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9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城址
分类号: K878.3
页数: 28
页码: 45-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城址的情况。其中包括农安古城、广元店古城、万金塔古城、小城子乡小城子古城、三宝乡小城子古城、大坡古城、榆树城子古城、哈拉海古城、山泉古城等。
关键词: 长春市 文物 城址

内容

(一)农安古城
  农安古城位于今农安县城内,南距长春市70公里。长(春)白(城)铁路和图(们)乌(乌兰浩特)公路在城西400米处由南向北穿越县境,伊通河在城东1公里处自西南向东北蜿蜒奔流,古城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傍水筑垣,雄踞高地,俯瞰四野,周围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古代理想的建城屯兵之地。
  古城呈方形,方向10度,周长3840米,计东墙936米,南墙984米,西墙937米,北墙983米,四垣有城门各一,皆设于每面城墙的正中。在南门东侧300米,西门北侧400米,东门北侧400米处各设一小门。城墙系夯土结构,墙基宽30米,北墙残高0.5~2米;东墙残高1~3米;南墙大部分被破坏,仅南城门以东尚留残痕;西墙皆被住房占用,已无痕迹可查。四隅均有角楼,东北角楼残高7米;东南角楼残高3米;西南和西北角楼稍有痕迹。
  据史料记载,这座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的东晋时期。当时,在东北活动着一支强大的扶余民族。它于公元之初建国,到公元494年灭亡,长达500多年,和中原汉、魏、两晋、北魏王朝往来频繁,一直保持朝贡关系。其疆界南临高句丽(今辽宁省北境);东与挹娄(即肃慎后裔,在今乌苏里江一带)相接,西靠鲜卑(东胡族一支,附于匈奴,游牧于西喇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北到弱水(黑龙江)。主要的活动区域,即以今农安为中心的松嫩平原。史学家金毓黻先生认为扶余国后期(346年)的王城,就在今农安。
  北魏至唐初,夫余亡后,农安城为高句丽的扶余府。公元668年,唐破高句丽,这里属唐的河北道,由渤海都督府管辖。公元713年,肃慎族的后裔粟末靺鞨人,在其首领大祚荣的率领下,建立了渤海国,并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在原扶余都城所在地设立扶余府,其下辖有扶余、仙州,成为渤海防御西部契丹族的边防重镇。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率兵征渤海,四月夜围扶余府,次年春,攻破城池,辽把渤海的扶余府改名为黄龙府。
  黄龙府统五州(盖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三县(黄龙县、遇民县、永平县),是辽的政治军事重地。
  在军事上,黄龙府都部署司统领信州(今怀德秦家屯古城)彰圣军节度史,宾州(今农安靠山乡广元店古城)怀化军节度史,祥州(今农安万金塔乡万金塔古城)瑞圣军节度史,益州(农安小城子乡小城子古城)观察州,威州(今农安三宝乡小城子古城)刺史州。这些军队均在黄龙府的附近驻屯,黄龙府是控制东北生女真各部的军事重地。
  在职官上,辽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以北院大王耶律仙重知黄龙府事,以知黄龙府事耶律勒孔为南院大王。从统领掌管黄龙府的主要职官之大,亦可知黄龙府在行政管辖方面的重要。
  黄龙府不但是军事重镇,也是各族人民聚居之地。由于辽代移民的结果,黄龙府一带不但居住着契丹人、渤海人、女真人、汉人,而且还有铁骊、兀惹、突厥、党项等少数部族的移入,各族人语言不能相通,都用汉语以证,可见当时黄龙府是个众多民族聚居的城镇。看出汉语在辽代已经成为当时各族人民使用的共同语言。
  辽代佛教亦很盛行,在黄龙府修建的佛塔(今农安塔),至今犹存,是辽代佛教在这里盛行的物证。塔高44米,中实,砖造,密檐式,八角十三层,是典型的辽塔。距今约有900多年,虽久经风雨浸蚀,塔基遭到破坏,但仍未倒塌,说明辽代建筑技术的卓越。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1953年国家拨款修复到第十层,在修复过程中,在塔的上部中心一个小砖室中发现铜佛2件,木制圆骨灰盒、骨灰布包(内有舍利子)、瓷香盒、瓷香炉、银质小型圆盒、银质单线刻划佛像的银牌各1件,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1983年由国家和省文物局、县财政局拨款22万元作为修补古塔经费,同年10月修补完十三层,如今塔身每层檐各角的坡脊,塑有狮子、龙马等各种走兽,姿态各异,跃跃欲动。古塔的每层各角都挂有风铎,一遇风雨铮铮作响,金铁齐鸣。塔刹结构匀称,古朴壮观。它是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景宗七年(975年)七月,黄龙府卫将燕颇杀都监张琚反辽,辽平定叛乱后,将黄龙府治所迁至今四平市一面城。辽圣宗开泰九年(1020年),为加强对东北女真族的统治,又将黄龙府治所迁回农安古城。
  1114年九月,女真各部不堪辽代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其首领完颜阿骨打会诸精兵约2500多人,于涞流水(今拉林河)下游起义,首战告捷,攻陷辽代的东北重镇宁江州(今扶余县伯都讷古城),大大鼓舞了女真军的士气,增强了女真反辽战斗的信心。接着攻下出河店(今黑龙江肇州八里城),然后直奔黄龙府。1115年,在攻打黄龙府战斗中,女真大将完颜娄室立下了卓越功勋,他首先断绝了辽兵外援,控制交通要冲,并乘风纵火,督军力战,火燃战靴至足而不知,一举攻克了这处军事重镇。金建国后,定都于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改黄龙府为济州,置涉利军节度史。金所以把黄龙府改为济州,是因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率兵南渡混同江(今松花江)时,水深无舟。便命一人在前探索,乘赫白马涉水,后续兵马按他鞭子所指的方向而行。水深仅及马腹,金兵顺利过江攻入黄龙府。后来,使人测所渡之处,水深不得其底,大军无船而顺利涉过,乃是“天意”,正合“济州”、“涉利军”之意。
  天德四年(1152年),改济州为转运司,掌一路税制、钱谷、仓库出纳、权衡度量之制。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因济州与山东的济州同名,又改为隆州,亦作龙安,俗名龙湾;农安这个名字,就是由此音变而来。金末,东北有蒙古兴起,不断南下进攻。各族人民起义也不断发生。金朝为加强东北地区的军事力量,金贞祐初,隆安由州升为隆安府,成为军事重镇。
  1234年,金被蒙古所灭。1271年改国号为元。蒙古平定东北以后,于1233年在建州故城北石墩寨设官行路(开元路)事,辖女真等户,乙未年(1235年)立开元,将开元路的路治移到隆安府。后开元路徙至咸平。黄龙府城废弃,成为蒙古族游牧之地。
  明洪武八年(1375年),农安属辽东都司的三万卫,到永乐元年(1403年),属奴儿干都司东河卫,成为明代“开原北隆路”驿站中的一个驿站——龙安站。历代的繁华城镇,逐渐衰落。
