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图书馆
长春图书馆
机构用户
长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报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图书
唯一号:
0701200202200047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报刊
分类号:
G219.14
页数:
12
页码:
22-33
摘要:
本节记述了长春市中华民国时期报刊业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文学
报刊
长春市
内容
中华民国时期,长春有3家报纸辟有副刊。东北沦陷期间,长春的《大同报》副刊,先后4次更名,其中《夜哨》刊登的多半是中、短篇小说。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长春新报》辟有《火炬》副刊。国民党政府统治长春时,《湘潮日报》等4家报纸,均办有各种名目的副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长春较有影响的副刊是《布谷》,共出89期,刊登了8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布谷》停刊后,长春日报的副刊先后6次更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后在副刊上发表的一些纪实文学,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文学期刊方面,民国时期有《秋声》(校刊)。东北沦陷期间,因长春是伪满洲国的“首都”,文学期刊达9种之多。日本投降后,在长春出现的第一本刊物是《新群》,只办了3期。还有《东北文学》也只出5期,均告结束。国民党统治时期,有4种刊物问世。解放后,在长春,有省办的《吉林文艺》、《长春》(后改《作家》)、《诗人》、《文艺争鸣》,市办的《春风》、《青年诗人》、《长白山诗词》等,团结了一些老作家,培养了大批文学青年,为繁荣和发展吉林省、长春市的文学创作,做出了贡献。
一、报纸文学副刊
中华民国时期“九•一八”事变前,有《大东曙光》、《消闲》、《照世明镜》等。
《大东曙光》1914年8月在长春创办的《大东日报》副刊。设在第5版下方半个版。刊有小说、散文、小剧本、诗词等,多为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劳动人民生活穷苦,并受封建迷信愚弄等。1924年4月5日的内容,头题是二幕文学剧本《正二月半薪》,主要描写教员生活的艰难和所受的凌辱。二题是小说《老泪》,写一个走向崩溃的大家庭。还有短诗和散文。1924年8月7日的《大东曙光》刊登有《自由钟》一文,描写中国妇女的痛苦和急于起来革命,以争取平等自由的生活。
《消闲》1917年10月在长春创刊的《正俗日报》副刊。每期半块版,以连载小说为主,也辟有一些小栏目。
《照世明镜》是1924年12月25日在长春创刊的《东三省时报》副刊。1925年2月26日的《照世明镜》,刊登连载小说《奸拐奇案》,还有实际是妓馆广告的“花讯”3条。同年6月29日除刊登连载小说外,还有“文苑”栏,发表4首短诗;“杂著”栏,发表短篇小说《交涉责任》;“无线电”栏,发表两则小品文;“当头棒”栏,发表题为《总要当心点》的文章,抨击铁路要员贪赃枉法。
东北沦陷期间,先后有《大同俱乐部》、《夜哨》、《文艺专页》、《我们的文学》等报纸副刊。
《大同俱乐部》是伪满《大同报》的副刊。每周出5、6期。编辑陈华(陈受权),曾在北京大学读书,是一个思想进步的青年。从1933年起,陈华利用敌伪侧重检查新闻版的机会,在《大同俱乐部》上编发了一系列的由东北左翼作家和爱国文学青年撰写的稿件。这批作者有萧军、萧红、白朗、罗烽、舒群等。他们的作品多编排在风花雪月、市井奇闻中间,不易为敌人所发觉。这个副刊还从不同角度,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人民生活以及中国和苏联名作家
的作品。
