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八章 图书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67
颗粒名称:
第八章 图书馆
分类号:
G259.273.4
页数:
55
页码:
426-480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清末至1988年长春市图书馆事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图书馆
图书馆事业
长春市
内容
第一节 各类各级图书馆
长春兴办图书馆最早始于清朝末年。据报载,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长春府学务总董毕辅廷、视学詹幼文,“为发达学务起见,在劝学所院内附设图书馆一所,广储各种书籍,以备学界购取”,①馆内附设长春图书分售所,该馆历时一年多,因经费无着即行停办。
宣统二年(1910年)十一月,日本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为满足日本人的文化需要,在长春日本室町小学校(今天津路小学)内设立了长春图书阅览场,1917年改名为长春简易图书馆(1932至1933年又先后改称“新京图书馆”和“新京特别市图书馆”)。该馆主要服务对象是“满铁”职员和驻长春的日本人。
1928年,长春县图书馆开始筹备,由吉长道尹孙其昌、长春县长张筱斋发起募捐,本埠绅商捐募哈洋2.12万元作为开办费,于长春县教育局西院(今西长春大街)成立筹备处。1929年9月,图书馆筹备事务移交长春市政筹备处。1930年9月1日,择定长春西三道街原华俄道胜银行大楼为馆舍正式开馆,馆名为长春市公立图书馆。吴长春任馆长,工作人员4名,另有勤杂人员4名,年经费为哈大洋0.39万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该馆由日本侵略者所控制,纳入“官制文化”轨道。1932年2月,吴长春辞去馆长职务,由逯长芳继任馆长。同年3月,迁至道胜银行路南的13间平房为暂时馆舍。1933年4月,“新京”改为特别市,馆名随之改为“新京特别市立图书馆”。同年6月,逯长芳辞职,由武国权充任馆长。1935年,馆址迁至西三马路。
1937年12月,原“满铁”所属的“新京特别市图书馆”移交给“新京特别市公署”管辖,并改名为“新京特别市立图书馆”。该馆与原西三马路图书馆合并,“满铁图书馆”为总馆,馆长由日本人山崎末次郎充任;原“新京特别市立图书馆”为分馆,馆长武国权。1939年春,分馆迁至北大街。1942年4月,又迁至永长路(今南关区公安分局对面)。1943年后,迁至西二马路伪“立法院”内(今西长春大街),武国权调出,章志和继任馆长。
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长春市政府派陈国庆为代理馆长,接管了该馆,馆名改为长春市立图书馆(含分馆)。1946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解放长春,该馆被中共东北局所属的《东北日报》社接管。同年5月,国民党军队占领长春。6月下旬,陈国庆辞职,由王泰富代理馆长。8月,该馆归吉林省直接管理,馆名改为吉林省立长春图书馆,卢乃绪任馆长。10月1日,经国民党吉林省政府教育部批准,馆内设5部1室:即总务部、采编部、阅览部、特藏部、研究辅导部和会计室,全馆共25人。10月中旬,分馆开馆,张学孟任分馆主任。1948年长春解放后,图书馆事业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
一、公共图书馆
(一)长春市图书馆
长春市图书馆是在原有图书馆的基础上,1948年10月由东北财经委员会接收后,同年12月移交给长春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改名为长春特别市立图书馆。派陈翠华到馆负责。当时有工作人员27名,设采编、阅览、总务等3个股,任务是:“做好业务整顿,逐步开展工作”。1949年2月1日,总馆和分馆同时向全市人民开放,3月10日,馆名改为长春市立图书馆,牟桓到馆负责。同年10月,牟桓调出,刘宗儒调馆负责,12月,分馆与总馆合并,馆址在斯大林大街30号(原工商报处),馆舍面积1172.61平方米,有工作人员22人。1953年7月,更名长春市图书馆,设采编、阅览、推广辅导、总务等4个组。
1955年8月,根据长春市文化局颁布的《关于改进图书馆工作方案》确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内设机构改为部、室。1956年将推广辅导部改名为参考辅导部。
1958年3月,根据长春市人民委员会的决定,馆舍迁至解放大路73号,建筑面积4718.64平方米,有工作人员51人,设有普通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科技阅览室、马列主义学习室、参考室和少年儿童阅览室。当年11月,即向全市人民开放,1959年5月,阅览部改为阅览参考部,参考辅导部改为流通辅导部。1960年6月,赵维珍任馆长。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9月被迫闭馆。1969年3月,馆名改为长春市人民图书馆,并成立长春市人民图书馆委员会,主任徐连泽(军代表)。1970年春,馆内机构改设宣传组、借阅组和办公室,10月1日恢复开馆。1974年杨德才(工宣队)任革委会主任。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于1977年4月,凡锋到馆主持革委会工作。1979年撤销革委会,恢复长春市图书馆名称。由姜泽先任馆长,隶属长春市文化局。
1988年在馆长、副馆长之下,设有阅览部、报刊部、科技部、采编部、参考部、辅导部,并设立了基藏库、开架库、流通库、旧中文库、旧日文库、东北地方文献库、工具书库、科技期刊库、报刊库。为适应读者需要,还设立了普通阅览室、报纸阅览室、社科期刊阅览室、科技期刊阅览室、自学阅览室、科技检索室、信息室、报刊咨询室、参考咨询室。1988年全年总经费44.1万元,其中购书费7.7万元,藏书总量106.2万册。全馆有工作人员92名。本年该馆被晋升为副县(团)级单位,馆长孙启彦。历任馆长或主要负责人,有陈翠华、牟桓、刘宗儒、赵维珍、徐连泽、杨德才、凡峰、姜泽先等。
(二)长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成立于1983年。馆址借居于斯大林大街100号(市群众艺术馆楼内二楼)。该馆的宗旨是为全市广大少年儿童服务。隶属长春市文化局。1988年全馆有职工12人,其中,业务人员9人,暂无馆舍,藏书2.1万册。
(三)吉林省图书馆
原吉林省图书馆(1909年建),已于1954年省会迁移长春时交给吉林市,改为吉林市图书馆。1956年文化部召开的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决定,在长春市重新筹建省级图书馆,中共吉林省委和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根据文化部的决定,将省图书馆列入1957年基本建设计划,核定面积为0.7万平方米,投资额为84万元。1958年9月18日,吉林省编制委员会以(58)编办字第232号文件同意成立吉林省图书馆机构,核定事业编制50名。同年11月11日,图书馆大楼在长春市新民主大街10号正式落成。主楼面积为4956.35平方米,书库面积为1634.40平方米,锅炉面积78.29平方米。楼内有9个阅览室,可容纳读者700名;有3个大厅,可供借阅和展览图书、图片使用;两个专用目录室,1个可容纳250名听众的讲演厅,9个小型研究室,以及其他办公用房。楼内采用积层式钢制书架,每个层面的面积为500平方米,总藏书使用面积为3000平方米。
1959年2月24日,经吉林省文化局批复,在馆长下设置办公室、阅览部、业务辅导部。根据省文化局提出的“边筹建、边开馆”的精神,先后对外开展了科技书刊外借、报纸阅览、杂志阅览、参考资料阅览,以及新书外借等项,并在工厂、农村、机关、部队、学校等单位建立图书流通站32个。1960年元旦,吉林省图书馆正式开馆。作为全省图书馆事业中心的省图书馆,其工作方针是:面向全省人民,为科学研究和普及群众文化服务。主要任务是:(1)搜集、保藏并利用图书、报刊、地方文献资料等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2)以图书、报刊和其他出版物宣传马列主义,向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3)进行科学方法研究,对本省自治州、市、县的图书馆、文化馆图书室以及对工会、工矿、农村图书室进行业务辅导,促进本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巩固和发展。(4)协助政府文化事业部门训练图书馆干部。据此,该馆在正式开馆时,开放了马列主义阅览室、报纸阅览室、杂志阅览室(以上3个为开架阅览室)和参考咨询阅览室、普通阅览室。同时,举办了“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胜利”、“农业‘四化’”、“祖国吉林省”、“优秀著作介绍”、“祖国的丰富民族遗产——刻本、抄本的古线装善本图书”等11个专题图书展览。
1962年5月至1963年4月,该馆闭馆进行内部整顿。主要是整理图书,清点书刊,恢复和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整顿后恢复开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该馆被迫停止正常业务活动。1968年8月,全馆人员参加省文化系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69年9月,大批人员被下放农村插队落户。1970年3月,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核定图书馆暂定编制45人。10月,恢复开馆。
1978年4月,该馆划归新建立的吉林省文物局领导。同年6月15日,吉林省编制委员会以吉编字(78)89号文件通知,该馆编制由94人增加到152人。1982年扩建3000平方米书库。1984年开始,按照吉林省文化厅关于改革管理体制的要求,实行馆长负责制。
1988年有工作人员218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51人,初级职称75人。全年总经费158万元,其中购书费65.2万元,藏书237万余册。在馆长、副馆长之下,设有职能科室3个:行政办公室、业务办公室、人事科;业务部门9个:采访部、图书编目部、图书流通阅览部、报刊阅览部、社会科学参考部、自然科学参考部、业务辅导部、图书馆学研究部、技术研究室。并建立了声像体系、缩微复制系统、复印系统和轻印刷系统。历任馆长、副馆长有:郭允贤、唐西民、许鼎、李圃、姜泽先、关成福、王华夫、王永盛、姜鹤岩、金恩晖、马雅南。
(四)县(市、区)级图书馆
榆树县图书馆。始建于1919年3月,由县知事周敬熙创建。有馆长1人,馆员1人。馆舍有正房5间,内分阅览室、藏书室、休息室、应接室、办公室。图书馆章程规定:“本馆为社会教育起见,遵照部定图书馆规程,储集各种图书,供公众之阅览,以表彰文化,发扬国光,灌输常识,启迪国民为宗旨。”1920年榆树县因财政经济困难,馆内藏书所剩无几。1922年5月23日,经吉林省教育厅第928号指令批准,与县通俗教育讲演所归并一处。1924年4月,改名为榆树县通俗教育馆,分讲演、书报、体育3部,并附设一图书发行所。1930年通俗教育馆改称民众教育馆。1944年夏,馆舍毁于火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5月,经吉林省文化局批准在县文化馆图书室的基础上,建立榆树县图书馆,由县人民政府文化科领导。编制5人。1962年经县政府批准,与县文化馆合并,1963年4月又从文化馆分出,并扩建馆舍8间,“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同文化馆合并。馆内藏书仅存0.8万余册。1974年重新收藏图书资料。1977年同文化馆合建一座办公楼,面积1500平方米,馆址在榆树镇向阳路36号。1978年7月,经省文化厅批准,文化馆与图书馆合并,定编为9人。馆舍在新建办公楼分用480平方米(实用面积为270平方米)。内分书库50平方米、报刊库49平方米、采编室16平方米、普通阅览室65平方米、辅导组16平方米。1982年5月,馆内业务机构进行了重新调整,共分6室1组,即采编室、外借室、综合阅览室、儿童阅览室、财会室、馆长办公室和辅导组。1988年全馆有职工20人,房屋建筑面积264平方米,其中,书库50平方米,阅览室65平方米,藏书5.1万余册。