  清初,农安属蒙古科尔沁部郭尔罗斯前旗游牧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郭尔罗斯扎萨克辅国公以其游牧之地招流民垦种。嘉庆五年(1800年),在长春堡东数里的地方(即新立城)设置长春厅管理汉人民政。今农安县境属长春厅辖境,其后汉人来镇内垦荒者日众,农安又逐渐发展起来。农安当时俗称龙湾,荒地较多。招民垦种,而且地多租少,故汉人来垦者日众,农牧业发展,购销旺盛,交易频繁。光绪三年(1877年)夏,商民掘壕筑土墙。光绪八年(1882年)于农安城分设照磨,光绪十五年(1889年)设农安县,属长春府,由此农安成为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光绪十六年(1890年)六月,在旧城四周隆起的遗址上,又重新建起了城池。筑有夯土城墙,周长约为4公里,有四门:东为聚蓄门,南为阜财门,西为宝积门,北为藏富门,并设有小南门、小西北门、小东门等三个小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夏,重挖了护城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春,续修城墙及炮台以及上砌垛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夏,修整城内街道,大街中分十字,共成四街。城里有手工业兴起,如织布、酿造、油坊、磨坊、皮革和窑业等。民国和沦陷初期,县城手工业已有40多家,工商业户300多家,人口2.5万余众,小学6所,中学1所。由于农安县地处松辽平原北部,有一望无际的沃土良田和草原,出产大量农产品,驯养的马和骡子更是驰名东北三省。农安成为本地区经济贸易活动主要场所之一。
  从农安古城内出土的文物,据资料记载和征集的实物有:
  印鉴:汉代的军假侯印,金代的副统之印,元代的虎贲军百户印。
  铜镜:辽代三角缘素面镜、花间双童镜、仿唐水草瑞兽葡萄镜、海兽镜、卧人有柄铜镜,金代柳毅传书故事镜、风景人物故事镜。
  陶器:辽代花口式灰陶盘、花口式灰陶瓶、灰陶瓶,金代扑满、陶罐,以及多孔器、陶兽头、陶座、鸱尾、布纹瓦、瓦当、板瓦、筒瓦、网坠等。
  玉器:金代鹧鸪斑青玉盏、鹧鸪斑青玉盘。
  铁器:金代铁钳4件、铁锤1件、铁砧1件、铁罐2件、铁锉2件、铁錾1件、铁环数件、铁带卡6件,皆从同一窖藏出土。
  铜器:铜象棋子1枚,铜钏、铜剪刀各1件。
  瓷器:定窑白釉刻花钵8件、定窑白釉刻花龙纹盘9件、定窑白釉刻花缠枝花卉盘1件、定窑白釉印花盘6件、定窑白釉印花小碟4件、湖田窑印花石竹纹影青方执壶1件。此外,还有定窑白釉素面盘、碟、碗、钵、双系素面罐、白釉提梁壶等器物。
  釉陶:有黑釉小陶罐、赭石釉双系小陶罈、绿釉铺首兽足鼎等8件。
  铜钱:清·同治七年(1868年)在古城南街路东发现一处窖藏铜钱,共2亿枚。清·宣统初年,在古城出土陶瓮1件,内装铜钱,多为宋钱,其中有金代海陵王铸的正隆元宝。1966年在古城东街路面出土唐宋铜钱40万枚。1968年在古城出土的陶制扑满中藏有铜钱300枚,最早的有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始铸的开元通宝,最晚的为金正隆二年(1157年)所铸的正隆元宝,另有两枚五代十国时期南唐铸的唐国通宝,余皆为宋代钱。1985年10月5日,在古城西北隅发现的金代窖藏中,有汉代“半两”,宋代“大观通宝”、“天禧通宝”,金“大定通宝”共34枚。
  石棺:1935年3月20日在古城北墙出土石棺一具,高76厘米,边长57.7厘米,棺盖里面刻有“大定二十一年十二月五日赵景兴故,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葬灵柩记”字样,棺内有黑釉瓶、素烧瓶、仿定窑白瓷器2件、碗1件。
  这些丰富多彩的出土文物及其精美高超的造型和制作技术,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证明这里当年建筑宏伟,市景繁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名城。
  (二)广元店古城
  广元店古城位于农安县靠山镇新城村广元店屯东南50米的第二松花江与饮马河汇合处的临江高崖上,滔滔江水像一条银带穿过广阔的沃野,地势险峻,风景宜人。古城处在扶余、德惠和农安三县交界处。隔江相望是扶余五家子乡,南是德惠菜园子乡后岗屯,西南距农安县城76.5公里。距靠山镇新城村广元店屯50米。江面最宽处达5公里。古城依山势叠土筑墙,城垣的形状不甚规整,呈南北狭、东西长的长方形,方向20度。
  古城的城垣只有北和东两面保存较好,西墙被破坏,已为耕地和大道,南墙由于修筑于漫岗之上,已看不出墙基痕迹。经调查实测,北墙长337米,西段现高1米,东段高2.5米,南墙长315米。东墙长691米,已被江水打成深沟四段:从北墙往南150米处有一30米长深沟,并发现红烧土;到170米处有一37米长深沟,在深沟距地表1.1米处发现有灰坑,到240米处有一20米长深沟,到390米处有一20米长深沟。所余城垣残高1.2米,顶宽0.6~0.8米。西墙长337米。加上北墙伸向江岸的副墙部分95米,总计全城周长2129米。共设四门:东门、东北门、西门和北门。
  东门和东北门各筑于两座山峰间的峡谷中,顺谷底斜坡可直抵江边乘舟,在东北门址东南有一边长70米的方形台,台上发现有砖瓦等古建筑材料,观其位置和形制,似为当年屯戍瞭望之所。
  西墙辟为耕地和大道,仅南段尚有231米长的墙基可以辩认。在中段突起两条高出地面0.8米、各宽7米的土埂,是西门残址,方位正西270度,由此绕过山包,沿山谷大道可直达东门。
  北墙因后经培修,高于其他三面。自西向东残存的墙基逐渐增高,保存最好的一段高达2.5米,顶宽1.7米。自西北角往东143米处有一豁口,宽6米,即北门址。
  北墙东段尽端,即城之东北角,有一陡峭山梁插向东北江岸,这条山梁高出地表40余米,其上留有顶宽0.8米、高1.1米的城垣遗迹,这是自北墙延伸到城外江岸的附墙,长95米。附墙对面为一半月形江湾。另在北墙外发现有护城壕遗迹,宽16米,深1.3米。
  在城内发现多处建筑遗址,由北向南逐渐增多,规模较大的两处,均在东门内大道两旁南、北坡地上:南坡较小,南北9米,东西12米;北坡较大,南北13米,东西30米。遗物有饰布纹的筒瓦、板瓦、沟纹砖、兽面瓦当。发现的生活用具瓷器多,陶器较少。瓷器中有缸胎单釉粗瓷,有黑色、茶末绿、浅绿和黄绿等釉色,器型有鸡腿罈、缸、瓷罐等。并有白釉铁花瓷,仅见口沿和器底,有的器表饰细密的弦纹,有的内壁无釉有旋纹痕。瓷片以白瓷为多,可分粗细两种,较精细的瓷胎洁白,胎质细密坚致,皆有冰裂纹,有光泽,口沿有凸起宽边;粗白瓷胎质灰白,白中泛黄,釉色灰暗不甚光亮,大多釉不到底或有蜡泪痕,器内底多有渣饼疤痕,宽平短圈足,足内底面不施纹。可辩识器形有碗、盘、碟、壶、钵等。此外还有白定瓷、龙泉窑、钧窑及景德镇的影青瓷片等。还采集到宋代景祐元宝和皇宋通宝铜钱各1枚。据当地群众反映,早年在城内还出土过铁铧、铜锅、铜钱、石臼、八棱铜镜、金簪、金耳饰和银戒指等文物,出土的1面湖州石家镜,镜背铸有“湖州真正石家镜铜无比照子”12个楷书阳刻汉字。在广元店屯内盖房打井时,群众反映经常挖出人骨。1958年深翻地时,距地表不到1米,挖出过成堆的马骨和人骨。古城南500米,还发现一处文化堆积2米厚的建筑遗址,其中有大量辽金陶器、建筑构件、完整的鸱吻等。
  1985年,在调查实测中,采集到斜方格纹瓦檐、白釉瓷片、乳白釉瓷底、黑褐色陶器耳以及石斧等遗物,此外,还征集到1件平唇直腹平底铜洗。洗的上口直径32厘米,口厚0.2厘米,通高8.5厘米,底高1厘米,底沿厚0.2厘米,底直径14.5厘米,具有典型的金代器物特征。
  据《元一统志》记载:“……废祥州在宾州西南”,可见宾州理当在祥州东北。清代著名史地学者曹廷杰于清·光绪13年(1887年)曾亲赴农安(黄龙府),对万金塔、青山口一带进行实地考察,在其名著《东三省舆地图说》中,明确指出“宾州应在伊通河(注:实为饮马河)入松花江红石砑高楼上”。在万金塔东北伊通河与松花江汇流处,确有叫红石砬子的地方,但无红石砑之称。红石砬子乃临江连绵数十里的红石崖,当地人称为红石砬子。经实地踏查,这一带除广元店古城外,在广元店南1.5公里处,尚有一处古建筑遗址,但并不具备古城条件,只是广元店古城外一处颇具规模的建筑遗址。综上所述,具备宾州之诸多条件者,除广元店城址别无他处可定,而曹所指的“红石砑高楼上”,“砑”可能为“砬”之误,高楼上显然不能建城,故“高楼上”显系“高崖上”之误。
