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藏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6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藏书
分类号: G253
页数: 15
页码: 437-451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19年~1988年长春市图书馆藏书情况。
关键词: 图书馆 藏书 长春市

内容

长春市及所辖各县(市)早期的藏书分公家藏书与私家藏书两种。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来源主要是接受捐助和购买。1919年建立的榆树县图书馆,所藏的新旧图书,分购置、捐助、寄存三种。1919年10月31日,经由榆树劝学所转交存“种榆书院”的古籍书250套。其中有;《通志堂》80套、《资治通鉴》20套、《正谊堂》16套、《朱子文集大全》8套、《史记》4套、《十一经言训》3套、《吉林通志》10套、《清皇经解》9套、《方舆纪要》8套、《郡国利病》4套、《左传注疏》6套、《礼记注疏》4套、《孟子注疏》2套、《仪礼注疏》2套、《周易注疏》2套、《公羊注疏》2套、《谷梁注疏》2套、《小学集注》3套、《四库集注》1部5套、《钦定记义疏》4套、《钦定周礼》3套、《钦定春秋》3套、《御纂周易折中》1套、《钦定术经》2套、《四书参注》1套、《钦定诗经》1套、《前汉书》3套,另有各种教课书8572本。到20年代初,榆树县因财政经济困难,图书馆除仅存的旧日书籍外,新闻报纸片纸皆无。1924年4月,图书馆和县通俗教育讲演所合并,改名为榆树县通俗教育馆后,又增加了原通俗教育讲演所的古今书籍数10种、新闻报纸10种。据1928年8月统计,馆内共有教育画20张,古籍书170种,新闻报纸15种。
  1925年农安县成立通俗教育图书馆。藏书有儿童、修养、子史、杂记、小说、教育等6类,共351卷。报纸有《盛京时报》、《东三省报》、《吉林省报》、《吉林通俗报》、《泰东日报》等。
  1928年长春县(今长春市)在公共图书馆设立之前,已有私人收藏的古籍。据《长春县志》载:“长春私家藏书惟有董氏名耕云字话年稽古山房及逯息园两家所庋的书籍,约分经史子集等多类”。董耕云在自编的藏书目录前言中称:“积十余年之力始得裒集是书,乃构藏书之室”。这些图书成为当时长春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由吉长道尹孙其昌和长春县长张筱斋发起募捐,由当地绅商捐募了哈洋2.12万元,采购并捐赠了新旧图书1500余种,15000余册。于1929年成立了长春县图书馆筹备处,1930年9月正式开馆。该馆所需经费由市政公署支付,全年经费仅哈洋3900元,无力购买新书。据《长春县志》(卷六)载:1930年长春市公立图书馆藏书总计145种,其中:经部18种、史部34种、子部39种、集部29种、杂部25种。这批藏书“皆由北平等处购来,版间有珍贵典雅者,并委有专人经理。文萃攸关,自当重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本侵略者为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对各图书馆的藏书实行严密控制,大量焚毁或封存馆藏中有悖于日本侵华政策的书籍。1936年6月,“地方负责机关”曾前往“新京特别市立图书馆”,对该馆的藏书逐册进行检查,“计共检出96种共350册,其内容多违反王道国家思想,故命该馆将此项书籍封锁,禁止阅读之”。①
  1937年12月,原“满铁图书馆”与“新京特别市立图书馆”合并时,原“满铁图书馆”藏书45255册。据伪满洲国《吉林省公报》(1940年第1116号)统计:1939年,分馆藏书18534册,总馆藏书49010册。榆树县立图书馆藏书2988册,农安县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馆2128册,德惠县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馆1431册。到1943年至1944年间,“新京特别市立图书馆分馆”藏书为21000册,加上总馆藏书数,总计为60000余册。是时,依照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的办馆方针,馆藏以日文书籍为主,重点在于搜集和保存大量有关中国,特别是东北、中苏边境、中蒙边境地区资源情报资料;朝鲜、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在其总藏书中,中文书籍仅有2000册,占总数的1/30。
