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各种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7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各种活动
分类号:
G241.3
页数:
35
页码:
493-527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清末至1988年长春市群众文化方面的馆办活动情况,主要包括时事教育、文化普及、组织演出、进行宣传以及编印并出版普及性刊物等社会服务活动。
关键词:
群众文化
馆办活动
长春市
内容
群众文化方面的馆办活动,主要包括时事教育、文化普及、组织演出、进行宣传以及编印并出版普及性刊物等社会服务活动。
一、时事教育与文化普及
(一)讲演
长春的讲演活动,始于清代末年。演讲内容大多以宣扬“忠君”、“尊孔”、“孝悌”、“贞节”等为主。但也有一些自海外归来的学子或开明人士,以庙宇、学堂、茶园为讲坛,演讲个人对时局和政治形势的看法与主张。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长春开为商埠后,辟划街基,百业初兴,商务渐有起色。据报载:有北洋学生姓商者,途经长春见土壤丰裕,但“风气敝锢”。为此,他极力欲开展“以开通民智为己任”的演说,和办普及“学校官话”的学堂,并设想将学堂设在财神庙内。在筹划经费中百费周折,他不因艰难而止,昼夜勤劳,托官方朋友代为筹款,“以期该演说会及学堂之成立”。自财神庙内组织醒民演说以来,得到商、学两界的有志之士“不辞艰辛筹募捐款,苦口婆心逢人教化”,召集听众。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十八日,借会仙茶园戏楼宣讲。当时登台演说者有高孝廉、司马王臣等。听众多是商、学两界人士。同年,长春府劝学所始设通俗讲演所一处,开展以“开通民智而维风化”的讲演活动。并附设阅报处,备有各种报章任意观阅。当时讲演内容主要是忠君、尊孔及白话新闻,听众寥寥无几,惟有绅、商、学各界人士与当地的军政官员前往听讲。同年8月4日,在长春城内大经路东,长春县立通俗讲演所成立,举办首场讲演时,长春知府亲临听讲。由于当时人民群众生活困苦,无心顾及侈谈空论的讲演。因此,通俗教育形同虚设,对社会文化的促进补益甚微。
1911年辛亥革命后,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讲演活动有新的发展,通俗教育机构也随之有所演变。1931年长春宣讲所迁到地势宽阔的繁华之地,实行每日午前10时至午后4时演讲制度。由郑希侨、陈子卿等人轮流讲演《观今大势人民得享共和自由之幸福》、《俄蒙狂悸驱我华民查我枪弹》等时事新闻,听众异常激愤,“顷刻间拥挤不堪”,乡村农民因知讲演欧战之事,乘进城卖粮之机也前来听讲演,“稍记一二”,回屯向乡民讲其所闻。1917年7月11日,农安通俗讲演所讲员阎质彬、助理赵某口才敏捷,以现身说法进行演讲,妙趣横生,使听讲者白发黄童络绎不绝。1920年吉林中师学生在寒假期间,组织讲演团在长春燕春茶园、爱国茶园和讲演所等地进行讲演。1925年6月1日,上海青年协会干事,韩敬湖在西五马路基督教会讲演《科学冷热》。1926年由杜少彭、张程九、徐子真、高正午等人倡导组织家庭教育研究讲演会,其宗旨是提倡男女义学,研究家庭人道,妇女本份及社会风俗。于10月12日在南关大乐新附近成立,租用房屋30余间。到会男女800余人,推选杜绍彭为会长。讲演题目为《研究未出阁女子本份》等,男女会员相继发表意见。“旁听者多啧啧称善”。这一时期的讲演还增添了“新国民新道德”及《说说太阳距地球的远近》、《说东三省气候》、《劳心劳力并重论》等自然科学知识内容。同时,又增设书报阅览多处,并在门首悬挂:“众人皆可入内取阅”,每日午前10时至午后4时为阅报时间告示。驻防农安南双榆树骑兵营第二连正目蔡文锦关心时事教育,竭力提倡阅报活动,呼吁“以启民志而谋文明”,在民众中不断提高阅读时事报闻的位置。这一时期开展的讲演与书报阅读,为社会文化活动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1931年“九•一八”后长春沦陷,被日伪统治当局控制的“长春俱乐部”、“和平俱乐部”、“满铁俱乐部”及“光友会”、“同好会”等处,极力推行以宣扬“王道乐土”为主旨的奴役文化。从居民保甲到中、小学校,从婚丧礼仪到娱乐场所,均“禁言国事”,言必“日满协和”。伪新京特别市立民众教育馆规定讲演范围“以宣扬王道为主旨,有注重道德、灌输常识,提倡体育,劝导卫生,鼓励合群,启发美感诸要项目”等,为日本侵略者推行殖民政策,利用文化设施进行奴化教育服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占领长春,社会教育因经费支绌,各项工作均未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讲演活动外,又增加了讲座、读报、报告会、座谈会、讲用会、讨论会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活动,进行政治宣传教育工作。讲演内容主要是结合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针对群众思想,宣传党的政策;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或以“专题”为主,进行讲演活动。对启发群众觉悟,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58年由于受浮夸风的影响,文化馆(站)围绕“大跃进”举办报告会的同时,还在城乡各种会议上出现“比武打擂”的讲演,助长了浮夸风和形式主义。1960年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各群众艺术(文化)馆、站,充分利用讲演活动和书报阅览,教育人民群众奋发图强,战胜难关。请老工人、老干部、老贫农忆苦思甜和讲革命斗争史,配合当时的“三史”(家史、屯村史、厂矿史)教育运动。
“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演讲形式均被当时出现的“活学活用报告会”、“批判会”、“辩论会”等所取代,成为推动极左思潮的手段。
粉碎“四人帮”后,随着群众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开展时事(读书)报告会、学术讲座会等讲演活动十分活跃。1986年6月,长春市郊区永春乡奢岭子村利用村文化室举办了读书致富演讲会,吉林省文化厅等领导部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郊区政府以永春乡读书致富的现身说法现场会为契机,使读书活动普及到全区各村社。
1988年长春市举办讲座报告会127次。其中:长春市郊区文化馆3次;榆树县文化馆3次;农安县文化馆2次;德惠县文化馆4次;朝阳区文化活动站10次;郊区大屯文化活动分站4次;九台县卡伦镇文化活动分站6次;全市国办文化站共95次。
(二)文化教育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为配合解放战争,发展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发东字第2号《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文件中指出:“社会教育,在目前应有重点的推行,在大中城市、各县城及工矿地区,可设民众教育馆、文化俱乐部、业余补习学校,并须组织夜校、读报组、识字组等,推广群众教育;教育对象,则以工人和贫农为主。在农村里,以小学为据点,逐步推广社教。”长春市政府决定建立长春市民众教育馆,并委派长春市教育局社教科接管国民党民众教育馆。依此指示精神,长春市教育局社教科民众教育馆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借以提高群众的政治认识。请专人定期作报告,组织各种研究会,成立业余学校,举办各种补习班,组织各种艺术宣传活动。被接管的民众教育馆,在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则以扫盲为主,对象主要是工人。
1949年长春市文化馆根据吉林省教育厅关于“一般民教馆可设社教,办理组织识字班、夜校、补习学校以小学为据点开展社教活动为主”的指示,在长春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组织成人识字教育夜校34处和识字班几十处。参加工人夜校与识字班大约每期百人以上,学员多是男女青年工人、街道家庭妇女。师资来源多是聘请小学教员与街道中有文化的人员,担任工人夜校与识字班的兼职教员。由于他们热心办学,积极负责,不计报酬,成绩显著,对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演出与宣传
在奴隶社会,居住在长春地方的少数民族,多“喜饮酒歌舞”。如古夫余族在今农安县附近建夫余国,夫余国“行人无昼夜好歌吟,音声不绝”,夫余人“行道,昼夜无老幼皆歌”。“以殷正月祭天。国中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清乾隆以后,山东、直隶等北方省区流民落居长春一带地方,随之带来了汉族的民间歌舞——秧歌。伴随流民传入的秧歌,在东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歌舞的影响下,逐渐地方化,形成了集东北民间音乐与东北民间舞蹈于一身的,有别于关内诸省的东北大秧歌。这种群众性的秧歌活动一直得以延续,并不断有所发展变化。东北沦陷期间,据伪“新京特别市公署”向伪文教部呈报的《乡土娱乐状况调查》①载:“新年所生之娱乐有‘击鼓唱歌’,由年末至元旦后数日。各乡村城镇之居民,多群聚击鼓为乐,俗云腊鼓催年”;“元宵节所生之娱乐有秧歌,于元宵夜期间,灯月交辉之下,必鸣锣击鼓游行街巷,虽交通复杂区域,亦必任其经行而不禁”;“耍龙灯……龙灯之戏,乃元宵节各地通行之娱乐也。城乡皆有之。元宵夜,灯月交辉之际,必燃龙腹内之烛,川街越巷。耍龙之式,有出海行云,翻身蟠柱等”;“耍狮子……耍狮之戏,有独耍者,有同秧歌高跷、旱船参杂者,亦元宵节内娱乐之一”;“跑旱船……于元宵夜月明灯之下,跑船者艳装粉黛,健步娇歌”;“高跷,载歌载舞,歌调与秧歌少异,惟舞袖郎当腰肢活泼,远在秧歌之上,元宵节届城镇多此娱乐”。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群众性歌舞活动,不仅较前更为活跃,而且由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发展为以鼓舞群众的革命士气,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而且成为遍及城乡的经常性的群众活动。秧歌里出现了工人、农民、士兵等新的人物形象,或表现工农联盟,或反映“军爱民,民拥军”等革命内容,深受群众喜爱。1946年10月,国民党政府在长春市成立的长春大学,群众性的歌咏活动也很活跃。每当学生集会时,都高唱聂耳的《大路歌》和《义勇军进行曲》;在宿舍里,流传着更多的革命歌曲,如《你是灯塔》、《解放区的天》等。1948年4月,经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在九台县城郊创办的长春学院,是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一所以延安“抗大”为模式的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在这所被称为“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革命的熔炉”里,革命歌咏活动十分红火,在校园内,歌声此起彼伏,天天练,天天唱,各班互相拉歌,比着唱,赛着唱,《解放区的天》、《延安颂》、《在太行山上》、《游击队员之歌》、《东方红》、《咱们工人有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等,振作了学员们的革命精神,激发了学习热情,把革命歌曲称作,“没有印成书籍的生活教科书,是指导我们生活的好教材。”这一时期,活跃在榆树县一带的吉北联中文艺工作团,经常演唱的《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使当地群众受到了很大的鼓舞。1948年10月长春解放。为欢庆胜利和迎接新中国诞生,于1949年1月间,在长春市区内的10余个主要街道,有11个秧歌队,1200余人参加表演。长春市政府教育局在总结此次春节活动时指出:“秧歌已成为全市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和积极参加的文娱活动”,同年4月,市教育局又组织了31个学校参加秧歌竞赛,有2300余人参加表演,观众达2万余人。
