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杂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5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杂技
分类号:
J892;J828
页数:
23
页码:
272-294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清代至1988年长春市杂技表演事业发展情况。
关键词:
文化事业
杂技
长春市
内容
第一节 团体
清末至民国初年,流入的表演团体以马戏团居多。1921年至1925年,著名魔术家、亚细亚班班主韩敬文,率演员20余人,两次来长春献艺,演出“文明戏法,精采幻术”。《盛京时报》载:“本埠人民望其来者,实有大旱云霓之切,欲往观者,莫不有手舞足蹈之踊跃”。1927年长春的市场营业萧条冷落,为吸引游人,繁荣市面,一些商人特由吉林城(今吉林市)邀来俞秀峰马戏班,于新市场南隅演出,报载:“所演技艺为埠人素所罕见”。1931年8月,有“商民数人为提倡国术魔术起见,特由哈(哈尔滨)邀来专门国术魔术团”来长献艺,“在头道沟日本桥西岸,以席筑成剧场,内中布置与普通戏园相似”,每日演出两场,盛况空前。东北沦陷期间,相继来长春演出的有:“松旭斋(日本人)天华班”、“义盛曲马戏团”、“天永魔术团”、“乐天魔术团”、“连永歌舞魔术团”等。1942年伪“铁路总局”为宣传“爱路”,组成了“理化民魔术团”,在“新京”(长春)等地巡回演出。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在长春市仅见有“悟光歌舞魔术团劳军公演”的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年始,成立了本地的专业杂技表演艺术团体。
一、表演团体
(一)双阳县飞飞杂技组
民间职业杂技表演艺术团体。1953年经双阳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批准,成立于双阳县双阳镇。初名双阳县曲艺协会杂技小组。1958年更名为双阳县宋飞飞杂技表演小组。1963年易名双阳县民间职业飞飞杂技组。1965年改称双阳县双阳镇杂技组。“文化大革命”中停止营业演出。1979年经双阳县文化局批准,恢复今名,继续进行营业性演出。组长宋振帮(艺名飞飞)。该团以宋振帮之妻及其子女等家庭成员为主,临时招聘青年学员和乐队,时而同外地职业杂技艺人搭班合演。最少时4人,最多时达38人。经济上自负盈亏,演出收入为杂技组集体所有。演职人员无固定工资,实行分红制。演出无固定场所,在县城多演出于茶社或简易席棚;赴省内外巡回演出因地制宜,或会议室、俱乐部、剧院,或于学校操场露天公演。1960年购置容纳800人的布围棚,拥有扩音与照明设备,经常在辽宁省、黑龙江省境内各市、县演出。1983年首次入关南下。常演节目有小戏法、大中型魔术、气功和《椅子顶》、《软功叼花》、《高空晃板》等40余个。
(二)长春市杂技团
国营专业杂技艺术表演团体。隶属于长春市文化局。其前身是北京的民营新都杂技魔术团和英杰杂技团。1955年春,新都杂技魔术团来长春演出,由长春市文化主管部门挽留,其后,又从北京接来英杰杂技团与之合并,组建长春市杂技团。1956年3月20日,经吉林省文化局(56)文艺字第11号文件正式批准为国营长春市杂技团。原新都杂技魔术团以《戏法》、《顶碗》等“文活”见长;原英杰杂技团以《举刀拉弓》、《小武术》等“武活”著称。合并后,文武兼备,阵容齐整。
建团初期,团址暂设长春市文化宫(今军人俱乐部)。中经三次搬迁。于1961年定居现址:长春市宽城区胜利大街36号。首任团长张英杰。1957年赵永栋为副团长。内设演出科、艺术室、办公室、乐队。1969年9月,大部分人员下放农村插队落户,团制随之解体,仅保留11人成立杂技研究小组,隶属于长春市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文工团。1970年9月改为杂技队。1972年4月恢复团制,团长董文。1978年张英杰任团长。全团149人,内设演员1队、演员2队、乐队、艺术室、舞台美术队、行政办公室、学员班。
建国后,努力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在继承中国杂技艺术轻松、愉快、优美、健康等独特风格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中国北方杂技“勇猛、刚劲、健美”的艺术风格。共排练演出各种形式的节目130余个。其中,创编(含主要表演动作的创新)节目30余个,创编伴奏乐曲80余首。于省内外巡回演出5300余场。1959年始,先后赴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等15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或营业演出,均获国际友人和外国观众的赞誉。本团创编的《大球高车踢碗》、《高空高低钢丝》,在国际性杂技比赛中,分别荣获金狮奖和金奖。
该团系全民所有制。1956年建团后,由市政府财政部门拨款,实行全额补贴(包括全部工资和排练制作费等所需费用)。1982年始,在剧团体制改革过程中,变全额补贴为差额补贴,政府按全团所需费用(含工资)的80%拨款,不足部分从演出收入中自行解决。1988年政府经济补贴43.7万元,业务收入24万元。总支出50.5万元,结余17.2万元。
(三)长春市曲艺团魔术队
自负盈亏专业魔术表演艺术团体。1963年成立,隶属于长春市曲艺团。共有演职员20余人。演出节目以大、中、小型魔术为主,兼有少数魔术剧,共40余个。经常演出场所在长江路曲艺社、四马路新民胡同百花曲艺社。以演出魔术专场为主,时而同曲艺节目联合组台演出。该队于1969年9月随曲艺团解体而解体。1978年曲艺团重新恢复后,间有魔术节目演出。1985年该团撤销。
