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培训与辅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7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培训与辅导
分类号: G241.3
页数: 14
页码: 527-540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群众艺术(文化)馆、站建立以后,培训群众文化业务干部和业余文艺骨干的情况。
关键词: 培训活动 群众文化 长春市

内容

长春市群众艺术(文化)馆、站建立以后,都把培训群众文化业务干部和业余文艺骨干做为培养人才的重点,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长春市文联举办的业余作者之家,培养了一大批文学作者,有的还成为较有影响的作家。
  一、对馆、站干部的培训
  1957年3月,为适应群众文艺辅导工作的需要,提高长春市文化馆专职文艺干部的音乐水平,举办文化馆、工厂企业俱乐部专职文艺干部音乐进修班。学期1年,学习音乐基本原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歌曲作法、民族乐器、声乐等课程。同年,举办文化馆干部戏剧训练班,各区文化馆长、文化干部参加学习,时间6个月,每周学习3个半日。教学内容是戏剧艺术理论、表演与导演知识。同时,还举办了各区文化馆、电影院美术干部参加的美术干部业务进修班。
  1962年4月,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举办县(区)文化馆文艺干部业务训练班,分音乐、戏剧、美术3个班。共培训业务干部60余人,并为驻长部队代培20名业余美术骨干。
  1978年举办长春地区文化馆(站)干部业务学习班,学习班共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等3个专业班,学习基本乐理、作曲、声乐、器乐合奏、二人转唱腔、秧歌舞组合、化妆课等,有70余名业务干部参加学习。
  1982年4月,为提高城区文化馆干部的文艺理论水平,采取每周集中一天上课的形式,邀请吉林大学文学系讲师讲授《文学根源》等。共讲12个课时,参加听课有1920人次。同时,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业务人员深入到郊区、榆树、九台、农安、德惠、双阳等县(区),采取巡回讲课的形式,利用两个月的时间讲授了美术、创作知识、二人转音乐及舞蹈等专业知识。
  同年,举办长春市1982年文化(艺术)馆干部培训活动,进行业务汇报和业务考核。第一轮在各县(区)进行,参加汇报的有200多名文化馆、站干部,共汇报376个项目。经过选拔,集中于长春市进行第二轮汇报,参加汇报的67人,共有119个项目,其中美术作品54幅,论文24篇及表演项目等。经大会评选,对21名优秀者予以表彰。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10月24日至11月6日,举办第二届文化(艺术)馆干部业务培训活动。在汇报考核业务成果中共演出11台文艺节目,创作书画作品11个和资料(论文)展览。培训学习采取展示业务成果的有效措施,有力地推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人员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和自觉性。1986年后,各县(区)文化馆坚持每年对乡镇文化辅导干部进行一次以文化馆学、艺术概论,以及以戏剧、曲艺、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为内容的业务培训,并对各乡镇文化辅导干部进行一次业务考核。
  对业余文艺骨干的培训,重点是传授文化艺术知识,包括表演、导演、创作、美术、音乐、舞蹈等基础理论和创作实践。
  1953年10月13日至22日,利用业余时间,对业余美术组进行培训。
  1954年6月举办话剧表演导演训练班,学员150余人,训练班上讲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和导演理论与技巧,为结合实践,还排演了喜剧《群猴》,公演10余场。
  1956年4月举办青年集体舞训练班,300余人参加。同时,还组织了厂矿相声爱好者和积极分子近50余人的学习班。4月7~9日,举办手风琴训练班,学员27人。
  1958年5月举办二人转学习班,学员共80余人。6月,分别举办了唢呐培训班、手风琴培训班。