1949年9月,东北大学文工组与市教育局联合主办“赈济辽西水灾公演”。文工组在大众艺园演出了《工人大合唱》和苏联名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后又演出歌剧《刘胡兰》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群众性的音乐、舞蹈活动,在全市得到更加深入广泛的开展。为加强群众文艺活动的领导,于1950年5月成立了露天晚会筹委会,决定每周举办一次露天晚会。6月17日,长春市人民公园露天音乐堂举行开幕典礼,投入使用,为群众性的文艺活动提供了新的阵地。1951年11月,长春市文化主管部门派员参加东北区第一届音乐工作会议后,于1952年2月9日,成立了长春市新歌合唱团,为配合“三反”、“五反”运动的宣传,合唱团组成28个教歌小组,深入到各工厂、企业,向10多万群众教唱《猛打大老虎》、《恨奸商》等歌曲;新歌合唱团还先后学唱了《打退资产阶级猖狂进攻》、《前进在五月的道路》等歌曲,并向全市机关、团体、学校和居民介绍推广,指导和推动全市歌咏活动的开展。
1953年长春市文化馆建馆初期,为推动全市业余文艺活动向纵深发展,成立长春市业余文工队,配合《婚姻法》宣传,排演话剧《赵小兰》、山东快书《小大姐翻身》,反映抗美援朝故事的快板书《战士之家》等十几个节目。同年,头道沟区文化馆组建区业余剧团,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排演相声《祸不单行》,独幕话剧《爱的波折》和二人转《小拜年》等。为检阅群众音乐,舞蹈活动的成果,于1954年9月和12月,先后举办了长春市1954年业余文艺会演大会,和长春市首届音乐观摩会以及长春市少年儿童音乐表演会,演出音乐和舞蹈节目百余个,有力地推动了歌舞活动的持续发展。1955年长春市文化馆组织业余文工团,排演话剧《新局长到来之前》,《仲秋之夜》,表演唱《我的丈夫是英雄》,女声独唱《王大妈要和平》、《妇女自由歌》、《新疆好》,对唱《藏胞歌唱解放军》,合唱《英雄战胜大渡河》,女声小合唱《放风筝》、《到处都打听不到丈夫的消息》,舞蹈《铃舞》,器乐小合奏等节目。同年,长春市文化局音乐工作组组建长春市业余合唱团管弦乐队。1956年,又重新建立了以工厂、企业为主的业余剧团。据1957年统计,演员31名,共排演24个节目,演出61场,观众达86000余人次。
1957年年末,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业余民乐队成立。排演了《花好月圆》、《紫竹调》、《金蛇狂舞》等乐曲。民乐队曾在长春广播电台录制乐曲播放,并给话剧《东风吹起红旗飘》配乐演奏。
同年,长春市的一些公私合营商店和个体摊贩,曾出售东北沦陷期间流行的《满洲姑娘》、《大东亚进行曲》等反动歌曲唱片。为了抵制黄色歌曲和反动歌曲的泛滥,长春市文化局、市文联等单位于1958年2月1日召开了批判黄色音乐座谈会。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宋振庭出席座谈会,并在讲话中指出:“音乐工作者应当像聂耳、冼星海那样为时代服务,为人民服务”。2月5日《长春日报》发表了宋振庭以《掀起红色歌曲的巨浪》为题的文章,要求在全省掀起一个社会主义红色歌咏活动的高潮,同年5月27日至30日,长春市文化局、市总工会、共青团长春市委,在人民广场联合举办4天全市性的歌咏比赛会。市内各工厂、企业、机关、部队、学校、手工业合作社、街道居民等近100个单位的合唱队1万余人参加比赛会。东北人民大学演出了2500人的大合唱;吉林柴油机厂演出800人的大合唱;第一汽车制造厂演出结合本厂生产的自编节目;朝阳区永昌公社组织了由120人组成的老大娘合唱团参加演出。长春市人民委员会机关由党组书记、市长为首组成的机关合唱团,高唱《社会主义好》等革命歌曲,比赛会受到了全市人民的热烈欢迎。在6月中旬召开的奖励大会上,还邀请了中央乐团作批判黄色歌曲讲座并示范演出。
1958年7月,长春市工人文化宫组建长春市工人业余艺术团。该团以原工人俱乐部、教工俱乐部业余艺术团为基础组成。设有歌咏、话剧、曲艺、京剧队,共有团员200余人,还附设一个100余人的红领巾合唱团。1961年7月17日,长春市总工会、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在长春市体育馆,联合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长春市百届大型拉歌会。参加拉歌会的有4个区的代表队共4000余人,既是观众,又是歌手,互相拉歌。歌曲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等30余首,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马可出席拉歌会,并在简报上发表以《干劲大处歌声高》为题的文章中写道:“歌声和拉歌声好像海水涨潮,汹涌澎湃,此起彼伏,坐在这个场子里,听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这些歌曲,我仿佛又回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些战斗激烈、群情激昂的年代”。1962年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在举办舞蹈训练班的基础上,招收舞蹈学员30人,成立业余舞蹈队,开展演出活动达一年之久。代表节目有《星火燎原》、《扇子舞》等。
在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由于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困难,群众文艺演出活动一度减少,业余文艺组织大部解体,为落实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各馆(站)工作重点转移到深入工厂、农村辅导和指导业余文艺活动。
1963年8月31日,长春市文化局、长春市文联和吉林省文化局、音协吉林分会在长春市联合举办第二届长春音乐会。9月8日,在儿童公园露天音乐堂举行闭幕式,有来自市内工、农、商、学、兵各界2万余人参加。全国著名音乐家时乐濛指挥全场观众高唱国歌,气势宏伟,群情激昂。长春市副市长鲍成吉在讲话中说:“我们党所领导的音乐工作,从聂耳时起,30年来,一直是无产阶级的战斗号角,一直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从这一届充满时代性、群众性、战斗性的音乐会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的音乐工作者是继承了这一光荣的传统,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至1966年5月,全市除坚持经常性的音乐、舞蹈活动外,还通过举办大学生社会主义歌咏大会、职工业余音乐会演、革命歌曲演唱会、革命歌曲演唱广播比赛、全市秧歌比赛、革命歌曲新作品试唱会、新儿歌演唱会、部队战士演唱会、红领巾音乐会,以及不同规模的职工业余文艺创作观摩演出会等形式,促进全市群众性歌舞活动得以健康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基层单位建立的毛泽东思想战斗宣传队,多数是唱“语录歌”和自编自演对口词、锣鼓群等。1970年6月,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文艺组电话通知:为了普及样板戏,让工农兵都看到样板戏,工厂、农村、学校都可以组织业余演出队,进行排练和演出。1974年全国推广“小靳庄经验”后,大搞业余剧团,学演样板戏之风盛行。九台县春阳乡三家子一队的男女老少,人人都唱样板戏,并组成学唱样板戏业余剧团,排演样板戏片断、选段等。省革命委员会主要领导曾前往观看演出,并听取汇报。在吉林省文化工作会上做题为《大唱十年,大变十年》的经验介绍。
“文化大革命”中,正常的群众歌舞活动遭到破坏。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建国后17年的许多优秀歌曲和舞蹈,被斥为“靡靡之音”、“轻歌漫舞”,遭到禁演。1969年3月,经吉林省和长春市革命委员会有关负责人的决定,将人民公园露天音乐堂炸毁,欲在原地修建毛主席敬建展览馆,后接中央指示停建,竟使群众失去了一块重要的音乐活动阵地。1969年至1976年间,全市经常举办革命歌曲演唱会、歌颂无产阶级专政革命歌曲演唱会、工业学大庆革命歌曲演唱会、农业学大寨专题文艺调演、“批林批孔”专题音乐会、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伟大胜利歌咏大会、全市业余舞蹈节目调演音乐•舞蹈专场演出,以及“反击右倾翻案风”专题音乐会等,演出的节目除“样板戏”选段,对领袖的颂歌和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以及电影插曲外,大多是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制造舆论的歌舞。