  广元店原名新城窝堡,自辽金以来直到东清铁路修筑前,这里商旅频繁,店肆林立,交通发达,既有陆路,又有水运,是黄龙府东北方沟通松花江下游的交通孔道。据说早年曾有一高姓在此开设可容纳数百人的大店才得名广元店的。
  据《辽史·地理志》载:“宾州,怀化军节度,本渤海城,始建辽圣宗,统和十七年迁兀惹户,置剌史于鸭子、混同二水之间,后升,兵事隶黄龙府都部署司”。可见,古城早在唐代渤海国时期就已有一定规模了。从地理位置上看,宾州既是北接益州(今农安小城子乡小城子古城),南连祥州(今农安县万金塔乡万金塔古城)的中转站,又是扼控第二松花江下游的咽喉要道。因此,金太祖领兵进逼辽东北军事重镇黄龙府之前,先破宾州、祥州。虽然辽曾派行军副都统检点肖乙薛往援宾州,但仍未能阻止它陷于金军之手。另据《金史》载:“仆虺等攻宾州,拔之”。宾州废于被攻陷之时,即1114年。从辽建州至金攻破,共历经115年。
  金政权建立后,宾州被废,改名古鸟舍寨,和托撒孛堇寨一样,是一个重要驿站。元时,它是从祥州站至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城驿道上的第一个驿站。明、清时沿用。
  从广元店古城(辽代宾州)出土文物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在900年以前,这里曾是繁荣的城镇,又是兵家拼死争夺的重要战场。
  (三)万金塔古城
  农安县城东北30公里处万金塔乡有一座古城旧址,据考证,它就是900多年前的辽代祥州。
  古城位于今万金塔乡政府所在地。东南2.5公里处是由西南向东北蜿蜒流去的伊通河,地处略有起伏的漫岗上,周围良田沃野,平展无垠。长白国防公路从古城中心东西穿过。
  根据实际勘测,古城平面近正方形,方向360度,周长3222米。东城墙长820米,南城墙长800米,西城墙长810米,北城墙长792米。城墙为夯土板筑,虽历经沧桑,受到破坏,但至今夯窝仍清晰可见。四面城垣,除西墙已作公路,其余三面遗迹犹存,保存较完整,南墙尚高出地表0.5米左右,东墙和北墙残高0.80米左右。北墙外尚有护城壕遗迹。在四面城墙正中备有一门,西北角还有一小门,东西二门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北门址现为一豁口,宽7米;南门址保存完好,在门址两侧各有一漫圆土包,土包向前延伸,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斜坡通道,门宽7米,通道宽5.3米。四隅角楼,现已破坏殆尽,从东南角楼处2米深的坑壁断面观察,其基部系用粘土掺沙分层夯筑。
  在古城北门外东北方向约100米处,有一高6~7米的大土包。相传是一座塔基,万金塔地名的由来即得之于此。1968年4月修战备公路时,在土包下发现了塔基和“地宫”(详见第一章第五节(二)万金塔塔基)。塔是佛教建筑,古塔和古城往往相提并连,常作为统一的建筑布局。塔基内出土的遗物证明,万金塔基建于辽圣宗以后即辽兴宗、道宗时期。这就确定了万金塔古城建置的下限应当在兴宗时期。
  在古城内西北隅,有一直径21米的圆形夯土台基,现高出地表0.70~1.20米,上面堆积大量红烧土块、炭渣和白灰等建筑材料。有青砖、筒瓦、花缘板瓦和兽面瓦当等,皆为青灰色,火候高,质地坚固细腻,体积硕大厚重。兽面瓦当底面平整,边缘宽厚。板瓦的边缘有用手指捺出的波状纹饰,沿面压印有凸条、方块或菱格组成的图案花纹,均属典型的辽代瓦件。根据方位和出土文物推测,此处是辽代寺庙遗址。
  如今在古城遗址内,地表上青砖、布纹瓦残块和陶瓷残片俯拾即是,尤以陶片为多。陶器肩部或腹部饰有短线、长线或三角形篦齿纹饰。器形以罐、壶为主,瓷片多为白瓷,釉色白中泛黄,施釉不匀,有流釉或釉不到现象,多系碗、盘、碟之类的辽代遗物。
  在距古城西北2公里的傅家屯,先后发现200余个骨灰罐和石棺、墓穴,是与古城同时代的一处古墓群。这处范围较大的墓群,很可能是万金塔古城附近的平民墓地。1956年,在古城内牟家屯出土一陶瓮,内盛铁锅、铧、铡刀、斧、镐等农具及小石磨、浅绿釉鸡腿罈,霍家屯出土有敞口矮圈足白瓷碗,东关屯出土有茶色釉罐,华家屯出土有肩饰绳索纹的黑釉瓮等,这些说明古城当年曾是村廓相连、人烟稠密的繁华之地。
  如今,万金塔一带由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农安重点粮区之一,同时是农安农副产品的集散地。过去,由万金塔东北行,经榛柴岗、高家店,至小城子乡之小城子古城(辽益州),可直抵松花江畔。往东,经靠山屯可直达新城村的广元店古城(辽宾州)。据当地老人介绍:早年伊通河水势很大,可放筏行船,在今万金塔南宋家船口处曾设有码头,以往由农安沿伊通河顺流而下,东南通往德惠,向北沿松花江可达扶余,它是沟通农安、德惠和扶余三县的水运中转站,这样便利的水陆交通,难怪成为元代乃至明、清诸驿道的交通枢纽。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祥州,瑞圣军节度,兴宗以铁骊户置”。由于这里东蔽宾州,北控益州,西通黄龙府,既是拱卫黄龙府的前沿要地,又是南北交通枢纽,地位十分重要,所以设治之后即与宾、信二州一样,在兵事上隶属黄龙府都部署司管辖。
  《元一统志》云:“祥州在宾州西南”。《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祥州当求之于农安东北伊通河北岸的古城”。清代学者曹廷杰在《东三省舆地图说》“得胜陀瘗碑记”中明确指出:“托色贝勒寨在今农安城东六十里的万金塔地方”,托色贝勒寨系清代女真语,营寨之意。金代称托撒孛堇寨,即祥州之地。
  根据诸多史料和古城一带出土文物考察,进一步印证了万金塔古城是辽代祥州的可靠性。
  祥州在军事上的显赫地位,在金军进攻黄龙府时表现最为明显。1114年9月,阿骨打会诸路精兵约2500人,于涞流水(今拉林河)下游起义,首战攻陷辽之东北重镇宁江州,再战攻下出河店后,直奔黄龙府。杨宾在《柳边纪略》卷四收录的完颜娄室碑文中有生动的描述:“太祖将进取黄龙,召诸将议方略,王(娄室)进曰:黄龙,辽之银府,所以围边者,拒守甚坚,若不行额其巡属,使绝外援,则未易可拔”。为“使绝外援”,首先在黄龙府周围城镇,如宾、祥、益等州拉开了战斗序幕。
  金代,废祥州,这里被称为托撒孛堇寨,是交通线上一大重要驿站。元时,驿站从大都(今北京)直到祥州,再从这里伸向四方,祥州在联系南北交通上起着重要枢纽作用。1981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虎左旗出土的“祥州站印”,为此提供了实物资料。到了明清时代,祥州仍未失去东北地区一大交通枢纽的地位。一直到东清铁路建成后,祥州之盛况,方始见衰。
  (四)小城子乡小城子古城
  古城位于农安县小城子乡小城子村西侧200米处,南距乡政府所在地1公里,西距刘家油房屯100米,北距引松干渠水泥桥1公里。东、南、西三面是广阔的沃野,北面1.5公里处是古代松花江冲刷而成的狭长河谷。站在古城的角楼上,可以俯瞰松花江两岸的田野和水面上来往的船只。在古城西侧300米处有一条季节河注入第二松花江。这一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花果繁茂,鱼虾丰饶,俗有花果鱼米之乡的美称。
  古城呈正方形,方向160度,每边长400米,周长1600米。城墙夯土结构,南墙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破坏,其余三面城墙各存10米宽、3米高残垣。四边各有一门,位于城墙的正中(城门处略见有20米的豁口)。四角各有一角楼,现在可以见到残存3米高、直径15米的圆形角楼。
