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演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4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演出
分类号:
J826
页数:
10
页码:
259-268
摘要:
本节记述了自民国至1988年长春市曲艺演出的情况。
关键词:
演出事业
曲艺
长春市
内容
一、明地和串巷演出
明地是设在城镇街头、庙会或集市空地上的曲艺演出场所。俗称撂地。串巷是曲艺艺人手拿三弦、竹板等乐器,在城镇街口、胡同中边走边敲打演奏,或挨门挨户演唱,得赏钱后离去。旧时,还经常为一些有钱家宅或花街柳巷妓院召去演出。这两种演出方式,清末时长春就已出现,而且存在时间较长。明地最早文字记载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每逢“月之十八九日,庙会之期,南关老爷庙外空地上说书唱戏及各种玩艺”。至同年五月以后,“所有各色玩艺以及评书鼓词卖唱等类概移至北关外(今二马路以北)”。直到本世纪50年代,长春的桃源路、新民胡同、长江路一带还经常出现。有时是书曲、魔术、杂耍等联合作艺。有时是一种曲种单独演出。以拉洋篇、相声、竹板书、大鼓书为多。也有二人转和京剧清唱等。相声在明地演出时,往往先用白砂土在场地上划个大圆圈,让观众围站在圈外,圈内为演员表演区。并在圈内地上用白砂写字,以吸引观众。这种方法称作“画锅”。意思是画一个饭锅,使演出有收入,演员得以糊口,也戏作“平地抠饼”。演出中间以小笸箩和大竹板向观众敛钱,或观众将钱掷在圈内。市场、庙会上的明地演出,也有专门出赁桌子和长条木凳给艺人,供演出和观众围坐。有的搭上席棚、布棚遮挡风雨,这比空地演出高了一等,演员付租金。民国初年在长春南关等地就有书棚至20年代还存在。以后渐为室内茶馆全部取代,而贫苦艺人仍不断在明地演出。
二、茶棚和茶社演出
茶棚、茶社在清代同时存在,以后茶棚逐渐消失。清代末年,长春茶馆曲艺演出已颇兴盛。最初只收茶资,茶客边饮茶边听书,不花书费,由茶馆付给艺人一定酬金。后变为茶馆收茶资,艺人说书分段落中间略作休息时向茶客敛收书资,多少不等。再变为茶馆按观众人头收费(或卖票),后与艺人按合同比例分帐。茶分几等另收茶资。茶馆门旁挂有说书艺人姓名与所演曲种、曲目、演出时间的宣传板(有的在木制黑色牌子上书白字,有的在红纸上书黑字张贴),每日分早、午、晚由三位演员分工演出。长春之城镇茶社多以评书、大鼓(东北大鼓、西河大鼓)传统书目为主。或集合数名不同曲种艺人同场作综合性演出。据现存文字记载,清宣统初年,长春西四道街和西三道街就有砖瓦结构之茶社。演出有本地女艺人,有妓院之善唱妓女,还有从奉天(沈阳)等地邀来者。演唱大鼓、时调。有时竟“通宵彻旦”,日夜不停。至1912年前后,长春有塘子胡同的汇丰茶社、平康里东头的宜春茶社等。至30年代,在老市场、新市场、桃源路等处已有数十家茶社同时演出。曾有著名评词、东北大鼓、西河大鼓艺人金庆岚、张青山、霍树棠、陈凤仪、王香佳、李庆魁、赵玉峰、陈长祥、黄起斌、齐玉兰、王瑞兰、花艳影、黄彩金等在长春牛家、四海、三义、富海、宝山、公益等各茶馆“昼夜开书”,同时还有相声、时调、双簧、清唱、杂耍等不时在茶馆短期演出,一直活动到50年代。