粉碎“四人帮”之后,经过拨乱反正,群众性音乐、舞蹈活动,又逐渐步入正常轨道。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全市及各县坚持专业与业余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使群众歌舞活动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和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80年6月10日至17日,长春音乐家协会、市群众艺术馆、市总工会、共青团长春市委联合主办1980年春城音乐会,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任青远、李一平、李北淮、周大川等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合唱团演出。音乐会包括“万人歌咏大会”三台综合音乐会、青少年音乐专场、朝鲜族音乐舞蹈专场;全市工厂、机关、部队、学校、街道、专业团体共60多个单位,演出音乐、舞蹈节目110个,展示了全市广大专业和业余音乐,舞蹈工作者新的艺术成就。同年10月,为培养业余舞蹈骨干,长春市工人文化宫举办舞蹈学习班,重点排练了全国舞蹈比赛中出现的优秀节目《追鱼》、《送别》、《无声的歌》、《姑娘喜听冬不拉》、《四小天鹅舞》等。演出受到欢迎。1981年2月,长春市文化局主办全市迎春秧歌比赛,30多个秧歌队表演了龙灯、狮子、高跷、旱船、大头娃娃、地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东北民间秧歌舞,受到全市人民群众的欢迎。自此,秧歌活动更加普及,遍布城乡。同年6月10日至15日,长春市文化局、教育局、长春音乐家协会、市总工会、共青团长春市委又联合主办1981年春城音乐会,历时6天,演出了大学生音乐专场、朝鲜族音乐舞蹈专场、汽车厂音乐专场、中小学音乐专场、职工独唱独奏音乐会和综合音乐会,共50余个单位演出各种形式的音乐,舞蹈节目110个。同年9月,长春市文化局等单位又联合举办了城区社会青年首次文艺会演,全市36个街道办事处共演出音乐、舞蹈等节目56个。从1982年至1988年间,长春市文化局,长春音乐家协会等单位又先后举办了长春市少年儿童歌咏比赛(1982)、长春市1983年音乐新作品征集评选、长春市首届冰凌花青年业余歌手独唱比赛(1984)、建设者之歌征歌(1984)、长春市1985年业余新歌手独唱比赛、长春市首届职工五月赛歌会(1985)、长春市第一届“新苗”钢琴赛(1985)、长春市首届农民音乐会(1985)、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音乐会(1985)、振兴长春歌曲演唱大奖赛(1986)、长春市职工歌曲创作比赛(1987)、长春市大学生青春之声歌咏比赛(1987)、吉林省“红雁杯”吉它比赛(1987)、东北四城市“北国之声”专业歌手邀请赛(1987)、长春市“可爱的长春”征歌暨歌手比赛(1987)、长春市第二届“可爱的长春”征歌暨歌手比赛(1988)、长春市大学生通俗歌手比赛(1988)等活动,促进了全市歌舞活动更加普及。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农村业余剧团又趋于活跃,特别是二人转演出尤为突出,被誉为“二人转之乡”的榆树县,有百多个二人转民间业余剧团,有的还兼演歌舞及少量大型剧目。农安县的“半农半艺”艺人达200人,比建国前增加10倍。
被誉为“文化乡”的双阳县长岭乡,早在解放初期,群众文化活动就十分活跃。全乡有20多个小型业余剧团,活跃在农村。1980年9月,又建立文化中心,原长岭业余剧团,改为长岭文化中心地方戏剧团。演出剧目有《扒墙头》、《回杯记》、《狠毒计》等,创编宣传科学种田、落实生产责任制、计划生育和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送油》、《选人材》、《母女顶嘴》、《科学之花》等11个新节目。这一时期,九台县的李秋生还以个人名义在上河湾建立李秋生马戏团,演出节目近百个,经常在省内各地巡回演出。《吉林日报》曾对该团做“专题”报道,并多次受到九台县政府嘉奖。1983年由长春市郊区兰家乡组建的长春市郊区民乐队,代表曲目有民乐曲《小看戏》和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歌、民乐曲,在部分群众特别是青年农民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并形成一股民歌演唱新风尚。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之后,由于全市群众艺术(文化)馆(站)重视发展业余文艺组织,迄至1988年,全市共建立农村群众业余文艺组织42个。其中:榆树县15个,九台县17个,农安县4个,德惠县3个,双阳县3个,长春市群众艺术馆还以长春游乐宫为二人转的演出基地,其演出活动受到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肯定。
三、会演 调演 调讲 比赛
长春市举办的群众业余文艺会演、调演、调讲、比赛活动:
1948年12月,为纪念“一二•九”运动,松江军区宣传队和长春市内中、小学校及交通公司、自来水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公演,演出《一朵红花》、《儿童劳军》、《兄妹开荒》、《裁缝之死》等节目。
1950年10月2日,在胜利公园举行长春市秧歌大会演。参加演出的有长春市第四中学、第八中学、第五中学、电机高中、商业专科学校、市立医院和市文工团等8个单位400余人。会演充分表现出劳动人民翻身后的喜悦情绪和生产战线上的胜利,显示出全国人民反对美帝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意志和胜利信心。
1951年2月,长春市文教局、长春市文联与市反美侵略委员会联合主办长春市抗美援朝文艺比赛会。参加比赛的有30多个单位1800余人,演出大小53个节目,观众达14000多人次。演出的戏剧有《抗美参军》(小学教联演出)、《保证红旗过新年》(铁路分局房产段演出)等18个节目;演唱有《打跑美帝才能过好新年》(邮电高职学校演出)、《生产竞赛》(新华印刷厂演出)、《十二个月》(火柴厂演出)等13个节目;舞蹈有《中华民族团结舞》(省高中演出)、《国际团结舞》(女子中学校演出)、《腰鼓》(搪瓷厂演出)等6个节目。此外,还有揭露美帝野蛮暴行,表现鄙视美帝、仇视美帝为内容的节目,话剧《捍卫祖国》、相声《如此美国》等。
1951年7月,全市举行庆祝“七•一”歌咏比赛大会,有29个单位参赛。新华印刷厂、东四完小、工农速成中学获一等奖;市女子中学、电业局子弟学校、商业专科学校获二等奖。
1952年8月25日;为使参加长春市文艺会演与广播文艺竞赛的团体提高演技,市文工团、东北师范大学文工组、书曲分会等单位举办观摩汇报晚会。
1953年6月24日至27日,举办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共演出4台39个节目,经评选,获奖单位有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长春区回民狮子舞,曲艺分会的蹦蹦小组等7个单位。
1953年11月,长春市总工会为检阅工人文艺大军,奖励优秀创作与表演,举办长春市首届工人文艺检阅大会。
1954年8月18日至20日,长春市文化局举办城区文化馆业余文工团(队)首届文艺会演。演出演唱、相声、快板书、评剧、话剧等18个节目。
1954年9月4日至10日,举办长春市第二届工人文艺检阅大会。有13个工厂、公私企业等工会文工团(队)参加演出节目64个,工人自己创作的节目有18个。
1954年9月15日至20日,举办长春市1954年业余文艺会演。演出音乐节目35个,舞蹈7个、戏剧9个、诗朗诵5个。其它节目11个。市第二高中女声独唱《小二黑结婚》选段、第一汽车制造厂男声独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长春铁路分局男声独唱《草原牧歌》获一等演出奖、指挥奖;新华印刷厂合唱《拖拉机和坦克手》、西三道街小学合唱《捎封慰问信》、一区新立街合唱《英雄们战胜大渡河》获二等演出奖;市政府民乐合奏《欢庆丰收》获一等创作、演出奖;长春铁路分局吹奏乐《胜利进行曲》,师范学校表演唱《幸福的日子越过越强》获二等演出奖。
1954年12月21日至23日,举行首届业余音乐观摩会,参加演出的有第一高中、师大附中、第一军医大学、第一汽车制造厂、铁路分局医院、2539部队等20多个单位。演出合唱《歌唱英雄黄继光》、新疆乐器演奏《领袖万岁》,独唱《列宁山》,二重唱《新疆好》,管弦乐《森吉德玛》,钢琴独奏《少女的祈祷》,小提琴独奏《蓝色多瑙河》等各种形式的音乐节日90余个。
1954年12月,长春市教育局、文化局、广播电台、文联和团市委等单位联合举办长春市少年儿童音乐表演会。选出优秀节目录音报中央文化部,参加全国少年儿童音乐表演评比。
1956年4月4日至5日,举行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长春市郊区范家店的《合作就比单干好》、市郊净月区演奏的唢呐曲《满堂红》、市郊大屯区的评剧《小姑贤》、市郊集体农庄表演的女声小合唱《垦荒队员》、市郊兴隆山区的二人转《献车轮》等节目获得奖励。
1957年9月20日至24日,举行长春市第四届工人业余文艺检阅大会。53个基层业余文艺组织的演职员共616人,演出72个节目。10月8日召开总结发奖大会。长春铁路分局列车段、第一汽车制造厂、省建筑公司、友谊联合俱乐部被评为优秀文艺活动单位;话剧《表兄弟》(长铁分局代表队)、黄梅戏《打猪草》(食品业代表队卷烟厂)、男声独唱《上四川》(友谊联合俱乐部代表队)等39个节目获节目奖;话剧《表兄弟》(作者王锡类)等6个作品获创作奖。此外,还有导演、指挥、舞台美术、音乐伴奏、个人表演共109人受到奖励。
1958年2月6日至11日,长春市文化局与市郊区政府举行长春市第三届农民业余文艺会演。市郊区43个乡镇45个业余剧团,演出了108个节目。经评选有朝阳乡“朝阳”农社业余剧团演出的地方戏《比比看》、兴隆山乡“工农友谊”农社业余剧团演出的民间舞蹈《小车舞》等38个节目,105名演员、乐队队员、文艺活动组织者、舞台工作者获奖。
1958年5月27日至30日,长春市文化局、市总工会、团市委等单位联合在人民广场举办4场全市性的歌咏比赛。参赛者近100个单位,合唱队员1万多人,观众达4万多人次。东北人民大学演出了2500人的大合唱,市人委机关由党组书记、市长为首组成合唱团,朝阳区还组织了120人的老大娘合唱团参加演出。9月,为国庆歌咏活动推荐4首歌曲:《红旗歌》、《祖国颂》、《一杆红旗飘车间》、《中国笑呵呵》。
1958年11月,举行“十月的长春”文艺活动月长春地区文艺会演大会。榆树县代表队的歌舞《人民公社就是好》、双阳县代表队的表演唱《四季忙》、朝阳区代表队的小演唱《小两口赶集》、宽城区代表队的拉场戏《表兄弟》等节目,受到观众好评。
1959年6月,长春市总工会、市文化局、市文联、团市委联合主办职工业余文艺会演。13个单位的17个文艺代表队,演出了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140个。
1960年1月11日,举办跃进长春歌唱会,演出节目有合唱《毛主席来到汽车厂》(张永善、于德成词,董军工、刘成福曲),女高音独唱《绣红旗》(刘中词,张先程曲),女声齐唱《今年公社奇迹多》(赵子华词、叶枫曲),表演唱《四老汉夸水库》(魏效堂填词)、《歌唱郭恩吉》(杨喜亭词曲)等。还有省、市、区、厂四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生产者组成的群英大合唱、秧歌群舞、红灯狮子舞等歌舞节目。
1960年4月1日,举行长春市职工庆祝首届满堂红跃进文艺优秀节目汇报演出。大联唱《万岁,人民公社》,表演唱《歌唱张国良》,女声小合唱《民警姑娘》,对唱《“五化”运动叫咱开了眼》,男声独唱《自动洒油车》等20多个业余作者创作演出的音乐、舞蹈、曲艺节目参加了汇报演出。
1960年5月28日至6月1日,为纪念聂耳逝世25周年、冼星海逝世15周年,举办了全市首次业余音乐创作会演。有1000多名工、农、干部、学生参加演出。市第十中学的合唱《毛主席著作闪金光》,市粮油加工厂的表演唱《闹“五化”》,第一汽车制造厂表演的《会战歌舞》、南岭公社农场的表演唱《老汉今年七十九》等节目,充分表现出技术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竞赛热情。