二、协会
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吉林分会
杂技艺术界群众团体,1984年5月成立。会址在长春市自由大路25号。该会的宗旨是:开展杂技艺术理论研究,团结与组织杂技艺术工作者交流艺术经验,组织杂技艺术观摩评比,促进杂技艺术事业的发展。主席才梦绂,副主席张英杰、孙红丽,副秘书长郭文喜。
第二节 节目
清末至民国初年,零散民间艺人于城乡撂地演出的节目,以小型戏法和杂耍为主。其时,马戏、驯兽亦颇为盛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某马戏团在长春北关租赁房屋演出马戏时,“所演各艺身轻如燕,巧妙百出,甚堪悦目”。清宣统元年(1909年)三月,在长春南门外又出现马戏表演,“一女子在马上玩弄各技,周旋驰逐,圆转如意,颇多人喝采,其余人亦各献杂剧,闻每日赚钱至五十吊之多”。1921年“亚细亚班”韩敬文来长春演出后,魔术日渐兴旺,深受群众喜爱,一些演唱戏曲的茶园,“为竞争营业起见”,多于戏后加演魔术“大饭桶”、“呱呱叫”等,以“提增戏资”。东北沦陷期间,于剧场演出的主要节目有:《蹬技》、《口技》、《顶技》、《车技》、《武术》、《爬竿》、《走绳》。魔术有《枪击手表》、《男女换相》、《化学催眠术》等。1940年12月,在“新京国都电影院”(今长春市红星剧场)举办的“慰问军警演艺大会”上,首次出现《空中飞人》。马戏演出的音乐伴奏基本上是锣、鼓、钹三大件。魔术演出采用西洋乐器,如小号、洋鼓、萨克斯等。但乐曲单调乏味。东北解放战争时期,零散的撂地艺人为招徕观众,赚钱谋生,还经常演出《锯截活人》、《大卸八块》、《上刀山》、《吊小辫》、《吞宝剑》、《吞铁球》等离奇残忍的节目,令人目不忍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人民政府为贯彻中央文化部《关于纠正杂技团体内儿童艺人的不合理待遇及非科学训练方法的通知》精神,着手整顿文化市场,取缔零散艺人演出的有害演员身心健康和低级趣味的节目。与此同时,在专业杂技表演艺术团体中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使地面节目日趋丰富、优美、健康。1958年,长春市杂技团首次引进苏联的高空节目,使观众耳目一新。乐队于1960年由西洋管乐改为民族管弦乐,设乐队指挥,并据不同节目所需编配乐曲。舞台美术设计和人物造型亦得到相应地加强。“文化大革命”中,创作了一批直接反映政治内容的“革命杂技”,如《边防民兵》、《战斗在运输线上》、《靶场炼红心》等,均盛演一时。但,并未保留下来。1978年以后,各演出团体强调在技巧上向高难攀登,强化综合艺术和演出的完整性。长春市杂技团根据大棚演出的需要,乐件增加小号、长号等,改为小型中西混合乐队,增强了演出的艺术效果。1980年始,相继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高空和地面节目。至1988年,共演出各种形式的节目200余个。
一、地面节目
《举刀拉弓》在传统节目“举大刀”、“拉硬弓”的基础上,吸收中国武术技巧而创编。张英杰在1949年首先表演于杂技舞台。刀、弓据中国古代兵器仿制。刀重84公斤,单弓拉力80公斤。举刀主要动作有“单手撇刀”、“脖花”、“背花”、“单手举刀双抱项”等。拉弓动作有:单弓表演,即以80公斤拉力将硬弓拉圆,谓“弓开似满月”;继之,又从武术中吸收的“顺水推身舟”“回头望月”、“败中取胜”等刚劲有力的表演动作。尤其是“开双弓”,在“双环套月”动作基础上,单腿旋转;最后以400公斤的拉力开满5张弓,造型健美,气魄恢宏。指导教师张宝忠。张士魁在民间吹打乐基础上创编乐曲。是长春市杂技团代表性的保留节目,并被全国许多杂技团学习上演。
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张英杰,1929年12月9日生于北京市。其父张宝忠是著名的杂技艺人,号称“大刀张宝忠”。张英杰自幼随父学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他表演的《拉弓》,1953年参加第一届华北地区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获特邀一等奖。1963年赴日本交流演出《举刀拉弓》,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大力士”。他的代表节目还有《中幡》、《武术》、《车技》等。
《狮子舞》又名《舞狮》。1953年英杰杂技团在民间舞狮基础上集体创编,并搬上杂技舞台。表演者:张景和、徐志义、杨义成、牛桂山、牛进录。演员以翻滚扑跃等技巧表演狮子“戏球”、“踩梅花桩”、“双条几”等动作,表现狮子的勇猛和喜怒多变的习性。1958年长春市杂技团首创“狮子踩球”;1959年再创“踩球过桥”等高难动作,嬉戏生趣,形态逼真,充满祥和吉庆气氛。
《小武术》传统杂技。原“英杰杂技团”保留节目。表演者:刘有义、刘有仁、刘有杰。主要表演技巧有:蹬、拉、举、拽、窜、蹦、翻、跃,并以快、脆、冲为其特点。1960年长春市杂技团刘有义、王荣春创编成《大武术》,指导教师王荣春。增加主要动作有“大旗翻跟头”、“鲤鱼跃龙门”等。
《皮条》传统杂技节目。长春市杂技团1956年演出。演员手握两条下垂的皮条,做“摔扁”、“前后跟斗”、“蝎子砸”、“九扣”、“大环”、“手脚扯旗”等表演技巧。表演者张干臣、程鹤年等。
《扛杆》古代盛行的长杆技艺之一种,历史文献上称“扛竿”、“缘竿”、“载竿”。近6米长的竹杆竖置于底座演员(即扛杆者)的肩上,另两名演员缘杆而上,在杆的上端表演“倒立”、“扯旗”、“抱顶”、“别元宝”、“坐垫”、“指月”、“夹包”、“倒挂”、“牙咬抡平”等动作。底座演员以力度和掌握平衡的技巧直撑竹杆。传统节目《扛竿》历来由男演员承担底座,1958年长春市杂技团首次由女演员承担,指导教师张宝忠,李素云首演。