《夜哨》是1933年8月6日在《大同报》创刊的文学周刊。是在金剑啸、罗烽和姜椿芳等筹划下,通过《大同报》编辑陈华的关系创办的。萧红为周刊起名《夜哨》,意思是黑夜中的岗哨。金剑啸为周刊画刊头。萧军负责集稿。主要撰稿人有金剑啸、洛虹(罗烽)、黑人(舒群)、三郎(萧军)、悄吟(萧红)、刘莉(白朗)、小倩(邓立)、梁倩(邓立)、文光(星)、权(陈华)、金人等。在《夜哨》创刊号上,编辑陈华以“权”为笔名,撰写的代发刊辞《生命的力》中指出:“在各式各样的主义冲激中,五花八门的社会形态演变中,我敢断言有相当大多数的青年,在他们当中彷徨、踌躇,甚至随波逐流的盲从,有的迷于社会化的呼声,只图追上大众而遗忘了自己;有的相信宿命而忽略了自己……总之这般隶属知识阶段的青年,却为大波所淹没,而不求以自己为显微镜去鉴别,以自己为武器去抗争,这是唯一的共同现象。”最后向广大青年提出:不要随波逐流,“像一条死狗般的顺水流去”,要看到自己的“伟大与重要”,“起来,起来”,以自己的生命去斗争。
《夜哨》共出刊21期。发表80篇作品。其中诗35首,小说22篇,独幕、多幕剧5种,散文12篇,论文6篇。发表作品最多的是萧红,短篇小说有《两个青蛙》、《哑老人》、《夜风》、《中秋节》、《清晨的马路》、《渺茫中》、《烦忧的一日》、《腿上的绷带》、《看风筝》、《王阿嫂的死》、《小黑狗》等。还有萧军的小说《下等人》,罗烽的小说《口供》、《胜利》,白朗的小说《只是一条路》、《叛逆的儿子》,山丁的小说《臭雾中》、《象与猫》、《天快亮了》,金剑啸的小说《星期天》,文光的小说《肉的故事》和署名“星”的中篇小说《路》,灵非的《寒流与暖流》,等等。萧军后来收入散文集《绿叶的故事》中的两篇散文《暗哑了的三弦琴》、《码头夫》都在该刊发表过。其中以抗联生活为题材、连载13期的中篇小说《路》,受到读者欢迎。
在当时的恶劣环境下,该刊以鲜明的色彩、犀利的锋芒,清新、活泼的格调,给处于黑暗中的东北文坛带来了光明。但终因小说《路》有明显的反满抗日倾向,于1933年12月24日被迫停刊。
《文艺专页》是1938年《大同报》的文学周刊。主要撰搞人有山丁、吴郎、吴瑛、梅娘等。他们组成“文丛刊行会”后,又有金音(马寻)、冷歌、杨叶、戈禾等加入。创刊号上刊有山丁的《前夜》(代发刊词)宣称:“我们既不需要超人的‘假寐’,更不需要英雄型的‘聪明’,尤其不需要下意识的爱与憎,只为只有手淫自己,短视自己,不分友敌践踏自己。我们要在自己的许多奸细底面前,建立最困难的课题,那就是‘描写真实’与‘暴露真实’。”创刊后,连续刊出两期批评专号,火力完全集中在新出版的《诚岛文库》上。继批评专号之后,又出刊了创作专号、翻译专号。山丁的长篇小说《绿色的谷》自1941年5月起,在《文艺专页》上连载,后由日本作家大内隆雄译成日文出版。日本当局发现后,在该书于1943年由沈阳吐风书房出版时,给予“扯页”处理。《文艺专页》后改为《文艺》周刊。
《我们的文学》是1941年《大同报》开辟的文学栏目,每月出三次。第一号为批评专页,由吴郎编辑。第二号为创作专页,由山丁编辑。第三号为诗专页,由冷歌编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国战败投降。11月15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长春新报》副刊《火炬》,主要宣传中苏友好关系,介绍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及其领导人,宣传革命圣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等。11月23日,《火炬》副刊刊登了《中国和苏联是友好的朋友》一文。1945年11月25日,《火炬》开始连载《毛泽东的故事》。
1946年4月14日,苏联红军撤离长春。不久,国民党部队进驻长春,《湘潮日报》、《华声报》、《前进日报》、《新生报》随即先后产生。
《火箭》是《湘潮日报》副刊。编辑为韩护,长春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杀害。创刊时,刊头下面明确地写着:“火箭,朝向着黑暗的堡垒,古老的堡垒,无情地扫射。因为你坚锐、无情、冷酷,因为你执着真理,真理给你高度的力,高度的热。”从而刊登的尽是讽刺小品,如《名词新诠》里对“新生活”是这样讽刺的:新生活,改往日抗战之精神,终日沉溺于酒色之中,谓之新生活。对“接收”,是这样讽刺的:接过来,收起来。