农安县图书馆。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农安县城各绅户集股建立图书馆,设馆长、售品员各1人。192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县通俗教育馆图书馆,馆长由通俗教育讲演所所长兼任,设工作人员1人。馆内设书报阅览室1个。藏书有儿童、修养、子史、杂集、小说、教育等6种。1930年通俗教育图书馆改为农安县民众图书馆,馆长由民众教育馆馆长兼任,设1名馆员负责图书工作。东北沦陷期间,民众图书馆设置在县城西门外民众教育馆内,藏书仅存1350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农安县文化馆内设立图书阅览室1个,面积37平方米。1956年图书室从文化馆分离出来,正式建立农安县图书馆。设馆长1人,馆员4人,另有义务服务员8人,馆址在农安镇黄龙路241号。馆舍面积128平方米,内设藏书、报刊阅览室和办公室。1961年,馆址迁至黄龙路税务所西侧,有平房12间,设办公室、藏书室、报刊阅览室和借阅室。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因图书文献损失一空,县革委会决定图书馆和文化馆重新合署办公,至1972年又独立开馆。1975年图书馆在原址新建二层楼房,面积540平方米,设馆长1人,工作人员5人。1988年全馆有职工17人,其中,业务人员15人,房屋面积620平方米,其中,书库120平方米,阅览室220平方米,藏书41000册。
双阳县图书馆。1912年双阳建民众教育馆时,仅开展书报借阅。1924年单独成立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县文化馆成立图书室,始有正常的图书活动。1974年2月2日,图书室从文化馆分出,另建图书馆。馆址在双阳镇东双阳大街西端南侧,设有书库、外借室、综合阅览室、儿童阅览室、办公室、馆长室。
1988年全馆有职工24人,馆舍面积590平方米,其中书库260平方米,阅览室190平方米,藏书1.7万余册。
德惠县图书馆。1930年,德惠县立民众教育馆成立,附设图书馆,开展图书借阅活动。1949年12月,民众教育馆改称人民文化馆。文化馆内设图书室。1956年,根据吉林省文化局《关于县(市)级图书馆筹建工作情况与进一步加强建馆工作的指示》,在文化馆图书室的基础上,改建为德惠县图书馆。馆址在德惠镇中央大街。馆舍面积800平方米,其中书库面积220平方米,阅览室面积220平方米,藏书10万余册。1988年全馆有职工25人。
九台市图书馆。1935年前后,成立九台县民众教育馆,开展书报阅览活动。1949年12月,民众教育馆改称人民文化馆。内设图书室,开展图书借阅活动。1978年正式成立九台县图书馆。1987年随县改市,更现称。馆址在九台镇。1988年全馆有职工17人。藏书5.6万册。
长春市宽城区图书馆成立于1984年。馆址在长春市东一条街35—1号。1988年全馆有职工7人,藏书4万册。
二、高等院校图书馆
(一)吉林大学图书馆
其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哈尔滨市的东北行政学院图书馆。1948年5月学院与哈尔滨大学合并,更名为东北科学院。同年11月,迁到沈阳,并复名为东北行政学院。9月,该校迁到长春市,馆名亦随之改称东北人民大学图书馆。1958年8月,随校名变更为吉林大学,馆名改称今名。馆舍在长春市解放大路77号,面积为6427平方米,藏书约180万册。馆内设办公室、业务部、采访部、典藏部、文科部、理科部、编目部、期刊部、特藏部、技术部。
该馆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的教学与科研需要,提供书刊和资料;引进和收集外国各类高等学校的教材和教学资料,供本校和东北地区各高等学校借阅;承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工业发展组织、银行组织的图书收藏,还同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图书资料交换关系。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全校教职员工、本科生和研究生。为适应需要,设置6个大型书库,22个系、所分别设有图书资料室。服务项目有图书借阅、馆内阅览、咨询服务、缩微复印,以及适应教学、科研需要举办讲座、报告等各类活动。
(二)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该馆创建于1946年,其前身是建在佳木斯市的东北大学图书资料室。1948年随校迁往吉林市,合并了伪满吉林师道大学图书馆后,称东北大学图书馆。1949年7月随校迁至长春,接收了长春大学图书馆。1950年和1958年,随校名的变更,分别改称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1978年后称现名,馆舍位于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10号,馆舍面积10362平方米。藏书200余万册。馆内设办公室、采访部、编目部、流通保管部、阅览部、情报服务部、古籍部、研究辅导部、技术部和古籍整理研究室。该馆主要是为全校3000名教职工、5000余名学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服务方式有图书借阅、馆内阅览(有阅览室7个,阅览座席900多个)、缩微复印等。
(三)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
1958年5月,北安农学院、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和长春农学院筹备处合并成为长春农学院,随之在原院、校图书馆的基础上,建立长春农学院图书馆。1959年6月,随校名的变更,该馆改称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址在长春市同光路。有工作人员17名,藏书约计17万册。1963年7月,该馆迁入现址校部楼内(长春市郊区净月潭),馆舍面积881平方米,有工作人员12人,藏书133811册。“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下迁,曾改名白城农学院。图书馆亦随校下迁。藏书分散堆放,损失惨重,统计资料、文书档案全部遗失。1978年5月,学校迁回长春,恢复吉林农业大学建制,图书馆亦随之恢复工作,将吉林特产学院图书馆和农机图书馆约计10万册图书分批调入,藏书约计38万册。馆内设有办公室、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研室、采编部、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情报部、技术服务部。该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全校1000名教职员工、2400余名学生。服务方式有图书借阅、馆内阅览(设阅览室3个、阅览座席170个)、举办文献知识定期讲座、对重点科研项目定题服务和缩微复印等。
(四)吉林工业大学图书馆
该馆建于1954年,原名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图书馆,1960年随校名的变更改称现名。该馆主要任务是为校内近3000名教职员工、近5000名学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馆舍在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14号的校园内,面积2700平方米。藏书近30万册。服务项目有图书借阅、馆内阅览(按学科设教师阅览室3个、报刊阅览室1个、学生阅览室3个、视听资料阅览室1个、大视听室1个)、科研跟踪(馆内设研究室1个)、缩微复印等。
(五)白求恩医科大学图书馆
其前身为创建于1939年9月18日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图书馆。后随校名的变更改为白求恩学校图书馆、第一军医大学图书馆、吉林医科大学图书馆。1978年8月,改称今名。1985年有工作人员29人,馆舍面积630平方米(地址在新民大街2号),其中书库使用面积1920平方米,阅览室使用面积2310平方米。藏书近30万册。该馆主要服务对象是全校教职员工、本科学生和博士生、研究生。服务项目有图书借阅,馆内阅览(有学生普通阅览室、哲学社会科学阅览室、学生参考阅览室、教师参考阅览室、文献检索室、教师期刊阅览室)、参考咨询、文献检索教学、光盘检索、查新服务、缩微复印等。
(六)长春地质学院图书馆
该馆是1952年由山东大学地质系图书馆、东北工学院地质系图书馆和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图书馆合并建立起来的。原名为东北地质学院图书馆,馆舍在长春市建设街,时有藏书为10.7万册。1954年迁入地质宫(长春市西民主大街6号),1958年12月10日随校名的变更改称今名。藏书约65万册。馆内设办公室、采访部、编目部、期刊部、资料情报部、技术部。该馆主要服务对象是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服务项目有图书借阅、馆内阅览(有阅览室4个、阅览座席200个),代查代索、定题服务等。
除上述主要高等学校图书馆外,1988年设置在长春市的高等院校图书馆还有:1958年建立的吉林工学院图书馆(馆址在长春市红旗街27号)、1949年建立的长春邮电学院图书馆(馆址在长春市南湖大路20号)、1958年建立的长春中医学院图书馆(馆址在长春市工农大路15号)、1978年建立的长春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址在长春市九台路1公里处)、1979年建立的吉林职业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址在长春市凯旋路52号)、1958年建立的吉林财贸学院图书馆(馆址在长春市斯大林大街84号)、1982年建立的吉林体育学院图书馆(馆址在长春市自由大路2号),1958年建立的吉林艺术学院图书馆(馆址在长春市自由大路21号)等。
三、主要科研单位图书馆
(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该馆前身是建于1958年的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图书馆和建于1961年的东北文史研究所图书馆。1972年5月,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建制,恢复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图书馆,将原东北文史研究所图书馆的图书并入,藏书30余万册。1978年10月,随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建立,馆名改称今名,馆址在长春市建设街副12号。馆舍面积1200平方米,其中书库面积1000平方米,阅览室面积200平方米。藏书40余万册。馆内设采编部、借阅部、古籍部、期刊部。该馆主要是为本院科学研究服务。服务方式有图书借阅、馆内阅览(设东北地方史资料参考室、东北亚资料参考室、综合报刊阅览室)等。
(二)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图书馆
该馆于1960年由原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仪器研究所图书馆和原中国科学院机械研究所图书馆合并建立。馆址位于长春市斯大林大街112号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院内。馆舍面积为2130平方米,其中阅览室面积840平方米,书库面积950平方米,办公室面积340平方米。藏书约26万册(件)。馆内设采访、分编、期刊管理、图书出纳、中文资料、计算机课题组等6个部室,并设有所属实验工厂图书分馆(工作人员3人、藏书3.6万余册)。该馆主要任务是为科研与生产提供技术书刊、文献。服务方式主要有书刊资料外借、馆内阅览(设两个阅览室,有阅览座席124个)、文献检索、定题服务等。
(三)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图书情报室
该室成立于1966年2月,不久因开展“文化大革命”停止工作,1979年10月恢复工作。馆址在长春市工农大路10号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楼内。藏书约5万册,馆舍面积320平方米(其中库房209平方米、阅览室44平方米)。室内设图书组、期刊组、资料组。该室主要是为地理科学研究提供书刊、文献资料。服务方式有图书借阅、室内阅览、专题服务等。
(四)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图书馆
该馆于1948年12月建立。初期有工作人员2名,藏书2846册。由于研究所几经调整,从多学科发展为以化学化工为主的单一学科的研究所,该馆在服务方向、藏书建设上亦随之有较大变化。1978年12月,根据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会议精神,该馆隶属于本所新组建的图书情报室。1984年图书馆曾一度从图书情报室分出,独立建制。1986年10月又合并组成图书情报室。其中图书馆有工作人员16名,分设采编、期刊、出纳、复印、照相等5个组;占用房舍面积900平方米(其中阅览室6个,计120平方米);藏书8万余册,合订本期刊4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300余种。该馆主要任务是为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四大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书刊、文献资料。服务方式有书刊借阅、室内阅览、文献检索、复印等。