1960年8月24日,举行长春市首届民兵文艺会演,有81个单位,演出150余个节目。市煤气公司演出的反映民兵生活歌舞,长春师范专科学校演出的《红色民兵》,东风民兵师的《会战歌舞》等,都是自创自演的节目。
1961年7月14日至19日,吉林省文化局、音协吉林分会、长春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音乐周(即第一届长春音乐会)。第一汽车制造厂、柴油机厂、营城煤矿等单位演出了《工人音乐会》。
1961年7月17日,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市总工会联合举行庆祝建党四十周年长春市首届大型拉歌会。参加拉歌会的歌手有4000余人,歌曲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等30多首歌曲,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1962年2月16日至30日,举行长春地区职工业余优秀文艺节目交流演出会。参加演出的18个代表队,演出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80多个节目。
1962年10月,举办长春市业余音乐观摩演出会。参加演出单位有工厂、企业、学校等25个单位,演出音乐节目50多个。12月间,举办长春市业余舞蹈观摩演出会。演出舞剧《小刀会》中“弓舞”片断,双人舞《地主与佃户》,舞蹈《松花江渔歌》、《绣红旗》等20多个舞蹈节目。
1963年3月28日,举办歌颂雷锋演唱会。参加演出的单位有市工人业余艺术团、第一汽车制造厂、机车厂、客车厂、地质学院、师范大学、驻长部队等,演出诗歌联唱与歌曲15个。
1963年4月19日,举办长春市职工业余文艺创作观摩演出会。汇报演出优秀音乐、舞蹈节目15个,戏剧曲艺节目22个。其中表演唱《姑娘的心愿》等15个节目获创作奖。
1963年9月8日,第二届长春音乐会闭幕式上举行万人歌咏大会。四个城区组织的观众有2万人。由第一汽车制造厂、柴油机厂、地质学院、驻长部队、市人委机关、少年宫业余民乐队等11个单位参加了《业余音乐专场音乐会》的演出。
1964年1月23日至2月1日,举办长春市职工业余文艺会演。有30个单位的392名职工参加演出,从52个音乐、舞蹈、戏剧、曲艺节目中评选出14部优秀作品、18名优秀演员、2名优秀组织工作者。长春市工人文化宫编辑的《文艺辅导》选登了部分优秀作品。
1965年3月30日,举行新秧歌观摩会演。参加表演的有新华印刷厂、汽车配件厂、拖拉机厂、益新棉织厂等13个单位。表演了《红绸秧歌》、《火炬秧歌》、《装卸秧歌》、《丰收秧歌》、《花灯秧歌》、《纺织秧歌》以及《人民公社好》、《社会主义好》、《社员都是向阳花》等歌曲编写的新秧歌共11种。4月8日《长春日报》发表题为《新秧歌好》的评论文章,给予充分肯定和好评。
1965年5月15日,举办长春地区首届职工革命歌曲广播比赛音乐会。1965年9月,举办长春市中学生业余文艺会演优秀节目演出。1966年3月5日,举办歌唱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文艺晚会。1966年6月6日至7月31日,举办长春市工农兵歌颂毛泽东思想文艺演出会。历时一个月,演出13场170个节目,各报刊发表评论文章31篇,电台、电视台转播演出实况。
1972年5月,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举办长春市业余会演。演出近一个月,有20多个业余文艺队参加演出。较好的作品有相声《出徒没出徒》(作者阎墨涛)、单弦《五湖四海有亲人》(作者李颖、陈丽君)、相声《一丝不苟》(作者蔡培生)。
1972年7月,举办长春市群众业余文艺创作节目调演大会。市开关厂武福星、蔡培生创作、表演的相声《一丝不苟》,重工业局李颖、陈丽君创作表演的单弦《五湖四海有亲人》,轻工业局杨铁成表演的山东快书《大老高》(作者岩石、辛如意)获创作表演一等奖;长春铁路分局集体创作的快板群《人民列车为人民》、关春章和王青海创作、表演的相声《在列车上》、驻军某部何友彬、韩振波创作表演的快板书《张大勇顶车》、市红旗服装厂白桂芬创作、表演的大鼓《送钱》、市工程机械厂阎墨涛、高永奎创作、表演的相声《和时间赛跑》获创作、表演二等奖。
1972年9月9日,举办长春市革命歌曲演唱比赛大会,共有28个单位参加。演出228个节目,其中配合中心任务自编自创的歌曲近50首,如合唱《陈岱山之歌》(市第十一中演出),男声独唱《我送报刊走得忙》(驻长森警部队蒋大为演唱),女声小合唱《清扫工人之歌》等。经评选有19个单位受到奖励。
1973年4月,举办长春市业余舞蹈节目调演,以创编节目为主。主要节目有:长春第十中学舞蹈《我爱手中五尺枪》,长春第九十八中舞蹈《红灯舞》,长春第六十八中《纺织工人舞》,柴油机厂秧歌剧《劳动光荣》、《女工纺织忙》等。
1974年2月26日至27日,举行长春市职工业余文艺创作节目调演大会——批林批孔专场,演出相声《孔丘与冉求》、《柳下跖痛斥孔老二》、《天马行空》、《孔老二现形记》,群口快板《工农兵齐上阵》、对口快板《林贼学徒》,数来宝《复礼就是复辟》等曲艺节目。
1974年5月22日至6月3日,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2周年,举行学唱“样板戏”和部分创作节目会演大会。历时10天,共演出21台节目。其中业余创作、演出中比较好的节目有相声《铁牛》、《英雄形象育新人》和快板书《开炉之前》等。
1974年5月23日,举行长春市革命歌曲演唱会。演出合唱《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长春纺织厂演出),女声表演唱《人民公社好》(新华印刷厂顾梦兰演唱),男声小合唱《同心守蓝天》(7311部队演出),男声独唱《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驻长森林警察部队蒋大为演唱)等21个节目。参加单位共17个。演员与观众共有2万余人。
1974年9月5日至10月11日,举办工人业余文艺创作节日汇演。有3000名业余文艺骨干参加,演出各种形式节目251个,其中职工自创节目有162个。
1974年11月,举办知识青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故事调演会。有20多部故事进行演出,选出《创新风》、《车往哪赶》等7篇作品发表在《长春演唱》(1974年第3期)上。
1975年1月12日至16日,举办长春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文艺调演大会,演出歌舞、曲艺、小戏与学唱“样板戏”共100多个节目。
1975年5月23日至25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3周年,举行长春市歌颂无产阶级专政歌曲演唱会。参加演出有长春第五中学、军区警卫营、九台县春阳公社三家子队宣传队、市朝鲜族中学等16个单位。演唱了《练兵场上》、《小松树》、《伟大祖国百花吐艳》、《人民警察之歌》等歌曲和“样板戏”联唱等21个节目,在演唱的46首歌曲中,有14首是本市作者创作的作品。同时,在市体育馆和人民广场举行由25000人参加的学唱革命样板戏大会和演唱革命歌曲大会。
1975年5月,举行工业学大庆革命歌曲演唱会。演出了长春印染厂合唱《大庆组歌》、南关区市政维护队男声小合唱《市政工人之歌》等15个各种形式的歌舞节目。
1975年6月29日,举行长春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革命歌曲演唱会。参加演出的有长春第五中学(应届毕业生)、新春公社(学生家长)、南关区少年宫等13个单位,演出演唱歌曲和“样板戏”选段16个节目。
1975年7月28日至8月11日,在长春市举行吉林省1975年业余文艺调演大会,长春地区两台节目。参加第一轮(农村部分)演出的节目有:九台县春阳公社三家子一队业余宣传队一台,演出坐唱《复员第一天》,表演唱《如今的年轻人都把这农村爱》,男声独唱《拖拉机手之歌》,东北民歌表演唱《喜事新风》,器乐小合奏《打虎上山》及“样板戏”群唱、独唱等15个节目。另一台由榆树县新立公社双榆树大队业余宣传队及太平公社宣传队,双阳县长岭公社长岭大队、长春市郊区英俊公社红卫大队宣传队同台演出。节目有女声独唱《把苦战奋斗的精神接过来》(于宪涛词,曹彦斌曲),表演唱《狠批“天命观”》,男声独唱《菜农心向红太阳》,数来宝《人定胜天》、《好户长》,小吉剧《〓头新人》,小评剧《春花向阳》等8个节目。9月25日,由长春铁路分局、第一汽车制造厂组成的长春代表队参加第二轮(职工部分)的演出。汽车厂的节目有群口决板《大庆红旗飘我家》、数来宝《老保管》、表演唱《沸腾的装配线》;长铁分局的节目有单弦联唱《老站长把关》、群口快板《装羊》、数来宝《支农新风》、相声《在列车上》。
1975年10月31日,举行农业学大寨文艺演出大会。长春市五交化公司、交通大队、第一0四中学与市专业剧团等9个单位参加演出。演出民乐合奏《你追我赶学大寨》,独唱《长白山下盛开大寨花》,舞蹈《老两口送饭》,群口决板《大寨红花遍地开》及杂技节目等。
1975年11月4日至6日,举办长春市工农兵评《水浒》曲艺、音乐专场文艺演出。有11个单位参加。
1975年12月1日至3日,举办长春市农业学大寨文艺演出会。参加演出的有第一汽车制造厂配件分厂、机车厂、拖拉机配件厂,市公安局交通队、榆树县五棵树粮库等13个单位。
1976年4月25日至6月1日,举办纪念“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0周年长春市职工业余文艺调演。参加单位有第一汽车制造厂、柴油机厂、长春铁路分局、营城煤矿、邮政局、公用局、二轻局等31个业余文艺宣传队。演出快板书《战冰雹》、《第二次交锋》、《试车》,相声《新型大学生》,数来宝《三进校门》,单弦《一桌庄稼饭》、《肯登攀》,天津快板《三八装卸队》等节目。
1976年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4周年,举行长春市人民“反击右倾翻案风”,歌颂“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歌咏大会。
1976年9月,举办长春地区1976年知识青年文艺调演大会。榆树、农安、德惠、双阳、九台等县代表队参加演出。观众达6000多人次。
1976年11月20日至24日,举行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演出大会。演出节目有:相声《创业好》(武福星、蔡培生创作并表演),群口快板《大寨红旗飘万代》(作者杜金田),快板书《虎头山上斗妖魔》(作者李力军)、《红太阳光辉永照汽东城》(吴文涛等表演),单弦《中南海的灯光》(张一虹、阚泽良创编),锣鼓说唱《欢庆胜利》(时天词曲,市五中、三十六中演出)。
1977年9月17日,举办长春市少数民族群众文艺调演大会。
1978年5月11日至27日,举行宣传新时期总任务长春市职工业余文艺调演。参加演出有市公用局、城建局、汽车厂、客车厂、机车厂、送变电工程公司、长铁分局等单位,共演出了150多个节目。反映较好的节日有:群口快板《说说新时期总任务》(作者王秋良,市公用局演出),《一筐梨》(梁吉有创作,田丰林等表演),山东快书《老侯和小刘》(长铁分局何挺英创作并表演)、《长征路上》(汽车厂唐兴力创作并表演),相声《畅通无阻》(长铁分局关春章、陈家顶创作并表演)、《爬坡》(市开关厂蔡培生、武福星创作并表演),京东大鼓《三个越南兵》(市公用局王秋良创作,张颖等表演),单弦《勤俭持家》(长铁分局演出)等。