  古城内现已全部辟为耕地,在距西、南、北墙各150米处,尚存并列两个2米高的土岗,每个土岗有20米方圆,岗上的大青砖和布纹瓦很多,在普查中曾采集到带有波浪纹饰的勾滴、麦穗花纹的勾滴和兽面瓦当。这两处建筑址似为当年的州衙和驿馆。
  城内地表散布有少量的陶片、彩色釉瓷片、粗瓷残片,泥质灰陶残片多为口沿,鼓腹、颈底饰有锯齿纹、篦点纹、堆塑纹和划纹,质地坚硬,烧制火候较高。在城东墙附近还采集到青铜时代石网坠一个。
  古城周围的辽金时代村落遗址较多,距古城1.5公里的北山遗址,占地75万平方米,地表有大量的布纹瓦、青砖和各类建筑饰件;正北面的西五家遗址,曾出土过六耳锅、铜人、铜牛等文物;西南方的潘家屯遗址,出土的石磨、铜镜、铁锅都各具特点;城西北的两处村落遗址也都具有面积大、遗物多的特点。从村落稠密的布局,可以想见古城当时的繁华和兴旺。
  南宋建炎三年五月,宋遣洪皓假礼部尚书职使金,他在《松漠纪闻》中叙述由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南白城)至济州(今农安县城)旅途中提到:“自宾州,七十里至北易州(即益州),五十里至济州东铺,三十里至济州”。小城子古城恰是在济州和宾州(广元店古城)之间,距农安县城40公里,至广元店古城35公里。据此可知,这座古城即《松漠纪闻》中所提到的益州。当时这里是联结中原到上京会宁府的驿站。
  《辽史·地理志》载:“益州,观察,属黄龙府,统县一,静远县”。即指此城。在辽代,此城是黄龙府东北的门户,金太祖阿骨打起兵攻辽,攻陷黄龙府前曾进兵益州。由于这里山环水绕,地势险峻,前扼松花江,背靠黄龙府,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五)三宝乡小城子古城
  这座古城位于农安县三宝乡宝城村小城子屯东南100米处的耕地中。东临乡路,北靠耕田,西接砂矿,南墙之外为王铜匠屯,距农安县城20公里。东南、东北、西南1.5公里以外,被元宝洼泡子、广兴店泡子和敖宝图泡子所环绕,给古城增添宜人景色。
  威州古城是辽代黄龙府的外围重镇,西部门户,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古城近似方形,方向50度。经实测,东墙长240米,南墙长240米,西墙长239米,北墙长292米,周长1011米。现残高0.3~0.7米。西墙、北墙的西部72米,南墙西部60米,已被挖砂而毁掉。南墙所有部分已辟为乡路。北墙被垦为耕地,东墙保存尚好。
  据当地群众反映,原城四隅均有角楼,南墙设门、马面各一,其余东、西、北墙各设马面二,角楼、城门、马面相互间距基本相等。从东墙看,墙为夯土结构,残基上宽3米,下宽6米,马面高出残墙0.5米。南门现有豁口12米,城门结构不清。城内现为耕地,从南门向北已被打成一条通道。
  城内西部中段,群众取砂时曾发现一陶窑址,已被破坏,只见地表下有青砖垒砌的窑基。附近见有大量烧制变形的瓷沿、盆底、罐腹等残片。在城西北部,发现有炉灶、火炕、灰坑等居住址遗迹。北部地表散布有大量布纹瓦残片、青砖残段、石块,似当年建筑址集中之处。
  在城内采集到的遗物有生产工具、粮食加工工具和生活用具等。生产工具有已残的铁斧、铁镰各1件。此外,还采集到铁钉1枚。粮食加工工具4件,除其中一石磨残缺外,余下2件石磨(上合)与1件石杵均完整或可复原。生活用具多瓷器残片,均系辽白瓷与乳黄釉粗瓷的碗、盘之类器具,多属矮圈足。一般外壁釉不到底,个别者内施酱绿色釉。有的底壁中心外凸。有的呈螺旋状纹饰。在内壁底部,往往会留有叠罗烧制留下的支撑痕迹。釉陶器多施酱色釉,圆唇、微侈口较普遍,个别内壁及外壁呈瓦楞纹状,并见有白地铁花釉陶片。陶片均为泥质灰陶,黑陶少见。一般陶土均经过淘洗,未见有掺合料,候较高且均匀,颜色纯正,质地坚硬,敲之有声。所见陶器耳多属单脊桥状耳,口沿部有大卷沿、小卷沿,分平唇、方唇、圆唇、尖唇四种,除素面外,弦纹、堆塑纹、划纹、印压纹、篦齿纹较普遍。从器形上看,均属盆、罐、瓶、罈等生活用具。
  据群众介绍,古城内以往多次出土过唐、宋、辽、金铜钱,并出土过铁刀、铧、六耳锅、釉陶瓷等。
  建筑饰件仅有灰、红两色布纹瓦,灰色占绝大多数,瓦厚重体大,质地坚硬。并见有大青砖、石块,以往还发现有柱石等物。
  据史料记载及历史考古工作者考证,此城为辽威州所在地,女真人在攻打黄龙府之前,曾先扫平外围城池,其中包括此城。
  (六)大坡古城
  大坡古城位于榆树县大坡镇所在地东南2公里处,第二松花江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流过。当地群众称这座古城为“营城子”,属于辽金时代的古城。此城址现已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坡古城建筑在北高南低的缓坡上,南、北墙垣比较平直,东、西墙垣因就地势所筑,略为弧曲,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据实际勘测,东墙长1050米,西墙长840米,南墙和北墙各长630米,周长为3150米。城垣残高不等,唯有北墙垣保存较好,残高为3~4米,墙基残宽5~7米。
  城墙为黄褐色夯土板筑,城外设有护城河,现宽10米左右,深2~3米,护城河与古城西南的松花江支流——白家泡子相连。
  该城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各门现宽15~20米不等。东门位于东城墙的南段距东南隅12.0米处。西门位于西城墙的南段距西南隅180米处。南门位于南城墙的偏东距东南隅200米处。北门位于北城墙的东端距东北隅60米处。据当地群众讲,很早以前城门均有瓮城,但现已看不出瓮门的痕迹。
  古城四角均有角楼的痕迹,西北隅的角楼保存较好,直径约7米,残高约3米左右。西南和东南隅角楼的直径5~7米。东北隅的角楼仅存一点痕迹。
  四面墙垣的马面均高于墙垣并且突出墙垣外缘呈半圆形,马面间隔成等距离为90米,马面的直径10米左右。由于每面城墙的长度不同,马面的数目也有差别,东墙6个,西墙现仅存3个,南墙5个,北墙4个,其中北墙马面保存较好。角楼、马面是防御敌人进攻的军事设施,说明此城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古城内地表残砖断瓦比比皆是。从遗物分布的密度看,北部较多,西北部散布有绿釉瓦、连珠兽面瓦当、棱形花纹和缠枝花纹滴水、布纹瓦以及卷云纹建筑构件。这里很可能就是当年官署的建筑群。古城的东北,地面上除了有密集的砖瓦残块外,也有许多瓷器和陶器残片,瓷器残片仿定瓷较多,还有一定数量的辽白瓷、宋代泉窑瓷片和青瓷残片。陶器残片多为罐的口沿,大卷沿居多,泥质灰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同时在古城内还发现大批铜钱,主要有“开元通宝”、“咸平元宝”、“祥符元宝”、“皇宋通宝”、“元丰通宝”、“元祐通宝”等。
  在古城中部偏南曾出土大块的雕纹砖,从纹饰可分为忍冬花纹和花瓣纹两种。忍冬花纹是唐宋时期盛行的一种纹饰,这里出土方砖上加饰的忍冬花纹与中原的几乎相同。
  在北城墙上,曾出土一个石球,直径13厘米,应是抗击敌人进攻的一种武器,也就是当地群众所说的“擂石”。
  在古城外,周围遍布建筑遗址。其中较为主要的遗址有:冶炼址,在城的东北隅30米处,当地群众取土时发现,面积有100平方米左右。遗址内散布木灰、红烧土和大量铁渣,无疑是一处冶炼作坊。在古城东北,与古城相距
  6.25公里处有一座高出地表10米左右的土丘,其上有一处面积约为350平方米的遗址,略呈方形。遗址内散布有布纹瓦和青砖残块。站在遗址上可以总览古城内外。当地群众俗称这个遗址为“金顶子”。传说是当时储粮之地。从建筑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它应是古城外一处军事设施。
  在古城西墙外30米,距西北角楼20米处,有三处凸出地表0.5米,呈南北走向的建筑台基,这三个台基彼此间互相交错,由东向西,一处南北40米,东西30米;一处南北100米,东西50米;一处南北60米,东西30米。在三处遗址上散布残砖和一些双珠兽面瓦当和兽面建筑构件。