至1958年长春市曲艺团建立后,除三江、四海、公益演出长篇评书、西河大鼓、东北大鼓和河南坠子外,为活跃市民文化生活,又在桃源路、重庆路(在春城剧场北边)、长江路、铁北、八里堡、二道河子等增设前进、群英、长江等曲艺社轮回演出曲艺、魔术等。“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茶社多数停止活动。80年代后,新成立的长春市曲艺团曾在长江曲艺社演出长篇书目。在长春郊区和市辖各县、农村又陆续开办不少书曲茶社,由本地艺人或邀外地艺人演出。
三、茶园和剧场演出
清末民初时,凡是剧场、戏院皆称茶园。因设有茶座,边饮茶边看戏之故。当时,曲艺进入茶园演出极少,只在一些义演、堂会中偶与戏曲、杂耍等在茶园联合演出。据现存文字记载,长春最早的茶园曲艺演出,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廿四日在“太平茶园举行歌妓唱演音曲会”,特邀上等名角演出“西皮二黄、戏法鼓词、荡淮时调、太平歌词”;清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廿八日《盛京时报》记长春“西四道街新开的泳春茶园于二十四日邀各等妓馆善于歌唱者轮流开演大鼓、时调……”。东北沦陷期间,曲艺皆在茶社演出,没有进入剧场。有时只是由京剧、评剧艺人在戏中串演一些大鼓和时调小曲。著名京剧丑角张春山就在京戏中唱过太平歌词。著名评剧艺人王金香、金玉霞等唱过大鼓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艺演出日趋活跃。不仅有一些外地曲艺团体来长春演出,本地文工团在文艺演出和各类会演比赛中有曲艺节目,工厂等单位业余曲艺也经常在市内剧场和工厂俱乐部演出。1958年长春新民戏院转让给吉林省广播事业部门后,改名为曲艺剧场,吉林省广播曲艺团经常在这里演出曲艺专场、相声大会,并邀请外地曲艺团体在此短期公演。“文化大革命”中,曲艺剧场改作他用。但宣传和会演仍有曲艺在剧场和俱乐部演出。1978年长春市朝阳剧场更名音乐曲艺厅后,吉林省曲艺团长期在此演出。长春艺术剧场、工人文化宫、春城剧场、游乐宫、铁路文化宫、汽车工人俱乐部、客车厂俱乐部等都曾有曲艺短期演出。1980年以后除剧场、俱乐部外,长春市体育馆也成为举办曲艺演出的重要场所,曾举办过十大笑星公演和陆续接待北京、沈阳各曲艺团体演出。
四、堂会和家宅演出
清末和民国年间一些地方官绅、富户常在升迁、寿诞、婚嫁、得子百日等喜庆之时,在自家府邸或假饭庄、茶园举办庆祝活动而组织的演出称为堂会。有时是戏曲、杂耍、曲艺同场作艺,有的则为戏曲专场或曲艺专场,多邀来本地或外地著名艺人参加。演出时,由喜庆活动之本家点唱,演出后分别行赏;赏资往往数倍于平日茶社演出收入。堂会演出至东北沦陷期间一直存在。著名东北大鼓艺人任占奎就曾在张作霖、张作相家举办的堂会中演出过。榆树艺人顾馨山在20世纪20年代就经常到本地堂会演出。但他在东北沦陷期间两次拒绝为日伪汉奸唱堂会,被传为佳话。一次是他拒绝了榆树泗河镇伪警察署长曹洪生的儿子结婚堂会,一次是拒绝了泗河协和会长赵清河为胞弟结婚举办的堂会,并对用胶皮轮大车前来接他的大地主许占伦说:“你给个金山我也不去,我丢不起这份人!我顾秃子是人,不能对狗弹琴!”