(五)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图书馆
该馆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吉林技术物理所图书馆,藏书5万余册,馆舍面积756.85平方米。馆内分采编、阅览、检索等3个部室。主要任务是为全所科研、生产提供文献资料。服务方式有馆内阅览、为研究课题跟踪服务等。
(六)长春汽车研究所图书馆
该馆建于1953年3月,馆址在北京市南池子76号。1957年迁到长春市宽平大路长春理工学院院内,原名为一机部汽车研究所图书馆。1961年搬迁到长春市创业大街17号,改称今名。1985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技术图书馆并入该馆。有工作员17人,藏书约7万册,馆舍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书库面积为400平方米,阅览室面积为300平方米,检索资料室面积为300平方米。主要任务是为汽车研究和长春第一汽车厂的技术改造提供书刊、文献资料。
四、工厂与工会系统主要图书馆
(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图书馆
其前身为1954年建立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会图书馆,工作人员2名,馆舍面积40余平方米,藏书2000余册。其后,与第一汽车制造厂技术图书馆合并,改称现名。馆舍面积1500平方米;至1987年有工作人员75名,馆舍面积7030平方米,藏书35万册。馆内设有采编部、报刊部、检索部、借阅部、综合部。主要任务是为全厂近10万名职工、学生的生产、学习服务。服务方式有图书借阅、馆内阅览(为学生自学开辟了学习室)、定题跟综服务、举行书刊报告会。为方便读者,提高服务效率,与各分厂所属单位的69个图书馆(室)组成了图书馆网,可利用图书56万册。
(二)铁道部长春客车厂工会图书馆
其前身是1956年建立的厂俱乐部图书室,1958年改建为图书馆。有馆舍40余平方米,工作人员1名。1978年成立图书馆网管理小组,在车间等处设有46个图书室,由兼职人员管理,供全厂6000余名职工借阅图书,流动书籍达3.24万册次。馆内藏书2.6万余册,报刊140余种,馆内阅览用厂文化宫、阅览室,可容纳近百名读者。服务方式主要有图书借阅、馆内阅览、流动借阅、读书辅导报告等。
(三)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
1958年建馆,是长春市工会主办的工人文化福利事业。馆舍面积330平方米(其中书库两个计160平方米、阅览室3个计80平方米、外借室1个40平方米、办公室50平方米),藏书10余万册(其中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2千余册,哲学2千余册,历史8千余册,政治、经济6千余册,法律、军事1千余册,科学、技术、医药、卫生3万余册,文学艺术4.9万余册),报刊400余种。服务方式有图书借阅、馆内阅览、举办读书报告会、讲演会、实行科技项目跟踪服务。
(三)长春铁路工人文化宫图书馆
1950年建馆。馆舍面积224平方米(其中书库100平方米,阅览室100平方米、办公室24平方米)。藏书4.5万册(其中社会科学类图书1.2千册、历史类图书1.3千册、科技类图书4千册、文学作品3.85万册),报刊300余种。服务方式有图书借阅(发出借书证2700个、年借阅达2.8万人次),馆内阅览、举办书刊报告会、书评会。为充分发挥图书作用,在长铁分局所属铁路沿线,建立4个图书流通站。
第二节 藏书
长春市及所辖各县(市)早期的藏书分公家藏书与私家藏书两种。公共图书馆的藏书来源主要是接受捐助和购买。1919年建立的榆树县图书馆,所藏的新旧图书,分购置、捐助、寄存三种。1919年10月31日,经由榆树劝学所转交存“种榆书院”的古籍书250套。其中有;《通志堂》80套、《资治通鉴》20套、《正谊堂》16套、《朱子文集大全》8套、《史记》4套、《十一经言训》3套、《吉林通志》10套、《清皇经解》9套、《方舆纪要》8套、《郡国利病》4套、《左传注疏》6套、《礼记注疏》4套、《孟子注疏》2套、《仪礼注疏》2套、《周易注疏》2套、《公羊注疏》2套、《谷梁注疏》2套、《小学集注》3套、《四库集注》1部5套、《钦定记义疏》4套、《钦定周礼》3套、《钦定春秋》3套、《御纂周易折中》1套、《钦定术经》2套、《四书参注》1套、《钦定诗经》1套、《前汉书》3套,另有各种教课书8572本。到20年代初,榆树县因财政经济困难,图书馆除仅存的旧日书籍外,新闻报纸片纸皆无。1924年4月,图书馆和县通俗教育讲演所合并,改名为榆树县通俗教育馆后,又增加了原通俗教育讲演所的古今书籍数10种、新闻报纸10种。据1928年8月统计,馆内共有教育画20张,古籍书170种,新闻报纸15种。
1925年农安县成立通俗教育图书馆。藏书有儿童、修养、子史、杂记、小说、教育等6类,共351卷。报纸有《盛京时报》、《东三省报》、《吉林省报》、《吉林通俗报》、《泰东日报》等。
1928年长春县(今长春市)在公共图书馆设立之前,已有私人收藏的古籍。据《长春县志》载:“长春私家藏书惟有董氏名耕云字话年稽古山房及逯息园两家所庋的书籍,约分经史子集等多类”。董耕云在自编的藏书目录前言中称:“积十余年之力始得裒集是书,乃构藏书之室”。这些图书成为当时长春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8年由吉长道尹孙其昌和长春县长张筱斋发起募捐,由当地绅商捐募了哈洋2.12万元,采购并捐赠了新旧图书1500余种,15000余册。于1929年成立了长春县图书馆筹备处,1930年9月正式开馆。该馆所需经费由市政公署支付,全年经费仅哈洋3900元,无力购买新书。据《长春县志》(卷六)载:1930年长春市公立图书馆藏书总计145种,其中:经部18种、史部34种、子部39种、集部29种、杂部25种。这批藏书“皆由北平等处购来,版间有珍贵典雅者,并委有专人经理。文萃攸关,自当重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本侵略者为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对各图书馆的藏书实行严密控制,大量焚毁或封存馆藏中有悖于日本侵华政策的书籍。1936年6月,“地方负责机关”曾前往“新京特别市立图书馆”,对该馆的藏书逐册进行检查,“计共检出96种共350册,其内容多违反王道国家思想,故命该馆将此项书籍封锁,禁止阅读之”。①
1937年12月,原“满铁图书馆”与“新京特别市立图书馆”合并时,原“满铁图书馆”藏书45255册。据伪满洲国《吉林省公报》(1940年第1116号)统计:1939年,分馆藏书18534册,总馆藏书49010册。榆树县立图书馆藏书2988册,农安县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馆2128册,德惠县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馆1431册。到1943年至1944年间,“新京特别市立图书馆分馆”藏书为21000册,加上总馆藏书数,总计为60000余册。是时,依照为日本军国主义服务的办馆方针,馆藏以日文书籍为主,重点在于搜集和保存大量有关中国,特别是东北、中苏边境、中蒙边境地区资源情报资料;朝鲜、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在其总藏书中,中文书籍仅有2000册,占总数的1/30。
由于“官制文化”对图书馆的控制,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伪满政府财力匮乏,致使各图书馆的藏书均受到影响。这一时期,“新京”法政大学、“新京”医科大学、“新京”工业大学、“新京”畜产兽医大学、“新京”女子师道大学等高等学校虽均设图书馆,但藏书总数仅有数万册。1944年,榆树县立图书馆因遭火灾,馆舍与藏书全部烧毁。农安县民众图书馆因经费日窘,购书费已属绝望,馆内藏书仅存1350册。
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后,国民党长春市政府接收了总馆和分馆。时有藏书80000册,其中总馆60000余册,分馆20000余册。1946年4月14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一度解放长春,图书馆被中共东北局所属的《东北日报》社接管。同年5月23日,国民党军队进驻长春。民主联军在作战略转移时,为避免图书馆遭受损失,运走图书30000余册。据国民党1946年8月2日《中央日报》载:东北民主联军撤退时,“将馆内重要书籍完全运走,如四部丛刊、图书集成、万有文库、经子史集等等,此外尚有日文成部辞书百余种,计达3万余册,其中,中文书籍约占三分之二”。另,苏联红军撤退时,亦运走西文书300余册。
1946年8月,图书馆改名为吉林省立长春图书馆,并于8月15日至10月,总馆和分馆先后正式开馆。时有藏书79000余册,其中:中文图书20511册,西文书2695册,日文书56136册;日文书中有关东北资料7400册。据1946年10月8日的《新生报》载:“10月又由沈阳购进图书200余册;同年11月,又购进大批儿童读物。并于分馆开辟一个儿童阅览室。”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吉林省立长春图书馆由东北财经委员会接收。同年12月,改名长春特别市立图书馆。1949年2月,该馆购入了大批图书、刊物,并订购40余种报纸。这一时期,因图书馆归属不当,在被东北财经委员会接管期间,单纯从财政经济方面的需要,组织人力挑选有关东北地区财政经济方面的图书资料,并于同年3月被东北财经委员会运走有关经济方面的日文书118箱,约15000余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人民政府对图书馆事业十分重视,坚决贯彻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积极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服务的方针。作为长春市藏书中心的长春市图书馆,采编了中、日、西文书60000余册,分编新书万余册;为补助新书之不足,审查了日文的自然科学图书2200余册,以供读者阅读。在及时清理旧有藏书的同时,努力添购儿童读物、工农通俗读物、生产技术读物,以及普通报纸、杂志等。为了抢救和保存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并使流散在废纸旧书市场上有利用价值的图书免遭损失,于1953年5月15日《长春日报》上刊登了《长春市立图书馆征集图书启事》。此次收购了古籍线装书5445册,使馆藏得到充实。到1953年末,长春市图书馆的藏书数从1949年的68527册增加到157966册。1955年8月10日,吉林省文化局以(55)文字第27号文,转发中央文化部《关于加强与改进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指示》。《指示》中规定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中的第一条是:“收集、保藏并积极利用图书、杂志、报纸和其他出版物,向广大人民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并使人民获得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之后,长春市文化局颁布了《关于改进图书馆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图书馆工作的方针和任务。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同年5月,中央文化部召开了全国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指出公共图书馆同时承担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广大群众服务两项任务。据此精神,长春市图书馆调整了藏书的重点,即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下,既考虑到长春市工农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主要收藏地方资料的同时,也照顾到社会各种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同年,农安、德惠、榆树等县,均在原县文化馆图书室的基础上,改建为独立的图书馆。并根据省文化局在《关于县(市)图书馆筹建工作情况与进一步加强建馆工作的指示》中规定的县级图书馆的方针任务,以农民为重点,积极采购和收集为农业生产和科研服务的有关书刊。1956年10月,在长春市成立吉林省图书馆筹备处。从1957年开始,筹备处分别派人赴关内各地搜求、采购书籍。其间,除购买到建国后出版的300余种期刊和重点报刊外,还接受了辽宁、北京、上海、南京、重庆、大连、长春等省、市图书馆支援的部分书刊。其中:辽宁省图书馆支援了旧日文刊物20000余册、日本影印本《大清历朝实录》一部,计112函1222册,北京图书馆支援了线装书10000余册,以及早期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等,上海图书馆支援了线装书20000册,南京图书馆支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版的平装书50000册、线装书30000册及部分统计资料、年鉴,重庆图书馆支援了东北沦陷后期出版尚未发行的罗振玉考古研究方面的著作共231种,1162册。长春市图书馆支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的图书5000余册。除此,还从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苏州、扬州、成都、重庆等地的古籍、古旧书店购得一批书刊资料,包括古籍善本、旧平装书、旧期刊、地方志及地方性资料、碑帖、图谱等。