  距城南门400米,有一处建筑遗址。当地群众称为“花园”遗址。呈长方形,面积为3000平方米,遗址四周凸起,中间为凹形,凸起的地方可能是建筑台基。在台基上有许多布纹瓦、青砖残块和一些兽面建筑构件和少量的陶罐残片,它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建筑遗址。
  大坡古城,不但有许多规模较大的建筑遗址,而且出土了玉雕龙云牌饰、双鲤鱼铜镜、带柄仙人故事铜镜、人物奏乐铜镜、海兽葡萄铜镜以及石虎、石函、铜钱等许多珍贵文物,这些出土文物是我们研究大坡古城经济、军事、文化的佐证。
  大坡古城遗址面积较大,城垣内外遗迹丰富,还有许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这在第二松花江以东的广大地区是极少见的。
  (七)榆树城子古城
  榆树城子古城位于榆树县武龙乡武龙村前榆树城子屯西30米处,西北距大榆树城子屯1公里,东南距县城35公里。灰塘沟支流由城西绕过城南,沿古城南垣向东流去。
  古城略呈平行四边形,城内地势高于城外3米,现已垦为耕地,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8~10厘米,残高3.3米。城址方位为351度,实测周长1466米,其中,东墙348米,北墙379米,西墙370米,南墙369米,城内土地面积约134000多平方米,东墙垣基本完好,西、北、南三面墙垣部分残缺,北墙垣破坏稍重,现残存249米。
  该城设有城门一座,位置在南墙垣东侧,门宽13米,并设有瓮城,瓮城门口朝东。城墙四角各设有角楼一座,西北角现已无存,东北和东南角目前只看到一土包凸起,高出墙垣50厘米,西南角楼尚清晰可见,角楼址高出城墙约1米,下面并有灰土痕迹。
  四面城墙皆设有马面,东、北、西三城墙之上各有马面两个,马面与角楼间距相等,南墙只设马面一个,位于西南角楼和城门中间,东西城墙上的四个马面互相对称,南北墙上的马面稍有偏错,城墙四周处围有护城河,痕迹现仍可见。
  城内遗物有建筑所用的布纹瓦、青砖残块、生活器皿陶瓷碎片。陶器多系泥质灰陶,还有少数泥质红褐陶或黑色陶,胎质坚硬,薄壁轮制,火候较高,素面居多。从陶器碎片看,器型有罐、瓮、盆等。
  瓷片中辽白瓷较多,釉色白中泛黄,胎质细腻,密度较大。还有一种瓷,胎质粗糙,密度较小,器表施黑釉。有的器物外表带有瓦楞状纹饰。在采集的标本中,有一器物残盖,其边缘凸起,施白釉,外壁带有紫色细道花纹。除此之外,在城门里附近还采集到铸铁板残段一块,铁板左右两端边缘铸有凸起波浪纹,中间铸有乳丁纹构成的水字形图案。
  此城内过去曾出土过石臼、铡刀、铁剑、铁镞,还出土过铜镜、六耳铁锅、铜钱等。1960年县文物普查时,在城内曾采集到数枚“熙宁元宝”、“元祐通宝”等宋代铜钱。据当地群众讲:城内有一眼枯井,位于城内西南侧,几十年前已被当地群众用石碾盖上,现地面已无迹可寻。
  城内西南部有一东西长150米、南北宽60米的建筑台基,地表散布有青砖瓦砾、碎石残块,应是城内一重要建筑。
  城外四周数里,皆发现有辽金遗址。西北400米处有一辽金遗址,西面3公里是后楼辽金遗址,西南2公里是小邹家辽金遗址,东南2公里是东三家堡辽金遗址,正西20公里处是有名的辽金古城一石头城子(扶余县境内)遗址。1944年,在城南0.5公里处还发现一砖室墓。
  根据该城的形制及城内遗物综合分析,该城当属辽金时代所建。城址面积较大,周围遗址较多,应是辽金时代比较重要的城镇。
  (八)哈拉海古城
  哈拉海古城位于榆树县先锋乡城子村后城子屯西北20多米处,坐落在松花江沿岸广阔、平坦的平原上。古城南10公里有第二松花江自东向西北流过,这里土地肥美,适于耕作,是古代人理想的居住地域。古城址方向是15度,呈长方形。东、西两墙各长365米,南、北两墙各长420米,周长1570米。从墙垣断面看为夯土版筑,夯层厚8~10厘米,墙垣残高0.7~1.3米,墙基残宽10米左右。设有东门和西门,东门位于东墙垣距东南隅80米处,门宽15米。西门在西墙垣上与东门遥遥相对。
  古城内地面上散布大量的灰色布纹瓦、青砖残块和陶片。陶片多为灰色,火候较高,质地坚硬,轮制,器形有大卷沿陶罐等。瓷片有辽白瓷、仿定瓷,绝大多数为碗的残片。宋代青瓷、龙泉窑瓷片在古城中也有零星发现。城中西南有一个高出地表0.5米左右的台基建筑址,面积100平方米左右。遗址上有密集的青砖残块,红、灰两种颜色的布纹瓦,兽面瓦当建筑构件。从台基规模及遗物上看,是古城中规模较大的建筑遗址。
  在古城内外还有3处与古城属于同时期的遗址。在古城东北隅,距东墙30米,有一处南北长100米、东西宽300米的遗址。遗址内散布有许多布纹瓦、青砖残块、陶罐残片和零星的辽白瓷片。在古城东南隅,距南墙30米,有一处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00米的遗址,地面上也散布有布纹瓦、青砖残块。从古城内外遗址上出土的遗物看,均属辽金时代。据当地群众讲,过去在古城中还曾经出土过铁镞、铜钱等遗物。在古城东北,距城1公里处,有一个高出地表10米左右,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土丘,当地群众称之为“点将台”。
  古城内砖瓦繁多,建筑址密集;城外周围又有许多建筑遗址。据此可以断定,辽金时代这里曾是一座人烟稠密的城镇。
  (九)山泉古城
  城址位于榆树县恩育乡新胜村山泉城屯北侧的平岗上。东、西、北三面地势低洼,有水渠。传说过去是自然河流,围绕着古城,成为天然的护城河。
  城址平面略呈正方形,周长1580米,夯筑城垣,夯层清晰可见。土层黑黄相间,黑土夯层厚2~3厘米,黄土夯层厚4~5厘米,城墙残基宽约9米,顶宽2米,残高2~3米。东墙长390米,南墙长405米,西墙长395米,北墙长390米。东、北二面城墙保存较好,西墙南段60米外侧遭到破坏,其余完好,南墙残留二段,一段为200米,另一段为120米。城墙四角均有角楼,西南角楼已遭毁坏。据当地群众介绍,在南墙两侧各有一门,但现无迹可查。
  城内遗物稀少,地表零星散布着青砖、灰色布纹瓦和陶器残片,城内偏西北部较为集中,采集到的遗物中有泥质灰陶布纹板瓦,饰弦纹和素面的陶器残片,器形有大卷沿瓮和卷沿罐等。当地群众过去曾在城内发现过长颈壶和零散的铜钱,古城外西侧150米处,在约100平方米的范围内残留着布纹瓦、勾滴和陶片,当是一处建筑遗址。
  综上所述,该城址应为辽金时代的城址。
  (十)梨树园子古城
  梨树园子古城址,位于德惠县大房身乡梨树园子村城子下屯后漫岗南坡上。漫岗呈东北、西南走向,高出地表35米左右,其西有小溪,东岗下沐石河支流由南向北缓缓流去。
  该城方向46度,城墙为夯土结构,城址平面为长方形,经实测,东西城墙各长392米,南北城墙各长340米,周长为1464米。由于年深日久,城墙破坏严重,南墙为路所占,西墙已成为耕地,只有东墙和北墙各有一段残垣可见。现高1~2米。东南角楼已被山水冲毁,西南角楼也已破坏。东北、西北角楼高2.5米。据当地群众讲,此城有南北二门。城内、外都已辟为耕地。1960年普查记载,当时城址四周可见护城壕痕迹,现已无法辩认,只有个别地段略低于地表。
  城内外地表散布着大量青砖残片、布纹瓦、陶瓷碎片,在古城内东南部尤为集中。陶片火候较高,多为灰色、黄褐色,有轮制的盆、罐口沿及红褐色钵的底部残片,还有乳白色和淡黄色小开片瓷碗残片。征集到铜牌饰1件,海兽葡萄镜1面(已残),并先后出土多方铜印。据《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汇编》记载,此地1936年12月发现铜印1方,该印二寸见方,中央有柄高一寸,正面刻“上京留守司印”,背刻“泰和酉年正月礼部造”字样。《历代官制概略》记载:“金代以会宁为上京,置上京留守司,以留守兼本路兵马都总管”。1982年9月份又发现“拽挞懒河猛安之印”、“盔烈可乌主谋克之印”、“应辨所印”等3方铜印,据《历代官制概略》载:“在阿骨打建立金国的前一年(1114年),又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称之为千夫长,谋克称为百户长。……金熙宗以后成为军事编制、生产单位和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组织”。这些铜印的出土,对研究金代行政、军事的设置和管辖,及此城所建年代都提供了很重要的资料。