家宅府第演出久已有之,清代民间还愿、治病等经常请太平鼓艺人在家宅演出。尤其在农村十分盛行,几成风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以后也不时出现。而旧时城乡官宦或富有人家常把书曲艺人邀至自家演出,有的只演几日,也有连唱月余,付给吃食和比较优厚的报酬。
五、工厂和农村演出
东北在太平鼓、八角鼓形成时,就在牧民部落和农村中流行,演出十分频繁,并多在秋收后和春耕前以及夏锄后的农闲时间,冬季尤多。评书、大鼓等传入长春后,书曲艺人也多在农村流动,农闲时在场院、住户庭院和集市街头演出。除外地专业艺人外,更有本地擅长书曲的农民兼作;农忙务农,农闲演出。其中有些人成为专业艺人后,则在农忙时至城镇和外地演出,农闲时在农村演出。20世纪30年代,城市中工厂虽日渐增多,但无演出条件,工矿工人仍前往附近茶社、明地听书。解放后,长春大型现代化工厂建立,并建有比一般戏园优越的俱乐部,工厂的曲艺演出倍增。其中有专业艺人作艺,还有工人业余文艺团体演出。如第一汽车制造厂、客车厂、机车厂、拖拉机厂、线材厂、卷烟厂等均有演出场所。演出较为频繁。随着农村人民公社化,在长春郊区和所辖各县之公社与集镇所在地,均建有俱乐部和会议室。各生产大队、小队也建有较大型的办公室,为农村演出创造了条件。同时,国营和集体所有制的曲艺表演团体每年都规定上山下乡和下厂的演出任务,长春市曲艺团在五、六十年代,经常组织演员到工厂、农村进行较长时间的长篇传统和现代书目的演出;也有组成小组的短期巡回演出。如评弹小组成年在第一汽车制造厂和长春市陶瓷厂为工人长期演出;西河大鼓长篇新书《红岩》等在柴油机厂短期演出;东北大鼓、西河大鼓中篇新书《夺印》到德惠达家沟等地农村演出。
六、慰问和宣传演出
到部队、工厂、矿山、农村、工地等处做不收费演出,皆为慰问演出。清代军中的八角鼓演唱子弟书,多为军中之擅长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慰问、宣传演出活动始终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每逢新年、春节期间,省、市人民政府皆组成有各界人士参加的慰问团至当地驻军进行慰问。随慰问团有各种文艺,而曲艺则是不可缺少的艺术门类。此外还临时组成各种对工、农、兵的重大慰问活动。50年代长春市文工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时,刘中的山东快书《一车高粱米》、张先程的单弦《反对细菌战》等就演出多次。长春市文工团对架设高压输电线的“506工地”的慰问演出,也有不少曲艺节目。长春市曲艺团多次到新立城水库工地慰问演出。60年代长春市曲艺团曾参加对通化钢铁公司工地和通化驻军的慰问演出。也到过双阳县农村对抗旱的农村社员进行慰问,并赴白山水电站为建筑工人演出。在营城煤矿慰问演出时,固桐晟等还下到矿井为一线采煤工人说评书。
宣传演出,是为某项政治运动或中心工作专门组织的非营业性演出。往往专门编写该项运动或中心工作的宣传节目,如“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合作化运动”、“社会主义教育”、“增产节约”、“计划生育”、“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人民公社化”、“爱国卫生”、“总路线、大跃进”、“学雷锋”、“主席最新指示发表”、“粉碎‘四人帮’”、“五讲四美三热爱”、“交通安全”和庆祝各届党代会、人代会的举行等,都专门组织宣传演出。大多在城市广场、街头,也在剧场和俱乐部搞联合宣传演出。60年代的“四清运动”和70年代初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长春市更连续组织了几期农村文艺宣传队到开展运动的重点地区宣传演出,其中有大量曲艺节目。
七、广播和电视演出
