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墓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9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墓葬
分类号:
K878.8
页数:
21
页码:
72-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墓葬的情况。其中包括王家坨子、北岭墓群、月明楼墓群、万宝南山墓群、老河深汉代墓群、南排木墓葬、老河深靺鞨墓葬、完颜娄室墓地、“石羊石虎山”墓地等。
关键词:
长春市
文物
墓葬
内容
(一)王家坨子、北岭墓群
王家坨子和北岭是饮马河下游沿岸的两个村庄,这里正是饮马河与第二松花江交汇的三角地带,地势平坦,大小水系很多。
王家坨子位于德惠县菜园子乡新立村王家坨子屯西居住区后的台地上,东距第二松花江支流300米许,护江堤坝在屯东头穿过,北距第二松花江的支流筒子河约3.5公里,形成两面绕水之势,西面500米与大沙坨子屯古遗址为邻,南面是一片农田。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是有名的渔米之乡。
在西侧居住区后,有一东南西北走向的台地,现高5米左右,长约2000米,宽约1200米,台地的南坡现已建起了许多农民住房。墓葬就分布在住房和庭院之中以及南坡的大部分耕地里。台地的东南部破坏严重。从1972年起,由于农民长期取土,到1982年,坡上已形成了一个方圆可达100米、深2米多的大坑。根据观察土坑断面,最上层为黄褐色的砂土层,厚度为2米,其下是厚2米多的黑砂土层,再下是原生的黄土和黄砂。
多年来,农民们在此取土时,常在耕地和房屋周围发现大量人骨和陶器等。据初步统计,在大坑范围内挖出人骨达50多具以上,完整陶器近200多件,均被农民打碎后扔掉。人骨侧上方多为随葬陶器,除一具人骨上面压有三块石板外,不见其它葬具。
北岭屯属德惠县菜园子乡溏沽村。东南距王家坨子仅7.5公里,地理形势与王家坨子略同。它坐落在东西走向高10余米的沙丘上,面积近万平方米,为德惠、农安、扶余三县的交界处。这里江河纵横,地势开阔,东3.5公里处是第二松花江,西1公里处为饮马河。
当地农民在住宅前后的园田翻耕土地时常发现人骨,人骨附近多有随葬陶器。发现人骨的住宅均建在屯内居住区东部的土丘上,土丘南北走向,长200余米,宽100余米。
省、市文物考古部门于1983年多次到此调查,1984年上半年组成联合发掘小组进行发掘,初步认定这是两处古代墓群。王家坨子墓群大部分已被破坏,北岭墓群也遭严重破坏,仅挖到了两座墓葬。这两座墓葬都是土圹竖穴,由于这里地下均是松散的砂质土,现在要找到清楚的墓圹已很困难。估计埋葬当时也只是按人体形状,挖个砂坑,并没有什么规则的墓圹。人骨距地表都不很深,去掉表土20~30厘米就可见到。两座墓葬中墓主的葬式,一座为“仰身曲肢葬”,即人体头及上体冲上平躺,下肢弯曲;另一座为“二次葬”,即在墓主死后若干年,从另一墓中移入该墓,尸骨零乱地散置在墓坑内。在墓内都有随葬陶器,分别是一件陶罐与两件陶豆,一件陶豆和两件陶罐。
在两处墓葬群未发现石器、铜器、铁器等陶器以外的其它器物。以前当地农民发现的陶器多已毁坏后扔弃,仅在王家坨子收集到完好陶器4件,在北岭收集6件,加上发掘中得到的6件,共计16件。
这些陶器的陶土大部分经过陶洗,夹有均匀的细砂,器壁较薄,质地紧密,火候较高。但由于火候不太均匀,有的部分呈灰色,有的部分呈褐色。器表经过打磨,较光滑,均为素面,没有轮制加工痕迹,应为手制而成。总的说来,敞口、微鼓腹小平底是这里陶器的主要特点。器形有钵、高领罐、鼓腹罐和豆,其中以鼓腹罐和陶豆为多,16件陶器中有鼓腹罐6件,陶豆6件,可以看出它们是这种文化遗存的代表性陶器,也是墓主人生前日常所用最多的器皿。
鼓腹罐为侈口圆唇、斜肩,鼓腹以下内收成小平底,在腹部有两个对称的竖安小桥状耳。有的还在同一种陶罐的另外两面,安两个对称的鸡冠状耳,在这种鼓腹罐的腹部表面常有一条凹线。这里发现的陶豆可分两种样式,一种由钵式的豆盘下接喇叭状的豆座,另一种由较浅的盘式豆盘下接喇叭状豆座。在两种豆盘上都加有3个横安的小桥状耳。有趣的是,在多数豆座上都刻有镂孔,镂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长三角形的,有“鸡心形”的;有“丁”字形的;还有“十”字形的。有的镂孔是透孔,有的镂孔为不透孔。镂孔的排列方法也根据多少而不同,一般多纵向成行,长短不一。过去,镂孔豆陶器多发现于山东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而在吉林省发现镂孔豆还是首次,它为我省文物考古又填补了一项空白。在饮马河下游出现如此丰富多彩的镂孔陶器,引起了省内外文物考古界的瞩目。
在东北地区,陶豆的使用都在汉代以前,而在第二松花江流域,这种底座呈喇叭形的陶豆主要流行于“西团山文化”之中,在相近的牡丹江、绥芬河流域,多流行于“团结文化”之中,二者都属于青铜时代文化,其相对年代在汉代以前。东北地区发现的镂孔陶器不多,且大部集中于沿海的辽宁旅大地区,分别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晚期遗存和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从形制特点看,王家坨子、北岭的镂孔陶豆与旅大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存中的陶豆差别很大,而与旅大地区上马石青铜短剑墓中所出镂孔陶豆风格相近,该墓属于青铜时代遗存,相对年代在战国阶段。根据这些,虽然目前还没有在王家坨子、北岭遗存中发现石器或铜器,但它仍可能是饮马河流域中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