  据群众讲,每当大风、大雨过后,农民都能在城内拾到“开元”、“大观”、“崇宁”等唐宋铜钱。还拾到铜镯、铜镜、金碗、金条。从这些遗物不难看出当时古城内经济繁荣、商业兴旺的景象。
  1983年12月在城子下屯征集到1件符牌。通长3.4厘米,宽2.15厘米,厚0.2厘米,银质浇铸而成。牌面铸契丹文字,字迹工整,线条丰富有力。
  古代的符牌起源很早,战国时期就有虎符。符牌是皇权的象征,是行军作战、调发兵马和掌握地方兵、刑、钱、谷的凭信物。《辽史》志三(915页)有关于符契的记载:“银牌二百面,长尺,刻以国字,文曰‘宜速’,又曰‘敕走牌’,国有重事,皇帝以牌亲授使者,手扎驿马若干。驿马阙,取它马代。法,昼夜驶六七百里,其次五百里,所至如天子亲临,须索更易,无敢违者。使回,皇帝亲授之,手封牌印郎君收掌”。此牌上的文字尚未辨识,契丹文有大、小字之分,通过和辽宁白塔子辽皇陵出土的道宗和懿皇后衰册刻面上的文字对比来看,应属契丹小字。这块符牌的出土,对研究辽代文字、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此物现存吉林省博物馆,为一级藏品。
  城东岗下洼地,有一大土堆。土堆上发现较多砖、瓦残件和陶瓷碎片,可能是一处建筑遗址。
  根据古城出土文物之丰富、金代铜印之多为证,可以断定此城是辽金时期军事、生产和地方行政的中心。
  1960年和1983年普查中,在此城内外,均发现红色夹细砂陶鼎、鬲足残片,说明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在这里活动。
  (十一)顺山古城
  顺山古城址,坐落于农安县新阳乡顺山村西段家沟北500米处山地上。它是农安县境内现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古城。它的南侧是绵延起伏的顺山山岭,一条深达10米左右的自然沟壑,自西向东将山岭切断,西侧和北侧的狭长川地更把此城衬托得挺拔雄伟。一条季节性河流蜿蜒川地之间,隔川与伏龙泉乡耿家窝堡屯相望,东侧1公里处山脚下,则是宽阔的洼中高盆地。
  古城呈方形,方向360度,据实测,南北长370米,东西宽360米,周长1460米。城垣为夯土结构,城垣基宽8米,残高均在2米左右。四墙中间均有城门,迹象清晰可见,宽约7米,城门结构不清。四角均有角楼,残基高出城墙半米,每面残垣之上,均设有马面二,马面与角楼、城门间距基本相等。奇特的是东西城门间贯通一沟,宽约6米,呈凹形,豁然将全城分为两截,与城外水域衔接。
  城内遗物极为丰富,偏南北两侧较为集中,以青砖、布纹瓦、陶瓷器物残片为多。1985年普查时采集到的遗物有:灰色细泥质划纹、堆塑纹陶片,大、小灰陶圆唇卷沿、桥状耳、器底,米黄釉瓷器残片等。这些器物制作工艺较细腻,质地坚硬,烧造火候较高。1980年普查时,在城内发现铁镞、铁矛各1件,同辽金时代所用的兵器完全一致。
  另据当地群众介绍,1958年深翻地时,曾在城内挖出陶罐、三足铁锅、双耳陶壶、釉陶瓮、铁刀、铁铧、犁镜、石磨、石杵、铜钱等遗物。铜钱多见北宋年号,并有少量的金代“大定”、“正隆”钱。古城外东西侧方圆200米范围内,残留着密集的青砖、布纹瓦等建筑构件和大量陶瓷器物残片,显然是城外建筑遗址,颇具规模。与此城有密切关系。
  古城地势险要,遗物丰富,四周建筑遗址亦较多,如东南部二台子遗址、西北部的老果树园门前遗址等,均属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址,与古城遥相呼应。由此可见,该古城在其鼎盛时期,显然是经济枢纽、交通门户、军事重镇、政治中心,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据考证,此城为辽金时代山寺铺所在地。
  (十二)岳王城
  岳王城位于农安县黄鱼圈乡八里营子村东山上。此山位于松花江南岸,北为悬崖峭壁,西为江汊支流,东为起伏丘陵,南有一通道,与八里营子相连。
  岳王城呈不规则四边形,顺山势而设。方向20度,经实测:东垣长235米,南垣长525米,西垣长290米,北垣长493米,周长1,543米。城垣现已垦为耕地,痕迹稍存,西北二垣残高仅0.1~0.15米。在南垣之上设有东西二门,门宽均为8~10米。城垣四隅均设角楼,角楼痕迹现已不清,周围共有马面八座,南北各三,东西各一。此城虽范围大,但山势陡峭,交通不便,并非生产、交通、经济之中心,且又在江之南岸,据此推定为军事城堡。
  1980年文物普查时,在此城中出土了一批器物,其中1件泥质灰陶陶罐为圆唇、敛口、直腹、假圈足罐,腹上有4个乳丁耳。另一釉陶小罐为平唇、鼓腹、下有假圈足,肩部有一对对称的桥状耳,还发现有铜簪、铜币等物。
  辽金以前遗物有红褐色夹砂陶方形鼎足,带有绳纹的圆锥形鼎足,并见有红褐、黄褐、灰褐色陶片若干。有的口沿为束颈,颈部施有附加堆纹,并有篦点纹、方格纹夹砂陶片,一般器耳呈板状、乳丁状及桥状三种,器底多为平底。采集到1件磨制有孔石片,长5.3厘米,宽4.1厘米,青石质地。另一件陶纺轮,直径5.7厘米,厚1厘米,孔径1.5厘米。此类陶器与松花江南岸其它辽代以前遗址遗物相同,都反映出了汉书文化田家坨子类型及靺鞨文化的一些特征。
  根据遗迹、遗物综合分析,此城应为辽前所建的军事城堡,辽金之后被继续延用。
  (十三)二泡子古城
  古城位于农安县青山口乡青山口村二泡子屯北50米处。古城西500米、东1000米,分别为张家炉屯与贝家洼子屯。西墙外,一条林荫大路贯穿南北。城址地势北高南低,站在城北制高点向北眺望,可见碧波荡漾的第二松花江由东向西奔流而去。
  由于风剥雨蚀,古城突出地面的残垣已高低不一。东、南、北三墙残存0.3~0.5米,现存最高的西墙也仅在0.7~1米之间。四角角楼痕迹依稀可见,城设一门在南垣西侧,城门豁口现宽15米,瓮门较清楚,门口朝东。四垣之上各置马面一座,高出残垣0.4米,东、西、北三面皆在城垣正中,南垣马面在城门与东角楼之间。城外护城河痕迹清晰,现深1米、宽7米。
  该城呈长方形,方向11度,东西二墙各长207米,南北二墙长230米,周长847米,残基现宽7~9米。从断面看,墙垣为夯土结构,夯层薄厚不一。南、东、北三面城墙现已垦为耕地,略见有突起痕迹,仅西墙保存完好。在城内东部中心,有一布纹瓦残片、青砖残块、碎石等建筑构件较密集的地点,当为官署或作坊区。在此城城北,有一较大的辽金时代遗址,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100米,地面遗物颇多,当与此城有关。
  由于多年的机耕与平整,现城址内遗物已大为减少。普查时,除发现一些建筑饰件外,仅有少许陶瓷残片。采集到的陶片多为泥质灰陶,皆为轮制,其中大卷沿的瓮沿较为多见,一般器壁较薄,底部多为平底。素面较多,有的饰有压印纹,其中一件饰有篮纹的红褐色陶片较为特殊。另有一件釉陶器残片,表面呈瓦楞状,暗绿釉色,为其它辽金遗址所少见。
  建筑饰件多为厚重的布纹瓦,灰色比例占绝大多数,仅见少许红褐色。仰瓦头部有的印有花草纹和方格纹。1960年,曾在此城内出土铁锅1口,锅呈筒状,腹壁上有两个对称的竖形桥状耳,属范铸。出土粗瓷碗1个,尖唇、斜腹、圈足、黄白釉,釉不到底。
  据当地群众讲,在此城内,以前多次发现过唐宋铜钱、铜箭头、铁刀,并在城南出土过古生物化石。
  二泡子古城从形制上看,属一军事城,它与第二松花江南岸诸城一样,对当时政治、军事、生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出土器物及其它方面综合判定,此城为辽金时代古城。
  (十四)松江山城
