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美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60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美术
分类号: J120.934
页数: 60
页码: 366-42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民国至1951年~1988年长春市美术事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美术 美术事业 长春市

内容

第一节 团体
  民国年间,长春市中、小学校中的绘画和书法活动组织有吉林省立长春第二师范学校美术教师李伯涵指导下的国画、书法学习小组。长春自强中学美术教师王慎之和国文教师季润之指导下的彩画和书法小组。此外,在东小五马路的会园轩阁中,亦常有文人墨客笔会的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9月,日本人首先在大连建立辽东学会,会址设在“新京”(长春)、奉天(沈阳)、大连三处。这是从史学、考古、民俗等方面为日本殖民统治服务的机构。会员150名。《满洲年鉴》(伪满康德六年版)记载该会的宗旨是:“对满洲历史、考古、土俗、社会、言语、文学、宗教、美术等研究,相互联络,进行学报发行,开办讲演会,见学旅行等。”
  1934年至1941年间,日伪统治当局曾在“新京”相继成立了“满洲美术家协会”、“满洲工艺家协会”、“满洲书道家协会”、“满洲写真家协会”和“新京美术家协会”等机构。其目的在于为他们推行所谓“王道乐土”、“民族协和”、“共存共荣”、“完遂圣战”的侵略政策服务。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当局又以伪国务院弘报处颁布的《艺文指导要纲》为宗旨,将伪满各协会拼凑为适于侵略战争需要的文艺组织“满洲艺文联盟”,进一步强化了对文艺的控制。为了培养奴化人民的美术专业人员,伪满当局于同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新京美术学院东京分室”。院长为川端龙子,共招收两期学生。1944年由于日本本土受轰炸,日伪统治当局便把该室迁来“新京”,更名为“新京艺术学院”。院长仍为川端龙子。
  1941年日伪当局曾拨款8万元伪币,在“新京’大同公园北侧建立“新京美术馆”。此后,伪满的大型美展均在该处展出。
  以上各美术机构均由日本人把持,在1934年成立的“满洲美术家协会”的19名委员中,只有1名中国人;在1937年“新京美术家协会”委员名单的44名委员中,只有3名中国人。
  此外,伪满皇帝溥仪来长春时,曾裹挟大批原北京故宫的文物珍宝。当时从北京来东北投奔溥仪的清末遗老,也带来不少古董和书画。日本人为了掠夺中国文物,文物商为了投机营利,从1933年开始,至1945年日本国投降时止,在“新京”大马路、西四马路等地,竟有十余家文物店开业。如侯润田开设的专营珠宝、陶瓷、字画的华北天;穆幡忱专营字画、碑贴的墨古斋;陈古匋专营石章、笔墨的“满洲美术馆”,和日本人青井专营古玩兼裱画的青井文藻堂等。这些文物店铺的销售对象多是日本人,其次是伪官吏,只有少数是玩家。
  这些美术机构是随着日本侵占东北后相继产生,亦伴随“八•一五”日本投降而相继消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美术事业的发展,从50年代起,相继建立了各种美术团体。
  一、研究会与协会
  (一)长春市美术研究会
  1950年4月16日,长春市美术研究会在长春市文联内成立。它是中共长春市委领导下,开展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组织机构。承担了建国初期长春市的美术宣传和美术创作任务;团结在长春的专业、业余美术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繁荣社会主义美术创作,培养美术人才,开展专业和业余美术活动。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为工农兵、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美术研究会通过了《章程》,制定了工作计划,选出21名执行委员,并由执委中选出主任委员徐渭(东北电影制片厂),副主任委员白光远(长春市文工团)、李毓朴(《长春新报》社)。秘书王兆一(长春市文工团),以及由马连第、潘豁达等7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有会员39人。办公地点设在长春市文工团,由白光远主持日常工作。
  1957年6月1日,经中国美术家协会同意,在长春美术研究会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美术家协会长春分会筹委会,仍由中共长春市委领导。李又罘、徐渭、芦淦、白光远、胡忠元等作筹备委员。并调白光远到长春市文联负责美协筹委会的日常工作。任务是团结在长春的专业、业余美术工作者,开展美术创作展览和美术学术研究活动。经过两年的筹备工作,在中国美术家协会长春分会筹委会的基础上,于1959年10月20日,正式成立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分会。
  (二)长春美术家协会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6月2日至3日,长春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举行第二届第三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正式恢复文联机构。1980年2月6日~9日期间,召开长春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宣告长春美术、摄影家协会成立,会上选出芦淦为主席,白光远、李玉成为副主席,秘书长由白光远兼任,副秘书长金隆贵。
  1981年长春摄影家协会单独成立后,原长春美术摄影家协会改名为长春美术家协会。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群众团体。在中共长春市委领导下,密切联系长春市专业和业余美术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交流、发展、繁荣美术创作,努力发现并培养美术人才。
  长春美术家协会成立后,一直围绕着以出人才,出作品的重点开展工作。并于1981年相继成立了“长春关东山水画研究会”、“长春水彩画学会”、“长春版画会”、“长春油画研究会”和“长春国画人物画会”等5个画会。
  长春关东山水画研究会。会长:许占志。副会长:祁山。秘书:孔敬国、王淮。
  长春水彩画学会。会长:倪少珠。副会长;蔡光。秘书:张祥瑞。
  长春版画会。会长:戈沙、蒋谷峰。秘书:曹文汉。
  长春油画研究会。会长:谷钢、金隆贵。秘书:李家伟。
  长春国画人物画会。会长:戴成友、华天章。
  1985年,金隆贵调省美协工作。市文联任命杨宝诚为美协副秘书长。1986年市美协召开理事会,会上,增补许占志为副主席。
  1986年1月,在长春市第四次文代会上,改选长春美术家协会领导机构。
  白光远任主席。戈沙、许占志为副主席。副秘书长:杨宝诚。
  迄至1988年年底,长春美术家协会共有会员263名。其中省美协会员64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6员。
  (三)长春书法家协会
  1985年6月25日,长春市书法家协会在长春成立。它是在中共长春市委领导下,由长春市书法家、篆刻家组成的群众性团体,为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
  长春书协的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联系长春市的书法家、篆刻家,以及书法、篆刻研究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组织工作者,继承、发扬我国书法艺术的优良传统,进行艺术探讨,开展学术交流,繁荣书法艺术创作,推动群众性的书法艺术活动的开展。
  长春书法家协会成立后,会员由首批92名发展到220名。成立了白山印社,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书法、篆刻展览,并与外省、市书协联合举办了各种展览和交流活动。
  长春书法家协会的组织机构是:名誉主席:丁盛文、马洪新、孙晓野、李北淮、池精武、赵凯、翟向坤、罗继祖。主席:范业本。副主席:黄克、吴曦宇、彭祖述、金中浩。驻会常务理事:冷天。
  1989年3月20日,书协组成了第二届理事会。主席:周昔非。副主席:彭祖述、任中厚。理事:黄克、常学铭、林克胜、杨国平、张潜超、袁履霜、陈有奇、鲁树忠、施永安、薛富有、田树元、徐方(女)、朱海德、刘彦湖、耿澍田。常务理事:冷天。
  (四)长春摄影家协会
  1980年在长春成立。是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团体会员。原名为长春美术摄影家协会。1981年与长春美术家协会分开,改名为长春摄影家协会。
  长春影协是以长春市专业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为主组成的群众性组织。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长春市摄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和繁荣,并积极地与国内外摄影界建立联系,加强艺术交流,增进友好往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1981年4月1日,在第一届理事会上选出了主席:李岛。副主席:温素文、关凤林。秘书长:曹世玺。
  影协成立时,共有会员34名。至1988年年底,已发展到会员273名,预备会员532名。其中,吉林省影协会员38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3名。
  (五)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分会
  1959年10月21日至23日,吉林省文化局、中国美协长春分会筹委会,在长春召开第一次吉林省美术工作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分会。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群众性组织;是在中共吉林省委直接领导下,密切联系全省美术家和广大业余美术工作者,积极组织会员深入生活,进行艺术探索,加强理论研究,交流、发展、繁荣美术创作,努力发现和培养新生力量,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协会成立后,历届主席为李又罘、王庆淮。副主席为刘西林、徐绍康、芦淦、石熙满、白光远。秘书长为白光远(兼)、池星。副秘书长为胡宗元、王以忱。会址在长春市自由大路7号。
  (六)中国书法家协会吉林分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吉林分会,于1984年5月6日在长春成立。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书法界群众团体。密切联系全省书法家、篆刻家、书法研究工作者、书法教育工作者和书法活动组织者,继承、发扬我国书法艺术传统,进行书法艺术探讨,开展书法艺术理论研究,扩大对外交流,促进书法艺术创作的繁荣和群众性书法艺术活动的开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主席:刘敬之。副主席:段成桂、周昔非。会址在斯大林大街副111号科学会堂内。