1957年,长春市有高等院校6所,这些院校图书馆藏书总数近200万册。主要集中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东北人民大学(后改为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地质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长春兽医大学、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也都根据各自校内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积极入藏专业性较强的书刊资料。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古籍,日本问题书刊资料和外文书刊共1100000册,东北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外文书刊等,共425000册。
1959年8月21日,吉林省商业厅和省文化局下发《关于在废纸回收中请注意抢救有价值图书资料的联合通知》。长春市文化主管部门接此通知后,于9月1日至20日间,在二道河子、朝阳、宽城三个区的废品收购站中,抢救了15000册图书资料。“其中包括:(1)根本不应回浆的国内外出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著作和有关的政治书籍,如列宁的《论国家》、《进一步退两步》(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49年出版);毛泽东著作《论联合政府》(东北书店1947年.1949年出版)、《论领导方法》(1949年再版)等多种;(2)具有保存和参考价值的有关政策法令和重要历史文献,如《土地改革学习文件》等;(3)有关地方资料的文献,如《吉林地理》(吉林省教师进修学校编)、《东北边防形势论》(汪宇平著,中外时事研究社1946年版)等;(4)属于机密文件的内部资料,如《整党建党文件》、《第五届东北司法会议文件》、《检查业务参考资料》、《二三一工厂企业管理经验》等;(5)其他文学方面,如《草原》(契珂夫著,读者出版社1947年版)、《现代中国小说选》(伪满康德六年出版)等,有些是过去出版,现在很少见到的图书资料。”①此次抢救图书资料的工作,曾受到吉林省文化局的表彰。
1962年3月,吉林省文化局以(62)文群字第4号文下发的《吉林省地区市、县图书馆长座谈会纪要》指出:“为了加强图书的补充工作,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读者的需要、出版发行和馆藏情况,根据图书馆的方针、任务,结合本市、县的生产、科学研究需要,本着勤俭办馆的原则,经常地补充书刊。”同年6月,长春市图书馆开始对馆藏中文新书进行清点,至12月,共清点图书30万册。1964年6月,吉林省文化局又以(64)文群字第13号文件,发布《县(市)图书馆工作基本规则》,对县级图书馆采购图书的原则作了规定。到1966年初,各图书馆的藏书量均有增长。其中:吉林省图书馆藏书总量达125万册;长春市图书馆藏书约80万册;农安县图书馆藏书量从1959年的11500册,增加到55092册。其他县(区)图书馆也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春市及各县图书馆的藏书建设由于动乱的影响,大多数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1967年,“三军清查办公室”从长春市图书馆拿走图书近千册,其中一部分是伪满洲国的资料和伪满政府公报一套。榆树县图书馆藏1.7万册,只残存8000余册。农安县图书馆6万余册图书全部毁损。1973年,长春地质学院图书馆的26000册社会科学图书被当作废纸卖给造纸厂化成纸浆;吉林工业大学图书馆、东北电力学院图书馆和吉林财贸学院图书馆也分别损失藏书10万余册、4万余册、5万余册。1976年3月,为了支援农业生产和开展农村读书活动,长春市图书馆将馆藏复本量较大的农业技术书和文学作品等4256册,捐赠给榆树等县的农村生产队图书室。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6月,经长春市文化局批准,将馆藏复本书233种,901册,赠送给农安县图书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市及各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对图书馆事业较为重视,大多数图书馆的购书费和藏书数有了一定的增长。
1982年3月,长春市图书馆受吉林省文化局委托,编写的《吉林省县(市)图书馆工作条例》在吉林省公共图书馆会议上被讨论通过。同年11月,长春市图书馆又派员参加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在北京召开的“图书馆藏书建设研讨班”,为期40天。1983年开始,长春市图书馆将长期陈放的旧日文图书和“文化大革命”资料进行了整理、分类、编目、上架,共整理出旧日文图书5万余册,“文化大革命”资料4万余份,装订成780册。“文化大革命”中的资料,在整党工作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同年,又贯彻文化部1982年12月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使长春市图书馆更加明确了藏书原则、范围、计划和方法。到1988年,基本上形成了综合性和地方性相结合的藏书体系,万以收藏日伪统治期间遗留下来的“伪满地方文献”为特色。
1988年,长春市图书馆共藏书1062000册,其中:古籍5300册(古籍善本书2000册)、新籍1009000册,其中:哲学类126000册,社会科学类518000册(含文学艺术类272000册)、自然科学类310000册、综合性图书55000册。在藏书总数中,外文图书14000册,期刊2000余种。
吉林省图书馆藏书2375000册。其中:古籍370000册(古籍善本书24000册)、新籍2005000册,其中:哲学类31000册、社会科学类849000册(含文学艺术类401000册)、自然科学类623000册、综合性图书502000册。在藏书总数中,外文图书442000册。
设置在长春市的高等院校图书馆藏书最多的是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1988年藏书总数为200余万册。其中:中文现代图书约百万册,中文古籍38万余册。古籍中有珍善本1200余种(明版书800余种,清代禁毁书数十种,抄本近百种);丛书2000余种,诗文集5000余种,地方志2000余种。日文图书10余万册,西文图书8万余册,俄文图书12万余册。中文期刊合订本12万余册,外文报刊合订本8万余册。
吉林大学图书馆藏书总数为190余万册。其中有中文图书约120万册,外文图书47余万册。在34万册的线装书中有善本古籍3900余种,34000余册,其中,元版29种,明版1097种,线装书库收藏有地方志3500余种,4000部,宗谱近千种,台湾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共1500册。该馆还收藏有沙俄时代东清铁路局的《亚细亚文库》,总计3937种,4078册(其中俄文2024种,2075册);原“满铁哈尔滨图书馆”收集的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和内蒙古地区的《满洲文库》、“满铁资料图书”,多为国内孤本或罕见本。该馆还根据国家教委指定设立了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外国教材中心图书室”,由国家统一引进外国各类高等学校教材和教学资料,共有英、日、俄、法、德等语种教材8000余种,10000余册,供东北地区高校参考使用。
在吉林省及长春市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和部分科研单位图书馆所藏的多种古籍善本书都是馆藏书籍的珍品。1979年8月至9月,吉林省古籍善本鉴定小组和中央及东北地区古籍善本编目小组先后检查了长春市图书馆古籍善本鉴定及编目工作。经整理鉴定,被选入《全国古籍善本总目》的善本书116种,2629册。
长春市图书馆馆藏古籍善本书
目录
《大唐开元礼一百五十卷》(唐)萧嵩等撰,清初抄本。
《孟子集注大全十四卷》(明)胡广等辑,明刻本,存卷六、七。
《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明初刻本,存卷四十二。
《古今历代十八史略二卷纲目一卷》(元)曾先之撰,元刻本。
《唐宋白孔六帖一百卷》(唐)白居易、(宋)孔传辑,明嘉靖刻本。
《世说新语》(宋)刘义庆撰,明凌刻四色套印本,存卷五至八。
《道德经二卷》(宋)苏辙注,明闽刻本朱墨套印本。
《新刻琐言摘附一卷》(明)胡文焕篡,明万历二十一年刻本。
《诸儒奥论》明万历刻本。
《东坡志林五卷》(宋)苏轼撰,明闵刻朱墨套印本。
《初学记三十卷》(唐)徐坚等撰,明嘉靖十三年晋藩虚益堂刻本。
《空同诗选》(明)杨慎选,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闵刻朱墨套印本。
《楚辞》明万历四十八年闵刻三色套印。
《读风臆评》(明)戴君恩,明万历四十六年闵刻朱墨套印本。
《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十二卷》(唐)王冰注,明嘉靖赵府居敬堂刻本,存卷一至十。
《太玄经十卷》(汉)杨雄撰,(明)赵如源阅校,明天启六年书坊刻本。《陶学士先生文集二十卷》(明)陶安撰,张枯校编。明弘治十三年刻本。
《柳柳州文钞七卷》(唐)柳宗元撰,(明)茅坤选录。明阂刻朱墨套印本。
《洪武正韵十六卷》(明)乐韶凤等奉敕撰。明洪武八年官刻本。
《六臣注文选六十卷》(梁)萧统撰,(唐)李善等注。明中叶刻本。
《春秋四传三十八卷》明初刻本。
《重订婴童百问十卷》(明)鲁伯嗣撰,王肯堂订。明天启间聚锦堂刻本。
《山堂肆考二百二十八卷补遗十二卷》(明)彭大翼撰。明万历四十七年文新堂刻本。
《放翁题跋六卷》(宋)陆游撰,(明)毛晋订。明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
《资治通鉴》明成化九年二月十六日序。
《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补遗六卷》(唐)元祯撰,(明)马元调校。明万历刻本。
《渭南文集五十卷》(宋)陆游撰。明汲古阁刻本。
《昌黎先生全集考异四十卷外集十卷集传遗文二卷》(唐)李汉编,(宋)朱熹撰,(明)朱吾弼重校。明万历三十三年刻本。
《宋元通鉴一百五十七卷》(明)薛应旗编,陈仁锡评阅。明天启六年刻本。
《大明会典一百八十卷》(明)李东阳等纂修,明末刻本,存卷二十一、二十六至二十八、八十二至九十九。
《天中记六十卷》(明)陈耀文撰,屠隆校。明万历二十三年刻本。
《温疫论二卷》(明)吴有性撰,明祟帧十五年吴郡书业堂刻本。
《宣和博古图录三十六卷》(宋)王黼等撰,明万历十六年泊如斋重刻本,存卷十三至二十。
《庄子通十卷》(明)沈一贯撰。明万历十六年刻本,存卷一至四、七至十。
《栾城集五十卷》(宋)苏辙撰,明嘉靖二十年蜀府活字本。
《历代捷录全编八卷》(明)顾充著,陈继儒订。明天启刻本。
《资治通鉴目录三十卷》(宋)司马光撰,明崇帧二年刻本。存卷一至二十四。
《春秋左传》明万历四十四年闵刻朱墨套印本。
《小学图》(宋)朱熹编,明万历三十七年刻本。
《五雅四十一卷》(明)郎奎金编,明天启六年郎氏堂槛刻本。
《庄子翼八卷阙误一卷附录一卷》(明)焦竑撰,明万历十六年刻本。
《老子翼三卷》(明)焦竑撰,明万历十六年刻本。
《重修阙里志十二卷》(明)孔贞丛修,明末刻本。
《皇明大政记三十六卷》(明)朱国帧辑,明崇帧五年刻本。
《四六云蒸八卷》明万历三十三年锦绣堂刻本。
《六子全书六种六十卷》(明)顾春辑,明嘉靖十二年覆刻世德堂本。
《方氏墨谱六卷》(明)方于鲁撰,明万历十六年方氏美荫堂刻本。
《集录真西山文章正宗三十卷》’(宋)真德秀编,明末刻本。
《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附录一卷拾遗一卷》(宋)梅尧臣撰,明正绝刻本,存卷四十一至六十。
《李文公集十八集》(唐)李翱撰,(明)毛晋订。明汲古阁刻三唐人文集本。
《李素兰风月玉壶春杂剧一卷》(元)武汉臣撰,明万历刻本。