  城址位于九台市莽卡乡松江村小锦州屯西侧山顶,松花江水自南向东北环山脚流过。松花江南岸为永吉县,东北是平原地带。山城平面呈长方形,方向350度,东、西墙长26米,南、北墙长25米。在东墙距东北角3.5米处有1门,门宽5.5米。东墙残高3米,基宽9米。西墙残高2.5米,基宽7米。北墙残高2米,基宽6米。南墙残高3.5米,基宽10米。城墙为夯土结构,东南角坍塌约10米长、2米宽的一段,是松花江水常年冲刷所致,其余保存完好。城的西、北两面墙外均有双护城壕痕迹,壕宽4米,两壕间隔1米许,北壕距北墙14米,西壕距西墙25米。在城的北面山坡上,有两条宽2.3米的沟道直通山脚下,可能为当年运兵的隐蔽通道。
  此城址内外遗物极少见,加之规模很小,推测为辽金时期军事城堡一类的遗迹。
  (十五)八家子古城
  八家子古城坐落在九台市其塔木镇八家子村小学校西200米一条东西走向的漫岗上。城址南是九(台)其(塔木)公路干线,一条小河绕经城址东北向西流去。
  城址为正方形,方向40度,城墙每边长320米,系夯土结构。现只存西墙,残高2~3米,基宽10米,门址不详。
  城内现已垦为耕地,零星散布有青砖、灰色布纹瓦,以及陶瓷残片等。在城外西侧地表上密集地散布有青砖、布纹瓦、细泥灰陶建筑饰件,还有灰色细泥质陶器大卷唇、外侈口沿、器底、附加堆纹陶片;瓷器有黄白釉、淡兰釉瓷器残底以及黄白釉开片、龟裂纹残片等。
  据当地群众反映,以前种地时常在城内拾到铜钱、铜佛、铜烟袋等。1974年耕地时在城内发现1个石函。
  根据城内遗物文化特征,可以认定这是一座辽金时代古城。
  (十六)和气古城
  城址位于九台市卡伦镇和气村西北30米处的平岗地带。东北3公里为卡伦火车站。整个城址高出地表2米许。
  和气古城是一座典型的辽金时代城址,宏伟方整,城墙为夯土结构,方向25度,城墙周长1714米,东西两墙长407米,高2米,南北两墙长450米,南墙高2米,北墙高3米,城墙顶宽2米,基宽15~20。在城外5米,城垣四周均有15米宽的凹洼地带,即当年护城河遗迹。城墙四角均有角楼,长宽各10米,略高于城墙,东南、西南两角楼已被破坏,东北角楼保存完好,从高耸的台基可以想见当年的雄伟气势。北墙上以不等距离分布着略高于城墙的3个马面,均长20米,宽10米。南墙上距东南角楼200米处设有一门,宽25米,门前16米有与墙垣相接的弧形短垣痕迹,即瓮城。在城门的断壁之上,黄、黑色土层清晰可辨,夯层的厚度为:黑土层6~9厘米,黄土层10~15厘米,墙基坚实牢固。
  城内地表遗物丰富,砖、瓦、陶、瓷残片俯拾即是。在距北墙100米处的东西长150米、南北宽60米的小漫岗上,青砖、布纹瓦更为密集,并采集到青砖雕刻建筑饰件及瓦当、琉璃瓦等建筑材料,此地可能是当年一处大型建筑址。在城外的耕地里也发现有零星的陶、瓷残片及青砖、布纹瓦,说明城外当时也有人居住。
  在采集到的遗物中,瓷器类有淡青釉瓷碗残底、乳白釉龟裂纹瓷盘残底、缸胎酱釉瓮底残片等。陶器类有灰色细泥质陶器大卷唇、小卷唇口沿和陶罐、盆底的残片以及饰附加堆纹的陶片。建筑材料类有青砖、布纹瓦、花缘板瓦、勾滴以及青砖雕刻建筑饰件、绿釉琉璃瓦勾滴等。
  据当地群众反映,城内曾耕出过大量的“开元”、“大观”等唐宋铜钱及铁刀等生活用具。
  据此城形制结构及采集到的文物标本分析,这座古城为辽金时代军事城池。
  (十七)赵家沟古城
  赵家沟古城址位于九台市上河湾镇北4公里处赵家沟屯东岭之上。地理形势西高东低,距城址200~300米处为清代边墙,九台与德惠二县即以此边墙为界。
  城址呈正方形,边长219米,正东南西北向。夯土结构,夯土层厚度为8~10厘米,墙基宽12米,顶宽2米,残高内侧2米,外侧5米。城外有护城河痕迹,宽4米。东、西两墙各设一门,均偏于南,门宽4米。城址保存较完整。
  据当地群众反映:城内西南方原有一眼井,现已填死,尚有圆形坑迹。城内南部砖、瓦较多,农民耕地时曾出土过大量青砖,长50厘米,宽25厘米,厚12厘米。瓦为灰色和褐色布纹瓦。出土的六耳铁锅,大的直径100厘米,小的直径60~80厘米。根据出土的遗物和城址的形制,此城址为辽金古城址。
  (十八)朝阳乡双城子古城
  由德惠县朝阳乡向西北行2.5公里,在第二松花江西岸冲积平原的沃野之上,坐落着一座古城。由于该城有内、外两城,故名双城子古城。
  古城的外城是一座较大的辽金时代古城,城墙为夯土结构。正南正北向,每边城墙长1000米,周长为4000米。由于风剥雨蚀,古城破坏严重。东、南两墙已夷为平地,西、北两墙略有痕迹,城门已不可考。
  古城的内城是1900年防御沙俄侵袭而修建的。近似正方形,方向为350度,东墙长410米,西墙长411米,南、北墙各长416米,周长1753米。西墙保存较好,东、南、北三面都残缺不全。所剩残墙高度在2米左右,顶宽2~3米,基底宽6~9米不等。南、北墙正中各有一门,宽10米,城西南角尚存炮台痕迹,其余三个角炮台都已毁坏。城墙为夯土建筑。
  在古城的外城内散布着大量布纹瓦和青砖残片,城内西南部尤为密集,并有一土台,应是建筑遗址。采集到的遗物多为陶器、瓷器残体碎块。陶片均为灰色、黄褐色泥质陶,上饰斜方格纹、指压纹、篦纹、附加堆纹。形状有陶罐的桥状耳、大卷沿的口沿和腹部残片等。瓷片有乳白色器物腹部残片、淡黄色圈足、酱釉色罐底等。另外,还征集到透雕鹿形铜牌1件。据当地农民反映在耕地过程中,经常发现铁镞、铁剑和“开元”、“大观”等唐宋铜钱。
  此城东部为第二松花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南北交通枢纽和军事攻守之咽喉。加之古城建筑规模宏大,不难想象当年这里商旅聚集、人烟稠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是一座辽金时代较为重要的城址和军事要塞。
  (十九)丹城子古城
  丹城子古城本名为“单城子”,指与北而3公里外的“双城子”相对而言,后来讹变成“丹城子”。丹城子古城址所在地属德惠县边岗乡丹城子村。城址在高出地面的漫岗之上,东面为丹城子屯,东行2.5公里就是饮马河,北面和西面为坡度不大的漫岗,揽头窝堡遗址即在此处,过了这片漫坡地便是双城子古城。遗址的南坡为漫岗,其坡度略大于北和西南。
  古城为正方形,城墙边长400余米。北墙和东墙保存完好,残高仍有1.50米以上,墙上各种附属设施痕迹清楚,有角楼,每面有直径10米的马面3个,高达2米以上,西墙由于平整土地被毁,破坏最严重的是南墙,大部分城墙已被压在农民的住宅之下。根据对南墙的断层观察,此城为夯土结构,黄色夯土层厚达40厘米。城内建筑遗迹依稀可辨,距南墙100余米,有两处与南墙成水平方向的台基,面积为40×40米,二者间距近100米,正与古城仅有的南门相对。另外城东部和西部也有一些建筑遗迹,而东部尤为密集。
  古城外东北50余米处,有一东西宽80米、南北长300米、现高约0.5米的长方小城。遗迹与大城成水平方向,当地农民称为“马圈”。在城外东南150余米处还有一南北长12米、东西长16米、高1米多的台基,农民称为“钟鼓楼”。
  城门内外遗物丰富异常,有呈筒形的布纹瓦、略有弧度的布纹瓦、尖状花纹的圆瓦当,压有斜方格的勾滴。陶器残片更多,包括泥质灰陶的大卷缘口沿、桥状器耳、上饰规则篦纹的腹部残片、直口方唇的酱釉陶壶口沿。瓷器均为白色残片。另外,当地农民还在城中拾到过铜钱。
  丹城子古城与揽头窝堡遗址、双城子古城相距不远,古城的规模不小,城内外各种遗迹、遗物丰富,在辽金时代可能是一座较大的城池。根据地表遗物分析,清代可能又有人在此居住。它对于了解这些时代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情况都很有价值。
  (二十)边岗乡双城子古城
  城址位于德惠县边岗乡丹城子村揽头窝堡北600米一条东西走向的漫岗之上,东距郑家屯400米。城南2公里的丹城子古城与双城子古城隔沟相望。东面1公里处有饮马河缓缓东去汇入松花江,形成一道重要关隘。
  此城分南北二城。南城方向零度,呈方形,东、西、南、北墙各长400米,总长1600米。与南城西部夹有30度角的北城,方向25度,东墙长400米,南墙长400米,西墙长270米,北墙长400米,总长1470米。墙高均为1.6米。