  1959年2月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与吉林省军区乐队联合举办铜管乐训练班。3月,举办二人转唱腔训练班,学员50多人。6月,深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铁路分局、工人文化宫、驻长部队等单位举办歌曲创作训练班。8月,举办秧歌训练班,来自工厂、学校、街道共50名文艺骨干参加学习。同年还举办了拉场戏、东北大鼓、河南坠子、西河大鼓、相声、评剧唱腔等培训班。
  1960年7月举办手风琴学习班,学员50余人。11月,举办集体舞创编学习班。学习班上创编的《秧歌集体舞》、《少年邀请舞》、《快乐的童年》、《群众集体舞》等7个集体舞作品编入《集体舞选集》。
  1961年8~9月,举办歌曲创作知识讲座,共6次。同年,举办业余美术学习班,学期一年。
  1962年6月举办小提琴训练班,分初、中级两个组。同年9月举办舞蹈训练班。结业后组成长春市业余舞蹈队。
  1963年7月举办单弦学习班。
  1964年8月举办业余话剧表演训练班,学员60余人。10月举办革命故事创作表演训练班,有40人参加,历时20天,创作新故事10多篇。
  1972年举办创作学习班,学员来自全市各县(区)的业余作者20余人。在学习班中选择部分较好的作品进行排练演出。
  1973年5月举办手风琴学习班。同年11月23日至29日举办新秧歌学习班、唢呐学习班,各县(区)文化馆干部及有一定舞蹈基础与辅导能力的业余文艺骨干参加学习,学习《红灯秧歌》、《红绸秧歌》、《手绢秧歌》及为秧歌伴奏的新秧歌曲。
  1974年1月7~12日举办歌词创作学习班。同年,还举办舞蹈基本功学习班、手风琴学习班、小学音乐教师舞蹈学习班。
  1976年举办相声学习班和单弦学习班,结业后组织相声、单弦节目专场演出。
  1977年4月举办综合舞蹈学习班,传授朝鲜族舞蹈“扇子舞”等。8月,在德惠县举办长春地区声乐学习班,50余名学员经过20多天学习,初步掌握声乐基本知识,提高了演唱技巧和表演能力。同年,还先后举办了山东快书学习班、快板书学习班,每班学员各30名。
  1978年6月举办业余戏剧创作训练班,30名业余作者参加学习,创作出20多部戏剧文学剧本。7月28日至8月11日,举办中、小学音乐教师舞蹈学习班。参加者近百人,由舞蹈干部韩春梅传授新疆、藏族、朝鲜族、蒙古族、汉族等儿童舞组合。10月举办歌词创作辅导讲座,由作协吉林分会张藜主讲《谈歌词创作与形象思维》。同时,与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话剧表演训练班,传授表演理论与排练《柜台》、《约会》、《工会迎春》等3个小话剧,在汇报演出时得到近万名观众的好评。
  1979年2月26~27日主办音乐欣赏讲座,邀请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朱之谦讲授巴赫《德国组曲》、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等欣赏课。3月举行业余文艺骨干学习班,设乐队、声乐、舞蹈3个班,集中训练3个月,传授课程与基本功训练、排练乐曲、民间舞等相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在此基础上成立长春市业余舞蹈队,成员22人,排演了以东北秧歌为素材的舞蹈《快乐的节日》、《中越自卫反击战》等。同年,还举办了中学音乐教师音乐学习班、声乐高考补习班、键盘乐器伴奏学习班、工会美术骨干学习班、保育员舞蹈学习班等。
  1980年1月,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举办声乐高考补习班、键盘乐器伴奏学习班,共42个课时,30余名音乐骨干参加。同年,在南关区举行保育员舞蹈学习班。
  1981年3月26日举办轻音乐录音欣赏讲座。主要内容是歌剧选曲、中外抒情歌曲、各种舞曲、管弦乐小品、电子音乐等。7月举办快板书学习班,历时1个月,学员20人。8月举办话剧表演训练班,教学项目分台词、表演两部分。9月举办青年友谊舞学习班、少年儿童舞蹈学习班。
  1983年1月6日举办各区文娱骨干大秧歌学习班。5月24日举办舞蹈训练班,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新兴幼儿园排练做汇报演出。9~11月举办工会业余美术干部学习班。
  1984年3月14日,举办为期半月的第一批幼儿教育人员、少年儿童舞蹈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有工厂、机关、学校、医院、街道和驻长部队幼儿园的教师98人。在培训班上编写了《幼儿舞蹈基本训练方法》,创作《小草帽》、《抽冰猴》、《谁的服务态度好》等一批少年儿童舞蹈节目。同年还举办青年舞蹈培训班,并举行4期长春地区青年集体舞比赛,参加人数达3000余人。