《顶碗》长春市杂技团1962年演出。一长条椅倒置于彩桌之上,另一条长椅的右腿与倒置长椅的左腿相接。一男演员支撑椅上的两条立木做倒立动作;一女演员头上顶碗,双手扶男演员的双肩,做倒立动作。表演技巧谓:“单飞燕拐子卡脖顶”,造型似双燕展翅。表演者翟纪岭(兼指导教师)、马兰。
《车技》长春市杂技团保留节目。单人车技系由一名演员在双轮车、单轮车和“死轮车”上,做“倒立”、“转把”、“甩把”、“拆车”、“上前梁”等表演技巧。集体车技最多由13人组成,骑车者(亦称“底座”)肩托两名演员,另10名演员斜立车体两侧,造型画面似“孔雀开屏”。单车表演者马山、宿志强,集体车技男底座有王文礼、张英杰、宿志强,女底座有杜亚杰等。
《展弓飞弹》又名《打弹弓》。1963年长春市杂技团整理的传统节目。演员手持弹弓射击抛起的泥球,主要动作技巧有:“回头望月”、“滴水不漏”、“单打金钱眼”。指导教师张宝忠,表演者李凤琴、张英武。
《儿童浪木》长春市杂技团1975年创作并首演。一块长5米、宽1尺的木板,悬挂在距地面2米的高空,左右摆动,数名演员在活动着的木板上,做“小翻提”、“串小翻”、“倒扎虎”、“对穿毛”、“单提”、“托举造型”、“云里前桥”等表演技巧,表现少年儿童的勇敢、智慧和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轻松活泼,构思新颖。创编:薛秀芝。指导教师:薛秀芝、王凤林。表演者:王建勋、杨卫群、杨冬、赵重阳。舞美设计:崔锡钧、阎学斌、王铁良。1976年4月赴北京参加全国杂技调演大会,由北京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影片,编入大型彩色纪录片《飞燕迎春》,于国内外发行放映。
《二节人高车踢碗》长春市杂技团1975年创作并首演。一演员骑在2米高的单轮车上,另一名演员头上顶碗,立于底座演员的双肩。底座演员以足尖将碗踢起,肩上演员(亦称“尖儿”)用足尖将碗接住;再踢起,落入头上的碗中。最后,底座演员再踢起一碗,直接落入“尖儿”头上的碗中。创编兼指导教师:刘有杰。主演:傅燕、张菊。作曲:孟宪庆。1976年4月参加全国杂技调演。
《大球高车踢碗》1983年长春市杂技团创编并首演。演员骑着2米高的单轮车,车轮置于直径1.1米的木球上;在车轮和木球同时滚动中,演员先后把1至3个不同数量的搪瓷碗同时踢起,在空中翻转后,落在头顶上的碗里;继之把一水杯踢起落入碗内,最后把一羹匙踢起后投入水杯。创编:刘有杰。指导教师:刘有杰、刘欣。表演者:傅秀玉、王立新。作曲:李志海。配器;郭鼎立。
二、高空节目
1958年春,长春市杂技团赴北京、天津观摩学习苏联大马戏团演出,首次引进苏联的《飞箭飞人》、《搓板飞人》、《秋千飞人》三大高空节目。在此基础上,于1963年始,相继创编上演一批具有中华民族特点和东北地方色彩的高空节目,均成为该团的保留节目,影响遍及省内外。
《飞箭》在《飞箭飞人》基础上,增加“牙咬吊子”等高难动作。1958年演出。表演者:程鹤年、刘春荣。
《悠头顶》在中国传统节目基础上创编。距地面10余米高处,拴一活动着的吊杠,演员以“小顶”(头朝下顶在吊杠上)左右摆动着做“脱衣”、“打浪晃圈”等各种动作,惊险而幽默。长春市杂技团1963年演出。创编:万子信。表演者:张胜利、姚军。作曲:韩书义、吴济川。
《空中体操》在学习苏联节目基础上,增加“反正大回环”、“投井吊险”等高难动作。长春市杂技团1963年演出。指导教师:张干臣、周文惠等。表演者:薛秀芝。作曲:崔光云、韩书义。
《空中压板》1964年长春市杂技团演出。演员在长4米、宽1尺,距地面数米高的木板上,表演“前后滚翻”、“单脚挂面”、“倒挂金钟”等动作。创编兼指导教师:万子信。表演者:李凤歧、刘淑英。
《高空钢丝》1979年长春市杂技团演出。演员在距地面10余米高的钢丝上,先后做平走、颤走、搓步、劈叉、躺钢丝、跪钢丝、跳圈、坐椅、舞红绸、后空翻、大坐、四面弹坐、骑单轮车等动作,最后沿坡丝滑下。指导教师:金雷。表演者:孙红丽、王晶敏。作曲:孟宪庆。
《空中飞行》长春市杂技团1980年演出。一组演员立于距地面10余米的“接人底座”上,另一组演员立于“空中踏板”上似秋千飞荡;飞至“接人底座”约3米处,双方做“对换”、“对飞”动作。主要表演技巧有“倒翅虎”、“前空翻一周”、“后空翻一周”、“前空翻转身180度”。创编:翟纪岭。表演者:薛文天、马小杰、杨卫群、刘欣、张辉、金雷、郝庆杰。作曲:吴凤标。
《双人秋千》1980年长春市杂技团据朝鲜节目移植。主要表演技巧有:“后空翻接手”、“转体180度接脚”、“后空翻一周半接脚”。表演者:张辉、王晶敏。指导教师:程鹤年。作曲:吴凤标。
《高空高低钢丝》长春市杂技团1986年集体创编并首演。两条钢丝平行架设在距地面10余米的高处;高、低钢丝间距1.1米。演员在钢丝上表演的主要技巧有:“骑单轮车”(车体高1.6米)、“四面大坐”、“大坐接转体180度”“直体后空翻下低钢丝”、“转体180度上高钢丝”“大坐接后空翻站钢丝”、“舞红绸转体360度”、“舞红绸落低钢丝反上高钢丝”、“舞红绸四面大坐后空翻站钢丝”。表演者:孙红丽、王晶敏。指导教师:牛桂山、张胜利、刘有仁。作曲:吴凤标。
三、魔术
《落活》习称“洛活”,中国古典戏法。表演者从身穿的长袍里,先后“变”出盛着水与火的几种器皿;长袍脱掉后,随着一个跟斗,旋即托出装有金鱼的大鱼缸。表演者万子信,1914年生于北京市。原“新都魔术杂技团”主要演员。以表演古典戏法见长。代表性节目还有手彩戏法《仙人摘豆》、《罗圈观彩》等。手法干净利落,表演娴熟,引人入胜。
《魔术食堂》在魔术基础上发展的魔术剧。内容反映1958年“大跃进”中大办机械化、自动化的集体食堂。主要表演动作和情节是:“自动桌椅”、“自动衣帽架”、“自动筷子”、“电梯”等。表演幽默,富有生活情趣。长春市杂技团1960年首演。创编:张爱庆、万子信、刘有义。作曲:刘梦帆。表演者:万子信、白洁、芦少平。