  南北城城墙均为夯土构筑。北城东墙中部有一40米宽的城门。四角皆有角楼,高1.6米,宽22米。北墙有3个相等距离的马面,高1.70米,宽14米。墙内外四周地表散布着丰富的布纹瓦、泥质灰陶残体等建筑物件和陶瓷碎片,城外有一条8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城墙,城内东部建筑遗址密集,砖瓦、勾滴、陶瓷残体多分布于此。采集到的文物标本有泥质灰色建筑饰件、泥质灰色兽面瓦当、布纹瓦,陶器有灰陶饰有划纹的器底、陶罐口沿、红泥质饰有附加堆纹的陶器残体和青花瓷、底部饰有三彩的瓷片、乳白釉开片等。
  南城南墙中部有一宽60米的城门,附近地表散布有大量的建筑物件残体:有布纹瓦、勾滴、饰件、兽面瓦当等,一直延续到揽头窝堡遗址。城内部多见布纹瓦、青砖残块。陶片有褐色、灰色口沿、耳、唇等,均为罐、瓮的残体。乳白色龟裂纹瓷片多见于此。城内东、南部建筑址较为密集。
  综观双城内外,遗迹、遗物丰富,建筑物件多于陶瓷器残体,陶器多为灰、红、褐色泥质陶,火候较高,质地坚硬。据当地群众讲,每当春季大风过后,人们常于此地拾到铜钱,常见的有“大观”、“开元”等。从城内城外的出土遗物和城的形制看,此城当为辽金时代的古城址,明清时可能沿用。
  (二十一)卧虎古城
  卧虎古城现属德惠县边岗乡卧虎村。古城坐落在一漫岗之上,形似虎卧,因而得名。城东1公里处是自然村落顺发市,由顺发市向西地势逐渐增高,到城址附近达到极点。城的西北、西南陡然下跌,下为河滩地。在西南面1.5公里开外的伊通河由西南转向东北流过,因此城址所在的漫岗实质是伊通河边的台地。在方圆几十里范围内,唯此处最高。
  城的面积不大,是四边各200米的方形小城。城墙土筑,四角有角楼,南、北、西三墙各有马面3个,东墙有马面2个。在东墙的正中有一宽10米左右的瓮门痕迹,城内已看不出有什么建筑遗迹,城外有一条宽20余米的沟环绕古城,可能是当时的护城河。
  城墙保存比较完好,现在仍高出地面近1.6米。城内外遗物不多,仅见稀少的布纹瓦残片和泥质灰色陶器残片。陶器有大卷沿的陶罐口沿、饰规则篦齿纹的陶片,均属轮制。
  根据古城规模较小,城内城外又极少遗迹、遗物,加之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可以认定该城是属于看守河道、瞭望敌情一类的军事城堡,其时代为辽金。
  (二十二)奋进乡小城子古城
  小城子古城位于长春市区奋进乡小城子村小城子屯东北0.5公里处。
  古城建筑在北高南低平缓坡地之上,伊通河在城东南流过,南为小城子屯,距城200米有一荒废庙址,名为万寿寺,传为清代所建。
  古城平面呈长方形,据测量,城垣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250米,残存城墙高1.5米左右,墙基宽10米左右。城门和城墙的附属设施已无法辨认。城墙由黄褐色土夯筑而成。由于年代久远,现在部分城墙和城内遗迹已无法辨认,南墙的大部分已被压在农民住房之下,北墙也被压在土坝之下。
  城外有宽10米左右的护城河,绕城后向东流入伊通河,现已干涸。
  城址内外现均已垦为耕地,地表仍可见到零星的青砖、布纹瓦和陶器残片,陶片均为灰褐色泥质陶,多为盆、罐的口沿及腹部残片等,轮制痕迹明显,属辽金时代遗物。过去还在城内出土过宋代铜钱、六耳铁锅等。
  此城多有传说,民间有“先有小城子,后有宽城子”的说法。(按:长春市区所在地原名宽城子)。根据古城内外出土的遗物可以断定,此城应为辽金时代所建。
  (二十三)东营城子古城
  古城遗址位于双阳县城北部,属新安镇向阳村向阳坡子屯。城址座落在一条西南——东北向漫岗的顶端,东、南两面皆为开阔平原,东1公里许,有双阳河由南向北流过。由新安镇到奢岭乡的东西向乡路在城北通过。
  古城略呈方形,城垣为夯土板筑,夯土层厚12厘米,方向140度,周长1980米。其中,东墙长460米,西墙长500米,南墙长485米,北墙长475米。城墙底基宽12米,顶宽2米,城墙现存高度在2~2.5米不等。只在南墙有一城门,现宽30余米。城墙现存马面12个,南、北墙各有4个,东、西各存2个。马面半径5米,高2米左右,间距不等。城外设护城河一道,现平整为耕地。但痕迹尚可辨认。
  城内现已被开垦为耕地,地表散布有大量的砖石瓦砾、陶器、瓷器等残片。布纹瓦有灰色和红褐色两种,模制,还有瓦沿上饰放射状条纹的滴水,砖为青灰色,模制。城内的生活用具残片有罐、盆等,口沿为大卷沿和小卷沿,平底,均为泥质、灰陶,轮制,素面,烧制火候较高。瓷器有一白瓷碗底部,带假圈足,饰白釉,外施釉不到底。
  在此城内还曾发现过六耳铁锅和唐宋时期的铜钱,都已无存。
  根据城内出土器物的特征及城的形制特点判断,此城应为辽金时代城址。
  (二十四)南城子古城
  南城子古城位于双阳县太平乡长山村所在地东南400米,海拔高度250米,城址正南500米是南城子屯,西北700米是黄瓦房屯,东150米为保护屯,北偏东600米是永安屯,正东200米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季节河,古城所在地西高东低,属于一片开阔的平原。
  此城呈正方形,每边城墙长500米,方向35度,南北墙东部各有一城门,北门距东北角180米,并有瓮门痕迹,南门距东南角102米,因取土破坏较重,未见到瓮门痕迹,两门宽皆10米,南北二门之间已变为一条通道,原城门结构不清。从断面看,城墙为夯土板筑,夯层8厘米,残基宽8~11厘米不等,顶宽1.5~2.5米。南北二墙各有马面2个,均在城门两侧,东西二墙各有相对的马面4个,马面直径4~6米,高出墙0.5~1米,突出墙外1~2米。此城四角均有角楼迹象,墙外未见护城河痕迹。西、南二墙外现有一乡道。
  此城南墙城门以东及整个东墙已被开垦为耕地,仅见微微隆起的土堆,东墙马面,东南、东北及西北角楼已很难辨认。城外西北3000米有贾家屯与山嘴子两处辽金遗址,东2000米处有二道梁子遗址,东南4500米处有将军岭辽金古墓,墓前现存残缺的石人、石羊各1对。
  城内所见遗物多属泥质灰陶残片,布纹瓦,瓷片,粗瓷片多数散布于城内东部,采集到的器物残片有:深灰色筒瓦残段1件,凹面施布纹,端部有衔接头,火候均匀,颜色纯正,质地坚硬,厚1.5厘米。据群众介绍,城内东部以往砖瓦残片、残段也很多,推断当为城内较大型重要建筑。
  采集到的陶片,多为泥质灰陶,个别口沿及残片呈黄褐色,陶土未加掺合料,经过淘洗,质地细腻、坚硬,火候均匀且高,颜色纯正,有的陶腹片穿圆孔,有曾经补缀的痕迹。口沿多为大卷沿,薄厚不等,少数有平折卷沿,斜肩,其中有一口沿较为特殊,呈“S”形,残高6厘米,宽5.8厘米,厚1厘米,由于口沿上卷沿部已残,横向剩余部较窄,因此器形很难辨认。所有陶器均为轮制,素面,器表经过磨光,属于金代生活用具。
  瓷片采集到2件,其一内外施灰绿釉,素面,直口,圆唇,为胎质细腻的碗沿;另一为粗瓷残片,内外施酱釉,并见有流釉现象,器外壁呈横向瓦楞纹,质料属缸胎。
  因此城位于平原,四周又有多处辽金遗址,根据城内采集的器物鉴定,此城当为金代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座重要城址。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物志

《长春市志 文物志》

本文记述了长春市文物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古代遗址、近、现代遗迹、重要文物、表、大事记、附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
农安古城
相关地名
广元店古城
相关地名
万金塔古城
相关地名
大坡古城
相关地名
榆树城子古城
相关地名
哈拉海古城
相关地名
山泉古城
相关地名
梨树园子古城
相关地名
顺山古城
相关地名
岳王城
相关地名
二泡子古城
相关地名
松江山城
相关地名
八家子古城
相关地名
和气古城
相关地名
赵家沟古城
相关地名
丹城子古城
相关地名
卧虎古城
相关地名
东营城子古城
相关地名
南城子古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