  由于“官制文化”对图书馆的控制,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伪满政府财力匮乏,致使各图书馆的藏书均受到影响。这一时期,“新京”法政大学、“新京”医科大学、“新京”工业大学、“新京”畜产兽医大学、“新京”女子师道大学等高等学校虽均设图书馆,但藏书总数仅有数万册。1944年,榆树县立图书馆因遭火灾,馆舍与藏书全部烧毁。农安县民众图书馆因经费日窘,购书费已属绝望,馆内藏书仅存1350册。
  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后,国民党长春市政府接收了总馆和分馆。时有藏书80000册,其中总馆60000余册,分馆20000余册。1946年4月14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一度解放长春,图书馆被中共东北局所属的《东北日报》社接管。同年5月23日,国民党军队进驻长春。民主联军在作战略转移时,为避免图书馆遭受损失,运走图书30000余册。据国民党1946年8月2日《中央日报》载:东北民主联军撤退时,“将馆内重要书籍完全运走,如四部丛刊、图书集成、万有文库、经子史集等等,此外尚有日文成部辞书百余种,计达3万余册,其中,中文书籍约占三分之二”。另,苏联红军撤退时,亦运走西文书300余册。
  1946年8月,图书馆改名为吉林省立长春图书馆,并于8月15日至10月,总馆和分馆先后正式开馆。时有藏书79000余册,其中:中文图书20511册,西文书2695册,日文书56136册;日文书中有关东北资料7400册。据1946年10月8日的《新生报》载:“10月又由沈阳购进图书200余册;同年11月,又购进大批儿童读物。并于分馆开辟一个儿童阅览室。”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吉林省立长春图书馆由东北财经委员会接收。同年12月,改名长春特别市立图书馆。1949年2月,该馆购入了大批图书、刊物,并订购40余种报纸。这一时期,因图书馆归属不当,在被东北财经委员会接管期间,单纯从财政经济方面的需要,组织人力挑选有关东北地区财政经济方面的图书资料,并于同年3月被东北财经委员会运走有关经济方面的日文书118箱,约15000余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人民政府对图书馆事业十分重视,坚决贯彻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积极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服务的方针。作为长春市藏书中心的长春市图书馆,采编了中、日、西文书60000余册,分编新书万余册;为补助新书之不足,审查了日文的自然科学图书2200余册,以供读者阅读。在及时清理旧有藏书的同时,努力添购儿童读物、工农通俗读物、生产技术读物,以及普通报纸、杂志等。为了抢救和保存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并使流散在废纸旧书市场上有利用价值的图书免遭损失,于1953年5月15日《长春日报》上刊登了《长春市立图书馆征集图书启事》。此次收购了古籍线装书5445册,使馆藏得到充实。到1953年末,长春市图书馆的藏书数从1949年的68527册增加到157966册。1955年8月10日,吉林省文化局以(55)文字第27号文,转发中央文化部《关于加强与改进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指示》。《指示》中规定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中的第一条是:“收集、保藏并积极利用图书、杂志、报纸和其他出版物,向广大人民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并使人民获得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之后,长春市文化局颁布了《关于改进图书馆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图书馆工作的方针和任务。