1978年6月,举办1978年少年儿童音乐会。演出独唱、二重唱、合唱、器乐演奏、歌舞等139个节目。
1978年7月30日,第三届长春音乐会在人民广场银行门前组织群众歌咏大会。万名歌唱演员与观众席地而坐参加演唱。
1979年7月1日,举行长春市1979年职工业余文艺汇演大会。参加汇报演出的有山东快书《婆媳之间》(长春铁路分局何挺英创作并演出),对口快板《相儿媳》(作者杜金田、王秋良,第一汽车制造厂演出),天律快板《钓鱼》(作者马〓骉、长春铁路分局演出),快板书《浩气长存》(梁吉友创作并演出),单弦联唱《接班》(作者马〓骉,长春铁路分局演出),表演唱《歌唱咱客运三八班》(作者傅风培,长春铁路分局演出),相声《自作自受》(长春铁路分局陈家顶、关春章创作并演出)等节目。经民主评议,市二轻局、公用局、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铁路分局被评为优秀单位。
1980年6月10日至17日,举办1980年春城音乐会。共演出6台音乐专场,包括在人民广场银行门前的万人歌咏大会和三台综合音乐会,一台青少年音乐专场,一台朝鲜族音乐舞蹈专场。有60多个专业与业余单位参加,演员达10200多人。演出110个音乐节目。
1980年,举行长春市业余戏剧交流观摩演出。有二道河子区文化馆的独幕话剧《一台凤凰车》、《钟》,朝阳区文化馆的独幕话剧《道德与爱情》、《小狗汪汪》,宽城区文化馆的小话剧《一万英镑》等5出戏演出了30余场,观众达30000多人次。5个戏均获奖励。《一台凤凰车》由《参花》、《长春演唱》两个文艺刊物同时发表。
1980年11月2日至22日,举行1981年长春市迎春秧歌比赛。第一汽车制造厂、朝阳区保洁大队、二道河子区劳动讲习所、宽城区站前公社、市陶瓷厂、市印刷厂、市回族饭店等30个秧歌队参加比赛。经评奖委员会评比,宽城区文化馆获“秧歌流动红旗”。
1981年4月6日,举办长春市大学生文艺会演。15所大专院校参加演出各种艺术形式的节目90个,其中音乐节目占绝大多数。经评选共有40个节目获奖。会演后,选出3台优秀节目先后参加了吉林省和全国大学生文艺会演。
1981年6月10日至15日,举办1981年春城音乐会。演出大学生音乐专场、朝鲜族音乐舞蹈专场、汽车厂音乐专场、中小学音乐专场、职工独奏音乐会、综合音乐会等50多个单位参加演出的6台110个节目。
1981年9月,举办城区社会青年首次文艺会演。全市有30个街道办事处参加演出。有音乐、舞蹈、戏剧节目56个。其中有38个节目获奖。
1981年10月27日,举行长春市戏剧曲艺交流汇报演出。长春铁路分局,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代表队参加演出。
1981年12月18日,举办为“四化”立功职工业余文艺汇演。历时24天,有84个单位参加,演出12台194个音乐、舞蹈、戏剧、曲艺节目。
1982年6月21日至28日,举行农村业余文艺汇演大会。共演出6台23个节目,评选出12个优秀节目,并推选出二人转《躲帐户》、拉场戏《猪为媒》、黄龙戏《送羊》等,组成两台晚会参加吉林省业余文艺汇演。
1982年8月,举行长春地区首届故事讲演大会。参赛单位有农安、双阳、德惠、九台、榆树县等与市区各文化馆代表队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铁路分局等。
1983年3月25日至26日,举办长春地区故事讲演会。7名演员讲演《抢妈》、《除夕》、《过路的》、《宝塔和金马驹》、《这一天》、《新奇的婚礼》、《俩爸爸》等10多篇故事。
1983年5月7日,举办中、小学“红五月”歌咏比赛。有27所学校参加比赛。
1983年10月23日,举办长春市首届青年业余文艺会演。吉林工业大学、南关区、客车厂等7个单位演出20个节目。
1983年11月,举行长春市1983年中、小学文艺会演。历时一个月。参加演出有77所学校的3300名学生。演出450多个节目,其中97个节目获奖。
1984年5月28日,为庆祝“六一”儿童节,举办长春首届“春芽”文艺表演。参加演出有第一汽车制造厂、驻长部队和省、市机关幼儿园的116名学龄前儿童,共表演20多个小型节目。
1984年8月至9月,举行长春市职工庆祝建国35周年业余文艺调演。历时49天,于9月25日结束。各县、区、局和国营企事业单位的24个演出队,共1200多名职工文艺骨干参加演出24场390个节目。其中创作节目占60%。经评比,选出优秀演出队16个,优秀节目30个。
1985年5月27日,举行长春市第二届“春芽”文艺调演大会。
1986年1月7日至25日,举办长春市首届家庭文艺表演赛。有来自全市各种不同类型家庭,并以家庭为单位表演的轻音乐、相声、杂技、京剧、话剧小品等节目。
1987年5月,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举行1987年长春市小学生课间集体舞比赛。共有18所小学校参赛。市第一实验小学、东北师大附小、铁北二路小学、北安路小学等获“集体表演一等奖”。
1987年7月1日,举办长春市庆“七•一”京剧演唱会,100名京剧爱好者参加演唱会。
1987年7月31日,举行长春市首届幼儿、小学生健康教育文艺会演。有20所小学、幼儿园演出了30多个宣传普及卫生知识节目。
1987年9月19日至21日,举办长春市职工首届戏剧比赛。由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单位演出4个剧种的30段清唱和相声、快板、大鼓等13个曲艺节目。
1988年10月11日,举办纪念长春解放40周年职工文艺汇演。长春铁路分局参加演出的表演唱《春城新貌》、相声《长春好》、快板书《纪念碑下母子情》等节目,得到好评并获奖。
参加吉林省和全国性的文艺会演、调演、比赛活动:
1950年7月3日至7日,吉林省首届文艺竞赛大会在吉林市举行。长春新华印刷厂演出的大鼓《唱集体合同》,长春香烟厂业余文工组演出的集体创作的歌剧《动手动脑》获得创作奖。
1955年11月5日至10日,吉林省第一届职工业余文艺观摩演出会在长春举行。长春市代表团由第一汽车制造厂、营城煤矿、市小五金厂、长春铁路分局、长春电影制片厂等12个单位组成。演出合唱《英雄战胜了大渡河》、《远航归来》,吹奏乐《波罗地海舰队》,舞蹈《跑驴》,琴书《梁祝下山》等18个音乐、舞蹈、戏剧、曲艺节目。长春市土木工程公司武尧年的独唱《俺心里乐的不得了》获一等奖。
1956年营城煤矿创作的《老矿工》(作者:陈易),参加全国煤炭总工会在北戴河举办的煤矿工人业余文艺会演。
1964年5月,在全国20城市职工革命歌曲演唱广播比赛中,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演唱的《汽车工人志气高》(于德成词、刘成福、董军工曲),获创作奖。
1975年5月,长春地区选送榆树县的小吉剧《糟头新人》、双阳县的小评剧《春花向阳》,参加吉林省农村小戏调演,均获演出优秀剧组奖。
1977年3月3日,吉林省独唱、重唱、曲艺调演综合汇报演出在长春市举行。长春地区代表团演出的群口快板《大寨红旗飘万代》、相声《创业好》获创作表演一等奖,并赴北京和各地进行演出。
1978年8月14日,长春代表队共14人参加在吉林市举行的吉林省首次业余器乐比赛会,参赛的单簧管、三弦、唢呐、笛子、二胡、琵琶独奏均获节目奖。
1979年2月18日至28日,吉林省1979年农村业余文艺会演在长春市举行。长春地区演出女声表演唱《实现机械化可真乐死人》(榆树县演出,集体词曲),东北大鼓联唱《老两口夜话》(双阳县演出,作者徐明),二人转《绣锦旗》(农安县演出,作者王福义、咸延秀)、《新媳妇过门》(榆树县演出,作者黎雨),小评剧《送油》(双阳县演出,作者徐明)。经大会评选,双阳县长岭公社长岭大队业余文艺宣传队获先进集体奖。双阳县的小评剧《送油》获综合演出奖。《实现机械化可真乐死人》、《送油》获创作奖。农安县的《绣锦旗》获集体表演奖,郊区的吴淑云、王德明获文艺积极活动奖,市群众艺术馆焦淑芬等获文艺辅导奖。
1982年8月23日至30日,吉林省农村业余文艺会演在长春市举行。长春地区参加的两台节目全部获奖。农安县的黄龙戏《赶集》获创作、演出一等奖,演员李长安、雷志鹃分别获表演一、二等奖;拉场戏《躲帐户》获演出三等奖。双阳县的小评剧《三姑爷》获演出一等奖、创作二等奖,演员翟祯、苏燕燕分别获表演一、二等奖。榆树县的拉场戏《凤凰展翅》获创作二等奖、演出二等奖,演员董艳梅获表演一等奖,单出头《瞧女婿》演员王海云获表演一等奖。
1984年1月15日,吉林省首届小学生“故事大王”选拔邀请赛在长春市举行。长春电影制片厂子弟小学魏巍演讲的《骄傲的公鸡》,获一等奖。
1984年5月,吉林省集体舞比赛在长春市举行。长春市群众艺术馆韩春梅创编的集体舞《希望在田野上》、《金梭银梭》获创作一等奖。长春市朝鲜族代表队获优秀表演奖。长春市朝鲜族艺术馆马文浩创编的集体舞蹈《喔嘿呀》获创作奖。
1984年9月,在全国少年儿童舞蹈比赛中,长春市群众艺术馆韩春梅创编、导演的《小花猫照镜》、《小雪花》、《抽冰猴》均获奖。
1985年5月1日至12日,根据1984年吉林省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签署的文化交流议定书,吉林省政府派一支由四人组成的儿童画展览小组,其中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校学生孙红参加访问,在加拿大期间举行了5次临场作画。
1986年3月20日,长春市业余歌手参加吉林省业余青年歌手比赛,被评为“优秀青年歌手”的有:美声唱法崔英兰,民族唱法刘春梅,通俗唱法高华康。
1986年,长春市选出吉林工业大学幼儿园韩情的《我的世界》,吉林省政府第一幼儿园王小羽的《小白兔爱吃萝卜》,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龙飞的《不倒玩具》,长春客车厂子弟小学麻杰的《鸡蛋真大》4幅作品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第17届国际儿童画展。。
1987年11月,长春市16名少年儿童表演的群舞《小小秧歌队》应教育部邀请赴沈阳参加国际幸福儿童舞蹈邀请赛,邀请赛共有16个国家的少年儿童参加,《小小秧歌队》获三等奖。
1988年,长春市在吉林省首届“希望杯”儿童书画比赛中获少年儿童组绘画奖的有:王米罗的《我的同桌》获一等奖,李岩获二等奖。获幼儿组绘画奖的有:张汝成的《我的同桌》获二等奖,何进的《幼儿园里快乐多》获2等奖,赵贤哲的《驴》获三等奖,王方铭的《春游》获三等奖。获幼儿书法奖的有:张正获一等奖,张巍获二等奖,任婉瑞获三等奖。
1988年10月,长春市郊区大南乡农民画有杨厢的《孵》、杨丽清的《农家乐》、杨彦清的《五彩鱼》等3幅被吉林省推荐参加全国农民画画展。大南乡青年农民刘晓涛的农民画《赛》、青年农民张丽荣的农民画《蒸年糕》等两幅作品于同年11月赴加拿大展出。
四、幻灯 展览 板报 画廊报
幻灯。幻灯,是用光源将绘制在胶片的图像投映于墙壁或银幕上,配有解说词和音乐的一种宣传工具。
1915年民国政府教育部曾规定通俗教育馆应具备幻灯做为讲演的辅助宣传工具。在日伪统治时期,幻灯被新出现的电影技术所取代。东北解放后,尤其是在建国后的50~60年代,随着农村文化馆(站)的建立与发展,幻灯逐步成为常用的有力宣传工具之一。1954年12月,为了鼓励提倡幻灯放映活动,更好地发挥幻灯放映的宣传功能,长春市文化局举办各区文化馆幻灯放映会演,有力地推动了长春市幻灯放映的宣传活动。由于利用幻灯及时地上演配合历次政治运动和一些中心工作与农业科技知识等幻灯宣传片,既有新鲜感又有形象化的讲述,《计划生育好》、《榆树农业跃进誓师大会》、《抗美援朝》、《忆苦思甜》、《农田建设》、《改良土壤》、《新开河养猪事业大发展》等,都很受群众欢迎。同时,还就地取材,绘制幻灯片放映宣传。1956年开展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运动时,双阳县文化馆绘制了《韩恩农业生产合作社》幻灯片,在长春各地经常放映宣传。1964年九台县文化馆为宣传当时生产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和模范人物,创编绘制幻灯片《根治三岔河》、《模范教师潘桂珍》等。同年,在吉林省幻灯演出会上演出受到好评,并获得奖励。