王家坨子、北岭发现的这种古代文化遗存很有意义。过去考古界认为,东北地区旅大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中的镂孔陶豆是受到了山东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仅限于辽东半岛。现在看来并不止如此,王家坨子、北岭发现了如此发达的镂孔工艺,不能不说与辽东半岛乃至山东半岛的文化遗存存在着联系,它说明远在2000年以前的青铜时代,中原的先进文化就已对饮马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两处的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往,那里比较进步的制陶工艺已传播到了这里,并通过自身的方式表现在大量的陶器上。
(二)月明楼墓群
这个墓群位于九台市庆阳乡庆阳村月明楼屯北侧东西走向岭地的南坡上。岭的西侧有九(台)德(惠)公路通过,往西1.5公里是饮马河,南面有一条小河自东向西流入饮马河。
此墓群是196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80年对此进行了复查,并采集到1件磨制石斧,4件骨角器。1984年复查没有发现遗物。
当地群众反映,趟地时,在东西500米、南北200米的范围内,经常能碰到大块板石,即石棺盖,由于它象“暗礁”一样经常毁坏农具,农民们曾挖掘了五座石棺。挖掘出的石棺为长方形,单室石封,东南、西北方向,随葬品有夹粗砂陶罐。由于没有对此进行正式发掘,该墓群的数量及墓葬的详细情况,尚有待发掘考证。该墓群为青铜时代墓葬。
(三)万宝南山墓群(南山遗址)
此古墓群所在地属于双阳县山河乡万宝村所辖,北距万宝山屯1公里,东0.5公里有饮马河自南向北流去。这里属哈达岭山麓丘陵地带,山势漫缓。
近几年来当地农民常在南山东坡上发现长方形石棺墓,总数已达10余座。
1983年春,文物工作者曾清理了两座“西团山文化”的墓葬。两墓都为长方形土圹石棺墓,发现石棺两侧壁采用石板立砌,西北端为块石垒砌,唯有东南端用一块大石板堵立。较完整的一座墓口长1.95,宽0.8米;墓底长2.04米,宽0.85米;棺深0.7米,棺底为黄砂土,棺顶盖三块大小相同的不规则石板,顶部距地表0.6米。此墓为单人葬,头向为300度。棺内人骨已腐朽,葬式不明。随葬器物共7件:2件陶壶,1件陶碗置于死者脚下,1件陶碗、1件陶罐置于死者头上,1件铜刀置于死者腰部,还有随葬石斧1件。其中一陶壶内还盛有猪的牙齿4颗。
墓葬出土的陶器均为砂质黑褐陶,素面,胎质略粗,砂粒大小不均,并掺有云母粒,手制。其中陶壶为泥圈套接,器壁较薄,表面经过打磨,其圆唇侈口、鼓腹假圈足的特点与磐石县汶水后山、永吉县星星哨出土的同类陶器有相似之处。石斧为长方形弧刃,磨制精细,棱角分明。铜刀凹背弧刃,刀身与刀柄之间有圆形凹缺。
这两座墓葬,一座随葬品为7件,而另一墓葬却一无所有,表明了墓主人生前占有财富的多寡不一。根据吉林市郊已发现的大量“西团山文化”墓葬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此时的社会性质虽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但人们贫富分化现象已很明显,财产的私有已很严重,社会正处在阶级社会的门槛上。
从石棺墓的形制和随葬器物看,与西团山文化相近,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如有假圈足的陶壶,带柄凹缺的铜刀,都有其独自特点,但在时代上此墓葬与西团山文化不会相差太远。
在墓葬附近的耕地中,还有一些质地疏松粗糙、砂粒较大、器壁较厚、呈红褐色的陶片,这类陶片与墓中陶器很不相同,而与吉林市郊的“文化三”相似,表明此地还存在着另一种文化遗存。
关于西团山文化的族属,历史界和考古界基本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该文化的主人为西周时期分布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古老民族肃慎;另一种认为它的主人是东北地区的另一支古代民族秽貊,目前尚难有定论。但是,不管该文化属于哪一民族,南山墓葬的这种遗存只能做为该族系的一个分支而存在,即它属于这个系,但与同一族系内的各个分支又不相同,在出土陶器上显示出的地方性特点就是证明。
(四)老河深汉代墓群
墓群位于榆树县大坡乡后岗村老河深屯南松花江北岸岗地上,岗地东北高、西南低,呈长条形。墓群分布在岗地的西侧,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
汉代墓群位于老河深中层,共发掘清理出129座。
墓群分布按头向可分为向东和向西两大部分。头向东的墓较集中地分布在墓地的中部西侧,头向西的墓分布较分散。在墓地的北部有两座大型夫妻异穴合葬墓。在其东侧,有30余座墓,头向均朝此二墓,呈扇形分布,这是一个家族的墓群。墓地的西部和南部,属男女异穴合葬墓和一男二女异穴合葬墓较多。
墓葬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口宽于墓底,呈斗状。墓坑深浅不一,大多在0.8~1.5米之间,墓底多打在沙砾层上。