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同年5月,中央文化部召开了全国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指出公共图书馆同时承担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广大群众服务两项任务。据此精神,长春市图书馆调整了藏书的重点,即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下,既考虑到长春市工农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主要收藏地方资料的同时,也照顾到社会各种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同年,农安、德惠、榆树等县,均在原县文化馆图书室的基础上,改建为独立的图书馆。并根据省文化局在《关于县(市)图书馆筹建工作情况与进一步加强建馆工作的指示》中规定的县级图书馆的方针任务,以农民为重点,积极采购和收集为农业生产和科研服务的有关书刊。1956年10月,在长春市成立吉林省图书馆筹备处。从1957年开始,筹备处分别派人赴关内各地搜求、采购书籍。其间,除购买到建国后出版的300余种期刊和重点报刊外,还接受了辽宁、北京、上海、南京、重庆、大连、长春等省、市图书馆支援的部分书刊。其中:辽宁省图书馆支援了旧日文刊物20000余册、日本影印本《大清历朝实录》一部,计112函1222册,北京图书馆支援了线装书10000余册,以及早期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等,上海图书馆支援了线装书20000册,南京图书馆支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版的平装书50000册、线装书30000册及部分统计资料、年鉴,重庆图书馆支援了东北沦陷后期出版尚未发行的罗振玉考古研究方面的著作共231种,1162册。长春市图书馆支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图书5000余册。除此,还从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苏州、扬州、成都、重庆等地的古籍、古旧书店购得一批书刊资料,包括古籍善本、旧平装书、旧期刊、地方志及地方性资料、碑帖、图谱等。
  1957年,长春市有高等院校6所,这些院校图书馆藏书总数近200万册。主要集中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东北人民大学(后改为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地质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长春兽医大学、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也都根据各自校内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积极入藏专业性较强的书刊资料。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古籍,日本问题书刊资料和外文书刊共1100000册,东北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外文书刊等,共425000册。
  1959年8月21日,吉林省商业厅和省文化局下发《关于在废纸回收中请注意抢救有价值图书资料的联合通知》。长春市文化主管部门接此通知后,于9月1日至20日间,在二道河子、朝阳、宽城三个区的废品收购站中,抢救了15000册图书资料。“其中包括:(1)根本不应回浆的国内外出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著作和有关的政治书籍,如列宁的《论国家》、《进一步退两步》(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49年出版);毛泽东著作《论联合政府》(东北书店1947年.1949年出版)、《论领导方法》(1949年再版)等多种;(2)具有保存和参考价值的有关政策法令和重要历史文献,如《土地改革学习文件》等;(3)有关地方资料的文献,如《吉林地理》(吉林省教师进修学校编)、《东北边防形势论》(汪宇平著,中外时事研究社1946年版)等;(4)属于机密文件的内部资料,如《整党建党文件》、《第五届东北司法会议文件》、《检查业务参考资料》、《二三一工厂企业管理经验》等;(5)其他文学方面,如《草原》(契珂夫著,读者出版社1947年版)、《现代中国小说选》(伪满康德六年出版)等,有些是过去出版,现在很少见到的图书资料。”①此次抢救图书资料的工作,曾受到吉林省文化局的表彰。