1970年以来,农安县、九台县等为促进幻灯宣传活动的发展,多年来坚持举行幻灯会演总结交流演出经验。
1974年中共长春市委在德惠县召开农村文化工作会议,向全市馆(站)推广农安县文化馆华家公社三队幻灯小组开展幻灯宣传话动的经验。同年,这个幻灯小组为中共长春市委召开的地区宣传工作会议作汇报和示范演出。1979年11月18日,华家幻灯组又赴北京向国务院文化部作汇报演出,介绍开展幻灯宣传为“四化”建设服务的经验,得到文化部和其它省、市领导的赞扬和好评。1973年至1979年华家文化站还举办幻灯制片学习班3次,绘制幻灯片近50余套,演出近300余场次。
1979年以来,绘画幻灯片逐步由正片胶卷所取代。全市85个乡(镇)文化站基本上各有1台三镜头幻灯机。在幻灯制作技术上也有所提高,放映时能光芒幅射,人物奔走,被称为“活土电影”。
农业科技在农村向纵深发展,给幻灯宣传活动增添了新内容。长春市郊区文化局与郊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为解决农民养鸡缺少资金买铁笼的困难,利用幻灯这一形式绘制一套《土法制作鸡笼》的幻灯片(计有70幅),把科学技术知识送到干家万户,广大农民一致感到通俗易懂,简单易学,经济适用。1979年至1988年的10年间,全市各县(区)艺术(文化)馆(站),共举行放映幻灯活动3361次,观众达738339人次。到1988年,全市各文化馆和大部分文化站(室)都有幻灯设备,基本得以普及。
展览。展览活动始于民国年间。长春、德惠、双阳等民众教育馆,多是以壁报形式,进行识字教育,或宣传一些浅近的常识。
东北沦陷期间,日伪统治当局为了推行奴化教育,极力提倡美术作品的展览活动,以“体现建国精神,认清时局,发挥美术的伟力”。
新中国成立后,市、县各级人民政府和文化馆(站)十分重视展览活动,通过画面、照片与实物展出,进行时事政治宣传、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和介绍推广生产技术经验等。
1950年11月,东北人民大学学生在“坚持正课,积极参加抗美援朝运动”的方针下,开展对外宣传展览活动,制作220幅“抗美援朝”图表、漫画等,供给长春市机关、部队、学校进行展览。
1951年8月8日,在长春市文化宫举办“抗美援朝”图画照片展览。内容为6个部分:(一)美帝是中国人民的死敌;(二)美帝侵略朝鲜我们为什么不能置之不理;(三)美帝不仅是中朝人民的死敌,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敌人;(四)怎样认识美国;(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六)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同年,市内各城区、各县文化馆也搜集一批图画照片开展“抗美援朝”的展览活动。
1952年德惠县文化馆举办“镇压反革命”展览,用连环画的形式,揭露和控诉了“反革命分子”的罪恶历史。
1958年在“大跃进”中,为了展示农安县经济发展的形势,举办技术革命展览会。内容有工业、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27个展室,共展出25天,观众达124000人次。同年,长春市郊区举办农业展览,将鸡、猪、鹅等动物标本放在展室,还有粮食塔模型,反映郊区地貌的沙盘及各种版刻画,规模大,制作精美。
1963年在进行“三史”(合作化史、屯史、家史)宣传教育时,榆树县文化馆举办阶级教育展览,每日接待观众达300多人次。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主要领导为展览题词。1965年榆树县政府把地主姜家大院拨给文化馆,建立起社会主义阶级教育展览馆。同年春季,为向广大群众进行阶级教育,农安县文化馆抽调各单位美术人才并邀请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美术教师,举办阶级教育展览会。展览分村史、家史、地主发家史、童养媳、大烟馆、反动会道门、蜕化变质分子、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等8个部分,设13个展室。展出形式包括影片《半夜鸡叫》,阶级教育幻灯片4套,贫农家史录音、石膏雕塑、照片196幅,画面176幅,另有实物286件。这次展览是农安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活动,观众达276000人次。
1978年8月,中共德惠县委宣传部举办在珍宝岛作战中牺牲的杨林烈士事迹展览。展览会展出烈士遗物、照片、图画等。其后又参加吉林省文物联展。观众达50000人次。除此,长春市内各工厂、企业、学校等单位,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也常年坚持举办“技术革新展览会”,内容多是反映本单位先进工作者的事迹和生产技术革新的成就。
1979年,吉林省文化局对文化馆的业务工作明确指出:“要办好展览室”。此后,展览活动的重点逐步地转向艺术品交流性的展览。1983年10月,九台县莽卡满族乡在县文化馆大力支持下,举办农民画展览,展出作品87幅,部分优秀作品被收入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挥笔画江山——九台农民画选》(九台县文化馆主编)一书中。由此,推动了九台县艺术品交流展览活动发展,至1986年共举办书法、绘画、摄影展览128次,展出作品1824件。1987年9月,榆树县文化馆与博物馆联合举办榆树县首届农民画展,展出书法作品91件,农民画53幅。据1988年统计,长春市群众艺术(文化)馆(站)举办展览活动共有187次。其中艺术(文化)馆占47次;文化活动站、分站占31次;国办文化站109次。
黑板报、画廊报。黑板报,是长春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宣传形式之一。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新建起的长春市文化馆,通过黑板报紧密配合生产,对群众进行宣传的同时,也把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加以利用。1949年在市内五商店、长春日报社门前、菜市场、新民胡同、公园阅览室、东北商场门前等处,建立起6个黑板报宣传点,板报内容积极配合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群众的社会主义劳动热情,为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因黑板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新颖别致,已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阵地。
1950年7月末,长春市文化馆为更好地发挥板报阵地的作用,指导街道黑板报办得更好,成立了黑板报委员会。黑板报宣传活动由馆办发展到机关、工厂、企业、学校、部队、街道等齐办,成为长春市最为普及的宣传形式之一。
1951年12月,长春市文化馆将市内各黑板报扩展为画刊形式.并将五商店(今长春百货大楼)北侧的黑板报改作16米长的画廊报,坚持数年,深受广大群众欢迎。1956年4月7日的《长春日报》(第2版)发表了以《发挥街头画报的战斗作用》为题的评论,并配有街头画报的照片。同版上刊登了长春市文化馆美术工作者王文涛、王日诚、宋育鹏、赫英等撰写的《我们办街头画报的几点体会》文章。还报导了《我们喜爱街头画报》的群众反映消息,和胡亚棠以《市文化馆大型街头画报》为题的文章。4月8日《吉林日报》以半版多的篇幅介绍市文化馆创办街头画廊的经验,发表评论文章。文中说:“长春市文化馆办的街头画报很出色,因而受到长春市广大群众的欢迎。他们办画报的经验、创作道路以及创作方法都是值得宣传工作者、美术工作者学习的”。街头画报“这种形式最容易接近群众,因为它是通过画面来通俗、生动地宣传解释我们党的政策的,办得好,会得到非常及时良好的效果。长春市文化馆办的街头画报,就有不少观众把它叫做‘街头大学’”。还刊登了市文化馆的经验介绍并配两幅照片。同年,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宋振庭决定推广市文化馆创办画廊报的经验。此后,在长春市各区及街道形成的“跃进画廊”,生动活泼,一目了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思想性。这一时期,画廊报宣传在各工厂也得到普及,厂区大街两侧,琳琅满目。市内各区都出现了技术革命展览大街,仅南关区在7天时间内就接待184600多人次。1958年,榆树县文化馆开始搞黑板报宣传活动。每7天1刊。内容以宣传政治时事和当地先进经验为主,在形式上是字大文短,标题明显,饰以插图花边,十分吸引观众,行人止步观阅。同年,还出画廊报两期,第一期是转载文化革命和技术革命等内容;第二期是以“新庄乡新气象”为主的内容。由于素材取自当地,战斗性强,效果很好。画廊报在全市、县、镇等广大农村也遍地开花。以本乡的人和事教育并鼓舞当地群众。
“文化大革命”中,画廊报被作为开展“革命大批判”的宣传工具。曾被作为“贫下中农占领上层建筑领域阵地”的典型而闻名全国的德惠县达家沟六家子“板报之乡”,于1966年由几个热爱文学的青年在生产队办起黑板报,他们自己写稿、编辑、抄写,而且定期出刊。黑板报内容主要是:(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向不能经常看到报纸的农民宣传重要新闻和报刊上的重要社论;(二)小评论,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坏人坏事;(三)介绍小知识。内容是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常识。同时也有面向不识字农民的“看图识字”专栏;(四)登载小说和诗歌等文学作品。1974年宣传“小靳庄经验”时,有关文化主管部门将六家子黑板报当做新生事物,向全国广为宣传。同年,吉林人民出版社根据六家子历年来的板报文稿整理编辑出版《板报文选》。1976年,先后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拍摄新闻片和电视专题片。六家子黑板报从1966年创办,至1977年停刊,坚持11年,出刊500期。
1978年以后,橱窗式画廊在全市城、乡(镇)普及。内容大多是新闻和致富之路经验介绍,或摄影、美术、书法、诗歌等作品展览。
五、节庆群众文化活动