《长春》、《高粱》、《诗与音乐》也都是《湘潮日报》的副刊。《长春》一周出几期不定,刊有少部分文学作品。《高粱》刊登文学作品多些。《诗与音乐》除刊登歌曲外,主要刊登诗歌,有时发表诗的专页。
《大地》、《青年文艺》、《宇宙》、《学生苑》均为《华声报》的副刊。《大地》刊登政论文多些,如谈物价涨落等。《宇宙》刊登些诗歌、散杂文。1946年还辟有《诗歌专页》,专门刊登诗歌。
《前进副刊》、《原上草》均为《前进日报》副刊。编辑为祖绍昌。《前进副刊》从1946年6月起,有时刊登译作,如美国路斯的《恐怖的警治王国》,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我的竞争者》、小说《迷人的女郎》(《初恋》中的一节),和歌德的诗等。杂文有《由争取时间谈到人生》、《谈缄默》等。政论有明显地反共反人民和疯狂地攻击民主联军,攻击减租减息运动的倾向。1946年10月,《前进报》开辟的《原上草》(文艺版),刊登短诗、小说、散杂文,每周出一版或半版。1947年9月,《前进版》、《湘潮日报》出联合版,副刊已很少见到。
《新园》、《学生》、《文学周刊》均为《新生报》副刊。开始时,编辑为郁其文(铁汉)。1946年11月起,改由张南编。至1947年1月8日又改为东平编。这三个副刊曾连载老宁的长篇小说《如愿以偿》,揭露了有权有钱者践踏污辱女性。《文学周刊》曾发表译作《弗兰苏子》(托尔斯泰著)。1947年10月18日蕾兵(长春大学学生张雷,解放前被国民党杀害)在《学生》副刊发表《大辛和二辛子》一诗,反映了穷苦人的生活。1946年8月19日,铁汉在《新园》发表《出狱一周年》一文。《新园》也有类似文字游戏的《壶天对语》:“人对我,外对家,你姐对他妈。才高对命薄,搅嘴对磨牙。心庠庠,眼巴巴,国色对校花。两条长茄子,一把大黄瓜。滥言我写眉犹皱,戏语君听肉亦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影响较大的报纸副刊,当属《布谷》。它是长春市文联在《长春日报》办的文艺周刊。开始时称《文艺》。后经广泛征集刊名,从32期起,改为《布谷》。1956年4月27日创刊。1958年3月30日终刊。共办89期,发表小说、散文、特写、诗歌等各类作品和文章80余万字。
《布谷》坚持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创刊时通过“前言”向广大读者和作者宣布:在内容方面,能够反映工业生产以及其他方面的各项建设生活。同时,因为是在报纸上办刊,还必须紧密配合各项重大的政治运动和中心工作。而且应该比一般文艺刊物做得更好更及时,表现出更大的战斗性。在形式方面,因篇幅所限,只能刊登一些短小精悍的、生动活泼的各种文艺作品,如短诗、人物特写、速写、文艺通讯、生活故事、杂文以及相声、快书等。重点发表本地青年的作品,以期为培养文学新军做出贡献。
《布谷》编辑部负责人为张智、崔北桥。这个副刊配合生产建设高潮,发表了不少在群众中有积极影响的作品,如:小说《攀月亮》(袁庆望作)、《教室内外》(刘淑明作)、特写《夕阳无限好》(袁庆望作)等。还有讽刺短剧《急如星火》(王震之作)、散文诗《讽喻篇》(张曦晨作)、杂文《官文不可长》(谷长春作)等。李光月、郭大森、张少武的儿童文学作品,也为广大读者所欢迎。
长春市文联通过《布谷》团结、培养了袁庆望、李中申、张少武、郭大森、刘淑明、郑启幕、曲瑞瑜、马淑媛、张永善、刘士贤等一大批文学青年。这些人后来有的成了专业作家,有的成为文化宣传部门的领导或骨干力量。
《布谷》停刊之后,长春日报的副刊有:《副刊》(1958~1963)、《春城》(1963~1968)、《战地黄花》(1968~1971)、《展红旗》(1971~1977)、《长春》(1977~1982)、《君子兰》(1982年起)。