《空中悬人》一女演员立于木凳之上,或挺直横躺在两根直立的铁棍上;另一演员将木凳或铁棍撤掉后,女演员悬空不动。长春市曲艺团魔术队1963年演出,表演者:赵淑芬。
《飞半导体》表演者手持一台长4寸、宽3寸的正在播放乐曲的半导体收音机。稍后,用绒布将机体覆盖,乐声依然。绒布抖开后,乐声戛然而止,收音机不翼而飞。长春市杂技团1975年创编并首演。创编者:芦少平。表演者:冯京。1976年4月在北京参加全国杂技调演。
《男女换箱》又名《男女换相》,传统魔术节目。一男演员请两名观众将一女演员放入绸袋内,以绳索扎紧袋口,再将其锁入木箱,随后用布帐将木箱遮掩。男演员从布帐缝中探出头来,大喊一、二、三,女演员应声而出,旋即由观众开箱、解绳,男演员又从袋内复出。双阳县飞飞杂技组1956年演出,表演者:宋振帮。
四、滑稽
滑稽表演,又称“斑衣小丑”。东北沦陷期间,在杂技表演中出现“帮场滑稽”,即穿插在某一节目中的丑角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穿插于节目与节目之间的片断滑稽表演,亦称“幕间滑稽”或“串场滑稽”。长春市杂技团成立后,在“串场滑稽”基础上,创作一批“单场滑稽”,即作为一个单独的节目演出。滑稽有文武之分,“文滑稽”以幽默的动作逗人发笑。“武滑稽”多以高难动作或绝活引人入胜。
《滑稽摔跤》单场滑稽。一体形高大膘悍者,与一瘦小体弱者摔跤,另一人裁决胜负,最后弱者战胜强者。动作诙谐,启智开心。创编:刘有义。表演者:刘有义(兼指导教师)、刘有杰、王德生。1960年长春市杂技团首演。
《跑驴》单场滑稽。表演人骑“驴”,过河时人背“驴”,诙谐幽默,妙趣横生。长春市杂技团演出。表演者:张英武、张胜利、王德生。
《蹦床飞人》帮场滑稽表演,以惊险而幽默的动作,在蹦床上翻腾扑跃。长春市杂技团演出。表演者:先后有刘有杰、孙满昌、张胜利。
《抢椅子》串场滑稽。多于《椅子顶》表演结束后,两名丑角演员登场抢坐一把椅子,以离奇的动作表现儿童的顽皮、稚气和机智、好胜的性格。表演者:张英俊、张胜利。长春市杂技团1982年访问东非时,改为“单场滑稽”演出。
第三节 演出
长春市的杂技演出,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是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旧历五月二十一日的《盛京时报》上,曾有“长春新到马戏”的报道。1911年辛亥革命后,零散的民间艺人于城乡撂地演杂耍、戏法者日渐增多。至1921年较大型的专业杂技表演艺术团体开始流入长春。东北沦陷期间,从外地流入的“马戏团”、“魔术团”不断增多,演出活动频繁。东北解放战争期间,因战事频仍,大型演出活动一度锐减。但,零散艺人于城乡撂地演出者尚随处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人民政府把杂技艺术作为社会主义艺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1953年开始成立本地的专业杂技表演团体,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把旧社会的“撂地把戏”逐步发展成融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的杂技表演艺术。“文化大革命”中,杂技艺术受到摧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得以焕发青春。1985年,长春市文化局提出“杂技团不仅要立足于搞好国内的演出,而且要有计划地打入国际市场。”并强调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要开展综合训练,在技巧上要敢于攻难攀高。从此,长春市的杂技艺术事业,在改革的浪潮中锐意创新,在与全国同行业的竞争中,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营业性演出
(一)国内营业演出
1953年,双阳县飞飞杂技组成立后,坚持为本县广大农民服务的方向,经常自带道具,身背道具箱,深入农村,在与农民共同劳动之暇,于田间地头表演戏法和小杂耍,票价无固定标准。在县城,则于茶社或露天席棚演出,票价0.15元,每日演出3场。1954年杂技组由4人增至7人,先后赴桦甸、延吉、敦化、九台、德惠、公主岭、四平等市、县巡回公演。1955年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鹤岗市、鸡西市,以及嫩江、黑河等地区的县镇巡回演出。时有黑龙江省的杂技艺人与其搭班同台演出,节目渐趋丰富,演出日盛,收入日丰,购置了露天演出用的布围棚,并雇用了伴奏乐队。
1956年长春市杂技团成立后,坚持上山下乡巡回演出,为工农兵服务。同年组成两个演出队,分赴通化、延边地区演出90多场,收入4万余元。1957年制作供露天演出的简易小棚,在吉林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市等地演出200余场,收入12万余元。1958年,为适应大型高空节目的演出,制作了“大棚剧场”,钢管结构,帆布棚围并封顶;棚高15米,地面直径50米,设圆型舞台,木制座席2500个。同年在长春市第五百货商店(今长春百货大楼)南侧空地,连续演出70场,收入4万余元。嗣后,根据“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巡回演出统一规划”的要求,按预定合同,先后赴吉林市、南京市、上海市、无锡市、杭州市、南昌市、广州市等地,演出400余场,收入近40万元。1960年5月,在吉林市北山用“大棚剧场”演出80余场,收入10万余元。6月,赴北京市演出150场,收入15万余元。9月,南下武汉市演出67场,收入6万余元;继赴长沙市演出60场,收入6万余元。12月,二进广州市演出70场,收入7万余元。其间,赴佛山、湛江等地演出20场,收入1万余元。1961年2月,赴海南岛于海口、文昌、通杂、三亚等11个演出点,巡回演出140场,收入10万余元。同年6月,赴吉林市演出90场,收入8万余元。8月返回长春市演出80场,收入4万余元。1962年,先后在长春、吉林两市演出120场,收入13万元。嗣后再度入关南下,于天津市、合肥市、蚌埠市、芜湖市、南京市、马鞍山市、徐州市,共演出近400场,收入34万余元。