长春的曲艺节目广播演出,在30年代伪新京放送台建立以后逐渐增多。其中有外地曲艺艺人曲艺节目的转播和唱片的播放,也有本地曲艺艺人演唱节目的播放。张青山的评书《洪武剑侠图》、《水浒拾遗》,金庆岚的评书《七侠五义》,任阔文、杜元善的相声《歪讲百家姓》、《八大改行》、《大相面》、《卖对联》、《家堂会》、《打灯虎》,张翠芬的太平歌词《二仙采药》、《韩信算卦》,胡桂虹的河南坠子《蓝桥》等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人民广播电台曾组织抗美援朝曲艺专场演出录音广播。张青山播讲重新整理的长篇评词《水浒》,张慧敏播讲长篇新评词《吕梁英雄传》和《新儿女英雄传》。吉林人民广播电台长期辟有曲艺专门栏目时间,经常播放全国著名演员的节目录音和来长春演出的剧场实况。更有吉林省广播曲艺团的大量曲艺节目的播放,如刘桐玺的东北大鼓《董存瑞》、《东岳庙》、《杨八姐游春》,阚泽良的单弦《勤俭持家》、《鞭打芦花》、《霸王别姬》和联珠快书《武松杀嫂》,王宝童、马敬伯的相声《开粥厂》、《夸住宅》、《交租子》、《叫鸭子》、《人民公社好》,叶茂昌的快板书《闹天宫》、《金门宴》,张云霞的乐亭大鼓《小姑贤》、《樊金定骂城》和吉林琴书《水漫蓝桥》、《红娘下书》,花莲宝的梅花大鼓《宝玉哭黛玉》、《探晴雯》,王云华的武坠子《十字坡》、《战马超》、《痛打黄世仁》,姜美艳的京韵大鼓《大西厢》、《洗衣计》等。特别是王充播讲的评词,更受到广大听众热烈欢迎。长春市曲艺团一些短篇书目也经常由省、市电台录音播放。如固桐晟的《清宫秘史》片断《泥打西太后》,《聊斋》片段《二班》、《农夫》,曲乃新、王吉祥的相声《全家光荣》、《五千金》,张振铎、刘震英的相声《饭店标兵》,蔡培生的相声《我爱农村》,陈丽君的西河大鼓《大寨之路》,李颖的评书《力拔千吨》和评弹曲目《杜十娘》、《梁祝》、《黛玉葬花》等。80年代,陈丽君在吉林、延边等广播电台播讲的西河说唱《少帅传奇》、《马占山演义》,评书《蛙女》、《闺秀奇冤》等,受到省内外广大听众欢迎。
电视演出是吉林电视台和长春电视台建立以后出现的演出形式。初期,本地的曲艺节目极少,多从中央电视台等转播。后来逐渐地以吉林省曲艺团演员马敬伯、武福星、王明明等人的相声节目和评书长篇居多。长春市西河大鼓演员杨香瑞在电视台演出的长篇评书《锁五龙》,西河大鼓、单弦演员陈丽君在电视台演出的长篇评书《三探聚宝楼》都具一定影响。
八、省际交流演出
清末至民国年间,除本地民间曲艺艺人外,多半是专业艺人经常在各省、市巡回演出。每到一地最多一、二年,少则三、五月或短短几天。多根据当地观众情况而定。如民国初年,北京著名京韵大鼓艺人张小轩就曾到长春演出。1933年,长春新民胡同的牛家茶社也先后从沈阳邀来评书著名艺人李庆魁、东北大鼓著名艺人霍树棠等到长春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初,零散艺人由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开介绍信进行赴外地的演出活动。及至各地曲艺表演团体陆续成立后,则由文化主管部门按计划统一组织。一些大型团体的跨省演出,由文化部统一安排。省际交流演出,则由双方协商安排。也有由文化部门组织的内部观摩和双方的艺术交流活动。如1954年,固桐晟由辽宁营口经四平到长春演出,1956年又至天津、沈阳、抚顺演出,1957年应邀去哈尔滨转鹤岗演出后再回长春说书。1956年沈阳的东北大鼓演员霍树棠和天津市的相声演员马敬伯率天津市相声队十几名相声演员等来长春短期演出。到长春演出的著名曲艺表演团体还有:天津市曲艺团、北京市曲艺团、中国广播说唱团、中国铁路文工团说唱团、全国总工会文工团曲艺队、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北京曲艺曲剧团、沈阳市曲艺团、哈尔滨市曲艺团、鞍山市曲艺团、旅大市盲人曲艺团、上海人民评弹团等。
长春市曲艺团曾三次出省巡回演出。一次是至黑龙江省的佳木斯、牡丹江、鹤岗、富锦、友谊农场等演出综合晚会。一次是去辽宁省沈阳、本溪、抚顺、阜新等地演出相声大会。一次是与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团联合在哈尔滨、长春两地轮流演出相声大会、魔术专场等。重新组建的长春市曲艺团曾两次赴辽宁省沈阳、抚顺、鞍山、大连等地演出曲艺和轻音乐专场晚会。并派出西河大鼓出省演出,白桂芬曾至辽宁营口演出,杨香瑞先后到辽宁省的兴城,河北省的秦皇岛、唐山、内蒙古的包头以及天津、北京等地演出。