大部分墓有木棺,多数已腐朽。根据残存的痕迹,棺具可分为矩形、工字形、梯形、矩形带头箱、矩形四角外插立柱等5种,大多有盖有底,棺板厚3~4厘米,棺底大多铺布、苇席和兽皮。绝大多数是单人葬,同穴合葬墓只有3座,死者面朝上,葬式为仰身直肢。埋葬习俗具有鲜明特色,棺具多有火烧痕迹,但骨架及随葬品均未被烧。表明在埋葬时,曾将棺具燃烧,但未烧透就填土掩埋。绝大部分墓在死者头部上方棺外置放一双耳陶罐或双耳陶壶。男女异穴合葬墓型制较大,随葬品较丰富,女子在左,男子在右,男性墓往往略前于女性墓。一男二女异穴合葬墓的型制更大,男子居中,女子分置两侧,随葬品更为丰富。一些较大的墓中,死者头部前方多横置一列手制的小陶杯、陶豆盘;头部附近有弯曲小环首刀和环首锥;头部、颈部还有破碎的玛瑙珠,在一些墓的填土中有一颗或两颗马牙,最多的一个墓,有三堆马的臼齿,共48颗。在墓地中心,还有一个专门葬有三具马头骨的葬坑。
随葬品置放有规律,男、女有明显区别。男性多随葬武器,如剑、矛、刀、镞、箭囊等;还有生产工具,如镰、䦆、锸、凿;生活用具有小环首刀和小环首锥;装饰品有耳瑱、金耳饰、银耳饰、玛瑙珠。镂刻有动物和花卉纹饰的带钩、精铸的神兽牌饰和虎纹、鹿纹牌饰,制作都很有特色。这些器物多置于腰部。马镳、马衔、头盔、铠甲和铜釜放在脚下。女性随葬品少于男性,较为单一,比较普遍的是手腕部有一种扁宽多节套接的铜腕饰,少则一节,多则每腕达10节,随葬品愈丰之墓,节数亦愈多。女性佩戴的玛瑙与男子无大差别,还有少许镰、锸等生产工具。
随葬品的质量和数量有很大不同。1号墓为男女异穴合葬墓的女性墓。墓大坑深,漆棺厚葬,棺上的双耳陶壶,器大质优,为全墓区之冠。死者从头到脚,环置金、银、铜、铁、玛瑙等各种质地的器物达200余件。两耳佩戴缀有18片金叶的耳饰,有一串由266颗桔红色玛瑙珠穿成的项链,中间有6只金管。死者手腕部戴有银质护腕,扁薄如纸,工艺精绝。脚下葬有马衔和闪亮的铜合金桃形牌饰,随葬品之豪华,令人惊叹。
从形制、死者从属关系等方面,可将墓葬种类分为单人葬、男女合葬、男女异穴合葬和一男二女异穴合葬和儿童葬,共5种,其中以单人葬为多。
随葬品种类齐全,有武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车马具、装饰品等。
陶器的器形简单,工艺粗糙。陶质多为夹粗砂的褐陶,火候较低。器形有罐、壶、豆、豆形罐、杯等。双耳罐和壶发现数量较多并具有特色。
武器有长兵、短兵、远射、防护等类,制作精良。剑包括铜柄铁剑和木柄铁剑两大类。铜柄铁剑又分两种,一种为剑柄后部为一圆柱,上穿6~8枚铜环,铜环呈算盘珠状。两面相对动之则“哗、哗”作响。一种剑柄呈竹节状,上饰细密的乳丁,为铜合金质,乌亮夺目。矛为长兵器。刀只有环首一种,数量较多。镞的种类很多,有柳叶形、铲形、三尖形、三棱形等。箭囊为一长方形,侧边微凸的铁片,使用时外包皮革。在一些较大的男性墓中,武器常以剑、矛、刀、镞、箭囊、头盔、铠甲等成组随葬。共出土3具甲胄,为东北地区汉代文物中所仅有,其型形与中原稍有差异。
生产工具有镰、锸、䦆、凿,种类虽然不多,但质地与形式和中原相同。
车马具较多,不论男女和贫富,大多数死者脚下都葬有一副马衔或马镳。有的男性大墓,葬有两副或三副。有的葬铜镳,有的选用鹿角做镳。
装饰品种类繁多,有金耳饰、银耳饰、鎏金耳饰、耳 ,玛瑙珠、料珠、骨珠、神兽牌饰、虎纹牌饰、鹿纹牌饰、蔓草纹牌饰、带钩、当卢等。牌饰皆为鎏金。神兽牌饰主题相同,为一展翅腾飞的神兽,实为一飞犀形象。这种动物头部略呈扁长形,不类马,颇似牛,鼻端高耸上翘的尖角,当为犀牛之类。虎纹牌饰,长圆形,较小巧,正面有一凸起的猛虎,作蹲伏欲纵状。鹿纹牌饰为长方形,正面为一回首小鹿,恬静安祥,制作手法简练。带钩形状各异,或兽首形,或琵琶形。器身上有错金图案,为卷云花卉和凤鸟。带纹饰的当卢有1件,呈覆底状。正面鎏金,背有双穿。正面用细线刻画两条游龙,口张身曲,双尾卷曲,上伫立一鸟。
生活用具,有铜镜和铜釜。铜镜共4面:为四神规矩镜、四乳四螭镜、四乳八鸟纹镜、七乳七兽纹镜。四神规矩镜,圆钮,四叶座,座外有一方栏,栏外有“T”、“L”形符号与八乳,乳间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禽兽图案。四乳四螭镜,边稍残,桥形钮,钮两侧各有一圆形穿孔,主要纹饰分内外两圈,内圈中有四乳,乳间有变形蟠螭纹,以细斜折线为衬底。外圈内有内向连弧纹。四乳八鸟纹镜,圆钮,钮外有四乳,乳间有两只对立的鸟。七乳七兽纹镜,圆钮,圆座,座外有七乳,乳间有七个神兽,外区中有锯齿纹,镜之边缘有波折纹。铜釜仅2件,一为镂空高足;一为平底。高足器身上有简单的草卉纹。这类釜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匈奴墓曾出土过,是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一种炊具。
墓地尚出土1枚五铢钱,已残,仅余“五”字部分。铁制的刀、矛、锸、䦆、镰、凿,是汉代中原的产物。四面铜镜都以乳丁分区,间以神兽、蟠螭、瑞鸟,这是西汉中晚期至王莽这一历史时期流行的图案。墓群的年代为东汉。
(五)南排木墓葬
在榆树县大于乡大于村前排木屯有一辽金时期墓葬。古墓坐落在屯内一家房后,墓地周围地势平坦。南40米以外为低洼地,由东南而来的第二松花江水经古墓西侧向西北流入德惠县境内。
古墓发现于1980年秋,本屯农民张耀春在家房后挖菜窖时,在距地表深约1.70米处发现墓葬一座。墓为青砖垒砌而成,内置石棺一具,系花岗岩石凿制,形制为房屋式,呈正方形,由棺盖和棺体两部组成。棺盖呈露顶式,盖顶至底部高25厘米,棺盖长86厘米,宽80厘米,四壁与底厚为5厘米。内槽深25厘米,内口长70厘米,宽58厘米。
据知情者所述,石棺由青砖铺底,周围及上部皆由青砖垒砌封闭。青砖长33厘米,宽15.5厘米,厚5厘米。墓内所置石棺内盛骨灰,为火葬,墓内未发现随葬品。