1960年至1963年,双阳县飞飞杂技组的演出活动日趋兴旺,在黑龙江省的林口、柴河、肇东、宁安、勃利、五常等地颇有影响。为适应广场演出,购置了容纳800人的布围棚,拥有了扩音与照明设备,演职人员增至38人,演出节目又增加大、中型幻术和气功,巡回演出于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沈阳市、大连市、本溪市、抚顺市、丹东市等地。其后返回吉林市演出月余,继赴延边地区的安图、汪清、图们、石岘等地演出后,又转通化地区各县演出达半年之久。
1963年始,长春市杂技团立足本省上山下乡演出。长春市曲艺团魔术队在坚持长江路曲艺社、新民胡同百花曲艺社等地演出的同时,曾先后赴辽宁省、黑龙江省大、中城市巡回公演。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杂技表演团体营业演出中辍。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恢复营业演出。1977年至1979年,长春市杂技团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各市、县及矿山,共演出500余场,收入25万余元。1980年投资17万元改建“大棚剧场”,木制座席增加到2700个(1984年更换为铁板座席)。“大棚剧场”除立足于本省上山下乡巡回演出外,先后移动于黑龙江省、辽宁省、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湖北省境内,演出千余场,收入百余万元,1980年至1982年,在全省艺术表演团体上山下乡演出、经营管理和艺术建设竞赛中,连续被评为一等先进单位,受到吉林省文化厅的表彰和奖励。1983年至1985年,双阳县飞飞杂技组也首次入关南下,巡回演出于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市。1985年始,由于电视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竞争日趋激烈,杂技演出场次和经济收入呈下降趋势。长春市杂技团1985年演出295场,收入15万元;1986年下降为215场,收入11.1万元;1987年演出205场,收入9.2万元。1988年有所回升,演出278场,收入达17.1万元。
1953年至1988年,各演出团体共巡回演出16个省,125个市、县,共演出7000余场。其中,长春市杂技团演出5428场,收入340万余元。
(二)出国营业演出
1985年12月31日至1986年5月20日,受文化部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委派,应美国国际娱乐公司邀请,长春市杂技团派出23人组成的演出团,赴美国进行商业性演出。团长梁威(长春市文化局副局长)、舞台监督张立友(长春市杂技团副团长)、艺术指导张英俊、翻译刘顺国(中国演出公司派出处副处长)。演员张胜利、郝庆杰、左辉、高惠军、高雪峰、杨卫群、王建勋、马小杰、刘欣、杜亚杰、孙红丽、吴微、崔微、毛春岩、刘芳、张燕、王立新、张喜红、张春丽。先后于华盛顿、俄勒岗、加里福尼亚等29个州、90余座城市,演出117场,收入3.9万美元。
1987年11月24日至27日,受文化部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委派,应日本三协促进有限会社邀请,长春市杂技团派出演员张英俊(兼领队)、张胜利,赴日本东京进行录像演出《愉快的炊事员》。演出1场,收入1万美元。
1987年12月26日至1988年1月23日,受文化部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委派,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施瓦本体操协会邀请,长春市杂技团由17人组成演出团,赴联邦德国演出。团长张英杰,演员辛铁成、姚少平、张德、吴革、李庆彬、刘敬军、李小武、陈晶、马兰、洪晨、杨洁、张辉、高惠军、马辉、陈江、薛文天。在斯图加特市、慕尼黑等10个城市演出12场,收入1.2万美元。
1988年5月1日至5月11日,应日本东京日企株式会社邀请,长春市杂技团由16人组成演出团,赴日本东京演出。团长刘金富(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艺术指导孙超(长春市文化局局长)。演员张英俊、张胜利、郝庆杰、马小杰、左辉、高雪峰、刘欣、王立新、王晶敏、杨羚羊、罗玲、赵祟、杨卫群、吴微。演出11场,收入1.1万美元。
1988年6月23日至10月26日,受文化部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委派,应梅登艺术公司邀请,长春市杂技团派出4人,与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联合组成演出团,赴荷兰、比利时演出《大球高车踢碗》。领队张英杰。演员刘欣、王立新、钟显英。先后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市、比利时布鲁赛尔市演出147场,收入3.675万美元。