  (七)中国摄影家协会吉林分会
  中国摄影家协会吉林分会成立于1961年。是全省摄影家和摄影工作者、爱好者的群众组织,是吉林省文联团体会员。它的任务是: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和吉林省文联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组织全省摄影家和摄影工作者、爱好者,从事摄影艺术创作,学习摄影技术,开展摄影评论和摄影理论研究,总结交流摄影艺术经验,帮助、鼓励、引导业余摄影爱好者的创作活动,积极组织会员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摄影活动,开展国际国内摄影艺术交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主席:王启明。副主席:李可明、刘泰、于祝明。秘书长:刘忠。会址在斯大林大街副111号科学会堂内。
  (八)长春市职工书法协会
  为了繁荣长春市职工书法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培养长春市职工书法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在长春市总工会的领导下,于1984年成立了长春市职工书法协会。会长:杨迪。副会长:周昔非、段成桂。副秘书长:田仲梅。成立后,开展了大量的书法活动。举办了长春市职工书法展览4次,长春市职工书法大赛3次,推动了长春市职工书法艺术的开展,促进了长春市书法艺术新人的成长。
  (九)吉林省工业美术协会
  吉林省工业美术协会隶属于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于1981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吉林省工业美术(工业设计)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提倡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民主,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团结广大工业美术(工业设计)工作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促进我国工业美术(工业设计)事业的发展和工业美术(工业设计)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为本专业出成果、出人才,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领导成员有理事长:柏振兴。副理事长:宋杰、高文、杨子苍、刘荫轩、阎环。秘书长:黄金城、周青、郝凤岐。会址设在吉林艺术学院,由黄金城主持日常工作。1984年在理事(扩大)会议上,进行改选,阎环为代理事长。代秘书长郭策主持日常工作。会址设在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计有会员200余人。
  (十)吉林省工艺美术学会
  吉林省工艺美术学会,隶属于吉林省科学技术学会。成立于1980年8月30日。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吉林省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基本任务是:根据新时期总任务的需要,团结广大工艺美术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积极开展工艺美术的学术活动,加强与国际民间工艺美术组织的交往,以提高学术理论和科学技术水平,繁荣创作,加速我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做出贡献。历届领导成员有,理事长:高文、汤明哲。副理事长:刘荫轩、庞学勤、王野、吴魁勋、陈海楼、凌雨三、刘德晨、王承礼、赵明生、徐德润、阎环、郝凤。副秘书长:王少华。办公室设在吉林省工艺美术公司。由王少华主持日常工作。共有会员220人,其中全国会员88人。
  (十一)吉林省包装装璜设计委员会
  吉林省包装装璜设计委员会成立于1981年9月16日,是吉林省包装技术协会领导下的一个专业性工作机构。本会坚持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团结、协作、创新、求实”的会风,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民主,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团结我省广大包装设计工作者,积极开展包装装璜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大力普及包装装璜知识,不断提高包装装璜设计水平,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成立后的领导成员有主任委员:刘俭、杨永臣;副主任委员:王野、刘润民、张永存、姜凡、黄克岐;秘书长:芦炳华。办公地点设在通化市包装装璜工业公司设计研究所。由秘书长芦炳华主持日常工作。委员会有委员57人。会员296人。
  (十二)吉林省建筑创作学术委员会
  吉林省建筑创作学术委员会成立于1983年,是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的下属组织机构。在学会的领导下,单独进行学术活动。学委会的宗旨是:团结、组织省内建筑师、建筑学专业教师及建筑设计工作者,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加强国内外建筑工作者的往来,为繁荣建筑创作,提高建筑科学理论水平,促进出成果,出人才,为振兴吉林省城乡建筑事业做出贡献。学会主任委员:王辅臣。副主任委员:高光华、黄金凯、姚汝耕、杨金鹤、高志标、汤介敖、赵化敦、杨树惠。秘书:刘立欣。办公室设在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内,由刘立欣主持日常工作。至1985年年底共有省及全国会员300余人。
  (十三)吉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
  吉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4月,原是吉林省第二工业厅工艺美术处所属的一个工艺美术技术组。1972年工艺美术处改为吉林省工艺美术公司,工艺美术技术组随即改为吉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内有工艺美术研究人员10余人。主要任务是为基层企业服务,包括技术指导、产品设计、新技术开发和老产品改造等。历届主要领导为赵勇、胡守英、李玉声等。
  (十四)长春市美术工艺厂、刺绣厂、地毯厂、搪瓷厂、金属工艺厂和兴隆山陶瓷厂,皆设有美术设计研究室。
  这些工厂除地毯厂、搪瓷厂和兴隆山陶瓷厂外,大部分是1956年后由私人作坊经过联营,逐步过渡到国营工艺厂的。30余年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各厂美术设计人员,不仅在工艺美术设计上进行探讨研究,而且在新技术上进行开发引进,并在对老产品的改造与创新上狠下工夫,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不仅把美的工艺品献给人民,而且为国家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
  二、画院 画报社 印社
  (一)长春书画院
  长春书画院成立于1987年7月。是隶属于长春市文联的专业研究、创作机构。它的任务是:团结书画作者,弘扬中国优秀书画艺术传统,繁荣书画创作,培养书画人才。编制7人,设院长1人,副院长1人,聘请名誉院长2人,现有专职创作人员5人。
  长春书画院成立之后,曾与长春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了陈涤画展,与所属集古斋画廊在香港联合举办了长白风光书画作品展览。与此同时,该院创作员所创作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画展中入选并获奖,有的被收藏。
  长春画院名誉院长:李北淮、池精武。副院长:许占志。创作员有袁武、孔敬国、王淮、乔广洋、于长胜。
  (二)吉林省画院
  吉林省画院于1985年11月15日在长春成立。是吉林省专业美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机构。其活动宗旨为: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领导并组织院内画家进行美术创作、学术研究,发现和培养中、青年美术人才,促进和强化吉林省美术界与国内外美术界的交流,开设美术家画廊,使美术创作和研究工作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并力求在全国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黄秋实、金隆贵、任川为副院长。
  (三)长春画报社
  长春画报社成立于1951年11月。隶属于长春市美术研究会。该社于1951年11月7日创刊《长春画报》,经过一年零一个月时间,共出刊15期,发行量达24万份。为执行东北出版会议决定,至1953年1月1日停刊。美术主编白光远。文学编辑张智、何枫。
  (四)白山印社
  1985年6月25日成立。为长春书法家协会领导下的群众性团体。任务是研究印学,切磋印艺,对金石篆刻进行学术性和技艺性的广泛探讨。团结广大篆刻爱好者,注重提高篆刻的艺术水平。收集著名书画家、艺术家和知名人士的印章与印模,收集印谱、印学论著。举行篆刻展览,出版社员印谱。促进国内外书画家、爱好者治印与交往,增进国内外文化交流与长春市印学的发展。名誉社长:方去疾、孙晓野。社长:金意庵。副社长:彭祖述、周昔非。秘书长:施永安。
  三、美术组
  (一)长春市文艺工作团美术组
  长春市文工团美术组于1949年3月建立。白光远为文工团美术教员,组长:王兆一。
  该组在长春解放之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曾担负全市的美术创作指导与美术宣传等项活动。
  全组共有6人,对内配合演剧绘制布景,对外画宣传画、连环画、建立标语塔、书写街头大型标语牌、绘制领袖像、审查商业牌匾等。1950年3月18日《吉林日报》在第四版中,对文工团美术组做介绍说:“长春市文工团,在四九年里……对外配合公债宣传,画了三十张宣传画。纪念“五一”劳动节,制作了街头标语四十余幅。纪念十月革命,刷写了车站前的标语塔。绘制了领袖像二十九帧。欢迎亚澳妇女代表,制做了五幅窗花赠给大会。庆祝胜利新年,制作了一套新洋片《战斗英雄卫小堂》。”
  1950年4月以后,有关美术活动均归长春市美术研究会工作范围。1953年长春市文工团撤销,原文工团美术组改为长春市话剧团舞台美术科。
  (二)吉林省美术创作组
  “文化大革命”期间,吉林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于1972年曾调集吉林省专业美术干部王庆淮、胡悌麟、王绪阳、孙亚茹、吴景桐等,成立吉林省美术创作组,由王书林、王以忱领导,承担组织吉林省美术创作和美展办公室的任务。1980年吉林省美协恢复工作后,该创作组遂被取消。
  四、画廊 画店
  (一)长春美术家画廊
  1985年5月28日,长春美术家画廊成立,它的业务范围主要是经营书画、文房四宝、工艺美术和装璜设计与装裱书画。隶属于长春市文联。地址在长春市建和街11号。
  (二)吉林省画院美术家画廊
  1987年成立,隶属于吉林省画院。以经营书画、文房四宝、工艺美术和服装设计等为主要业务。地址在长春市东民主大街3号长春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三)长春书画社