这种青砖垒砌房屋式石棺墓,在长春还是首次发现,这在研究辽金时期墓葬的形制特点、丧葬习俗等方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六)老河深靺鞨墓葬
老河深靺鞨墓葬为老河深遗址地层堆积的最上层,共发现墓葬37座。墓葬有三种类型:土坑竖穴石棺墓、土坑竖穴木棺墓、土坑墓。有一座木棺墓叠压在一座石棺墓之上。所以,从时间上看,石棺墓有可能早于木棺墓和土坑墓。三种类型的墓中,以土坑墓数量为最多,但随葬品极少,有的甚至没有随葬品。木棺墓和石棺墓中有少量简陋的陶器、甲片和小铁削之类的器物。这是一处贫困的平民公共墓地。
这处墓葬的葬式为仰身直肢,有完整骨架者极少,头向无规律,但东西向较多。
石棺墓、木棺墓、土坑墓均有几座被火烧过,有的墓内存有较大面积的较厚的红烧土,烧过的骨骼多呈块状,灰白色,断面有很多小孔。
在二次葬中,最令人注意的是一座土坑墓,墓中遍存红烧土和木炭,烧过的肢骨凌乱,反映出迁葬后再经火烧的习俗。
在这为数不多的墓中,反映出当时的火葬、二次葬和二次葬后再行火葬等习俗。这种纷繁复杂的现象,正是当时不同部族或同一部族受到外界的强烈影响而发生葬俗变化的反映。这处墓葬随葬品种类较少,器型较单一:有陶器、铁器、铜器和玉器。陶器以罐为多,主要器型是双唇长身罐。这种器物具有鲜明的时代及民族特点,是大家公认的判别文化类型的典型器物。陶器火候较高,手制,夹砂,大部分器形不甚规整,有一件轮制的灰色细泥质陶罐,是陶器群中的佼佼者,这表明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器物经过特殊处理,但整个陶器的制作水平较低。
铁器多为铠甲片、小铁刀,铁镞较少。铁器锈腐严重,有的难以确定名称。铜器是些扣、泡、钏、环之类,数量很少。银器为装饰品,一钏一环。还出土少量玉器,扁环形,质地细腻,洁白晶莹。
这里出土的双唇长身罐,与黑龙江东宁团结遗址、吉林敦化六顶山渤海墓地、吉林永吉杨屯大海猛遗址上层的陶罐大体相同,说明同属一个时期同一民族的文化。考古学界将渤海遗物,以文王大钦茂迁都上京(黑龙江宁安县渤海镇)为界,以前为早期,其后为晚期。上述遗址的年代为早期。因此,老河深遗址的上层遗存的年代,为相当于渤海早期,约在公元七世纪初到八世纪中叶以前,也就是大钦茂迁都以前。
从墓葬的形制、葬俗以及有特点的随葬品表明,它的主人是隋唐时期生活在第二松花江中游的古老民族靺鞨族的一支,具体的说应是粟末靺鞨人。据《北史·契丹传》记载:靺鞨族的祖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肃慎族,到汉时称挹搂,魏晋时称勿吉,隋唐时期称靺鞨。共分七部,其名为粟末、白山、伯吐、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据考证,粟末抵太白山下与高丽接,依粟末水以居。太白山为今长白山,粟末水即今松花江北流段,粟末部系因水为号。因此,粟末部应分布在今第二松花江北流段两岸,老河深上层墓葬的主人,就是粟末部的一部分。
从随葬品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尚不发达,虽然有铁器,但仅限于武器,表明当时社会还是以渔猎为主,农业、畜牧业尚未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这恰好是靺鞨人在渤海建国前及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写照。
(七)完颜娄室墓地
完颜娄室墓位于长春市区东南10余公里的石碑岭,现属郊区三道镇丰产村刘家炉屯。此岭地处平原与山地交界带,西北地势平坦,东南山岭起伏,属半山区。西北坡下是煤矿,东南面2.5公里有大顶子山。墓地周围村庄有:北0.5公里的石头坑屯,南1公里的刘家炉屯,东1.5公里的后石碑岭屯等。岭的相对高度400余米,上下遍植松柏树,墓地就在岭腹南坡之上。
墓地现在既无封土,又无石刻,仅可见残存石龟趺两尊,均坐北朝南,一东一西,间距12米。龟背上刻有比较完整的一圈雷纹,西面一尊较大。无首,龟体尚保存完好,体残长2.55米,宽1.5米,厚0.9米,背上穿孔上口长1.1米,宽0.3米,底口长0.6米,宽0.28米,深0.35米;东面一尊身首分离,头部现放置在西南4米处,龟体残长1.78米,宽1.11米,厚0.75米,首长1.05米,背上穿孔上口长1.11米,宽0.3米,底口长0.4米,宽0.3米,深0.21米。
龟趺上所驮石碑现已不见。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吉林通志》在记到“完颜娄室神道碑”时载:“碑已佚”,该书所记碑文“从《柳边纪略》中录之,是康熙中尚存也,《满洲源流考》引已不全,则其佚当在乾隆时矣。”本世纪30年代,日本人曾在墓地采集到石碑的残片一块长约10厘米,边缘雕刻卷云纹上有“坚甲”二字。文献中记载的完颜娄室神道碑文近末尾有“悉以帝筵所用金银酒具及细坚甲胄副以马铠战马七匹赏之”字样,在石碑残片上的“坚甲”二字即当出自这段文字。该残片现藏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考古学教研室。
《柳边纪略》是记录完颜娄室神道碑文的唯一史料,其它文献中所录者均抄自此书。全部碑文4000余字,记载了该人轰轰烈烈的一生,其详尽程度大大超于《金史》中的记载。完颜娄室,字斡里衍,是金开国功臣,女真族著名将领,在灭辽战争中屡建战功,曾为黄龙府万户,后俘获辽天祚帝,可谓战功赫赫,生前多次受到金最高统治者赞赏。金天会八年(1130年),娄室病死于军旅之中,金皇统六年(1146年)被追封莘王,后改赠金源郡王。死后归葬于济州之东南奥吉里,即今石碑岭。完颜娄室神道碑文对研究辽与金、宋与金战争的历史都是极宝贵的资料。