  二、辅导群众业余文艺骨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群众艺术(文化)馆、站随着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扩展,始终将辅导工作做为重要任务,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对业余文艺组织进行辅导,以推动群众业余文化艺术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1950年5月,为了加强群众性文艺活动的领导,长春市成立了露天晚会筹委会,组织市文化馆业务干部深入到工厂、学校、机关等44个单位进行辅导,并于每周举办一次“露天晚会”。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发布《关于整顿加强文化馆、站工作的指示》,明确了文化馆、站的性质及其基本任务。为改变“关门办馆”的工作作风,长春市文化馆深入到“六五二”工厂建筑工地进行娱乐活动辅导,组织京剧、评剧、话剧、广播剧、电影、歌舞、曲艺等文艺晚会80余场,观众达10万多人次。并在全工区组建3支工人业余文工队,在业余辅导工作中起到了很大作用。《长春日报》以“工人自己的文工队活跃在工地上”为题,报道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工作。1954年,根据文化部和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厂矿、工地、企业中文化艺术工作的指示》精神,长春市文化主管部门和各文化馆(站)进一步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面向工人,面向生产”,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上来,组织辅导干部深入工厂、街道、公私合营企业,开展辅导群众文化活动。一年内共辅导69个业余文艺团体,组织图书、影剧深入到41个工地服务,在“六五二”厂区工地建立图书室1个,图书流动站30个,并建立两个俱乐部和举办两期美术学习班。
  1955年2月,为加强农业生产合作社中的文化宣传工作,吉林省文化局在《关于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采取重点掌握与一般辅导相结合的办法,摸索在农村生产组织中开展文化活动的经验。在农村生产合作社中建立各种文化组织,试办农民俱乐部”。11月始,长春市文化局决定由市文化馆、各城区文化馆和市图书馆抽调12名干部组成农村工作组,隶属于长春市文化馆。其主要任务是深入市郊各乡、村辅导并指导组建农村俱乐部。12月底,长春市郊区等4个区44个乡建立73个农村俱乐部,两个电影放映队和107个读报组。
  1956年初,农业合作社运动掀起高潮,农村俱乐部得到深入发展。这一时期的农村文化工作,根据文化部关于“建立和发展以俱乐部为中心的农村文化网”的指示,长春市各艺术(文化)馆、站下派干部配合各级领导部门,开办俱乐部骨干培训班,并组织参观学习和汇演评比竞赛,建立起近200个俱乐部和业余剧团,开展板报、图书阅览、展览、幻灯、戏剧演出、歌咏比赛等活动。榆树县正义村俱乐部在县文化馆辅导下,开展了宣传时事的文艺活动和图书阅览等,培养出240多名活动骨干分子。双阳县全县建立农村俱乐部25个,与县文化馆联系的文艺骨干达350余人,发放各类演唱材料有0.1万多份(册)。农村群众文化组织的建立、普及,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形成了以俱乐部为中心的农村文化网。
  1956年6月,长春市文化局召开农村俱乐部积极分子表彰会,奖励长春市郊区44个乡镇积极分子120余人。会议决定,以后应坚持勤俭办社方针和业余自愿原则,量力而行,分期分批发展,力求实效,反对铺张浪费,加强农村俱乐部工作。1957年,吉林省文化局发布关于加强农村俱乐部工作的方针,要求加强领导,依靠群众,提高质量,稳步发展。市群众艺术馆在辅导工作中采取以“培养重点”为主,以解决业务人员少,辅导工作难以适应的矛盾。并着手组织辅导群众创作,向俱乐部和其他群众文化组织供应《演唱材料》,辅导群众美术活动,指导各俱乐部配合中心任务,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全力以赴地传授戏剧、音乐、美术等基础知识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采取重点培养,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法,为长春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1958年“大跃进”时期,群众文化活动虽然有所加强,但由于受浮夸风的影响,曾一度出现单纯追求轰轰烈烈和高速度、高指标的倾向。