1988年8月22日至10月21日,受文化部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委派,应委内瑞拉迪斯庇斯公民协会邀请,长春市杂技团由30人组成演出团,赴委内瑞拉加拉加斯等9个城市演出。团长侯中山(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艺术指导赵桂珍(长春市杂技团党支部书记)。演员翟纪岭、辛铁成、姚少平、姚军、金雷、陈晶、秦玲、李小武、洪晨、吴革、刘敬军、李庆彬、张辉、刘有杰、张德、杨洁、孙满昌、李文贤、王云、傅跃进、杜淑娟、张锐、箭玉臣、马辉、张胜利、薛文天。演出42场,收入4.2万美元。
1988年12月12日至1989年1月3日,长春市杂技团派出4人,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演出《大球高车踢碗》。领队王长平,演员刘欣、王立新、钟显英。演出24场,收入0.5万美元。
二、宣传慰问演出
东北沦陷期间,日伪当局所进行的所谓宣传慰问演出活动,完全是为其殖民地统治服务的。
1941年3月23日,伪国务院弘报处颁布《艺文指导要纲》,声称:“艺文家及艺文团体须自觉其国家的使命……而扶建国之大业”。伪“满洲演艺协会”据此规定:杂耍、马戏“亦负有宣传国策之使命”,并多次举办“歌舞魔术专场”演出,慰问伪军警。1942年4月,伪“铁路总局”为宣传“爱路”,组成了“理化民魔术团”,在“新京”(长春)等各主要城市演出“武术”、“幻术”、“口技”以及“幻剧”等。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和军队所组织的所谓宣传慰问演出,是为“鼓舞国军士气”而举行的“劳军公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传慰问演出,是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指引下,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双阳县飞飞杂技组自成立之日始,举办慰问性演出活动从未间断。在县内,遇有拥军优属、新兵入伍、军民联欢等活动,以及重大节日,或各系统召开大型会议,杂技组多是主动同主办单位联系,无偿献艺。1956年在黑龙江省双城县演出,时值中共中央财贸部在该县召开会议,杂技组应邀为大会慰问演出。财贸部负责人接见全体演员,并为宋振帮签字题词,向杂技组赠送锦旗一面。
长春市杂技团成立后,于1956年冬至1957年春,赴临江、长白、集安等县,冒摄氏零下40度严寒,为驻守在边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和当地群众举行慰问演出。新年前后,曾徒步行军10几个小时,为某部仅有几名战士的边防哨所演出,使边防战士深受鼓舞,表示:“一定坚守祖国边防,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全,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1957年冬至1958年春,再次赴长白山区,沿鸭绿江、图们江一带,随地向当地军民慰问演出。1958年10月至1959年2月,接东北三省赴福建前线慰问团的通知,先后在福州、下浒塘、西洋岛、三沙岛、厦门、南昌、九江等长达数千公里的慰问演出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官兵和当地渔民,慰问演出105场,观众达9万余人次。因出色地完成任务,1959年3月23日获东北三省慰问总团的嘉奖。1970年至1975年,主要是为省及各县“革命委员会”和“农民代表委员会”成立作义务性演出。其间,曾为磐石县境内修筑山区飞机场的8101部队、白山电站建设工地、024空军学校等举行慰问演出。演出节目以《边防民兵》、《战斗在运输线上》等“革命杂技”为主,中间穿插京剧“革命样板戏”唱段和“革命歌曲”。“文化大革命”后,为省、市、县人民政府召开的重要会议举行慰问演出,已成惯例。
三、会演调演观摩比赛
(一)市级会演调演观摩比赛
1980年10月,长春市文化局举办长春市艺术教育会议和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会,长春市杂技团汇报演出《小武术》、《秋千飞人》、《蹬技》、《手技》。演员郝庆杰、张辉获一等表演奖;刘芳、杨卫群获二等表演奖;高惠君、杜亚杰、洪晨等获三等表演奖。
1981年7月至11月,长春市文化局、长春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第一届长春戏剧百花会。长春市杂技团郝庆杰表演的《小武术》、高惠君表演的《花坛》、张辉表演的《空中飞人》获演出一等奖、表演一等奖。张胜利表演的《蹦床飞人》、吴微表演的《椅子顶》,获表演二等奖。崔微表演的《定车》获表演三等奖。张英获服装设计奖。同年,在吉林省首届舞台美术展览中,获杂技服装设计优秀奖。
1984年,长春市文化局、长春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第二届长春戏剧百花会。傅秀玉表演的《高车踢碗》,孙红丽、王晶敏的《高空钢丝》,崔微、吴微、傅秀玉的《高台定车》,获表演一等奖。张英获服装设计一等奖。冯京的《魔术》,张英俊、吴微的《水流星》,王立新的《高车踢碗》,张辉的《扛梯》(底座),郝庆杰的《小武术》底座,高雪峰的《举刀拉弓》,张胜利的《炊事员》,毛春岩的《滚杯》,高惠君的《花坛》,获表演二等奖。孙丽、王云、辛铁成、姚少平、左辉、刘兰、张春丽、赵崇、马小杰、张燕等,获表演三等奖。