关于娄室神道碑的形制,《柳边纪略》记载:“高八尺八寸,阔四尺五寸,厚一尺二寸,顶高三尺,南面镂蛟龙,其阴残毁,其阳篆二十字作五行,文曰大金开府仪同三司金源郡壮义王完颜公神道碑,碑身作楷书。”将文中所记碑的尺寸与现存龟趺背上穿孔尺寸对照,完颜娄室神道碑当驮于西侧较大的龟趺之上。对于另一尊龟趺上所驮的较小石碑,文献中不见直接记载。但《金史·王竞传》说,皇统初年,王竞曾应诏作完颜娄室墓碑。所立的神道碑作文,且据神道碑碑文记载,该文系由王彦潜所撰,因此王竞所作者当是另一块墓碑,它可能驮在墓地中东侧较小的龟趺上。
另据史料记载,在清·康熙年间,墓地还留有石人三尊、石羊两尊。后来这些石雕均被挪走,沦陷时期,曾有一石人被藏于当时的大连图书馆院内。现已不知去向。从留下的照片看,这尊石人身穿长袍,腰系带,尖领窄,穿靴,雕刻技术较原始古朴,具有金代早期墓前石雕特点。
娄室墓地“石棺有二:一露土外,业经残破,一埋土中。”近年来,在龟跌附近耕土中常有零散青石板发现,累计已达20余块。这些石板凿刻规整,呈矩形或方形,矩形者长1.8~2米,宽1.1米,方形者边长1米左右,且在边缘凿有凹槽。这些石板应是石棺残骸。如以一座石棺用料为六块石板计算,埋在墓地的石棺应有数座。因此,这里应是一处以完颜娄室为中心的家族墓地。娄室生前曾为黄龙府万户,长子活女在其父死后继承该职。他与娄室次子谋衍都曾先后为奥吉猛安首领。而据娄室神道碑碑文,奥吉里即今石碑岭,以上当是完颜娄室家族葬于此地的主要原因。
1912年,完颜娄室墓地被日本人盗掘,且未留下科学记录,只在墓地建小庙一座,上题:“女真仪同三司左副元帅完颜公之神位”。从墓中盗得的文物曾在旅顺陈列共计32件。现仍在旅顺博物馆收藏的随葬品有:银毛拔1件、银帽冠1件、玉柄铁刀3件、狮形玉饰1件、荷花玉佩2件、荷花石饰2件、骨质带具2件,一共12件,其余随葬品已不知下落。现根据《关于满洲吉林省石碑岭发现的金代遗物》(岛田贞彦)一文录之如下:
结纽状金花饰3件。均宽7厘米左右。中间有一直径2厘米的圆圈,里面分成四个内弧,并以此为中心,形成纽结的花形,在纽结中心嵌以一个个圆宝石。纽结的花瓣表面呈凹槽状,边缘是一颗颗细珠连成的镶边。此物可能是帽冠上的装饰。
鎏金环1付2件。由较粗的金属丝折曲成双环状。估计为指环或耳环。
金钏1付2件。外缘圆弧状,内侧平直,通体素面,外径6.2厘米。
鎏金簪1件。长12.3厘米。双叉。
宝石金钳2件。台座编缀花瓣纹饰,内镶长方形宝石。
胡桃形石饰1件。做成胡桃形状,上下两端用金属,中间嵌以胡桃。全长约3厘米。应是垂坠物。
鎏金装饰品3件。均环状,表面铸出果实的草叶纹饰,背面为素面。直径约3厘米。
鎏金饰件2件。系覆盖在某器物上端或下端的金器,一件有上盖,一件只有底。在周边刻划流利的波状纹或草叶纹。
附带两环的鎏金饰件1件。整体做横截面半圆形直棍,两端附以小圆环。长11厘米,用途不详。
鎏金剑鞘端头1件,已残,上面刻划草叶纹。
磨石1件。长方形,长11厘米,宽3厘米,厚1.5厘米。
另外还有残骨饰件及残布片若干。
1987年12月,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娄室墓地调查时,在距墓地500余米东坡下,又发现一个石羊的头部。其形状与舒兰小城子完颜希尹墓地和净月潭石羊石虎山墓地的金代石羊相同,这尊石羊头现藏于市文物办公室。
1988年6月,长春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墓地进行了清理发掘。发现了完颜娄室神道碑碑亭址。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地面建筑。基础的外圈为砖砌,靠砖砌基础的里圈有柱础石。西侧砖砌基础保存比较完好,残长10.4米,南侧残长5.8米,北侧残长9.65米,东侧仅残长1米。基础的中间是神道碑的龟趺。龟趺前面有一道砖石遗迹,距南侧砖砌基础2.45米。该遗迹正对龟趺的位置分为东、西两段,间隔2.2米,东段残存0.7米,西段残存1.9米。西段遗迹的根基是两块方石,东西排列,间距0.65米。两块石头均埋在当时的地下一半,地上留一半。石头上砌两道砖墙,均半壁砖,错缝砌筑,两道之间隔0.5米,现在残留的砖有两层。东段仅残留一道半壁砖墙,残存两层砖。
砖砌基础结构四面也不尽一样。北面基础地下两层砖,半壁;地上残存一层砖,一壁。南面现只存地下的两层砖,也是半壁。东面由于破坏严重,残长仅1米,地下三层,半壁;地上残存二层,也为半壁,与地下砌砖重合。西面基础地下二道,均半壁,道与道之间的空隙4厘米,里面一道二层砖,外面一道三层砖,地上残存一层砖,一壁横砌,一半压在里面一道砖的上面,一半压在当时的地表面。在砖砌基础范围内,发现柱础石四块。
在房屋倒塌堆积层中发现了大量的金代砖瓦和其它建筑构件。另外在砖石基础附近,还发现了很多不同型号的铁钉和一些腐朽的木屑残片。
这座建筑类似古代常见的正方形亭阁建筑,用单檐四面坡攒尖屋顶,屋顶的四条脊在中部交结,脊上有鸱吻。四面以立柱等木结构为主体,没有砖墙,下面有外圈砖砌的台基。
神道碑的残块多发现于西侧大龟趺东下方的侧塌堆积中。这些碑的残块石质为凝灰岩,灰白色,石质不太好,软而疏松。这种石质与舒兰小城子金代左丞相完颜希尹神道碑的石质相同。在采集到的残块中,10块有字,共计16字,可辨认的字有4个。3个字在一块最大残块上,左侧是“王”字,右侧是“军取”二字,应出自“王领先锋军取马邑破敌於雁门”这段话。另一字是“退”字,其下面还有一字不清。这些阴刻的文字字体近于颜体,同希尹神道碑上的字体。每个字所占面积7.5平方厘米,字与字间间隔0.5厘米。从现代人开始研究完颜娄室神道碑以来,仅日人原田一龟在墓地拾到二字,这次一下发现16字,是一大收获,它对碑体的复原工作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