《少微通鉴节要五十卷》(宋)江贽编,明正德九年司礼监重刻本,存卷一至三十六。
《启隽类函一百卷目录九卷》(明)俞安期汇编,明万历四十六年刻本,存卷一至三十、目录三卷。
《汉隶字源六卷》(宋)娄机辑,明汲古阁刻本。
《小尉迟将闢将认父归朝杂剧一卷》明万历刻本(与《李素兰风月玉壶春杂剧》合一册)。
《石门题跋二卷》(宋)德洪撰,(明)毛晋订。明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木。
《容斋题跋二卷》(宋)洪迈撰,(明)毛晋订。明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
《却扫编三卷》(宋)徐度撰,(明)毛晋订。明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
《风骚旨格》(唐)齐巳撰,(明)毛晋订。明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
《古今万姓统谱一百四十六卷附氏族博考十四卷》(明)凌迪知编,凌述知、吴京校。明万历刻本。
《春洒堂文存一卷》(明)周容撰,清抄本。
《学圃斋随笔》清末抄本。
《心史箧》(宋)郑恩肖撰,清抄本。
《遗箧录一卷》(清)秦宝朗编,清末抄本。
《墨岑遗稿》(清)张宗苍撰,清抄本。
《屈庐文稿》(清)郑知同撰,清末稿本。
《张氏类经三十二卷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明)张介宝类注,清嘉庆四年萃英堂刻本。
《(重修)汾阳县志十四卷卷首图》(清)(重修)戴震纂,李文起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刻本。
《在璞堂吟稿一卷》(清)方芳佩撰,清乾隆十六年家刻本。
《西村诗草二集》(清)蔡奕璘著,清乾隆宁俭堂刻本。
《隶篇十五卷续十五卷再续十五卷》(清)翟云升撰,清道光十八年刻本。
《通俗编三十八卷》(清)翟灏撰,清乾隆十六年无不宜斋刻本。
《芝龛记传奇》(清)董榕撰,清道光二十二年补刻本。
《广灵县志》(清)郭磊纂修,清乾隆十九年刻本。
《桃花泉奕谱二卷》(清)范世勋撰,清嘉庆二十一年锡山浦开宋刻本。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一百二十卷》(清)陈邦彦等编,清康熙四十六年内府刻本。
《西湖志四十八卷》(清)李卫等纂,清雍正十三年刻本两淅盐驿道库藏板,明史清殿板。
《增订广舆记二十四卷图一卷》(清)陆应阳原纂,蔡方炳增辑。清康熙五十六年聚锦堂刻本。
《佩文斋书画语一百卷》(清)孙岳颁等奉敕撰,清康熙四十七年内府刻本。
《江左十五子诗选十五卷》(清)宋荦选,清康熙四十二年刻本。
《佩文斋泳物诗选四百八十六卷》(清)王虨等编,清康熙四十五年内府刻本。
《报恩缘二卷》(清)沈起风撰,情乾隆沈氏四种本。
《金石图四卷》(清)褚峻摹图,牛连震补说。清乾隆八年刻本。
《医林指月十二种》(清)王琦辑,清乾隆三十四年刻本。
《御选唐宋文醇五十八卷》(清)乾隆敕编,清乾隆三年内府刊三色套印本。
《纪元通考十二卷》(清)叶维庚撰,清道光八年钟秀山房刻本。
《说文真本十五卷》(汉)许慎撰,(宋)徐铉校。清汲古阁北宋本校刊。
《六艺纲目》(元)舒天民撰,舒恭注,赵宜中附注。清道光三十八年东武刘氏嘉荫簃刻本。
《春明梦录七十卷》(清)孙承泽著,清乾隆十三年刻本(古香斋袖珍板),存卷二十二、四十八至七十。
《(重订)古文雅正十四卷》(清)蔡世远编,林有席评。清乾隆四十二年石竹山房刻本。
《昌言集二卷》(清)顾存仁撰,清乾隆五十八年刻本。
《文房肆考八卷》(清)唐秉钓撰,清乾隆四十三年竹映山庄刻本。
《四漠诗话四卷》(明)谢榛著,(清)胡曾校订。清乾隆十九年耘雅堂刻本。
《御制泳左传诗二卷》(清)高宗弘历撰,清乾隆内府刻本。
《画禅室随笔四卷》(明)董其昌撰,(清)董绍敏重校。清乾隆三十三年云间金文达刻本。
《施注苏诗四十二卷》(清)邵长蘅等删补,冯景续注。清康熙三十八年宋氏刻本。
《晚邨先生八家古文精选》(明)吕留良编,清康熙四十三年吕氏家塾刻本。
《庚子销夏记八卷》(清)孙承泽撰,清乾隆二十六年鲍氏原刻本。
《中晚唐诗叩弹集》(清)杜诏、杜庭珠集,清康熙四十三年采山亭刻本。
《鸿雪因缘图记》(清)麟庆撰,清道光二十九年凝香室扬州重刻本。
《诗经叶音辨讹八卷》(清)刘维谦撰,清乾隆戊午(三年)寿峰书屋刻本。
《袁文笺正十六卷补注一卷》(清)袁枚撰,石温玉笺。清嘉庆十七年精刻本鹤寿山房藏版。
《学道编一卷》(清)黄琇著,清乾隆三十八年成德堂刻本。
《古逸丛书》(清)黎庶昌辑,清光绪十年(甲申)遵义黎氏日本东京使署景刊本。
《阳春白雪八卷外集一卷》(宋)赵闻礼选,清道光九年秦氏享帚精舍刻本。
《李元宝文集六卷》(唐)李观撰,陆希声编。清嘉庆二十三年石研斋刻本。
《分甘馀话四卷》(清)王士桢撰,清康熙四十九年刻本。
《善卷堂四六十卷》(清)陆繁弨撰,吴自高注。清乾隆庚寅(三十五年)亦园刻本。
、《居易录三十四卷》(清)王士桢撰,清康熙刻本。
《昭代丛书甲集五十卷乙集四十集》(清)张潮辑,清康熙三十六年刻本。
《五经文字三卷九经字样一卷》(唐)张参撰,清乾隆五年丛书楼刻本。
《梁登庸印谱》(清)梁登庸著,清乾隆刻本。
《古文约选》(清)和硕果亲王辑,清雍正十年刻本。
《子史精华一百六十卷》(清)吴士玉、吴襄等辑,清雍正五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全唐文一千卷目录三卷》(清)董浩等编,清嘉庆十九年内府刻本。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一卷卷首二卷》(清)王鸿绪等撰,清雍正五年武英殿刻本。
《月令辑要二十四卷图说一卷诗序二卷》(清)李光地、吴延桢等撰,清康熙五十四年武英殿刻本。
《契丹国志二十七卷》(宋)叶隆礼撰,清乾隆五十八年承恩堂刻本。
《宋朝事实》(宋)李攸撰,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本。
《笺注第六才子书释解八卷》(元)王德信撰,(清)金人瑞评。清康熙八年致和堂刻本。
《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吕陶撰,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本。
《康熙字典四十二卷》(清)凌绍雯等撰,清康熙五十五年内府刻本。
《古诗源十四卷》(清)沈德潜评选,清康熙五十八年霁月山房本。
《罢读楼汇刻赠言十卷》清道光十八年来可阁竹册本。
《印典八卷》(清)朱象贤编,清雍正十一年就闻堂刻本。
《御选唐诗三十二卷目录三卷》(清)陈廷敬等编注,清康熙五十二年内府刻朱墨本。
《墨池编二十卷》(宋)熹长文纂,清雍正二十一年就闻堂刻本。
《四书十九卷》(宋)朱熹撰,清内府刻袖珍本。
《四书十九卷》(宋)朱熹撰,清乾隆内府刻本。
《广群芳谱一百卷》(清)汪灏等编校,清康熙四十七年内府刻本。
《古文渊鉴六十四卷》(清)徐乾学等编注,清康熙四十九年内府刻本。
《广〓五卷》(宋)陈彭年等撰,清康熙四十三年刻本。
《诗触》(清)朱琰辑,清乾隆嘉庆间刊本。
《石血集前集九卷后集六卷》(清)邢防撰,宋至、王孚校。清乾隆十六年重刻本。
《宋王忠文公全集五十卷目录四卷》(宋)王十明撰,(清)唐传钰重编。清雍正六年雁就堂重刻本。
《尚论篇四卷首一卷后篇四卷》(清)喻昌撰,清乾隆三十年嵩秀堂重刻本。
《后汉纪》(晋)袁宏撰,乐三堂藏板。
《名医类案十二卷》(明)江瓘撰,江应宿增补。清乾隆三十五年知不足斋重订本。
《白虎通四卷》(汉)班固撰,清乾隆四十九年抱经堂校定本。
《采菽堂古诗选》(清)陈作明编,清康熙四十八年采菽堂刻本。
《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目录四卷》(清)张英、王士桢等纂,清康熙四十九年内府刻本。
《松雪堂印萃》(清)郭启翼篆,清乾隆五十年钤印。
《纳书楹四梦全谱八卷》(清)叶堂订谱,王文治参订。清乾隆五十七年纳书楹本。
《隶辨八卷》(清)顾蔼吉撰,清乾隆八年黄晟重刊本。
《词学全书十五卷》(清)毛先舒著,清乾隆十一年致和堂刻本。
《伤寒类方一卷》(清)徐大椿撰,清乾隆二十四年刻本。
《阙里文献考一百卷》(清)孔继汾撰,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蚕尾集十卷》(清)王士愤撰,清康熙三十五年刻本。
《痧胀玉衡书三卷后编一卷》(清)郭志篷撰,清康熙十七年刻本。
《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卷目录二卷》(清)鄂尔泰等修,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本。
《王肯堂笺释三十卷》(明)王肯堂笺释,(清)顾鼎重编。清康熙三十年刻本。
《文选六十卷附考翼十卷》(梁)萧统撰,(唐)李善注。清嘉庆十四年明支家仿宋淳熙本重刻。
《芥子园画传》(清)王概增辑,清康熙刻本。
《国朝三家文钞三十二卷》(清)宋荦编,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
《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清)李光地等纂,清乾隆十三年古香斋袖珍本。
《南史》清乾隆四年殿板。
《小嫏嬛仙馆谜语》
《小嫏嬛仙馆谜语续集》
《御批通鉴钢目会编》清乾隆四十一年胜五堂梓行。
《宣室志》(唐)圣朋张续。
《西厢记》
《宋本玉篇》
《尔雅图》
《易经》清初内府刻本。
《秋笳集》(清)吴兆骞撰,清乾隆四十一年重刻知止草堂校本。
《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五卷》(清)卢湛辑,清雍正(已酉)七年刻本。
《钰闘闘》
第三节书刊流通与馆办活动
对于书刊流通,清宣统二年(1910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设立的“长春图书阅览场”(后改为“长春简易图书馆”),是专门为日本人开放的,中国人无权涉足。民国年间,民国政府虽然注意到了“民智待开”的现实,把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设施,但因藏书量较小,藏书又以古籍为主,一般民众识字者不多,因此阅览者寥寥无几,图书流通领域有限。1912年双阳县建立民众教育馆时,曾开展书报借阅,但因“藏书不及二百册”,“每日不过三、五人”。
1919年建立的榆树县图书馆情况较好。该馆章程规定:“本馆为社会教育起见,遵照部定图书馆规程,储集各种图书,供公众之阅览,以表彰文化,发扬国光,灌输常识,启迪国民为宗旨。”馆内阅览分5种:普通阅览、特别阅览、妇女阅览、儿童阅览和报章阅览。同时,设置巡回文库,选购通俗图书,配置图书箱若干,分送各乡镇,传递阅览,定期收回。但为时不久,因县财政经济困难,除仅存几种旧日书籍外,“新闻报类,片纸皆无,终年封锁,人迹鲜到。”1925年农安县通俗教育馆图书馆每日开馆时间为上午8时至11时,下午2时至5时,而每天平均阅读者仅25人次。
1930年9月1日,长春市公立图书馆正式开馆。据《礼教资料汇辑》载:由于当时“房屋过少,院落又小,因陋就简,维持现状,每日阅书者二、三名不等,阅报者每日三十余名”。东北沦陷期间,因各地图书馆奉命对馆藏书刊进行“清理”,图书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图书的流通。
1938年10月,伪满洲国民生部发布第167号训令,要求各地图书馆举办“读者识字周间”活动,作为图书馆“阅者稀少”,“不能尽量发挥其机能”①的补救措施。自此,“新京特别市立图书馆”以馆藏90%以上的日文书刊为资本,设立“战时巡回文库”、“阵中文库”、“移民地慰问文库”、“林间文库”等,同时举办“建国”资料、日俄战役图书、明治资料、北支那资料、时局照片、宣传画、满洲摄影等军国主义、殖民地色彩浓重的各种形式的展览。此期间,各县图书馆也分别采取开展览会、办巡行文库等措施,企图拓宽流通渠道。但人民群众对殖民地文化的敌对情绪和冷漠态度仍无力扭转,流通情况不佳。据伪满洲国民生部社会司社会科《吉林省公报》(1939年第1116号)统计:1939年2月,农安县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馆馆内阅览月平均220人次,馆外阅览月平均5人次;德惠县民众教育馆附设图书馆馆内阅览月平均67人次,馆外阅览月平均94人次;榆树县图书馆藏书较多,为2988册.,馆内阅览月平均为1305人次,而馆外阅览月平均仅45人次。“新京特别市立图书馆”(总馆)藏书49010册,馆内阅览月平均为2006人次,馆外阅览月平均为488人次;“新京特别市立图书馆”北大街分馆,藏书18534册,馆内阅览月平均为788人次,馆外阅览月平均为128人次。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同年12月,长春市图书馆改名为长春特别市立图书馆,划为长春特别市政府直接领导。当月,分馆开馆,设成人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1949年4月,采用了《东北图书馆分类法》,对解放区出版的新书进行分编,并编制了公务分类目录和读者分类、书名目录。同年7月,开始办理读者个人和集体借书证,实行押金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1月为了改进业务,方便群众,除对各种制度及借阅手续都力求简便,赶制书名卡片外,又于长春市内试办了5处巡回图书馆,用巡回书箱按读者需要装满图书,送往各处轮流阅览(每一期为半月),深受各界群众欢迎。同年12月,扩大了成人阅览室,并增设了儿童阅览室。1950年3月,对各工厂、部队、机关、学校发出集体借书证142个,使借阅读者日渐增多。当月,馆内阅览为9685人次,较上年11月增加3倍;图书流通数达19300余册。1950年8月始,试办儿童故事讲座,有106名儿童参加。此举吸引了广大少年儿童经常来馆阅览儿童读物。1951年6月,在长春卷烟厂等6个较大的工厂建立了图书流动站。1952年5月,在胜利公园又举办了通俗读物流动阅览站,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从1953年4月开始,将原来的机关团体集体借阅办法改为个人借阅,给广大读者带来了方便。