  于1987年3月成立。隶属于长春市文化局。以经营书画艺术品、古籍图书为主。是吉林省旅游业的定点商店。地址在长春市重庆路72号。
  (四)北国书画社
  1985年5月成立于长春市,是一个集体领导的由专家和书画爱好者结为一体的群众性书画艺术团体。成立以来,曾举办过书画、篆刻展览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并与国内外一些知名书画艺术团体、高等艺术院校、社会办学单位,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流。编辑出版书画作品集和书帖,创办了吉林书画函授大学,开设了书法、图画、实用美术、服装设计等专业。楚图南为该社名誉社长,华宣宇为社长。地点在长春市建和街1号北安路小学校院内。
  (五)长春市文化服务社
  该社成立于1956年,地点在长春市大马路路东,界于四、五马路之间的商业繁华区。专营古今书画、美术用品、文房四宝和宝石、陶瓷等业务。隶属于长春市文化局。“文化大革命”期间解体。
  (六)雅美斋
  1980年成立,隶属于长春市文化局。经营古今书画、文房四宝、古董陶瓷、工艺美术、裱装书画等业务。地点在长春市工人文化宫二楼东侧。1987年解体。
  (七)文宝阁
  1980年成立,隶属于长春市美术广告公司。主要业务为文房四宝、碑帖和书画等。地点在长春市长春大街100号。
  第二节 作品
  长春市的古代美术遗存不多,仅有1984年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在农安县左家山遗址出土一件石灰岩质石龙。器物完整,现藏于吉林大学。龙体呈盘卷状,头尾相连,近似璞璧形,嘴部有两道阴刻细纹,眼部为透雕圆孔,头尾分明,其间有缺槽。径4.5厘米、孔径1厘米、眼孔0.4厘米、厚0.5厘米。与辽宁省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时代遗址出土的玉龙相似,为研究人类审美能力的发生、发展和探讨龙的造型起源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在净月潭南坡石羊石虎山金代墓地上,有石人2、石羊2、石虎1。石人头部已遗失,身躯残高1.65米,穿长袍,腰系带,双手执笏,脚穿靴;石羊形体完好,只是嘴部略残,身体呈卧状,显得温顺伏帖,身长0.94米,高0.60米;石虎呈坐状,已残,高为1.10米。这些石雕,朴实大方,天真自然,具有北方民族艺术的粗犷、豪爽特色。同时,又带有中原汉唐和北宋石雕艺术的风韵。在雕刻手法上,对圆雕与浮雕,对块与线的处理上,均错落有致,雄健遒劲,恰到好处,简练概括,突出整体,实为一件妙手真迹作品。
  1919年自强中学美术教师王慎之的水彩写生,国文教师季润之的颜体大楷,第二师范学校美术教师李伯涵的国画花鸟等,均为人所众望。同时,漫画、宣传画、连环画和壁画等,均走向社会,成为反帝爱国斗争的工具。尤为珍贵的是,在宽城区二道沟长胜小学院内墙壁上,至今仍保留着东省特区第十二小学校美术教员苏少权所绘制的壁画,成为对后人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该壁画主体为一幅彩绘的中国政区全图。在图的周边,用黑色标明各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割去中国领土的不平等条约。图的上方冠以“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右侧下方书有“东省特别区第十二小学校一九二九年绘”。壁画高3.33米,呈正方形,用红色绘出边线,标明的不平等条约共有十一条,包括:英国侵占的香港、九龙,葡萄牙侵占的澳门,沙俄侵占的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新疆以西共153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日本侵占的琉球、台湾、澎湖列岛,和日俄分割中国东北的《朴茨茅斯条约》等。为保护文物,该校已于1985年9月按原画的痕迹重新着色描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伪政权以“新京”(长春)为其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他们极力提倡日本画和西洋画,在作品内容上则多以所谓满洲风情为主题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由于追随溥仪来长春的清代遗老遗少惯于舞文弄墨,曾经出现一种较为活跃的局面。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郑孝胥、罗振玉等。但由于他们在伪满洲国为官,沦为汉奸,尽管从清末开始其在书法艺术造诣和理论著述上独树一帜,但却声誉大减。在篆刻艺术方面,当时也多为世所重视。声望较高者为开设在长春市大马路东,专门经营石章及笔墨店的经理陈古甸。此人是石章艺术家,技艺较深,多与伪满书法、篆刻家往来。该店门上悬挂之“美术馆”匾额,即是郑孝胥的墨迹。日本投降以后,该店停业,陈亦离开东北。
  1945年“八•一五”抗战胜利后,由苏联美术家设计并建立于人民广场中心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是这一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座纪念塔具有苏联建筑风格。塔为实心,由塔基、塔座、塔身三个部分组成,表面采用花岗岩条石垒砌。塔基为圆型,直径30米,高0.1米。塔座由直径不同的3层圆盘组成,塔呈正方形,共5层,至4层高度相等,各5米。第6层高6米。通高为27.5米。塔顶置一架铸铁苏式轰炸机模型。塔的北面为正面。在第2层嵌有苏联国徽,在第4层有苏联红军军功章浮雕,塔的基层北面中下部阴刻俄文:“为苏联的荣誉和胜利在战斗中牺牲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在1层南面阴刻中文:“中苏友谊,万古长青”。
  1946年5月,国民党军队进入长春之后,由于国民党当局忙于打内战,对美术事业无暇顾及,仅在大马路一带出现过“常白生个人画展”。展品中有描绘当时的吉林省主席梁华盛的油画多幅。在长春大学的校园和“民主墙”上,既是反动学生施展反共反民主反人民伎俩的地方,如:在1947年国际“三八”妇女节的早晨,竟然贴出用磨盘压着一个妇女,上写:“叫你翻身”字样的漫画。也是进步青年争取民主自由,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个阵地。由法学院学生组织的“美术学友社”,就在教室的走廊里展出过以“孩子哭了”、“祖国——母亲”、“新生”、“前进前进”为题的大幅宣传画,表达了不满现实和向往解放区的思想情绪。
  当时,来自陕北革命根据地延安的美术工作者古元等,曾在长春外围画了不少速写,并在《东北画报》上发表。
  进入60年代,创作又有了新了发展。1964年于北京举办的东北、西北地区全国美术作品览会上,长春市有30余件作品入选。由于成绩突出,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领导和全国各省、市美术界的重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优秀作品较前大为减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创作又呈现新的繁荣。在1984年和1987年的第六届、第七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上,长春市共有21件美术作品入选。其中有5件作品获铜牌奖,6件作品获优秀奖。1985年11月金秋季节,长春美协举办了长春市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出180位青年作者的223件美术作品,给人们带来了作品、、人才双丰收的喜悦。1988年10月1日,长春美协在庆祝建国39周年,纪念长春解放40周年之际,曾收集了1982年以来,长春市美术工作者所创作的部分绘画、雕刻作品100余件,以回顾展的形式,在长春市重新集中展出。从这次美展上,人们形象地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0年中长春美术创作的丰硕成果。
  这一时期,根据美术创作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市美协领导下,相继成立了长春市关东国画山水画研究会、长春市油画研究会、长春市版画会、长春市水彩画学会、长春市国画人物画会等,各画会中均有骨干画家10余名,并先后举办了5个画会联赛及各画会单展10多次,都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观众的欢迎。在雕刻艺术方面,一批新生力量又相继脱颖而出。到1988年,全市美术工作者共创作各种绘画、雕刻作品6000余件。其中在市内展出的约4000余件,在省展入选的800件,在国家美展入选的约80件,出国展出的28件,中国美术馆收藏的11件。
  一、绘画雕刻
  1949年至1988年期间有影响的绘画、雕刻作品是:
  (一)国画
  《春光灿烂》作者:李又罘,作于1955年。曾发表在《美术》月刊和《人民日报》,并在50年代东北三省美协联合举办的美术展览会上展出,受到好评。李又罘花鸟画得力于吴昌硕、齐白石。但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画面以秀润的笔墨,绚丽的色彩,画出春日里百花吐艳的景象,显示了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意蕴。
  《荷鸭》作者:李伯涵,1957年作。此画描绘了在夏季雨后的荷塘中,群鸭嬉戏的场景。作品富有朝气,清新隽逸,笔墨色彩准确生动,做到了以物传情。该画曾于1957年由长春市美术研究会出版色彩明信片画页,并选入《吉林画选》和《长春美术作品选集》。
  李伯涵,吉林省长春市人。30年代就读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毕业后在长春第二师范学校任教。东北沦陷期间,在长春第二国民高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45年“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长春市女子中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任长春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美术教员。1958年调吉林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系任讲师、兼国画研究室主任。曾任美协吉林分会理事。代表作品还有《松鹰》等。他的画风严谨,清新隽逸。
  《潇湘夜雨》作者:秋玉,1957年作。此画造型准确洗练,做到了以形写神,使人物栩栩如生,并在传统的白描基础上,融以西方造型手法,因而有别于过去的仕女人物画。处处精到,独具新意。该画于1957年吉林省国画书法展上获一等奖。“秋玉”为黄秋实、矫玉璋的笔名。
  黄秋实,1928年生。祖籍河北省赤峰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他8岁从师高仞九习书学画,曾担任过《吉林日报》、《吉林画报》美术编辑。1979年任吉林省美术创作室主任。1985年任吉林省画院副院长,主持日常工作。50年代与矫玉璋共同研究中国人物画创作。此期间,在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报》、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吉林日报》等处出版了近千幅作品。代表作品有《潇湘夜雨》、《百年长恨》、《种花老人》等。70年代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山水画的创作和探索。创作了《长白山颂》、《长白瑞雪》、《长白之秋》和《长白飞瀑》等数10幅作品,分别在国内外展出,有的被出版,有的被收藏。