在一年一度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旦、春节、元宵节三节里,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秧歌、灯展、游艺等文化娱乐活动,在城乡非常普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年对“三节”期间的文化娱乐活动十分重视,组织安排开展庆祝活动时既重视民族、民俗习惯,又不断地引导群众破除迷信和陈旧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1949年元旦,在长春特别市政府及市社会主义教育队的协助下,全市群众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在胜利区北街、中街、清明、民康、南大经等6条主要街道,组织起700多人参加的6个秧歌队。头道沟区南广、西广等主要街道组织了5个秧歌队,500多人参加。在秧歌队中穿插演唱民歌和表演小型节目,男女老少边歌边舞,怀着劳动人民翻身后无限喜悦心情欢庆胜利。同年2月20日,长春市政府教育局为总结春节文娱活动,召集30多个单位代表组织召开“秧歌座谈会”。会上有关领导指出:“秧歌已成为全市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加的文娱活动”。为促使群众文化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地发展,长春市教育局于同年4月在胜利公园组织了31所学校(其中小学26所,中学5所)参加秧歌竞赛表演。1950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和长春市政府教育局召集讨论开展春节文艺活动的座谈会,根据中央文化部、教育部、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的指示,座谈会明确指出:内容以宣传胜利、面向生产为主;形式应多样化,如利用秧歌、大鼓、说唱、洋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对群众进行教育。在文化馆组织指导下,新式秧歌极为盛行,洗刷了旧秧歌调情逗嬉的低级趣味,并出现了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的形象,挥舞斧头、镰刀、枪支,步伐舞姿自然,美观大方。同时,在“三节”开展群众文化生活中,还另派业务人员深入到农村、工厂、部队、学校,进行辅导和组织演出活动,并帮助创作自编自演的节目。
1956年正值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时期,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农村春节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农村中心任务,运用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鼓舞农民的生产热情。“三节”中除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艺演出外,在群众秧歌的基础上,市群众艺术馆还派舞蹈干部向民间艺人学习东北大秧歌;在继承、发展大秧歌舞的同时,组织业余文艺骨干推广普及新型秧歌,为秧歌这一形式的革新打下了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大喊所谓“过革命化的节日”口号下,群众性的传统娱乐活动全部停止,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演变为“铁梅队”、“潘冬子队”等集体秧歌操,群众文艺活动单调乏味。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长春市人民政府特别重视“三节”娱乐活动,群众文化事业又重新得以复苏。1980年为了活跃新年、春节期间的群众文化生活,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与九台县文化馆举办“东北大秧歌学习班”。学习班注意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做到了既有思想性又有娱乐性。欢庆“三节”时,秧歌活动中不仅有地秧歌、跑驴、旱船、龙灯、大头娃娃、狮子舞、戏曲人物扮相等民间传统秧歌,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各族人民大团结”、“建设‘四化’立功劳”等新秧歌。“高跷”也以崭新面貌出现,使人们耳目一新,深受欢迎。1981年“三节”期间,在长春市各城区举行迎春秧歌比赛会和灯展活动,全市各区锣鼓喧天、彩绸飞舞;彩灯璀璨如长龙般地盘旋于市内几条主要街道。与此同时,秧歌队对“拥军优属”活动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4年成立长春市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决定:要把春节活动搞得丰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并提出发动城乡群众普遍张贴春联,组织秧歌比赛,举办灯展与灯谜汇猜,开展体育活动,教唱革命歌曲,组织文艺演出,搞好年画发行,开展读书活动,把人民群众吸引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来。从此,城乡文娱活动开展得更加广泛深入。长春市工人文化宫从早到晚放映电影和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各县城乡有37个文化中心站,156个文化站,8000个村屯文化室也组织了各种娱乐活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俱乐部和一些大专院校有组织地举行青年集体舞会。元宵节有50个秧歌队在人民广场至长春站前广场表演。晚上,城区主要街道万盏花灯齐放,灯展在站前广场、长江路、杨家崴子、重庆路、西安大路、汽车厂工区、二马路至五马路、东盛路、吉林大街、柴油机厂门前、拖拉机厂门前、八里堡、儿童公园、胜利公园、和顺公园等地举行。据统计,1984年“三节”期间,全市城乡各地共办秧歌1200伙,参加秧歌活动观众达50万人次。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达到了长春有史以来的一个高峰期。
六、广场文化活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城镇离、退休老干部、职工人数的增多,在有领导、有组织的季节性或节日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又出现了自发性的广场文化活动。这种活动已遍布长春市内、郊区和榆树、德惠、农安、双阳、九台等县(市)的乡镇。仅以长春市为例,离、退休老年人已有24万,占全市区人口总数的10%,今后还将逐年增长。目前,不论在白雪皑皑的严冬,还是在炎热酷暑的盛夏,参加户外活动的老年人近20万。占全市区人口总数的8%,显示出了城市中前所未有的“晚晴”文化现象和“晚晴”文化活动热潮。
在这些老年人当中,有老干部、老教师、老科技、老战士、老工人和老文艺工作者。他们都本能地、自觉地在清晨和傍晚,从高楼的居室里走出来,奔向健身的圣地——住宅小区的草坪、绿地,以及宽敞而整洁的广场、公园、林荫深处的活动点。有的观花,有的玩放鸟,有的练气功,有的舞剑,有的打拳,有的跳交谊舞或迪斯科。尤其是在人民广场、地质宫广场、南广场、新民广场和几处公园中,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秧歌、二人转、吹打乐、戏曲清唱等活动更是吸引人,他们通过一舞、一扭、一吹、一打、一唱,不仅是“锣鼓一敲,心里蹦高”,“喇叭一响,浑身发痒”,而且也充分地体现了城市老年人喜悦幸福的心境和对美好前景的向往。
七、出版物
(一)刊物
1950年12月7日,开始由长春市文联编印《抗美文艺演唱材料》,至1951年11月共出37号,刊登大量的剧本、曲艺、歌曲,有力地配合了抗美援朝运动。
195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群众艺术馆的任务和工作的通知中“编辑并推荐适合群众业余艺术活动需要的演唱材料和业务学习资料”的规定,长春市文化局音乐工作组编辑的《长春新歌》改名为《新歌》。
1957年5月,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编辑的《长春歌声》试刊号出刊。
《长春歌声》为双月刊(32开本),内部发行。主要任务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以刊登反映现实生活的各种形式的群众歌曲、电影歌曲、民歌和介绍外国进步声乐作品,以及指导音乐活动的评论文章、音乐知识等为主。试刊号发表《社会主义好》、《婚誓》(于彦夫、雷振邦词,雷振邦曲)、《找县长》(刘忠词、先程曲)、《恋歌》(陶涛词、张士魁曲)等14首歌曲与3首歌词。1958年,经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长春市文化局批准正式出刊双月刊。1963年1月与《演唱材料》合刊,“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刊。1978年5月,经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出版局批准正式复刊,为内部发行,以发表本地区创作歌曲为主。《长春歌声》复刊后,共出刊22期。还出刊了油印刊物《歌词选》16期。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稿件约1万余篇,已刊用各类稿件为523篇。其中创作歌曲351首,创作歌词32首,小型乐曲18首,音乐评论15篇,音乐知识17篇,辅导讲座7篇,电影歌曲16首,民歌5首,外国歌曲12首,二人转音乐5篇、教学体会文章3篇,简讯4条,音乐活动照片3幅,其他文章18篇。
1963年《长春歌声》与《演唱材料》并刊,定名为《长春演唱》,双月刊,内部发行。1964年改为《演唱材料》印发。每年编辑4至6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编印。1972年恢复《长春演唱》。该刊的任务是为了丰富加强群众艺术活动内容,配合中心工作,发动广大工农群众进行业余创作,反映工农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以发表工农群众业余创作文艺演唱作品为主。1978年5月与《长春歌声》分刊。《长春演唱》于1983年停刊。
1983年初,《长春演唱》与《长春歌声》合刊,编辑综合性的通俗文艺内部刊物,定名为《长春文娱》,共编辑3期。同年4月,《长春文娱》改为4开4版《长春文艺报》(半月刊),每期印数0.1万份,共编印11期,于1984年底停刊。