板瓦完整的长35厘米,宽21厘米,还有滴水,滴水上的纹饰为花草细腻的图案,可分4种。瓦当有兽面、花草等三四种图案,并发现了一种表面印有松叶纹饰的板瓦。鸱吻发现多件,为一似鱼似鸟的大眼翘尾动物。青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另外还清理出一些金代的灰色泥质陶器残片。
在碑亭遗迹东北面,发现了七处早年挖掘的探沟遗迹。这些探沟由南向北排列有序,多为正南北方向,间隔1.2米左右,探沟面积也比较一致,除一处3.2×3米,方向偏西南外,其余都为1.6×1米左右,深度约1.5米。这些探沟的开口都在耕土层之下,可能是当年日人为寻找完颜娄室墓室挖掘的。
完颜娄室墓地及神道碑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从清代康熙年间开始,一些文献都有对此遗迹的记载。解放前,许多中国学者、日本学者都曾到石碑岭实地调查,并有专门文章发表。解放后,研究完颜娄室墓地的人也很多,省、市文物工作者多次进行调查、访问及对有关问题进行考证。该墓地是吉林省重要金代遗存之一。
附:完颜娄室神道碑碑文
大金故开府仪同三司左副元帅金源郡壮义王完颜公神道碑
翰林直学士中大夫知制浩兼行秘书少监
虞王府文学轻车都尉太原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 臣 王彦潜奉敕撰
奉直大夫大名府路兵马都总管判官飞骑尉赐徘鱼袋 臣 任 询书
明威将军东上篆门太庙署令上骑都尉平原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臣左光庆篆额
王讳娄室字斡里衍与国同姓盖其先曰合笃者居阿注浒水之源为完颜部人祖洽鲁直赠金吾卫上将军以财雄乡里枝属浸蕃乃择广土徙雅挞濑水挐邻麻吉等七水之人皆附丽马父白答赠金紫光禄大夫事世祖为七水部长时为蠢谋寇乱者构为凶恶金紫公与同部人阿库德协心一力拒之以附世祖王简重刚健矫捷过人振甲蒙胄手之所及无不超越而器识深远幼不好弄卓然有成人风为乡闾所爱年十有四金紫公知其材曰儿胜兵矣乃献於穆宗一与语器之曰是子他日可以寄军旅重任而后阿拍留可蒲余罕等相继逆命王从之屡立战功受赏辽人肖海哩叛入於系辽籍之女直部穆宗使王觇知所在勒兵讨捕王登先鏖击蒙赏以甲胄具装战马高丽出兵侵曷曷懒甸进筑九城宗子赠原王什实款帅师讨之王从攻其城久而不克王言之於帅曰宣遏彼外援绝其饷道可不攻自下从之降其城五从魏王斡带讨讹□浑叛师攻其城王登自东南隅斧其楼柱流矢中手贯于柯攻犹不已士众从之以登城遂破功居其最年二十一代父为七水部长太祖方图义举间召王与同部人银术可问曰辽人骄矜且其见侵无厌又辖他部人阿克束弗吾畀吾欲先翦其外邑以张吾军然后进伐何如王进曰辽人内外□□□之余其时 太祖攻取宁江州王先登以战收国元年擢授猛安奉命总督银术可蒙□□吉等往平系辽籍女直诸部既降一部长而各部长告急於辽援兵三千且至王率其已降卷旆迳进掩其不备大破之追杀千余人明日破奚部又败援兵三千斩其将俘获监战银牌使者诸部以次平之宗室斡鲁古略地咸州以其敌重使会王合兵御之乃往败其戌兵三千於境斩其将遂会斡鲁古既而闻敌兵且至王留四谋克精锐各守其一门与斡鲁古济水□翼王居左击败其所衝追杀略尽斡鲁古军引却退□城□与所留诸谋克整陈而立王返兵祷敌背大败之咸州既下因徇地黄龙府太祖自将进达鲁古城将与辽兵遇遣使驰召王以军赴之太祖见其马力疲极益以三百匹命居右翼明日兵交以众寡不侔为敌所围者九王所向披靡辄溃围而出竟大破之太祖将进取黄龙召诸将议方略王进曰黄龙辽之银府所以围边者拒守甚坚若不行遏其巡属使绝外援则未易可拔请试效之太祖乃令王以军行自辽水以北咸州以西暨诸奚部城邑悉讨平之进壁府城东南扼敌军出入且巡其邨堡凡有以应援者使不得交通度城中力屈可攻使驰奏太祖遂亲御诸军以至围之王攻东南隅选壮秉苋倚梯望其楼橹乘风纵火王乃毁民家堞趋士力战至火燃靴伤足而不知诸军继进敌遁不守太祖嘉其功赏御马一奴婢三百仍赐誓券恕死罪太祖之败辽破敌兵九俱王挑战有功天辅及斡鲁古阿思□等平乾显路功克显州遂与辽大帅耶律淳□□□战於蒺藜山大破之遂下川成徽三州徙其人民於咸州黄龙之地於是太祖命王为黄龙路统牧皇弟辽王□统诸军以平中京王为先锋至□山败其节度使雅里斯之兵三千偕完颜□□耶律余笃等帅师徇地奚部所向辄克始与余笃以骑二千袭辽主於鸳鸯泺辽主遁去追至白水弗及获其内帑辎重大军围其西京城坚拒守王与皇弟阁母攻东面制攻具以三木骈榱为洞垣右长廊使士卒行其下以塞隍堑又作楼车巩之以革施四轮其上出陴堞以阚敌诸军乘之而遂克城与阇母徇地天德云内东胜宁边四州及其傍诸部悉降之叛人阿克束于是始获都统斡鲁以诸军次白水王营中夜有光如炬起矛□王戒严曰将有重敌明日闻夏人出兵三万援辽过云内矣斡鲁以诸军会天德辽主前后遣骑数百迎敌竟为所掩惟数骑得还时方暑雨斡鲁与诸帅议方略皆曰彼众我寡宜请济师於朝比其至姑择草牧以休养士马王独曰敌据我前傥吾军若纵之其势益张我虽不战亦必来争利或劫取新降人民则沮吾士气所请济师岂能遽集耶愿得精骑一千与辞不失拔离速二将以偕见可则战难则固垒以俟合军宗室什古乃诃之曰尔安轻举我军既寡马力疲甚将何交战王曰制敌如救烈火一后其时反为所乘则益难为功宜必迎战什古乃拔佩刀勃然曰诸帅皆不欲而敢咈众耶王厉声曰我独与战者非为身计盖国家大事耳阿昆乃欲屈忠勤之志而阻诸军之气乎亦挺刃相向诸帅大惊起扦之斡鲁□□□□□以二将与王偕行将至耶俞水登高以望夏军队伍不整方济水遣使驰报斡鲁曰今观敌众而无威易与耳将挑战伪遁以致之请速以师进王乃分所将为二旅更出□□□□□□□□□引郤其□继出进退以诱之退凡□□过□水乃再整行列奋锐气驰击敌兵遂郤退我大军亦至合击之敌乃大溃追至耶俞水杀数千人敌赴间结阵俄水□□□□□□□□□□□□□□□□□□□□□□□□於河之东降四部族迭剌部既降复叛讨平之太祖平燕皇子宗望由间道东下至昌平以取粮饷太祖□□□□□□□□□□□□□□□□□□□□□□□□□□太祖闻辽主越在阴山命斡鲁暨皇子宗望引兵追袭以王为先锋道出龙门擒其都统耶律大石至白水又擒