九、会演和观摩演出
观摩演出多为内部交流,有观摩学习、示范演出的作用,也有因某些曲目内容不宜公开对外而进行内部观摩演出供研究之用。旧时一般很少有观摩演出,因艺人各自作艺,有门户之见,艺术上很少交流。就是同台作艺,也不涉及艺术之事。艺人之间想学习他人之书,往往暗下偷听或请饱学先生代为偷听,称作“偷艺”。个别著名艺人出于礼貌表示谦虚,在每到新地方作艺或有其它地方艺人来本地作艺时,到对方演出场所称为观摩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提倡曲艺界与文艺界的互相交流,观摩演出逐渐增多,并形成风气。外地曲艺团或著名演员到长春演出时,多由文化局、文联、曲协等部门组织本地文艺界前往剧场、茶社观摩演出,或在宾馆会议室内专门举行。有时还在两地剧团的联欢会上进行。1953年张青山的评书《武松打虎》就在内部观摩过。1959年6月,吉林省文化局举办优秀节目调省观摩演出中,长春市曲艺团演出了评书《提萦救父》、西河大鼓《丰产颂》。1963年天津市曲协在天津南市举办会书,固桐晟讲《清宫秘史•富贵图》片断《康熙私访明月楼•夜批奏折》。1961年天津市曲艺团到长春公演时,曾在剧场为吉林省、长春市文艺界举行了专场观摩演出,曲目有常连安的单口相声《山东斗法》,李润杰、朱相臣的对口相声《卖布头》,王毓宝的天津时调《妓女悲秋》,石慧儒的单弦《游春》,骆玉望的京韵大鼓《剑阁闻铃》等。在长春市宾馆举行的文艺界联欢会上骆玉笙表演了京韵大鼓《击鼓骂曹》,书中有大段京剧唱腔和〔夜深沉〕曲牌伴奏的鼓套子,十分精彩,平时演出极为少见。
会演是由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举办多个剧种、曲种进行内部观摩交流,以促进创作和艺术发展。有的会演具有比赛性质,进行评奖;有的只观摩交流不作评奖。本地这类曲艺单独会演不多,一般是在文艺会演或在戏剧会演中有曲艺节目参加。如1952年10月吉林省文化局、吉林省文联在吉林市举办的吉林省第二届文艺会演大会,长春市张岱、刘中创作的山东快书《增产》获一等奖。张岱、刘中、北桥的快板书《模范油工朱益美》获二等奖。王起涛的大鼓《蔡润卿创造大汽门》和高尚武、刘金障的相声《新气象》获三等奖。60年代吉林省、长春市在长春举办的几次大型观摩演出,都有曲艺节目参加。如1964年4月吉林省文化局、长春市文化局、吉林省文联、长春市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吉林分会联合主办的在长艺术表演团体现代剧目观摩演出,吉林省广播演唱团曲艺队和长春市曲艺团联合演出了有评词、相声、单弦、西河大鼓、京韵大鼓、武坠子、山东快书、快板书等不同曲种表演的现代曲目《石油英雄赞歌》、《力拔千吨》、《学比赶帮》等。1965年10月,在长春市文化局举办的长春地区戏剧观摩演出会上,长春市曲艺团和九台县文工团、双阳县文工团演出了单弦《三十晚上》、数来宝《大寨精神小乡人》、西河对唱《红心向党》、快板书《大老刘喂牛》、东北大鼓《让车》、快板剧《全家练兵》等。1976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曲艺调演,有长春市曲艺演员参加的吉林省代表队演出了二人转调坐唱《小将敲门》、武坠子《炉火正旺》、二人转《喜看春苗》、《情长谊深》等。1977年2月吉林省独唱、重唱、曲艺调演中,长春市演出的群口快板《大寨红旗飘万代》、相声《〈创业〉好》、二人转调坐唱《中秋更想咱总理》和快板书《虎头山下斗妖魔》,均获创作、表演一等奖。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上下年限为1881至1988年,从机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化等方面记述了长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