1958年以来,长春日报副刊几易刊名,除“文化大革命”中发表过某些不顾艺术规律,编造生活,严重脱离现实的、虚假的、概念化的作品外,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连载徐云卿的回忆录《英雄的姐妹》,蔡炳臣的回忆录《红心向党》,宋振庭的《五月的长春》、《一城骄杨花香人笑》;1965年3月14日,在副刊上还发表了线材厂工人杨铁城编写的新故事《一张火车票》;1979年1月10日起,连载作家顾笑言等写的长篇纪实文学《李宗仁归来》;1980年8月19日发表的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溥杰先生的访问记《我已经成为真正幸福的人了》;1985年10月发表的《跟随张学良将军前后》;1986以来连续发表反映著名化学家唐敖庆、物理学家余瑞璜事迹的报告文学和1988年的《长春解放40周年征文》,都使副刊的地方特色更加突出。副刊还特别注意形式多样化,散文、杂文、小品、短诗、报告文学、长一点的小说等应有尽有。许多作品受到读者欢迎。中申的讽刺小品《针》发表后,在群众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二、文学期刊
民国时期(“九•一八”事变之前)出版的期刊主要有:
《秋声》,1928年由吉林省第二师范学校创办的校刊。宋铁岩任主编。该刊经常发表爱国主义文章和反映革命思想的诗词。该校教师、中共地下党员楚图南曾给刊物以指导,并时常在该刊发表论文。宋铁岩还在学校创办了秋声书社,向青年学生介绍进步书刊。
东北沦陷期间,因长春是伪满洲国的“首都”,文学期刊办得较多,主要有:
《明明》,月刊。1937年3月创刊,1938年9月停刊。创办者为日本人诚岛舟礼。编辑为陈毛利(辛嘉)。创刊初期是一种综合性的通俗读物,文艺色彩不大鲜明。但从第六期起,改为纯文学期刊。曾出刊3种特辑。8月号为创作特辑,刊登古丁的《暗》、小松的《夕刊消息》、田兵的《老师的威风》、疑迟的《江风》、徐狄的《雨夜》等短篇小说。此外,还发表了秋萤的《满洲新文学的踪迹》。11月号为纪念鲁迅逝世1周年特辑,刊出了毛利的《西风里的泪痕——纪念鲁迅先生》、罗烽的《哀鲁迅》、巴宁的《关于“风波”》等文章及鲁迅的遗像。但有一部分刊物被检查机关拆页,发行时仅存目录。12月号为日本文学特辑,介绍了日本知名作家夏木漱石、石川啄木等人的作品。1938年《明明》创刊1周年纪念特大号上发表了所谓“百枚小说”(即四百字原稿纸一百页),有古丁的《原野》、小松的《洪流的阴影》等。
疑迟的短篇《北荒》和由他翻译的高尔基的《书》,在读者中有很大影响。袁犀(李克异)短篇处女作《邻三人》,在揭露黑暗社会给人们带来苦难的同时,突出表现了底层人民的美德和对光明的渴望,在读者中有一定影响。疑迟的反映伐木工人生活的小说《山丁花》发表后,被誉为“乡土文艺”的代表作。而《明明》中同仁却不接受这个评价,因而在文学界展开了一场论争。
《艺文志》,大型文学季刊。由“艺文志事务会”主办,创刊于1939年10月,小松担任编辑。成员有古丁、疑迟、辛嘉、外文,还有新吸收的爵青、辛实、杜白雨、励行建等人,共出刊3期。该刊创刊号上发表了由古丁起草、署名诚岛舟礼的代发刊辞。刊登的作品有爵青的《荡儿归来的日子》,疑迟的《祈祷》,小松的《施忠》,王则的《烈女传》,励行建的《二十年》,杜白雨的《金泰栈》,以及一些翻译作品。该刊名为季刊,但由于纸张的缺乏,出刊第1期后,直拖到1940年6月末,才出第2、3期。第2期刊登的主要作品有古丁的《平沙》、小松的《蒲公英》、爵青的《废墟之书》等9篇小说。此外还刊登了外文、袁犀、金音、成弦等人的诗歌及其他作品。第3期刊登的主要作品有爵青的《麦》,小松的《铁槛》。
《艺文志》于1943年11月1日由原来的季刊改为月刊,由赵孟原编。这个刊物得到了日伪统治当局的重视,伪国务院弘报处处长专门为它写了“发刊祝词”。
《新满洲》,月刊。1939年7月创刊,1945年4月停刊,历时7年。该刊由伪“满洲国图书株式会社”发行,是综合性杂志。创刊之初,由王光烈担任编辑。从1943年起改由季守仁(吴郎)担任编辑。开始时,文艺作品在该刊并不占主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艺作品在该刊的比重逐渐加大。刊登了季风的《夜》、金音的《明珠梦》、秋萤的《风雨》等。第1卷第10、11号还专门设立了“新近女流作家展”,发表了冰壶的散文《父亲的诞日》、蓝苓的小说《日出》、桐稹的小说《九月雨》、叶子的小说《失明者的明天》、朱媞的小说《邻组小景》、郁莹的散文《记忆的日子》。