同年6月,中共吉林省委在文教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兴文化革命”的口号。9月,在农安县永安乡召开省群众文化工作大跃进现场会,提倡农村公社大办文化事业。从此,“大办文化”之风盛行。长春市群众艺术(文化)馆(站)为紧密配合“大跃进”、“人民公社”等中心任务,组织业务人员分期、分批地深入农村、工厂等基层,开展街头诗、画、黑板报活动,同年10月,长春市举行“十月的长春”文艺活动月,文艺活动指导委员会提出活动方案,全力调动一切文化宣传工具及全市人民群众,密切配合大炼钢铁、建立人民公社、反对美帝侵略等中心任务,开展群众性的文艺创作和演出活动。行动口号是:“写英雄,百万创作歌唱大跃进;颂东风,钢水奔流诗画遍春城”。同时,还提出“人人写诗,人人唱歌,人人画画”的口号。在各城区文化馆的组织下,各工厂、企业、机关、学校、街道、郊区农村普遍建立各种业余文艺创作小组和各种艺术表演活动组织,广泛开展民歌、壁画、歌咏、舞蹈、曲艺、戏剧、文学等文艺创作和演出活动。长春市郊区兴隆山公社社员王志贤的公社史《水流归大海》,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农安县巴吉垒公社的《巴吉垒诗选》1960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台县其塔木公社7名农民美术骨干组成农民画活动小组,传授技艺,部分业余作者应邀参加全国连环画座谈会。
  1962年,由于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群众艺术(文化)馆(站)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辅导工作纠正了脱离实际的浮夸风,业务人员深入到工厂、农村,边劳动边体验生活,边向群众学习边搞调查研究,围绕着党的中心任务开展辅导工作,有效的配合阶级教育、编“三史”、办展览,以及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等文艺演出活动。
  1964年,为推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落实吉林省文化局在榆树县召开的群众文化工作会议精神,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组成农村工作组,采取以点带面的辅导工作方法,深入到农村,进一步地摸索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经验。他们以农安县巴吉垒公社莫波大队为重点,开展新的辅导工作。1965年9月7日《长春日报》刊登了以“长春地区各县文化馆组成文化工作队送革命文化下乡”为题的报道。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主要是围绕“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的根本任务,组织“毛泽东思想战斗宣传队”,跳“忠字舞”,唱“语录歌”,和“普及学唱革命样板戏”等。并把推行“小靳庄经验”作为文化馆(站)辅导工作的基点。1970年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发出普及样板戏的“通知”,各群众艺术(文化)馆(站)又把普及与学演革命样板戏作为辅导工作重点。1974年市群众文化馆派文艺辅导组干部在九台县三家子大队举办“样板戏训练班”。同年,长春市郊区长春堡文艺队、乐山公社和第二十八中学文艺队等将《红灯记》移植为评剧。1975年,市群众文化馆去九台县三台公社辅导社员学唱样板戏。省、市为推广三台公社学唱样板戏的群众文化活动经验,多次召开现场会。同年5月23日,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体育馆和人民广场银行门前举办2.7万人参加的学唱样板戏和歌唱革命歌曲大会。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长春市群众文化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1977年和1978年,吉林省文化局在吉林市、长春市分别召开了文化工作会议,提出恢复发展文化馆(站)问题。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站)逐渐恢复后,各项辅导业务工作也逐渐开展起来。1978年市群众艺术馆深入市酿造厂辅导与排演的小话剧《下班后》,在市食品系统汇演中获奖。1979年又集中力量辅导了宽城区小话剧《谢施敬烟》、评剧《茶瓶计》;朝阳区独幕话剧《小楼风波》;二道河子区独幕话剧《重点在哪里》等,并举办交流演出30余场,观众达3万余人次。1980年,为了进一步加强群众性音乐活动的辅导工作,在长春市举办的《春城音乐会》期间,组织辅导了0.12万余人参加演出活动。1980~1982年,市群众艺术馆干部深入基层,举办戏剧观摩演出、话剧训练班、电视训练班、快板书学习班等12个辅导项目。