(二)参加省级会演调演观摩评比
1984年,吉林省文化厅举办全省创作剧(节)目观摩评奖活动。长春市杂技团参赛的节目有:《高空钢丝》,王晶敏获表演一等奖,金雷获创作一等奖;《大球高车踢碗》,傅秀玉获表演一等奖,刘有杰获创编一等奖;《钢丝舞红绸》,孙红丽获表演一等奖,张胜利、牛桂山、翟纪岭获创作一等奖;《高车踢碗》,王立新获表演二等奖,刘欣、马淑华获创编二等奖;《小武术》,郝庆杰、刘欣、赵崇、薛文天、马小杰获表演三等奖;刘有杰、张英俊、郝庆杰获创编三等奖。
1985年,吉林省人民政府举办第一届长白山文艺奖评奖活动,《高空钢丝》节目组获创作一等奖。1986年6月12日至8月10日,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吉林分会举办吉林省首届杂技优秀节目评奖大会,获表演一等奖的演员有;《双扛杆软钢丝》的表演者张辉、武洋、张德、薛文天、姚少平;《空竹》表演者李晓武、陈晶、马兰、洪晨、杨洁。获表演二等奖的演员有:《水流星》表演者吴微、张英俊、杨卫群;《蹬技》表演者刘芳;《牌技》表演者罗玲;《桌圈》表演者马小杰、王建勋、刘欣、杨卫群、左辉;教师刘有杰获艺术指导二等奖。1987年5月22日,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评奖委会评选《高空高低钢丝》节目为创作一等奖。
(三)参加国家级会演调演比赛
1976年4月,国务院文化组在北京举办全国杂技调演大会。长春市杂技团参赛的节目有:《儿童浪木》、《二节人高车踢碗》等(大会未评奖)。1984年,文化部、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举办全国第一届杂技比赛,《大球高车踢碗》获铜牌奖。1986年11月参加第二届全国杂技比赛东北区预赛,《高空高低钢丝》获第二名。1987年4月,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杂技比赛大会,《高空高低钢丝》获银狮奖,同年9月,在北京参加中国首届艺术节,获纪念奖。
(四)国际杂技比赛
1956年,长春市杂技团演员万子信,经文化部选调,随中国杂技艺术代表团赴波兰人民共和国首都华沙,参加马戏杂技比赛,表演中国的《古典戏法》。1987年1月26日至2月6日,长春市杂技团《大球高车踢碗》参加在摩纳哥举办的第12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杂技比赛,获摩纳哥城市奖、蒙特卡洛电视台奖。领队吕军(文化部外联局处长),表演者傅秀玉,教师刘有杰,助演钟显英。1987年10月,由赵桂珍领队,参加在石家庄举办的中国首届吴桥国际马戏杂技节,《大球高车踢碗》获金狮奖。刘有杰获创编奖。1988年1月12日至30日,《高空高低钢丝》在法国巴黎参加第11届世界“明日”马戏杂技比赛,获金牌奖。领队朱德喜(长春市杂技团副团长),表演者孙红丽,教师牛桂山、张胜利。这是我国杂技界高空节目首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四、出国演出
1959年7月2日,长春市杂技团同吉林市歌舞团组成吉林省艺术代表团,应邀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两江道访问演出。团长周介文(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副秘书长)、副团长刘西林(吉林省文化局副局长)、艺术指导刘擎天。杂技演出团由59人组成。7月3日至25日共演出17场。
1962年12月至1963年4月,长春市杂技团演员张英杰,由文化部特调参加由中国杂技团、上海杂技团、杭州杂技团等部分演员组成的北京杂技团,赴日本交流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名古屋、北海道等城市演出90余场。张英杰表演《举刀拉弓》,被日本评论界誉为“中国第一位大力士”。
1966年8月,长春市杂技团由35人组成演出团,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慈江道、咸镜北道访问演出。团长黄仁(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长春市文化局局长),先后在慈城市、朱乙市、清津市等地演出15场。
1978年9月,长春市杂技团由55人组成演出团,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访问演出。团长李先民(中共长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团长吕芝(长春市文化局副局长)、张英杰,秘书孙超。于惠山市等地演出10场。
1982年9月18日至12月12日,长春市杂技团受国家文化部委派,由26人组成演出团,赴东非访问演出。团长杨迪(长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副团长王冶(文化部非洲司副处长)、艺术指导张英杰。9月20日至9月30日,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市甘地学院、林那白戏院、荷精球场演出7场。毛里求斯总理贾格纳特出席观看首场演出,并会见全体演员。文化部长布努沙美亲笔题词:“中国长春杂技团应邀来毛友好访问,应归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通过这次艺术交流将更增强中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合作”。9月26日《镜报》发表诗词盛赞演出:“多姿采,不胜收,中西观众尽凝眸,超凡技艺惊全座,异口同声第一流”。