1953年,国家进入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期间,长春市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进行了编制图书专类目录的工作。首先,根据基本建设的需要,把馆内藏书、期刊和报纸中有关基本建设的理论指导、政策法令、施工设计、财政会计、先进经验等各方面的材料集中一起,编制了《基本建设专题目录》。同时,把馆内藏有的苏联和中国文学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的作品,也编成专题目录,并把书中的主要内容加以介绍和说明。同年,为了支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组成图书小分队,随长春市基本建设文化服务队深入六五二(今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基建工地,并提出“送书上门,保证重点,活跃生活,推动生产”的口号,同工人同吃同住,随时了解需要,及时提供书刊资料,并编印了《基本建设参考资料索引》等。先后在工地、宿舍建立流动站67处,流通图书达525400多册次。同年10月,于驻长部队又建立10余处图书流动站,受到解放军指战员的普遍欢迎。
1954年6月,市图书馆与东北图书馆联合组成领导小组,对六五二基建工地图书室进行重点辅导,至8月,共建立工地图书流动站18处,为各工区发放图书借书证884个,借阅图书达14300余册次。这一年,举办图书流动站的工作又深入到长春市郊区的农村,特别是1955年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和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发表后,又进一步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图书流动站达47处。
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同年5月,中央文化部召开了“全国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指出了公共图书馆同时承担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广大群众服务两项任务。根据需要,长春市图书馆将推广辅导部改为参考辅导部,并开辟了参考阅览室,把图书流通站的工作全部移交给区文化馆图书组,集中人力主动为工厂、科研和农村合作社的科技人员提供书刊资料,协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科研中的难题。如:协助吉林农校完成了人参栽培和鹿的饲养的科研项目;协助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完成了“布林双喷式化油器”的研制等等。由于成绩显著,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表彰。同年8月始,又为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发放了荣誉借书证,在借书时间和册次方面予以优待。同时,并开展了电话借书、邮寄借书,以及送书上门等多种服务方式,深受各阶层读者的称赞。是年,榆树县图书馆为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对图书分类使用“人大法”,①著者号使用“四角号码”进行排架,设有读者分类目录和公务分类目录,建立了图书个别登记帐。当年读者44475人次,图书借阅14026册次。1957年,为扩大馆外图书流通,建立图书流动站30个,其中:工厂企业18个,农村12个。添置图书流动箱35个,流通图书12983册次。农安县图书馆1956年阅览18000人次,借书6500人次。
1958年3月,文化部召开了《全国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工作跃进会议》。这一年,受“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长春市图书馆盲目地追求建站数和送书册次,抽调大批人力,集中大量藏书,不顾客观需要和可能,仅1958年至1959年,在农村、工厂、部队就建图书流通站352个,由于辅导工作跟不上去,管理又较混乱,造成送下去的图书丢失和损坏,不仅给国家的财产造成损失,而且为生产和科研服务工作均被迫停止,馆内的借阅亦受到冲击。据统计,1957年借阅的人次、册次为286559人次,419465册次,而1958年下降为171100人次,219449册次。同期县图书馆因一度简化图书借阅手续竟使得6000余册图书受到损失。
1960年冬,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根据中央精神,长春市图书馆自1960年至1965年,首先对图书流通站进行整顿,对有条件的群众又特别需要的流通站加强了辅导,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开展活动;对不具备条件的,坚决撤销。到1965年,经过整顿,共保存162个流通站。这一时期,为了提高图书利用率,方便读者,对传统的闭架借书进行改革,实行了开架借书。还与长春市科委情报处联合开办科技阅览室,在为生产和科研服务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及各县(区)图书馆(站、室),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文艺黑线专政”论的控制下,建国后17年的图书馆工作被全盘否定,污蔑社会主义图书馆为“封资修的大染缸”、“修正主义的温床”。否定了图书馆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和为生产科研服务的方向,致使一大批图书和报刊当成“封、资、修的黑货”而被封锁。同年9月,市、县图书馆均被迫闭馆,使书刊流通工作中断。1969年12月,以“备战”为由,市图书馆将10万册贵重书刊运往九台、双阳“备战点”,直到1971年3月才全部撤回。1970年10月,市图书馆局部恢复开馆,外借只接待持单位介绍信的读者。1972年1月开始办理个人借书证。但由于受“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能开放流通的书刊极为有限。其间,还经常开展所谓“批黑书”、“批作家”、审书、评书、录音辅导报告等活动。仅据1972年统计,全年举办政治理论辅导报告达203场,听众30100人次。之后,又相继组织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阶级教育”的录音报告51场,听众22000人次。
1976年1月,长春市图书馆经过反复讨论和学习,正式使用《中国图书分类法》,并制定了《长春市图书馆图书分类细则》。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特别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市及各县图书馆的书刊流通和馆办活动也随之逐步纳入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正常轨道。1978年4月,根据国务院批转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关于图书开放问题的请示报告》的精神,各图书馆开放了“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禁锢的大批图书;“文化大革命”以前公开借阅的社会科学和文艺类图书绝大部分公开借阅;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图书、工具书亦全部公开借阅。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长春市图书馆不断扩大读者队伍,对读者登记办法实行改革。1979年分自然科学证、社会科学证两种,限额8000个。
1980年,合并为一个证,限额发展到10000个。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以后,市及各县(区)图书馆(站)普遍加强了为生产和为科研的服务工作。双阳县图书馆坚持面向基层,增加科技书的购买比例,由总购书量的10%提高到40%。在全县15个乡镇建立了科技图书流动借阅制度,把适合农村读者的图书,如《科学种田》、《经济作物栽培》、《农药化肥的使用》等书籍,送到群众手中,采取“为人找书,为书找读者”的办法,使过去一度成为“死书”的变成“活书”。同时,加强了信息传递和反馈,与科技等部门建立了科技咨询服务网络,并加强了同外地科技信息交流,注意收集外地先进科技信息,编印《信息快报》,及时发放给广大科技人员和农民。
德惠县图书馆实行“跟踪定向服务”的方法,根据生产科研各个环节的需要,主动提供资料。1980年至1982年,共为用户查找提供资料200余种,1000余册,有效地促进了生产和科研的发展。德惠县玻璃厂生产的平板透明玻璃,质脆且浊,薄厚不匀,产量不高。经县图书馆辅导部多方查找和提供资料,协助该厂解决了下料不准的问题,使玻璃质量越来越好,产量也不断增加。
长春市图书馆为适应新的形势,调整了组织机构,改自然科学部为科技部,重点开展为生产和科技服务,建立“科技文献检索室”,加强了情报职能。其间,增订《化学文摘》、《生物学文摘》、《工程索引》、《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世界专利索引》、《科技文摘杂志》等100余种。在服务方式上,开展了定题跟踪服务、咨询服务、代查代译代复制、资料展览、举办检索工具学习班、编制专题资料和索引等工作,获得服务成果20余次,解答咨询956件,接待读者98343人次。科技部被长春市科委评为科技情报先进单位。
长春市图书馆素以收藏沦陷期间东北地方资料而著称。为发挥馆藏优势,更好地为社会科研服务,在调整机构中,新建参考部。该部将馆藏东北地方资料集中起来,组建了“东北地方文献资料特藏书库”。从1982年开始,时逢全国各条战线编史修志工作普遍开展。参考部抓住机遇,紧紧围绕编史修志工作,开展了编制专题资料索引、开发文献、代查代译代复制、参考咨询等服务项目。市图书馆编写的《东北地方资料索引》、《东北市县沿革与地名由来》等书出版发行后,受到广大编史修志和社科科研工作者的普遍欢迎。4年间,共接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4000多个单位,总共11870人次,提供资料58900册次。为此曾受到吉林省地方志办公室的表扬。参考部多次被市文化局评为先进部。
1984年始,长春市图书馆为方便读者,实行了小说证限额发放,普通证敞开发放的办法,使读者队伍猛增到18000个,创市图书馆发证最高记录。同时,调整了开馆时间,由每周6天开馆改为7天全部开馆;由每周开馆38小时增加到56小时,后又增加到61小时。在借阅方式上,扩大了半开架的范围,同时实行了邮寄、预约借书的办法。同年,期刊室由闭架阅览也改为开架阅览,并开辟了报刊咨询室。1986年又实行对15万册书刊全部开架借阅,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
从1986年1月开始,市图书馆充分利用馆内报刊图书资料较多的优势,设专人收集信息,编印《信息文摘》(后改为《信息摘编》)。文摘重点反映全国各地报刊中反映长春市的改革动态、经济、文化教育、市场经济等评介文章,为中共长春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咨询。同年7月,科技部又新设“中外文科技文献检索室”和“中外文科技报刊阅览室”两个开架阅览室,并正式对读者开放,免费为读者查找和提供国内外科技资料。1987年6月,市图书馆为方便读者,将馆内图书、期刊、报纸,对读者全面开放,外借部实行敞架借阅,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当年,图书流通已达280000册次,其中:哲学类2000册次,社会科学类234000册次,自然科学类44000册次。