  1981年12月24日至1982年1月2日,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长春地区被评选为先进集体的有九台县文化馆,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有德惠县松花江公社文化站站长何文锌,榆树县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李也平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会议。1982年7月5日,吉林省文化局召开全省业余文艺创作积极分子大会,长春地区文化(艺术)馆、站的业务干部吉时哲、杜楠、侯占发、张宝绪、董大伟、李治中、王庭加、耿澍田、刘忠慰、姜衍忠、田永德、徐铭等受到表彰,获得业余创作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1983年3月,在开展第二个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南关区文化馆辅导组织两支百人宣传队在区内繁华的街道上进行宣传与演出活动,还举办诗歌朗诵会和文艺演出活动。朝阳区文化馆辅导组织9场文艺演出活动,有10多所中、小学校参加,组织新歌传授站活动8次,深入街道教唱新歌。宽城区文化馆在群众中开展老年益寿日活动。二道河子区文化馆举办有200多人参加的故事讲演比赛。同年,长春市总工会召开文化宫、俱乐部竞赛总结表彰大会,长春铁路分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机车工厂、营城煤矿等15个单位的文化宫、俱乐部和35个活动组、113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一年中,市内各文化宫、俱乐部共举办了各种报告会、经验交流会600多次,放映幻灯片270场,刊出画廊画报190期4万多幅,演出文娱节目700多场,有500多万人次参加活动。同年4月,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召开全地区文化馆长例会,会议要求各馆(站)在开展辅导工作中要结合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农村的“文化中心”、“家庭文化室”、“文化户”、“文化专业户”等陆续建立,是各地文化馆(站)采取正确引导和重点辅导的方法,扶植出现的新事物。德惠县文化馆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达家沟三家子五队办起由三户组织起来的农村俱乐部。为社员放电视、演电影、说书、演戏。县文化馆还协助借阅4百多册图书,宣传科技知识;看电视每人交5分钱,电影交1角钱,借阅图书交2分钱。3个月时间里放映电影30场、电视59次、说书10场、演戏3场。
  1984年,长春市群众艺术馆民间艺人管理办公室和市艺术研究所共同组织、辅导民间艺人排练二人转、单出头、拉场戏等一台剧目,参加吉林省二人转剧目推广暨汇演大会。二人转《西厢》、《包公赔情》,单出头《闪光的生命》,拉场戏《换亲记》等剧目和演员全部获奖。
  1985年5月,由长春市、吉林市和延边自治州组成吉林省少年儿童艺术团赴北京演出,在14个节目中有7个是由长春市群众艺术馆文艺部副主任韩春梅辅导的。
  韩春梅,女,1978年调入市群众艺术馆做舞蹈辅导工作,后任副馆长。多年来,在辅导少年儿童舞蹈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她创作并导演的少年儿童舞蹈《小花猫照镜子》、《小雪花》、《抽冰猴》等,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少儿民族歌舞、学校剧录相比赛中均获三等奖。她曾在全国少年儿童舞蹈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长春市少年儿童舞蹈工作经验,得到文化部的重视。由于她的工作成果突出,多次被评为市文化系统的先进工作者,被长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女能人”,授予“长春市劳动模范”称号。