10月1日至14日访问法国海外省留尼旺,在省府圣旦尼市和圣皮埃尔市演出12场。省长雅克•塞瓦尔出席观看;10月10日在省长官邸宴请演出团全体成员。《留尼旺岛报》10月6日发表评论:“此次演出进一步增强了中法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10月17日至31日访问索马里民主共和国,在首都摩加迪沙和基斯马尤市、哈尔格萨市等地演出9场。10月23日赴费利诺参加中国援建的电站送电供水仪式,在距赤道线50公里处,露天演出《狮子舞》。索马里总统兼总理穆罕默德•西亚德•巴雷观看演出后,同演出团全体成员席地共进午餐。
11月1日至13日访问肯尼亚共和国,在首都内罗毕国家剧院和波马寺剧场演出9场,肯尼亚文化部副部长、内罗毕市市长分别接见演出团。
11月14日至24日访问乌干达共和国,在首都坎帕拉市和金贾市、奇奔巴农场等地演出8场。乌干达文化部长在讲话中称:“中国长春杂技团的来访,标志着乌中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里程”。
11月25日至28日,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候机期间,经外交部批准,在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为各国驻埃使节演出两场。
11月26日至12月12日,派出张英俊(兼领队)、张胜利、卢少平、冯京、、吴微5名演员赴吉布提共和国访问演出,在首都吉布提市演出3场。吉布提陪同人员转告演员:“你们的演出轰动了全国,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盛况”。11月28日、12月12日演出团分两批归国。12月14日,文化部中国演出公司表彰长春杂技团出访演出成功,为中国的外交工作做出了贡献。
长春市杂技团历年来出国演出的主要节目:《举刀拉弓》、《古典戏法》、《狮子舞》、《小武术》、《皮条》、《飞箭飞人》、《搓板飞人》、《秋千飞人》、《飞叉》、《女扛杆》、《顶碗》、《口技》、《车技》、《花坛》、《愉快的炊事员》、《手技》、《桌圈》、《地圈》、《蹬技》、《高台定车》、《晃板》、《椅子顶》、《走钢丝》、《水流星》、《高车踢碗》、《大球高车踢碗》、《高空高低钢丝》、《双扛杆软钢丝》、《魔术》及《抢椅子》等各种滑稽节目。
第四节 队伍
双阳县飞飞杂技组成立后,一直是以宋振帮夫妻及其子女和亲属为主体;子女大部为兼职人员,半工半艺。长春市杂技团的前身——民营新都杂技魔术团和英杰杂技团,主要是以职业杂技世家出身的艺人及其子女和亲属组成,并采取以师带徒的方法,在夫妻、父子、兄弟、姊妹及其亲属之间传授技艺。1956年长春市杂技团成立时,长春市人民政府从文化系统抽调国家干部,充实杂技团的领导班子,建立了党团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不断充实和培养杂技艺术事业接班人,长春市文化局决定于1959年开始举办“以团带校”学员班,从学校和艺人子弟中招收青少年学员33名,学员班坚持“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普遍培养,重点提高”的教学方针,和“就地取材、自力更生”的原则,从本团有经验的艺人中,选派张宝忠、张德岐、刘敬斋、王荣春、张爱庆、王雨田等担任基功教师,并设文化辅导员和政治辅导员。1961年学员班结业,使演员队伍得到充实。从60年代初开始,市文化局又相继从各艺术表演团体中选派新文艺工作者,从事杂技的舞台美术设计、服装设计和形体教师;乐队伴奏员亦相应地得到充实,并设乐队指挥和编曲人员。由于队伍成员结构的不断变化,综合艺术获得明显提高。“文化大革命”中,杂技队伍遭到严重破坏,双阳县飞飞杂技组被迫中止营业;长春市曲艺团魔术队被撤销;长春市杂技团一些有成就的演员和教师被打成“反动权威”;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员被打成“修正主义路线的黑尖子”而遭受批判。1969年9月,仅保留11人成立杂技研究小组,其余大部分下放农村插队落户,少数人离团改行。1970年为解决演出的急需,从中学生中招收7名学员,举办了第二期学员班,由牛桂山、李宝江担任教师。1971年由市内各小学校招收学员16名,举办第三期学员班,教师负责人张干臣、薛秀芝、牛桂山。1974年举办第四期学员班,学员主要来源于小学校和业余体校,素质较高。共22名,学制4年。教师组负责人薛秀芝、牛桂山。1978年举办第五期学员班,以吉林省艺术学校杂技班名义从小学校中招收8—12岁的小学生,共33名,学制5年,仍属“以团带校”性质。教学方针是:“普遍训练、重点培养,因材施教,一专多能”。因教师阵容整齐,基功扎实,成材率较高。1988年9月,与吉林省戏曲学校签订协议,联合举办第六期学员班,定向招收学员40名,学制5年,杂技科主任张波,副主任薛秀芝;专业教师均由有成就的演员担任。共开设杂技基功、节目功、音乐、语文、数学、品德等10门考试课,和美术讲座、英语常识、历史知识、力学常识、人体解剖常识等9门考察课。文化课和常识课教师由戏曲学校委派。
到1988年年底,长春市杂技团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全团149人,其中业务人员131人,被评为高级职称者16人,中级47人,初级34人。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上下年限为1881至1988年,从机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化等方面记述了长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