  矫玉璋,女,1928年4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自50年代初开始,一直从事美术编辑工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会员、装帧艺术研究会会员。1988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擅长白描、工笔、写意人物画。几十年来在国内、省内美展、报刊等发表了很多作品,多次获奖。《潇湘夜雨》、《瓦岗寨》、《唐诗三百首》获省一等奖,《烟花侠女》获吉林等八省优秀作品奖,《朱淑贞诗意》获87日本全国精选第20回现代水墨画展优秀作品奖。
  《扇舞》作者:胡忠元、佟雪凡,1959年作。该画以轻快熟练的笔法,描绘了延边朝鲜族民间舞蹈——扇子舞。构图简练,补景亦佳。人物造型端庄秀丽,舞姿轻盈大方,人物内心情感溢于画外。曾在1959年东北三省美术展览会上展出,并在《美术》杂志上刊载。
  胡中元,吉林省四平市人,1929年生。历任吉林省群众艺术馆美术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分会副秘书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吉林省行政学院教授。他长期钻研山水人物画,临池不倦,于1984年创作的《高山流水》(国画)曾获纪念联合国“世界环境日”祖国环境美展览金奖。
  《长白松鹰》作者:佟雪凡,1962年作。作者于1962年曾到长白山林区体验生活,归来后创作此画。同年在吉林省四人国画展展出后,受到观众好评。作者用传统的笔墨技法,吸收西方明暗造型的经验,表现了祖国江山富饶壮丽的内涵。尤其是空中一只雄鹰,展翅高翔,更给人们一种长白密林深厚苍郁之感。
  《同心协力》作者:刘大洵,1965年作。作品反映了第一汽车制造厂铸造车间工人劳动中锻炼时的一个场面。作品构图简练,主题突出,气势宏浑,并将传统笔墨和西方素描技法,巧妙地融于一炉,别有新意。他用笔有力,用墨苍润,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反映了工人阶级同心协力创造新生活的自我献身和勇于奋斗的精神。
  刘大洵,1932年出生于四川省泸州市。195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后分配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从事基层美术辅导和美术宣传工作。现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美术工作者协会理事长,厂文联美术创作员,高级工程师,长春市美协理事。数年来,他在工作之余,坚持搞美术创作。1954年的作品《春游》,曾在吉林省美展上获奖,并被送到北京参加我国选送世界青年联欢节美展作品预选。主要作品有:《我国第一辆轿车出厂》、《会战指挥部》、《众志成城》、《晓》,《初晴》、《风》、《光的旋律》、《春满松江》等。
  《林海朝辉》作者:王庆淮,1972年作。此画曾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吉林厅。画面上山峦叠翠,层林尽染,笔墨老练,气韵生动,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全画气势磅礴,力量雄厚,着色亦较讲究,形象地揭示了长白林区旭日临照之美。
  《求索》作者:阎丁妮,1980年作。该画曾在全国青年美展上获二等奖。画面新颖,情节生动,通过幼儿观察草虫这一情节,揭示了儿童对新事物求索的心理。作者运用写实手法,简练、概括,删去多余、突出主体,使画面色彩明快,主题鲜明,耐人寻味。
  《桔颂》作者:袁武。此画深得中国传统绘画“以形写神”、“借物抒情”的理论精髓。在艺术手法上,抽象与具象并用,现实与理想统一,使纷繁的生活,升华为美的绘画艺术。从而更感人、更深刻。
  袁武,1957年9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曾任长春书画院专业创作员。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研究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在国画艺术上,锐意进取,刻苦追求,勇于探索,作品多次获奖。有些作品曾在日本、香港等地展出。《小镇待业者》曾在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入选。《角落》在长春市首届美术作品展中获一等奖。《春天里的最后一场雪》在松花江——我的故乡吉林省美术作品展中获二等奖。《没有风的子夜》、《北方的孩子》在关东画展中展出,分别获优秀奖和佳作奖。
  《冷气寒山村》作者:戴成友,1987年作。此画泼默淋漓,用笔坚劲,较好地表现了林海山村景象。茫茫白雪地上,画龙点睛地突出了一辆送公粮的关东大马车;大面积的背景上,用大写意的笔法,信手成章,创造了冰林玉树、寒气袭人的意境。此画于1988年在关东画画展中被评为优秀作品。
  戴成友,1940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196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5年进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进修班学习一年。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长春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美术教育研究会理事长、长春人物画会会长、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副主任、副教授。多年来,在一些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很多作品,部分作品被选到外国展出。《迎春花》中国画季刊1985年专题发表了戴成友作品选。并被评论家认为:“其作品融南北水墨画为一体,画风清雅明快”。
  《山村》作者:王淮,1987年作。此画具有浓厚的关东风格和原始野性,强烈的地域色彩和东北山势之气魄。给人一种粗犷、浑厚、气势磅礴的感受。曾参加1988年由长春美协、长春书画院和香港集古斋联合在香港举办的长白风光书画作品展。
  《沧州行》作者:陈涤,1988年作。作品取材于《水浒传》豹子头林冲为高俅所迫害,刺配沧州,鲁智深千里相送的情节。作者用国画写意手法,信笔拈来,妙趣横生,笔墨传情,引人入胜。林冲和鲁智深的正义人格与深厚友情,可敬亦可贵。此画曾参加1988年由长春美协、长春书画院和香港集古斋联合在香港举办的长白风光书画作品展。
  《北国银装》作者:许占志,1988年作。该画曾在东三省关东画展上获优秀奖。此画个性鲜明、风格粗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作者笔下的长白风光,气势雄厚,景色宜人,活现了祖国河山之美。
  许占志,1940年出生于河北省青龙县。长春市文联副主席、长春书画院副院长、长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东方美术交流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及全国画展,有的作品曾在日本、新加坡、美国和香港展出,被吉林省博物馆、中央电视台、八大山人纪念馆、吉林电视台、东北师大美术系收藏。198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许占志中国画作品辑》。1988年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山水画四条屏》。
  《浴雪》作者:于长胜,1988年作。作品采取中西结合,工笔与写意并用的手法,先用工笔精细描绘了山鸡和艳红的山玫瑰果实,后以写意泼墨渲染了富有层次与节奏的漫天飞雪,长白景色。此画构图简练,用笔刚劲,敷彩含情,主题突出,给人以积极向上,充满生命力的美的感受。
  于长胜,吉林省长春市人,1947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分会会员、长春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长春书画院专业画家。他的画真实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地方特点强烈,富有精神内涵,清新隽逸,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代表作品有:《秋实》、《秋天无声》和《秋酣》等。
  《艳阳天》作者:孙文铎,1988年作。该画曾在东北三省关东国画展上展出,并获得奖励。他在绘画创作上,面向生活,面向群众,面向现代。因此,他的画真实生动,亲切感人,富有人间烟火味和强烈的地方特点。芳香的丘陵、质朴的山民,都给人一种北方的乡土之美。
  孙文铎,1935年生,吉林省德惠县人。50年代曾在吉林省德惠县文化馆从事群众美术工作。60年代以来担任《吉林日报》社美术编辑多年。80年代调到吉林省画院,专门从事国画创作。现为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有《孙文铎国画集》出版。
  (二)油画
  《装车》作者:王大为,1955年作。同年于吉林省美术展览会上展出。作者以浑厚的油画功底,运用写实的技法,活现了一幅东北农村中少年儿童们的冬天室内生活场景。他们以枕头为道具,装在小玩具车上,有的装,有的拉,画面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地方特色,并唤起了人们对童年的回忆。
  《星火燎原》作者:戈沙,此画作于1956年。曾在吉林省美术展览会、东北三省美术展览会和全国美展展出。画面上画的是东北沦陷期间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联战士在茫茫林海的宿营情形,画面表现出抗联战士那种“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坚韧不屈的抗敌斗志和英勇刚毅的高尚品格。
  戈沙,生于1931年,俄罗斯族,黑龙江省人。17岁时,步行千里到北京求师学画。1948年投身于革命,先后在华北大学一部和中央美术学院学习。50年代开始,从事油画和报刊插图工作。60年代,在彦涵、李桦、古元、王琦等老一辈版画家的指导下,研究木刻,创作一批别具风格的作品,出版了《戈沙版画集》,并荣获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戈沙到吉林省后,曾长期从事于《吉林日报》的美术编辑工作,并担任《吉林日报》社美术组组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长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第一辆汽车出厂》作者:傅植桂,1956年作。作品以恢宏的气势,反映了在欢乐的人海中,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破开人浪,徐徐驶出,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拉开了中国汽车工业序幕的激动人心的场景。原画发表于《吉林画报》、《吉林画选》和《长春美术作品选集》,并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吉林省美术作品展览会上展出。