对于馆办活动,从建国到1956年期间,长春市图书馆为积极配合党的中心任务,还多次通过开展图书宣传工作,向广大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党的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政治运动。如:1952年为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三反”、“五反”运动的伟大胜利,举办了图书展览并设置通俗图书、画报的露天展览站;为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推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在各大商场和馆门前先后举办8次大型图片展览;1954年又组织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图书、图片展览”,展出图书400余册。同时编印了《学习总路线资料索引》,开展了有关总路线的专题剪报工作。这一时期,还曾组织《把一切献给党》、《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报告会,与共青团长春市委、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举办《底沙河畔》、《保卫延安》、《三里湾》等报告会和读者座谈会,积极向读者推荐优秀读物。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也有力地宣传了图书馆本身,扩大了读者队伍,密切了和读者的关系。
少儿阅览室的工作也十分活跃。在馆内外大力开展阅读与辅导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截止1964年4月,共接待小读者30余万人次,阅览书刊135万余册次。在阅览中,有目的地引导高年级学生配合课堂教学进行阅览,并组织报告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320余次。在距较远的1900多所小学校中,建立了210多个借书小组。这些活动对培养儿童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增进文化知识,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成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深受儿童、教师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不得人心。长春市图书馆的广大工作人员以对党和人民群众的责任感,在逆境中还曾自觉地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为生产和科研服务的工作。如:1971年始,先后与长春市科技局联合举办了“机电产品革新项目资料展览”;同吉林省情报所联合举办了“外商来华座谈资料展览”。1972年,派出人员深入德惠县农机一厂,经过调查研究,提供资料,帮助解决了该厂“中频感应电炉”的试制工作;为九台县农机大修厂提供产品样本,使他们研制成功手扶式水田锄草机。1973年4月,参加国家科研攻关项目“三聚氯氰”大会战的资料收集编译工作。1975年,组织“机械夹具图纸展览”,在市内展出后又到外县巡回展览,德惠县农机一厂利用展出的图纸,制成了“三用钻头”。1976年完成了编译《三聚氯氰专利译文集》和《三聚氯氰专题资料》(1~9集),为这一国家攻关项目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国家化工部的表彰。
1988年2月23日,经长春市人民政府决定,市图书馆馆舍因年久失修,从即日起闭馆。在闭馆期间,市图书馆仍然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力所能及的各种活动。
第四节 馆际协作与协调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图书馆事业的日益发展,从50年代初开始,长春市图书馆同在长春的公共图书馆、大专院校图书馆和科研单位图书馆之间,开展了图书互借、互阅和协调协作,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这些协作协调组织及其开展的协作活动,在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协作协调机构
1950年7月8日,长春市在全省最先成立长春市图书馆业务研究小组,共有21个单位参加,成员主要是长春市中小学校图书馆。同年10月,在业务研究小组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决定扩大组织,吸收长春市各大专学校和东北科学研究所等图书馆参加,成员馆由21个发展到30个。分为4个小组,探讨问题,交流经验。这一活动在1951年4月召开的东北区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上受到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的表彰,授锦旗一面。1953年12月,在业务研究小组的基础上,组成了长春市图书馆业务研究委员会。由长春市文化局局长任主任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于逵文、市图书馆刘宗儒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采购组、分编组、阅览组、典藏组、教材组,并制定了《业务研究委员会工作简则》,开展了外文书刊采购协调和馆际互借等工作。1957年1月,为加强馆际间的协作,开展业务研究,又成立了长春市图书馆联合会,由三大系统图书馆参加,下设采访、分编、书目索引、图书流通等小组。
1957年9月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7次会议批准了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订的《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并由国务院颁布实施。在该方案中规定:建立中心图书馆委员会,负责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图书工作的全面规划、统筹安排。1958年,在《对于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的修改意见》中又进一步指出:“各省、自治区一般均应设置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在当地党委统一领导下,负责本地区的外汇采购图书、图书调拨、书目索引、业务服务、干部培训等协调工作。”根据上述文件精神,长春市于1958年5月分别建立了县(区)馆、工厂馆、科研所馆、机关馆、中专馆、中学馆联络辅导网,共有61个馆参加。1959年3月16日,在长春市成立了吉林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该委员会隶属于吉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吉林省文化局。全省共有27个馆(室)为委员会的成员馆,吉林省图书馆为主任委员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图书情报室、第一汽车制造厂技术图书馆为副主任委员馆,长春市图书馆等为常务委员馆,市图书馆副馆长刘宗儒任副秘书长。吉林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吉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或行政领导部门研究吉林省图书馆的统筹安排和全面规划;研究和解决图书采购、调配、交换和互借互阅方面的业务问题;计划和组织有关编制联合目录、新书通报方面的工作。
1966年至1976年,由于开展“文化大革命”,吉林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和长春市的图书馆协作网被取消。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组织成为科学研究和广大群众服务的图书馆网”。同年,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召开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根据第五届全国人大会议精神,要求各地恢复和成立图书馆协作组织,成立图书馆学会。据此,吉林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重新恢复,并于1979年6月成立了吉林省图书馆学会,长春市图书馆刘宗儒、姜泽先被选为理事,刘宗儒为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同年10月,又成立了长春市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共有19个成员馆。市图书馆为主任委员馆,常务办事机构设在市图书馆辅导部。成立大会上,讨论通过了《长春市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组织简则》和《长春市中心图书馆委员会馆际互借暂行办法》。1980年6月,委员会组织3个组:采购协调联合目录小组、干部培训经验交流小组和馆际互借小组。1981年12月,建立了吉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1983年1月改名为吉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常设机构秘书处设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选举王嵩山为主任,单行、李树权、马怀坷、江乃武为副主任。
二、协作协调活动
(一)业务培训
为了提高图书馆业务人员的素质,吉林省及长春市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以及各协作协调组织通过举办业余学校、进修学校、函授学校和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开展培训工作。
1951年3月,长春市图书馆业务研究小组举办第一次业务讲座,共40个图书馆(室)82人参加。1955年5月,根据长春市业务研究委员会建议创建了长春市图书馆干部业余进修学校,由长春市文化局副局长担任校长,由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主管教学,长春市图书馆负责教务工作,学制2年。学员来自长春市各系统图书馆,市图书馆大部分业务人员参加学习,聘请长春市内各馆有业务经验的人员担任教师。1957年4月第一期学员结业,有93名学员领到毕业证书。
1959年7月,成立吉林省图书馆干部进修学校,学制2年。学员来自长春市内各系统图书馆的在职干部,计194人,旁听生50人。教师由长春市各系统图书馆推荐,经吉林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聘任;科学技术方面的教师由吉林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从长春市的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聘请。开设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分类与编目、读者工作、书目参考工作、馆际协作与协调等课程。1961年结业,60余名学员领取了结业证书。
1960年4月,吉林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委托吉林省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和吉林市图书馆在吉林市联合举办吉林省市、县、区图书馆干部培训班,有58个市、县、区图书馆83人参加学习,6月16日结束,历时64天。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3年第一季度,长春市人民图书馆委员会为贯彻落实图书馆担负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的重要任务,举办了图书馆业务讲座,长春市内各单位图书馆(室)派员参加。同年5月,又举办了县、区馆及部分工厂图书馆(室)新馆员业务学习班,有56人参加。
1978年7月,长春市图书馆举办了业务学习班,长春地区各县、区、市属科研单位、大型厂矿和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的专职馆员共52人参加学习。学习班由市图书馆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分别系统地讲授了《关于社会主义图书馆的性质、方针、任务》、《当前图书馆工作的形势和国内外图书馆工作的一般情况》、《图书的采购、登记和注销》、《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目录学》、《图书的借阅和保管》、《科技资料的借阅和管理》、《图书馆的辅导工作》等业务课。同年8月,市图书馆为提高本馆干部的文化、业务素质,自行举办业务学习,开设的课程有:图书馆学概论、图书分类、图书馆目录、书史、中文工具书、中国文学发展史、英语、日语等。全馆50余人参加学习,1982年12、月结束。