  1962年3月,吉林省文化局以(62)文群字第4号文下发的《吉林省地区市、县图书馆长座谈会纪要》指出:“为了加强图书的补充工作,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读者的需要、出版发行和馆藏情况,根据图书馆的方针、任务,结合本市、县的生产、科学研究需要,本着勤俭办馆的原则,经常地补充书刊。”同年6月,长春市图书馆开始对馆藏中文新书进行清点,至12月,共清点图书30万册。1964年6月,吉林省文化局又以(64)文群字第13号文件,发布《县(市)图书馆工作基本规则》,对县级图书馆采购图书的原则作了规定。到1966年初,各图书馆的藏书量均有增长。其中:吉林省图书馆藏书总量达125万册;长春市图书馆藏书约80万册;农安县图书馆藏书量从1959年的11500册,增加到55092册。其他县(区)图书馆也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春市及各县图书馆的藏书建设由于动乱的影响,大多数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1967年,“三军清查办公室”从长春市图书馆拿走图书近千册,其中一部分是伪满洲国的资料和伪满政府公报一套。榆树县图书馆藏1.7万册,只残存8000余册。农安县图书馆6万余册图书全部毁损。1973年,长春地质学院图书馆的26000册社会科学图书被当作废纸卖给造纸厂化成纸浆;吉林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电力学院图书馆和吉林财贸学院图书馆也分别损失藏书10万余册、4万余册、5万余册。1976年3月,为了支援农业生产和开展农村读书活动,长春市图书馆将馆藏复本量较大的农业技术书和文学作品等4256册,捐赠给榆树等县的农村生产队图书室。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6月,经长春市文化局批准,将馆藏复本书233种,901册,赠送给农安县图书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市及各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对图书馆事业较为重视,大多数图书馆的购书费和藏书数有了一定的增长。
  1982年3月,长春市图书馆受吉林省文化局委托,编写的《吉林省县(市)图书馆工作条例》在吉林省公共图书馆会议上被讨论通过。同年11月,长春市图书馆又派员参加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在北京召开的“图书馆藏书建设研讨班”,为期40天。1983年开始,长春市图书馆将长期陈放的旧日文图书和“文化大革命”资料进行了整理、分类、编目、上架,共整理出旧日文图书5万余册,“文化大革命”资料4万余份,装订成780册。“文化大革命”中的资料,在整党工作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同年,又贯彻文化部1982年12月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使长春市图书馆更加明确了藏书原则、范围、计划和方法。到1988年,基本上形成了综合性和地方性相结合的藏书体系,万以收藏日伪统治期间遗留下来的“伪满地方文献”为特色。
  1988年,长春市图书馆共藏书1062000册,其中:古籍5300册(古籍善本书2000册)、新籍1009000册,其中:哲学类126000册,社会科学类518000册(含文学艺术类272000册)、自然科学类310000册、综合性图书55000册。在藏书总数中,外文图书14000册,期刊2000余种。