  傅植桂1932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武清县,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现任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在近40年的美术教学中,先后创作了大型油画14幅、年画3幅、宣传画4幅、连环画4套、素描3幅、插图百余幅。曾9次参加全国美展,多次参加省、市美展,并举办过个人画展。
  其部分作品还分别在美国展出,在德国出版。代表作品有:年画《又增加二分》发表于《美术》(1945年第2期)。同年被德国美术研究院在德国加以介绍;油画《把第一根无缝钢管献给毛主席》发表于《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油画《清洁工》发表于《人民日报》,并由诗人臧克家配诗。
  《孤儿》作者:胡悌麟,1959年作。作者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这幅画是他归国后于1957年6月初稿,1959年4月完稿。画面描绘了在低矮简陋的朝鲜战场掩蔽部里,一位年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专心致志并略带笨拙地为憩息在膝下的两个朝鲜孤儿缝补衣裳的情景。那透露一缕探照灯光的环境和战时工事内静谧的气氛,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鲜明生动的揭示了作品的深刻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胡悌麟,1935年生于江苏省镇江市。青少年时代曾从事部队美术宣传工作。1957年,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的前身一东北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系毕业后,分配到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先后担任过教研室主任,美术系副主任和吉林艺术学院副院长。1984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85年晋升为教授。从1954年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处女作《接阿妈妮进新家》起,有数百件素描、水彩、水粉、油画、壁画、雕塑作品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并在国内外展出。曾在吉林省内举办过个人画展。他的油画作品有:《三下江南》、《支前》、《旗开得胜》、《万水千山》、《瑞雪》、《悼念战友》和与贾涤非合作的《杨靖宇将军》等。
  《小栈》作者:王庭嘉,1981年作。该画曾在“啊!东北风景油画展”展出。作品反映了东北农村丰收后人们的喜悦景象。画面表现的是傍晚时分小栈的酒幌摇曳,窗内橘色灯光通明,窗外未卸车的马带着车具在低头吃草,新雪地上印满了人的足迹和交错的车辙,看来是主人吃完饭将连夜赶回家去。但此画并没有画室内人物活动,只是着重描写小栈室外的景象,可以使观众联想到室内老板们丰收后喜悦欢愉的心情,作品乡土气息浓厚,地方特点强烈,色调明朗真实,富有时代感。
  王庭嘉,1945年出生于榆树县泗河乡,自学成材。他是榆树县文化馆美术干部,长春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他的油画作品《语重心长》参加了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油画作品《乡村三月》获1982年吉林省美展三等奖。油画作品《小女孩》参加了全国小幅油画展。主要作品还有:连环画《陈毅将军》、《白衣女侠》和《密林深处》等。
  《美术家白光远》作者:金隆贵,1985年作。该画曾在全国和吉林省国画院及韩国木友绘联展展出,并选入画集中。该作品画面用色纯熟有情,用笔肯定有力,艺术语言生动,情溢画外。并着重于人物性格的揭示和抒写,一气呵成,恰到好处,是一幅成功的人物肖像写生画。
  金隆贵,1942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6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曾师承油画家乌叔养、万今声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画院副院长、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主要从事油画、招贴画、插图、水彩、水粉画创作。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和全国美展,其中有的作品曾到国外和香港展出。代表作品还有《养猪姑娘》和《长白岳桦林》等。
  (三)年画
  《连年庆功》作者:陈有吉,1964年作。此画曾在1964年全国美术展览会展出。作品描绘了人民政府在春节来临时,到农民家里给劳模庆功贺喜的场面。整幅画充满了吉祥喜悦的气氛,画面色彩火爆鲜艳,人物形象真实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地方特点强烈,为群众喜闻乐见。
  陈有吉,原籍辽宁省建昌县,1940年6月1日生。现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青年时代在长春市从事群众美术工作,并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过。其后,由于在画坛崭露头角,被调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在此期间,他又到杭州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学习,临摹了大量晋唐以来国画人物大师的作品,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读书益多,见识益广,技艺益高,作品益趋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清秀风格。数十年中,他创作了大量的国画、年画、连环画、速写和插图,曾多次在吉林省、长春市、全国和国外展出。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山村新户》和《丽人行》等。
  (四)水彩画
  《公园湖滨》作者:高俊柏,1957年作。该画为作者的风景写生,用笔、用色、用水恰到好处,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较好地表现了春季假日游园的欢快情景。嫩绿的柳条、粉白的杏花、小草如茵、游艇如梭,在画法上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有如“风行水面,自然成纹”。该画曾于1957年由长春市美术研究会印制成了色彩明信片画页,并选入《吉林画选》和《长春美术作品选集》。
  高俊柏,江苏省苏州人。50年代曾在苏州刘海粟主办的华东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长春市话剧团舞台美术科工作。现任吉林省戏曲学校舞台美术科科长。多年来,创作了数以百计的水彩写生画。有的被选入全国美展展出,有的被选入画集。代表作品有:《五一节的早晨》、《新立城水库》、《采石场》和《公园湖滨》等。
  《延边之秋》作者:杨宝诚,1986年作。该画曾在1986年全国水彩、水粉画展览会上展出。画面的安排处理是:一位朝鲜族母亲背着孩子,顶着水罐,提着东西,向前走去;成熟的向日葵带着沉重的果实,低垂着头;一只小狗,跟在后边;各种事物均按艺术规律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而优美的画面。作品主题突出,使人感到母亲的伟大艰辛,一切硕果均来源于劳动。
  杨宝诚,辽宁锦西县人,196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多年从事书刊装帧及插图艺术创作,在省内外发表大量作品,并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美展。主要作品还有:版画《元宵》、《灯笼花》、《塞上曲》、《辘》、《同伴》和油画《光复》等。一些作品曾在日本、美国等国展出,曾任长春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美协吉林分会理事、中国装帧艺术研究会会员。
  《雪晨》作者:倪少珠,1986年作。作品用熟练的笔法,描绘了中国北方雪晨的景象。色彩清新,意境深远,真实感人。此画曾参加1986年全国水彩画展览。
  倪少珠,1936年出生于河北省北戴河,1955年毕业于长春师范学校。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分会会员、长春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长春水彩画学会会长、长春市第一汽车制造厂美术创作室负责人。1987年2月,长春美术家协会、长春第一汽车厂工会、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在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展览厅联合举办了“倪少珠水彩画展”,展出作品125幅,受到群众好评。他的水彩画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市美展和全国美展。
  (五)木刻、版画、雕刻
  《天下大事》作者:曹文汉,1964年作。此木刻曾在1964年全国美术展览会上展出。作品以黑白木刻形式和有力的刀法,描绘了两个翻身后农民读报求知学文化的情景。画面上的黑白处理、线条安排、景物留舍,都别具匠心,简练突出,恰到好处。人物造型生动质朴,刀法爽利,主题突出,整体感强,富有时代精神,生活气息浓厚,民族特点强烈。
  曹文汉,1937年出生于北京,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学会会员、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他创作的木刻作品,多年来形成了独自的清新、朴素、高雅的风格,深得中华民族艺术传统的精髓。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在国内主要报刊上发表。其中有些作品曾由中国美术馆收藏,有的曾赴阿尔巴尼亚、新西兰、日本、法国、罗马尼亚等国展出。主要版画作品有:《农家》、《瑞雪》、《青春》、《上市场》、《秋晴》、《毕加索》、《沙士比亚》、《马蒂斯》等。
  《早春》作者:孙银生,1981年作。此画曾入选1981年第七届全国版画展,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以灰绿的色调,写实的手法,表现了东北农村的山溪景色,较好的创造了一个北方山区早春二月虽暖犹寒的意境。
  孙银生,1950年出生于长春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长春电影制片厂美术设计师。多年来,他刻苦努力,自学成材,擅长套色木刻。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有的在报刊杂志上发表。1986年获吉林省总工会和长春市总工会颁发的自学成材证书。
  《松江春雪》作者:戈沙,1982年作。该作品曾入选1982年法国春季沙龙展,作品表现的是松花江两岸的朝鲜族农村风貌。在这平凡的生活场面和景物中,散发着亲切的泥土芳香。作者在一草一木中倾注着对人民和乡土的爱恋之情。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追求朴素,亲切、自然、明快之美,此作品刀锋坚韧有力,色彩纯朴含情,充分发挥了黑白木刻艺术语言的魅力,实为一幅难得之作。