《诗季》,1941年5月由长春“诗季社”创办。山丁、杨叶、戈禾任主编。刊出的作品有洪流等人创作的诗作22首,田郎等人翻译的诗歌7首,秋萤等人的论文3篇,李文湘介绍文学1篇。《诗季》创办后几乎网罗了全东北的作者。在当时的“满洲文坛”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读书人连丛》,1941年5月由“艺文志事务会”发行,爵青任编辑。共出刊四种:《读书人》、《文学人》、《评论人》、《诗歌人》。此外还发行了《小说家》。丛刊以刊载短小诗文及评论文章为主。
《麒麟》,月刊。1941年6月1日创刊。其前身是伪满洲国通讯社发行的《斯民》(半月刊),归属“满洲杂志社”后,改名为《麒麟》。最初由小松编辑。内容以具有大众性的短文和趣谈为主,同时也刊载一些短篇和章回小说。这些小说多约华北作家撰写。也有一些来自吉林新人。长篇有刘云若的《回风舞柳记》、杨六郎的《燕子李三》和赵恂九的《梦断花残》。短篇有武清的《锦紫兰》、白木的《九月的海风》、迟夫的《赵海胜》,以及耿山的《太湖秋波》、杨絮的《雪夜》、陈慎言的《菩提树》、古丁的《竹林》、秋萤的《滂沱雨》等。该刊在发行词中声称:“《麒麟》是为慰安四千万民众及含养读者情操而发行的。”“使读到这册杂志的精神能得到安慰,使常读这种杂志的情操向上。”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停刊。
《学艺》,1941年创刊。李文湘主编。此刊是大型文艺杂志,由益智书店以“学艺刊行会“名义创办。共出两期。主要发表了季风的《今代文艺谈》,禹航的《充实文学作品的商榷》等评论文章,以及山丁、小松、田郎、吴瑛、爵青等人的作品。
《青年文化》,月刊。1943年8月创刊。是由《新青年》月刊与协和会出刊的《青少年指导者》合并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杂志。由“满洲青少年文化社”发行。张风墀、李寿顺任编辑。所载内容,除论文、科学知识外,文艺作品也占有一定篇幅。曾连载田瑯的长篇小说《圣夜》和爵青、石军、金音的短篇创作。第1卷第3期还刊登了“女性文学特辑”,有但娣的小说《戒》、左蒂的小说《女难》、吴瑛的小说《鸣》、蓝苓的诗《科尔沁草原的牧者》。后因日本侵略者唆使特务逮捕了该刊人员而停刊。
《新潮》是1943年3月1日由“满洲经济社”创办,是一个大型综合性月刊。第1~7期上刊有“女性短篇处女作选”。其中有朱媞的小说《远天流星》和林潜的小说《珍情》。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后,在长春出现的第一本刊物是由文化青年同盟新群杂志社主办的《新群》文学半月刊,由关沫南主编,同年9月创刊。创刊号上有关沫南的长篇传记《我与文学与牢狱》。作者以亲身经历,控诉了日伪的法西斯统治,道出了沦陷区人民的心声。在12月1日出刊的第3号上,开辟了纪念季疯专辑,发表了星光的《纪念季疯》、霍流的《季疯死了》两篇悼文及张烈(即冰旅)的长篇悼诗《无处洒的血泪——哭惨死的季疯》。此外,还刊登了陈西辑录的《季疯语录》18条。在这组诗文前,编者特引了鲁迅的话:“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现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它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新群》共出刊3期。介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文章有:《战前陕北文化巡礼》、《二五长征到西北》、《抗日军政大学与陕北公学》等。介绍国内外作家有鲁迅、高尔基、罗曼•罗兰、海明威等。在鲁迅逝世9周年纪念之际,刊出了《鲁迅专号》,登载6篇纪念文章,并报道了由长春市13个民众团体主办,2 000余人参加的盛大纪念会情况。
《东北文学》(月刊)是1945年12月创刊。开始时由张文华、张辛实、张戈禾、田琳、朱媞、方季良、韦长明7人组成编委会,确定轮流执行主编任务。但执行结果,由于张文华担任了东北通讯社的编辑部长,张辛实、田琳忙于东北电影公司的工作,方季良、朱媞等也因其他的原因,不能前来参加编审工作,编委会实际上等于解体,编辑工作由韦长明一人负责。创刊号印0.3万册,远销大连、沈阳、吉林、哈尔滨等地。《东北文学》创刊后,一贯支持这个刊物并始终为它撰稿的作者有田琳、蓝苓、君颐、乙梅、方季良、姚远、冷歌、韩护、李光月等人。从1945年12月到1946年4月,总共出了5期。