  吉林省图书馆藏书2375000册。其中:古籍370000册(古籍善本书24000册)、新籍2005000册,其中:哲学类31000册、社会科学类849000册(含文学艺术类401000册)、自然科学类623000册、综合性图书502000册。在藏书总数中,外文图书442000册。
  设置在长春市的高等院校图书馆藏书最多的是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1988年藏书总数为200余万册。其中:中文现代图书约百万册,中文古籍38万余册。古籍中有珍善本1200余种(明版书800余种,清代禁毁书数十种,抄本近百种);丛书2000余种,诗文集5000余种,地方志2000余种。日文图书10余万册,西文图书8万余册,俄文图书12万余册。中文期刊合订本12万余册,外文报刊合订本8万余册。
  吉林大学图书馆藏书总数为190余万册。其中有中文图书约120万册,外文图书47余万册。在34万册的线装书中有善本古籍3900余种,34000余册,其中,元版29种,明版1097种,线装书库收藏有地方志3500余种,4000部,宗谱近千种,台湾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共1500册。该馆还收藏有沙俄时代东清铁路局的《亚细亚文库》,总计3937种,4078册(其中俄文2024种,2075册);原“满铁哈尔滨图书馆”收集的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的《满洲文库》、“满铁资料图书”,多为国内孤本或罕见本。该馆还根据国家教委指定设立了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外国教材中心图书室”,由国家统一引进外国各类高等学校教材和教学资料,共有英、日、俄、法、德等语种教材8000余种,10000余册,供东北地区高校参考使用。
  在吉林省及长春市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和部分科研单位图书馆所藏的多种古籍善本书都是馆藏书籍的珍品。1979年8月至9月,吉林省古籍善本鉴定小组和中央及东北地区古籍善本编目小组先后检查了长春市图书馆古籍善本鉴定及编目工作。经整理鉴定,被选入《全国古籍善本总目》的善本书116种,2629册。
  长春市图书馆馆藏古籍善本书
  目录
  《大唐开元礼一百五十卷》(唐)萧嵩等撰,清初抄本。
  《孟子集注大全十四卷》(明)胡广等辑,明刻本,存卷六、七。
  《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明初刻本,存卷四十二。
  《古今历代十八史略二卷纲目一卷》(元)曾先之撰,元刻本。
  《唐宋白孔六帖一百卷》(唐)白居易、(宋)孔传辑,明嘉靖刻本。
  《世说新语》(宋)刘义庆撰,明凌刻四色套印本,存卷五至八。
  《道德经二卷》(宋)苏辙注,明闽刻本朱墨套印本。
  《新刻琐言摘附一卷》(明)胡文焕篡,明万历二十一年刻本。
  《诸儒奥论》明万历刻本。
  《东坡志林五卷》(宋)苏轼撰,明闵刻朱墨套印本。
  《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撰,明嘉靖十三年晋藩虚益堂刻本。
  《空同诗选》(明)杨慎选,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闵刻朱墨套印本。
  《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闵刻三色套印。
  《读风臆评》(明)戴君恩,明万历四十六年闵刻朱墨套印本。
  《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十二卷》(唐)王冰注,明嘉靖赵府居敬堂刻本,存卷一至十。
  《太玄经十卷》(汉)杨雄撰,(明)赵如源阅校,明天启六年书坊刻本。《陶学士先生文集二十卷》(明)陶安撰,张枯校编。明弘治十三年刻本。
  《柳柳州文钞七卷》(唐)柳宗元撰,(明)茅坤选录。明阂刻朱墨套印本。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乐韶凤等奉敕撰。明洪武八年官刻本。
  《六臣注文选六十卷》(梁)萧统撰,(唐)李善等注。明中叶刻本。
  《春秋四传三十八卷》明初刻本。
  《重订婴童百问十卷》(明)鲁伯嗣撰,王肯堂订。明天启间聚锦堂刻本。
  《山堂肆考二百二十八卷补遗十二卷》(明)彭大翼撰。明万历四十七年文新堂刻本。