  《酒香冬暖》作者:蒋谷峰,1984年作。此画曾在1984年全国第六届美展展出。画面上的白雪、树挂、酒幌和灯光编织了一幅温暖诱人,极富诗意的山村小店风情。刀法的韵律,色彩的表情,艺术语言的节奏,都给观众创造了宽阔的想象空间。
  蒋谷峰,1934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现为《吉林日报》社主任编辑、长春版画家协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其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展出,有的由中国美术馆收藏。有些作品曾送日本、澳大利亚、丹麦及法国沙龙展出,日本书刊曾撰文介绍其版画作品。主要作品有:《晨光》、《长白山下》、《雪夜》、《小鸟》、《呼唤》等。
  《雪》作者:袁惠民,1984年作。作者于数十年间曾以木刻为手段,从事儿童题材创作。他刻画的儿童形象生动,富有东北地方特点。此作品曾于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展出,系作者的代表作。
  袁惠民,1937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二级美术师。长春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九台县文化局戏剧创作室创作员。他自学成材,木刻作品多取材于儿童生活,曾在全国数家报刊上发表。部分作品参加过全国六届版画展、全国卫生画展、全国六届美术作品展、全国红十字会画展。其版画作品《上学》曾赴国外展出,并被日本东京美术馆收藏。1982年获吉林省业余文艺创作积极分子荣誉证书。1983年获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授予的“园丁荣誉纪念章”。
  《秋色满园》作者:李秀山,1984年作。作品运用套色木刻艺术形式,较好地反映了延边朝鲜族秋收景象。温暖的色调、富有民族特点的小院、白色的墙、红色的辣椒、茶色的烤烟叶、晴朗的天、阿妈妮在其中辛勤的劳动、黄牛和鸡犬参杂其中,有节奏,有韵律,谱写了一曲秋的乐章。
  李秀山,朝鲜族,1942年生,吉林省延吉县人。196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分会会员、长春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省展,其中有的作品曾送日本、韩国、西德和美国等国家展出,主要作品有:《盛夏》、《端阳村曲》、《林间唱晚》等。
  《闹新春》作者:陈曦光,1988年作。该作品曾在全国美展展出。作品构图考究、主题突出、刀法扎实、造型准确、黑白对比分明,形象地反映了山区人民在瑞雪兆丰年的节日里,锣鼓喧天闹新春的动人景象。
  陈曦光,满族,1941年生,吉林市人。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中国装帧艺术研究会会员。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一些作品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展出。1987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主要作品有:《秋市归来》、《晚溪清清》、《赛前》等。
  (六)铸铜
  《周总理》作者:白光远,1980年作。该作品于1955年入选吉林省参加全国第六届美展作品汇报展览,获三等奖。
  (七)剪纸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者:喜人(白光远)、禾歌(王兆一),创作于1952年。作者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剪纸形式,在艺术造型上,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简练概括,剪法锋利,方寸之内,气象万千。反映了伟大抗美援朝运动的时代风貌。它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益显著,在剪纸艺术推陈出新的探索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白光远,1916年出生于吉林省伊通县五台子村。曾毕业于吉林师道大学美术系、长白师范学院美术系、东北大学三部二班。历任长春市文工团、长春市话剧团美术教员、舞美设计、舞美科长,长春市美术研究会副主任,《长春画报》社美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吉林省分会秘书长、副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长春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一级美术师。1952年曾以“喜人”笔名同王兆一(禾歌)合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剪纸集》,并于同年由东北新华书店总店出版。作者于东北沦陷期间,在吉林、密山等地,曾以“白光”、“叶行人”笔名,创作了《车夫》、《自刻像》等小型木刻,并在日伪报刊上发表,揭露入侵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创作雕塑《毛主席像》,获吉林省第一届文艺竞赛大会一等奖。1950年担任由长春市文工团集体创作的《红绸舞》服装、道具设计。1954年受吉林省政府委托,与建筑师吕仲华共同设计、制作了《吉林毓文中学校石膏模型》,由省委书记富振声代表国务院,在吉林市赠送给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同年创作了剪纸《伟大友谊》,代表吉林省、长春市文艺界赠送给苏联访华艺术团。1957年调入长春市文联,从事美术工作。撰写美术理论、评论文章10余万字,在国内及吉林省、长春市报刊杂志和会议上发表。
  王兆一,满族,1925年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1945年曾在东北沦陷期间的吉林师道大学学习美术,1947年毕业于长春大学法学院,同年到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长春解放后,到长春市文艺工作团任美术组组长兼长春市美术研究会秘书。此间,他创作的宣传画《毛主席万岁》、油画《高尔基像》均在吉林省第一届文艺竞赛大会上获奖,并在地方报刊上发表过《改造旧洋片》、《商业美术应当改造》等文章。
  (八)壁画
  《长白九月》作者:许孝诗,1984年作。此画曾于1984年在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展出。作者选取秋季苹果梨丰收情节,反映了朝鲜族生活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吉祥景象。作品用壁画形式,简练概括的构图,绚丽清新的色彩,表现了延边妇女收水果时的欢愉场面。做到内容和形式、生活和艺术的统一,并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感,给人以清新、向上、欢快的感受。
  许孝诗,1941年生,辽宁省西丰县人,1965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画院创作部主任。作品曾多次选入全国美展及省市美展,并多次获奖。他在油画艺术创造上,肯于探索,富于创造性。
  二、工艺美术
  长春市的工艺美术最早见于清末民初,在南关、头道街一带,曾有个体的染房、纸花店、木版年画作坊等行业存在。伪满期间,日本统治者也曾建立过所谓的“满洲工艺美术协会”之类的组织。但工艺美术的繁荣与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艺美术创作,在吉林省第二轻工业厅的领导下,坚持经济、美观、适用的原则,以满足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为目的,成立了吉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吉林省工艺美术学会,负责全省的工艺美术创作的指导和研究。为了推动工艺美术创作和发展,在长春市举办了数次吉林工艺美术展览。1956年之后,又陆续成立了长春市工艺美术厂、刺绣厂、地毯厂、金属工艺厂、兴隆山陶瓷厂、玉雕厂、木雕厂和羽毛厂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春市的工艺美术、刺绣、地毯等产品在内销的同时,还远销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丹麦、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长春工艺美术厂以吉林省长白山紫云芝和桦木为原料,所设计创造的“紫云芝立体窝鸟”,极富吉林民间特点,深受外商欢迎,盛销不衰。其他如柳编、草编、高粱杆编、松花石雕、长白木雕、木画、麻花布染织、壁挂、吉林艺用陶瓷和民间泥布玩具等,皆有待进行收集、开发和创新。
  三、书法 篆刻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5年期间,长春市并无书法、篆刻艺术组织机构。这方面工作,一直由省、市美术家协会代管。这一时期在长春的老一代书法、篆刻艺术家于省五、罗继祖、孙晓野、丁盛文、张伯驹、袁威伯、富养源、吴曦宇等人影响颇大,造诣亦深。多年来曾得到党和政府的尊重。在这批老一代书法、篆刻艺术家的带动下,曾举行过数次书法、篆刻艺术展览会,同时进行了评奖活动。后起之秀,不断涌现,一批中青年书法、篆刻艺术家,茁壮成长。
  1984年5月一1985年6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吉林分会、长春书法家协会相继成立,使吉林省和长春市的书法、篆刻艺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发展时期。长春市书协成立之后,做了大量的工作,会员队伍不断扩大,由首批会员92名发展到220名。与此同时,还成立了白山印社,出刊了《长白印社作品选集》,举办了各种形式的书法、篆刻艺术展览。并同国内一些省市举办书法、篆刻创作联谊活动,团结了在长春的一批书法、篆刻艺术创造骨干力量。有段成桂、周昔非、郝幼权、吴自然、金中浩、施永安、彭祖述、任中厚、姚俊卿等。在书法艺术探讨上,呈百花齐放、诸体具备之势。另外,在篆刻艺术创作上,在老一代篆刻家孙晓野、金意庵的带领下,周昔非、施永安、彭祖述、王以忱、金中浩等人的篆刻创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40年来,省、市举办了10余次书法、篆刻展览,共创作书法、篆刻艺术作品2000余件。其中,有的被选入国家级的展览会,有的被送到国外展出。
  1965年,吴曦宇创作的隶书条幅《芙蓉国里尽朝晖》,由中日文化协会送往日本,在东京都美术馆展出。此次书展系由中日文化协会和《每日新闻》社联合主办。
  吴曦宇,男,82岁,吉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吉林分会理事,长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韩儆宇,又名韩鸣铎,吉林省榆树县泗河镇人。1936年,于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后,到榆树县东关小学校任教员。1950年至1979年期间,先后在榆树县第一中学、榆树师范学校、榆树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并在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任教学研究员。他的书法艺术在榆树县遗留墨迹较多。其书法和绘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吉林省和长春市的美术展览会,有的参加了中日交流展。