国民党政府统治长春时期,主要刊物有:
《现代女性》,发行人刘钟泉。辟有“新生活”、“我们的教室”、“操场”、“百花坛”、“文艺”等专栏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新年号”特辑刊登了在长女作家乙梅、文惠、希平、林远、朱媞、石基、杨絮等的《女性作家新春抱负
谈》。
《一周间》,综合周刊,1946年7月1日创刊。社长:雷勋隆。副社长:吴祥伯。主编:陈烟帆。由长春东方出版社印刷发行。每期除发表时事论评外,也发表小说、诗歌、随笔等。
《学艺》,学术文艺综合月刊,1946年8月1日创刊。编辑:章月痕。由热潮日报社发行。发刊词中说:“以早我们便梦想过,让故乡将也有一个理想的文坛!给爱好文学喜欢研究学术的朋友们一个发泄声音的地方!”这就是《学艺》的办刊目的。
《北方杂志》,1946年冬出版。主要刊登论著、小说、散文、诗歌。在1946年12月1日出版的第2期“编辑灯下”中,编辑部声称:我们深深感到“文化”同“面包”的同等重要;“文化”是一民族思想同生活的反映,只要我们的民族存在一天,我们一定要为文化事业而奋斗。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刊物有:
《吉林文艺》,1952年吉林省文联创办。《吉林文艺》前身为报纸副页,1952年起出单行本,是综合性的文艺杂志,关山任主编。1954年10月吉林省文联和长春市文联合并时,关山、王蒲英分别任编辑部正、副主编。张智、张凡分别担任小说散文、戏剧曲艺组组长。
《长春》(文学月刊),1956年由吉林省文联创办。1983年7月,更名为《作家》,由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主办,王成刚任主编。
《文艺材料》(内部综合性文艺刊物),长春市文联创办,1954年1月创刊。25开本,共出9期。除刊登戏剧、曲艺、群众歌曲、评论文章外,还刊登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近50万字。由张智、包庆文、徐昶奎等负责编辑。后期,王决、韩汝诚也参加编辑工作。著名诗人丁耶发表了一首反映铁路工人生活的诗歌《看道口的老人》;音乐家吕远发表了二人转《张银宝和王老汉》,反映解放后城乡的巨大变化。《文艺材料》对培养文学作者,发展文学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春风》(综合性文艺刊物),长春市文联主办,1978年试刊,1979年正式出刊。开始时为双月刊,16开本,80页。1980年1月起,改为月刊,16开本,72页。1985年降为64页。《春风》试刊时,由魏今翼负责。创刊时由张少武负责。从1980年到1988年期间,编辑部负责人及主编、副主编为:张少武、张智、徐吉征、程质彬、阴家坪、孙英民、鞠显友。《春风》是在粉碎“四人帮”后的大好形势下创办的。它一开始就通过《创刊的话》向广大读者宣布:《春风》将努力为伟大的新时期放声歌唱,为伟大的新长征擂鼓助战,将把反映党领导全国人民向四个现代化英勇进军的伟大斗争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文艺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截至1988年年底,《春风》共出刊114期,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各类题材的作品1 000余篇,总计1 000余万字。其中有100余篇作品被《小说月报》、《新华文摘》、《小说选刊》等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转载、评介,或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纪实文学《李宗仁归来》、传奇文学《少帅春秋》、《慈禧墓珍宝失窃案》等作品发表后,不仅被国内多家报刊转载,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报告文学《三门李轶闻》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先后被黑龙江、吉林两省列为整党学习教材。小说《情书的真情》、《蟹价的涨落》、《双井屯》、《没有想到的故事》、《九月菊》、《两根黑丝绳》、《小河弯弯小河长》、《妈妈穿上马甲》、《旅伴》、《潜影》、《沉重的背影》等几十篇作品在《春风》发表后,为一些刊物所转载、评介,有些作品获得各类文学奖,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新闻出版》、《文艺报》、《文学报》及吉林省、长春市等有关新闻单位,多次对《春风》办刊的成绩给予宣传报道。