□□□□□□□□□□□□□□□□□□□□□□□□□□□□□化又破西山巨盗赵公直出师于朔漠之境生擒公直天会初辽主播越应朔间斡鲁遣将分兵三路追袭□□□□□□□□□□□□□□□□□□□□□□□□□□□□□□□追之疾驰六十里及之于风山辽主以其骑陈而立王驰之其众溃辽主以六十余骑□王戒士卒曰无□□□□□□□□□□□□□□□□□□□□□□□□□□□□□□□□□□□□□□□马出其□□□□马□胄而□□□□诏书所以招谕之意辽主□□□□□□□□□□□□□□□□□□□□□□□□□□□□□□□□□□□□遂获以归□□□□□□□□□□□□□□□□□□□□□□□□□□□□□□□□□□□□□□□□□□□□□□□□□□□□□□□□□□□□□□□□□□□使请降辄名□□□□使驰奏王不能平□□□□□□□□□□□□辨之执政□□□□□□□□□□□□□□□□□□□□□□□□□□□□□□□□□□□□□□□殉国戳力於石马遂获辽君厥功茂马自今或罹罪□□□□罚余释勿论藏之册府有如□□□□□□□□□□□□□□□□□□□□□□□□□□□□□□□□□□□□王领先锋军取马邑破敌於雁门围代州克之执其将□嗣本进降忻州又降戍将耿守忠等太□□□□□□□□□□□□□□□□□□□□□□□□□□□□□□□□而宋之援兵日集银术可独不能办宗斡遣王以军与之协力遇宋将樊□之众十万於□城破之又败□□□□□□□□□□□□□□□□□□□□□□□□□□□□□□□反辔奋击大破之遂获九孛堇军趋汾州掩平遥介休灵石攻拔汾州招石州及诸县邑降之宗斡以大军□□□□□□□□□□□□□□□□□□□□□□□□□□□□□□津复逍子活女与诸将继之突葛速等破敌降河阳而宋人既撤河桥活女於是自津沂流行三十里见河水□□□□□□□□□□□□□□□□□□□□□□□□□□□□□浮深涉浅而驰於中州俄已登岸临岸敌望之以为神不击自遁诸军毕济遂取洛京及郑州合大军围汴与孛堇□□□□□□□□□□□□□□□□□□□□□□□□□□□□冒围出战王见其锋锐不以逆击使活女率精兵横截之敌众乱王乃督诸军进战手中流矢整辔挺枪驰击自若敌大败奔城而城中□□□□□□□□□□□□□□□□□□□为诸军所覆既克宋帅府俾王统诸军西去陕津讨河东未附郡县至渑池大破宋师范致虚勤王之师三十万僵尸盈沟致虚仅以数十骑遁去遂克陕府济河□□又破敌二万降解州攻河中城坚拒守王使其弟倚梯间关登陴俄援甲士三人上与敌格斗诸军继进克之蒲人西走先出者焚桥而去余溺於河使并流拯之活其卒五百人於是置蒲解二守以进士摄诸县长吏招抚散亡以活女领二猛安军留镇中京又降绛慈隰石四州而还元帅府将平陕西以王尝请之使诣阙图上方略还帅诸路军合万人以行出慈州乘冰渡河而南复与范致虚军十六万遇于朝邑大破之遂降同华进破重敌於潼关徇地京兆败敌数万於长乐坡遂克京兆擒其经制使傅亮转降凤翔陇州凤翔寻叛进军城下破其援兵十余万攻拔之还败敌三万于武功日中复败三万于近地又破十五万於渭南北趣鄜延徇下诸郡招降折可求收麟府丰三州及诸城堡克晋宁军杀其守徐徽言京西陕府叛复讨平之又破重敌於渭水终南略地西北宋将吴玠率军二十万来拒遇於武河战十有四合而敌气始衰遂大破之陕府又叛往讨之既成围使以薪□绝池筑甬列衝棚临城攻之池水忽涸王戒将士曰敌泄池水必突地欲焚甬也严备之既而烟出於堑遂撤攻具而退须臾火发甬为所焚敌复引水自固王使以沙囊塞堑於是梯衝并进数日攻克擒其将李□□及援兵之将赵士伯戮之鄜延复叛于是王已感末疾睿宗皇帝时为元帅将亲平陕右使王先讨定鄜延而宋将张浚率步骑十八万壁富平睿宗皇帝会诸军迎敌王至见敌游兵千余踰沟来觇乃率百余骑邀击而设伏於阨以轻骑诱之出将前伏发返辔夹击之斩馘略尽执生口以献遂领左翼及敌兵遇於两沟之间自日中战至於昏六合而后败之始合右翼引却王援之乃复振明日睿宗皇帝赏赉有功将士〓谓王曰力疾鏖战以徇国家遂破大敌虽古名将何以加也悉以帝筵所用金银酒具及细坚甲胃副以马铠战马七匹赏之由是疾增剧以天会八年十二月九日卒於泾州回山之西原年五十有三军中哭之如亲丧焉讣闻太宗震悼诏遣亲卫驰驿护其丧归葬於济州之东南奥吉里复逍皇子鹘沙虎宗子银术可迓之车驾还自中京道出终南之际亲至祭奠临哭久之所以赠赙者良厚天会十四年追赠使相官制行改赠开府仪同三司又追封莘王正隆二年改封金源郡配曰温都氏追封王夫人子男七人长曰活女官至仪同三司京兆尹本路兵马都总管曰斡鲁光禄大夫迭刺部节度使曰谋衍崇进留守东京曰什古乃金吾卫上将军留守北京孙男仕者曰斛鲁镇国上将军世袭猛安曰度刺世袭谋克曰宁古符宝祗侯曰撒葛祝太子内直郎曰辞烈宿卫士王鸷勇果毅济以明略始自伐辽迄於克宋率身先行阵前数千百战未尝不捷独追获辽主至於取汴箠马以涉大河威名震慑南北自国初迄今言将帅臣无能出其右者大定十六年天子思其功烈诏图像太祖原庙明年大拾配享太宗庙庭谥曰壮义又敕词臣譔次之建碑墓隧臣窃惟王之考金紫公在世祖戡难定乱时为不二心之臣书勋史册王以忠贞才武辅佐太祖太宗征伐功无与二称颂至今传所谓世济其美者欤铭曰
金兴受命
王惟世臣
武元致届
靡坚不摧
实始翦辽
熇熇忠荩
须天应人
靡强不踣
武元载旆
视敌无前
天讨有罪
薄伐云朔
畴若戎昭
身先行陈
生此虎臣
至於漠北
匪学孙吴
掩追亡逋
迨及伐宋
王锋一临
宋既画疆
宋阻洪河
先之巩洛
亦既克汴
富平之役
以死勤事
寇垒既清
维昔先王
肖形以图
□□□□
出奇纵横
屡执丑虏
经营太原
如晛之雪
乃复渝盟
舟梁既撤
合围汴梁
趣师关陕
□□□□
虽疾亦力
陕右遂平
□□□□
写勋而□
□□□□
以寡覆众
反辔风山
所在寇敌
膚公之奏
王弗解甲
靡杭一苇
困兽搏斗
貔貅裹粮
王身历疾
劲敌何有
王诚有功
□□□□
□□□□
殄歼夏兵
卒获辽主
如云之屯
奚啻三捷
师弗留行
长驱而入
击之而僵
金汤失险
威犹靡及
力战乃克
□□□□
□□□□
千载如生
(全文引自杨宾:《柳边纪略》)
(八)石羊石虎山墓地
此墓地位于长春市东南净月潭实验林场的山麓之中,西北距市区25公里,南距长春至双阳西线公路2公里,北面100米许即为净月潭水库。这里坡岭起伏,山青水秀,由于在山的南坡上发现了石人、石羊、石虎等石雕,这里长久以来被人们称为“石羊石虎山”。