  在老一代的篆刻艺术作品中,比较著名者还有《一兰芳草堂》、《松花流水摸鱼人》、《三希草堂》等。作者孙常叙,字晓野,1908年生,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名誉系主任,吉林省文史馆馆长。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古文字迷家、汉语词汇学家、屈原研究室学家。著有:《古文字及古文字学论文集》、《耒耜起源及其发展》、《汉语词汇》、《楚词九歌论文集》、《龟甲兽骨文字集联》、《一兰芳草堂印谱》等著作。
  四、摄影艺术
  长春摄影家协会于1986年举办了会员摄影月竞赛。从1987年起,又于座落在斯大林大街的市总工会门前街道旁,建立一个“长春摄影家画廊”,画廊长达30米。长期进行摄影作品的展览和宣传。同年,还组织10名骨干作者参加的“松江儿女”自行车摄影考察队。沿着松花江两岸,历时40天,行程3 700公里,越过8个城市,24个县,拍摄了18 000张照片。
  曹世玺的《向新纪录冲击》摄于长春市南岭体育场。红队、蓝队你追我赶,用追随法拍摄,富于动感。下面的大面积绿色草地,象征青春焕发蓬勃向上,预示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辉煌未来。
  曹世玺,1941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中学毕业后,曾在空军第七航校学习飞行,1966年转业。现为长春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吉林省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多幅作品参加全国及省、市摄影展览,并有670多幅作品在国内各种书刊、杂志、报纸上发表。1976年拍摄的“长春”明信片发行世界各地,《长春风情》照片曾先后送日本、美国、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英国、朝鲜、韩国展出。
  五、建筑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吉林省和长春市的建筑设计队伍不断扩大,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师,设计了不少优秀作品。为长春建筑美术事业的发展提高,奠定了基础。
  六、工人画、农民画、少年儿童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工人、农民和少年儿童的美术创作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涌现一大批美术骨干,创作大量的美术作品。
  (一)工人画
  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客车厂、长春机车厂、长春拖拉机厂、长春市煤气厂、长春第一机床厂等大型工厂从50年代起,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美术活动积极分子,发动并组织了业余美术创作,出现了不少好的美术作品。并在吉林省长春市的历届美展中,都有他们的作品展出,获得了奖励。有的还在全国美展中展出,为长春市工人美术争得了荣誉。长春客车厂王昌善创作的漫画《钢龙飞舞》,长春机车厂楚立人创作的油画《千钧重担》,第一机床厂曹树富创作的版画《成熟》,以及汽车厂邱良标创作的油画《汽车城的早晨》和萧兴国创作的版画《乘胜前进》等作品都达到了专业水平,并受到观众的好评。
  (二)农民画
  40多年来,长春市各县和郊区的农民美术创作,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除文化馆外,各文化站也均有由农民绘画爱好者组成的美术小组,进行学习和创作。人才辈出,成效显著。如九台县其塔木文化站美术组有30余名作者参加学习和创作,德惠县米沙子文化站有20余名作者参加美术活动,其他如双阳县的长岭文化站、农安县的巴吉垒文化站的美术宣传创作活动也非常活跃。九台县文化局曾在其塔木召开现场会议,并在县城举办农民画展。长春市文化馆于1975年在市内举办过九台县其塔木农民画,德惠县达家沟黑板报画,农安县巴吉垒诗画展览,展览使人们感到清新、亲切、可爱。吉林人民出版社于1975年曾出版一本九台县彩色农民画选—《农民挥笔画江山》。1974年5月27日的《吉林日报》第4版介绍了九台县其塔木的农民画。
  农民画乡土气息浓厚,构思新颖,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北方民族、民间艺术特点。如刘景文的《大战羊鼻子岭》、姜兴淼的《大地满粪化》、刘家昌的《冰上捕鱼》、陈凤芹的《高粱丰收》和《夜读》、杨春花的《妇女能顶半边天》等,均为农民画中出色的作品。
  (三)少年儿童画
  长春市的少年儿童美术活动始于50年代末期。当时的长春美术研究会和长春市中、小学校美术教师均注意到了对少年儿童美术创作的提倡和开发。当时的历年秋皆在儿童电影院二楼展厅举办长春市少儿美术作品展览会。1962年,长春市少年宫建立后,内设绘画、雕塑、工艺小组,经常开展展览与竞赛活动。1973年,长春市群众文化馆恢复工作后,也曾举办过长春市少年儿童画展,展出作品54件。如徐善循的《闪闪红星》、王亚萍的《庆丰收》、吴天舒的《勇敢的小蜜蜂》等作品,生活气息浓厚,构图新颖,体现了儿童画的天真烂漫特点。1979年至1983年期间,获国际绘画比赛展览奖的小画家有10余人之多。其中,韩倩画的《太阳岛》在1988年18届日本神奈川国际儿童画比赛中获金奖。
  第三节 活动
  长春市的美术活动主要是围绕美术创作而进行的。由于美术活动史料传世不多,清朝末年以前的美术活动状况无从查考,但从长春一带的少数珍贵古代美术文物遗存,从市内和所属各县城镇近代修缮的庙宇、彩塑、壁画,从街头巷尾中逢年过节出现的年画、剪纸陈列,从节日、庙会摊床上布老虎和泥娃娃的展销来看,都可以证明在过去的悠久历史进程中长春市的一些美术活动皆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对东北进行文化侵略的一种手段。日伪当局曾动用8万元伪币在长春“大同公园”(今儿童公园)修建了“满洲国美术展览馆”。1936年以后,曾在长春举办过7次大型美术展览会,其中有“访日宣诏纪念美术展览会”(1937年)、“第一次满洲国美术展览会”(1938年)、“第二次满洲国美术展览会”(1939年)、“第三次满洲国美术展览会”(1940年)、“第四次满洲国美术展览会”(1941年)、“第五次满洲国美术展览会”(1942年)、“第六次满洲国美术展览会”(1943年),同时还举办过日本个人小型美术展览,宣传日本的侵略政策,为其殖民主义统治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大力发展长春市的社会主义美术事业,出人才,出作品,使美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化主管部门和文联美协等单位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大量美术活动。
  一、组织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并学习中外优秀艺术遗产
  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曾先后组织美术工作者到吉林省内长白山,松花湖,东部林区,中部沃野,北部草原,松花江两岸,延边农村,送变电工地,通化钢铁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化工厂等地参观访问,提高了美术工作者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为美术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与此同时,为了开阔美术工作者的视野,丰富知识,协同其它有关单位,曾多次组织美术工作者去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岗石窟,麦积山,永乐宫,晋祠,华严寺,以及黄河,长江,华山,泰山,井冈山,长征路上等历史名城,文化圣地,名山大川,体验生活。到旅顺,西安,辽宁,黑龙江,南京,山东,太原,吉林等地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秦,汉,唐,宋,明,清陵参观。对来自法国,英国,德国,苏联,美国,日本,西班牙,荷兰等古典和现代派美术作品展览,也都进行了观摩和学习。
  二、邀请国内知名画家讲学
  40多年来,曾邀请过我国著名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刘国辉;版画家古元,力群;油画家靳尚谊,潘世勋,宋福民;漫画家华君武,方成,钟灵;工艺美术家张仃;美术理论家于永康等到长春讲学。对提高长春市美术作者理论水平和创作水平,起到了启迪和推动作用。
  三、协会、学会、研究会的联谊活动
  40多年来,各协会、学会、研究会联合吉林省和长春市的机关、工厂、企业、学校等单位与部门,举办业余美术展览多次,并邀请北京、天津、南京、江苏、浙江、四川、辽宁、黑龙江等省、市的画家、书法家、摄影家来长春举办展览,作学术报告,参加座谈会和旅行写生等活动。
  四、评奖与展览活动
  为了鼓励美术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对美术创作作品进行了多次评奖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展览使美术工作者受到了鼓舞,同时也使千百万观众受到了美的熏陶和美的教育。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美展,“三反”“五反”美展,60年代的长春今昔大型阶级教育展览,80年代吉林省、长春市的救灾义卖书画展等,观众皆高达30余万人次。此外,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主办的展期长达10年之久的室外街头画廊,其观众人数之多和社会效益之大,更是无法估量。
  美术展览会有室内展览和室外展览之分。在室内展览中,除定期举办的综合性美展外,还有纪念性展览,如:1957年长春市纪念“七•一”美展,1964年长春市纪念抗战胜利美展。有单画种展览,如:长春市剪纸艺术展、杨柳青和桃花坞木版年画展。有专题性和交流性展览,如:古元、力群版画展,大连市美术作品展。有作者深入生活写生汇报展览,如:长春市美术作者黄山写生作品展,长白山写生作品展。还有个人画展和群众画展,如:李又罘中国画展、和汽车厂职工业余美展,等等。
  在室外展览中,有街头画展。如:宣传总路线街头画展,“大跃进”漫画作品展,粉碎“四人帮”街头画展,长春市版画、剪纸、速写街头画展等。画展在室外露天展出,深受群众欢迎。
  通过各种形式的美术展览,活跃了长春市的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附录一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周长春市美展作品目录
  [=此处为表格=]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此处为表格页=]
  附录二
  庆祝建国三十九周年、纪念长春解放四十周年美术作品回顾展目录
  1.李齐飞:《回归吧祖国的宝岛》(宣传画),1985年省展三等奖。
  2.李齐飞:《保护海洋动物》(宣传画),1984年全国美展展出,1985年省美展获二等奖。
  3.张 勇:《勒勒车》(油画),1987年省展优秀奖。
  4.窦 峰、王志春:《光阴》(油画),1987年省展优秀奖。
  5.倪志明:《秋色》(版画),1987年省展优秀奖。