《青年诗人》,于1983年7月《春风》文学月刊改为小说月刊时,开始试刊。当年出6期(月刊)。从1984年9月正式出刊,到1985年年末停刊。包括试刊,共办了23期,发行量最高达4万册,负责人为副主编何鹰。《青年诗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用诗歌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开辟了“开拓者之歌”、“乡土新歌”、“白山电站放歌”、“青春的旋律”、“希望的轮迹在脚下延伸”等栏目,反映我国工农业战线的新貌,为现代化建设擂鼓助阵。该刊以培养青年诗人为宗旨,着重发表暂时不知名的青年诗人的作品。开辟了“我的第一首诗”、“互耀的群星”、“大学生诗页”等专栏,培植诗坛新芽。还开辟了“我是怎样写起诗的?”专栏,请雁翼、胡昭、丁耶、芦萍、黎焕颐等诗人介绍他们成长的过程,启发青年热爱生活,热爱诗歌,为迅速成长为一名受人爱戴的诗人而奋斗。
《长白山诗词》(诗刊),1983年9月长白山诗社在长春成立后,即开始试办《长白山诗词》,由公木任主编,文中俊、关守身、吕树坤、林克胜任副主编,罗继祖、郭石山任顾问。试刊4期后,经中共吉林省委批准转为正式季刊,于1985年6月创刊,至1988年底共出12期。
《文艺争鸣》(双月刊),1986年1月由吉林省文联创办。杨荫隆任主编。主要刊登文艺理论、文学批评方面的文章。
《诗人》(月刊)芦萍任主编,梁谢成任副主编。1984年10月由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创办。
《小说故事》(通俗小说月刊),1985年1月创刊。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主办。王成刚任主编。
《民间故事》(双月刊),1983年6月创刊。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吉林分会主办。王国治任主编,李文瑞、曹保明任副主编。
《参花》(文艺月刊,原名《说演弹唱》),1951年6月在长春创刊。吉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王也任主编,王博、潘芜先后继任主编。
《新苑》(大型文学月刊),1979年创刊,吉林人民出版社主办。先后负责稿件终审者有金远清、李石常、冯刚、魏克信等。1985年改为双月刊,归时代文艺出版社主办。
知识出处
《长春市志 文化艺术志》
出版者:长春出版社
本志上下年限为1881至1988年,从机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群众文化等方面记述了长春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长春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大东曙光
相关作品
消闲
相关作品
照世明镜
相关作品
大同俱乐部
相关作品
夜哨
相关作品
文艺专页
相关作品
我们的文学
相关作品
布谷
相关作品
秋声
相关作品
明明
相关作品
艺文志
相关作品
新满洲
相关作品
诗季
相关作品
读书人连丛
相关作品
麒麟
相关作品
学艺
相关作品
青年文化
相关作品
新潮
相关作品
新群
相关作品
东北文学
相关作品
现代女性
相关作品
一周间
相关作品
北方杂志
相关作品
吉林文艺
相关作品
长春
相关作品
文艺材料
相关作品
春风
相关作品
青年诗人
相关作品
长白山诗词
相关作品
文艺争鸣
相关作品
诗人
相关作品
小说故事
相关作品
民间故事
相关作品
参花
相关作品
新苑
相关作品