《希望的摇篮》是综合性少年儿童文学艺术报,创刊于1986年6月1日,由吉林省群众艺术馆与长春市群众艺术馆联合主办,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编辑部具体承办,经吉林省新闻出版局正式批准。该报为月刊,每期无偿赠阅发行0.2万份。《希望的摇篮》以充分发挥中、小学生文学艺术才能、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创作能力为宗旨,从而配合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全面地开发少年儿童智力。1988年起,吉林省群众艺术馆撤出,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与长春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由长春市文化局副局长王忠志任主编。《希望的摇篮》在进一步提高报纸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多方面的疏通发行渠道,采取以收代支、以报养报的措施,发行数量高达8万份,并由月刊改为半月一期。该报编辑部还利用盈余资金开展了中、小学生作文大赛、环境保护征文、绿化春城征文、硬笔书法大赛、少年儿童夏令营等活动,同时编辑出版了《少年儿童优秀作文精选》、《希望集》、《摇篮集》、《绿化征文优秀作品选》等专集,约28万字。该报自创刊以来,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文化部少年儿童司司长罗英和原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强晓初,中共长春市委领导及全国著名作家、教授公木,香港著名诗人叶玉超等均为本报题过词,并在全国少年儿童报刊评比中荣获栏目铜牌奖。
(二)歌曲集、画册、演唱材料
1957年6~12月,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出刊《活页歌选》共3期,每期发表6~8首歌曲。同期,出刊内部发行的《歌词汇刊》(季刊)4期。
1958年9月,编辑《国庆节推荐歌曲》(活页歌选),发行20万册。同期,编辑《歌唱总路线》、《歌唱大跃进》歌曲专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6万册。
1958年编印《演唱材料》:《休想在中东逞霸天》、《人民公社好》等5个专辑。
1959年7月编辑《儿童歌曲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0.6万册。
1959年11月编辑《集体舞选》,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万册。
1959年编辑《新年、春节演唱材料》,由长春市新华书店筹建的长春市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0年2月编辑《长春歌曲选》,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0.65万册。
1960年10月编辑《音乐创作辅导》,共6期,选印各地音乐刊物发表的有关歌曲创作方面的指导文章100多篇。
1960~1961年,农安县文化馆编辑《巴吉垒诗歌选》、《巴吉垒民歌选》,分别由吉林省文化局和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62年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与长春市文联合编《红岩演唱集》。
1963年编辑《歌唱雷锋歌曲专集》活页歌选,发行30000册。
1964年编印《秧歌曲》,收集8首秧歌曲,供基层选用。
1965年9月,编印《抗美援越歌曲集》活页歌选。
1965年11月,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与团市委、市文联联合编印《歌唱王杰》活页歌选,共收集12首歌曲。
1965年,编印出刊《演唱材料》第4期至第6期。
1966年3月,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与市文联联合编印《学习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活页歌选,收集10首歌曲。
1966年10月,编印《亿万人民齐声歌唱毛泽东思想放光芒》活页歌选。
1967年编印《毛泽东思想歌曲集》活页歌选。
1968年2月20日,“造反派”组织编印《庆祝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成立歌曲集》活页歌选,收集了《欢呼毛泽东思想伟大胜利》、《松花江畔一片红》、《青山绿水换新天》等9首歌曲。
1972年11月,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将长春地区“征集歌曲试唱会”的歌曲选出12首,编印《长春创作歌曲选》活页歌选。
1973年12月,编辑《长春创作歌曲选》,收集20首歌曲,发行0.5万册。
1974年2月,编印《“批林批孔”歌曲选》活页歌选。收集《誓把“批林批孔”斗争进行到底》等3首歌曲。
1975年12月,由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组织“三结合”编选小组编辑《长春创作歌曲选》,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6年3月,编印《不获全胜决不下战场》等3首歌曲,下发至各单位。
1977年4月,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与团市委宣传部共同编辑《向雷锋同志学习歌曲选集》,辑入《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雷锋好榜样》、《八月十五月儿明》等8首歌曲。
1980年编辑《曲艺论集》分上、下两册,印发0.25万册。
1981年4月,编辑《歌曲十二首》,以流行全国的电影歌曲和独唱歌曲为主,发行7万册,在东北三省销售。同年6月,编辑10辑《电影流行歌曲》。
1983年1月5日,长春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编辑《长春文艺》(创刊号)正式发行。
1983年编印《长春征文选》,印发0.3万册。从本年业余创作的千余件稿件中,选出小说15篇、散文15篇、诗14首、戏剧3篇、歌曲10首。
1983年,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与市计划生育办公室合编《计划生育文艺专辑》,印发0.5万册。与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合编《人民防空文艺专辑》,印发0.2万册。
1983年,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与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共同编辑二人转《新说口集》,印数1万册。
1984年编印《文化简讯》(4开4版)3期,每期印数1万份。
八、社会服务
(一)“以文补文”事业
1978年在全国开展“以文补文”的事业以后,长春市开展此项活动起步最早的是二道河子区文化馆。为适应广大工人群众对科技文化知识的需求,曾多次举办科技培训班。由于参加培训的人员越来越多,为解决继续办班经费的不足,他们采纳试行适当收取学费的办法,不但保证了办培训班的经费,还为文化馆补充了事业费的开支,使得馆内各项业务活动也较前更为活跃。此后又开办了文化补习、缝纫、外语、烹调等培训班活动,为全市文化馆开展“以文补文”、进行有偿服务开创了新路。1980年8月,吉林省文化局在长春市召开全省城区文化馆馆长座谈会,在会上肯定并推广了二道河子区文化馆开展“以文补文”有偿服务活动的经验。
1983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宣部、文化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城市、厂矿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指出:“有些群众文化活动,可以适当收费,以补助活动经费的不足”。从此,全市群众文化单位改变了单纯服务的方式,逐步转化为有偿服务,以商品形式向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文化市场日渐形成。1985年11月4日,长春市文化局召开市、县(区)文化部门“以文补文”座谈会。长春市、县(区)有12个艺术(文化)馆,每年拨经费65.1万元,1984年开展了10多个项目、几十种“以文补文”活动,纯收入达160万元。1985年,仅前10个月又收入110万元,一年收入相当于国拨经费的163%。宽城区文化馆自1980年至1988年,开展“以文补文”活动纯收入达580万元,增加了设备,改善了工作条件。1987年他们将“以文补文”的收入在使用和分配上用于事业的发展,举办了“老年书画展览”、“少年儿童书画展览”和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长春市朝鲜族艺术馆迁移新馆一年多时间,利用“以文补文”的收入装璜了舞厅,建起了台球游艺室和录像室等。德惠县文化馆坚持走“以文补文”之路,采取“馆外经营多路进财,馆内活动丰富多采”的办法,用“以文补文”的收入办起照相馆、美术服务部、电视录像厅等,为活跃群众文化举办了文艺会演、各种展览等活动。还为边岗乡、达家沟、万宝山等镇文化站购买照相机、桌椅等。
(二)文化娱乐市场
长春市的文化娱乐市场兴起于198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文化馆、影剧院等文化事业单位相继开展了有偿活动,并使文化事业单位结构发生了相应地变化,长春市文化娱乐市场也随之逐渐地建立与发展起来。在市内国家兴办的文化事业、企业单位,大多数都积极地参与了文化娱乐市场活动,并且逐步地成为文化娱乐市场的主导力量。同时,在社会上一些非文化单位也开办了经营性的舞厅、录像厅、书屋(摊)、文化茶座和游乐场所等,一大批集体经营或个体经营的小剧场、小书店、台球室、电子游艺室、书曲茶社等也应运而生。从此,长春市文化娱乐市场活动形成了小型多样、方便灵活、穿街越巷的活跃局面,既补充了国办文化事业上的不足,又增添了长春市文化娱乐市场群众业余文化的新内容。
为加强对文化娱乐市场的管理,1984年1月10日,中共长春市委成立了“长春市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由中共长春市委副书记范业本兼任主任,办公室设在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委员会下设3个办公室,其中演出、舞会管理办公室,由市文化广播局负责。演出舞会管理办公室工作任务主要是审批、管理舞厅演出场所,审查考核培训民间艺人、歌手和伴奏人员等。1984~1987年,该办公室与长春市演出经理公司合署办公。至1988年初,又与市演出经理公司分开,独立办公,采取多项措施,制订规划与管理条例,逐渐地对文化娱乐市场进行正规化管理,为建立长春市文化市场管理处进行筹备工作。据1988年统计,在长春市文化娱乐市场兴办的文化服务场所中,舞厅有62个,书画销售摊(室)、录像放映厅各有200余个,电子激光、台球游艺厅有100余个。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上下年限为1881至1988年,从机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化等方面记述了长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