  6.巢 杰:《街头》(油画),1985年市展二等奖。
  7.张 岩:《漫漫雪原》(版画),1985年市展二等奖。
  8.孙村林:《收获》(石雕),1985年市展三等奖。
  9.蔺光波:《秋实》(版画),1987年省展优秀奖。
  10.蔺光波:《瓜王》(版画),1987年省展三等奖。
  11.孙维国:《铺路》(油画),1985年市展三等奖。
  12.李一凡:《京华印象》(版画),1985年市展三等奖。
  13.段慧波:《重归于好》(连环画),1985年市展三等奖。
  14.董平实:《长白览胜》(中国画),1986年省展三等奖。
  15.董平实:《月儿娇》(中国画),1984年全国展展出,1985年省展二等奖。
  16.郑基焕:《秋》(油画),1981年省展三等奖。
  17.李宝树:《拾豆梗儿》(油画),1984年全国展展出,1985年省展二等奖。
  18.吴海寿:《长白苍松》(版画),全国版展展出。
  19.吴海寿:《邻居》(版画),出国展展出。
  20.袁 武:《角落》(中国画),1985年市展一等奖。
  21.袁 武:《又是一年春草绿》(中国画),1987年省展佳作奖。
  22.袁 武:《没有风的子夜》(中国画),1988年东三省展优秀奖。
  24.谷 钢:《子弟兵的歌声》(油画),1987年军展展出。
  25.王雅苹:《清风徐徐》(中国画),1988年东三省展优秀奖。
  26.王雅苹:《萌》(中国画),1985年省展三等奖。
  27.何 云:《相马图》(中画画),1985年市展二等奖。
  28.姚东辉:《啊!战士一长城》(宣传画),1987年全国军展展出。
  29.姚东辉:《为了友谊,争取和平》(宣传画),全国展展出。
  30.仝立身:《白山天池》(油画),1983年全国展展出。
  31.郭 旗:《马市》(油画),1987年省展优秀奖。
  32.郭宇峰:《争明月》(油画),1985年市展一等奖。
  33.王玉峰:《街景》(油画),1986年市展三等奖。
  34.蒋谷峰:《酒香冬暖》(版画),1984年全国展展出,1985年省展一等奖。
  35.蒋谷峰:《晨光》(版画),1982年全国展展出。
  36.蒋谷峰:《珍贵的泥土》(版画),1986年省展一等奖。
  37.蒋谷峰:《小鸟》(版画),1982年法国春季沙龙展展出。
  38.袁惠民:《冬雪》(版画),1984年全国展展出,1985年省展二等奖。
  39.祁 山:《靖宇陵园》(中国画),1984年全国展展出,1985年省展二等奖。
  40.祁 山:《松江之晨》(中国画),1985年全国高校展展出。
  41.徐鹏飞:《竭》(漫画),1987年全国展展出,1984年法国春季沙龙展展出。
  42.季世成、王亚苹:《生命的回旋》(版画),1986年全国展优秀奖。
  43.倪少珠:《雪晨》(水彩),1986年全国水彩展展出。
  44.王洪章:《朦胧的黑土地》(油画),1987年省展优秀奖。
  45.王云鹏:《早安江城》(油画),1981年省展三等奖,1985年全国青年展鼓励奖。
  46.王云鹏:《晴雪》(油画),1987年全国军展展出。
  47.冯 明:《张大光原生》(铜版),1986年全国三版展展出。
  48.张 毅:《站在木凳上的女孩》(油画),1985年市展二等奖。
  49.于长胜:《腾飞》(中国画),1986年全国职工展展出。
  50.金红炜:《等》(油画),1980年全国青年展三等奖。
  51.金红炜:《基石》(油画),1985年市展二等奖。
  52.周玉国:(插图),1987年省展二等奖。
  53.戈 沙:《母亲的心》(版画),1983年全国展展出。
  54.戈 沙:《银色的梦》(版画),1984年全国展展出,1985年省展二等奖。
  55.戈 沙:《雪》(版画),1986年全国版画展展出。
  56.戈 沙:《松江春雪》(版画),1982年法国春季沙龙展展出。
  57.高殿才:《关东腊月》(油画),1981年全国油画展展出。
  58.祝 平:《小马驹》(油画),1981年省展二等奖。
  59.王犁犁:《飞走了种子的蒲公英》(油画),1987年全国油画展展出。
  60.张 力、陈希光:《光明使者》(水彩画),1984年全国展展出,省展二等奖。
  61.张 力:《冻土》(油画),1987年全国油画展展出。
  62.郭小光、张 力、陈希光:《八女投江》(油画),1987年全国油画展展出。
  63.李家玮:《白山情》(油画),1984年全国展展出,省展二等奖。
  64.朴承浩:《最后的抗争》(油画),1986年全国军展展出。
  65.戴成有:《姐俩》(中国画),1988年东三省展优秀奖。
  66.戴成有:《冷气寒山村》(中国画),1988年东三省展展出。
  67.朱石铭:《紫丁香》(中国画),1988年东三省展展出。
  68.朱石铭:《香雪》(中国画),1988年东三省展展出。
  69.张建华:《雪岭春风》(中国画),1988年东三省展展出。
  70.曹文汉:《上市场》(版画),1981年省展二等奖。
  71.曹文汉:《瑞雪》(版画),1984年全国展画展出,省展二等奖。
  72.曹文汉:《秋情》(版画),1982年全国版画展展出
  73.英若识:《白山水电站》(铜版、组画),1984年全国展展出,1985年省展二等奖。
  74.英若识:《风雪栋梁材》(铜版),1982年全国版画展展出。
  75.杨宝成:《延边之秋》(水彩),1986年全国水彩画展展出。
  76.杨宝成:《苦海小舟》(插图),1987年省展一等奖。
  77.李秀山:《秋色满院》(版画),1984年全国展展出,1985年省展二等奖。
  78.李秀山:《加油!阿妈妮》(版画),1986年全国展展出。
  79.白光远:《周总理》(雕塑),1985年省展三等奖。
  80.白光远:《黎明》(雕塑),1986年省展二等奖。
  81.龙震海:《豌豆上的公主》(连环画),1984年全国展展出,1985年省展二等奖。
  82.龙震海:《金婆罗门的故事》(插图),1985年全国展展出。
  83.龙震海:《沙恭达罗》(插图),1987年省展一等奖。
  84.孙银生:《早春》(版画),全国版画展展出,美术馆收藏。
  85.孙银生:《秋雪》(版画),1985年市展三等奖。
  86.许占志:《北国银装》(中国画),1988年东三省优秀奖。
  87.许占志:《霜染秋山》(中国画),1987年中日联展优秀奖。
  88.王 淮:《雪》(中国画),1988年东三省优秀奖。
  89.陈 涤:《归》(中国画),.1988年东三省优秀奖。
  90.孔敬国:《白云深处》(中国画),1988年东三省优秀奖。
  91.孔敬国:《艳秋》(中国画),1988年东三省优秀奖。
  92.孙志卓:《秋日絮语》(中国画),1988年东三省优秀奖。
  93.孙志卓:《没有睡意的晌午》(中国画),1984年全国展展出,1985年省展一等奖。
  94.乔广洋:《秋实图》(中国画),1988年东三省展展出。
  95.金隆贵:《美术家白光远》(油画),1986年全国展展出。
  96.金隆贵:《长白岳桦林》(油画),1986年全国展展出。
  97.李桕洞:《农家小院》(漆画),1987年省展佳作奖。
  98.白明亮:《象首》(雕塑),1985年省展三等奖。
  99.陈曦光:《秋市归来》(版画),1986年省展二等奖。
  100.张万新:《少女头象》(雕塑),1985年省展三等奖。
  101.张万新:《铁骑》(雕塑),1987年全国军展展出。
  102.张万新:《沐浴》(雕塑),1987年省展优秀奖。
  103.林百石:《亚尼塔》(连环画),1984年全国展展出,1985年省展二等奖。
  104.刘凤山:《黑白装饰画》,1987年省展三等奖。
  105.于敦厚、王犁犁:《农乡小景》(木刻),1985年省展三等奖。
  106.于敦厚:《送给周爷爷》(木刻),1979年市展二等奖。
  107.石杰祥:《早春》(油画),1985年省展三等奖。
  第四节 理论研究
  长春市的美术理论研究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自1956年至1963年期间,长春市文联曾先后出刊了3期《长春美术通讯》资料,但由于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美术工作者对理论研究兴趣不大。粉碎“四人帮”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随着国外各种美术思潮的流入,和国内美术理论研究空气的转热,促使长春市美术界提高了对美术评论和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开始出现了转机。
  一、美术评论
  40年来,结合各类美术创作实践,吉林省和长春市的美术机构组织美术家们撰写了美术评论文章约200余篇,对长春市的美术工作和其他创作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美术理论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各美术协会、学会、研究会结合各自的实际工作需要,曾先后举办了绘画、雕刻、工艺、书法、摄影和建筑等各种类型的美术创作学习班、训练班、作品创作观摩会、创作座谈会和创作研讨会等100余次。其中主要有:1951年长春市美术创作座谈会,1957年长春市美展座谈会,1957年吉林省国画书法展览座谈会,1957年杨柳青、桃花坞木版年画展座谈会,1963年长春市美展草图观摩会,1964年长春市美展座谈会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美术家们对吉林省民间美术调查和研究引起了兴趣。吉林艺术学院副教授徐德润对吉林省民间泥玩具和民间木版年画的收集、研究和整理;《吉林日报》社美术编辑李毓朴对吉林省民间皮影艺术和民间剪纸艺术的收集、研究和整理,都具有一定的成效。他们在民间艺术创作实践上,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同时,在理论研究上,也写出了一些论文在省级和全国刊物上发表,为吉林省民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举办的主要座谈会还有1982年长白山风光写生画展座谈会,1986年水彩画观摩座谈会,1987年长春市第一届青年美展座谈会,1987年国画人物画创作座谈会,1988年版画创作座谈会等。
  三、画报、期刊、专著的出版
  结合长春市美术事业的发展和美术创作实践,据不完全统计,共出版了美术参考资料、简报、画页、画册、画报、宣传画等约10余种。在长春市美术事业的发展历程上,留下了极为可贵的资料。
  附:
  《长春美术作品选集》画种、题目、作者一览
  国画:《松江烟雨》、《长白采运》(王庆淮),《小河边上》(孙文铎),《扇舞》(胡忠元、佟雪凡),《瓜果》、《桃花小燕》、《藤萝》(李又罘),《荷鸭》、《鹰》(李伯涵),《水仙》(关龙甸)。
  油画:《星火燎原》、《公园林景》(戈沙),《炼焦》、《打谷场上》、《三下江南》、《放哨归来》、《雪地》(胡悌麟),《学习》(邓平)。
  宣传画:《坚决做社会主义建设突击手》(仪美楷),《我们的朋友遍天下》(黄金城)。
  年画:《毛主席来到我们丰产田》(傅植桂、李超雄)。
  水彩画:《高粱熟了》(胡悌麟),《场院一角》(倪少珠),《在新立城水库工地上》、《文化技术革命检阅大会一角》、《五一节的早晨》、《庭院》、《公园湖滨》、(高俊柏),《建设中的通钢》(戈沙),《松江渡口》(徐德森),《英雄纪念塔》(白光远)。
  素描:《第一辆汽车出厂》(傅植桂)。
  速写:《工人肖像》、《机床旁》(喻绪祁),《公社养猪场速写》(孙文铎)。
  木刻:《喂牛》(邓平),《汽车厂的早晨》、《跳水》(邵玉杰),《洗衣去》(戈沙)。
  漫画:《钢龙飞舞》(王昌善),《一粒葵花籽》(曹己立),《非洲在怒吼》(张世祥)。
  雕塑:《农民小画家》(王少华)。
  彩塑:《五子采莲》(宋德林)。
  剪纸:(马秀英)。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上下年限为1881至1988年,从机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化等方面记述了长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