  《放翁题跋六卷》(宋)陆游撰,(明)毛晋订。明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
  《资治通鉴》明成化九年二月十六日序。
  《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补遗六卷》(唐)元祯撰,(明)马元调校。明万历刻本。
  《渭南文集五十卷》(宋)陆游撰。明汲古阁刻本。
  《昌黎先生全集考异四十卷外集十卷集传遗文二卷》(唐)李汉编,(宋)朱熹撰,(明)朱吾弼重校。明万历三十三年刻本。
  《宋元通鉴一百五十七卷》(明)薛应旗编,陈仁锡评阅。明天启六年刻本。
  《大明会典一百八十卷》(明)李东阳等纂修,明末刻本,存卷二十一、二十六至二十八、八十二至九十九。
  《天中记六十卷》(明)陈耀文撰,屠隆校。明万历二十三年刻本。
  《温疫论二卷》(明)吴有性撰,明祟帧十五年吴郡书业堂刻本。
  《宣和博古图录三十六卷》(宋)王黼等撰,明万历十六年泊如斋重刻本,存卷十三至二十。
  《庄子通十卷》(明)沈一贯撰。明万历十六年刻本,存卷一至四、七至十。
  《栾城集五十卷》(宋)苏辙撰,明嘉靖二十年蜀府活字本。
  《历代捷录全编八卷》(明)顾充著,陈继儒订。明天启刻本。
  《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宋)司马光撰,明崇帧二年刻本。存卷一至二十四。
  《春秋左传》明万历四十四年闵刻朱墨套印本。
  《小学图》(宋)朱熹编,明万历三十七年刻本。
  《五雅四十一卷》(明)郎奎金编,明天启六年郎氏堂槛刻本。
  《庄子翼八卷阙误一卷附录一卷》(明)焦竑撰,明万历十六年刻本。
  《老子翼三卷》(明)焦竑撰,明万历十六年刻本。
  《重修阙里志十二卷》(明)孔贞丛修,明末刻本。
  《皇明大政记三十六卷》(明)朱国帧辑,明崇帧五年刻本。
  《四六云蒸八卷》明万历三十三年锦绣堂刻本。
  《六子全书六种六十卷》(明)顾春辑,明嘉靖十二年覆刻世德堂本。
  《方氏墨谱六卷》(明)方于鲁撰,明万历十六年方氏美荫堂刻本。
  《集录真西山文章正宗三十卷》’(宋)真德秀编,明末刻本。
  《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附录一卷拾遗一卷》(宋)梅尧臣撰,明正绝刻本,存卷四十一至六十。
  《李文公集十八集》(唐)李翱撰,(明)毛晋订。明汲古阁刻三唐人文集本。
  《李素兰风月玉壶春杂剧一卷》(元)武汉臣撰,明万历刻本。
  《少微通鉴节要五十卷》(宋)江贽编,明正德九年司礼监重刻本,存卷一至三十六。
  《启隽类函一百卷目录九卷》(明)俞安期汇编,明万历四十六年刻本,存卷一至三十、目录三卷。
  《汉隶字源六卷》(宋)娄机辑,明汲古阁刻本。
  《小尉迟将闢将认父归朝杂剧一卷》明万历刻本(与《李素兰风月玉壶春杂剧》合一册)。
  《石门题跋二卷》(宋)德洪撰,(明)毛晋订。明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木。
  《容斋题跋二卷》(宋)洪迈撰,(明)毛晋订。明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
  《却扫编三卷》(宋)徐度撰,(明)毛晋订。明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
  《风骚旨格》(唐)齐巳撰,(明)毛晋订。明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
  《古今万姓统谱一百四十六卷附氏族博考十四卷》(明)凌迪知编,凌述知、吴京校。明万历刻本。
  《春洒堂文存一卷》(明)周容撰,清抄本。
  《学圃斋随笔》清末抄本。
  《心史箧》(宋)郑恩肖撰,清抄本。
  《遗箧录一卷》(清)秦宝朗编,清末抄本。
  《墨岑遗稿》(清)张宗苍撰,清抄本。
  《屈庐文稿》(清)郑知同撰,清末稿本。
  《张氏类经三十二卷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明)张介宝类注,清嘉庆四年萃英堂刻本。
  《(重修)汾阳县志十四卷卷首图》(清)(重修)戴震纂,李文起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刻本。
  《在璞堂吟稿一卷》(清)方芳佩撰,清乾隆十六年家刻本。
  《西村诗草二集》(清)蔡奕璘著,清乾隆宁俭堂刻本。
  《隶篇十五卷续十五卷再续十五卷》(清)翟云升撰,清道光十八年刻本。