1980年以来,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和文物考古科研单位多次来此调查,认为这里是一处金代的墓地。石人、石兽应是墓前的石雕刻。现在,这些石雕仍散置于山南坡上,计有石人2尊、石羊2只、石虎1只,附近还有残破青砖和布纹瓦等。石人的头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遗失,身躯残高1.65米,穿长袍,腰系带,带上有弓箭形图案,双手执笏,脚穿靴,其装束与中原宋朝官员相近。石人下方14.3米处的石羊保存完好,只是吻部略残,身体呈伏卧状,身长0.94米,高0.60米。石羊下方19.9米处是一只石虎,呈坐立状,已残,高度为1.1米。所见砖瓦等均具辽、金时代特点。
中国古代有在墓葬前树立石雕的习惯,《宋史·凶礼》规定,诸臣丧葬“坟所有石羊虎、望柱各二,三品以上加石人二人”,金代仿学宋制,可见此墓地的主人生前官爵应在三品以上。现在虽然在附近还未发现其他墓葬遗迹,但估计其墓葬规模应在中型以上。
从造型风格看,石雕与吉林省舒兰县金代完颜希尹墓地石雕颇为一致,由于石人的服饰已近于宋人风格,说明较多地受了中原文化影响,脱离了女真本民族的传统习惯,因此其时代应在金大规模进入中原之后,即处于金代中期。
(九)将军岭墓葬
墓葬位于双阳县太平乡将军岭村石羊屯0.5公里的光屁股山东南缓坡上,东南面为坡耕地,西距西小坑屯1公里,南偏西距夹信梁子屯2公里,东0.5公里处有一条小河。墓地群山环抱,溪流围绕,前为开阔地。
1980年长春地区文物普查队首次在此发现残砖、石块和石人2尊、石羊2只,石人、石羊均为花岗岩雕刻而成,头部已被砸掉。石人站在一长方形底座之上,残高1.67米,胸宽0.6米。底座长0.59米,宽0.34米,高0.1米。系采用圆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方法雕制。上身内穿圆领衫,外着方领肥袖朝服,腰系宽带,两手交于胸前,抱笏板,足登方头翘尖靴,给人深沉稳重之感。从形象看,是朝见的文官。另尊残损甚重。石羊两只,分置石人东北和东南30余米处,造型基本相同,都是前、后腿自然弯曲,跪卧同一石块雕成的石座之上。
1980年长春地区文物普查队在此调查时发现一石人头部,现已不见。
墓地所见的这组石雕工艺技巧以及雕刻形象与舒兰县小城子金代完颜希尹家族墓群的同类造象基本一致。石人、石羊是金代墓葬常见的陪葬品,据此分析,这里应是一处金代墓葬。从现场看,此墓可能已遭到破坏。
(十)姜家屯古墓群
姜家屯古墓群位于榆树县育民乡莲山村姜家屯。墓址三面环高坡,一面靠河。坡下为天然沟,深8米,东1公里外是蜿蜒奔流的拉林河。此墓群过去曾发现石棺与石函。先后共出土8个石函,多数被群众移为它用。现存一完整石函,长64厘米,宽58厘米,厚43厘米;内槽长42厘米,宽31厘米,深15厘米;函盖长67厘米,宽31厘米,厚18厘米。盖内侧有浅槽,两者合盖严实无缝。石函内放置制作精细的方木匣1个,内放骨灰。发现石棺墓一座,基深3米,封土厚1米,石棺由6片石块组成。此棺早年被盗。
1976年3月在石棺以西50米处,距地表70厘米之下发现卧于土中的石碣一块。通高1米左右,宽约60厘米,厚8厘米,因石质料松软,加之年久,出土后风化已成碎片残块。1983年文物普查时,采集到碑碣残块3块,从残块上看边缘刻有忍冬纹饰,碑文为阴刻楷书,自右至左竖行,尚在残块上仍留“荣禄”“故父”“大定”等字迹,据墓碣出土时当地小学教师姜国栋所记,其文为:“荣禄大夫□□正府同判
故父 定远大将军墓碣
孙忠武符宝完颜和尚立石
大定二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
据《金史·志三十六·百官一》记载推断,碑文第五、六字应为“大宗”二字。墓碣缺字补齐可知墓主人原为金代中央政府专门管理皇族事务的大宗正府的副手,“同判大宗正事”是个二品的官吏。墓碣为其后人完颜和尚所立。从立碣算起这座墓葬距今已有795年。这一发现对研究金代历史,研究女真部落完颜家族的分布,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附注
①②(岛田贞彦:《关于满洲吉林省石碑岭发现的金代遗物》,载日本《考古学杂志》第28卷第4号。) ①(脱脱:《金史》卷一百二十五《列传》六十三)王竞卒于金大定四年(1164年),不可能为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 ②(董秉忠:《盛京通志》卷二十二《陵墓》)③(岛田贞彦:《关于满洲吉林省石碑岭发现的金代遗物》,载日本《考古学杂志》第28卷第4号。)④(庞志国:《完颜希尹家族墓群石雕艺术初探》,载《文物》1982年3期)⑤(旲荣贵:《双阳县乡土志·古迹考》)⑥(脱脱:《金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十)⑦(脱脱:《金史》卷七十二《列传》第十)⑧(吴荣贵:《双阳县乡土志·古迹考》)⑨(载日本《考古学杂志》第二十八卷第四号。)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古代遗址、近、现代遗迹、重要文物、表、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
王家坨子墓群
相关地名
北岭墓群
相关地名
月明楼墓群
相关地名
万宝南山墓群(南山遗...
相关地名
老河深汉代墓群
相关地名
南排木墓葬
相关地名
老河深靺鞨墓葬
相关地名
完颜娄室墓地
相关地名
石羊石虎山墓地
相关地名
将军岭墓葬
相关地名
姜家屯古墓群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