  1985年始,为使群众文化活动后继有人,市群众艺术馆将辅导工作重点侧重在对少年儿童的培养上,先后举办“小百灵”歌手比赛和“春芽文艺调演”,辅导、组织少年儿童参加吉林省少儿美术展览,并建立幼儿艺术学校,在学校放假期间举办少年儿童美术、舞蹈、音乐等学习班,建立了长春市小舞蹈家协会、小音乐家协会、小画家协会、小作家协会、小摄影家协会。
  1987年,榆树县文化馆根据在改革中农民走上富裕生活,追求较高层次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全县组织了11个文艺社团,创作出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500多件。其中被省、市报刊发表了100多篇。除文学创作外,还成立了农民画协会。这一时期,各县、区在辅导、组织工作中都力求突出本地特色。朝阳区文化馆利用南湖公园的大型活动场地,每年“五•一”节都举办大型的游园活动。宽城区文化馆每年都举行大型的文艺汇演,形成自己的社区文化。长春市郊区文化馆根据本区地块分散的特点,每两年组织一次农民文艺汇演。德惠县文化馆组织的“德惠之夜”音乐会,独具特色,至1988年已举办5届。
  三、创办业余作者之家
  1957年5月11日在长春成立的业余作者之家,目的是将长春市广大业余作者团结在市文联周围,给他们以学习和交流创作经验的方便,发展和繁荣长春市的文学创作。成立时共有119名作者,大多数是从事小说、诗歌、散文创作,其中有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刘允章、赵鹏万、张忠祥、张永善、吴海春,东北师范大学的袁庆望、郭恩泽(郭大森)、曲瑞瑜、张少武,东北人民大学的李中申、刘淑明、杨凤翔(芦萍),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张天民,吉林日报社的万忆萱,吉林省教育厅的丁仁堂等。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都成了吉林省和长春市文学事业的骨干力量。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上下年限为1881至1988年,从机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化等方面记述了长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志贤
相关人物
段继棠
相关人物
山河
相关人物
毛永
相关人物
刘允章
相关人物
何湘承
相关人物
王继孔
相关人物
黄洁民
相关人物
徐恩玉
相关人物
岩石
相关人物
王伟
相关人物
阚泽良
相关人物
齐兆麟
相关人物
曲瑞瑜
相关人物
郭恩泽
相关人物
曾仲揆
相关人物
吴洋
相关人物
白帆
相关人物
郑启幕
相关人物
刘淑明
相关人物
郎需才
相关人物
赵明祺
相关人物
侯钺
相关人物
房德文
相关人物
张忠祥
相关人物
程锡级
相关人物
苑世斌
相关人物
赵鹏万
相关人物
袁庆望
相关人物
康文均
相关人物
曹学澜
相关人物
张秀生
相关人物
王天宝
相关人物
赵有麟
相关人物
彭祖述
相关人物
王连盛
相关人物
金文儒
相关人物
季立民
相关人物
马淑媛
相关人物
王珏
相关人物
孙沐寒
相关人物
谭克
相关人物
张福作
相关人物
刘玉武
相关人物
丁仁堂
相关人物
夏希克
相关人物
杨凤翔
相关人物
李福臣
相关人物
李笃生
相关人物
康福祥
相关人物
田力健
相关人物
张永善
相关人物
于德成
相关人物
王兴亚
相关人物
郭衍
相关人物
党化良
相关人物
徐昶奎
相关人物
马洪宽
相关人物
于广江
相关人物
李芝
相关人物
王锡类
相关人物
王庚申
相关人物
刘福堂
相关人物
王起天
相关人物
莽永彬
相关人物
刘士贤
相关人物
曹健民
相关人物
卢瑞起
相关人物
李夕晨
相关人物
张少武
相关人物
刘齐
相关人物
谢业勤
相关人物
陈长友
相关人物
张凤久
相关人物
孙淑芳
相关人物
郑九皋
相关人物
李中申
相关人物
徐希峥
相关人物
张曦晨
相关人物
李天成
相关人物
李智
相关人物
谷长春
相关人物
张大千
相关人物
班跃琳
相关人物
李威崙
相关人物
汤汝雁
相关人物
张天民
相关人物
万忆萱
相关人物
舒畅
相关人物
张敬刚
相关人物
韩英超
相关人物
梁孟海
相关人物
文中俊
相关人物
石久勋
相关人物
李民
相关人物
李其强
相关人物
张家愚
相关人物
曾广山
相关人物
刘国臣
相关人物
孙景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