  《通俗编三十八卷》(清)翟灏撰,清乾隆十六年无不宜斋刻本。
  《芝龛记传奇》(清)董榕撰,清道光二十二年补刻本。
  《广灵县志》(清)郭磊纂修,清乾隆十九年刻本。
  《桃花泉奕谱二卷》(清)范世勋撰,清嘉庆二十一年锡山浦开宋刻本。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一百二十卷》(清)陈邦彦等编,清康熙四十六年内府刻本。
  《西湖志四十八卷》(清)李卫等纂,清雍正十三年刻本两淅盐驿道库藏板,明史清殿板。
  《增订广舆记二十四卷图一卷》(清)陆应阳原纂,蔡方炳增辑。清康熙五十六年聚锦堂刻本。
  《佩文斋书画语一百卷》(清)孙岳颁等奉敕撰,清康熙四十七年内府刻本。
  《江左十五子诗选十五卷》(清)宋荦选,清康熙四十二年刻本。
  《佩文斋泳物诗选四百八十六卷》(清)王虨等编,清康熙四十五年内府刻本。
  《报恩缘二卷》(清)沈起风撰,情乾隆沈氏四种本。
  《金石图四卷》(清)褚峻摹图,牛连震补说。清乾隆八年刻本。
  《医林指月十二种》(清)王琦辑,清乾隆三十四年刻本。
  《御选唐宋文醇五十八卷》(清)乾隆敕编,清乾隆三年内府刊三色套印本。
  《纪元通考十二卷》(清)叶维庚撰,清道光八年钟秀山房刻本。
  《说文真本十五卷》(汉)许慎撰,(宋)徐铉校。清汲古阁北宋本校刊。
  《六艺纲目》(元)舒天民撰,舒恭注,赵宜中附注。清道光三十八年东武刘氏嘉荫簃刻本。
  《春明梦录七十卷》(清)孙承泽著,清乾隆十三年刻本(古香斋袖珍板),存卷二十二、四十八至七十。
  《(重订)古文雅正十四卷》(清)蔡世远编,林有席评。清乾隆四十二年石竹山房刻本。
  《昌言集二卷》(清)顾存仁撰,清乾隆五十八年刻本。
  《文房肆考八卷》(清)唐秉钓撰,清乾隆四十三年竹映山庄刻本。
  《四漠诗话四卷》(明)谢榛著,(清)胡曾校订。清乾隆十九年耘雅堂刻本。
  《御制泳左传诗二卷》(清)高宗弘历撰,清乾隆内府刻本。
  《画禅室随笔四卷》(明)董其昌撰,(清)董绍敏重校。清乾隆三十三年云间金文达刻本。
  《施注苏诗四十二卷》(清)邵长蘅等删补,冯景续注。清康熙三十八年宋氏刻本。
  《晚邨先生八家古文精选》(明)吕留良编,清康熙四十三年吕氏家塾刻本。
  《庚子销夏记八卷》(清)孙承泽撰,清乾隆二十六年鲍氏原刻本。
  《中晚唐诗叩弹集》(清)杜诏、杜庭珠集,清康熙四十三年采山亭刻本。
  《鸿雪因缘图记》(清)麟庆撰,清道光二十九年凝香室扬州重刻本。
  《诗经叶音辨讹八卷》(清)刘维谦撰,清乾隆戊午(三年)寿峰书屋刻本。
  《袁文笺正十六卷补注一卷》(清)袁枚撰,石温玉笺。清嘉庆十七年精刻本鹤寿山房藏版。
  《学道编一卷》(清)黄琇著,清乾隆三十八年成德堂刻本。
  《古逸丛书》(清)黎庶昌辑,清光绪十年(甲申)遵义黎氏日本东京使署景刊本。
  《阳春白雪八卷外集一卷》(宋)赵闻礼选,清道光九年秦氏享帚精舍刻本。
  《李元宝文集六卷》(唐)李观撰,陆希声编。清嘉庆二十三年石研斋刻本。
  《分甘馀话四卷》(清)王士桢撰,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
  《善卷堂四六十卷》(清)陆繁弨撰,吴自高注。清乾隆庚寅(三十五年)亦园刻本。
  、《居易录三十四卷》(清)王士桢撰,清康熙刻本。
  《昭代丛书甲集五十卷乙集四十集》(清)张潮辑,清康熙三十六年刻本。
  《五经文字三卷九经字样一卷》(唐)张参撰,清乾隆五年丛书楼刻本。
  《梁登庸印谱》(清)梁登庸著,清乾隆刻本。
  《古文约选》(清)和硕果亲王辑,清雍正十年刻本。
  《子史精华一百六十卷》(清)吴士玉、吴襄等辑,清雍正五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全唐文一千卷目录三卷》(清)董浩等编,清嘉庆十九年内府刻本。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一卷卷首二卷》(清)王鸿绪等撰,清雍正五年武英殿刻本。
  《月令辑要二十四卷图说一卷诗序二卷》(清)李光地、吴延桢等撰,清康熙五十四年武英殿刻本。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宋)叶隆礼撰,清乾隆五十八年承恩堂刻本。
  《宋朝事实》(宋)李攸撰,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本。
  《笺注第六才子书释解八卷》(元)王德信撰,(清)金人瑞评。清康熙八年致和堂刻本。