1978年12月,长春市图书馆分别与宽城区、二道河子区文化馆和双阳县图书馆,联合举办3期基层图书室业务人员学习班,共有60余人参加。1979年6月,市图书馆举办各县、区图书馆专职干部业务学习班。由姜泽先等讲授图书馆学基础知识,历时7天,40余人参加学习。同年,市图书馆又与长春市工人文化宫等单位联合举办县、区、工厂、学校图书馆(室)干部短期培训班7次,共140多个单位,220人参加学习。
1980年3月,长春市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和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专修科联合创办长春市业余图书馆学院,杨迪任院长。姜泽先、单行任副院长。该学院学制3年,教学采用面授方式,每周授课8个学时(周日上午4学时,周六下午4学时)。课程有图书馆学基础、图书文献分类学、写作基础、图书馆目录、科技文献检索、情报学、目录学、中外文工具书等17门,教材采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系专修科教材,教师由该学院聘请高校和各图书馆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招收学员的重点是吉林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和长春市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各成员馆在职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作人员。经文化课考试,录取正式学员114人,旁听生41人。1983年3月毕业时,有107人由东北师大图书馆系函授专修科颁发了毕业证书。
1980年5月,由吉林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和吉林省总工会联合举办吉林省图书馆函授学校。该校在长春、九台等市、县设立函授辅导站15个,学制为2年。同年,吉林省图书馆接受北京大学图书馆系的委托,正式建立了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吉林省函授辅导站。到1985年该站承办两期函授任务,毕业生180名。
从1980年开始,长春市图书馆自行举办或与有关部门共同举办的各种短期培养班还有:1980年8月与长春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工厂、企业图书管理员业务学习班,学期6天,80余人参加。同年11月,与长春市教育学院、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全市中学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会,90人参加,会后进行5天业务学习。同年,举办英语、日语、俄语和古汉语学习班,学员930人。1981年4月,举办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和《日本专利》检索学习班,48人参加。5月,与二道河子区文化馆联合举办第2期基层图书室业务人员学习班,20余人参加。8月,举办第2期《美国化学文摘》(CA)检索学习班,68人参加学习。11月至12月,市图书馆组织专业人员分赴长春地区5县轮流讲授业务课。1982年与市工人文化宫、各区文化馆联合举办部分厂矿、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业务学习班,80余人参加学习。1983年4月,举办图书分类、目录学专题讲座,各县、区图书馆48人参加学习。7月,根据科技人员查找和阅读日文文献的需要,举办速成科技日语学习班,共有82名科技人员脱产学习20天。1984年8月,市图书馆馆长姜泽先为吉林省文化干部学校举办的全省公共图书馆馆长轮训班讲授科学管理课。同年,市图书馆举办各县、区图书馆从事读者工作人员的读者工作基础知识学习班;与市工人文化宫和各区图书馆联合举办基层图书馆(室)干部业务学习班,两个班共有91人参加学习。1985年3月,举办县、区图书馆基础整顿学习班,统一制定分类、编目、藏书建设条例;协助九台县图书馆举办文献标准著录学习班,该馆及基层馆共25人参加学习。同年11月,与吉林省图书馆联合举办文献主题索引学习班,共60余人参加学习。1986年11月,举办各县、区图书馆参考咨询(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习班,20余人参加学习,由李松子主讲《科技文献检索》、刘慧娟主讲《常用中文工具书使用》,课后进行实习。同年11月,与市工人文化宫联合举办基层图书馆管理员学习班,由李志白讲授《图书馆的方针、任务》。同年12月,举办《文献标准著录》学习班,50余人参加学习,由吉林大学图书馆方微、市图书馆吴微、省图书馆刘维英授课。
(二)编制联合目录
长春市图书馆与各协作协调组织共同参加编制一些图书的联合目录。主要有:1959年参加吉林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编印的《吉林省地方资料联合目录》。该目录收录了全省11个图书馆所藏的有关抗联、历史、工农业、交通运输、财政外贸、政治、社会生活、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医药卫生等地方资料。1959年出版。
《全国善本书总目》。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1978年在南京召开了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编辑工作会议,会议确定了编写该总目。市图书馆王泰富、姜泽先出席会议。同年9月,刘宗儒、于笑然到哈尔滨参加了东北地区古籍善本书总目编辑领导小组举办的东北地区善本书整理鉴定学习班,历时15天。之后,着手进行本馆古籍善本的编目工作。1979年,整理鉴定工作结束。吉林省编入全国善本书总目的古籍共4461种,617392册;其中,长春市图书馆被选入116种,2629册。
从1980年开始,长春市图书馆参与省内外图书馆联合编制的目录还有:《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第一辑(1980年)、《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1983年)、编制卡片式中日文图书3400条、《吉林省矿产资料索引与分布简介》(1984年与省图书馆合编)等。
(三)馆际互借互阅
1959年7月,吉林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制订了《馆际互借互阅章程草案》后,又陆续制订了《吉林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互借互阅办法》和《互借互阅收集和统计办法》。1979年10月,长春市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立,同时讨论通过了《长春市中心图书馆委员会馆际互借暂行办法》。形成了全省、市范围内的互借网,为各界读者和科研单位带来了方便。
第五节 理论研究
民国年间,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出现,《盛京时报》等报刊上曾发表一些短文,初步地涉及到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图书馆藏书和服务对象等,还没有接触到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于1939年和1942年在“新京”(长春)先后建立了伪满洲国图书馆协会和伪满洲国国际图书馆学会,通过这些组织及其所办的《新京图书馆月报》等刊物把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完全纳入殖民地文化的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学习图书馆业务知识和总结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开展了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1957年,市图书馆邵铭在《图书馆学通讯》上发表了《关于多卷书和丛书著录的意见》;1958年11月,市图书馆副馆长刘宗儒在文化部文化学院举办的全国省、市、自治区图书馆研究班上曾参加编写《社会主义图书馆学概论》(初稿);后于1959年在《图书馆学通讯》上撰写了《长春市图书馆干部业务学习的概况及其体会》一文。
1979年以后,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当年6月,在长春市成立了吉林省图书馆学会。该学会通过创办《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后更名《图书馆学研究》)等理论研究刊物和举办图书馆学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促进了长春市对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如:于笑然的《谈藏书剔旧》,李志白的《略谈市级图书馆科技部门如何为生产和科研服务》、《试谈小型公共图书馆建立文献检索室的必要性》,姜泽先的《应当重视中国图书馆工作特殊规律的研究》,张廷贵的《跟踪服务与咨询服务关系初探》,刘宗儒的《和业务辅导干部谈自我修养》,张东的《〈通典〉类目辨析》,刘慧娟的《发挥馆藏优势,开展读者服务工作》、《工具书概况》、《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参考工作方法初探》,孙启彦和郭润元的《谈信息服务》,以及孙启彦参加编写的《新编图书情报学辞典》等,在省内外均产生一定影响。
及至80年代,长春市图书馆已初步形成了以姜泽先、李志白、刘慧娟等为核心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队伍。
姜泽先,研究馆员。1965年任吉林省图书馆副馆长,1972年任长春市图书馆馆长。曾任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在图书馆学、目录学、情报学、文献学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理论教学方面的实践。多年来,撰写论文多篇。其中,《美育与读者》获建国40周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10年图书馆学、情报学论文奖;《应当重视中国图书馆工作特殊规律的研究》获吉林省公共图书馆系统第一次论文评奖优秀论文一等奖。并为图书馆工作者讲授《现代日语》(自编日语语法教材15万字)、《图书馆学基础》(自编讲义)等,为长春市各类图书馆(室)培养百余名图书馆专业大专毕业生。现被吉林省图书馆聘为研究馆员。
李志白,吉林省长春市人,1972年调入长春市图书馆工作,1983年任副馆长,同年被选为吉林省图书馆学会理事。他撰写的主要论文有:《试谈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立文献检索室的必要性》、《地、市图书馆单独划类的探讨》、《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小议》、《公共图书馆藏书布局构想》(与向欣合写)等多篇,并多次获奖。现为长春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刘慧娟,女,吉林省延吉市人,1980年调入长春市图书馆工作。主要论文有:《地方级公共图书馆的参考工作方法初探》、《金毓黻和〈辽海丛书〉》等,与孙启彦合写的《社科文献系统与情报产品》曾获图书馆学会成立10周年征文奖。编著的《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30余万字)比较翔实地记述了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作家与作品,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学很有价值。现任长春市图书馆业务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吉林省图书馆学会编译工作委员会委员。
附注
(注:①1910年4月10日《盛京时报》。) (注:①摘自《盛京时报》1936年6月13日。) (注:①吉林省文化局档案·1959年12号第51~53页。) (注:①引自《满洲帝国文教部第二次年鉴》,1935年12月版。) (注:①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注:①1936年1月11日《新京特别市公报》第64号。)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上下年限为1881至1988年,从机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化等方面记述了长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