,建筑面积905米,室内有大理石立柱,院中的两侧建有东、西配殿,环结祭殿、配殿,内门建有回廊,墙上绘满壁画,四角建有角楼,所有屋顶都用琉璃瓦葺盖。
  祭殿后面为灵殿,两殿之间为禁域。灵殿方形,面积49平方米,用于摆设死者的灵牌。
  该建筑自1936年设计施工至1938年基本建成,总投资伪满洲币140万元,挖土搬运等体力劳动由市民无偿承担。
  该庙每年有固定的祭祀活动20次,还有临时性的祭祀活动。
  该庙旧址现由解放军空军预校做为仓库使用,原建筑还保留有祭殿、配殿、内门、回廊等,灵殿、中门、前门等均已被毁。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九)伪满洲国日本神武殿旧址
  坐落在原牡丹公园内的日本神武殿旧址,现为朝阳区立信街6号吉林大学礼堂。此建筑1936年竣工,为日本庙宇式建筑,白墙黑瓦,坐西朝东,门前修筑两座盆式香炉。钢筋水泥结构,占地面积3286.92平方米。
  神武殿系在伪满洲国的日本人为祭祀神武天皇而修建的一座宫殿。殿内设有神殿、拜殿和祀务所等。除进行祭祀活动外,这里还是日本人培养所谓武士道精神,练习武功的场所,经常进行训练的项目主要有日本传统柔道、剑道、散打等。还经常进行肉搏、劈刺等军事项目的训练。每逢神武天皇的祭祀日,神武殿内信徒们就抬着神武天皇的牌位外出游行。神武殿地下室内存放着死去的日本武士及在战争中阵亡的日本将士的骨灰。
  1945年日本投降后,日本神武殿由国民党军校占用,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由东北大学接收,1950年起由东北行政学院(今吉林大学)使用,1956年9月改建为吉林大学礼堂。
  (三十)伪满洲国新京神社旧址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不仅在政治、经济与军事等方面疯狂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掠夺中国资源,而且在思想上也无孔不入地进行奴化教育,在当时的新京(即长春)建立日本神社,把日本人供奉的天照大神搬来中国供奉。在日本,尊天照大神为民族祖先的象征。
  新京神社坐落在现长春火车站南约500米处的斯大林大街32号,旧址始建于1932年,正殿坐西朝东,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为10000平方米。日本民族式样,砖木结构,正殿房盖原为紫铜,解放后改修为铁皮盖。正殿的后面约50米处是一趟长方形小房,高宽各2米,长150米,有近20个小门,当时用来装骨灰盒,里面还立有石碑、纸神像等。
  偏殿坐北朝南,建筑面积976平方米,砖木结构,日本样式,房盖原为紫铜,解放后改为青瓦盖。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该址由市政府托儿所接管,1954年改为长春市机关第二保育院,1956年改为市人民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1955年省委迁至长春,又在此建省委机关幼儿园,现旧址由市、省幼儿园各占一半。
  (三十一)伪满洲国康德会馆旧址
  伪满洲国康德会馆旧址位于今斯大林大街57号,现为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占地面积6925.6平方米,系石基钢筋水泥建筑,始建时地上四层,地下一层。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并成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日本各大财团为掠夺中国财富,争相来到长春,建立各种经济组织,形成吸吮中国膏血的巨大网络。康德会馆就是连结这个网络的一个重要据点。
  康德会馆建立于1935年,主要宗旨在掠夺中国资源来华的日本各大财团提供交通、膳宿、邮电及游乐等各方面的服务,同时兼营房地产出租活动。
  日本投降后,日本财团大亨们逃之夭夭,国民党市政府迁入此楼。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大楼回到人民手中,从翌年3月1日起至今,市人民政府一直在这里办公。此楼保护完好。1985年又按原样式加高两层。

附注

①(《长春县志》卷五艺文)。 ②(《长春县志》卷五人物)。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长春市志 文物志》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古代遗址、近、现代遗迹、重要文物、表、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