  《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吕陶撰,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本。
  《康熙字典四十二卷》(清)凌绍雯等撰,清康熙五十五年内府刻本。
  《古诗源十四卷》(清)沈德潜评选,清康熙五十八年霁月山房本。
  《罢读楼汇刻赠言十卷》清道光十八年来可阁竹册本。
  《印典八卷》(清)朱象贤编,清雍正十一年就闻堂刻本。
  《御选唐诗三十二卷目录三卷》(清)陈廷敬等编注,清康熙五十二年内府刻朱墨本。
  《墨池编二十卷》(宋)熹长文纂,清雍正二十一年就闻堂刻本。
  《四书十九卷》(宋)朱熹撰,清内府刻袖珍本。
  《四书十九卷》(宋)朱熹撰,清乾隆内府刻本。
  《广群芳谱一百卷》(清)汪灏等编校,清康熙四十七年内府刻本。
  《古文渊鉴六十四卷》(清)徐乾学等编注,清康熙四十九年内府刻本。
  《广〓五卷》(宋)陈彭年等撰,清康熙四十三年刻本。
  《诗触》(清)朱琰辑,清乾隆嘉庆间刊本。
  《石血集前集九卷后集六卷》(清)邢防撰,宋至、王孚校。清乾隆十六年重刻本。
  《宋王忠文公全集五十卷目录四卷》(宋)王十明撰,(清)唐传钰重编。清雍正六年雁就堂重刻本。
  《尚论篇四卷首一卷后篇四卷》(清)喻昌撰,清乾隆三十年嵩秀堂重刻本。
  《后汉纪》(晋)袁宏撰,乐三堂藏板。
  《名医类案十二卷》(明)江瓘撰,江应宿增补。清乾隆三十五年知不足斋重订本。
  《白虎通四卷》(汉)班固撰,清乾隆四十九年抱经堂校定本。
  《采菽堂古诗选》(清)陈作明编,清康熙四十八年采菽堂刻本。
  《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目录四卷》(清)张英、王士桢等纂,清康熙四十九年内府刻本。
  《松雪堂印萃》(清)郭启翼篆,清乾隆五十年钤印。
  《纳书楹四梦全谱八卷》(清)叶堂订谱,王文治参订。清乾隆五十七年纳书楹本。
  《隶辨八卷》(清)顾蔼吉撰,清乾隆八年黄晟重刊本。
  《词学全书十五卷》(清)毛先舒著,清乾隆十一年致和堂刻本。
  《伤寒类方一卷》(清)徐大椿撰,清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阙里文献考一百卷》(清)孔继汾撰,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蚕尾集十卷》(清)王士愤撰,清康熙三十五年刻本。
  《痧胀玉衡书三卷后编一卷》(清)郭志篷撰,清康熙十七年刻本。
  《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卷目录二卷》(清)鄂尔泰等修,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
  《王肯堂笺释三十卷》(明)王肯堂笺释,(清)顾鼎重编。清康熙三十年刻本。
  《文选六十卷附考翼十卷》(梁)萧统撰,(唐)李善注。清嘉庆十四年明支家仿宋淳熙本重刻。
  《芥子园画传》(清)王概增辑,清康熙刻本。
  《国朝三家文钞三十二卷》(清)宋荦编,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
  《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清)李光地等纂,清乾隆十三年古香斋袖珍本。
  《南史》清乾隆四年殿板。
  《小嫏嬛仙馆谜语》
  《小嫏嬛仙馆谜语续集》
  《御批通鉴钢目会编》清乾隆四十一年胜五堂梓行。
  《宣室志》(唐)圣朋张续。
  《西厢记》
  《宋本玉篇》
  《尔雅图》
  《易经》清初内府刻本。
  《秋笳集》(清)吴兆骞撰,清乾隆四十一年重刻知止草堂校本。
  《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五卷》(清)卢湛辑,清雍正(已酉)七年刻本。
  《钰闘闘》

附注

(注:①摘自《盛京时报》1936年6月13日。) (注:①吉林省文化局档案·1959年12号第51~53页。)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上下年限为1881至1988年,从机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化等方面记述了长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